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传播特点范文

2022-06-10

第一篇:舆情传播特点范文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第二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与舆情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张 保

(内蒙古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 要: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各高校大学生经常发表言论观点的平台,也是信息互动的庞大载体,对高校舆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舆情监测的重要环节和场所。因此,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方式特点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区;高校舆论;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193-03 人人网是大学生经常登陆的社交网站,大学生群体直接构成了人人网的主体,这从网站的IP地址就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舆论传播平台就注定了人人网不同于其他社交网站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传播形态就是人人网中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的娱乐化解读甚至是误读,其传播特点值得我们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先从一则人人网上的虚假新鲜事说起。

林书豪爆红之后,人人网上出现了这样一条转发疯狂的状态:“尼克斯战胜森林狼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用流利的中文回答完一位日本记者的提问后对他说:‘麻烦你跟你的同胞说一声,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记者说:‘至少在地理上,钓鱼岛离日本更近’,林书豪淡淡地说‘在地理上,日本四岛离中国也很近。’日本记者冷汗满面。全场肃静了一会继而掌声雷动。这条假新鲜事的源头是, 1987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访华,谈到南沙问题时说:“至少在地理上,那些岛屿离菲律宾更近。”邓小平说:“在地理上,菲律宾离中国也很近。”这条新鲜事明显是切合时事对这段经典对话的改编。这样的疯传后,人人网又相继出现了李连杰版,成龙版的相同对话。

中国网民数量世界第一,网络已经成为大众生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网络的崛起以及伴随着技术创新不断出现的新媒体,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传媒状态,而且正在重新塑造着我们的生活[2]。伴随着以Web2.0为支撑的新技术日新月日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日益深入到大众生活领域,形成了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当下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分化,利益博弈规则却不够透明和公正。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唯一比较畅通的渠道。而大学生是受过专业知识和系统学习的知识分子,但是在社会地位上他们又是无法自立根生的,并且涉世未深,对当前的社会环境感性认识偏多。又加之,青年人在朝气蓬勃的同时习惯于感情用事,但这种感情用事又不是简单的情感的宣泄,他们更注重和实事的联系,更注重对当前情况的解决办法,更喜欢新名词、新的表达方式。所以这一群体的态度上表现的激进且情感聚集性强,语言上更加犀利时尚,表达上更多附和称赞或坚决反对,归根结底的传播心理更侧重于盼望接受和赞同。这一人群所具有的特点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民意和民怨呼啸而来,民怨和改革赛跑的大舆情背景形势下,他们对于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传播甚至是误读的研究就显得很必要了。而信息传播的误读又是尤其需要关注的监测点。

所谓的大学生网络社区中的误读笔者认为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实事的解读传播往往是抓住其中某一方面嬉笑式的抒发,由于新鲜和年轻人的娱乐心理,这种抒发又得到大部分人的支持转发(即使是一笑而过的娱乐也确实能够大规模传播)。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大众关注的舆论热点往往在分享中带有强烈的感情倾向,表达着明确的支持与反对,这种分享又往往对其中一个点进行放大处理,真正详尽的事实往往又被淡化忽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中,群体化的聚集带来了以地方为主的论战对比,这种对比感情的抒发大多时候是不理智冲动的。

