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论文

2022-04-17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教师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京津同城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棋。以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要率先打破地域间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各运输方式间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市场这三个维度的分割,实现市场和管理的协调统一。以空间布局优化作为战略支撑,要根据京津构建世界级大都市区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北京向东南方向发展、天津向西北沿京津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

教师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1:

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

【摘要】高校为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功不可没。但是在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偏重于理论型和学术型人才,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社会和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而在高校中应当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

【关键词】创业;人才

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大众化教育的结果是不仅要提高国民素质,同时也让人们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技能。大众化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创业型人才,因此高院校迫切需要对學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业型人才。

一、创业与创业型人才

1、创业的内涵

创业是指在各行各业的个人或团队为了开辟事业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有几层涵义:一是创业可以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中进行;二是创业要创立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三是创业要创造新的价值,是一种创新活动;四是创业要敢于承担各种风险,要不怕挫折;五是创业要有勇气,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由此可见,创业并不仅仅限于创办企业,虽然创办企业是一种典型的创业,但创业的概念比创办企业的内涵更丰富。从理论上来看,创业既包括创办企业,也包括开创新的事业,还包括在各行各业中创造价值敢于承担风险的开拓性活动。

2、创业型人才

创业型人才是指以创新能力为主要定向的,以一定创业素质为基础的人才。这一概念同时指向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能力定向,即创业型人才必然具有创新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其素质的根本;其二是创业素质,即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的素质。综上所述,创业型人才要创新意识强,关键就是要培养一种科学探索精神,要敢冒风险,敢创新路,敢为天下先,敢于在科学的大道上百折不挠地前进,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责任心,有团队精神,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同时要掌握创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很强的再学习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及实践技能。

二、高校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关于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方面的焦点之一是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研究,即创业能力能否被教,从历史和逻辑上看,不可否认在某些成功的创业者身上存在着天生的无法复制的特质或天赋,如一些工程科技创业者的成功的确与其家庭背景及环境因素有关。然而大量的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具有创业潜质的人通过教育成为创业者。从总体上看,具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创业者比那些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1、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层面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激励创业的政策以及创业教育扶持政策,如政府推进的科技创业计划、税收规定、政府釆购、政府信贷担保、法制环境以及设立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器为创业企业提供服务、支持和帮助、创业教育经费投入等。有学者认为创业政策是为激励一国或地区经济主体乃至创业者的创业精神、提高其创业活动水平和创业能力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它针对创业过程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个阶段,着眼于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机会和技能,以鼓励更多的人创建自己的企业作为首要目标。国家层面创业激励政策的颁布实施为人才创业创建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点燃了了广大师生参与创业的激情,促使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了技术成果的研发与商业化的全过程,其感性认知对提高其科技创业意识与能力有重要作用。

2、高校的创业教育

人才的创业能力培养应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两种能力:一是与创业直接相关的商业管理和技术管理能力,主要通过理论课程实现,形式包括课堂、讲座、讨论会、专题会议等;二是“软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要依靠课程或实践中的团队项目实现,包括课程小组、创业挑战赛、创业实践等。为了有效实施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提出实施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团队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的“做中学”的主体参与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实践知识,获得一体化的学习经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辅助和引导作用。最后,运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3、企业的协同合作

企业(产业)与高校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责任、义务关系,而是互利互惠的关系。对于企业而言,通过产学合作战略联盟,有利于获得新技能和技术、开发新市场和迅速进入新市场、降低财务风险和分摊研发成本,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获得竞争优势,减少竞争对手;对于高校而言,可把企业视为一个“协同关系”的潜在来源,力争让企业为学校提供创业经费赞助、创业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及创业指导等,显然通过产学战略联盟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因此,相对于高校的作用而言,企业(产业)在工程科技人才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更多扮演的是协助培养或“协同”培养的角色。

三、高校创业型人才机制培养重点

1、课程内容改革

大学生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深化课程体系的改革,增设创新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构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科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实践中加以体现。必须使学生对工科创新创业的整个过程有全面的理解,并基本上掌握工科创新创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课程设置而言,首先,高校要找出一条适合本校的模式,实施和推进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以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为依据,课程设置突出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工科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工科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依据,而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又是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规模与方向。

2、校企合作校

国内多数高校及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行“订单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 尤其注重与相关行业龙头企业合作,使其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环节。相对而言,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人力资源市场中,能从各大高校能直接培养本企业人力资源供应,也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下降,效益提高。同时对相关岗位人才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进入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职场生涯的规划期盼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四、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

1、转变教育理念

高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设计专业核心能力、专业实验课、专业课程设计体系设计安排知识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教学计划。特别是新开课程要求突出实践环节的权重。加强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通过专业垂直管理形成有利于专业负责人、优秀教师成长和发展的机制整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教学效果。合理设计学习情景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根据学习内容及学习情境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2、组织创新创业型意识的教师队伍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一支勇于创新和实践、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制定教师学习和培养计划, 加强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特别重要的。

