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

2022-05-09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新兴媒体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增加,移动端和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一种更新迭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发展关系,媒体融合发展与全媒体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重要课题。高校的校园媒体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进一步提高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 篇1: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破困”路径研究

[摘要]我国高校的新闻媒体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但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崛起,传统的高校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的有效传播力在下降,导致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不足,传播效果有限。因此,文章主要探讨在各高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和我国各级融媒体建设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改革解决高校新闻媒体有效传播的问题,找到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破困”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高校新闻媒体;困境;融媒体;路径

高校新闻媒体自诞生以来就一直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和平台,然而,随着手机、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崛起,高校新闻媒体却逐渐不为其主要受众—大学生所关注,其对大学生的有效传播力不足,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进而导致其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如以前。因此,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在积极参与“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高自身的有效传播,从而走出传播效果困境,充分发挥其在“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就成为高校宣传工作者和思政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新闻媒体传播力减弱的原因

高校新闻媒体在传播媒介、传播内容、报道形式(风格)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没有跟上时代发展变化,不能契合现代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导致其对大学生的有效传播不佳,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其中,手机媒介已成为现代大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故近年來很多高校开始建设新闻信息的手机传播渠道,但大部分是以微信订阅号为主。受订阅号本身的局限,其无法有效展现手机媒介的全部优势。比如,用户只有关注了该微信订阅号,才能收看里面的内容。一般来说,微信用户关注的订阅号往往不止一个,高校新闻的信息除非其标题非常契合用户的兴趣点,否则很容易被层层信息所湮没。而高校的新闻信息不可能每一条的标题都能吸引所有人,所以,受众从打开微信,到最后去看某一条高校新闻媒体推送的新闻,其概率是很低的。因此,微信订阅号这种传播渠道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同时,除教育部融媒体建设试点高校等少数高校开始尝试建设融媒体外,有很多高校至今没有进行融媒体建设,各渠道的传播还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地融合。

二、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破困”路径

要破解高校新闻媒体传播效果的困境,笔者认为最佳路径就是从造成困境的原因入手,针对相应原因进行改革调整,但需要对改革进行统筹考虑,避免顾此失彼。

(一)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人员的创新活力

高校领导和新闻媒体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新闻媒体在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管理体制。高校要树立起高校新闻媒体信息传播以受众为中心进行有效传播的理念,充分放权、大胆创新,以学生喜好的媒介为主要传播渠道,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形成以传播效果为标准的工作人员职级或职称晋升考核机制,以创作出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创新新闻报道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关注高校新闻媒体,有效增强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

(二)进行媒体融合改革,多平台立体传播

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现在大学生了解和接收新闻信息的主要媒介。高校新闻媒体要想提高传播力,必须建立起以手机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因高校新闻媒体有效传播不佳是多种原因综合叠加造成的,因此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建立以手机为信息发布主要平台的改革,最好是以建立高校融媒体为目标,并进行综合改革,而不是仅以建立手机发布平台为目标的单一改革。结合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实际情况,其融媒体改革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制作端融合

高校新闻媒体要打破原有的各媒体各自为政的组织架构,按新闻制作、传播的流程将各媒体改组为新闻信息采写部、编辑部和传播部。采写部负责所有新闻信息(含视频、图片)的采写,实现新闻采写“中央厨房”式生产,报道内容主要为学校主要工作和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记者要具备全媒体记者的能力与素质,同时,根据各记者的兴趣和特点,其分工各有侧重,要有专门负责深度报道和通讯写作的记者。编辑部负责对采写部记者采写的新闻信息进行政治、语言文字和技术把关。传播部负责把编辑部把关后的新闻信息根据各平台的媒介特性进行再次编辑和排版,报送主管领导终审后,在各平台进行发布。

2.播出端融合

传播部包括报纸、广播、新闻网和手机端四个传播平台。四个平台信息发布各有侧重,要避免重复传播。报纸因制作流程相对较长,可以侧重时效性弱的深度报道、政治理论文章和其他内容;广播媒体因其线性传播和播出时间段多为课后的特点,为便于吸引学生收听,可侧重休闲娱乐性和生活信息的发布;新闻网因其资源海量和多媒体综合的特性,可侧重图文并茂(含视频)的详细报道;手机端因其便携性和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可侧重时效性强的短、平、快的信息发布。这样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多平台传播既保证了多方的新闻稿源,又提升了网站和手机平台新闻的权威性和原创能力。其中,新闻网和手机端两个平台是媒体融合的主要平台,其平台上除了有符合自己平台媒介特性的传播内容,还要有报纸、视频和广播的展示窗口,让受众在一个平台上能查看到不同媒介和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建立以高校融媒体为目标的媒体综合改革,各媒体信息的发布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信息立体传播,能满足高校里大部分受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校内信息需求,从而提高校园媒体的传播效果。

