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论论文范文

2022-05-09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史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第一篇:史论论文范文

史论结合 紧扣时事

摘要:《概论》课程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它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涉及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史实,又与今日中国社会的改革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如何上好这门课程,直接关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也能促使他们更加深入思考国家的发展与个人的追求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体现《概论》课程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概论》;理论史实;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门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①,是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程及科学理论的重要钥匙。学生在完成《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后,对《概论》中涉及的相关史实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而课程中涉及的理论,又需要有足够的事实支撑才能令学生有所收获。为了改变学生对该课程一贯的“枯燥无味”的印象,令他们在学习相关理论之余能够结合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教师便不能仅仅依靠教材照本宣科,必须大力拓展相关外沿知识,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目的。

在教学的实践中,除了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网络教学的功能应用之外,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回归到《概论》课程的教学原旨上来,也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与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可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在革命与建设过程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扮演和发挥了什么样的角色与作用?如何认识在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遭遇的挫折?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今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等等。唯有让学生在更广泛的语境中了解整个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及成就,才能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树立共产主义信仰,为日后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笔者坚持这样的方法:吃透理论、深入史实、结合时事、分析思考。既有对教材学习要求的落实贯彻,又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及思考深度,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②的目的。缺漏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二、吃透理论,思想引导

作为大学四门思想政治课之一,《概论》具有非常鲜明的理论特点: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紧密结合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发展的理论体系,是指导我国继续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理论。它既有深刻的理论性,又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既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发展的艰辛过程,又可以结合他们的亲身体会分析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变化,更可以引导他们分析中国未来的发展前景与社会走向,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与职业设计,因此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与意义。

在课程的教学当中,笔者始终将理论的讲授放在第一位,只有吃透理论,理解理论产生的背景、理论的内涵及其意义,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及其理论成果的积极意义,才能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信仰与树立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概论》全书有十五章,前两章概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我党思想路线的精髓,是整门课程的总括;第三四章讨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奠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基础的重要理论;从第五章开始,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但在论述过程当中,又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考与主张,探讨相关的理论发展过程,形成前后呼应的讲解体系。因此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当紧扣这一设计思路,分析理论的产生、发展与具体内容。

在整个课程体系当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与成果无疑是重中之重,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是我们在讲解当中必须反复强调及用事实证明的。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在学理逻辑上对学生分析清楚,中国近代的问题,是对外驱逐侵略、对内实现民主的问题,但无论是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是早期共产党人中的教条主义者,都没有取得成功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差异,片面地以为引用别国的理论就可以解决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最终可以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一方面它符合马克思主义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③,另一方面又深入研究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为中国革命的实践与建设的发展提出了具体方案,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学生在理清这一思路之后,自然会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了全面的把握,并在结合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继续思索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影响。

三、深入史实,有理有据

理论的探讨是《概论》课程的基础,是《概论》课程的骨干,而具体历史事实的描述与分析,则能使得整门课程变得有血有肉,变得鲜活起来。虽然《概论》课程中涉及的历史内容,部分已经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有所涉猎,但许多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具体革命斗争过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与问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挫折、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等等,都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理论分析的重要史实。

在近三年的授课中,笔者十分注重结合历史事实在理论分析中的作用。例如在第一章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讲授过程中,首先对毛泽东本人的生平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特别是结合其思想的变化过程,分析当时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联省自治思想到共产主义信仰的选择过程,并结合近代中国革命进程的成功与挫折,探讨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与成果。在課堂讲解之后,又布置学生观看电影《建党伟业》及在课堂上播放50分钟的毛泽东生平纪录片,对于学生深入了解毛泽东本人及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不少学生都反映,过去对毛泽东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领袖”这一模糊概念之中,对毛泽东思想也没有什么认识,通过讲解与影像资料的结合,有了比较多的背景知识,再学习毛泽东思想体系,便感觉熟悉与亲切了许多,有了更多的兴趣和学习的体会。

在讲解历史事实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革命与建设过程中党的错误与挫折。在这一问题上,首先是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去理解和分析,通过阅读和分析《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结合教材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等章节,从正面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错误发生的原因和加深认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的重要性;其次要注意科技时代给学生带来的海量信息与复杂情势,要重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尤其是他们在网络上了解的许多违背史实的言论,要用充分的历史材料回应,才能令學生学有所获,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思想信仰。