3、创新创业教育与学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本质就是要开发学生潜能,使其成为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应当是在其专业范围内具有独特的核心能力的一类人才,而这一“核心能力”也应当是因人而异的。在高校专业教育过程中,可结合学生的能力偏好特点,有计划、有差别地培育其核心能力,使之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智力资本与能力保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针对大一学生,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舆論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引导其认识自我,明确目标;第二阶段针对大二大三学生,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模拟等两个模块,让大学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创新实践能力;第三阶段针对大四及以上学生,重点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和较全面的创业能力,为学生毕业后创业做好充分准备。

4、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创新创业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类实践型人才,这就要求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坚持课堂引导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的原则。通过组织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商业模拟游戏、模拟谈判等活动,为学生增强创业意识、展示创业才干提供平台,依托学校科技园、综合实验室等资源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地方高校在“第二课堂”的设置上,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区域影响力,邀请当地创新创业旗帜性人物,传授经验,答疑解惑。

5、建立创业型人才培养试验点

按照规模小、学科范围广、精英教育的原则,建立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验点,通过相关企业、科研团队的二次选拔认定,在相应双向选择所选导师的带领下,采用适合拔尖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兼顾通识教育和个性化培养的模式。学校要针对校外实习基地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确定实习内容和方法。一是可以构思一定数量的设计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实习项目来进行实习,二是让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只是直接参与基地现场生产开发,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6、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创业教育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促进以“创新带动就业”,政府首先要有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规定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责任和权利,并对没有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责任的企业进行相应的处罚,在加强政府立法和监督管理的基础上,再合理运用市场调节手段,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

7、政府给予财政支持

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财政、税收、专项补助、长期贷款等激励方法鼓励并扶持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给予实实在在的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政府的支持要成为企业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吸引力和约束力。各级政府在安排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可以积极探索由政府、企业、高职院校共同承担的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机制,对暂时没有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可以缴纳工资总额一定比例的创新创业教育税,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五、美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经数十年的发展,在课程体系、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师资、创业平台、创业资金、创业服务机构、创业教学方法和技术、创业政策扶持、创业学术研究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深入人心。在此过程中,美国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与大学生的数量激增,大学毕业生中创业者所占的比例不断增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创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新创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而美国对于中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以下三点启示:

1、营造创业环境

“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的传统。”美国高校具有开放、自由、宽容、实用的创业文化,这无疑为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文化沃土。“美国文化传统崇尚个性、个人自由和独立,鼓励通过个人奋斗获得经济上的成功,移民文化使美国人具有敢于挑战,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因此整个社会重视和支持创业,宽容失败。

2、举行创业竞赛

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美国大学还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创业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美国创业计划大赛紧紧围绕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或服务,要求学生设计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商业计划书。创业计划大赛吸引了很多创业投资基金,孵化出很多大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美国创业计划大赛还组织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对参赛者进行专门培训、指导,并孵化出新一代创业团队。

3、创业服务机构的支持

美国创业服务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官方设置的创业服务机构,如美国 SBA 国际联营集团(美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联营集团)是美国政府于1953年创办的专门解决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经营竞争和向国外促销其产品的国际联营机构,可为准备创业或创业中的小企业提供低收费甚至免费的技术支援。二是创业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如美国退休经理咨询团中小企业发展中心等。三是校内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如仁斯里尔理工大学提出了《仁斯里尔规划》,设立创业教育中心。斯坦福大学设立了“技术授权办公室”,负责创业合同的签署和管理,办理学生专利的申请和许可事宜,开展创业宣传教育、沟通与交流、创业技术服务等活动。

【参考文献】

[1] 肖红伟. 论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特征及其培养策略[J]. 企业经济, 2009.

[2] 庄小将. 高职院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职教论坛, 2010.

[3] 李 敏. 工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 现代农业, 2012.

[4] 陶礼军. 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 2014.

[5] 庞鑫培. 面向区域创新体系 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

[6] 王军峰. 浅议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机制[J]. 科技经济市场, 2014.

[7] 刘碧强. 美国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 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2.

作者:杨迪

教师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2:

京津同城化发展的基础条件与实现路径

[摘要]京津同城化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棋。以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要率先打破地域间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各运输方式间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市场这三个维度的分割,实现市场和管理的协调统一。以空间布局优化作为战略支撑,要根据京津构建世界级大都市区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北京向东南方向发展、天津向西北沿京津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以产业链高效衔接作为核心环节,要积极推动京津两地产业内分工格局的重构,实现京津两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和城市营销的无缝衔接。以公共服务共建作为保障体系,要以北京辐射、天津融入为原则,从规划的统筹性、政策的一致性、制度的通用性、平台的共享性、组织的协同性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

[关键词]京津同城化;交通协同;布局优化;产业衔接

习近平的重要讲话和中央一系列政策,使得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不仅仅限于省市间的区域合作,而且是关系到国家总体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从战略逻辑上看,京津同城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最为关键的一步棋,是否成功直接关系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所谓京津同城化,就是要破除本位和行政分立的障碍,按照建设世界级大都市经济圈的目标,进行资源和产业重组,在经济、社会、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高水平深度对接。本文认为,顺利实现京津同城化,应该从综合交通协同、空间布局优化、优势产业互补互动以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四方面破题和展开。