12月28日早晨,上海女生刘芸斐(现为北京理工大学2010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其人人状态上发布了一条内容为“作为上海人,果断抵制蒙牛,顶光明啊!!!话说蒙牛抄了光明多少产品啊,乡下人就是不要脸”的消息,瞬间被数万内蒙人人用户转载,人人网上谴责声一片,其中很多舆论更多的出现了唾骂的情绪。在当日下午女生刘芸斐发表了两篇道歉日志,但日志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些不满的情绪,显然不足以平息数万内蒙古账号使用者心中的怒火,随后不久时间后,刘芸斐注销了她的人人账号,此事本可能告一段落。但是,于此同时,人人网上又出现了几个名为周小依和唐紫涵的用户,力挺刘芸斐,用更尖钻刻薄的言语对内蒙古进行诋毁与语言攻击,彻底触犯了内蒙人心理忍耐能力的底线。骂战升级,网络上开始了人肉检索,更有甚者,有人去该女生宿舍楼下找其进行质问。骂战由网络虚拟社区升级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此次事件,从前到后体现出了上述特点。首先,刘芸斐的状态中的言论是针对当时蒙牛牛奶中的质量问题这一实事所发,此事当然确有其事,并且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其次,刘芸斐的状态虽然只是个人观点状态,但是其中的谩骂讽刺态度虽然是个人情绪表达,但是在大学生网络社区中此言语讽刺却到了对一个地区的污蔑与谩骂,并且这种群体化的聚集更是对两方的言论扩大化提供了土壤。最后,刘芸斐的状态在上海人人用户和内蒙古用户中引起连锁反应,事件一步步夸大了,而本源逐渐淡化,事件升级,群体心理的冲动和不理智早已不是就事而发,就事论事的状态。并且这种冲动进一步演变成了网络暴力,成为了南北两派的论争。

大学生网络社区中信息传播因为有其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绝大部分用户是实名的,所有的IP都是各大学,加的好友大多为自己不同阶段的同学,所以其传播模式有很多不同于其他网络传播的特点。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在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多受同龄人的影响

因为同龄人的心理、年龄和所处环境的大致相同,所以,大学生网络社区中语言误读的传播是有特别明显的场域,其语言特色,侧重点和表达感情有高度的一致,甚至有时候是附和的。例如人人搞笑排行公共主页中的一条状态:“我国大约有三亿多的学生„假设平均每个学生考试考五科„每科两张卷„每年考两次„就有六十亿张卷纸„大约四十亿米„能绕地球十圈„一颗树大约能造一千五百张卷纸„六十亿就相当于四万颗树„能栽满整个北京„„为了低炭环保„拒绝考试是必须的„„请记住,没有买卖„就木有杀害!!!。”类似这样的人人体分享当然比比皆是,这种人人体和人人网传播方式由于其特定的场域和传播方式在社区中更容易有两种明显的对立。传播更容易有情感的聚集。

二、用户的分享传播和观点表达是片段化的、情感抒发为主的

例如,网络很红的咆哮体就是这一特征的典型代表。因为大学生网络社区处于的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传播的高效率是以冲击力为主要方法的。所以,片段化、情绪化的传播方式大行于大学生网络社区。下面是人人网上很红的一段名为《学摄影的你们伤不起》的学生咆哮体:“我是文科!读得文学院啊有没有!上来讲摄影师就开始讲蛋清显影法!硝酸银氯化银有没有!我要懂了我去读化学了有没有!乳胶颗粒和制版技巧跟我有什么关系啊!冲胶片要拿着秒表啊有木有!

三、用户的分享传播往往关注自己的家乡和身边事件,传播在特定的场域里高效体现,而对于不同家乡背景的受众往往只是旁观者

近期在人人网上出现的“《2012年关于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说明》”,其中把内蒙古高考的无厘头的分为了基础文化考试和技艺类考试,其中技艺类考试分为:摔跤,射箭,搭建蒙古包等项目。“该文件”写作手法特别像官方内容,而真实内容却是无厘头的搞笑。这样的内容在人人网社区中被内蒙古用户大量转载,尤其是在外省上学的内蒙古学生用户。当然,像这样的内容,不甚了解内蒙古的场域外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甚至是信以为真。但是具有相同家乡背景的内蒙古用户却大量转载,娱乐传播。

像这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的网络社区,因为好友的相对固定与传播领域的相对封闭的特点(人人网只有好友搜索的功能,并没有内容搜索的功能),决定了其组成的网络社区有特别的群体特征,也决定了其网络社区中特有的舆情特点。群体的思维特点是:用形象表现观念;缺少批判精神,缺少逻辑;从特殊事例中直接引出一般结论;想象力在意见形成中得到提高,而推理能力下降。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人人网实名制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不约而同的形成了群体,这个群体也具有上述特点,我们用一实例论证。

