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效率内涵分析论文

2022-04-20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资本市场效率内涵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在充分讨论国内外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和实际运行情况基础上,提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定义应具有“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并利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提出增强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交叉有效模式。

资本市场效率内涵分析论文 篇1:

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在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所拥有的人才数量与人才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益和发展壮大,当前民营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还相对处于劣势,不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部分民营企业以员工持股这一股权激励方式来吸引、留住并激励人才,有助于将企业员工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建立有机联系,将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转化为实现股东整体价值,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充分发挥股权激励在民营企业的重要价值,本文着重探究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股权激励;问题;对策

一、前言

民营企业要充分增强人员凝聚力,做好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与薪酬管理方式,使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建立紧密结合。股权激励机制在民营企业应用,能够为企业员工增强凝聚力,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目前民营企业对于股权激励的运用在认识、业绩评价机制、资本市场效率、道德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不利于股权激励价值的充分发挥。为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当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二、民营企业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对股权激励缺乏正确认识

一些民营企业在运用股权激励机制过程中,对股权激励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高级经理人没有充分认识到股权期权属于一种选择权,它和能够直接进行转售的股票存在不同之处。相比股票来说,股票期权具有更大风险,而一些经理人直接将股票期权等同于股票持有。另外,一些民营企业对于股权激励的运用会体现出一定强制性,将这一激励手段以行政命令形式开展。股权激励属于利益诱导手段,并非属于强制性的条例,若企业在运用股权激励过程中对股权激励所可能发挥的作用做出了错误估计,或错误判断股权激励的重要性,只是简单地将股权激励等同于奖励,这将使得企业员工不能正确认识到股权激励是一种风险和收益并存的统一体,一旦后期面对约束,一些员工就会出现抵触情绪,这与股权激励使用初衷相违背。

(二)业绩评价机制不够科学

民营企业应用股权激励机制,通常需要企业建立完整、规范的内部管理体系,并结合股权激励配套制定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民营企业主要的股权激励对象是核心人才、技术骨干与高级经理人,运用中的核心问题是激励分配股权数量。在国外一些企业通常在对经理人进行业绩评价时,将股价当作一个重要指标,而我国民营企业在引用这一激励制度时没有充分看到我国目前股票市场存在的不完善与弱势问题,根据当前股票市场现状,企业股价并不能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实现真实反映,这就使得企业经理人虽然在努力工作,却并不能一定使得企业股价上涨,甚至反而因其他因素影响出现股价下跌情况,这将直接影响到股权激励的公正性。为此,民营企业需要针对股权激励健全地制定业绩评价机制,以充分发挥股权激励所应具备的长期激励作用。

(三)资本市场效率处于偏低水平

股票波动会对企业股票期权风险与收益产生影响,而受到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成熟现状影响,国内资本市场股价与企业业绩情况两者相关度偏低,很多非市场因素会对股市股票价格产生影响。另外,企业股票价格与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而且资本市场存在较多投机行为,在企业股票无法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实现真实反映情况下,股票期权拥有者将很难明确评估预期收益,这将直接影响到股权激励本应发挥的激励作用。

(四)股票期权计划会引发道德风险问题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步伐,这使得二级市场流通性不断增强,促使股权激励具有更优良的市场基础,并且上市公司在利用股票期权计划实现长效激励机制建立并对公司治理结构加以完善过程中具有更扎实的法律基础。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当中,经营权和所有权保持相分离状态,企业股东和经理人在契约签订基础上保持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由于不具备统一的追求目标,且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这在实际工作开展中有可能导致管理层发生道德风险问题。

三、民营企业股权激励优化对策

(一)深刻认识股权激励

民营企业在运用股权激励机制期间,要对股权激励有一个正确、深刻的认识,且企业员工都应纠正以往对股权激励存在的错误观点,充分看到股权激励并非一种义务,而是一种权利,了解到股权激励是指股权持有人在股权有效期当中有权根据个人意愿决定是否对股权进行购买。具體的讲,也就是在实际当中若股票期权持有人觉得购买股权对自身是有利的,可自行决定进行购买,企业要同步售予相应股权;相反,若股票期权持有人经过多方面考虑放弃行权,那么企业不可强迫员工作出购买行为。民营企业将股权激励当做一种激励手段,就要认识到股权激励的风险与收益并存,并且管理人员要注意向股权持有人解释相关内涵,使股权持有人了解到持有股票期权除了能够获得收益,还需要承担一定风险,从而以更平稳的心态面对这一机制。

