职业教育内涵分析论文

2022-04-28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职业教育内涵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业教育内涵分析论文 篇1:

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分析与培养特征

[摘要]本科职业教育是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新方向,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新层次。面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归属争议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疑惑,分析本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厘清本科职业教育、学术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的区别,研究其人才培养的层次属性、应用特征和规格要求,明确本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既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引导,也是教学改革的必要依据。

[关键词]本科职业教育 培养标准 规格特征

[作者简介]沙鑫美(1982- ),女,江苏盐城人,三江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南京 210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课程体系重构范式”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C-a/2016/01/20,课题主持人:沙鑫美)

近年来,“双一流”和“促转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抓手。前者重在重点名校,旨在建设高教强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后者重在地方本科,旨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地方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昭示着地方本科的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开展试点建设,表明了对本科职业教育的广泛认同。然而,审视转型发展现状,尽管方向已经明确,但摸索试探、碎片改革的情况普遍存在,理论引领、整体改革的局面尚未形成。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尚未真正解决“本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人”这一问题,规格特征不明必然导致建设是无本之木、改革是无的之矢,或成为传统本科的简单改造,或成为高职高专的浅层强化,甚至进入攀高无能力、落地不甘心的“转型僵局”。鉴于此,本文拟从理解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着手,厘清本科职业教育与学术型本科教育、高职高专教育三者的区别,分析本科职业性人才的培养规格与特征,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参考。

一、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

应该说,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发端于高校、延伸于政府,在不同语境、不同阶段存在不同提法,目前人们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如:2002年,在教育部高教司支持下,由南京工程学院牵头,成立了新建本科高校协作组,提出要“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2013年,在教育部职成司支持下,由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牵头,成立了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提出要“实施应用技术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两个民间组织虽提法不同但目的一致,均是为了引起国家的关注,获取相应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又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可见,对于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一问题,学校层面有不同的提法,政府层面也有不同的声音,从而导致地方本科高校产生改革发展的困惑与茫然。

要解决这些纷争,需要跳出语境的制约和利益的视角,从教育的内涵实质上寻求统一性。审视上述三种提法后发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法存在学校类型混同的问题,难以被所有高校认可。如:工程师属于典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2010年清华大学发起了“卓越工程师计划”、2016年浙江大学成立了工程师学院等,都说明应用型本科教育并非地方本科的专属领地。应用技术教育的提法存在应用层次混同的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技术的定义是:“技术是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世界上所有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科学知识均为技术。”可以说:从中职教育到高职教育均属技术教育的范畴。相比之下,本科职业教育的提法既强调了本科教育的层次性,又突出了应用人才的类型性,且给出了职业教育的属性,反映了人才培养“学以致用”的逻辑起点和职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因此是可取的。事实上,“十三五”规划把“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列入“推进职业教育及产教融合”章节,就是要将地方本科转型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联系起来,以消除提法和语境的纷争,切实推进地方本科转型。

二、三种高等教育的区别

在明确本科职业教育的概念后,随之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本科职业教育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它与学术型本科、高职高专的区别在哪里?对于这些问题,目前的研究要么较为宏观,要么认识不一。如:潘懋元先生在《我看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问题》一文中曾提出“四个为主”的观点。朱高峰院士在《论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认为“所谓应用型,就是面向整个经济活动的人才类型”。这些大家的提法偏于宏观指向。张健认为“本科职业教育是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一部分”,应该说存在将同层次、同类型本科教育分立的问题。陆勇等人认为,“本科职业教育的价值是填补‘职业带’中技工与工程师之间的‘空隙’”,混淆了本科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的区別。因此,需要从不同维度对三种教育的区别进行分析。

(一)从人才结构看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层次提升的需求,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已经进行了重大调整,体现为从以往的“h”形向现在的“H”形的转变,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职高专教育、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完整系列(见图1)。人才结构调整具有三个重要作用:一是优化了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解决了学术型人才系列“腿长”、应用型人才系列“腿短”的问题,实现了两个人才培养系列的相互沟通;二是强调了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对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同等重要,有利于扭转学术性教育地位高、应用性教育地位低的错误认识;三是有助于消除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的迷茫与徘徊,有利于促进在双线并重的培养体系中找到归属、主动转型。

