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2022-04-22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自“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贯穿几条逻辑主线,即: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从关注发展速度到关注发展代价,再到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1: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研究

摘要:针对传统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缺陷,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主体维、内容维、时间维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提出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多重价值取向、持续价值取向相结合的价值取向三维模型。

关键词:财务管理;价值取向;多重价值;三维模型

一、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研究现状

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成果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类别:传统财务理论;现代财务理论;行为财务理论。20世纪50年代前的财务理论可被称为传统财务理论,描述性方法的运用、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以及财务比率分析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现代财务理论一般认为始于Markowitz(1952)的投资组合理论。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分为经典财务理论和财务契约理论。经典财务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以均衡分析为手段,以资产定价为核心,研究给定制度和契约下的财务资源配置;财务契约理论受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启发,开启了财务工具和企业性质的“黑箱”,应用Jensen和Meckling(1976)的代理理论、Black和Scholes(1973)的最优定价理论、Ross(1976)的套利定价理论等,重点研究财务工具、权利关系和企业治理模式的选择。行为财务理论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的质疑和挑战中提出来的。1972年Slovic的《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开启了行为财务研究的先河。1979年Kahneman和Tvensky提出了期望理论,为行为财务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学者们逐渐开始重视行为财务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如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羊群效应模型,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等。

财务学是一门研究财务主体行为选择的科学,财务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对财务理论的透视,能够帮助我们把握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有效资本市场”和“理性经济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假设。以此为基础,现代财务管理表现为“股东至上”的财务管理模式,整个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是围绕股东利益而展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函数。也就是说,股东价值取向是现代财务理论的重要前提。尽管现代财务理论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不断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但是股东价值取向的核心地位在现代财务理论中始终都没有动摇过。行为财务理论虽然修正了“有效资本市场”假设和“理性人”假设,以“有限理性”为前提研究财务问题。但是,行为财务理论并未推翻以投资者经济利益为中心的研究框架,“股东至上”观点仍然是财务理论的基石,股东价值取向仍然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是说,国外财务理论的研究始终坚持着股东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

与国外的财务理论研究相比,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西方财务理论的引进、吸收和实证检验,以及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财务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我国财务学研究的一大特色。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有:郭复初提出了财务分层理论,于胜道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谢志华提出了出资者财务论,汤谷良提出了经营者财务论,李心合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财务论,刘启亮提出了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与国外主要集中于对资本市场的研究相比,国内学者对财务理论的研究视角更为宽泛,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受到重视;生态问题、社会责任问题呈现出财务理论的内生化趋势;制度成为财务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国内学者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其典型代表有利益相关者财务理论、发展财务理论、广义分配理论、人力资本经营者财务论等。

尽管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在财务管理理论中开始得到体现并呈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但是,从财务管理理论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财务理论并未完全形成,股东价值取向仍然占据着财务理论的主流地位,这种以股东济利益为中心的财务理论不利于企业平等地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不利于企业自觉地履行生态责任和社会责任,进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二、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责任理论提出的财务管理理论。它在财务管理主体、财务管理价值取向、财务管理资本构成、财务管理目标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多重主体理论、多重资本理论、多重目标理论。从价值取向来看,可持续发展理论反对“股东利益最大化”,强调企业相关者利益的和谐发展,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以此为基础,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三个维度分析。

1.主体维——为谁创造价值?

从利益主体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存在两种价值取向:股东价值取向和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

股东价值取向的观点认为,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首要任务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因此,股东价值取向的企业必然注重收入、利润、股东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增长,而忽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以及社会贡献方面的责任。直到20世纪90年代,股东价值取向一直占据着财务管理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利润最大化目标所引致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社会责任缺失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股东价值取向的合理性,股东价值取向受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极大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许多利益相关者,他们都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并承担由此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它能否有效地处理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而股东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企业不仅关注股东利益,而且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企业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按照可持续性的原则,追求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和协调化,为利益相关者创造持续发展的价值。MachaelRion指出“企业太过强调生产目标、市场影响和利润,就会引发像危险产品、环境污染、经济困难、以及厂区面临倒闭等诸如此类的问题。”Bart对一些由于不关心利益相关者而失败的企业进行研究后发现,过于关注股东利益最终会导致企业无力保护股东价值。