一、京津同城化发展的基础与问题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转型的潜力主要是通过西部大开发等东西平衡战略来加以释放的。未来十年,南北平衡将成为拉伸“中国深度改革与转型发展”尺度的战略支点,其中京津同城化是南北平衡的重要战略部署。顺利推动京津同城化,实现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既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京津两地综合经济实力全国领先,高水平人才队伍庞大,已经具备了社会经济发展高水平对接和强强联合的基础

2013年,北京和天津的GDP总量分别为1.95万亿元和1.44万亿元,京津两地GDP总量约占华北地区的36%,占北方地区的13%。京津人均GDP分别达到9.32万元和9.76万元,已达到世界银行界定的高收入国家标准。较高的收入水平对经济社会的供给提出较高要求,两地只有通过高水平对接才有可能满足这样的高需求按世界银行2010年分组标准,人均国民收入小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06美元~12275美元之间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在1006美元~3975美元之间为下中等收入国家,介于3976美元~1227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超过1227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World Bank, 2010)。。另外,两地人力资本充足,“985”高校和“211”高校总量均占到全国的四分之一强。以每万人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在全国的排名为例,北京排名第一,天津排名第二。优质且充足的人力资本,为京津两地强强联合提供了充足的高端人才储备。

(二)两地产业结构均呈现高级化趋势,但发展阶段具有一定差距,使两地产业链的高效衔接成为可能

2013年,北京已经进入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并开始迈向后工业化时代,产业结构形成明显的“服务主导”型。天津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制造业实力雄厚,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整体上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高水平相异的格局有利于高水平互动,如北京的技术研发与天津的成果转化互动。

(三)两地创新合作与协同不足,对京津协同创新构成一定挑战

在笔者考察的43家科技部挂牌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主要成员来自天津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比例仅为1.47%,来自北京高校、企业与科研院所的比例高达35%以上。在北京科委公布的23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只有三家联盟的主要成员中包括天津的企业或高校。这两组数据说明,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合作中,天津与北京的合作与协同不足。从宏观经济依赖性指标来看,城市之间需求诱发均以内部本土诱发为主。如北京内部诱发为54.4%,由天津诱发2.4%;天津内部诱发为45.3%,由北京诱发为1.6%。城市之间的GDP溢出效应也以本土为主,对外部溢出较小。

(四)北京资金供给丰富,天津资金需求量大,迫切要求同城化下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资本流动机制

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的资金汇集于北京,使北京无可争议地成为北方金融中心和“资金充裕型”城市。天津制造业规模庞大、转型升级迅速,对资金形成巨大需求,这使得天津成为典型的“资金紧缺型”城市。2012年,天津存贷比为0.9,北京存贷比为0.5,而全国平均水平存贷比为0.68存贷比,即商业银行存款中有多少可用于发放贷款。存贷比上限监管生于紧缩性的宏观调控之时。1995年颁行的《商业银行法》规定“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1998年1月,央行取消了对商业银行贷款限额(规模)的控制,推进货币信贷总量由直接控制为主转为以间接调控为主。。金融供需状况的巨大反差对京津同城化提出迫切要求。

(五)两地交通网络错位发展,且均具有较高水平,为京津双核交通枢纽建设提供可能

北京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枢纽和航空枢纽,陆空交通体系比较完整。天津也基本形成了海、陆、空兼备的综合交通体系,是沟通华北、东北、西北和华东地区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而且天津港是世界第四大港口,是东北亚与欧亚大陆桥距离最近的起点。京津两地各具特色的交通运输方式为综合交通网络互联和对接提供了机遇。另外,目前北京面临较强的客货流中转压力,而天津又具有相当的实力用以疏散和分解这种压力,这又对同城化形成了内在需求。

(六)京津两地土地资源的高度紧缺,迫切要求京津探索空间联合开发与利用的高效模式

京津两地用占全国0.3%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全国2.6%的常住人口。天津人口密度为1235.4人/平方公里,北京人口密度为1288.2人/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东京等国际大都市的人口密度水平曼哈顿59平方公里,1601948人,密度27152人/平方公里;布朗克斯109平方公里,1392002人,密度12770人/平方公里;布鲁克林183平方公里,2532645人,密度13840人/平方公里;皇后区283平方公里,2247848人,密度7943人/平方公里。。目前两地各自为政的空间布局和土地规划与利用方式,已经成为阻碍两市未来发展的紧约束,迫切需求在同城化的基础上做出优化和再调整。

总体来看,京津同城化将会产生规模合力,在两市的协同发展中催生我国经济增长第三极,但站在天津的视角,京津同城化也存在交流合作上的内在门槛,面临诸多障碍与困难,这些问题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第一,京津两地政府主导力量较大,非国有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中比重下滑严重,自上而下的同城化使得这种政府主导力量更加强化,有可能影响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原则的贯彻;第二,北京、天津是两个地位相同的直辖市,北京不仅具有首都的天然政治优势且经济实力很强,天津较为封闭且具有独特优势,这有可能导致中心—门户定位下的思想统一与落实实施的双重困境;第三,河北与北京的互补关系强于天津与北京的互补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系处理不好,有可能在部分领域对天津产生挤出效应;第四,天津最大的港口优势面临着环渤海港口群在货源、航线、腹地等同质竞争的威胁;第五,京津人口规模与密度过大,同城化可能进一步引发交通、居住、就学、快速传染性疾病等大城市病,政策预判不足还可能带来资金不足、人口转移(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出现印度、巴西等类似的低水平城镇化)等社会风险。