在人人网中,相册分享往往有很大的冲击力量,图片传播符合当前大学生的接受习惯,选取图片往往又在某一思想下有极强的传播信号,群体往往更能接受暗示和强有力的传播符号。受众在分享图片的时候往往只看到传播者最想表达的信息,但是很少有人关心图片的来源,图片的真伪,图文是否一致以及传播的信息是否客观真实等问题。如若某一事件正好是全民关注,影响巨大,各种势力又抓住了大学生受众的这一特点,那么这种看似真实的信息将会在大学生群体中高速传播,传播的后果也是相当的严重。尤其在家乡发生了一些事件,由于在外的大学生受众不能详细明晰的了解情况,这种暗示性的,感性的信息就会在社区中高速传播。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注意这一问题。

但是,作为大学生为主的网络社区中,由于大学生是接受了一定教育的社会群体,有一定的对信息的看待辨别能力,所以单向的传播很难奏效。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群体就不会被传播者牵着鼻子走从而对信息产生误读,因为往往传播者会将事实进行新鲜化、娱乐化处理,这种方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大学生的第一提防心理,在一层传播后跟风心理对传播助力,信息解读被一层层失真传播,范围更加扩大了。反而,以往我们教育中那种质疑思想和论证方法在接受中可能就被置之脑后,因为大家只是付之一笑的传播,但正是这种默认肯定的前提,信息或者信息的误读就在社区群体中传播开来。

上述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络社区的传播特点以及舆情状况的总结只是茫茫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只有长久的观测,深入的研究,才能引导这种社区的健康有序发展。这种引导更不是一些技术处理手段能够单独完成的。

第三篇: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与公众心理

(下) 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分数]:83分

00 19 43

1、舆情看似事件后才出现,但早就在公众心理中孕育。

正确

错误

2、心理定势是对于人和事情相对固定的看法。

正确

错误

3、对舆情有重大影响的公众心理定势主要是个体的微观心理定势。

正确

错误

4、集体记忆是公众对过去、当前事件的印象。

正确

错误

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适用于涉及跨省级行政区划的,或超出事发地省级人民政府处置能力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正确

错误

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全国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国务院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正确

错误

7、应急指挥中心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正确

错误

8、国务院有关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的职责,负责相关类别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正确

错误

9、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正确

错误

10、《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指导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正确

错误

11、有时,相关性存在于想象的“推理”中。

正确

错误

12、个人进入群体后,总存在一种表现心理。

正确

错误

13、人们表达自己观点时,如受欢迎,就会积极发表意见,也就越发扩散。

正确

错误

14、群体成员倾向于与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以获取认可及团体归属感。

正确

错误

15、群体成员在对需要决策的事件拿不准的时候,模仿与顺从他人的行为与信念往往是危险的。

正确 错误

16、一个人单独行动时,责任集中,破坏行为心理代价很轻。

正确

错误

17、国家鼓励、支持开展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反应处理有关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正确

错误

18、国家需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正确

错误

19、在群体中,行为以整体出现,责任只能落到群体身上,而单个人不会单独承担群体行为后果。

正确

错误

20、人们表达自己观点时如无人理会,甚至被大家攻击,即使赞同,也会保持沉默。

正确

错误

21、基于公众心理之上,进行信息收集管理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正确

错误

22、“谣言止于公开”是无条件的。

正确

错误

23、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正确

错误

24、国家建立突发事件举报制度,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正确

错误

25、对举报突发事件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奖励。

正确

错误

26、县级以上政府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正确

错误

27、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正确

错误

28、行政机关不可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等公开政府信息。

正确

错误

29、行政机关应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正确

错误

30、县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办公厅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负责推进、指导、协调、监督本行政区域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正确