(二)健全地制定业绩评价机制

民营企业需要针对股权激励健全地制定相应业绩考核制度,特别是要对激励对象加强业绩考核与有关测评。在实际考核当中,涉及到的考核指标要有效、全面,比如可通过平衡计分卡或国外EVA等考核办法确保考核能够公正、公平的反应激励对象真实情况。另外,民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差异化的设计考核方案、考核指标以及考核模式,在此基础上保证股权激励机制可以发挥其应有效用。

(三)优化外部资本市场,同步将企业股票价格与业绩挂钩

民营企业运用股权激励机制,首先要完善的建立企业治理结构,并对管理层加强内部监督,以防管理层做出冒险行为和短期行为,整个股权激励操作体现程序化、规范化,防止出现暗箱操作现象,同时要注重适当引入具备法律效应的契约。民营企业进行股权激励操作前,要注重优选公司经理人,确保公司经理人具有良好的素质,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激励。为此,需要民营企业和职业经理人两者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并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创新经理人选聘机制,按照经理人市场相关规则与规律行事,促使经理人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由于我国股票市场还缺乏完善和成熟的管理机制,所以民营企业落实股权激励机制的时候要对企业自身股票价格加强管理,为使民营企业实现更稳定的发展,企业可将股票价格和业绩挂钩,以更准确的通过股票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促使企业股票在相关资本市场中具有更高信誉,在此基础上使企业员工更加信任股权激励机制。

(四)关注防范股权激励中涉及到的道德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股权激励当中发生道德风险,首先要求企业完善股权激励涉及到的薪酬信息披露制度。同时,股票期权计划当中需要对管理层债权期和具体行权条件实现合理化设定。其次,股票期权计划当中,要合理、明确的设定期权定价模型和相关修正方法。最后,民营企业在期权授予期以及股票出售前期,为了防止管理层对股票价格作出短期操纵行为,可创新的设计亚式期权条款。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已成为极富活力与生机的关键性组成部分。民营企业要继续做大做强,离不开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为了使民营企业具有更充足的人才力量,有必要合理应用股权激励机制,并在应用期间充分认识到股权激励机制落实存在的不足,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加以优化,在股权激励机制作用充分发挥下促进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华.民营企业股权激励相关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01):156-156.

[2]黄贵林.以股权激励为视角——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J].营销界, 2020(03):185-185.

[3]陆蕾蕾.民营企业股权激励计划问题研究——基于富安娜的案例分析[J].商情,2020(011):104-104.

[4]赵平.非经济动因下股权激励与民营企业成本粘性[J].财会通讯:综合版, 2019(027):74-74.

作者:陈敏

资本市场效率内涵分析论文 篇2:

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的提出

摘 要: 文章在充分讨论国内外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和实际运行情况基础上,提出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定义应具有“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并利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功能优势,进一步提出增强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交叉有效模式。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交叉补贴;有效

作者简介:张德红(1962-),女,山东东平人,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从事管理和会计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10542029

一、 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内部资本市场(Internal capital market,ICM)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内部资本市场产生的客观动因的总结。Chandler(1987)总结了美国、德国和英国三个典型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制造业集体的历史,虽然没有提出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但却间接描述了内部资本市场存在性、配置效率及规模,认为现代企业为了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用一只“看得见的手”在不同部门之间调配资本、劳务和技术等内部资源,以提高投资效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与在这些单位内部更加有效率地使用设施和技能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内部市场机制的组织能力为企业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内在动力[1](P15-19)。Williamson(1975)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具有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通过对分部的会计查账程序削弱信息的不对称性,ICM在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对市场环境的适应性也相应加强;二是移置成本低,在ICM中,企业很少不协作和不积极的分部经理,企业能更迅速转移、配置资源,通过削减对某些业务的资金配置,将其重新分配到更有前途的业务中;三是ICM增强了企业的调节能力,总部通过授权方式避免陷于对分部活动的非连续调节,最终可能实现最佳的资本资源配置[2]。20世纪90年代以后,内部资本市场的研究开始规范化,主要研究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Thompson(1997)指出:“通过改变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只有在组织结构也做出主动调整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而不能是由于外部的压力。”[3] Scharfstein(1998)从总体上研究了内部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在从事一种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低效率的交叉补贴(cross-subsidized)活动,即把大量资本配置到低q分部[4]。