二、综合交通协同是京津同城化的先决条件

综合交通网络是实现京津两地产业合理分工、城市群空间布局优化以及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重要载体与基础。一直以来,交通运输体系存在三个维度的分割,即地域间交通运输管理制度的分割、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分割以及城市间交通运输市场的分割。交通一体化作为京津同城化的先行领域,要求打破这三个维度的分割,两地通过规划建立统一高效的交通运输管理制度、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的交通运输体系以及统一的交通运输大市场,实现京津基础设施互通互联、人员货物快捷流动、市场统一规范、管理协调统一。

(一)打破行政区域思维,实现规划、运营和管理制度的一体化

突破京津两地目前各自为政的做法,从京津同城的视野做好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和重要物流节点的规划、建设的衔接与协调,构建统一的交通规划、运营和管理制度。对京津区域内的车辆实行同城化管理,不限制对方车辆通行,统一车辆限行方案。撤销高速公路收费站,推进京津交通“无障碍通行”。积极构建京津交通互联共享的信息网络,实现京津高速公路信息实时共享。加快建立一体化管理平台,实现天津与北京之间“一卡通”的互联互通。

(二)强化天津在区域交通中的中转与组织作用,形成京津双核铁路枢纽

充分利用天津的区位优势,大规模增加天津始发列车班次,依托津秦、京沪铁路增加东北、华东方向客流在天津的中转比例。应将天津定位为东北方向、华东方向、华南方向铁路中转枢纽和客运换乘枢纽,发挥天津在三大高速铁路大动脉的中转组织作用,提升天津在全国高铁网络中的地位,同时疏解北京铁路客货运中转压力,最终形成京津双核的全国铁路主枢纽布局。

(三)建立“公交化”的京津都市区通勤轨道交通,强化空间网络联系

新建两条以上设计时速200公里,平均时速不低于80公里的贯穿京、津城市核心区,覆盖两地近、远郊地区的都市区快速通勤轨道交通。新建京津第二城际,东起天津滨海新区,经过天津机场、天津中心城区、北京中心城区,终点为北京第二机场。设立低价通勤月票,增加发车班次,延长首末车时间,实行“一卡通”乘车手续。提供快速、便捷、低价的京津同城化高速铁路客运服务。

(四)京津机场错位发展,强化北京机场客流枢纽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天津机场在航空物流方面的枢纽作用

鉴于天津机场是中国北方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大型门户枢纽机场,天津应积极争取将首都机场的全部货运航线逐步调至天津机场,强化天津机场的货运枢纽功能,重点发展航空货运和航空物流。同时,借势天津临空经济和航空城的发展,尽快提升航空物流园区的职能,进一步强化天津机场货运发展的功能定位,寻求与京津冀地区其他机场错位发展的契机。

(五)打造港航产业高端增值服务体系,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建设

将天津港作为服务北京、环渤海和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对外门户港,最大限度实现聚集航运要素,吸引国际知名船公司、物流公司及航运金融、保险企业入驻,支持船公司在环渤海地区以天津港为枢纽港开设内支线,打造高端化的港航产业链。同时,加快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培育并发展高端物流增值服务,加快物流服务向全球采购、全球配送的延伸,形成东北亚乃至世界级供应链管理和运筹中心。

(六)淡化港口地域属性,强化市场在港航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打破港口垄断,减少政府对港口企业业务运作层面的干预,在码头建设和运营层面引入竞争机制,政企分开,实现岸线使用的市场化,并通过股权转让、引入战略投资者、设立货主码头等多种方式鼓励京津冀三地企业参与天津港口建设。同时,取消针对外地货物的歧视性收费、罚款、检验和审批许可等不平等待遇。最终建立起统一高效、规范有序、良性竞争的港航市场,从而提升津冀港口群整体运作效率,落实“以群港兴群市”发展思路。

(七)加快“单一窗口”的通关一体化改革,建设智慧口岸

以国家海关总署、质量监督总局和交通运输部为核心,进行口岸通关模式顶层设计,保证“单一窗口”的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取得更好效果;以属地管理部门和统一的信息平台为依托,创新部门间合作模式,深入探索联合通关的区域分工机制,简化执法手续和流程。以入境前、入境申报和入境查验三个重点环节整合为核心,将车、船、货等物流信息引入口岸信息系统,初步搭建口岸物联网框架;进一步提升口岸查验与口岸放行的信息化水平,初步实现口岸查验后自动取货;增加图片类、PDF和扫描文档的可识别性和安全性,进一步推动申报无纸化。