(二)从人才分类看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相应需要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人才。前者以掌握科学知识为主,重在认识世界;后者以掌握技术知识为主,重在改造世界。人才的分类决定了人才层次类型和培养机构的划分。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将第五级分为了5A、5B两个层次,其中,5B按技术岗位设置专业,相当于高职高专教育;5A则分为5A1、5A2。5A1按学科设置专业,可视为学术型本科教育;5A2按技术领域设置专业,相当于本科职业教育。因此,本科职业教育不是学术型本科的缩减版,也不是高职高专的加强型,它与学术型本科教育属于同一层次的两种类型,与高职高专教育属于同一系列的两个层次。

(三)从培养目标看

学术型本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易于区别,即:前者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与研究生教育接轨,具有“毛坯教育”的特征,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者注重本科教育的就业性,与社会需求接轨,具有“成品教育”的特征,旨在培养一线应用人才。这里强调培养目标,旨在解决本科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目标混淆的问题。近年来,由于过分强调应用和就业,导致了“会动手就是应用型,能就业就是有质量”的错误倾向,若不予以纠正,转型难免进入低水平重复培养的“转型误区”。 实际上,应用型人才之所以能够称为系列,原因就是有层次之分,就业面向也不尽相同。图2表明了不同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服务导向,即:专业研究生教育面向研发机构,本科职业教育面向专业领域,高职高专教育面向技术岗位,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体工种。

(四)从课程体系看

课程体系既是培养目标的体现,也是人才类型的判据。目前,地方本科转型不快、教改不深的具体体现是课程体系没有根本变化。实际上,不同类型与层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有区别的。如:学术型本科以学科发展为导向,其课程体系属于“A”形结构。课程内容以定理定律、学说假说为主,基本方法是从特殊到一般。学习评价依据学术要求,重在评价原创。高职高专以技术岗位为导向,其课程体系多为“T”形结构,旨在通过大量实践训练,强化岗位能力。本科职业教育以从业能力为导向,其课程体系应是“I”形或“Y”形结构。学习内容以技术原理、工程规范、工艺方法为主,基本方法是从一般规律到特殊应用。学习评价采用行业标准,重在评价实效性。课程体系的结构差异体现学术型本科强调“厚基础、宽口径”、高职高专追求“高技能、上手快”,本科职业教育注重“既好用,又耐用”的培养理念。

三、本科职业教育的特征

规格是对物品的规定性标准要求,特征是对客体特性的抽象结果。依据以上分析,可看出本科职业教育的三个特征。

(一)本科职业教育应坚守本科教育的层次性

从字面上看,本科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似乎无须讨论,但在实践层面仍有很大问题,表现在:源于重学轻术的传统观念和对职业教育的固化认识,人们容易把本科职业教育视为传统本科与高职高专的中间层次,认为本科转型是教育层次和要求的降低,这其实是对国家“促转型”的误读。在职教类学校为数众多的情况下,我国推动地方本科转型不是为了解決应用型人才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为了解决层次不够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实际上,现代产业技术交叉融合的特征,要求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跨界能力;不仅能够熟练应用,而且能够应用创新。这就决定了转型高校的培养规格是“必要的本科底蕴,较强的应用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要求是“就业有实力、从业有能力、发展有潜力”,既要体现本科教育的层次性,又要强化应用人才的类型性。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处理两个关系:

第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兼顾。应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强化实践无可厚非,但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来说,过分强调实践教学、过多压缩理论教学并不可取。其原因在于:无论哪种类型的本科教育,都需要理论知识和学术能力,都有实践要求和职业追求,其差别仅在于侧重面或平衡点不同。蔡元培先生曾指出“学为学理、术为应用,学必借术以应用,术必以学为基础,两者并进始可”。因此,本科职业教育在强化实践的同时不能忽视本科底蕴。一方面,本科职业教育特征决定了必须强化实践训练、注重职业发展,才能彰显人才特色。另一方面,其本科层次决定了只有夯实本科底蕴,成为耐用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面对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的冲突,不能“非此即彼”,而应通过重构课程体系、重组课程内容、重建课程载体,把理论与实践分离变成学、用、创相融,才能实现两者兼顾。

第二,基本标准与类型要求相结合。应该说,受时代背景所限,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提出,本科学业标准仅体现层次区别未考虑类型差异。目前,随着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变化和职业教育体系向高层次延展,仍采用同一标准指导人才培养导致地方本科高校“想转但不敢转”,这既不利于本科教育同质化的消除,也不利于本科职业教育的实施。应该说,学术型本科与本科职业教育既存在差异,又具有共性,其人才培养应体现基本标准与类型要求的结合,即:不满足基本标准,意味着没达到教育层次;不满足类型要求,意味着未能彰显培养特色。因此,国家层面应当依据高等教育发展,修订本科教育基本标准;行业协会以基本标准为基础,制定人才培养的行业标准;地方高校围绕行业标准,细化制定学校培养标准,从而形成国家、行业、学校三级标准体系。