因融媒体的建设较为复杂,人力和财力的投入都较大,难以一蹴而就。因此,高校新闻媒体融媒体的建设要分阶段逐步推进。首先,高校要建设财力和人力投入相对较少的微信公众号,逐渐形成以手机和PC端为主、其他媒介为辅的新闻传播架构,待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正式推出高校融媒体手机客户端。

(三)将融媒体建设与学校相关工作相结合

由于高校新闻媒体没有那么多具有持续吸引力的内容,加上各媒体的制作、传播周期的影响,师生对校园新闻媒体缺乏连续的关注度,他们对校园新闻媒体的关注是不定期的。这就导致他们在接收校园新闻媒体信息的时间上存在间隔期。经调查,部分师生接收信息的间隔期较长,而新闻传播追求时效性,因此,对这部分师生而言,因为间隔期的存在,很多新闻信息会变成旧闻,并且因为新闻信息的持续更新,其在网络平台首页上的排位显示就会靠后。这样这些师生就有可能错过对这些新闻信息的接收。因此,为保证高校新闻媒体的有效传播,高校的融媒体建设还要有相关配套措施保障,从而让这些不定期关注校园新闻媒体的师生养成定期关注校园新闻媒体的习惯。为防止引起师生的反感,这些措施不能过分强制。

1.与考勤相结合

高校可以将教务部门对师生课堂考勤工作放到融媒体手机客户端上进行。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会对师生的到课情况进行考勤,只是以前方式各不相同,现在改成在融媒体手机客户端进行,只是换了一个方式,还减少了学校在上课考勤上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师生在课堂考勤时登录高校融媒体客户端,会让师生顺便关注到客户端上的新闻标题。如果师生对其中某个新闻有兴趣,就会在空闲时间登录融媒体并查看该新闻。这样既推广了学校融媒体的影响力,提高了关注度,又压缩了师生查看高校融媒体的时间间隔,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2.与师生校园生活相关的数字化功能相结合

我国高校大多建有数字化校园系统,用来处理学生宿舍门禁、校园生活消费和图书借阅等与校园生活相关的事情。不同高校处理的方式各不相同,使用的方法有校园卡、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或手机客户端等。这些方式虽然用数字化的手段大大方便了师生的校园生活,但其实对构建“三全育人”体系的作用不大。而如果将这些校园生活数字化功能集成在融媒体客户端上,不仅不影响相关功能的使用,且有助于解决校园媒体新闻传播效果和构建“三全育人”体系,还节约了数字化系统的开发成本。

3.与高校各部门信息发布相结合

现今很多高校都有通知、文件等信息的手机发布渠道和方式,但不管是哪种渠道和方式,都要开发一套信息手机发布系统,甚至交费使用。在融媒体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发一套单独的信息手机发布系统,既是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如果将高校各部门,尤其是教务、招就、学工、后勤等跟学生课程学习与考试、就业信息、奖助金评审、后勤维修、各学院通知等面向师生的信息放在融媒体客户端上发布,必然会吸引与该信息有关联的师生登录融媒体客户端了解信息,同时也可以让师生关注到客户端上的新闻。这样就可以用一套信息手机发布系统解决两个问题,既节约系统开发费用,又能有效提高融媒体的关注度。

4.与二级单位年度考核相结合。

高校一般每年都会对下属各二级单位进行年度“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考核。如果将各二级单位人员(包括学生)阅读融媒体文章量作为该项目考核的一个指标,就会让各二级单位主动思考如何提高本单位的新闻阅读量。比如,二级单位可以将学生阅读融媒体新闻的数量作为选拔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甚至评优的一个指标等。这样高校新闻媒体信息传播就由被动等待阅读转为受众主動阅读。考虑到各单位人数的不均等,这个阅读量考核不以绝对阅读量来排名,而以各单位人均阅读量为考核指标。当然,这个结合在实施前必须要求各二级单位做好引导教育,不能强制学生阅读,以免引起学生逆反心态。

(四)将融媒体建设与思政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

上述路径解决了新闻接收间隔期的问题,但在高校新闻传播的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高校有少部分对政治宣教类信息有抵触情绪,对趣味性和娱乐性信息有重度偏好的学生。这些学生媒体信息的选择基本上是娱乐趣味性信息或游戏、影视剧等。而政治类新闻是对学生进行正面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要新闻作品,高校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免不了会有政治宣教类信息。虽然高校新闻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娱乐性和趣味性,但其不能为了迎合学生而完全娱乐化和趣味化。因此,高校新闻媒体的信息对这部分学生的吸引力比不上网络上的纯娱乐趣味性信息或游戏、影视剧等。这种情况下,即使这部分学生每天都登录高校融媒体客户端进行考勤、查阅相关信息或新闻,也很大程度上不会浏览上面的政治类新闻,从而导致这类新闻对这部分学生的传播无效。