三、空间布局优化是京津同城化的战略支撑

遵循从交通枢纽→区域经济、金融中心→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网络的世界城市发展规律,根据北京构建世界城市、京津构建世界级大都市区的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北京向东南方向发展、天津向西北沿京津城市带发展的总体构想。

(一)强化京津辐射和扩散效应作用,重构京津冀大中小城市合理格局

京津城市群应根据城市承载力和吸纳力情况以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抓住北京城市功能疏解的重要契机,在疏解超大城市承载压力的同时,强化京津龙头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扶持周边中小城市发展,重构京津冀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应重点发挥北京、天津与河北廊坊的地缘优势,突出顺义(怀柔、密云、兴隆)组团、通州(燕郊、三河、大厂、香河、蓟县、宝坻)组团、房山(涿州、涞水、高碑店)组团、昌平(延庆、怀来、涿鹿)组团、大兴(固安、永清、廊坊、武清)组团等组团建设,促进三地融合发展,重构京津冀大中小城市的合理格局。

(二)以北京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共建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

天津应联手京冀共同申报建设国家级“临空经济区域合作示范区”,包括联合共建以航空、航海、航天一体化为核心,以地铁、高铁、市郊快铁为主干的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交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联合共建以航空物流和航空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中心为主导的高端产业体系;联合共建以水、园、绿为主体的一流生态体系;联合共建以航空小镇为重点的绿色、智慧、宜居航空都市体系,逐步形成一个以高端产业为支撑、科技创新为驱动和生态环境为保障的绿色临空经济区。

(三)抓住新一轮改革开放契机,津京联合共建中国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综合改革创新区”

随着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天津要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成为北方地区的“排头兵”和“领军者”,走在全国“最前列”,建成与上海自贸区具有不同特色的“贸易自由、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高端产业聚集、法制运行规范、监管透明高效、辐射带动效应明显”的综合改革创新区。这无疑给京津同城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战略机遇。因此,天津应积极联合北京,共建“创新区”,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扩大开放和区域一体化等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

(四)抓住京津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机遇,合力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

基于多年来在京津城际走廊上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园区基础,同时紧紧抓住北京“南城行动计划”与“一轴一带多园区”的产业空间调整计划与天津工业布局“东移北转”计划带来的机遇,通过功能区进一步聚集高端产业和优质要素,合力打造一条从“中关村—亦庄—廊坊—武清—北辰—东丽—滨海新区”的京津科技新干线,使其成为面向世界的国家级高科技创新的产业带,成为吸引世界创新资源、知识与产业对接、京津合作共建的示范区。

(五)整合三地滨海资源,培育京津冀地区的新兴发展带——“大滨海新区”

充分借鉴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其他滨海地区成功发展的经验,充分整合京津冀地区丰富的海洋产业和各类海洋生产要素,构建华北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引擎,即以天津滨海新区为核心,以秦皇岛、唐山、沧州滨海地区为两翼的“大滨海新区”。尽快推动京津冀地区战略重点向滨海地区及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转移,从传统的内陆经济为主转向海陆两条线并重的构架,从而有效推动京津同城化进程。

四、产业链高效衔接是京津同城化的核心环节

基于京津两地均有发展高端产业的诉求、优势产业同构化现象依然存在、产业内分工协作尚不够成熟的现实情况,京津两地优势产业对接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突出互补互动、共生共荣。站在服务北京、造福天津的双重视角,天津应积极推动京津两地产业内分工格局的重构,借助北京的科研资源优势,重点突出天津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大规模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实现京津两地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和城市营销的无缝衔接,打造京津双核心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化示范城市。

(一)共建“科技成果推介项目库”,用项目推动京津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借势北京,集中政界、学界、业界三方力量,成立科技成果转化专家评估团队,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为主要依托,根据京津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机遇,瞄准最新实用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难题,共建京津“科技成果推介项目库”。定期对项目库提供的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和更新,并通过有效的信息平台向京津企业和社会各方公开,吸引潜在投资者,促进北京科技成果供给方和天津科技成果需求方的有效对接。

(二)唱响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城市,聚力京津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科技部批复下发的《天津市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伙伴城区建设2013年—2015年工作规划及2013年工作计划》为指导,以“天津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产业化促进中心”为载体,与北京等地863项目成果进行深度对接,聚力促成更多的共同申报项目及合作项目。支持863计划项目承担单位携带成果,在滨海新区实施转化或创建企业;支持国家863计划成果拥有者直接把技术成果转让给天津市相关企业和单位;鼓励拥有国家863计划成果的大学教师、科研人员,通过技术入股,与天津市的投资者合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或依靠自有技术自己创办企业;支持滨海新区内高技术企业联合京津高校院所进行联合攻关,承担国家863科技计划项目。

(三)联合北京建设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打造天津海洋经济“升级版”

天津虽拥有国际排名第四的综合性大港口和全国岸线单位产出排名第一的海洋产业制造能力,被列入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城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试点城市,但涉海科技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天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现代高端海洋服务业的发展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北京虽没有海洋岸线资源,但拥有大量的涉海研究机构和人才。因此,京津应该联手建立广泛的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发展合作框架,将北京科技优势和天津的制造优势、政策优势相结合,重点推动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水淡化、海洋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共建国家级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