从发展趋势看,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正在从股东价值向利益相关者价值演变,这种演变不仅来源于法律法规和社会舆论的压力,而且来源于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动力。

表1整理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的发展趋势和相关事例。尽管有些事件与财务管理并无直接关系,但

是这些事件对于企业管理价值取向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影响着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

从表1可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已经从最初的观念或理论演变成为受世界普遍接受的标准、准则或制度。更加重要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不仅资金提供者、雇员、顾客、供应商、社区、政府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且后代人和非人类物种也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卡罗尔指出:“最显在的利益相关者是股东、雇员、顾客。……,除了这三类利益相关者群体外,竞争者、供应商、社区、特殊利益群体、媒体乃至整个社会和全体公众,也都是利益相关者”。Starick认为,自然环境、人以外的生命物种以及将来的几代人都应该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Wheeler和Sillanpaa认为,有些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并不是通过“实际存在的具体人”和企业发生联系,比如自然环境、人类后代、非人类物种等,这些利益相关者更值得关注。Jacobs指出,环境和后代人在宏观层次和企业的决策中经常被忽略,应该明确环境和后代人也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将环境、自然资源、后代人明确为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使微观层次的利益相关者与宏观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有机地结合了在一起,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要求。

按照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的资源的不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分为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货币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者和债权者,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向企业投入人力资本的主体,主要包括管理者和员工,其中管理者可能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员工既关注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关注企业的社会贡献,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企业的经济贡献;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主要关注企业生态贡献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自然环境、后代人、非人类物种;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是指凭借关系型资源与企业建立关系的行为主体,包括顾客、供应商、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媒体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同时关注企业的经济贡献、社会贡献和生态贡献。

2.内容维——创造何种价值?

从价值创造所涵盖的内容和关注的领域来看,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追求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持续、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强调企业的社会性和生态性,主要从社会利益和生态利益的角度去看待价值的本质及其生产和分配,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按照这一理论,企业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应该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价值观”转向以“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持续性和协调性为目标的“多重价值观”。

企业的“多重价值观”包含了以下基本思想:

第一,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的生产经营除了直接依赖其经济资源的配置外,还必须依赖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态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人的体力、脑力、情感、动机、道德等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环境等生态资源,社会文化、企业关系、道德风尚、伦理观念、诚信协作等社会资源,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的价值源泉是多方面的。企业价值不仅来源于劳动与物质资本的结合,而且来源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相互结合。

第二,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认为,在价值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了人类劳动和物质资本,而且也消耗了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对企业来讲,其生产经营不仅依赖于企业有形范围之内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而且也依赖企业有形范围之外的生态环境和各种资源的损耗,同时还包括它对人类社会本身所造成的外部不经济后果。所以,价值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是多方面的。

第三,价值分配是多方面的。既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生态资本在企业价值生产过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耗。那么,它们同样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和积累,而不是仅仅对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进行补偿和积累。所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的价值分配应该分解为四个部分:物质资本的补偿与积累、人力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社会资本的补偿与积累、生态资本的补偿与积累。可持续发展要求价值分配的四部分达到和谐,以保证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的共同保值与增值。

3.时间维——创造多久的价值?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责任理论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的财务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坚持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和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利益价值取向,追求多元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持续发展。

从时间维度看,可持续发展财务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基础,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不仅关注近期利益的获取,而且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因此,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观表现为近期利益和长期价值的均衡性与持续性。这一理念已经得到财务管理学者的普遍认同,本文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可表述为: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宗旨,以利益相关者价值为核心,坚持“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协调性和持续性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一表述概括了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三个方面:

第一,从价值的主体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主体,包括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本利益相关者、生态资本利益相关者、社会资本利益相关者;

第二,从价值的实现形式上界定了财务管理的多元价值形式: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

第三,从价值的动态过程,说明了价值创造的持续性和协调性,强调近期利益的获取与长期价值的创造之间的均衡性。

将上述三个方面作为三个维度,则构成了财务管理价值取向的三维模型,如图1所示。

在图1中,传统的财务管理往往只关注价值取向三维模型的A区域、B区域,即追求货币资本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的价值取向要关注价值取向三维模型的所有区域,即追求利益相关

责任编校 朱星文

作者:温素彬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2:

国外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与视角转换

摘 要:自“二战”结束以来,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国外发展观的演进过程贯穿几条逻辑主线,即: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从关注发展速度到关注发展代价,再到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国外发展观演进到当前,表现出了几个重要趋势,即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知识性、主体性、参与性、草根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发展观;流派;演进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直接影响到各国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和实施。自现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发展理论研究在国外一直是一门“显学”,流派纷呈,观点各异,形成了具有不同特点的发展观。其中,也贯穿着一定的演进逻辑,即对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观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

一、国外发展观的主要流派

在欧美各国,作为一个专门领域的发展理论研究出现在二战之后。从发展观的角度看,占主流位置的发展理论主要有这样几个流派: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观。发展经济学是最早提出发展问题的理论流派。这一派认为,落后国家要实现追赶目标,只有促进经济增长,所谓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其基本观点是,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中心内容;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首要标志;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尺度,甚至是惟一尺度;发展规划是实现工业化和实行追赶战略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战后5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增长奇迹,国内生产总值(GDP)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但是,由于它的片面性,这种发展观受到了长期的批判,影响力逐渐减弱[1]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现代化理论,试图以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现代化为样板,从社会进化论角度描绘出一个内容更加宽泛的发展图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认为,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西方文明特别是美国那一套文明向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就是美国化[2]。七十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莱克提出了“比较现代化”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现代化理论的“欧美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修正。比较现代化研究在理论上不赞成把现代化完全等同于西方化;在方法上反对传统与现代的两分法。该理论认为,非现代的和非西方的社会要走向现代化,并不是用一个“西方化”的概念就可以概括的复杂过程。各种所谓非现代、非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别,要远远大于其中一个非西方社会与一个西方现代社会之间的差别[3](P92)

(三)依附论的发展观。依附论的倡导者和支持者基本上是拉丁美洲和非洲裔的左翼理论家。他们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不应仅从其内部去寻找,而应从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边缘”的不发达国家对处于“中心”的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中去寻找[4]。在方法上,依附论不同意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认为西方化的过程就是把不平等的经济贸易关系强加于不发达国家的过程,就是把不发达国家纳入不平等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过程。在依附论看来,第三世界贫困的根源在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要想发展,首先就要摆脱这种依附地位。

(四)世界体系论的发展观。美国学者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由中心国家、边缘国家和半边缘国家组成,中心国家是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边缘国家是受中心国家控制的国家,而半边缘国家是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边缘国家,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中心国家的国家。世界体系的本质就是不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心可能发生变化,但任何国家都不会使体系发生根本改变。因此,非西方国家已不可能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重演西方国家现代化的道路,而是必须摆脱西方控制,实现自主发展[5]

(五)增长极限论的发展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梅多斯等人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传统发展观只注重经济增长和人的物质需要,忽视了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受到的破坏。而实际上,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如果按这个趋势继续下去,我们这个星球上的经济增长在今后100年内的某个时期将达到极限[6]。增长极限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已临近自然生态极限,人类应制止增长和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长极限论把环境因素纳入到了发展内涵,这是它的重要贡献。