四、结合时事,课堂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结合生产力发展与人民物质文化增长的矛盾变化而增添新的内容。因此在结合史实讲解相关理论的同时,也必须结合时事与社会的发展,拓展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深度。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个尝试,每次上课都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学生分享一周以来的重要时事要闻,内容包括党的重要会议与政策、社会热点新闻与问题、学校新闻动态等等,或者让学生自主发言,与大家分享他最为关注的时事要闻。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是迅速调动课堂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引发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社会;三是为课程的讲解引入,提供了很好的主题与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不一定拘泥于讲授的进度,可以结合相关的时事,启发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章节,或者是相关主题的研究著作。这样的方法,往往可以触发学生在专业以外的兴趣,对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与实践能力有不错的效果。

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语出惊人:“我们也不要鼓励我们农村的孩子去上大学,因为一旦农村孩子读了大学,就回不到自己的家乡,回不去自己的家乡就是一个悲剧。”④这一言论不仅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当时课程内容正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笔者便结合这一问题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⑤一书。课后,这一问题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止,并且有几位同学以“大学农村籍学生的就业取向”为题,参加当年的“挑战杯”比赛。可见这一教学尝试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也能令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五、分析思考,行诸于文

在《概论》的课程教学当中,除了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实为文字,将他们的思考系统化地表达出来,这也是《概论》课程当中实践教学的要求之一。在笔者近三年的教学中,先后以“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谐社会”、“人文科学与文化建设”等题目,要求学生或是撰写专题论文,或是以团队形式编辑PPT,以实体成果的形式,展现他们的理解认识。

例如在2012年秋季学期中,笔者要求学生以四个人为小组,以“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为题编辑PPT,并用六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展示。由于有竞争的压力,许多同学都绞尽脑汁,在PPT的材料、版面设计、色彩、视频方面下了比较多的功夫,展示的效果十分突出。而这一作业的更大收获,则来自于PPT的编辑过程中,不少同学对自己的家乡发展变化,有了更多深刻的体会,他们在作业中都有提到,因为太过熟悉,所以并没有注意过家乡变化的问题,反而是在作业之中,通过改革开放前后资料的收集与对比,有了更多的亲身体会,也更加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这一效果,比教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无疑更为贴近现代大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作业的写作过程当中,笔者还强调专题论文必须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进行写作,如引用他人成果必须注明出处、版面与章节的设计安排要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等等。由于不少学生尚未在专业的学习中撰写论文,因此这样的训练不仅让他们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严谨,也逐步培养他们在学习当中正确的态度与作风。这样的习惯,亦将成为他们大学学习生活的宝贵财富。

六、结语

《概论》课程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相关理论的分析与讲解,它应该融入到大学教育的体系当中,为培育符合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而努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严谨的工作作风、出色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公民标准的道德品尚,是我们培育学生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虽然不可能全部达到这些要求,但在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分析能力上面,应该要做更多的努力。

通过对《概论》课程理论的深入分析与讲解、对中国近代革命与建设的历史过程的具体把握、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分析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的研究与表达,是我们在今天推动《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方法与体会,所有改革手段的目的,都是要进一步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与作用,让学生在课程中学有所思、学有所获,为他们的思想成熟与发展提供动力和帮助,为我们未来的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资源。

注释:

①为行文方便,下文均以《概论》指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②《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9年中央16号文件。

③何萍:《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两种传统——从20世纪初的一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争谈起》,载《哲学研究》2003年第8期。④《王平: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摇回不去家乡是悲剧》,凤凰网网址: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1lianghui

/content-4/detail_2011_03/08/5025815_0.shtml。

⑤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资助(13YJC770056),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资助(wym11020)。

作者简介:吴昱(1981-),男,广东电白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及其改革变迁。

作者:吴昱

第二篇:《中国档案学史论》述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关键词:档案学史 学术述评

近期有幸拜读档案学界著名学者李财富教授的力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感受颇深,笔者将对此书作述评之尝试,希望学界更多的人去关注此书,从而继续对中国档案学史展开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研究,使档案学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著作简述

1.1 作者简介及写作初衷

李财富先生是中国档案学界一位著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档案学教育,在档案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含合著)3本,为档案学界学术成果较多的人之一。《中国档案学史论》一书是李财富先生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成,经过作者精心的修改、润色后,最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与读者见面。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这说明作者在开展研究之前便有了一个明确而深刻的学术态度;而“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档案学理论学习和教研的档案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对系统的资料”的理性阐述则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档案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谦逊的学术态度。正是作者的学术魅力和著作本身的学术性吸引了笔者认真研读并作述评,借此表达自己的读后之感并与学界同仁共同分享。

