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文本分析范文

2022-05-27

第一篇:白鹅文本分析范文

白鹅 教学分析

《白鹅》教学片段(教学理论分析)

新昌南瑞实验学校

叶小英

一、强调课堂气氛,强化文本的感悟

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基于这一认识,许多教师为了激起课堂上的热闹气氛,进行了课本剧之类的活动表演,学生虽喜闻乐见、跃跃欲试,但细而观之,其所演内容却弱化了文本,甚至变相了文本,脱离了教学要求。

在片断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表演活动,应在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与人物品质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盲目地追求浮华的活动表演,弱化或变相了文本。对此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立足人物性格,做好活动铺垫:

语文教育中,要使丰富的人文内容让学生吸收并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尤其是教学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应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作者描写白鹅的特点,甚至是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像出小动物的言行。但这方面的摄取,都必须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即原有的文本信息,在这基础上进行想像和创造,才不致于表演活动与文本信息的脱离,才能使活动立足于人物的性格特点,真正做好活动前的铺垫。

2、重视文本内容,杜绝随心所欲:

对文本内容的研读与感悟,是表演活动的前提,只有围绕文本才能体现学生的活动是为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服务的,那种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的变相活动表演,并非是一种创新,而是一种形式。在教学中,我们应着重从重点词句的理解加以引申,注意保留好文本的“原味”,把学生随心所欲的思维引至依据文本的创造,让表演活动更好地为学习服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好文章的本质内容,不能让文本游离于一种表面化的形式,正确而充分地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使语文教学更扎实、更深刻。

《五花山》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成为语文课的主旋律,通过朗读细细品味句子,使文本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这样既培养学生敏锐的语音感,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言语素养。

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享受审美乐趣,着重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描写秋天的段落,通过媒体展示,启发想像,动手摸摸等各种形式结合不通形式不通层次地读,引导学生体会五花山的五彩斑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中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五花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领悟作者对树林颜色的生动表现,仿照课文的表现形式,编写几句赞美景色的话。并仿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过什么地方旅游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吗?(指名学生说,当学生说到山的时候,教师乘机引导到五花山。) 揭题:五花山 齐读课题

二、引入五花山,学生自由读文,了解内容,理清脉落。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 把你喜欢的句子多读两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说说为什么喜欢。

三、走进“五颜六色”的五花山,畅谈美

1、 了解春、夏两季五花山的颜色 。

同学们,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谁能告诉老师,课文写了五花山拿几个季节?师相机板书:春、夏、秋。

出示描写五花山春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春天。(绿中透黄) 出示描写五花山夏天的句子,指名读,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夏天。(绿意浓浓) 女生读春天、男生读夏天

2、 感受五花山秋季的五彩缤纷。

过渡:同学们,春天的五花山是绿中透黄,夏天的五花山是绿意浓浓,那么秋天的五花山还是绿色的吗?出示(秋天的五花山文字) 自由读

你感受到了美吗?你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指名学生说说,并有感情地朗读该句子。

一起把五花山的秋天读一读幻灯片上把有的树叶等词语换成不同的颜色。师读有的树叶,学生接下去读。

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秋天(五彩缤纷)

3、欣赏图片,合理想象

让我们随着图片来感受这五花山的秋天吧! 出示图片并配上音乐

第一张图片教师说:有的树叶 就象 第二张图片请学生说

以次类推,让学生用有的树叶 就像

然后把六张图片合在一张幻灯片上,中间打上有的树叶 有的 还有的 让学生说

四、合理想象,写下美文

过渡:秋去冬来,转眼间,五花山的冬天来临了,(出示一张冬天的图片)请你展开想象说说五花山的冬天。 先指名学生说

然后让学生写下来,开头是:冬天,五花山 (写一句、二句均可) 然后交流

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五花山的冬天。并板书(冰天雪地) 同学们,我们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首小诗,齐读板书 五花山板书设计:

五花山 春来 绿中透黄 夏至 绿意浓浓 秋到 五彩缤纷 冬临 冰天雪地

2 【教材分析】《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册的一篇(选读)写景文章.写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颜色变化.文章语言优美,适宜学生朗读积累.其中描写秋天的这个段落是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连句成段,采用“联想”这一手法把色彩写得灵动多姿,可对学生进行“联想”的训练.本篇文章可让学生在品读优美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斓的美,那大自然独有的奇妙的美,从而让学生心中升起对美的喜爱、热爱、向往的思想感情.写景文章重在品味语言美,体验自然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颜色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五花山的风光美,积累优美词句。

