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2022-05-02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当前,很多国家、很多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落后地区,农业科技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农技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应把农技推广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篇1:

新形势下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思考

农技推广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扶持,然而,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有效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农技推广工作力度。农技推广工作可以改变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创新农业种植方式,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与效率,从而有效推动农业及农村发展,加快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进程,实现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发展目标。

1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

开展农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县、乡两级的农技人员,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仍然缺乏完善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乡镇政府机构的革新,乡镇农技推广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有被削弱、被“边缘化”的情况。主要体现在机构编制不足、缺少从业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非专业人员较多,且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真正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较少等。这些因素导致先进的农业科研成果并没有运用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农技推广效果较差。

1.2缺乏完善的农技推广队伍和条件

现阶段,农技推广工作缺乏完善的农技推广有效机制。农技推广人员是农技推广工作的基础,但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业务水平有限,推广人员缺乏农业技术知识培训条件;而且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老龄化问题突出,缺乏必要的队伍建设和人员更新机制;农技推广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然而,一些地方财政资金无法真正有效应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基于以上原因,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无法及时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农业种植人员也无法掌握和接受新型的农业技术,从而导致无法真正达到农技推广的有效目标[1]。

1.3农技推广激励机制和体系建设不健全

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作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技推广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目前,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业务知识无法及时更新,不利于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造成农技推广成本与难度直线上升,最终导致当地农业产业结构与技术不相符,无法有效实现农技推广的长远目标。尤其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地方,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生活环境较差,很多农业类院校的毕业生并不愿意到基层工作。同时,部分乡镇的农技推广人员出现调岗和有岗无人的问题,导致农技推广工作无法顺利进行[2]。

1.4农民素质较差

农民作为接受与运用农业科学技术的人员,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接受对象,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程度直接决定着农技推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大部分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较差、文化水平低,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特别是目前农业从业人员多为文化水平低的妇孺,无法理解与掌握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业培训效果较差,所以无法快速运用农业新技术。

2新形势下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措施

2.1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积极性

构建新形势下完善的农技推广体系,是顺利进行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在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激发农技推广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同时结合推广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置对应的岗位,构建完善的县级体系,推动乡镇体系的建设,确保各级农技推广人员可以顺利完成农技推广工作,从而保证农技推广工作可以顺利进行。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人员与农民之间的交流,有效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农民提供完善的技术服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2.2完善农技推广體系,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新形势下,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农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农技推广体系是落实国家农业政策与推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的中坚力量,特别是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联系政府部门与农民的桥梁。首先,要健全和加强对县级以下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大力支持乡镇建设综合性的农技服务站。其次,确保农业专业人员的比例,构建农技、农机、农经及农业信息化等专业相互协调的格局,建设科学合理的现代化农技推广体系。最后,要保证农技推广工作的资金及时拨付,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3明确农技推广人员的职能,加强推广力度

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职能主要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全程技术服务。首先,提高认识,重视农技推广工作。根据农技推广的实际需要,配置对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扶持。其次,要加深认知,明确推广工作的职能,让农技推广人员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农技推广工作当中;最后,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充分结合网络技术,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进程[3]。

2.4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农技推广机构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主体,农业从业人员是接受和学习农业技术的受体。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农业从业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是农业技术的获得者,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导致农业从业人员整体的综合素质较差,不利于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定期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思维,提高农业从业人员自身技术水平,引导农业从业人员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现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稳定队伍、完善体系、明确职能、推广培训等措施,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状况,分析和解决农技推广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部门、农技人员和农业从业人员协调合作、共同努力,把农技推广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解决好农技推广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从而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J].时代农机,2020,47(4):17-18,24.

[2]王桂荣.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技推广工作[J].江西农业,2020(4):144-146.

[3]杜玉萍.新形势下强化农技推广工作的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8(12):61-62.

(山东省莘县农业农村局农作物新品种推广中心李进秋)

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篇2:

浅谈如何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当前,很多国家、很多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效率,如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目前,在我国的一些落后地区,农业科技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农技推广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应把农技推广工作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物质文明的一项系统工程来抓。

在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县、乡两级技术推广机构人员的素质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到位情况密切相关。因为基层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岗位在农村,技术成果在农村,是科研单位和农民之间技术的媒体,肩上的担子非常重。笔者在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十余年,工作中一路摸、爬、滚、打,对农村农技推广工作深有感触。下面就本人在农技推广工作中的取得经验和观点提出来与大家共讨。