(四)利用滨海新区的集聚能力,打造为北京服务的国企、总部经济服务平台

天津要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及时更新总部经济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财政奖励、政务服务、物流、人才激励等促进措施,以北京经济功能疏解为契机,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最终打造集销售、商品交易、产权交易、战略咨询、投融资服务、信息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商务服务、增值服务、物业服务、领袖俱乐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总部经济服务平台。根据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区定位,可重点吸引物流型、运输类、先进制造类、金融类、商务类、能源类等国企和总部经济到津落户。

(五)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凝聚资本市场力量,向北京提供落地转化的资金支持

为把握北京需求脉络,吸引北京的科技资源和产业转移,天津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提高对科技成果产业化财政科技投入的比重,专门设立服务于北京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按照引导性、间接性、非营利性和市场化原则,综合运用科技成果转化无偿资助、有限偿还性资助、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绩效奖励、创业投资种子基金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并提供落地转化的厂房、税收、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政策。另一方面,天津要凝聚本地资本市场力量,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金融机构以及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各类资本要形成合力,在市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下,更多参与天津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为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来津的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系统化的融资支持和金融服务。

(六)注重京津同城化城市营销,定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会”

借鉴有“中国科技第一展”之称的深圳高交会经验,由京津两地定期轮流主办“京津科技成果展示会”,集科技成果交易、产品展示、高层论坛、项目招商、合作交流于一体,通过“官产学研资介”的有机结合,为京津地区和海内外客商提供寻求项目、开发技术、推销产品、获取资金、引进人才的便捷通道,并将线下的实体展会与线上网络交易相结合,打造科技成果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交易平台。

五、公共服务功能共建是京津同城化的有利保障

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是同城化发展路径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两地医疗与教育资源在类型、规模、结构方面存在较大的一致性,因此在共同服务同城化的发展上,更多需要以北京辐射、天津融入为原则,从规划的统筹性、政策的一致性、制度的通用性、平台的共享性、组织的协同性等方面实现全面对接,从而共建宜居宜业的大都市生活圈。

(一)统筹规划,建立区域医疗合作专项基金与联防联控机制

天津应积极推动签署《京津全面医疗合作协议》,配套出台与北京医疗机构合作的地方性政策法规条例,使各项合作更规范、更有效。在此基础上,借鉴欧盟等地共同发展基金等模式,以滨海新区为先行先试基地,联合北京的相关医院,探索两地共同投入、共同负担的投入机制,确保卫生一体化建设的可持续。可在“区域发展促进基金”框架下建立区域医疗合作专项基金,为医疗合作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与北京协作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重大疫情及时公布、及时互通、紧急药品供应和联动合作预案,以保证在重大事件、重大考验面前,医疗的及时救助与保障。

(二)共建医疗合作联盟与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两地高水平合作

京津两地医疗资源结构的相似性,决定了北京与天津的医疗服务合作模式将以高水平交流合作为主,而不会像北京与河北医疗合作中以资源整体搬迁、开设分院等功能疏散模式为主。在共建医疗合作联盟方面,以特定科研项目或医疗攻关主题为切入点,聚集两地三级医院、医学类高校院所共建医疗合作联盟,并在此框架下展开一系列两地交流合作活动。这主要包括:开展合作办医,建立示范性医院;建立远程对接与会诊,开展重点病情案例的联合诊断;加强医疗科研协作,交流案例资源,共同攻关国家级项目;促进高端人才的交流,实现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交流培训合作;建立高端医疗人才共同培养机制,共同培养博士生,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京津医疗合作高峰论坛,邀请两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院长专家进行前沿理论、工作心得、管理经验方面的交流。在建立医疗信息共享网络平台方面,积极与北京医疗机构协商,统一京津地区各医疗单位信息平台的标准,包括HIS、LIS、PACS、心电、病理、B超、病案等,在此基础上对接北京医疗信息共享平台,承担起京津地区患者在各医疗机构就诊信息的储存与跟踪、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信息的分析与发布以及各医疗机构对患者电子病历调阅等一系列功能。

(三)推进医保异地结算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卡的“京津一卡通”

天津要改善医保异地即时结算的软硬件环境,即一方面应率先简化医保结算手续,与北京协商统一的医疗保险政策;另一方面要尽快完成与北京医保系统的网络互联。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的“京津一卡通”,即两地间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要做到异地同规,异地即时结算。社会保障卡持卡人不仅可以凭卡就医进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实时结算,还可以办理养老保险事务;办理求职登记和失业登记手续,申领失业保险金,申请参加就业培训;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和申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在网上办理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等。

(四)建立常设协调机构和京津教育合作专项基金,同时形成制度化沟通渠道

以京津合作的方式,建立推动教育合作的常设协调机构,从顶层设计、政策落实、指导执行的角度,有效推动京津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设立京津教育合作专项基金,制订统一的奖励和补偿政策,表彰在京津教育合作中有重大贡献的主体,同时为创新人才合作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重大教育改革项目的互通互报制度,将各类民间教育合作交流纳入区域教育一体化和综合改革范畴,合作加强规范引导、协作制定支持政策,联手建立区域内相关交流的备案及公报制度,形成制度化沟通渠道。

