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每个民办非营利组织为会计主体,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为管理内容的一种专业会计,包括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计和非企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社会民间资金,造成取得的收入不持续和不均匀。本文研究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一篇:非营利组织会计论文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改进

摘 要:民间非营利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部门”,承担着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也离不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参与。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改进的构想:重塑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确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新模式;创新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补充、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改进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改进

非营利组织,是存在于政府和营利企业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益性或互益性的正式社会组织,在我国主要包括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民间非营利组织,又称民间组织、社会组织,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作为现代社会的“第三部门”,承担着弥补“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我国政府加强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也离不开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参与。近年来,随着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各种负面新闻不断曝光,引来公众的一片质疑之声,也造成了组织公信力下降、发展受阻的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存在的种种问题,在借鉴西方非营利组织会计经验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改进的构想:重塑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确立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新模式;创新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基础;补充、完善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在西方国家,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机制也日益成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益组织的陆续兴起,加速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但是由于它在中国的发展时间短,在会计管理上还有许多不足,具体如下:

(一)会计监管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会计监管模式,分为行业自律、政府主导和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三大模式。现在我国主要采取第三种模式即由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但是虽然我国政府实行了有关行政法规的综合多层次会计监管制度,旨在能保证会计监督制度的全面实施,但在执行监督的过程中,会计监管制度仍存在许多缺陷。加上行业内部监管的意识不强,会计人员没有执行内部监管的职责,内部监督事实上形同虚设,很难达到行业自律模式的预期效果,造成非营利组织管理的混乱。

(二)会计独立性不够

由于我国实际国情导致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特殊,在某些情况下,非营利组织被认为是政府的一个下级部门,一部分的人员来自政府并受政府监管,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会极大地防碍非营利组织管理的自主性,在决策和管理方面都会受到政府决策和管理的影响。而且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社会资助和政府拨款,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会影响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管理过程中的独立性。

(三)缺乏组织预算管理

我国大多数机构都不太重视项目预算,缺乏组织预算的意识,加上许多的机构业务都比较单一,造成表格相对比较简单,也减少了对项目的预算评估。由于我国很少有非营利组织取得稳定收入,大都是由不定期的社会资助和特殊时刻的政府拨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构的预算执行情况,加大了预算管理的难度。

(四)会计人员素质水平不高

正是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非营利组织普遍员工比较少,而且有一部分都是志愿者,缺乏专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甚至出现一个会计人员需要身兼几个职位的情况,很难专注于会计工作。在实际情况中,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书或者初级会计证书的人员就担任会计职位的例子也不在少数。部分志愿者更是法律意识淡薄,不遵守职业道德,影响组织会计管理。

三、提高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的意见

(一)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内部监管制度

加强会计监督必须建立在健全的会计法律制度基础之上,规范和完善会计监督法律制度和会计活动的法律法规。根据我国实际国情,建立非营利组织会计监督的法律制度,要明确会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规范监督的行为。在内部控制方面,非营利组织首先应该强化财务控制,建立合适的内部财务管理机制,合理设置财务方面的有关工作,然后完善业务授权控制体系,明确管理人员或者会计人员的职权和职责范围,在职权范围内行使权利,形成各个职能间的相互制约。

(二)政府简政放权,明确组织自身使命

在改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减弱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度,把部分公共事件交给非营利组织,转而也会提高政府的效率。在非营利组织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下,促进组织内部管理的专业化与民主化。政府不应该让非营利组织在其力量下依存运行,而应该明确非营利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促使非营利组织在法律范围内、在政府的合理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发展。

(三)加强组织预算管理

组织预算管理主要包括收入预算、成本预算、支出预算等。从执行项目角度来看,预算的编制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收入预算指标的分解,我们可以清楚地完成非营利组织计划的财务保障和非营利组织依法通过各种渠道募集资金的能力。通过研究支出预算指标,可以全面了解非营利组织资源配置情况,及时掌握机构的发展速度和目标方向。明确对应完成评估成本指标的奖惩制度,并通过预算控制绩效考核分析差异,从而提高资本运作效率。

(四)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

要加强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会计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会计管理业务水平。特别是会计人员在学习了解《会计法》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后,在有了丰富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上,不断加强实践经验和实际业务处理能力。确保会计人员的会计管理系统会计实务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继续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要注意会计专业的专业年龄和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会计核算和会计技术职称管理制度。完善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会计管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袁晓红. 非营利组织业绩评价文献综述 [J]. 山东纺织经济 ,2018(1):27-29+12.