(六)综合发展观。法国经济学家佩鲁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一书,对综合发展观进行了详尽地阐述。他认为:“这种发展观是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7]所谓“整体的”,是要突出文化价值在新发展中的地位,说明新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所谓“综合的”,是指各个部门、地区和阶级,要在发展中求得协调一致,发展应该使各个部门、地区与社会阶级之间增强内聚力。所谓“内生的”,则是指从内部自力更生,充分依靠和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内生发展也表现为人的各种因素和权利的意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发展应该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七)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肯定发展的必要性。只有发展才能使人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因此,承认各国的发展权十分重要。二是强调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保护需要经济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环境保护的好坏也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指标之一。三是提出了代际公平的概念。人类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相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当代人必须留给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包括环境资本。四是在代际公平的基础上提出了代内公平的概念。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大。因此,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修复责任[8]

(八)人类发展观。人类发展观是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0年提出的[9]。这种发展观着重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认为增长只是手段,而人类发展才是目的,一切以人为中心。人类发展主要体现于人的各种能力的扩大,这些能力包括:延长寿命的能力、享受健康身体的能力、获得更多知识的能力、拥有充分收入来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等等。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了五种有增长而无人类发展的情况,即1无工作的增长,经济增长较快并不一定增加就业机会。2无声的增长。民众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3无情的增长。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收入分配不平等反而更加严重了。4无根的增长。忽视文化的重要性,其结果往往是严重的民族和种族冲突。5无未来的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不可取的。

二、国外发展观的主要趋势

纵观国外发展观的发展历程,几十年来,西方学者艰辛探索,不断转换视角,更新观念,使得发展观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也愈来愈朝着正确的方向演进。其间表现出以下规律。

(一)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再到人类发展

按照传统发展观,发展即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又被等同于经济增长。但这种发展观并没有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相反引发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社会问题。发展论者对此进行了反思,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并不是一回事,“增长”不等于“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仅仅谈经济发展还不够,发展还应该包括社会发展,如果忽视社会改革和进步,就谈不上真正的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提出的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则进一步扩大了发展的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了人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人也是发展的主体,是发展的最终动力。

(二)从物到人,把人的发展最终确定为发展的根本目标

早期发展观的出发点是物、产品。人们只看到人必须消耗一定的产品方可维持生存,从而把GDP以及人均GDP作为评判发展的首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而很少考虑到人本身的发展和人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随着实践把传统发展观的缺陷暴露出来,新的发展观转而从社会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从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发展概念的外延和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在这种新的发展观当中,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新的发展观还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性,侧重于人的能力、个性的发展。有的学者把发展定义为“生存”、“自尊”和“自由”三个基本要素,有的则认为发展除了满足人的基本需要这个低层次需求外,还有更高的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需求。总之,发展应该“以人为中心”。

(三)从欧美中心主义到发展道路的多样化

早期发展观认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由于大致相同的起源,尽管所处的条件和环境不一样,却都要走过大致相同的发展道路,达到相同的结果。根据这种假设,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是不发达国家应该仿效的榜样。所谓的发展,就是西方化,甚至是美国化。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种欧美中心主义受到了激烈评判,国外发展学者开始注意从不发达国家的国情出发来探索发展问题,开辟了探索不发达国家发展的新途径,改变了一系列传统的陈旧观念。例如比较现代化理论突出了传统与现代二分法的片面性,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则要求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四)从发展速度到发展代价,逐步关注发展的负面效应

在传统发展观看来,发展是一个没有问题与危机的过程。但到了七十年代初,“增长极限论”首次全面揭示了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全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认识到,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与其所提供的机会和希望一样大。因此,发展不再被认为是直接等同于社会进步的命题,而是包括进步、代价和问题的统一体。可持续发展观把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放到一起来考虑,并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到了很高的高度。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则对发展过程中的人本身的代价进行了思考。例如马尔库塞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使人失去了人性,人成为物、工具,成了“单向度的人”。从发展观的角度来说,这既是对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史的批评,也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目标的提醒。