国内研究主要从本世纪初开始。李善民等(2004)的研究表明:收购公司绩效逐年下降,目标公司绩效则有所上升,但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购后的绩效下降显著,并购没能实现其价值创造功能[5]。周业安等(2003)的研究结论是:中国上市公司以国有股为主的股权结构为内部资本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范围[6]。曾亚敏等(2005)研究结论否定了内部资本市场假说,认为公司实施收购的动因是滥用自由现金流 [7]。

从国内外研究可见:ICM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和经验证据,但是,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还不成熟,甚至有“有效率”、“低效率”和“无效率”之争,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现象”的理解存有“偏见”,没有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内部市场交叉补贴现象的必然性和显著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性质对建立完善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体系的积极意义,进而提出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模式。

二、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

(一)内部资本市场“存在”的历史基础

20世纪初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杜邦公司的创立者创造了垂直式综合类型的企业,这种企业类型产生的经济动力是,在一个管理良好的等级企业里可能比在外部不可靠的市场交易中有更多的获利机会。然而,垂直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管理效率降低和所有者目标弱化的趋势。为克服这两项不利因素,导致了以通用汽车为典范的多部门企业的出现,这被誉为“资本主义20世纪最重要的改革”[8](P57),其经济学和管理学意义主要在于:

1.建立与完善了内部“准市场”体系。工业革命前,交易记录的是一个企业与另一个企业之间的业务关系,而且这种关系是在市场中确定的。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记录在企业内部单位之间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内部核算单位、内部银行、内部仲裁机构等“准市场组织”,“市场机制”成为与内部“计划机制”并行的一种管理控制企业的有效方法,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两种机制的有机结合。市场机制在企业“外部”和“内部”都能有效发挥“看不见的手”的职能,扩大了市场机制作用的范围。在企业内部的准市场里,可以运用“市场机制”协调企业内部的经济业务,建立“自我调整”的市场体系。

2.内部市场的核心功能是能够提供“可想象的”管理信息。从信息角度分析,“准市场体系” 的建立,根源于对内部信息的要求。20世纪初期,伴随市场竞争产生了“内部复杂的企业组织”和“广泛的企业组织”。管理人员需要短期决策信息对内部经营进行有效控制,而市场价格超过了管理人员控制范围,不能“适时”取得。因此,内部“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企业家的希望和需要。外部市场机制只能提供“刚性”的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而不能提供决策和控制企业所需要的“可想象的”信息。信息的功能包括确定企业生产的最终成品和中间产品的消耗水平,衡量生产过程的效率,激励生产工人,评价和监督生产过程的管理人员,分析资本使用的效益。内部管理信息可以由决策者依据企业发展目标的要求而制定,而且根据管理需要是“可想象的”,有利于内部关系的协调和企业发展过程的控制。

3. 内部市场使“利益相关者”转为“利益共同体”。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主要是收益期望,而对企业的发展没有应有的责任承担。比如销售商经营由多家制造商提供的多种产品,他们对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无需给以足够的关注。相反,销售商会利用制造商的竞争得到更有利的商品,不仅是对个别生产者造成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率的极大损失,而且影响了所有社会再生产的环节。生产者建立和取得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原材料来源渠道的需求使“利益相关者”转化为“利益共同体”,企业由兼顾相关者各方利益转化为直接协作实现“共同利益”。