错误

31、所谓( )是指对突发事件原因进行群体解释。

后果型

原因型

细节型 问责型

32、2012年4月12日( )的主要谣言是电厂将带来严重污染。

莺歌海事件

万盛事件

沙溪事件

什邡事件

33、2012年7月28日发生的启东事件主要谣言是( )。

王子造纸污染严重

交警打死人

PX有剧毒,污染严重

女孩被奸杀后扔下楼

34、( )指谣言是各种碎片化公众印象的重新组合。

真假同体

群体记忆重构

事关安全

外观打磨

35、所谓( )是简化不便记忆和传播的细节。

省略

突出

同化

异化

36、2012年4月10日发生的( )的主要谣言是区划调整后待遇会大规模下降。

莺歌海事件

万盛事件 沙溪事件

什邡事件

37、所谓( )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详细解析,以吸引民众的注意力。

后果型

原因型

细节型

问责型

38、2012年10月17日泸州事件主要谣言是( )。

王子造纸污染严重

交警打死人

PX有剧毒,污染严重

女孩被奸杀后扔下楼

39、()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县级

乡级

市级

省级

40、()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医疗卫生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和保健津贴。

县级

乡级

市级

省级

41、所谓( )是对某些细节扩大。 省略

突出

同化

异化

42、2013年5月8日发生的北京京温商城事件的主要谣言是( )。

王子造纸污染严重

交警打死人

PX有剧毒,污染严重

女孩被奸杀后扔下楼

43、2012年6月25日发生的( )主要谣言是外地孩子被欺负。

莺歌海事件

万盛事件

沙溪事件

什邡事件

44、所谓( )是指公众心理上寻求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详细解析。

后果型

原因型

细节型

问责型

45、2012年10月26日发生的镇海事件主要谣言是( )。

王子造纸污染严重

交警打死人

PX有剧毒,污染严重 女孩被奸杀后扔下楼

46、所谓( )是将消息的细节改变以适应叙述的。

省略

突出

同化

异化

47、()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

县级

乡级

市级

省级

48、国家对(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给予财政支持。

农村地区

县城地区

远贫困地区

以上均错误

49、2012年7月2日,( )的主要谣言是批准建设的钼铜项目污染严重。

莺歌海事件

万盛事件

沙溪事件

什邡事件

50、所谓( ),是指公众心理上对事件人身、财产损害后果的关注。

后果型

原因型 细节型

问责型

5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施行日期为( )。

2007年8月30日 2007年11月1日 2008年1月1日 2007年12月31日

52、《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应急指挥中心属于县人民政府的( )。

办事机构

办事机关

派出机构

派出机关

5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如某单位未按照规定采取预防措施,导致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某县人民政府可以对其处于最高额度()的罚款。

5万元 10万元 15万元 20万元

54、《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是()。

处置为主、预防为辅

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预防为主、处置为辅

处置与预防并重

5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红、橙、黄、蓝

红、黄、橙、绿

红、黄、绿、蓝

黄、红、橙、蓝

56、《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新闻媒体擅自发布有关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有权对其做出()的处理决定。

警告

罚款

停止其业务活动

以上三项都错,无权对新闻媒体做出处理决定

57、《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县人民政府应当在()向县人大常委会作专项工作报告。

应急准备阶段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

恢复重建工作结束

应急处置期间

58、《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共有( )。

7章、70条 8章、70条 6章、60条 5章、60条

59、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它属于公法范围

它具有强制性

它是一部行政法规 它是一部综合性法律

60、《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后管辖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街道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由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单位负责管辖,法律或行政法规有规定的除外 6

1、《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自( )起开始施行的。

2007年10月1日 2007年11月1日 2007年12月1日 2008年1月1日

62、( )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63、国务院()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其办事机构及具体职责由国务院规定。

省级

地市级

县级

乡镇级

64、突发事件预警信息Ⅰ级用( )表示。

橙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65、应急响应是在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 )。

信息收集与应急决策

应急队伍的建设

事故损失评估

应急预案的演练

66、各地区和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机制,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信息报告

预测预警

信息发布

评估

67、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使事故()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后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发生区域