要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还需要一个配套措施让这部分学生定期去浏览高校融媒体上的信息,但又不能引起学生反感。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将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学生的课程学习结合起来是比较合适的解决路径。高校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门课程,其内容跟新闻有关联,并将这门课程的部分内容放到高校融媒体里,要求学生在融媒体上学习,或者直接要求学生学习融媒体上的新闻,然后将学习情况转换成平时学分。这样这部分学生因为学习的需要就会浏览融媒体上的新闻信息了。以吉首大学为例,76%的学生能接受这种尝试。

经调查,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体系里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因为内容与融媒体传播内容具有相近性、受众具有广泛性和总开课时间长三个特点,是高校课程中比较适合与融媒体结合的课程。这种将新闻信息传播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方式,可以弱化这部分大学生对主旋律宣传的抵触情绪,从而强化高校新闻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时,融媒体上及时、鲜活的来自学生身边现实社会的新闻信息也可成为思政课的辅证材料,以丰富思政课的内容,验证思政课的理论知识,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思政理论课和高校融媒体建设的良性互动,助力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的构建。因此,将高校融媒体建设与“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结合起来是非常值得尝试的路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新闻媒体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抓住我国高校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契机,通过以建立高校融媒体为目标的改革,以受众需求为标准,从管理体制、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资源整合和综合改革,并将登录和浏览高校融媒体与高校教学考勤、信息发布和学生课程学习等相结合,可切实提高高校融媒体的有效传播。高校新闻媒体的这种创新发展必将使自身走出目前的传播效果困境,充分发挥出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主流思想舆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进而与高校“三全育人”体系中的其他渠道和方式相互配合、良性互动,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教育体系长效机制,扎实有效地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玮.跨媒体·全媒体·融媒体——媒体融合相关概念变迁与实践演进[J].新闻与写作,2017(06):38-40.

[2]任陇婵.媒体融合的梦想如何照进现实[J].视听界,2015(01):18-22.

[3]张津君.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04):74-76.

[4]肖伟华.探究融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农村教育,2020(05):1-2.

作者:彭克锋 王艳 吴红波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 篇2:

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传播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伴随着现代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新兴媒体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增加,移动端和互联网已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如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一种更新迭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发展关系,媒体融合发展与全媒体建设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重要课题。高校的校园媒体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推进媒体融合,进一步提高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关键词:全媒体;校园媒体;管理;众传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合肥工业大学2020年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201910359310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1]全媒体是对各种媒介平台、表意符号、传播手段的融合,是对信息的集成传播。[2]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因融合而共享的时代,各种媒介以互联网为纽带组建平台,通过相互渗透实现资源联通,使传媒环境较之前有了一些新特征:较高的传播速率、碎片化的阅读与呈现方式、颠覆性的移动社交、界限正趋于消弭的多元传播价值观。这给高校原来的媒体格局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挑战,由于未能较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接收信息的新方式,高校校园媒体的影响力、传播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是这对高校来说也是一种机遇,与时代同步将会得到新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受众的传播需求。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媒体组织成员经验不足,专业化不足

如今各类高校校园媒体的主力军为大学一年级学生,而其中在校园媒体里工作经验少于一年的学生又占大多数。在进入大学二年级后,不少学生就会逐渐退出部门。低年级学生在接受高年级学生的一定培训后,又快速流失,校园媒体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根据一项调查,大学一年级学生(占67.5%)是校园媒体的主力军,七成受访者在校园媒体工作时间为一年及以下。[3]而在专业方面,很多高校校园媒体中有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背景的学生较少甚至没有。在没有接受专业化指导的情况下,校园媒体内不少学生只能完成较为粗糙、简单的采编工作。

(二)部分作品在传播方式上缺乏新的形式规范

部分有价值的媒体内容在传播时无法收获到与其内容价值相符的浏览量,究其原因,是其冗长的内容与过度正式化的标题使高校学生失去了浏览的兴趣。相对的,在广受高校学生喜爱的抖音、微视、微博等媒体平台上,存在内容价值低却有相当高的浏览转发热度的媒体内容。从这个角度思考,高校媒体内容的传播方式缺乏一种新颖的、迎合大学生认知取向的形式规范。

(三)综合性媒体的数量冗余,力量相对分散

在某些相关专业、班级中,存在媒体数量冗余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大量职能重复的综合性新媒体信息管理机构的建立,这些综合性的新媒体信息管理机构规模较小、功能单一,但因为属于不同职能部门管理,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重复劳动,所以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信息发布现象,变相地大大减弱了媒体信息传播的效果。例如学院中的两个新媒体信息管理中心,既有直属学生会内部的,也有直属学院的,两个学生会新媒体信息管理中心都采用了QQ空间网站上的动态说说和微信公众号两种方式同时发布学生会媒体内容和信息,两者同时发表的学生会媒体信息常出现内容雷同、形式單一的情况。