[2] 刘艳红.关于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的基础研究[J]. 东方企业文化 ,2011(16):19-20.

[3]罗慧娟. 我國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

作者:薛宇晴

第二篇: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问题研究

摘要: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每个民办非营利组织为会计主体,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为管理内容的一种专业会计,包括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计和非企业单位会计。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社会民间资金,造成取得的收入不持续和不均匀。本文研究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关键词: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财务管理;解决对策

一、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及相关规定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以每个民办非营利组织为会计主体,以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和其他业务活动为管理内容的一种专业会计,包括社会团体会计,基金会计和非企业单位会计等。

民间非营利组织具有如下特点:民间非营利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更注重社会效益,民间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提供者不求回报,民间非营利组织资源的提供者不享有组织的所有权。

二、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面临的问题

由于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求回报的特征,使得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社会民间资金,如社会捐赠、服务收费、政府捐助。虽然民间非营利组织资金多元,但它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并且政府对它支持力度不够,造成取得的收入不持续和不均匀。

民间非营利组织是公益性服务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因此无利润指标。

民间非营利组织由于资助者不享有资产的所有权,进而对于财产运用的监督意识也不会很强,就容易造成组织管理出错,财产运用不当。

因为民间非营利组织所有权不归管理者所有,只享受控制权,就会使其对财产的管理产生忽视。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制定存在缺失,甚者会牟取私利。

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出资者不以取得回报为目的进行出资,但《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的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这样的话制度就与现实脱钩,使会计人员无法把握正确的方向,操作起来就会产生疑惑。

三、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对策、改革、及发展前景

1.加强与完善财务方面的制度

目前我国民间非营利组织主要以接受社会捐赠作为主要资金来源,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服务公益,我们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自身财务信息透明度与社会公信力,使更多的人对组织有良好的理解,吸引更多的收入。

民间非营利组织因无利润这一指标,在评估绩效方面可能不如企业在检验经营效果更加有力,因此要采用有效的评估制度来检测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资金运用方面是否合理与准确。我们可以采用资金使用效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业务产生的效益等指标评价,通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使有限的资金运用到位,并明确管理者的权责利使各个部门具有各自的权力和应当承担的责任,进而加强监管力度,构成好的约束。

2.引入与强化外部监督与审计

民间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的特殊性从而使部分民间非营利组织游离于外部审计监督之外,进而需加强外部监督,需要外部社会审计力量的介入,来检查组织的财务资料是否真实和会计人员是否依法做账,对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给予相应的处罚或者用行政手段为会计制度保驾护航。

3.加强与健全组织的内部控制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加强内部审计监督,不定期查询相关账证物是否一致,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确保资金的完整。

(2)提高组织会计人员素质和能力

会计人员除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建立一套系统的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来约束会计人员,使其做到爱岗敬业、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3)完善信息与沟通

进行信息内外部交流,使组织内部各个管理级别,上下级之间,组织与服务对象,社会民众进行很好的信息交流和反馈。若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与报告,做好上下沟通,让各方都得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也提高了组织的社会公众形象。

(4)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通过风险评估、风险识别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科学运用风险识别工具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业务模块、运作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判断制定承受风险,降低风险的相关防范措施。

4.树立营销观念,增强组织积极性

民间非营利组织应该具备自己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和服务特性。形象被广大群众所熟知,进而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他们的社会公益意识,增加他们的为社会做贡献的兴趣,从而提升知名度,得到更多的支持,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源。

5.提高财务信息的披露质量

(1)新闻媒体等传播媒介披露责任

民间非营利组织做出的公益贡献需通过电视、新闻的传播被广大群众所熟知,这样也起到了监督、服务、引导的作用,而且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是信息使用者了解运营状况和达到的效果。

(2)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对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信息披露责任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為信息披露创造良好的环境。民间非营利组织在运作上出现违法现象,要告知民众并实施处罚,使民众在决策上拥有自主权,是否该进行捐赠,政府要严加查管。

参考文献:

[1]落朝晖 詹万玲: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问题浅析,审计月刊,2009,1:3-5.