2.读写结合,初步了解什么是“联想”,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颜色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五花山的风光美,积累优美词句。

2.读写结合,初步了解什么是“联想”,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教学难点】:读写结合,初步了解什么是“联想”,并尝试着运用联想的方法写一句话。

【教学准备】: 课件 积累描写颜色的词 作业纸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1. 我很喜欢?说说自己都游玩过什么山?

2.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游玩一座不一样的山,叫五花山(板书) 3.指名读课题。请发挥你的想象,猜一猜,五花山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五花山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初读课文. (五花山在哪里?五花山在这里(举课文纸))

1. 拿到课文纸以后大声地读一读,读完一遍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有的同学拿到课文纸比较迟,我们等一等他们,先读好的同学可以自己讲一讲你知道什么?) 2.反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五花山很美;

课文写了五花山的景色;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写了春、夏、秋四个季节的景色; 整篇课文都是抓住颜色来写的。

春天是绿色的,夏天也是绿色的,秋天是五颜六色的。(板书:春绿色 夏绿色 秋天五颜六色)

(原来以为五花山是……事实上……)

(秋天有很多种颜色,有没有一个词能把这么多种颜色都包括在内呢?) (如果学生讲出了淡淡的绿,浓浓的绿,就随机板书。)

(读了一遍就知道五花山春夏秋三个季节的颜色,真不错,很有收获。) (明白了为什么叫五花山,和我们想象中的很不一样。)

三、赏读课文。

(一)春夏部分

1.我们一起去欣赏大山的春天和夏天的景色。 (大屏幕同时出示

2、3自然段。)

2.自由读,预设一,想一想春天的绿和夏天的绿一样吗? (板书:淡淡的 浓浓的)

你从哪儿感受到春天的绿是淡淡的,夏天的绿是浓浓的?

预设二,你从哪儿感受到春天的绿是淡淡的,夏天的绿是浓浓的? 3.反馈:

春天的绿是淡淡的。预设一:刚冒出芽儿来。师:刚刚成长出来的(冒 芽儿特别的嫩,特别的淡。)嫩嫩的黄(绿中带着淡淡的黄。) 4,你从哪儿感觉到夏天的绿是浓浓的?

(不管……都…… 师:一个不管……都……把所有的叶子都包括在内了,大的树叶是浓浓的绿,小的树叶也是浓浓的绿。)

(绿油彩 师:你知道油彩是什么?那可不是一般的颜料,是京剧演员化妆用的,一层一层地涂到脸上,不留一点儿缝隙。)

(染师:透明、无色的雨点儿落上都被染成了绿色。其实,不只是雨点儿,抬头看看天空被染绿了。 低头看看,(大地 小河 泉水)都被染绿了,满眼都是绿色。

5.春天的五花山嫩嫩的,绿绿的,是那么柔美。

夏天的五花山是一片浓浓的绿色,热情,奔放。

(请同学们自己练着读一读,把两种不同绿的感觉读出来?男女生分读。) 6.看春天淡淡的绿,赏心悦目;看夏天浓浓的绿,心旷神怡,真是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秋天部分

第一层次:

1.浓重多彩的秋天在向我们招手,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4自然段。用笔圈出描写色彩的词?

2.根据学生的反馈,在课件上随机把(金黄色 杏黄色 火红色紫红色 翠绿)变红。

3.再读一读这些表示色彩的词,你对五花山有什么感受?(我觉得五花山是五彩缤纷的五彩斑斓万紫千红 美不胜收 神奇 鲜艳 丰富 美丽)) 4.想不想看一看五花山?(欣赏图片,教师配合图片解说,还有很多丰富的颜色,请看。)

5.这么多美丽的颜色,你喜欢那一种?看来,每一种颜色都有人喜欢。

6.课文在写这些颜色的时候,每一种颜色都用了一个分句来写的。(课件切换)把你喜欢的那一个分句读好,读美。学生练习读。 指名读,师生合作读:师有的树林 生读后面的 第二层次 1.真美呀,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反复地读,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吗? (排比 比喻 拟人 ) 2. 反馈:

注意问的技巧:作者看到树林是什么颜色的,联想到了什么? 能不能说一说,作者还看到其他的树是什么颜色的,联想什么? 学生反馈。随机点击显示横线和波浪线。

最后一句的预设:看到不怕秋霜,还是想到不怕秋霜;看到翠绿还是想到翠绿。 3. 说得真好!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面的看到部分,学生读后面联想的部分。 作者运用的联想的方法把这些颜色写的怎么样?(板书:联想)

4. 秋天的山(就是)一片金黄,生:一片火红,一片翠绿,一片( ),一片(

),一片( )人们给这五颜六色的山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五花山。 第三层次

1. 课文学到这里,我们看到了大山春天的娇嫩,夏天的浓郁,秋天的多彩,满意了吧?那是不是还有点遗憾呢?(没有看到冬天的景色。) 2.请一边欣赏,一边想“冬天的山是什么颜色的?” 3.怎么样?漂亮吧,被吸引住了,看的很投入。 说以说,看到了什么颜色?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运用联想的方法,选

一、两种颜色写一句话。把他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4.交流反馈。

评价的时候:围绕“联想”来评价。

第二篇:文本分析

第三讲

事件、故事、情节

一、俄国形式主义者对“事件”(本事)和“情节”的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者们认为:作家对事件所进行的组织安排(情节)要比事件本身重要得多。

什克洛夫斯基把进入小说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件(包括虚构的)称为“本事”,而把对事件所进行的艺术加工(包括提炼和组织)称为“情节”。

再换一个更简单明白的说法:

事件只是材料,而情节则是程序。

什克洛夫斯基说:“人们常常把情节与故事混为一谈。实际上,故事只是组成情节的材料。因此,《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情节不是男主人公和达吉雅娜的恋爱故事,而是由引入插叙而产生的对这一系列事件的加工。” 埃亨巴乌姆也认为:俄国形式主义者们的研究使“情节概念与事件概念之间的区别得以明确。情节的概念指的是一种结构,而事件的概念指的是材料。我们发现了情节的典型程序,由此为小说的历史和理论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他还说,“果戈理作品的布局并不是由事件决定的,因为他的作品中总是事件贫乏,甚至没有事件。”

托马舍夫斯基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专门论述了故事与情节。他认为,故事是指实际生活发生的事,情节是读者了解这些事的方式。

在整个作品中,我们获知的彼此相互联系的全部事件叫作故事,它的特征是时间性和因果性,显示事件的客观发展进程和自然发展顺序。

托马舍夫斯基 :“作品中事件的艺术建构分布叫做作品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颠倒时间顺序,但在文学作品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却可以随心所欲地颠倒重组。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件都不可能重复发生第二次,但在文学作品中,同一事件却可以在情节分布中反复出现多次。这就是情节不同于故事的地方。

维戈茨基在《艺术心理学》依据以上原理提出:故事尽管相同,但由于情节不同,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

二、福斯特关于“故事”和“情节”的理论

福斯特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文论家。 他的“小说面面观”的演讲,深受好评,被誉为“二十世纪分析小说艺术的经典之作”。

福斯特说:“我们不妨给故事下一个定义:故事就是对一些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的叙述。”

就故事而言,它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使读者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反过来说,它也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弄到读者不想知道以后将发生什么。”

福斯特:“情节同样要叙述事件,只不过特别强调因果关系罢了。如„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死去‟便是故事;而„国王死了,不久王后也因伤心而死‟则是情节。虽然情节中也有时间顺序,但却被因果关系所掩盖。”

“又例如:„王后死了,原因不详,后来才发现她是因国王去世而悲伤过度致死的。‟这也是情节,只不过带点神秘色彩而已。” “对于王后已死这件事,如果我们再问:„以后呢?‟便是故事,要是问:„什么原因?‟就是情节。”

三、对事件、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分析

福斯特的贡献在于,他把“事件”视为局部的,是构成故事或情节的细胞。把事件以时间顺序组织在一起是故事,以逻辑关系组织在一起就是情节。

但他界写“情节”时强调的是因果关系,而这因果关系依然是客观性的,不体现作者的艺术技巧,不属于“程序”。也就是说,强调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不一定是文学作品。例如历史叙事,对逻辑关系交代的是很清楚的,但却不具有文学性。在这一点上,他的观点不如俄国形式派的观点更有创建性。