(四)媒体内容形式过于枯燥单一

目前我国已有的高校全媒体新闻信息体系对高校大学生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大部分高校学生仅局限于利用高校的全媒体渠道获取部分与自身有关的新闻信息,更多则将自己置身于其他高校全媒体获取信息的渠道中。高校大学生全媒体创作作品的形式与内容过于单一,无法真正得到高校师生的长期广泛关注,导致校园媒体无法很好地把握和完成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舆论引领者的重要职能。当前,校园门户网络主要是用于会议新闻报道、通知文件及推送新闻等,在新闻和信息的组织与呈现形式上,基本是文字多、图片少,校园新闻和门户网站的设计基本体现不出校园网络新闻读图的时代特点,不符合校园网络新闻工作者和受众的阅读需求,缺乏时代特点。目前校园门户网络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较为固定,侧重于对校园网络重大事件信息进行相关新闻要素的呈现或者重大事件报道流程的呈现,基本的内容主要是类似于新华体的会议纪要或领导讲话,从新闻工作者和受众长期关注的角度进行新闻报道的比较少,即使是新闻专题的人物新闻专访,主要也是罗列个人的基本资料和介绍个人工作的成绩,缺少生活感,难以真正引起新闻受众在情感上的共鸣。

二、全媒体时代高校校园媒体的对策

目前高校层面的新媒体建设工作尚不完善,有很大的改进完善空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用全媒体融合的思路指导目前的高校新媒体系统建设与管理,不但能提高学校各个领域媒体宣发速度,还能提高高校学生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加大和提高校园媒体的宣传力度与质量。

(一)加强以短视频为重点的新媒体宣传阵地建设

如今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新闻受众人群,都十分热衷于全新的网络媒体。抖音、微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全新的媒体以其微、快、互动性强等特点,适应了人们碎片化的闲暇休息需求,尤其是当今的普通高校学生在此类新媒体上的参与度和黏度极高。同时,微博、微视、微信等网络传播终端一改以往的以宏观把握大势、叙述时事为主的网络新闻宣传方式,通过简练的内容与其他各种通俗易懂的网络新闻表达方式相结合,迅速进行简单的网络新闻宣传。此种方式还可以与其他传统的网络新闻媒体相结合,形成嵌套、互补不足、互帮互助的网络宣传形式,从而可以极大地增强新闻宣传的力量。

(二)创作划分运营媒体

统一学校各级的网络媒体运营架构,规划不同组织的媒体架构需要采用的各种媒体运营手段和形式,针对其实际需求,可以选择微信公众号、抖音、Bilibili网站和微博等网络媒体传播平台,或利用广播、报纸等媒介作为载体。同时做好相应的职能和业务划分。在确定好不同的网络媒体架构运营手段和形式后,将其职能划分为日常推送与校方各项事务日常推送两大主要方面。在日常的推送有足够高的热度时,将各项事务日常推送逐渐嵌入日常的推送。这样不但能更好地使学生维系对网络媒体架构运营管理体系的关注度,更能够使家长和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这种基于新媒体的运营管理体系的重要和优越性。

(三)以受众为中心,加大传播力度

一是要积极与高校受众交流和互动。当前,受众在高校信息的传播中已不再是被动的,随着高校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受众也在传播自媒体的信息,并对自媒体传递的内容和信息进行了解读和二次信息传播。高校的自媒体工作者应该与高校的师生之间进行更多的交流和互动,调查和分析挖掘高校师生的相关信息特点和需求,在个性化题材的选择和个性化内容的制作上更加贴近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和校园生活。二是要积极尝试信息分流和个性化的传播。信息分流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充分挖掘特定的受众和群体的特征,从而极大地优化信息传播的效果。在高校中,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专业的高校学生所关心的信息内容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别。同时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家长还有一定数量的社会群体与媒体也都非常关心高校校园媒体的信息推送。高校的校园媒体工作者可以对其面向的受众和群体信息进行分类,在采编信息时对所需要的内容根据其特点进行分流和传播,使受众更方便有效地及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三是同一群体的学生接收不同内容和信息的时间和偏好不同,通过对高校学生的各类APP使用时间偏好进行调查,可调整信息的宣发时间,从而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四)巧妙利用社会资源

高校新闻传播媒体可以和高校社会媒体共同做好新闻信息对接工作。社会媒体新闻具有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的新闻传播优势,当高校校园媒体发现了具有广泛宣传和应用价值的社会媒体新闻,可以与高校社会媒体相关部门联动进行新闻传播。另外,高校校园媒体可以通过设立相应的部门,重点关注国家热点时事,邀请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一批专业化人才、学者解读高校的热点重大新闻事件,深度挖掘社会媒体新闻的价值,提高其传播价值。

三、结语

全媒体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具有前瞻性地从校园媒体建设入手,才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媒体创作朝顺应时代潮流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前进,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高校學生在新媒体层面上的创作、传播、宣发、运营、管理和协调能力,才能真正从青年基层群众入手,弘扬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1.