(二)本科职业教育应强化实践训练的综合性

对于本科职业教育来说,强化实践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强化?强化哪里?需要明确。目前的问题是:加大占比成为强化实践的唯一措施,验证性实验、模仿性应用仍是主流。究其原因,主要是未破除学术型本科教育“学科导向”的制约,依旧存在职业教育“工具理性”的误区。因此,在转型中要强化两点认识:

第一,本科职业教育的应用目的是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验证理论或发现新知。实际上,无论是学术型本科教育还是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其人才培养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学科发展为导向,重在通过实践,检验、修正理论或发现新知,旨在促进科学发展,其应用具有间接性、前瞻性特征;后者以产业发展为导向,重在运用已有理论指导实践而不是修正现有理论或发现新知,目的是取得经济或社会效益,其应用具有直接性、现实性特征。这些区别既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的依据,也是本科职业教育要减少验证性实验的原因。

第二,本科职业教育的应用层次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而不是某种技术的模仿应用。审视转型高校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教学,尽管实践学时不同,但层次要求差异不大。其原因是:在仅仅强调就业率的导向下,人们无意或无奈地模糊了培养目标、就业面向与应用层次的关系(见图3)。

由图3可见:第一层次是技术操作。这一层次只要依据所学知识,通过反复训练便可达到,属于中职教育要求。第二层次是技术运用,重在针对技术冲突对现有系统进行改造,属于高职高专要求。第三层次是技术集成,旨在综合多种技术对现有系统进行重要改进,属于本科职业教育要求。第四层次是技术创新,重在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或研发新的技术,属于专业硕士培养要求。第五层次是技术发现,重在找到新原理或提出新发明,属于专业博士培养要求。因此,相对于较低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本科职业教育应该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应用为着力点,强化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达到职业工程师的能力要求。

(三)本科职业教育应注重多种教育的复合性

关于本科职业教育的归属,目前存在不小的纷争。有人认为,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教育;有人认为,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有人提出,所有专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理由是最终都有职业归宿。这些提法或过于狭隘,或过于宽泛,其初衷也许是提升其地位,但却导致职业教育特征的丧失。原因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教育的不断“进化”、各种教育现象的交叉融合及相互渗透,想清晰界定某种特定教育现象越来越难。本科职业教育的实质内涵则充分体现了多种教育的复合性。

第一,本科职业教育的提出意味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通。众所周知,职业教育起源于西方教育的“双轨制”,即:劳力者接受职业教育,劳心者接受普通教育,其逻辑起点是“使人通过职业教育,能够靠从事一种职业得以生存”,属于教育权人为的不合理划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一直力图消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屏障。著名未来学大师托夫勒早就指出:“在即将到来的新财富时代,教育必须做好准备,职业教育不可能处于知识科层的底部。”然而,由于教育发展的惯性和传统观念的固化,职业教育一直停滞在专科层面层次,源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工具理性,层次的“断头”强化了专门技术,矮化了社会地位;定位的“刚性”适应了社会需求,窄化了学生发展;评价的“短视”注重了上手较快,弱化了发展后劲。近年来,我国统筹考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需求,提出实施本科职业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层次的外延,更是职业教育观念的突破。双线并行、相互融通的“H”形人才培养机制消除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隔阂,彰显了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特色。

第二,本科职业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高度统一。目前,尽管高等教育的快速分化使教育现象变得十分复杂,但其人才培养并未摆脱学术型和应用型两个大类。因此,与其刻意研究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不如提出两类人才培养的判据,即:学术型人才培养强调知识本位,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能力本位。据此可以找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连接点,说明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特征。在教育属性上,两者都是以就业为导向,均属“在专业学校进行的为专门职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教育”。在教学设计上,两者都强调联合业界制订方案,依据能力倒推课程设置。在培养模式上,两者均倡导产学研一体、学用创相融。在质量评价上,两者均以从业能力和业界认可度为标准。因此,本科职业教育具有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是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科学统一、学历教育与素质养成的充分融合。