(五)拓宽沟通领域,在学校布局、学科调整、优质资源共享等各方面促进京津高校合作

根据同城化的内在要求,通过在非主城区建立新校区,合作共建大学城等方式缓解两地主校区压力。对学科进行调整补充。天津高校要力争获得与京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调整及专业学位授予的自主权,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共同探索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放开人才引进的制度,建立北京地区人才的吸引与流转机制,实现教师互聘、学生互派、共建博士后流动站等,通过远程教育实现精品课程互选等。

责任编辑:王篆

作者:王燕 王志强

教师为主体的风险投资论文 篇3:

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其宗旨在于培育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文章以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为对象,运用创业大学相关理论,提出创业高职院校的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该模式以构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为基础,创收为主线,多元实践基地为依托,激发创业热情,整合创业文化,从而培育高等技术应用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  卫生健康服务  创业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朱心琪(1962- ),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图书信息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创业教育。(浙江  宁波  315100)

国务院2013年10月14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创新发展模式、提高消费能力,促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协调发展,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卫生健康产业是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需要大量具备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与创新人才。为适应卫生健康服务经济从管理型向创业型转变的需要,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实施创业教育以及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模式尤为必要。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加快经济向创业型转型,美国、欧盟各国在大学设置创业或小企业管理课程并引进创业。针对创业,国外有3个学术研究群体:Hane S,Mansfield E,Zucker LG,Siegel DS等,研究领域集中在大学专利管理、大学技术转让、大学与产业创新关系以及技术管理、创新网络等方面;Etzkowitz H,Slaughters,加州大学的Mowery DC和Clark BR、Blumenthal D等,研究视角关注三螺旋、知识动力学、制度发展、产学关系、教育创新;Cooper AC,Vesper KH,Gartner WB,Sexton DL,Mcmullan WE,研究方向在人力资本、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创业教育、创业动力学等领域。在上述研究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上第一次提出了创业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指出21世纪的大学生除了接受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外,还应当拥有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在国际上,高等院校都将培养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并把它提高到与学术研究和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随着创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践日益活跃。例如,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创办创业型高职的办学目标并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浙江万里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实施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专业创业实践教学。但是,总体来说,我国高职创业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人力资源市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端技能人才仍然较为短缺,而大多数院校则普遍通过课外竞赛、讲座、技能节、活动小组等形式组织实施创业教育,使创业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技术技能含量低,普遍参与性不足,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培养体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对人才市场变化反应慢,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不高,不仅是方向和模式问题,更重要的是体制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从管理型向创业型转变,创新创业型高端技能员工正逐步取代一般技能型员工,成为企业、产业乃至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在卫生健康服务行业不断呈现服务产品高科技化、服务项目任务创意化、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化等创业型经济特征的背景下,一线业务操作、基层管理岗位,急需大批创新创业型高端技能员工。许多企业在招聘大学生时都把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优先的质量要求,呼吁高职院校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二、研究理论

国内创业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选择、途径探索和经验介绍方面。例如,王梅的《创业型大学的实现模式及我国的途径选择》分析了福州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创建创业型大学的目标;程路的《建设高职创业型大学:目标选择与路径探索》结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型高职试点经验,提出高职特性有利于向创业转型,应结合区域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搭建政产学创业教育平台,创新型高职组织机构,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一些学者认为创业教育只适合部分高职学生,就业导向的高职教育只能开展创业素质教育;另外一些学者和院校则认为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应按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基于专业教育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我国高职教育尚未从理论上解决高职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创业人才、如何培养创业人才的问题。

高职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应该从时代发展全局出发,以高职院校为研究客体,构建创业教育模式。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提出的创建创业型大学理论对我国高职院校特别是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他的《开放型学院》《特色学院》《意大利的学术权力》《中学和大学》《学术职业》《创建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等著作,通过组织分析和跨国研究,从内部揭示高等教育的特性及高等院校的运行规律,更为广泛和深刻地探讨了高等教育制度变革的根源、要素成分及各种条件,研究了高等教育现代功能的特性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丰富了高等教育的思想宝库,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20世纪末,伯顿·克拉克在《创建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中自述:“这最后一个研究是我研究生活中最有意思的一个。”他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切入点,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认为“创业型大学”具备积极探寻创新路径的主动性,注重结合大学自身优势提升管理,进行特色办学,通过大学产业属性展现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他通过对五所大学的综合分析,还提出实现从传统大学转向创业型大学的5个主要措施,即大学要建立强大的组织驾驭核心,全面拓展大学发展的外围空间,创建多元化资助帮扶基地,活跃大学学术心脏,整合建立统一的创业文化。笔者以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为对象,运用伯顿·克拉克创业大学的相关理论,提出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