一、自身素质、信息资料、试验基地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前提

(一)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寻找新的技术

21世纪,是科技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农技推广工作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是农技推广工作者一项新的重要任务。要当好一名农技推广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的要求,不能局限于播种、插秧、防病、施肥等各个时期,要注重作物的合理结构、标准化生产,注重产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均衡性、食用性、安全性、营养性,注重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提高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二)搜集资料,掌握信息

当前,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工业经济到信息经济,都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上升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信息化程度,代表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成为联动市场、农户、企业的桥梁和工具。

目前,我国对农业信息化非常重视,建立了信息平台,利用“村村通”工程,使广大农民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地获取信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有效“三农”问题的解决。

所以,要搞好农技推广工作,我们必须要有农业信息化的意识,要积极通过资料、报刊、电视、网络等来捕捉科技信息、获取科技成果,使农技推广工作具有时代性。

(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

从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得出,要把农业技术有效的传授给农民,单靠农技推广人员讲述是没有多大效果的,必须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民,让农民亲眼看到要推广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正面接触推广的品种和技术,这样,农民容易接受。

二、项目是搞好农技推广工作主导

要搞好农技推广工作,必须选择一个好的项目。因为农业生产是一项周期长、劳动力密集、自然性较高的生产活动,有的品种由于各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条件、耕作水平不同而不同,在甲地种植高产的优质品种,在乙地种植就不一定高产、优质,所以,在组织农技推广项目时,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土质条件、耕作水平选择推广项目,同时,还要考虑节本、省工、增效、环保,必须经过试验、示范,通过试验、示范后,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土质条件、耕作水平的项目或品种,才能推广给农民。未经试验、示范的项目不能盲目推广,更不能以任何方式或手段强压给农民。

三、要把农技推广工作放在为民服务之上

农技推广工作既是公益性的、又是服务性的,同时具有社会性。常年与烈日、风雨、严寒打交道,奔走在田野上,只有艰辛的付出,没有物质的收入,有时候为了让农户多一点收获,却得到的是白眼,吃力不讨好。如果没有奉献的精神,没有为农民服务的心愿,怎样才能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民的,只有无私的奉献和为民服务的决心,才能把难以推动的农技工作传到农村、深入农村、深入农民。

四、搞好科技培训、掌握农民信息事搞好农技推广工作的关键

(一)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水平

目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偏低,特别是在贫困的山区更为明显,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仍任重道远。在培训时,要根据农时季节,针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农技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认真开展农情调查,掌握实际农情信息

田间调查及市场调查是农技推广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作物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各物候期都有其特征和特性。要搞农技推广工作,除了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外,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深入田间,对各物种的生长特性、病虫害情况、产量、品质及所用农药、化肥、市场前景进行调查,与其他物种进行对比,掌握实际农情,保证推广项目的成功率,从而达到推广的目的。

作者:曾青

农技推广市场经济论文 篇3:

关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财税政策的建议

近年来,我国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力度,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农业科技的贡献率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在农技推广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应该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创新方式,提升农技推广水平。

一、我国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形势

多年来,全国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农村科技推广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但是,在农技推广政策、体制、机制、管理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农技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亟待廓清。现行农技推广体系过度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市场的引导作用,农技推广服务供给渠道单一,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不够。随着农村和农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发生的变化,现有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职能定位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一方面,政府公益性主导需要细化。现行农技推广法突出强调了政府在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农技推广体系的主体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特别是没有细化公益性职能。一些地区坚持把农技推广推向市场,弱化农技推广公益性,导致个别基层农技站“人去楼空”,“网破、线断、人散”的现象再次发生。另一方面,经营性农技推广模式缺乏规范指导。强调政府主导即“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可忽视。在实际工作中,有关机构、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经营性农技推广活动时,由于缺乏一些具体的规范,比如资质认定、所推广农技的鉴证等,出现个别组织或者人员打着农技推广的旗号,做出坑农害农的事情。一些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搞的经营性应用研究,比如品种的改良、高产品种的研究等,仍以发论文、评审会或者专家鉴定会为主,这种缺乏统一规范指导的做法收效甚微。