1.2 全书基本架构

全书分为六章十五节。第一至第五章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发展阶段的总体划分,逐章、逐阶段地阐释作者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各阶段的系统认识;第六章即最后一章,作者在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的研究与思考,以史为鉴,总结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在著作中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停滞与倒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以及恢复与繁荣时期的中国档案学。通过这种宏观的阶段划分,作者以述评的方式展开对中国档案学各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总体上分析了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了各个时期档案学的发展概况,并对历史上档案学的发展特点、研究问题、对当下档案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各阶段的档案学孕育、创立、发展、停滞、倒退、恢复以及繁荣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析。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个初步的宏观把握,而且正是这些探析性质的点评引起读者的再思考,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档案学史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与激发人们对中国档案学史的研究。

2 专著特色

李财富教授的《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继吴宝康先生《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档案学历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无论从全书架构还是从专著内容来看,笔者以为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充满着学术性、逻辑性。

2.1 学术性

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笔者以为这是一部充满学术味的档案学学术专著。学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通过学者的共同参与,从各个角度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这部专著,其内容无不体现着学术性,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序言之中对写作初衷以及写作手法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学术之心。全书的论述可谓有理有据,而非空洞说教。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从而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对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过程中便大量地引用经典文史著作(如《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文史通义》、《史记》等)以及著名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章学诚、周谷诚等历史学者的著作)来分析其中的档案思想,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档案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学术能力以及扎实的学术功底。而对于某些自己难以定夺或者自己亦有疑问的地方,作者毫不掩藏自己的“无能为力”,特别在专著“后记”中直抒“在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观点的提炼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文字也未及仔细推敲”,毫不掩藏自己写作思考中的困惑,这同样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2.2 逻辑性

全书严格按照“概况一成就、不足一原因”这种叙述形式,逻辑性地论述各阶段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虽然部分观点有待推敲,但书中的每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通过充分论据式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读之使人产生信服感。作者对各个时期档案的分析,都是严格从分析当时总体呈现的概况人手,指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接着便通过从当时总体状况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出各阶段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与不足,并论述出现这种概况的原因。如在分析第二章“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当时档案学界研究和关注的档案问题(如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分类、编目等)人手,指出当时的研究概况,进而指出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时期并给出翔实的理由分析。随后指出这一时期尽管档案学已经在中国创立,但事实上仍然是成就与不足并存,这种对问题的分析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考以及观点表述上的客观逻辑性。

3 几点感受

3.1 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评价中国档案学得失成败、探求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专著问世”,学界对于档案史以及档案学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已经有的成果又显得苍白、零散,始终缺乏专人专著对中国档案学史进行系统的持续研究。笔者以为《中国档案学史论》的问世正好弥补了作者在专著“序言”的遗憾,同时为更广泛的档案学史研究开启了大门、提供了素材。它不仅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的力作,而且通过五大阶段的划分基本厘清了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对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它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新局面的力作,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3.2 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笔者以为,本书作为对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一本专著,对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该予以关注和论述,如缺乏对研究主体(档案学人)的点评,对中国档案学教育受苏联体制的客观影响、欧美图书馆学理论以及档案学理论对中国档案学创立与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现阶段有关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等档案实践与理论影响方面也未曾提及。笔者以为,这些内容都是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部分档案学前辈思想的评述以及作为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组织的档案教育等应当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笔者以为,对中国档案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在作为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专著中有所体现,因为主体的档案人和重要组织的档案教育对档案学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以为,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专著,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作者:倪代川

第三篇:关于雕塑专业雕塑史论的教学

内容摘要:本文认为雕塑史论教学对于雕塑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和必需的,并从雕塑的历史、理论和评论三方面讨论了教学的内容和模式以及课程的设置和配套等问题。

关键词:雕塑专业;雕塑史论;教学

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就读于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时候,除了全院的美术史和艺术概论公共课之外,雕塑系并没有开设专门的雕塑史论课程。大家大多靠自学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或者从和老师们的课下交谈中(有时是只言片语)努力吸收营养。偶有这方面的讲座,都会令大家非常激动。