我们现在对事件、故事、情节三个概念进行重新梳理。 1.事件

事件就是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人的行动,也包括自然界的种种改变。

事件是构成故事和情节的元素,任何故事或情节都是由事件组合而成的。

事件的特征在于,它可以用画面的形式显现出来。 例如:

(1)张三病了 (2)张三死了

(3)张三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 (4)只有一个人来为张三送葬 著名叙事学家罗兰·巴尔特将事件又区分为中心事件和从属事件。 中心事件是决定叙事发展方向的重要事件,不可省略,否则会影响整个情节的逻辑; 从属事件没有这么重要,省略了也不会影响整体的完整性,但会给小说的审美价值造成伤害。

2.故事

故事是从作品中得到的、且按其自然顺序排列出来的被叙述的事件。

差不多所有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都有故事,但不管故事多么曲折复杂,都不一定具有艺术性。

3.情节

情节就是作家进行了艺术处理的事件序列。

四、区分三个概念不同含义的意义

我们可以运用这三个概念对叙事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分析的方法是:将一部作品的内容中所包含的事件分解出来,考察其事件组合的方式。

如果仅仅是一般的时间顺序或因果顺序的组合,那么这部作品只不过是讲了一个故事,没有太高的艺术价值。

现代小说家已经不屑于仅仅向读者讲故事了。

将事件进行艺术程序化的处理之后,其事件序列就是情节。

艺术程序化处理: 一是要增加大量细节;

二是要不断变化表现方式,如采用夸张、荒诞、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段进行非常规性的表现; 三是要运用多种表现角度,讲述人、视点、视域等有诸多变化且恰到好处; 四是运用反常化语言。

实例分析:钱被风刮跑以后 原始故事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25张人民币掉在地上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5 抢到手还给老大爷

6 某女士多还了一张钱

7 老大爷发现多了一张

8 老大爷将多出的还给某女士 加工后的情节

1 我骑车撞到老大爷

2 人民币落地(隐去数量)

3 人民币被风刮跑

4 行人抢钱

5 抢到手还给老大爷

6 老大爷点过后说不对

7 红领巾督促还钱(加入细节)

8 老大爷说是多了(突出戏剧性)

9 众人纳闷:怎么会多?(突出细节)

10 女士说是自己多还了

11 老大爷将多出的钱还给某女士

第七讲

悖论与反讽

一、悖论与反讽释意

悖论,原是一个古老的修辞学术语,意指一种表面荒谬而实际上却真实的表述,或者反过来,表面上真实实际上却荒谬。总之是指表述上的一种矛盾状态。

中国老庄著作中就有许多悖论语言,如: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博之不必知,辩之不必慧;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等等。

过去人们认为,悖论语言只是为了辩论,诗中只能偶尔采用。

布鲁克斯采用这一术语,目的在于说明自己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的语言是悖论语言。

布鲁克斯说:“悖论语言正合诗歌的用途,并且是诗歌不可避免的语言。科学家的真理要求其语言清除悖论的一切痕迹;很明显,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悖论语言。” 也就是说,无诗不悖论,无悖论则非诗。

布鲁克斯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科学文体与文学文体的不同特征。当然,他这样做显然是把悖论过度扩大化了。

反讽也是一个旧术语,原意为希腊戏剧中一种角色类型,即佯装无知者,在自认为高明的对手面前说傻话,但最后这些傻话被证明是真理,从而使自以为高明的对手大出洋相。

布鲁克斯对反讽进行了改造和扩展,提了反讽是诗歌的普遍性质的观点。

1948年,布鲁克斯发表《反讽与“反讽”诗》一文,给反讽下了一个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也就是说,反讽是指文本中的词语受到语境的压力而意义发生扭曲,所言非所指。只要你承认了语境,承认了一个词的意义是受语境的压力而新生的,你也就承认的反讽。 新批评派认为,反讽是诗歌语言的普遍性质,“反讽”一词是“表现诗歌内不协调品质的最一般化的术语”。