三、国外发展观的最新特点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迅猛发展的现状,国外发展观近来表现出了新的趋势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调发展的全球性。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在发展观上实现新的变革。在全球发展观看来,一国的发展再也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对一国的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既有制约性,也有促进作用。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10]。但是,对于如何抓住全球化的机遇,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各方面的观点并不一致,特别是对如何协调全球化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政治利益,争议更大。但不管如何,强调发展的全球性,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发展问题、调整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广泛共识。

(二)强调发展的知识性。在许多学者看来,世界历史从二十世纪末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知识、信息占据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个人发展的核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如何融入知识经济的潮流、分享知识经济的好处,迫切需要人们调整发展的观念和战略。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问题,从当前来看,集中体现为人们对数字鸿沟的热烈讨论。所谓数字鸿沟,简单说来,就是指人们在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的趋势,给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在信息时代,发展中国家在数字技术方面的落后,严重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在数字技术上落伍,很可能被永远甩在世界历史的边缘地带。二是数字产品的高附加值,增加了贸易的不公平性。三是数字信息也是一种“霸权”,发达国家利用这种数字霸权,可以推销其消费文化和价值观念,可以控制全球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一种新的“数字殖民主义”[11]

(三)强调发展的主体性。主体性在西方发展观看来,主要表现为人的选择的自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近来提出了一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发展观”。他认为,发展是一个与“个人自由和社会承诺”紧密联系的过程,也是一种扩大人们所真正享有的经济自由和各种权利的过程。经济不自由与基础设施缺乏、贫困、社会组织问题等密切相关。因此,经济自由是发展的核心。经济自由主要包括几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直接作用的基本自由,即政治自由、公民权利、经济设施、社会机会、社会透明度和安全性。这几种基本自由被经济主体运用的结果,是实现经济发展和人类自由的前提,也是发展的重要内涵[12]

(四)强调发展的参与性。在西方传统中,民主和参与概念一直是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人类发展观把“无声的增长”列为有增长无发展的表现之一,阿玛蒂亚•森把公民权利作为经济自由的内容之一,就充分突出了民主和参与在发展中的重要性。此外,国外学者对公民社会理论的普遍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这一趋势[13]。近年来,一批发展学者把目光转向了发展中国家的公民社会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在他们看来,在发展中国家,公民社会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既不利于民主政治和“善治”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对经济发展、市场体系的构建也是不利的。

(五)强调发展的草根性。长期以来,国外发展观都是在宏观层面谈问题。随着发展观向以人为中心、向国情特色转变,人们把目光对准了微观层面的发展问题,强调了基层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对人类学的重视,对社区发展、社会资本的探讨,就属于这一潮流。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如何构建安定的、和谐的、互助的邻里关系,实现人的发展、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问题。而社会资本理论,则把人际关系中的合作、信任和规则,也看作是一种能带来增值的资本[14]。有学者认为,民主和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公民参与的规则和相互信任的精神;社会资本概念是理解个体如何实现合作而达到更高程度的经济绩效的关键所在[15]

(六)强调发展的超越性。所谓发展的超越性,指完全跳出现有的发展模式,对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批判反思,彻底否定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发展观,建构出一种“后”发展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后现代的发展观和近几年兴起的后人类主义发展观。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颠覆了对发展、进步、现代化的传统理解,认为当代理性主义的极端化发展,已导致西方文化的危机和疯狂的科学拜物教,以及对发展和进步的盲目追逐;西方的历史是偶然的,没有普遍性,应当容忍其他民族的多元文化价值选择[3](P93)。后人类主义更加激进。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完全有可能消除死亡,改善遗传基因,改变知识和信息的接受方式,从而在经济、社会、政治、价值观、道德观等所有方面实现彻底的变革。因此,“人类只是发展过程中的暂时阶段,是为后人类在做积极准备”[16]

四、结语

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它与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的,我们所说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而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出发点则是资产阶级的立场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其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其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注重了发展的内涵和发展的道路问题,但对发展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阶级矛盾问题,特别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问题,关注不足或者刻意回避。再次,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们提倡的“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往往是抽象的人的发展,对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关注不足,特别是对下层社会和欠发达国家人民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最后,西方发展理论在关注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问题的同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责任认识不清,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面临巨大的阻力。

对于西方主流发展理论,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和照搬,也不能一概加以抹煞和全盘否定;既要加以认真研究,吸收、借鉴其理论精华和有益成果,也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以便用更加宽广的世界眼光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理论与应用问题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1729.

