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2022-09-11

语言学家认为为了加强友谊和实现交流的目的, 通常会遵循一些原则。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 (H.P Grice) 于20世纪60年代在他的《逻辑与会话》 (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67) 中提出, 在人际交流中, 为了使对话能顺利进行, 听者和说者共同遵守合作原则, 即以下四个准则:量的准则, 质的原则, 关系准则, 方式准则。

然而, 单凭合作原则不能完全解释人们是如何交流的, 在某些语境下面, 言语合作原则似乎不能起到合作的目的 (George Yule, 2000, 145) ;事实上, 由于礼貌原则能在实现流畅而有效的交流下, 维系友好的关系, 这是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于是, 英国著名的学者利奇 (G.N.Leech) 在1983年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礼貌原则, 即以下六项准则:得体原则, 慷慨原则, 赞扬原则, 谦逊原则, 一致原则, 同情原则。

而在现实的交流中, 由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 面子体系, 话语形式和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人们在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时也有不同的侧重点, 这就导致在跨文化交际时引起误解, 因此文化特征应该纳入到跨文化交际当中来。

1 意识形态

1.1 依赖性-独立性

“人”在中国定义为“相互依赖, 相互支撑的动物。”因此人们关心别人的问题, 同样也受到别人的关心。在询问与别人隐私有关的问题时也是出自于“关心”, 比如说询问别人的薪水, 年龄及婚姻状况等, 同时这些似乎也遵循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 因为在谈话中表现出了对对方很在意, 同时如果对对方薪水高表现出的恭维也会让对方觉得很有面子, 也不会认为是一种对对方的干涉;然而在美国人们会对此采取相反的态度, 由于自身的独立性, 他们会把这种询问当成是对自己隐私的干涉, 甚至会当成是对思想的干涉, 他们不喜欢人们询问任何有关隐私的问题, 这也遵循了合作原则当中量的准则。然而,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人通常会对自己的生病的美国朋友叮嘱道:要记得多喝水, 多穿衣服, 或是其他的话语来表示自己对朋友的关心, 我们认为自己严格遵守了关系原则和同情原则, 但在强调独立的美国人看来更多的是觉得受到了冒犯, 甚至会觉得有些不自在;也许他们更愿意听到象“Take care now”, “Watch how you go.”and“Hope your cold gets better soon.”等的表示关照的言语。

1.2 世界观

中国人喜欢把事情当成一个整体, 习惯于从整体到部分来思考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文化就强调天人合一, 中国人在考虑事情或评价事情方面更倾向以人为中心。比如在表扬别人时一般会以“你”或“您”开头, Your skirt is very pretty!You did a good job! (你的裙子很漂亮!你干的真不错!) 这种交流方式更多的把重点放在对方的情感, 理论根据来自于得体原则, 而有违质的原则, 可能事实上你的裙子就一般般, 或者你只是完成了你的份内事罢了;然而美国人会更为客观的来评价事物, 严格的执行量的原则和质的原则, 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事实上面, 所以也许会毫不留情的说道:The color of your skirt is a little bit dark.Your job can be improved.而不是象大多数中国人一样的更多的采取一种中立的态度, 更多的把重点放在确保话语真实性的质的原则。

2 面子体系

2.1 亲情关系

几千年以来, 大部分中国家庭都属于一个大家庭, 他们生活在一起, 在传统中国文化中, 家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当处理事情和与人打交道时, 通常会把家庭当成是考虑问题的起点, 同时也会尽量的让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有利于促进整个家庭的团结。而在美国, 核心家庭居大部分, 与邻里间的交往也没有中国人多, 他们相信有独立性才能成为好邻居。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中国人喜欢问与个人有关的问题来显示友谊, 但美国人很少在交流中涉及年龄, 经济状况,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等问题。当我们第一次遇到美国人时, 我们经常会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有几个小孩?在中国挣的钱比你在本国挣的多还是少?这会让他们觉得尴尬, 而我们自己会认为这完全符合一致准则, 且能够拉近距离;其次, 在中国, 朋友碰面会问对方, 去哪里?吃饭了没?人们认为这些并不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话题, 因为这是遵循了关系原则, 所以不能说粗鲁相反应该是得体的;而在美国文化中, 与家庭相比, 人们更注重个人和团队, 当中国人向自己问好:“Where are you going?”or“Have you had the meal?”他们通常会理解成是一种“询问”, 而不会理解成是一种问好, 会认为所讲的内容与讲话人毫无关联, 只是听者一个人的事情, 甚至会认为违背了得体原则, 是对自己的侵犯, 所以也就谈不上什么友好了。在美国文化中, 人们通常用“G o o d m o r n i n g”, “G o o d a f t e r n o o n”, “G o o d e v e n i n g”, “H i”, “Hello”等来问候对方。因此, 文化差异会导致人们对是否遵守了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意见不一致, 而得出他们自己的“言语理解”。

