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性

2022-09-18

课堂, 40或45分钟,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最富生命意义的舞台, 它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如何让这短暂的40或45分钟最大限度地达到教学目的?使学生思维得到启发、智慧得到提升、创新能力得到发展?那就要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课堂效率。

所谓课堂教学有实效性, 通俗地说, 就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 有提高, 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 从不懂到懂, 从少知到多知, 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 从不喜欢到喜欢, 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特征 (或表现) 可以列举很多, 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现就自己13年的历史教学谈一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粗浅认识, 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 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方面作一些探索。

1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前提

传统的师生观仍然根深蒂固——教师评价学生、掌握学生的“生杀大权”、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很少或者干脆不考虑学生的想法, 教师居于绝对支配地位。这就形成了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记笔记的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和制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事实上, 教师不是万能的, 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 他们作为个体都存在自己的个性。这正如卢梭所说:“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 就把模型打碎了, 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 也是最后一个‘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实现师生的平等交流, 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 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环境, 启发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踊跃发言, 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 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是关键

2.1 巧设导入语

传统历史教学不是很重视新课的导入, 这使得学生严重缺乏学习新课的兴趣大大降低了教学的实效。导入新课是一门教学技巧, 方法多种多样, 有的可单独使用, 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 不同的教学内容, 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导入, 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 即学生听得懂, 感兴趣。由此可见同一教材内容的导入设计应紧扣主题, 立足于“了解”课文及与课文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等。不要一开始就抛出类似探究题式的难度的问题, 而应由浅入深, 铺垫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气氛和能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现象的导入法为佳。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一课时, 我考虑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 对后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是这么导入的:中国自1840年后一百多年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 中国在武器上的落后是一个客观原因, 但这并不是必然导致中国受辱的根本原因, 那么究竟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性格是否也有某种关系呢?还有我们平常提到的“中庸之道”, “仁”和“尊老爱幼”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呢?学习了这一课后, 你将能从源头上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2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和解读历史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同时历史又是具体的, 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物的语言、思想、特定的心理活动, 有遗址、遗物等, 可见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 其情景性强, 但由于教材的简约性, 使本来引人入胜的史实大为失色。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 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 轻松愉快地接受和较好地理解知识信息。我在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用多媒体呈现“圆明园被毁后的残壁断垣”, 有很多学生在下课后和我交流时谈到他们看得很投入, 对于我们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 理解也更加透彻。

2.3 潜心设计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致用”, 我个人认为即便是历史学科, 新课结束后一定要或多或少由教师根据课堂实际、学生易错、考试实际等创造性地超越课本的习题而设计出一些练习题:比如我讲述“鸦片战争”时, 这几届学生我都设计一道“鸦片危害及青少年对毒品应持怎样的态度”的材料题和“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选择题。这样适当的练习设计来结束教学, 既可巩固当堂知识, 又可培养学生能力, 还可减轻学生课后负担和方便教师查缺补漏以及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真可谓一举数得。

3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1) 提出问题, 引入自学之门。上课伊始, 先提出一至两个能概括本课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 通过思考, 将本课内容进行简单概括。

(2) 有意设疑, 促使自学深入。自学指导贵在设疑, 学生创造精神, 创造性格和创造习惯养成的核心是“疑”。疑应设何处?一般说来, 设在讲课的开头、讲课的重难点、讲课的街接处、讲课的结尾以及教材中易使人乏味的地方。

(3) 联系比较, 扩大自学的效果。联系比较可以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包括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比较, 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横向联系比较, 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比较, 中国历史和世界史之间的联系比较, 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比较, 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比较。例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与《戊戌变法》进行联系比较:两者的背景、内容、领导阶段、维新方式诸方面有很多近似的地方, 为什么其结果却是前者胜利后者失败呢?把历史上有关联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比较, 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促使学生思维, 形成准确、清晰、完整的历史概念。

(4) 能力训练, 提高自学质量。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在自学过程中, 必须把能力训练放在重要位置, 通过能力训练, 提高自学质量。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 教师必须善于设计, 精讲巧问, 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应着眼于训练, 多问“为什么”, 促使学生去思考、探索,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要更好的贯彻新课程理念,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就要深入学习, 勇于创新,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不断成长。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断受到质疑。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新教材, 教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成为每个历史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本文试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 科学合理地设计、组织教学, 自学能力的培养三方面来谈谈笔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性,探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浅谈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下一篇:论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