[2]A.Hoogvelt,The Sociolog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M].Macmillan Publishers LTD,1978.pp. 12.

[3]周穗明.西方发展观的反思与新发展主义的兴起[J].岭南学刊,2002,(6)

[4][巴西]特奥托尼奥•多斯桑托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01217

[5][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99411

[6][美]德内拉•梅多斯,等.增长的极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7][法]弗朗索瓦•佩鲁.新发展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3.

[8]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R].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10

[9]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1990[R].New York:UNDP, 1990.

[10][美]戴维•赫尔德.全球盟约——华盛顿共识与社会民主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曹荣湘.数字鸿沟引论:信息不平等与数字机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6).

[12][印度]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

[13]俞可平.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8).

[14]曹荣湘,罗雪群.社会资本与公民社会:一种元制度分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2).

[15]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38

[16]曹荣湘.后人类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8.

责任编辑:李 放

作者:曹荣湘 邓翠华

社区经济学发展理论论文 篇3:

对当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中小房地产生存与发展思考

[摘 要]本文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应用中小企业发展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经济学理论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理论为参考,结合当前宏观调控背景下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对申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宏观调控 中小房地产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战略 政策建议

引言

国家在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之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都受到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些原本就实力较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与死的考验。

1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现状

1.1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开发经营状况分析

据《200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和《200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TOP 10研究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24071亿元,同期百强企业及TOP 10企业的销售总额分别为5244亿元和1864亿元,以销售额为基础来计算市场份额,经测算,2008年百强企业及TOP 10企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79%和7.74%。作为行业龙头老大的万科集团在2008年全年完成丁478.7亿元的销售额,其市场占有率也才只有1.99%。因此,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上,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占到了绝大部分。

1.2 中小房地产企业的生存空间状况分析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房地产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了41%,而像北京这样的其他一线发达城市及二线省会城市的市场集中度也都远高于全国的总体水平。这一现象充分说明了,在当前的大中城市的市场竞争中,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渐被挤出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而大型房地产企业在大中城市中明显地占据着绝对的竞争优势。为了避免与大型房地产企业发生正面的市场竞争,中小房地产企业纷纷向中小型三四线城市及区县周边地区去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2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不断凸显和房地产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小房地产企业受到了土地、金融、税收及住房等宏观政策的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很多的问题;另外,由于房地产市场正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和规范,中小房地产企业靠以前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将会越来越小,这一切都促使中小房地产企业逐步走向了正规的发展轨道,各企业间的竞争会日趋激烈。然而,在这种竞争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与大型房地产企业相比,在获取上地、金融信贷、品牌效应、管理制度及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这一切都己成为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2.1 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地难度增加

随着国家对土地市场宏观调控力度的不断增大,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获取开发用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2 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门槛提高

近几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房地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和进一步稳定房价,在严格信贷标准、上调存贷款利率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方面出台了众多的宏观调控政策。

2.3 中小房地产企业品牌效应较弱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渐成熟,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竞争已经由以前单一的地段竞争提升到了企业的品牌竞争。然而,比起知名度和美誉度都非常高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企业成立时间不长、项目开发规模较小、开发的物业类型单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它们的知名度很低,影响力也非常小,没有形成很明显的品牌效应。

2.4 中小房地产企业管理制度传统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组织结构简单,职能部门较少,业务流程单一,企业管理者或者经营者(一般也是企业所有者)都不是很重视企业管理制度的建设,只在乎自己的“人性化”管理,企业领导者都是用自己所谓的经验和阅历或者一时脑热的感性情绪来处理公司事务,严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2.5 中小房地产企业人才储备不足