[2] 嵇美云,查冠琳,等.全媒体社会即将来临——基于对“全媒体”概念的梳理和剖析[J].新闻记者,2013(8):37-41.

[3] 左军.全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状况研究[J].今传媒,2017(02):118-119.

作者简介:孟照东(2000—),男,甘肃定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管理,电子商务,全媒体。

作者:孟照东 叶辰阳 曹华冰

高校全媒体传播论文 篇3: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时代出生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如何借助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方面。在梳理融媒体理论的基础上,文章结合当前“双一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现状及数据比对,分析了当前高校运用融媒体手段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潜力与优势,并围绕短视频融媒体平台进行典型案例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三全育人”;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双一流”高校;平台建设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动相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建立了一个统筹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思政、课堂与课后、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的系统性综合性一体化高校育人体系。[1]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对高校育人与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在智能手机完全覆盖、4G网络高度成熟和5G网络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校园WIFI的全覆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媒体环境,将各种融媒体工具更广泛地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已是大势所趋。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因此,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深刻把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创新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时代内涵

当今世界,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智能化浪潮极大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和人类生产生活模式。根据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8.47亿,占比高达99.1%,学生群体占据了全部网民的26%。与信息化和数字化媒体相伴而生的“00”后大学生成为高校学生主体,这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区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话语体系和“大水漫灌”式的内容辐射,当代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分享型、互动型、去中心化的媒体传播方式和“精准滴灌”的信息推送,因此,如何借助于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成为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与全方位育人”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针对高校网络宣教工作的开展,丁凯等(2014)[3]基于传播学理论分析了自媒体的独有特点及其对于高校网络宣教的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提出高校宣教网络应该注重叙事场、心理场、舆论场三个“场”的创新与优化。在信息传播的媒介方面,虎业勤(2015)[4]、黄怡宁(2016)[5]、常凌翀(2017)[6]分别以微博、QQ群和微信这三大高校主要舆论信息来源为例,探讨了舆情应对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尽管研究媒介并不相同,但是总体认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只有把各类媒介传播模式纳入高校宣传工作及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融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认同方面,上官令西等(2016)[7]从全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视角入手,以我国10所高校为例,研究了高校党建工作在新媒体背景下的运行机制。郑卫丽(2020)[8]以北京高校为例,指出融媒体以其快捷性、超时空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场。

总的来说,目前针对高校网络宣教工作的研究较为广泛,内容从舆论机制到新闻宣传研究,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认同都有涉及,但是对“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融媒体新业态的联系方面还有不足,缺乏针对高校运用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研究与典型案例分析。

(二)融媒体理论与实践发展脉络

随着个人电脑与网络的普及,媒体行业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从2006年“全媒体”概念作为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被提出,到2008年南方报业等传统媒体纷纷尝试“全媒体”的新闻新业态,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成为趋势,这可以看作是融媒体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前身。在3G网络和个人手机最初普及阶段,尽管使用手机浏览信息的用户越来越多,但此时个人电脑及传统媒体所占的比重仍然较大,这一阶段的全媒体仍主要是针对于不同媒介形态的综合运用。[9]随着4G牌照的全面发放和5G技术的迅速应用,宣传方式和传播渠道都发生了彻底变革,融媒体在融合的形态样式中逐渐成熟,成为全媒体在新时期的深化概念。