为什么说反讽是诗歌语言的最基本原则呢?布鲁克斯解释说:首先,这是诗歌的本体特征所决定的。因为“诗人把他的词在语境中赋以确切的含义时,不得不持续地些微地修改其含义。它记录下诗中不相容成份的张力关系,这些张力关系被合成一个整体。反讽承认强制因素。” 其次,反讽又是语言这一工具之不顺手所决定的:“诗人必须考虑的不仅是经验的复杂性,而且还有语言之难制性;它必须永远依靠言外之意和旁敲侧击,要把词新鲜地使用,这种张力关系始终存在。诗中文词的意义总是要被语境的压力所扭曲。” 再来对比一下悖论和反讽这两个概念。在传统修辞学中,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悖论在文字上就表现出矛盾的形态,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或者:我越是爱他,就越是恨他。而反讽却是语言表层的意义与真实的意义的不一致,譬如说,恋人将对方称为冤家,表面是恨,实际却是爱。

可是布鲁克斯将悖论和反讽两个术语都加以扩张之后,使二者的意义产生了重合,甚至连他自己也无法讲清二者的区别了。1942年,他说悖论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1948年,他又说反讽是对语境压力的承认,“反讽”一词是“表现诗歌内不协调品质的最一般化的术语”,也就是说,反讽是诗歌语言的普遍性质。

赵毅衡认为,在布鲁克斯手里,这两者根本没有区别。只是术语的混乱,不是要领的混乱。悖论就是反讽的一种特殊形式,狭义的悖论是反讽的一种,广义的悖论与反讽是一回事。

二、反讽与悖论在文学中的表现及不同类型

简单地说,反讽是指诗歌表层的意义和深层的、真正要表达却又未说出来的意义的互相错位。

《红楼梦》第三回两首《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有人认为鲁迅用油滑调侃的笔墨去写阿Q 那样的沉痛的故事,也算是反讽。

反讽的几种亚型:

1.克制陈述

故意把话说得轻松,实际暗指相反的意思,就是克制陈述。例如法国诗人艾吕雅在德国纳粹侵略法国时,写了一题为《戒严》的诗: 有什么办法门是看守住了, 有什么办法我们是给关住了, 有什么办法路是拦住了, 有什么办法城市是屈服了, 有什么办法它是饥饿了, 有什么办法我们是解除武装了, 有什么办法夜是降下了, 有什么办法我们是相爱着。

话说得平淡而又无奈,实际上骨子里却是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的决心。 2.夸大陈述

跟克制陈述相反,故意把话说得强烈,实际则是相反的意思。它跟夸张不同,夸张是明的,夸大陈述的真意只是暗指出来。鲁迅先生在《风波》中说赵七爷是“方圆十余里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就是这种反讽。

3.正话反说

如果是爱,偏说是恨;如果是恨,又偏说成爱。例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4.浪漫反讽

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反讽,指的是全诗作夸大陈述,而在诗结尾时点破其虚妄。例如闻一多的《春光》:

静得像入定了的一般,那天竹, 那天竹上密叶遮不住珊瑚; 那碧桃;在朝暾里运气的麻雀。 春光从一张张的绿叶上爬过。 蓦地一道阳光晃过我的眼前, 我眼睛里飞过了万支的金箭, 我耳边又谣传着翅膀的摩声, 仿佛有一群天使在空中逻巡…… 忽然深巷里迸出了一声清籁: “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

5.悖论性反讽

悖论在文字上就表现出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并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而反讽的形态是只出现矛盾的一方,但言非所指,明此暗彼。 先看臧克家的《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再看杨炼的《命运》: 哦,我的兄弟,走吧 智慧的无知 空虚的充实

一切挽回在一切丧失之外 深刻的浅薄 强悍的脆弱

一切尝试在一切可能之外

除以上语言的悖论之外,还有一种“主题性悖论”,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是由相反相成的两层意思构成的。布鲁克斯认为,弥尔顿的《失乐园》就是一个例子。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才面临艰难不幸但有意义的生活,所以“人的堕落成了一种幸运的堕落”。这种主题性悖论可以从整体上深化作品的思想内涵。

超越语义学的现代分类 1.言语反讽

上述的各种反讽多数属于言语反讽,也就是言语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的不一致。

闻一多《洗衣歌》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通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的爸爸是洗衣裳的吗?”许多人忍受不了这侮辱,然而洗衣的职业确乎含着一点神秘的意义,至少我曾经这样的想过,作洗衣歌。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白水耍不出花头来,