(二)我国企业建立内部资本市场的现实基础

上市公司作为改革制度的先驱首先接受了市场的检验和推动,其资本运行和财务状况诠释着社会总资本的周转率和经济发展状态。

上市公司发展的早期,国家着重考虑了管理制度改革、经济与产业发展政策需要和企业历史积累。对企业和其利益相关者而言,也有两个共识:企业已经业绩优异,发展前景良好,因此,不仅鼓舞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当前的投资热情,而且也鼓励了潜在的投资者。但是,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随后上市的企业过多地注重了上市所带来的融资功能。即使是已上市企业也积极配股和增发,“资本运营观念”和“圈钱效应”迅速膨胀,作为资本增值真正来源的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被历史地“旁置”,“强融资”和“弱经营”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就有了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动因的如下理论解释:收购发起公司在收购后的会计业绩和市场业绩变动均与收购前所持有的自由现金流显著负相关,股权收购是投资过度的表现[7] 。

从另一方面观察,即使上市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取得了所设想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效应,目的也十分明确和积极,但是,普遍性的问题是忽视了对企业体制的根本改革,“规模不经济”问题显著。企业在内部管理上还延续着一套旧的体制,造成公司经营缺乏活力,资本成本观念淡薄,资本资源在企业内部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资本不仅不能流向投资效益高的部门,反而更多地流向了低效益分部。犹如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上,资本再一次流向低效率部门。(如图1)

2000年起,我国企业开始卷入巨大的兼并和收购浪潮。股票市场发出的信号对并购浪潮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公司宣布并购信息时,其市值平均上升30%-50%。然而,由于并购企业具有大规模、多活动的复杂性,管理者难以了解企业内部生产经营过程的全部信息,因此陷入“双重”信息不对称困境,即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当局信息不对称,企业高层管理当局与各分部、分公司信息不对称。对应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多数采取了集中管理的途径,而这又必将导致企业陷入无效率的官僚主义困境。

总之,我国社会再生产资金运动因金融市场运行和公司内部资本管理的缺陷而低效或无效,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质性障碍。一个可行的思路是建立企业内部资本市场,并且积极探索完善和发展内部资本市场的有效模式。

(三)实证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ICM的存在性可以哈药集团为例。哈药集团的内部架构可概括为集团母公司和集团的控股公司: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和哈药股份。哈药集团是企业架构中的枢纽,集团下属29家企业,其中包括哈药股份和三精制药两家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历经三步战略环节:三精制药借壳上市;哈药集团有限公司由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哈药股份持有的三精制药16.07%的股份。哈药集团目前的资本构成如图2所示。同时,哈药建立了良好的“内部产品市场机制”。在定价政策上采取各方以自愿、互利、公允的原则进行内部交易。采购原材料的定价依据是公司保留向第三方选择的权利,以确保分部之间以正常的价格向其他部门提供产品,双方在参考同类产品市场价格的基础上协商定价。销售产品的定价依据是公司销售给第三方的价格。采购原料质量稳定,保证了公司的原料供应,有利于公司的稳定经营;公司产品销售建立了稳定的渠道,扩大了公司的影响力;委托代销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销售,为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效益。2007年哈药内部交易环节与额度预计达21 084万元,其中,向关联人采购与主业生产有关的各种原材料6995万元,向关联人销售上市公司生产或经营的各种产品、商品 10 281万元,受关联人委托代为销售其生产或经营的各种产品、商品3808万元。总额比上年增长134%。(资料来源:哈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预计日常关联交易公告)

哈药集团正在不断扩展内部市场的交易活动,其具体的交易政策、交易目的和交易对公司的影响都证明了哈药集团内部存在“准市场”而且能有效运行。

三、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的提出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我们所认为的“强市场”体系往往是一个“强计划”体系,我们现在急需解决的就是将“看不见的手”尽快转变为“看得见的手”,直接指导企业内部每一个经营单位的活动都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提高企业总资本的运用效率,实现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提出和设计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交叉有效”模式。