任何企业的发展永远都离不开人才这一最重要的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投有高素质人才的储备,任何企业都不可能获得可持续地生存和发展,对年轻的、发展潜力巨大的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更是如此。但是,目前很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在人才储备方面都普遍存在着“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的“三难”问题。

3 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结合我国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中小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本章提出了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当前的”逆势”中能够逆势而上、谋求发展的具有典型性的四种发展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区域化战略、合作化战略、专业化战略。其中一些发展战略还包含有几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法,

3.1 差异化战略

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实力和规模方面都远不如大型房地产企业,再加上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周期性下行的影响,其发展道路更是步履维艰。在这种严峻的宏观发展环境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获得生存井得到持续发展的机会,就必须综合考虑企业外部的政策与行业环境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与发展态势来确定企业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在房地产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采用差异化战略来赢取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差异化战略就是指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一切有限资源,适时挖掘企业外部经营环境所蕴藏的各种机会因素,面对某个特定的细分市场,开发出特定类型的房地产产品,以满足特定的消费群体,最终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实施差异化战略,先实现局部小范围的胜利,然后积小胜为大胜,厚积薄发,逐步地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积累企业的品牌价值,实现企业规模和实力的同步增长,最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壮大,为企业能够实现由小到大而发生质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2 区域化战略

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在当前不利的政策、周期下行的经济态势和行业内部调整的大环境下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可以选择运用区域化的战略思路。区域化战略就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态势立足于企业具有相对比较竞争优势的区域或企业转战于市场竞争较弱的、发展机会较多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由于房地产企业本身就具有非常鲜明的区域性特点,特别是中小房地产企业本身就处于区域性的市场环境下,在本地也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竞争优势。因此,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

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区域化战略,在市场竞争较弱、发展环境较为宽松的区域性市场上发挥出比较优势,完成企业的不断升级,最终实现中小房地产企业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逐步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从而使得中小房地产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采取具体的措施以实施区域化战略:

本省区或市区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转向到那些经济发展较好,城镇化发展较快,有专业的房地产市场的小城镇进行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经营。这些小城镇的发展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大量农村人口的不断融入,尤其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比较发达且比较富裕的农村地区也正在向城镇化方向发展。那些靠当地经济发展而富裕起来的人们,都想摆脱靠土地为生的农民生活,尽力想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和住房条件,真正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着,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给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3.3 合作化战略

在企业内部环境方面,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实力较弱、多数正处在企业完整生命周期的“发育期”阶段和“成长期”阶段,而不具有大型房地产企业所拥有的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在企业外部环境方面,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国家宏观经济周期性下行、行业内部调整和国家从紧的土地和金融政策的影响,而给原本“生命力”就很脆弱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带来了更为严厉的致命打击。在这种“逆势”的大形势下,中小房地产企业要想逆流而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寻求企业间的合作不失为一个共赢的战略选择。

3.4 专业化战略

房地产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依据规模经济理论可知,企业有规模经济的一面,也有规模不经济的一面。目前我国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异域扩张也只不过是以土地和资金等资源的简单叠加为主,其单位的成本和产品质量并没有因为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不同,因此房地产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并不没有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直接的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

从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大型房地产企业对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来说也并没有形成无可抗衡的绝对优势,因此,我国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呈现出企业数量继续增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多样化和专业化长期并存发展的趋势。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中小房地产企业在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上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只要它们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专业,在某一特定的价值链环节中,发挥出自身的专业特长和竞争优势,就能在“生存空间”找到一处栖身之地。这就是本节要介绍的中小房地产企业可以进行选择的另外一种企业发展战略一专业化战略。专业化战略就是指一个企业聚焦于相关产业链中的有比较竞争优势的业务领域,分离出企业没有竞争力的业务,使企业能够集中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发挥出企业自身特有的专长,最终能够使得企业获得更好发展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