第三,本科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职业性师化人才。应该说,任何教育培养的人才都存在职业归属,从事学术研究同样是一种职业。因此,本科职业教育作为面向某种职业的教育,不应该贴上“低层次”的标签,仅仅是社会分工不同。事实上,传统的高等教育同样具有职业性特征,如:法学院培养律师,医学院培养医师,师范教育培養教师等,均属典型的职业性人才。因此,在人们依字号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的社会背景下,在地方本科高校对转型心有不甘的情况下,依据本科教育的层次性,强化应用的类型性、专业教育与职业两种教育的复合性,把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等职业性师化人才作为本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当且必要的。其原因在于:职业性师化人才的培养定位不仅可以区分本科职业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层次,而且可以增强转型高校和社会公众对本科职业教育提法的接受度,从而促进地方本科高校主动转型、定向转型、快速转型。

需要指出,本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本科教育类型,研究实质内涵、明确培养特征仅仅是其转型发展的前提与指向,更重要的是依据培养特征,加快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平台载体“三个整合”,注重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三教融合”,培养就业有实力、双创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三力人才”,从而实现转型发展的“四个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2]朱高峰.论应用型本科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3]张健.应用技术型本科与本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关系分析[J].职教论坛, 2015(19).

[4]陆勇,洪林.应用型高校本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

[5]沙鑫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课程综合性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6(20).

[6]唐永泽,王晓东.论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分类[J].教育与职业,2012(12).

[7]胥秋.我国本科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2(12).

[8]陈小虎,杨祥.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 2013(7).

作者:沙鑫美

职业教育内涵分析论文 篇2: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与对策分析

[摘 要] 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等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然而旧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体质机制老化,形式主义严重,缺乏内涵的深化,在这样的形势下,迫切需要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改变,需要对以往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行更深一步的实践,通过对以往实践的总结可以得知,这个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主要有:确立人才培养标准、创新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进行多样化的教学评估。需要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更加明确其教学目标,坚持走改革路线,走发展内涵、革新机制和教育终身的路线,争取早日满足当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迫切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其发展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成长迅速,行情火爆,并且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它逐渐进化为栽培高技能、高素质的社会实用型人才的摇篮。但如今它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职业教育方向不明确,教学机构不专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建立不够专业化,比如,由一般的本科学院建立设置二级职业教育学院,由普通的职业教育学院改造,由中等职业学院升级。而在这样的发展变革中,许多高职教育学院都没做到正确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依然采用普通学院的教学理念和路线,人才培养方案不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与实践相脱离。

(二)社会认知不够

在“读书至上”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显然将各类职业进行了阶层分化,社会普遍追逐成为“白领”一员,而普遍看轻工人一职,相应的专门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员的高职教育也被忽视。

(三)缺乏专业、优质的教师资源

良好的教师资源缺乏,不能满足高职人才的培养条件;校企合作不够紧密,师生缺少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现行的教师职称晋升资格偏向于学历以及学术水平,而不重视实际操作能力,阻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职教育的内涵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职业素质三大要点,其总体要呈现出“高”与“职”这两点特征。高职教育系统在根据人才培养类型作分类的同时,其本身具备层次性。所以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主要是指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實现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让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的体验,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和学习效率,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教学,实现了学院与企业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了对教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另外,校企结合起来进行深度教学,更有利于让学员接触、了解社会各企业的文化理念、管理模式、工艺技术等实质性的知识,有效地深化了高职教育内涵发展。

当前情况下,影响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另一原因是相关职业单位和政府的参与少,我们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进一步调整高职教育有关的规定,增强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成学校、企业、政府三者的结合,以保证其持续发展。

三、高职教育体制变革分析及相关对策

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体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会严重影响其内涵发展。为此,有几点需要做到。

(一)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加强政企与学院的合作

高职学院、企业单位、政府三者关系密切,密不可分。首先需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规整和调剂三方关系,提高相关条例的强制性、可行性和真实性,明确指出政府、企业以及学校三者的权利与义务,还有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如,变革旧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估标准。同时,要坚持变革以往沿用的考试招生机制以及教师培训机制。尤其是对教师培训方面,要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如增设鼓励、惩罚机制,加强监管督促工作,增加培训机会,引聘优秀的专业人员,提升全体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保障经费投入,保证财力支持

政府需要依据教育成本以及区域间教学经费的差异来确定经费的分配和下发,合理协调各教育机构所占的比重,努力构建公平的教育财政支出体系,渐渐减少财政支出在高职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间的差距,比如,让职院师生享受与本科学院同等的费用补贴和收费标准等。

(三)其内涵发展的评估分析

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对高职教育内涵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而高职学院现有的评价有政府定期评价、专项评价、社会其他主体的评价等,但实际上,与高职学院关系紧密的社会企业和院内师生的评价也是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他们的评价可以让学校深入了解教师工作效率和态度、教学考核的作用以及学员的学习质量和态度,最终得出具有高信度和高参考度的评估结果。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需求,高职教育不仅一步步扩大了规模,还愈发强调人才培养的内涵开发,但由于受社会思想等的限制,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还需要加大投入与支持,需要社会各界协力,不断完善其教学体制,早日实现真正的内涵式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金土.我国本科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类型[J].教育发展研究,2003(1).