伴随近年来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融媒体平台建设中大量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系统支撑平台进行再造,使之能满足舆论阵地生产的现实需要。融媒体区别于以往媒体的关键点在于“融合”:一是传播形式的融合,将以往的电视、广播、PC端网站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管理和统一发布,通过简化形式来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二是内容信息的融合,将以往刊载于不同媒体上的新闻、资讯、用户反馈等综合在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信息主体中,对一系列媒体传播过程进行数据分析,将融媒体平台打造成综合信息服务的移动门户;三是受众用户的融合,通过融媒体平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用户受众进行整合,了解不同受众的反馈进而针对不同受众进行精准信息推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融媒体综合了互联网运营模式、即时信息传播思维以及数字技术工具,是一种新型传播生态,具有全媒体、全覆盖、全功能和全时空的特点。[10]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融媒体建设的优势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日益在信息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各类直播平台和短视频APP广泛出现,线上会议和在线学习成为常态,深刻地改变了青年学子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渠道,尤其对于出生于信息化浪潮的青年学子,微信、钉钉逐步取代了短信甚至电话功能,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成为他们获取资讯、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豆瓣、知乎等社区逐渐成为高校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融媒体技术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促进了高校宣教机制的创新,拓展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及渠道。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在思想、内容、机制上创新,使得学生易接受、思想易传播、教育易开展,在融媒体时代牢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话语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是在高校党政部门主导下构建的以媒介整合与创新而构建的跨形态、跨渠道的宣教内容传播平台,并根植于学生社会交往的媒介环境,它既是媒体传播的集合,也是信息流通的场域。在“三全育人”的要求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首先可以拓展全员育人的内涵,不仅将社会、校友、教师、职工以及家长等各种角色整合起来,还能成为学生自我教育、发挥朋辈影响的重要途径;融媒体应用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传播的即时性,能够充分拓展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却又能够育人于无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媒体平台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势所趋,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融媒体建设实践中,不同建设主体的侧重各不相同[11],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为代表的大型中央媒体立足于已有的平台、团队和渠道优势,在坚持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的数字技术构建更为全面迅捷的融媒体报道平台,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把现有媒介由相加变为相融;各地政府机关的融媒体平台构建侧重于通过融媒体政务平台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水平。而与之有所差异的是,单个高校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打造自身独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而且各校自行开发的平台往往会因为缺乏足够的受众支撑从而流量不足,也不符合互联网的共享精神,因此各高校应侧重于内容领域的深耕,运用已有的中央媒体资源和成熟的市场媒体平台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立体化传播,立足于各自传统优势和特色、以师生为中心来推进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媒介形式更新极快,从人人网到微博、微信和短视频平台的风靡,不过十来年时间。因此,高校需要更为灵活地运用师生常用的媒体平台,依托不同平台的不同优势来引导学生,通过内容的深度加工和精准推送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的发展

(一)融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网络宣教平台建设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了融媒体宣教网络,其中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为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共计137所,其中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本文以这42所双一流高校为样本,分析2019年的融媒体宣教平台建设情况,发现总体上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融媒体宣教平台已初具规模,而且不同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宣传风格。在融媒体平台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大多采用示例引导、新闻报道、资讯分析等方式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引领,其中微信更官方、微博更迅捷、短视频更具表现力。截至2019年年末,全部42所高校均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与官方新浪微博,36所双一流高校建立了自己的抖音公众号,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融媒体宣传体系。

二是数量上和内容上更新较为及时。在对比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官方抖音公众号的更新情况中,高校平均每周更新微信公众号20篇,平均每年更新微博数2898次,平均每年更新抖音号80次。微信公众号以发布资讯与新闻报道为主,微博则以新闻转发、校际互联、实时动态为主,而抖音则侧重于活动宣传与校园风采展示。就具体数据而言,不同的融媒体形式存在着较大差异,微博更新频率较高,每年更新次数多达800至8000不等;微信公众号更新频率相对较低,每周更新次数主要集中在20次左右,每年更新可达上千次;而抖音号的更新频率最低,大多集中在每年更新数十到200次不等。鉴于文字传播和视频媒介的相关特点,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预测的。总体看,42所高校的新媒体宣传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标准,顺应了当前时代的信息传播规律与学生信息资讯的获取需求。

三是高校党政融媒体宣传实现了一体化。2019年42所高校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报道均通过高校整体的融媒体宣传平台得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宣传资源的浪费和重复,也给学生们关注校园资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体化平台的便利。但在高校下属学院、学部甚至书院的宣传平台中,不同学院、学部、书院的宣传形式各不相同,有些学校下属学院的整体宣传平台和党建平台是分开的,有些学校下属学院的教师党建平台和学生党建平台也有所区别。因此,基层党建思想政治新媒体平台建设情况还需要具体分析。

四是党建思想政治融媒体运营团队基本形成。各个高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融媒体宣传运营团队,以各个高校的党委宣传部为主导,成立了一批运营融媒体平台的学生组织,培养了一批掌握融媒体运营技巧的优秀学生骨干,也让较多的学生参与高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参与群体的广泛化和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拓展了“三全育人”的广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的主要指标和比对分析

本文在综合调研42所高校的融媒体宣教平台的建设情况后,选取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抖音号三个典型的新媒体平台进行汇总,并以微信公众号周更文章数、微博年度发博数、抖音号年度更新数为观测指标。通过汇总数据,发现42所高校均在融媒体建设中颇有成效,就平均数而言,每所高校微信公众号周发文篇数高达20.8,相当于每所高校每日进行微信推送3篇左右;微博年平均转发数多达2898次,相当于高校每日进行微博转发8次左右;抖音公众号年平均制作量为69次,相当于每五天就有1篇新的短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考虑到在制作成本上,短视频高于微信推送,微信推送也高于微博发布,故以上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高校应用融媒体工具的情况与态势。此外,本文还计算了以上三个数据的中位数,发现微信公众号的平均周更新中位数为17.5,微博年更新数量中位数为2706.5,抖音短視频更新中位数为60.5,均小于以上三个数据的平均数,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42所双一流高校在融媒体建设方面的不平衡,不同平台媒体的建设情况中前21所学校明显高于后21所学校的建设情况。