影响生产

引发地区

影响区域

68、应急演练的基本任务是检验、评价,以及( )应急能力。

保持

论证

协调

保护 6

9、( )是应急机制的基础。

分级响应

统一指挥

公众动员机制

以人为本

70、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类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

事件经过

救援措施

预警级别

公共信息

71、心理定势包括( )。

个体的微观心理定势

群体的宏观心理定势

个体的宏观心理定势

群体的微观心理定势

72、公众心理定势的内在原因包括( )。

心理上存在惰性

较少信息进行全面推论

不同群体有差异

相同群体有共同之处

73、以下属于集体记忆包含的对象的是( )。

分散信息

官方信息 对最近事件的回忆

对历史事件的追溯

74、《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目的()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75、《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编制依据( ),制定本预案。

宪法及有关法律

行政法规

民法

商法

76、《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重大人员伤亡

财产损失

生态环境破坏

严重社会危害

77、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 )。

自然灾害

事故灾难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78、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 Ⅰ级(特别重大)

Ⅱ级(重大)

Ⅲ级(较大)

Ⅳ级(一般)

79、《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所包括的工作原则有( )。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

居安思危,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80、公众心理定势的客观原因包括( )。

心理上存在惰性

较少信息进行全面推论

不同群体有差异

相同群体有共同之处

81、事发时三个突出心态:( )。

不安

不明

关联

安全

82、人的需求层次包括( )、生理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83、突发事件初,事件原因、过程、损失等信息很难掌握,存在( )等。

模糊性

不稳定性

不确定性

确定性

84、事发后舆情的类型主要包括( )。

原因型

后果型

细节型

问责型

85、谣言的构成包括( )。

记忆重构

真假同体

事关安全

外观打磨

86、谣言传播的心理步骤主要有( )。

内在动机

破窗效应

从众心理

责任分散

87、外观打磨包括( )等方法。

省略

突出 同化

异化

88、突发事件发生后,( )人民政府应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

自治区

直辖市

县乡

89、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反应及时

措施果断

90、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防治突发事件相关科学研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流行病学调查、()、监测检验、卫生防护等有关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储备,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

传染源隔离

医疗救护

现场处置

监督检查

第四篇: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及其负面影响

丁曼文 14090401 【关键词】:舆情、网络舆情、博客、特点、负面影响

【摘 要】:

随着我国新时期网络的普及和网民的急剧增长,网络媒体深刻影响到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如今,网络舆情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包括政府高层 的关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需要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需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兴的、也是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空 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的 总和。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主要有电子公告板、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及新闻组、 博客、维基等。辨证地看待网络舆情是研究者和政府部门应有的一个基本 态度,既要看到网络舆情中非理性的一面,也要注意网络舆情也具有瞭望、监视 作用。在博客、微博盛行的自媒体时代,分析网络舆情特点是认识网络舆情的最 基本层面。在看到网络带给我们的更开放的草根舆论大环境的同时,其负面影响 也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定义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 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 化,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也使得舆情传播渠道更加多样化,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 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舆情是公众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问题特别是热点问题的情绪、 意见和态度的总和。由于网络传播快捷、信息多元、传播方式互动,与传统媒体 具有很大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公众既是信息的浏览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 者。公众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发出信息。

网络舆情常常包含着来自不同社会层次的公众的声音,这种声音包含着他们 不同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意见和呼声。网络作为传播公众言 论的载体,其传达的信息正是网络舆情内容之一。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在网络 空间内,公众对公共事务尤其是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意见、情绪以及态度 的总和。

网络舆情的存在空间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公众发表和交流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态度和意见的重要 场所。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调查报告显示,互联网信息渠道的代表性应 用——网络新闻和搜索引擎的网民使用比例已达 76.3%。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的 使用率也比较高,7 成(69.8%)的网民都使用即时通信功能,超过一半(55.4%) 的网民使用电子邮件。