三、构建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欧美的著名大学都有自身的研究队伍,他们的研究涉及大学的方方面面,具体涵盖发展规划研究、学生管理事务研究、财务情况研究、师资队伍研究、专业与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年度报告等。国内各高校的研究院所起步较晚,并且对自身高校研究有所忽视,导致创业教育研究理论缺失。笔者提出的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试图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具体实施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国内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党委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和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力量组成了高校的管理体制结构。一般包括党委部门、行政部门等,在这些部门内部没有专门的创业教育领导负责机构。要构建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创业教育模式,首先要组建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引导和服务创业高职院校的发展,推进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创业领导小组,在教务或学生工作等行政事务部门设立创业教育实体办公室,推进各项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创业高职院校领导核心层面搭建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员顶层架构,带动其他部门配合创业教育办公室开展工作,并且制定相关文件,明确创业领导小组的职责与权力,规定创业教育办公室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创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考核奖励等方面。高职院校的领导核心既要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负责,也要对自身的创业型发展负责,要积极寻求各项支持,在发展方向上积极探索,为创业高职院校发展领航,并且协调各部门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

(二)创收为主线

创业教育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综合实力强大的创业高职院校作为依托。国内普通高等院校的主要办学经费来自政府拨款,以及接受教育学生交付的学杂费等,办学经费来源单一,不能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是多元化的。首先,创业高职院校创收符合教育发展趋势,有利于减轻政府投入缩减带来的影响;其次,创业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购置与研发先进设施,拓展发展路径等;最后,带动创业高职院校理论研究与教学进一步接近实用,形成主动竞争意识。

创业高职院校创收可以通过创办企业、赢取政府或企业服务购买和社会捐赠等渠道来实现。首先,高职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在我国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抓住机遇,以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引领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同时,自营或与其他单位合资创办企业。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竞标政府或企业的服务购买,赢取相关收益。最后,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反哺意识,为学生成才后支持学校发展打下基础,并且要以开放的姿态为毕业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应帮助,最终得到更多社会捐助。

(三)构建多元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创业高职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实体平台,关系到创业教育的成效。当前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多于实践操作,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实际成效甚微。构建多元实践基地应该包括创业通用知识培养基地和专业知识运用基地,弥补创业教育中实践教育部分的缺失。首先,要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着力点,与社区、单位、企业共同构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周末、课余时间鼓励学生下社区提供专业知识相关服务,主要培养学生与创业相关的沟通交流、团队协作、服务他人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造、克服困难、善于发现的创业品质。其次,要以学生专业技能为着力点,与学生未来工作去向单位或学校自营企业展开合作,构建学生顶岗实习的实践基地。创业教育将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顶岗实习阶段纳入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学生实践基地的管理,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行业发展状况,理论联系实际,思考创新思路,为创业积累第一手经验。

(四)激发创业热情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真正实施需要创业实力的建立,而高职院校组织自身、教师和学生是创业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是关键。创业主体的创业项目设定不仅关系到创业能否成功,也关系到创业高职院校的发展。

高职院校卫生健康服务类人才培养应从公益性创业入手。我国健康服务产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工种、需求还处于培育和规范阶段,公益创业就是针对社会需求或潜在需求开办非营利组织,引领卫生健康发展,为学生发展开辟市场和岗位,并培育学生创业能力、素质和精神等。

高职院校应鼓励和帮扶专业教师结合专业在教学之余开展创业实践,特别是卫生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教师,他们具备创业专业技术优势,并且这些优势正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教师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在与专业融合的创业项目中实践和创新理论,再应用到教学科研过程中,形成创业教育的良性循环,并且得到相关收益。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在培养学生创业素质的同时,要引导具备创业天赋的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创业园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让学生开展创业项目。创业园形成传帮带模式,吸引和培育一批又一批创业者,成为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整合创业文化

校园文化氛围影响着高校及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中要协调、整合、统一校园创业文化,从心理意识、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上激发师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首先,学校宣传部门要牵头对校园宣传展示内容进行创业相关规划、设计和布置,设立创业案例展示区,发布最新创业信息,提供相关咨询等,运用舆论宣传从心理上影响师生。其次,创业课程与专业课任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树立创业价值体系。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完善美好的人性,使其人生有意义。最后,创业教育办公室要在创业教育中运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邀请成功创业知名人士来校举办讲座、授课,组织学生举办创业和职业规划大赛,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比赛,或者入驻学校创业园实地经营,让师生在思想观念上有所革新,向创业看齐。创业文化的形成需要高职院校多部门的协同努力,各部门要协同一致,整理积累好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高职院校开展卫生健康服务类人才创业教育模式研究,既符合卫生健康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提高生活品质的需要。目前创业教育理论在国内还不成熟,笔者希望文章提出的高职院校卫生健康服务类人才创业教育模式能对其发展有所帮助。

[注释]

[1](美)伯顿·克拉克.我的学术生涯[J].赵炬明,译.现代大学教育,2003(1).

[2](美)伯顿·克拉克.创建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杨院.大学如何走上特色型之路——《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的启示[J].理工高等教育研究,2010(4).

[4]周振国.强化党委核心作用完善校长负责制[N].中国教育报,2004-01-20.

[5]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4(3).

[6]刘效壮.公益性创业——探索卫生健康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3(18).

作者:朱心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