因为42所高校所在地分布不均、各种资源本来就存在分布不平衡的现象,直接通过排序进行位置分布筛查的方式有失公允,所以本文将三个指标分别进行排序,选择每个指标的前十个和后十个进行分析。对比发现,42所双一流高校在融媒体资源利用中确实存在着不平衡的情况。其中既包括三个数据前十高校和后十高校的差距,也包括前十高校内部和后十高校内部的差距。例如,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数量比较中,前十高校平均发布数为40篇/周,后十高校平均发布数为8.3篇/周,前后相差近5倍。在微博发布数量比较中,前十高校平均发布数量为5462.3条/年,后十高校平均发布数量为495.3条/年,前后相差近11倍。在短视频发布数量比较中,前十高校的平均发布数量为152.7个/年,后十高校的平均发布数量为29.6个/年,前后相差近5倍。从数据中,可以发现,短视频平台作为近年新兴的视频宣传方式,虽然在部分高校中已经得到初步应有,但是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融媒体宣教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以上42所双一流高校进行整体的数据总结和具体的对比分析之后,本文发现高校融媒体宣教平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各个高校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总体来说,东部高校优于西部高校,南部高校优于北部高校。而且,在融媒体利用方面,利用较好的高校与利用较差的高校差距较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各个高校运用融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仍然很大。

二是各高校在不同融媒体平台建设上存在差距。除了少部分高校在三大主流融媒体平台能保持较好的利用率和发布数之外,其余的高校有所侧重,均衡度还有待提升。比如有的偏重于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周发文数量很高,但是微博和短视频平台的应用则相对较少;而有的大学则侧重于微博平台的发布,但是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的应用较少。因此,如何在保持传统宣传优势的基础上实现各类新媒体工具的均衡发展仍然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是在内容建设方面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本文在调研中发现,微信公众号以发布资讯为主,微博则以实时动态为主,而抖音则侧重于活动宣传展示。这虽然展现了不同平台的功能优势,但如何利用融媒体平台展现比较成体系的思想政治宣教内容、真正实现内容的深度融合,仍需要重点研究。

三、高校融媒体平台典型案例分析:以短视频为例

就目前的融媒体平台建设而言,抖音、快手等融媒体平台已成为大众广泛接受的信息来源渠道,相较于传统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融媒体平台,短视频凭借其短小精湛的信息展现效率以及更为出色的声像传播形式为大众所接受。因此,通过对部分高校的短视频平台进行案例分析,可以在充分了解其目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于高校师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类型、形式进行归纳,为短视频融媒体平台建设提供助力。

因为大部分高校的短视频平台建设集中在抖音APP上,所以本文以抖音APP为研究平台,选取了2019年短视频发布数量前三的高校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布数量由高到底排序分别为Z、B以及W大学,在搜集上述三所高校2019年与2020年点赞量前十的具体短视频情况的基础上,对上述三校的短视频建设情况进行具体案例分析。

数据显示Z大学的短视频最高点赞量、点赞数超过5万的短视频数量以及点赞量前十的视频平均点赞量最高,其次为W大学,最后为B大学,上述数据的出现是与三所高校的师生数量规模密切相关的,特别是Z大学的短视频受欢迎程度高、选材范围广泛,比较好的抓住了受众心理。在具体的视频类别导向方面,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因素的影响,2020年和2019年的点赞量前十的短视频类别存在着较大差异:Z大学从侧重于日常宣传和师生风采转向了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W大学对于社会热点也有较多涉及;B大学则推出了疫情相关课程,获得了不错的吸引力。

对上述三所高校的具体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关于短视频内容如何更好地吸引服务高校师生有如下建議。

(一)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政治引导

目前高校师生对于社会热点和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伴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的演变,越来越多的师生希望获取相关的知识及信息,所以可以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在社会热点相关事件中突出政治引导,Z大学在2020年就充分利用了这一方式。

(二)发掘校友资源,构建模范力量

高校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而言,最主要的贡献是人才培养。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既可以为高校吸引更多的关注度、提升对于高校的认可,也可以为高校师生树立模范力量,推动高校学生学习模范,弘扬青春力量。Z大学和W大学的短视频情况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发挥科研优势,推出热点课程

高校相较于其他社会团体的重要优势在于有专业的科研机构与专家团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引导性,在社会热点以及相关政治时事出现时,可以进行引导与知识传授。因此,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专业优势,针对时事热点与社会大众关注的相关问题推出专门课程,进而满足社会需要,B大学在2020年推出的疫情期间教育课程短视频就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四)发现校园特色,提升吸引能力