舆情经常发生在民意表达最为集中、舆情传播最为畅通的“场所”。 为了提 高搜索网络舆情的效率,我们有必要熟悉这些“场所”。从目前来看,网络舆情的 存在空间主要有以下几处:

1、电子公告板(BBS);

2、即时通讯(IM);

3、电子 邮件(Email)及新闻组(News group);

4、博客(Blog)、维基(Wiki); 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舆情来源的广泛性

网络的开放和便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据统

计,我国家庭上网计算机数量为 7800 万台,5040 万手机网民。目前 2.1 亿网民中 使用搜索引擎的比例是 72.4%,即已有 1.52 亿人从搜索引擎获益,半年净增加 3086 万人。位列网络应用中网络音乐、即时通信、网络影视和网络新闻之后的第五位, 高于电子邮件

[1] 。互联网中存在各种性质的网站,国内的、国外的;政府网站、

企业网站以及个人网站等。从舆情来源来看,舆情既出自于以上各类网站。此外, 网络舆情还可能来自于 Blog、BBS 社区以及 QQ 群等。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25 如果诸如政府官方网站的主流信息来源没有及时发布消息,出于自身安全和财产 安全的需要,公众就会通过 BBS、新闻组等其他的信息来源寻求信息。 2.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 加里·马克思提出,现实社会中个人身份识别的七大要素:合法姓名、有效住 址、可追踪的假名、不可追踪的假名、行为方式、社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 信仰、职业等)以及身份识别物

[2] 。在网络空间中,这七个方面都可以达到不同

程度的隐匿,使网络用户具有不同程度的隐匿性。因此,网络舆情主体具有相应 的匿名性。

在网络这个“意见自由市场”中,网络舆情主体的匿名性为网民提供了一个 宣泄情绪的绝佳空间。对于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消息、排解情 绪的人来说,网络不失为一种获取信息、宣泄自己的渠道。从另一方面来看,网 络的匿名性有可能导致最原始人性的暴露,在网络中暴露出人的不理性的一面。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三部分。其中,本 我即原我,它按快乐原则行事,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 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由于舆情主体个体的客观经历、知识的差异,他们理 解信息也会出现差别,对同一信息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特别是在危机发生初期, 公众往往运用他独特的经验,以自己的背景来弥补信息的多义性和不明性,因而 形成意见多元化的情形。

3.网络舆情传播的个性化与群体性并存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把关的弱化使得公众毫无掩饰的表达其内心真实想法, 毫不保留的展现自我,同时,网民的个性化言论也使得网络舆情内容呈现个性化 状态。法国心理学家勒庞(Gustave Le Bo)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 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 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 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 [3] 4.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征就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即时性。网络媒体

的开放性使得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众都可以成为“新闻人” ,网络传播的全时性、 高效性、交互性令网络舆情的爆发成为可能。哪里有突发事件发生,其所在地的26 人可以轻易的将关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到网络中,这比起专业的传媒 机构发布信息的速度可能更及时,更迅速。 在 2005 年伦敦爆炸发生后不久,照片共享站点和博客网站已经开始跟踪报道 整个恐怖袭击。这些文字图片甚至在专业新闻机构赶到现场之前就已经刊发了。 据统计,在爆炸发生 8 小时后,雅虎的子站—Flickr.com 网站上的现场图片已经超 过了 300 张

[4] 。网络的即时性使得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间关注同一事件,尤其是

在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之时,很容易聚集众多反应,激起强烈的公众舆情。 5.网络舆情产生巨大的群体压力

网络传播模式从传统的单向直线式变成交叉网络式,信息“把关人”的作用 大大削弱甚至完全消解,当信息在网上自由流动和吸引众多受众主动参与时,能 产生巨大的冲击性。 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把锋利的“双刃剑”。它在为我们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下情上达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人们注意到,网络舆情在受到政府和各界越来越多的 注意力和重视的同时,还夹杂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

首先,不良信息产生虚假“舆情”。

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真空,公众往往在网络上寻求相关信 息,如此,则易导致谣言滋生和情绪型舆情蔓延。