近几年来,广州美院雕塑系逐步建立起了这方面的课程,并在逐步形成体系和完成配置。这在雕塑系的建设发展中是重要的一步,对学生的学习和学院的建设都是件好事。

过去有种理论,认为艺术家学习太多的史论会束缚自己的创作发展和思路。事实上,读过凡高自传的人都会知道凡高并不是一个思维不清的、没有脑子和思想文化的人;了解毕加索的人也不会就认为毕加索是个只会扎在女人堆里的痞子,他对地中海文化和传说的丰富背景知识养育了他多姿多彩的想像力;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画家的人文修养,不也是代代有大师吗?艺术的故事发展到后现代时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多位雕塑大师都是持有硕士学位的艺术家:里查德·塞拉,耶鲁大学硕士;罗伯特·莫里斯,纽约亨特学院美术史硕士;约瑟夫·科索斯,出了名以后还去修读了哲学硕士课程;弗兰克·史特拉,曾经在普林西顿修读美术史。我们不要把泥古不化的无能和读书本身等同起来。特别在艺术经过后现代主义的洗礼之后,无脑、无思想、光凭感觉就想成就一番真正的雕塑事业,已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在艺术中直觉和感觉固然重要,但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面对各种艺术思潮和视觉图像的冲击,没有一定的分辨力和定力肯定是不行的。我当初去英国留学、学习雕塑理论的初衷之一,就是想弄明白在他们的雕塑背后,西方人到底在想什么,以免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学,甚至只是抓住些表面图像的东西进行模仿。整个艺术的历史就是一部观念的历史:古希腊人有古希腊人的雕塑艺术理想,贾科梅蒂有贾科梅蒂的世界观。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立体主义被称为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艺术流派,也是因为毕加索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

我个人认为,完整和全面的雕塑专业史论课程,应包括雕塑的历史、理论和评论三大方面。通过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教学,提高学生关于雕塑的鉴赏、思辩和创作能力。

雕塑的历史,学生在学习美术史公共课的时候已有接触和了解。作为专门的分学科研究,学生一是可以学得更细和更深入一些,二是可以做一些专门的课题研究,解剖麻雀,抓住典型,举一反三,开发思路。此外,还要注意雕塑专业学生的特点,避免考古挖掘报告式的治史方法,在大的断代讲清楚和一些标杆式的作品弄明白之后,尽量多从雕塑艺术语言风格特点和雕塑艺术思路变化的角度进行讲述。如能结合当时所授课班级学生的专业学习进程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交流,当然会更激起学生的兴趣。

举例来说,“文艺复兴雕塑对19世纪末欧洲雕塑艺术的影响”1就可以作为一个专题来讲。这是一个标准的美术史研究课题,而通过让雕塑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从中可以让大家得到一些对专业学习非常有用的启发。例如,19世纪时艺术铸铜技术(失蜡法)重新被欧洲艺匠所掌握,这种技术手段的失而复得支持了19世纪的雕塑家们对文艺复兴雕塑的吸取学习,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摹仿”文艺复兴雕塑作品丰富、细腻的形体和表面处理,实现一些力学方面难度很高的构图和在大理石上面或粗糙的铸造技术下无法实现的艺术表现。由此我们可以再次触及在雕塑中技术(材料)和艺术的关系问题:技术手段到底在雕塑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是决定性的,还是辅助性的?或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说一个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影响了另一位艺术家,那么后期的艺术家到底从前代的艺术家那里借鉴了什么?除了母题、题材和形式等,是否还有世界观之类精神上的?我们说A艺术家影响了B艺术家,那么一般我们是经过把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这个对比的过程中,我们从B的作品中看到了A的影子,那么反过来,也许从B的作品的映照中我们也更看清了A的作品原来的品质,从一定意义上说,最终变成了A中有B、B中有A;B的作品借用、吸收、消化了A的某些方面,而最终B的作品我们还认为是B的而不是A的。艺术中自古以来在这种互相借鉴和影响的过程中仍然催生出新的作品,就像唱京剧的同一个流派模式之下的代代革新,这个过程是否反映了艺术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之后必然的发展规律?以上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此外,19世纪末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观念促成了当时雕塑系对文艺复兴雕塑的学习,这也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看到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时代生活的关系。

艺术理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性理论,二是理论性理论。实践性理论指的是诸如《雕塑技法》类教授实践技巧类的理论著述。我所称的理论性理论则是指那些讨论雕塑的艺术语言特质的理论文章。这后一类的理论道出了作者对雕塑艺术的语言特色的见解,有时甚至从艺术哲学(美学)或艺术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雕塑作为一门艺术在本质上的一些取向问题,或放在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中研究雕塑。理论性理论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性的杰作涌现,它们或是对本时代雕塑艺术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思辩,或是把雕塑放在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作的纵向比较研究以及把雕塑和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特色作的横向比对。它们大都道出了当时时代对雕塑艺术的见解,对雕塑艺术的语言取向问题从本质上进行了作者自己的阐释。这些理论性文章可能出自雕塑家之手,也可能出自艺术评论家、美学家和美术史学者的笔下,甚至有可能出自一些雕塑行业以外人士的著述中。