4 政府支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土地政策

在前面相关章节中,通过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可知在目前宏观调控背景下,获取开发用地难是限制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对一级土地市场进行了宏观调控,导致土地供应量减少;二是实行“招牌挂”制度,土地价格高涨,致使个体中小房地产企业根本无法承受;三是土地相关管理部门热衷于大块土地的出让,同时设置过高的竞买条件,导致中小房地产企业根本无法入围参加竞投。

因此,为了促使我国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出中小企业房地产企业在增加国家经济实力、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稳定楼市价格、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在土地使用权出让方面制定出一些有利于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取开发用地难的相关土地政策,本文提出的具体建议如下:

4.1.1 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土地使用权出让时,应该对出让土地的详细情况进行及时地公布,并用尽可能多样的方式通知当地的各类房地产企业,并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它们对出让的土地各方面情况进行研究与讨论,并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来积极筹备和参加土地使用权出让的竞买活动。

4.1.2 政府相关部门在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时,不要一次进行大面积地块的出让,而要尽量做到将一宗大块地分割成几个小地块,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有序地房地产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出让的土地能获得更高的收益值,而且更有利于中小房地产企业提高获取开发用地的机会和可能,促使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另外,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引导中小房地产企业积极参与城市中小规模的城中村和棚户区的改造项目,给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城区里留有生存的一席之地。

4.1.3 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上地使用权进行“招拍挂”的时,应该尽量在企业资质、专业人员、企业知名度等方面设置出合理的准入条件,不能刻意地排斥中小房地产企业参加竟买活动。另一方面,为了响应扶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号召,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在竟买条件中增设一个原有企业土地储备规模的指标,来限制有“囤地”嫌疑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参加竟买。这样做既可以有效遏制“土地囤积”的违规行为,也可以让中小房地产企业获取更多开发用地的机会。

4.2 金融政策

中小房地产企业由于受到企业资信低、融资渠道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银行足够的贷款支持是限制其生存与发展的又一重大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都很缺乏独立的风险控制和定价能力,在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贷款方面持非常谨慎的态度,只进行小额的贷款,更有甚者选择放弃中小房地产企业这块发放贷款产品的业务,这严重影响了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问题。正由于这些客观事实反映出了我国的金融创新和监管体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对中小房地产企业在融资上给予大力支持,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4.2.1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考虑发展各地方的基层金融机构,试图建立起多样化的金融贷款机构的格局,据相关数据显示,美国中小企业百分之三四十的资金贷款都是来自美国各地方的基层金融机构,比如信用合作社、社区银行等金融机构。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美国的这种金融系统模式,积极探索并发展类似性质的银行来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2.2 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开展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试点工作。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在国际上是房地产企业一种最主要的融资渠道,同时也是国内房地产企业想要积极尝试的新融资渠道,国内不少专家和学者对这种新型融资方式的优点和具体实施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在当前楼市有回暖迹象的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积极开展这些工作,运行这种新融资渠道不仅可以让投资者们获得较好的收益,而且还可以很多好地解决中小房地产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2.3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大力发展房地产典当行业。典当行是人类古老的行业之一,开始于南北朝时期,起源于南齐时代(479502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也曾没落过,伹随着国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又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典当作为一种金融业务,在金融融资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房地产典当业更是以其简便、灵活、足量的特性。为中小房地产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融资模式。

结语

本文对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有:

(1)中小房地产企业作为房地产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下依然还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并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所决定,其将长期的存在和发展下去,继续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最终将会形成以少数的大型房地产企业为行业领袖、众多中小房地产企业并存发展的竞争格局。

(2)通过对宏观调控下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外部环境的机遇与挑战和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了可供中小房地产企业选择的几种典型的企业发展战略,即差异化战略、区域化战略、合作化战略和专业化战略。

(3)为了更好的为中小房地产企业的发屉营造出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本文提出了政府在土地出让和金融信贷两个方面支持中小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作者:陈 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金融学资产波动分析论文下一篇:剩余劳动力经济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