(二)农技推广的管理体制机制亟待理顺。我国大部分地方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分属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技推广机构等不同部门管理,三大体系之间的衔接总体上不够紧密,存在“农科教”与“产学研”相互之间的结合不够紧密、资源比较分散、缺乏有效协作、激励机制不强等问题。突出表现为科研与推广相分离,研究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在农业科研上,习惯于采用“项目申报—研究实施—发表论文—项目验收—成果报奖”的传统模式。在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上,存在着重产中、轻产后,重单项技术、轻集成配套的现象。在成果转化推广上,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与农业科研院所缺乏紧密联系。在管理上,农科教相互独立,协同效应不强。在资源配置上,重科研轻推广,大量科研经费集中在研究领域,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缺乏。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是公益性很强的工作,由于当前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定位不明确,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撤并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且,基础农技推广机构大多不是独立机构,同时具备多项职能,大部分的乡镇农技站为块管理,从事的是行政中心工作,不能专心于推广工作。因机构定性不明确,经费没有保障,工作条件差,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也很不稳定,推广人员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很严重。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人员比例普遍达不到《农业技术推广法》中规定的80%与70%,少数机构甚至无在岗技术人员。

(三)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一是农技推广主体的人员年龄偏大和知识老化。突出表现在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工作行程化问题依然严重。以浙江省为例,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为上世纪80年代招聘的农民技术员,其中50岁以上占40.9%,50%以上为中专及以下学历。二是农技推广客体素质偏低。农民从业素质不高,年龄大,对技术的接受、吸纳能力弱,文化低是普遍现象。如推广稻田综合种养过程中,农民希望获取更多的稻鳖共生、稻鳅共生等知识,而在实际生产中,往往小农意识强,就地取材选用农家料开展养殖,而不愿采用高价的配合饲料,导致养殖水平不高。三是农技推广人员数量缺口大。比如,为解决人员缺口问题,浙江省积极开展定向培养试点工作,采取招生与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公开招聘并轨方式,加快推进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12年由浙江农林大学录取定向本科新生133人,虽扩大了招生专业和招生范围,但农技人员定向培养缺口仍较大。各地推广机构招聘了一大批大学生,提升了队伍的整体素质。虽然这些人员大多毕业于大中专院校,但不少是专业不对口,理论功底比较浅薄,实践经验更是不足,不能满足农技推广的需要。

(四)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2012年修订后的农技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中央财政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给予补助”,但对农技推广公用支出、项目支出的保障标准、最低保障额度,均没有具体明确。为加强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2012年国家在全国40个县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项目。而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没有落实相关配套资金。一是投入总量明显不足。虽然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和工作经费已经纳入同级财政予以保障,但保障程度与实际发展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尽管中央和省级均每年安排较多的专项经费,设立重大科研项目,而在农业技术推广上,项目过度分散,项目资金不多,影响了资金效益的发挥。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省级财政,大量的经费主要用在农业生产建设或农业技术研究,而农技推广经费十分有限。二是各级政府间差异大。各地省级推广机构通过多年能力建设,项目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多元化,业务经费能得到充分保证,而乡镇基层推广机构能力较为薄弱,业务经费来源单一,乡镇政府又未将相关业务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经费投入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三是分配使用结构不合理。科技经费大部分集中在研发环节,而推广经费普遍不足,重技术研发、轻推广应用。特别是,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受农民欢迎的节本增效、提质增效等技术推广经费很难争取到。另外,经费配置也不够科学,科技人员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项目申报、经费争取,及应付各级检查、总结、验收、成果鉴定上,导致经费过于向少数人集中。

(五)农技推广综合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一是科技贡献率和转化率程度低。由于“产、学、研、推”结合不紧,基础应用研究少,应用性研究立项困难,没有形成快速有效的转化应用链,直接可推可用的实用技术、新品种少,示范和应用不够。二是社会化农技推广力量需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除了要发挥国家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主导作用,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化力量的主体作用。尽管这几年各地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数量不断增加,但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上还比较缺乏,发展的力量还比较薄弱,急需加快发展壮大。三是配套措施急需完善。如,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林农,基层林技人员要经常深入到农户、山头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但现在基层林技推广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绝大多数乡镇林技推广机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缺乏必要的办公仪器设备及交通工具,直接影响其服务能力,无法保证推广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创新农技推广模式的几点建议

农业技术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把农技推广放到突出位置,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明晰政府与市场职能,创新财税扶持政策,增加农业技术投入,提高农技推广实效,对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健机制。发挥财税政策职能作用,完善农技推广的管理体制,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防止多头管理。一是整合农技推广资源。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技推广的工作需要,将目前分散在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渔业等多个部门管理的农技人员,划归农业部门或科技部门统一管理,组建由上到下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发挥整合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效率。二是明确职能定位。在明确政府公益性和市场经营性农技推广范围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农技推广的实践。进一步明晰省、地、县农技推广站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公益性职能,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优化人员配置,发挥其承上启下、协调左右的作用。三是夯实管理基础。在机制完善上,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坚持“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指导服务功能和乡镇组织实施功能,提高农技人员的专职化,坚持以责任农技制度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在改善办公条件方面,按照“场所固定,设施配套”要求,组织实施条件建设,保证服务用房,配备与农业产业相关仪器设备、信息化工具、培训等基本装备。