对理论性理论的学习,据我的体会和见解,这对一个雕塑工作者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雕塑理论文章的学习,学生丰富了自己对雕塑艺术的理解,吸收了各个时期和不同的个人对雕塑艺术的不同见解,了解了他们的艺术观点,将自己对雕塑的理解变得“复杂”起来。如果将这些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文章按时代顺序串起来,和雕塑的历史学习相结合,则会构成一部雕塑的艺术思想简史,这对丰富学生的艺术思想至关重要。例如,从J·雷诺兹爵士的《论雕塑》一文2,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古典主义者的雕塑美的标准,以及在那个时代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中什么是好的雕塑。拜读波西亚尼的《未来主义雕塑的技术宣言》3,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未来主义的雕塑艺术观念,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未来主义的雕塑艺术成就。而构成主义雕塑大师伽勃(及其哥哥)的《现实主义的雕塑宣言》一文,除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构成主义的艺术语言之外,也可以让大家思考为什么在这里他们称自己的构成主义作品是“现实主义”的4。他们这里所称的现实主义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所不同:在伽勃等人的眼中,他们的构成主义的雕塑创作方法才真正反映了现实的本质和本来面目,才是最“现实主义”的,而不仅仅只是去模仿现实事物的外表。科索斯的《观念和艺术》一文,作为观念艺术的奠基石,揭示给学生观念主义的主要艺术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观念主义雕塑为什么不再是“形”或“形式”的追随者5;而通过对照观念主义的“雕塑”作品,可以让他们看到除了观念主义所标榜的“观念就是形式”、“观念就是一切”之外,后现代主义的作品仍然还有一个如何呈现和如何刺激视觉兴趣的问题。黑格尔的《美学》中有关雕塑的章节论述,则带领我们进入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的思想中,告诉我们在这个伟大的哲学家的脑海中雕塑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雕塑是艺术家的全部身心在作品中的一种外在投射6。

许多雕塑理论文章中往往带有评论的内容和因素。确实,有时很难把评论文章和理论文章分辨开来。评论家的文章背后往往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作支撑,而理论文章又不免时不时对雕塑的艺术价值和本质作出评价。雕塑艺术评论文章,涉及的形式比较广,有时是艺术家的书信,比较典型的有报刊杂志上所发表的艺评短文,或者是有关人士的演讲录等。这些文章,往往针对当时的雕塑艺术发展或有关焦点问题作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人对雕塑的认识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也进而帮助我们对雕塑的发展进行思考。例如,美国评论家R·克罗丝于20世纪60年代发表的著名的《不断扩展中的雕塑概念》一文7,对刚刚兴起的后现代雕塑的语言特点作出归纳,敏锐地注意到了后现代雕塑和现代雕塑所关心的问题的不同,果断地指出这是对雕塑概念新的扩展,并暗示这种扩展是“进步”的表现。这篇文章可以让我们欣赏艺术评论家的敏锐眼光,并引导我们学生认识在后现代语境中的“雕塑”概念。

雕塑专业史论课程的学习,除了专业知识的传达、鉴赏能力的培养等之外,还可帮助学生熟悉艺术史论的治学方法,学习艺术评论的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写作水平。结合课程的进展,适当时机可安排写几篇专业史论方面的小短文,一方面可用作评定成绩的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将来本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锻炼的机会。

从课程支持系统的角度考虑,除了安排专门固定的时间和课程之外,也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辅助进行,并鼓励担任雕塑专业实践课的教师有时间多和学生进行一些专业史论知识方面的交流,丰富学生的知识来源和兴趣。此外,美术史公共课的学习和雕塑史的专门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排课的时候,要协调好雕塑史学习和美术史公共课的时间差或顺序,以发挥协同作用。最好是学生已通过美术史公共课的学习对某一历史时期或流派的艺术发展有了总体认识,然后再细化去专门研究其中雕塑的问题。总之,所需的教学资源条件并不太难解决。反而对教师方面的要求较多,需要担任专业史论有关课程的老师进行大量的案头准备工作,反过来这对教师队伍的本专业理论素质的提高也算是一种促进吧。

参考文献:

1、蒋剑涛.文艺复兴雕塑对19世纪末欧洲雕塑艺术的影响.英国利兹大学,1994:Serial No.499290190

2、约舒·雷诺兹爵士.艺术演讲录.耶鲁大学出版社:New Haven & London

3、Joshua C. Tolylon.未来主义.1961年,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

4、H·Read.盖勃.企鹅出版社,London:1957

5、C·Stiles,P·Selz.现代艺术的理论和文件.洛杉矶大学柏克莱分校出版社,Berkeley & London, 1996

6、黑格尔.美学.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1975; 2Vols:1823—1829

7、Rosalind E·Krauss.先锋派的独创性和其他现代主义者的神话.MIT出版社,Cambridge,Massachusetts & London,1985

蒋剑韬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作者:蒋剑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法制史论文范文下一篇:林学论文范文

热门文章

史论论文

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