在 BBS 论坛、Blog 里,由于网络把关弱化,网民的自主性强,网络信息可能 由人为操控,使得信息向不良趋势发展。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给信息制假者提 供了基地,他们可以匿名参与讨论,而较少考虑到要对发表言论后产生的后果承 担责任,因此可能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放纵自己的行为,这些虚假言论损 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和公信力。

其次,网络无政府主义行为:网络暴力和网络恶搞。

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网民并无经济学意义上的成本约束,再加上网络伦

理的缺乏约束,“网络暴民”和“匿名专制”产生也顺理成章。

如今越来越普及的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 )网站的实名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匿名性带来的弊端。但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如何判断网络谣言、暴力、人身污蔑、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如何确定所造成的后果都没有明确的指向,也没有相对明确的取证规定,为互联网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http:///.第 2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 告. [2] Kling,R.等 Assessing Anonymous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net. Policy Deliberations, AAAS.http//:www.slis.indiana.edu/TIS/readers/full-text/15-2%20kling.pdf,1999-2-9. [3] (法)古斯塔夫·勒庞,冯克利(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7,9 [4] 博 客 用 手 机 报 道 伦 敦 爆 炸 案 网 民 催 生 媒 体 革 命 http://bbs.ywsy.net/archiver/?tid-62678.html

第五篇: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及应对建议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通过网络足不出户地获取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关注国际国内社会民生、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舆情就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网络传播的直接快速使得网络舆情的产生具有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一个原本不受关注的事件,由于在网络上曝光而引起网民的注意,通过网络的渲染和推动,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介入,最终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促使相关部门和当事人不得不在各界的密切监督下谨慎行事。

网络舆情的扩散具有传染性。具有引导性的主流言论,即使是非理性的,也容易在得到众多网民的支持后形成普遍化情绪,这种情绪在传播过程中会给接收该信息的网民以强烈的心理暗示,使其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可能影响其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甚至直接左右社会舆论的走向。

网络舆情的倾向性。一般情况下,相对于社会民意有限的凝聚方式,网络民意有着空前的多元化表现渠道、无限的影响力范围,以及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达速度。与社会民意相同的是,网络民意所代表的是大多数网民正义理性的声音,网络舆情往往体现出关注社会公平、执法公正、司法正义的倾向。

网络舆情的司法应对

重视网络舆情。网络监督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机关要把网络媒体作为汇集民意、公开监督的平台,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涉及司法工作的网络舆情一形成,司法机关就应该立即作出反应,调查核实真相,及时解答公众疑问,防止由于少数网民的不理性情绪而影响整个网络舆情的发展,甚至使得网络民意被恶意操控。

快速启动司法程序。正义网发布的《2010上半年正义网络舆情报告》指出,2010年上半年政法网络舆情分布的热点领域前三位分别是“执法不公”、“司法腐败”和“司法不作为”,其中网络舆论对“司法不作为”的关注度较往年有了急剧提升。在涉法网络事件发生后,为防止在网民中滋生无端的猜测,司法机关应快速启动司法程序,以积极的“作为”消除不实的揣测。

保证公开透明。在涉法网络舆情发生后,司法机关应该在第一时间对已经掌握的相关事件情况进行通报,随时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保证公开透明。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障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网络舆情关注事实,减少不实的臆测和推断。

尊重网络民意。网络舆情是网络民意的汇集,司法机关在应对网络舆情时必须尊重网络民意。在涉法网络舆情发生后,司法机关应认真研究其中反映出的公众道德取向,对有违法律的认知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而不是草率的批判和打压。

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为避免出现忽视网络舆情以致应对不及的情况,司法机关应设置网络舆情监督员进行舆情监测,保证司法机关在第一时间掌握事件情况,发布权威信息。同时,设立网络评论员做好涉法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对网络上出现的偏激极端情绪加以理性的引导,对恶意攻击司法机关的言论加以正面的回应。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田干部述职范文下一篇:游山西村学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