(二)强队伍。围绕提高人员素质,进一步强化农技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农技人员培训。要在进一步稳定、壮大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前提下,推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各类学历考试,选拔优秀骨干到科研院所、高校培训或跟班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管理。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逐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确保基层农技人员有足够的工作时间从事专业工作,并由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来考评。完善基层农技人员的培养和选聘。面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难招、更难留”的实际,建议总结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试点工作的经验,适时出台推进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通过单招单考、定向培养、面向大学生村官招聘等方式补充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另一方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落脚点。以实施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分开的“双证制”为标准,在现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培训提升一批职业农民;鼓励和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就业创业,实现职业农民的高智化;以加强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实施职业农民后备人才培养。改善县级和县级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培训设施,真正做到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从而提高农技推广效率和业务指导水平,进一步增强农技推广人员服务能力,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技术服务积极性。

(三)重投入。注重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投入的长效机制。一是增加预算安排。在预算安排上,要逐年加大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切实建立农技推广资金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公共投资占农业GDP的比重,或者农技推广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根据农技法规定,各级财政应在确保科技推广的人员经费和专项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前提下,重点加大对农业重点工程和生态公益性项目科技推广、科技示范园区、农业技术入户工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科技培训、科技推广网络和示范体系建设的投入。二是优化支出结构。在结构上,应进一步明确财政农业技术经费中作为技术推广经费的比例,改变目前研究经费较多而推广经费有限的状况。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在全国实现了全覆盖,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支持。但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与配套,农业技术成果的熟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之间结合上,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从而促进农业技术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项目分级负担。探索实施地方政府保障农技推广人员经费、中央支持农技推广工程项目经费的办法,建立分级负责的农技推广投入机制。特别是县级财政要保障农技推广机构及人员的必要经费支出,中央及省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技推广工作经费和项目经费的支持。

(四)抓改革。首先,利用公私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技推广工作。建议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农业技术扶持力度,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积极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并给予相应的财税优惠政策扶持;在家庭农场的培育上,设立扶持家庭农场专项资金,在用电、用地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创办家庭农场,并把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者纳入阳光工程培训。其次,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扶持农技中介组织发展。充分发挥协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政府体系以外推广力量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支持和鼓励企业及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联合体,致力于科技推广,解决科技推广人才不足、经费短缺、产业与技术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成立农业科研机构,逐步改变单一的国家事业单位的科研机构形式,使年轻专业技术人员逐步走向民间的科研机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重点支持民间科研机构的发展。再者,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对农技推广项目支出实施绩效考评。着眼于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按照分类、分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农技推广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探索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农技推广项目开展绩效考评,将评价结果适时向社会公开。

(五)促发展。通过农技推广模式创新,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一是支持产学研有效对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确保科研供给与科技需求的有效衔接。针对我国农业资源禀赋不足,农业生产主体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建议中央农业科研单位加大与地方政府、推广服务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养大户之间联动合作,共同建设科技示范基地,由中央农技推广专家与当地农技推广人员、生产主体合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快速有效转化。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农业部门要将农业技术需求调查列入经常性工作,形成农业技术需求汇编,并主动进行课题设计,将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及时列入科研项目。科技计划项目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产出源,要推进农业技术需求与成果的有效对接。加强计划成果分析评价,梳理出应用技术类成果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形成支持转化推广科技成果的数据库,发布年度科技成果转化指南。三是开展农技推广示范。根据生产需要,建议省以上农科教部门联合市县科研、推广机构或相关生产主体,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推进研发与生产的结合。探索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区、示范场、示范户、示范基地,率先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集中推出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机具、新模式。通过示范实践,支持建立以地方政府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联盟和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联盟。

总之,在我国分散化的农业耕种体制下和当前各级财力的约束下,农技推广工作任重道远。唯有继续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财税政策改革、大力提升人员素质,才能完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提升农技推广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

负责人:张国明

调查组成员:

张国明 王泽彩 李 全

王景森 胡大明

执笔人:王泽彩

责任编辑:汤星颐

作者:中国农村财经研究会调查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务危机企业财务论文下一篇: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