(一)模式提出的概念选择

目前,国内外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定义主要有三个角度:资本市场运行范围、资本分配机制和内外市场功能互补。从资本市场运行范围定义,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内部各分部围绕企业内部资本展开竞争的市场。定义突出了内部资本市场是一个与企业外部资本市场相对独立的市场“系统”,以“模拟”外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功能为目标,强调内部市场调节。从资本分配机制角度定义,内部资本市场是企业总部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分配资金的一种机制,定义体现的是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不同的资本分配机制,外部资本市场通过资本价格引导资本流动,内部资本市场是运用“价格手段”依靠计划机制分配资本。从内外市场功能互补出发,内部资本市场被定义为企业利用内部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关系来提高资本资源配置的一种财务战略,企业可以利用市场互补性创造价值。定义的三个角度记录了内部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应当在“现实”和“现时”的限制下提出。

然而,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定义应具有“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内部资本市场机制应在企业总部的整体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内部转移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本配置到效益较好的部门和环节中去。因此,这种模式的内部资本市场基本上符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二)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的内涵

市场机制的核心要素是“价格”,但是,“价格”在市场中是以“不确定”为主要特征的。正是这种“不确定”导致了“高效率”和“非经济性”的“共生”与“共存”。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强化“高效率”和削弱“非经济性”。内部交易系统具有将不确定因素转化为确定因素的管理机制。内部交易系统受市场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较少,可以在减少交易系统风险的同时,显著提高管理效率。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体系和机制,发挥价格机制的积极功能,化解“外部”市场价格“不确定”的消极影响。所以,应建立一种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即在一个企业组织内部建立“内部资本市场”,利用“计划机制”将每一生产经营过程的业绩同整个企业的业绩联系起来,评价整个企业的业绩,利用“市场机制”提高每一生产经营过程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总资本的周转效率。

“交叉有效模式”可以使内部市场体系发挥比外部市场更好的功能。

1.内部“市场机制”最具意义的是直接将利润和基本生产工人的效率联系起来。利用“内部价格”的基本目的是帮助管理人员评价和控制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效率。一般的市场环境下,利润是所有者权益的增长因素,没有基本生产工人的任何利益。但是,在企业内部的“准市场”中,可以创造“如果基本生产工人能提高效率就能分得利润”[8] (P135)的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一套完整系统的制度体系和标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借助“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制优势。

2.“交叉有效模式”能为管理人员追求利润的目标提供强烈激励,通过内部市场规则增加激励的权威,以连续合理的方式分配现金流量。这一模式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利用先进和复杂的财务控制技术和管理会计体系,彻底检查和及时提供关于下属单位的业绩信息,提高高层管理部门的目标与公司业主目标相一致的可能性。

3.内部资本市场以资本的商品化为基础,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统一完整的市场体系和反映灵敏的市场机制,将资本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合理分配给内部各种产品和各个分部,以满足各部分的发展需要和企业总目标实现的需要。内部市场主体拥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产权”,资本是从总部有偿取得的,分部可以在企业总体计划目标范围内追求局部利益的最大化,自由选择投资方案,进行投资决策。“交叉有效模式”的显著特征是用计划这只“看得见的手”指挥市场运行。

4. “交叉有效模式”可以使内部市场体系发挥比外部市场更好的功能还在于我国内部资本市场应是一种社会资本资源的配置方式,要从宏观去认识,不能只从内部微观个体理解,提高的是社会总资本的效率而不仅仅是个别资本的效率。

(三)“交叉有效”模式的设计与效率均衡

内部市场不是给定的,需要依据管理者恰当的“想象”和“期望”设计而成。通过内部资本市场和外部资本市场的互补,企业总部就可能有充足的资金来为内部各个投资机会融资,并通过投资机会的排序和内部资金再分配来强化控制力。同时,内部资本市场的构造可以使各分部达到各种再融资标准,放松企业整体和各分部的融资约束,同时,获得投资的最大利益。

“交叉有效模式”实现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外部资本市场效率均衡的行为过程,如图3所示。对于进一步研究ICM在企业内部资本配置有效与高效,研究“社会主义性质”对建立完善的内部资本市场理论体系的积极意义,研究建立“内部转移价格”和“剩余控制权”机制,实现企业内部资本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企业这个“理想王国”中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机制”进行较为完美的结合,“交叉有效模式”的提出都具有基本前提意义。