目前高校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视频存在内容与类别相似的倾向,对于校园情况的展示也趋同化,如何发现校园的特色就成为在趋同化的短视频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所在。以目前的高校来说,W大学的校园风景具有鲜明的特色与优势,故关于校园美景的视频取得了很不错的关注度。而Z大学在选材过程中更加着重于特色的学生活动或者重大的典礼,点赞量也相对较高;B大学则在除了相关景色之外侧重于具体的学生风采展示,比如日常有趣的校园生活以及社团活动等等。因此在未来高校短视频的发展方向上,需要充分考虑不同高校的校园特色,才能够充分提升短视频的吸引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改进

高校运用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满足了以“0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的日常信息需求,多元化、即时性的信息符合当前青年大众的资讯获取偏好,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式体验。在社群化交流成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背景下,高校的党建和思政工作更容易渗透进党团支部等组织和学生个体的日常交流互动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媒体方式对学校的党建以及思政工作进行及时反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仅仅是上传下达的灌输教育,而成为上下互动、积极反馈的交互式教育体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做实做细,把工作深入开展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容建设的思想性和引领性

融媒体的发展是技术形式和传播内容上的双重创新,特别是高校的思想政治融媒体要凸显党建意识形态工作,新媒体应用只是手段,必须遵循内容建设至上的根本原则。网络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各个思潮、各种信息、各个群体都在争夺话语权,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必须在新媒体的发展潮流中独树一帜,旗帜鲜明地传播新思想、弘扬正能量、倡导新风气,特别是要坚决避免为了追求形式上吸引眼球而导致内容的肤浅化和低俗化。立足于“三全育人”,高校思想政治融媒体平台关键在于内容建设,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各种载体的互补优势,及时传播党的理论思想、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高校思政工作者只有坚持做好内容建设,开发出能够给予学生“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精品内容,才能在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实现良性发展,真正体现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引领性。

(二)坚持全过程育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和前瞻性

融媒体平台建设要具有大数据思维,运用好现代智能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宣教方式的静态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平台建设中要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行为实验与心理学研究的成果相结合,动态掌握同学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实现信息的精准送达,从根本上解开同学们理论上和思想上的扣子,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脑入心。同时,融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还承担着校园舆论引导的重要责任,肩负着搭建校园文化的重要义务,需要在主题策划和传播渠道上增强对舆论前沿的预判力,形成抢先占领舆论阵地、引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新局面,增强育人效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融媒体平台建设,必须运用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前瞻性地回应现实问题。

(三)坚持全方位育人,注重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融入性

高校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带来了资讯便捷的同时,也造成了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特别是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上,由于信息孤岛和信息茧房效应,年轻学子因为信息不对称容易形成片面的认知,造成思政工作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融媒体平台下进行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信息权威性与亲和力的结合,注重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传递渠道的丰富性,利用融媒体的多元平台优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引领。首先是充分发挥权威媒体的平台优势,运用新华社、人民网、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来进行正面宣传,通过从学校到院系再到支部和班级的传统宣教渠道广泛传播,起到全面占领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同时,通过学校设立的微信、微博、视频号等多种平台,融合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多种元素集成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发挥新媒体的迅速、灵活与互动的优势,让同学们在日常浏览和交流中巩固思想政治学习的效果,打造融入式和全景式育人场景。

(四)坚持全员育人,发挥学生受众的主体性和协同性

全员育人首先要充分调动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主体的育人作用,并重点关注知名教授、杰出校友、先锋模范人物在融媒体平台上的分享与展示,通过身边人的引领和身边事的熏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媒体建设要特别重视自下而上的力量,注重学生在平台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既是信息传播的受众主体,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还可以成为信息的重要生产者,在高校融媒体建设过程中,要通過深入挖掘不同类别学生的用户画像,准确定位不同学生的不同偏好,再对其进行精准的思想政治指引。此外,还要充分运用学生自身的内容创造力与信息传播力,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朋辈效应与社群之间的正向反馈,让广大学生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使得用户与平台维护者共同构成融媒体平台建设主体,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N].人民日报,2019-01-26(01).

[3]丁凯,曹石亚.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交流新特点与高校宣教网络的优化[J].江淮论坛,2014,(5):188-192.

[4]虎业勤,孙宁.浅析高校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及引导路径[J].郑州轻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31-34.

[5]黄怡宁,杨茜茜.协同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研究——以QQ群匿名舆情事件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6,(5) :119-127.

[6]常凌翀.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5) :107-112.

[7]上官令西,袁玥,孔令达.全媒体视阀下我国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今传媒,2016,(11) :125-127.

[8]郑卫丽.北京高校融媒体助力“微思政”建设路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 :44-46.

[9]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6):14-16.

[10]周鹍鹏.试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国家品牌的融媒体塑造[J].传媒,2015,(16):59-61.

[11]王辰轩,安烁羽.基于多案例分析的高校融媒体管理模式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9,(6) :110-113.

(责任编辑 吴晓妹)

作者:李佩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政府改革与创新论文下一篇:外国旅游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