2.2 自我意识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倡导谦虚是美德, 在受到表扬时会对别人的表扬予以直接的否认。比如你向一位最近在一本国际性的刊物上发表了文章的同事表示祝贺:“我觉得能在如此有知名度的刊物上发表实在是太难了, 有时间您能给我些指导吗?”这位同事很可能会这样回答:“我怎么敢在专家面前卖弄呢!”认为自己严格遵守了谦逊原则, 但有悖质的原则, 因为在交际中不谦逊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美国文化中, 人们往往会回答的更直接, 如果表扬他, 他不会掩饰他的高兴, 接受表扬后会道声谢谢, 合乎一致性准则, 这种行为能够达到了与说者的和谐, 同时也避免了因为意见不一致而引起的尴尬。而中美的这种不同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当中的误解。比如, 一位外国老师表扬一位中国学生的字写的好:“what beautiful handwriting!” (你的字写得真漂亮) 学生马上回答道:“no, no, not at all, you are joking.” (哪里, 哪里, 别笑话我了, 我的字难看死了) 这位外国老师觉得很奇怪, 耸了耸肩, 走开了, 因为他不理解中国礼节, 这种礼节对人们的行动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人们在交际中, 不管是与同胞还是外国人都会遵守谦逊原则, 以这种方式来贬低自己表达自己的敬意或建立良好的关系。然而, 美国人不能理解, 因为他们更注重质的原则, 而且, 他们文化的精髓在于平等, 所以当我们有时候说, 我会虔诚为您服务, 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为它违反了平等原则同时也让人觉得不自在, 也是不礼貌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 如果一个人不理解各自文化上的差异, 另一方可能会认为对方是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或者他要表达一些不同的想法, 这就毫无疑问会导致交际的失败。

3 话语形式

3.1 信息与关系

语言学家, 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赞扬有很多功能。信息和关系是两个重要功能, 在人类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人们交流时, 他们在交换着一些信息同时也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事实上, 语言的用处在于同时实现这两种功能。在跨文化交际下, 考虑信息还是关系哪个更多也是有差异的。从语言功能视角来看, 美国人遵循方式原则, 强调表达方式要清楚明白, 所以希望更快的坐在谈判桌边来, 因为他认为通过直接的谈话能够更快交换信息, 其他交流方式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然而交际的另一方可能并不能接受这种太直接的方式。而在中国, 强调人情第一, 在生意开始前可能会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 进行各种娱乐的活动, 用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关心, 也遵循了礼貌原则, 在中国生意场上常会听到“生意不成还可以做朋友”之类注重感情的言语, 表明人们把“关系”是摆在“信息”之前;而在美国, 情况是相反的, 这些差异肯定会导致双方的误解, 如那个做生意的美国人就会想对方是不是还有其他目的呢, 相反, 中国人会认为美国人这样做太直接, 如此一来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失败也是必然的。

3.2 思考方式

在中国文化下人们的思考模式经常是“随意、大概, 不要求精确也不需要数字。”有时候可以说有点“讲情理却缺乏理性。”因此给交际中希望对方能够自己去理解、去领悟, 认为听者能够从话语中理解到真正的意思;而另一方面, 传统中国文化教导人们行为含蓄, 这就使应对问题时态度显得有点保守, 对方会觉得答案模棱两可, 这也符合交际中的礼貌原则;但这种暗示对于“擅长理性”同时也习惯于弄懂细节的美国人来说却是浪费, 他们更多注重量的准则和方式准则。因此, 当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谈时, 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也是可以理解的。如当一位在美国的中国学者受到导师的邀请去他家里吃顿便饭的时候, 学者在电话上说谢谢, 然后又接着说了句“我尽量来”, 这使导师很困惑, 于是直接问来还是不来, 但是学者继续回答道“谢谢我尽量来”, 这位美国导师仍然不知道这位学者是否接受了邀请, 其实他不知道, 在我们的概念中, 如果收到邀请去做什么事情的话, 不仅是面子上同时也是保守起见要求自己进行含蓄的回答, 再者也不违背慷慨原则和得体原则, 一般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但是不理解这种文化背景的这位美国导师就很难来猜出学者的真正意思, 甚至还会认为他违背了一致的原则。

4 不同的传统文化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在交际中就是先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不直接拒绝, 也就可以达到和谐而避免分歧;然西方社会崇尚法律, 重点放在事实部分, 所以有时候也会难免带来一些尴尬。如当某人想去借自行车, 他会说:“我有些紧急事情要做, 你自行车在用吗?”或者是“你现在用自行车吗?如果你不用的话……”这让美国人觉得很困惑, 不知道对方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在他们看来, 如此多的理由都违背了质的原则, 不应该询问太多的事情, 所以他会想你有要紧事情或是你车子坏了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会得出远远有悖于最初意思的理解, 也许在中国人看来至少你应该表示同情, 然而对方会认为你表达过于含蓄, 误解就会不可避免了。

5 结语

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 人们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来使谈话顺利的进行, 从而也就达到交流的目的。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 由于人们在意识形态, 面子体系, 话语形式和传统文化这四个方面存在很大不同, 因此在交流中都遵循母语环境下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各自的侧重点也存在很大不同, 有时会使谈话无法继续, 从而也就达不到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 双方应该多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 在谈话中出现的一些语用错误能够容忍, 最重要的是能理解对方文化背景, 这样也就可以在交际中避免失败, 同时也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发展。

摘要:本论文以中美两国为例, 指出由于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意识形态, 面子体系, 话语形式和传统文化, 因此人们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所遵循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侧重点不同, 这也就导致误解与不快, 因此,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仅要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特征, 而且更应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 这样跨文化交际才能持续和顺利地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参考文献

[1] 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 George Yule.The Study of Languag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Research Pr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3] 罗纳德.斯考伦[著], 施家炜[译].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4] 王宗炎[著].语言学和语言的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4.

[5] 宋志平.跨文化交际中的信用失误现象及容忍度[A].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 .

[6] 罗选民.英美社会与文化[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

[7]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黄骅是徐福第二次东渡出海的始发地下一篇:关于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