[2]张远威:我国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问题研究,理论实践会计,2009,7:54-56.

[3]叶陈云 张 琪 谢志华:非营利性组织财务管控问题及其治理对策分析,财会通讯,2012,1:65-67.

[4]孙长勇:民间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问题探讨,财会通讯,2010,10:44-47.

作者:白芳

第三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探讨

【摘要】 文章从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入手,在对教学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能力提升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提升教师素质、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拓展研究思路、加快教材建设等促进《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关键词】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预算会计; 特点; 改革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履行公众受托责任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的预算会计系统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共领域的信息管理要求,预算会计改革势在必行。引入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逐渐成为学者的共识,进而体现在我国高校的会计课程设置中,逐渐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取代《预算会计》课程。这种替代不仅是课程名称的变化,更是思路的转变,是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但是在这种变化的背后,笔者发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在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从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入手,在对现有教学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以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以能力需求为导向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课程特点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集财政学知识和会计学知识为一体的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一门特殊的专业课程。因而呈现出以下学科特点:

(一)实务性和实践性要求均较高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一个分支,具有会计学最典型的实务性特征,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方法、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等就成为该课程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学生将所学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践,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丰富且综合性较强

目前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主要包括三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会计学科: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另外还包括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等内容。同时,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特点,课程内容不仅涉及会计学知识,还涉及财政学知识,更确切地说是以财政学、国家预算管理等知识为平台的会计学基本理论的应用,因而呈现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特点。

(三)知识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政府采购、部门预算等政府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依附的财政体制、预算管理等背景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使得会计主体、客体、资金收付流程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课程内容也需要不断调整、丰富和更新。

(四)国内外差异较大并现趋同趋势

我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传统的预算会计主要是实现预算管理功能;而国外的政府会计实行双主体、以不同活动特征采取多种会计基础进行确认和计量等远比我国的预算会计复杂、严谨,真正实现了政府运营效率、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财务评价功能。随着我国公共管理运动的不断深入,传统的预算会计已经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要求,引入国外政府会计概念已成必然。因此,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虽然差异较大但仍有趋同趋势。

三、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公务员考试热的不断升温以及大学就业思路的转变,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同时,除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外,中级、高级会计师考试均含有15%左右的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另外,美国的CPA考试也含有大概30%的相关内容,学生对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在本科会计课程设置中,大部分会计课程是以企业为研究主体的,而对于非营利性组织的相关会计课程较少涉及,该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该课程往往开设在高年级,这意味着学生已经有较好的会计学基础,从而关于会计核算等的相关内容仅是教学重点而不是教学难点,财务核算所依附的财政管理内容以及相关规定则成为教学中的难点;但是由于课时较少而课程内容具有多学科性、所涉主体多样性等特点,并不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把握。目前我国高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思路不开阔、教学内容不丰富、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

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其生产的产品能否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是衡量教学质量很重要的方面。教学思路决定基本的教学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传统的会计教学往往更注重实务处理问题,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问题、改革背景、国内外比较研究等内容关注较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思路的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同时,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灌输式教学仍旧是授课的主流方式,这虽然更多地注重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激励引导作用还不显著,从而限制了教学效果的发挥。

(二)学生重视不足,知识平台搭建不合理和研究视野不开阔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知识的吸收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这与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开阔的研究视野是分不开的。由于会计课程的主流研究主体大都是企业,而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往往都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导致学生的重视不足。同时,由于《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一门具有学科交叉特点的会计课程,学生应具备基本的财政学与会计学知识。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而对于财政学知识往往匮乏,从而使相关知识接受较为困难。另外,会计学科的微观性特征使学生形成了善于从微观视角观察事物、接受知识的思维惯性,却缺乏对事物宏观层面的把握,限制了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滞后且结构失衡