按照“交叉有效模式”设计企业结构和控制程序,能够使庞大的企业组织克服低效率和官僚主义状态,进而提高社会总资本效率。本文提议进一步研究我国企业内部资本市场“交叉有效模式”的影响因素、运行规律及其特征,探讨国家、企业和分部的资本配置效率的差异和协同,总结运行效果的经验数据,建立效率评价模型,尤其是深入研究社会主义交叉补贴的宏观效应。最终建立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内部资本市场的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为建立“强势有效”的内部资本市场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小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WILLIAMSON, 0.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 trust implications[M]. New York: MacMillan Free Press,1975.

[3] 王劲.小型企业在旅游实践中的竞争与生存之道[OB/EL].http://www.dss.gov.cn/

[4] SCHARFSTEIN,David S.The Dark Side of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Evidence from Diversified Conglomerates[R].NBER Working Paper,1998.

[5] 李善民等.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配对组合绩效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6).

[6] 周业安,韩梅.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研究[J].管理世界,2003,(11).

[7] 曾亚敏,张俊生.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动因研究[J].世界经济,2005,(2).

[8] H.托马斯·约翰逊,罗伯特·S. 卡普兰.相关性消失:管理会计的兴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国胜铁]

作者:张德红

资本市场效率内涵分析论文 篇3:

解读游资与资产价格泡沫之惑

投机和泡沫是很早就有的经济现象,从早期著名的南海泡沫、庞氏计划、郁金香狂热,到日本的泡沫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热,甚至包括现在的互联网热,都可以发现其踪影,而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更是将这一经济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7年至2008年,房地产泡沫与衍生品泡沫的破灭引爆了美国次贷危机。在此次危机中,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了巨大效力,使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反弹速度均超出了市场的预期,但这种以制造新泡沫来掩盖旧泡沫的救火式策略,是极其危险的,增加了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

现实资产市场风云变幻,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投机和泡沫的风险及危害,但是还是愿意投身参与到泡沫的吹捧之中。这一现象表明,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驾驭泡沫,能在泡沫的膨胀中达到追逐利润的目的。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支撑下,投机活动才如此盛行,泡沫才不断地涌现。历史上众多泡沫现象的教训,总是不足以给参与新一轮泡沫的人们敲响警钟。因此,游资活动与泡沫现象一直是令各国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头疼的问题。

随着金融产品不断被证券化,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深,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和异常表现,使得人们对传统的资本市场效率假说产生了怀疑,同时,现实资产市场上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羊群行为,更是对传统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游资与资产价格泡沫研究》一书正是伴随着资产价格理论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本解读游资与资产价格泡沫之惑的理论著作。该书弥补了目前理论研究中对游资的定义及游资与泡沫之间关系研究的缺陷,介绍了西方泡沫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之与其相对欠缺的制度分析结合起来,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游资与泡沫现象的成因与机理。

该书从对游资的分析入手,首先,提出以流动性原则为定义的游资,认为游资就是流动性强的虚拟资本,通过对游资的内涵和外延的辨析,力图解决游资理论研究中的种种矛盾;其次,集中对当前最新的资产价格形成理论进行介绍,从随机性、噪声、非理性、信息不对称、心理、预期、羊群行为等多角度来分析泡沫产生和破灭的原因及机理;最后,探讨了存在多个资产市场下的国际投机性资本的流动机理,分析了宏观经济政策所面临的困境,并在深入研究中国存在的泡沫现象及其特有的体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防范泡沫的对策。

一个国家和地区泡沫现象的频繁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泡沫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体制因素。在一个信息披露制度和治理结构不完善的经济中,投机容易被助长成为经济中的常态,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侵害。《游资与资产价格泡沫研究》一书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我们揭开了中国经济现阶段游资活动与泡沫现象产生的本质,帮我们解析了在制度与体制成因基础上泡沫现象的发生与应对措施,能够助我们走出迷惑,使我们更加清醒。□

作者:贾 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建设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论文下一篇:电力项目投资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