[2]刘晓欢,刘骋.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19).

作者:晋军

职业教育内涵分析论文 篇3:

关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及走势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依赖越来越强。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特征更加明显,趋势更加模糊。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代化 内涵 特征 趋势

1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经济、科技、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它随着大工业革命的进程蹒跚而至,是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演变的历史过程。职业教育现代化则是以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为参照的,职业教育现代化适应了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要求,适应了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以转变人们的职业教育观念为基础,以完善职业教育体制为根本,以现代化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手段为中介,建立为国民经济发展培养大批合格的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现代职业教育体制,促使我国职业教育尽快地由传统的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变。

2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众所周知,现代化是一个相对概念、一个动态过程。所以教育现代化问题的实质就是教育的发展问题。因此,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突出的体现在时代性和先进性。包括超前的办学理念、适合市场需求的主干专业、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各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先进的教育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德育工作系统化,其中德育工作系统化就是全员、全方位、全程、全面育人,这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保障。

3 发展走势

3.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

作为教育的两大类别,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不存在等级差异。因此,以人为本,着眼学生未来,普通教育应该引进职业教育成分,扩大其外延,丰富普通教育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反映代表现实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产业动态和主要成果。更好的为人和社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做到在普通教育中有机地渗透职业教育的因素,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沟通和衔接;其次,是课程上的沟通和衔接,从职业的角度关注人的兴趣,重视人的全面素质发展。比如在初、高中阶段,要求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拓展学习领域。当然,学校也要努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正视现实;再次,是学制上的沟通和衔接,进一步做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过渡工作,合理地实施分流,使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既具有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又有进一步深造的基础文化知识,形成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3.2 职业教育的高移

具体体现在由初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到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提高。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即不仅要有实际操作能力,而且还要求懂得相应的理论知识,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职业教育的高移也势在必行:一方面,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等职业教育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同时,大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3.3 职业教育终身化

数百年来,人们一般把人生分成两半,前一半用于教育,后一半用于劳动,这样的观念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中国早在1993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确立了终身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中的法定地位。如今“只有终身学习,终身受教育才能终身就业”已成为现代劳动力市场的一条不变的规律。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工作领域的迅速变化,就业的不稳定性,决定了一次性职业教育已远远无法满足一个终身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但至今我国仍未构建一个完整的、能满足当代经济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终身教育体系,仍是当前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终身教育在时间、空间上都体现了整体性,时间上“无时不在;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教育与学习;空间上“无处不在”,它冲破传统学校正规教育的局限,强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各种教育体系都是人终身受教育和学习的机构和场所。为此,我国尝试着建立了各种与成人教育互相渗透、联系、合作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使职业教育与人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相伴随,并被纳入到终身教育体系之中。职业教育终身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必将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4 职业教育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市场也呈现出国际化的变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劳务市场、人才市场和移民的流动越来越具有国际性,呈现出空前的跨国竞争的新态势。国际劳务市场也对技能型人才提出旺盛需求,劳动力国际化流动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每年在国际劳务市场上境外就业的人员有6000多万人,而我国向国外市场输出的劳动力只有52万,占世界境外流动就业劳动力总量不足1%,而且,我国劳动力境外就业主要流向东南亚地区,向西方发达国家输出很少,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转变认识,树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观念,进一步转变固有观念,在教育贸易服务大格局中确定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位置。将职业教育办成在国内外劳动力市场上具有主动性和引领性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使职业教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种国际化趋势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迫切要求职业教育加快对外开放,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国际接轨,面向国际市场。既要坚持“请进来”,又要坚持“走出去”,以政府间交流为基础,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兼行,国内与国外互动,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尽快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人才,拓宽就业的通道,扩大就业的机会,提高就业的竞争力,使我国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向世界各国输送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把我国变成真正的人才大国和强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作者:魏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论文下一篇:我国公共管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