教材作为教师授课知识的集中展现,优秀的教材有利于学生对课程重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随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改革的进行,相应教材名称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逐渐由《预算会计》转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但是在名称变化的同时,教材内容和结构其实并未有实质性改变。教材内容仍是以原有的《预算会计》相关内容为主,因预算管理改革而对预算会计产生影响的内容涉及较少。然而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进行,这将成为预算会计变革的主流趋势,也应成为教材的重点内容。关于国外的政府会计相关内容有所论述,但缺乏与我国预算会计的系统比较与评价。教材结构更多地偏重实务处理,而对基本的会计理论、相关的预算管理理论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改革对策

教学活动的进行应该为教学目标服务。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能力导向型的,即进行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而其中最根本的则是思维方式的形成。笔者结合前述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特点的分析和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考察,以能力提升为目标,从以下方面提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改革对策。

(一)提升教师素质,优化知识结构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和变化快等特点,需要教师不仅具有较好的会计学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财政学、公共管理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随着公共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在实务处理、资金运动流程等方面也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授课内容、提升授课信息的有用性和时效性。这就需要授课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授课质量。另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实务性和实践性均很强的专业课程,需要教师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需要经常深入实践考察实际应用情况,不断发现问题,以提升自己的实践应用能力,使所授课程更加生动、贴近实际。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多主体性特点以及学科交叉特色使其教学内容相当丰富。然而限于传统的会计教学思维,使得该课程呈现出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因此,需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提升教学质量。教学内容方面,首先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充分重视会计的实务处理能力,又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积累,而后者恰恰是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关键;其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正处于不断变革过程中,授课内容既应注意结合改革的现状,使课程内容体现时代特征,又应注意从历史的视角动态地把握教学内容以及未来演进的趋势,从而展现出课程的全貌,以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把握;再次,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仍旧是预算会计,虽同国外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差异很大,但却有趋同趋势。因此授课内容不可忽略国外的相关研究内容,通过对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比较分析,以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学生的实务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将部分课程设置成实验课,采用实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学生去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深入了解实际情况。可以采取比较的教学方法,对于国内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同企业会计等进行比较讲授,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加深对我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理解。关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影响较深刻的改革背景采用专题的形式进行讲述,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财政管理知识,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

(三)为学生搭建合理知识平台,拓展研究视角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课程既融合了会计学知识,也涵盖了财政管理的相关内容。而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好的会计基础,却对财政管理知识接触较少,对相关内容理解存在误区。因此,有必要在先修课程中安排适当的财政学、预算管理等课程,为学生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接受和理解。同时,针对会计学专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专注于微观视角、忽略宏观层面的思维分析定式,在课程中应注意结合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微观行为主体影响的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宏观层面的关注度,培养学生的宏观分析能力。

(四)加快教材建设,提升教材质量

针对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材存在内容滞后、结构失衡的现状,应加快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加快教材内容同改革背景的结合力度,充分体现教材的时代特征;引入国外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内容,并注意同我国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体现学科前沿特点;不仅关注会计学经典的实务处理问题,还要搭建合理的理论平台;不仅涵盖基本会计理论,还要包括公共财政等的基本理论,体现丰富的理论内涵。●

【参考文献】

[1] 刘永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77-83.

[2] 王庆成.论我国非企业会计组成体系的构建[J].会计研究, 2004(4):2-6,96.

[3] 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2004(9):1-4,95.

[4]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J].会计研究,2004(9):70-79.

[5] 路军伟,李建发.政府会计改革的公共受托责任视角解析[J].会计研究,2006(12):16-21,97.

[6] 张琦,程哓佳.政府财务会计与预算会计的适度分离与协调:一种适合我国的改革路径[J].会计研究,2008(11):35-41.

[7] 赵建勇.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0).

[8] 于国旺,孙君鹏.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6).

作者:刘玲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思想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暑期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