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

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

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

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那里不干净那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2.情境反讽

情境反讽指人物行为与情境的不协调。

越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越是暴露自己卑鄙的灵魂;越是庄严神圣的场合,越是做出滑稽可笑的事情;或者,越是荒唐的行为,越是做得郑重其事。 3.互文反讽

互文反讽是话语背后隐藏着另一个文本,而且另一个文本参与当下文本的解读时,构成一种意义的相悖。 例如《西厢记》中有“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在原作中,没有否定的意思。而在后来的种种文本中,“待月西厢下”就是偷情的一种暗示性表达。

有些地方民间甚至把风流女子称为“半拉门儿”,就是“半开门”的意思,疑心就是出自《西厢记》,构成一种互文反讽。

三、闻一多诗歌《你莫怨我》分析

你莫怨我! 这原来不算什么, 人生是萍水相逢, 让他萍水样错过。

你莫怨我!

你莫问我! 泪珠在眼边等着, 只须你说一句话, 一句话便会碰落,

你莫问我!

你莫惹我! 不要想灰上点火。 我的心早累倒了, 最好是让它睡着,

你莫惹我!

你莫碰我!

你想什么,想什么? 我们是萍水相逢, 应得轻轻的错过。

你莫碰我!

你莫管我! 从今加上一把锁; 再不要敲错了门, 今回算我撞的祸,

你莫管我!

闻一多对诗歌局限于个人哀愁的“感伤主义”和“伪浪漫主义”,一贯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第三篇:半截蜡烛文本分析

《半截蜡烛》文本解读

一、 主要内容

半截蜡烛》是记叙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负责秘密传递情报的法国人伯诺德夫人及其两个孩子,为了保住情报,与德国法西斯军官巧妙周旋,最终保全情报的故事。

二、中心思想

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和镇静,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三、课文结构

课文7个小节,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的。

(1-2)交代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工作任务及他们是如何收藏情报的。

(3)讲的是一波三折的“保情报”:面对闯进来的三个德国军官,先是伯诺德夫人取来油灯,熄灭蜡烛

(4-5)蜡烛又被点燃,儿子杰克欲借出去搬柴端走蜡烛却没成功 (6-7)在紧急关头,女儿杰奎琳撒娇说要上楼睡觉端走了蜡烛,保住了情报。

四、写作特色

文中对人物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特别细腻,着力表现出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与爱国情怀,从而也让学生能够细读感悟。

五、总结 文章的

2、

3、4最为重要,重点是抓住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德国法西斯军官的周旋,大家都心系一线,儿子在保卫情报失败后,杰奎琳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消除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巧妙的端走蜡烛,最终保卫情报。“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这样的结尾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故事似乎结束又未结束,人们的心还悬在半空,危机真正过去了吗?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留有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第四篇:文本分析-《外婆的手纹》

《外婆的手纹》文本分析

【文本解读】

《外婆的手纹》是作家李汉荣先生的一篇纪实性回忆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回忆的描述,向我们生动的展现了外婆的心灵手巧和朴实勤劳,外婆通过手里的针线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晚辈的关爱;又从自己希望中的和现实中的妻女对于外婆精美手艺态度的反差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情怀的留恋和珍惜,也寄托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对文本理解的能力,学生能够体会到文本中关于外婆心灵手巧的赞美和她对晚辈关爱的内容,但是对于“我”保存和复制外婆手纹的理解很难到位。 【教学目标】

针对这个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梳理关于作者回忆外婆手纹的相关内容和外婆关爱晚辈的具体表现。

将以下几点设为教学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保存和复制外婆的手纹;理解外婆在苦难岁月中的孤寂、悲苦心情,以及外婆的人生态度;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理解并传承。 【学习经历】

对于理解“我”保存和复制外婆手纹的意义,可以先通过拓展阅读李汉荣的《一碗清水》来了解更多外婆的生活遭遇和人格品质。再通过以下问题和分析来帮助学生理解外婆在苦难岁月中的孤寂、悲苦心情,以及外婆的人生态度。

阅读14——19自然段,思考我是如何对待外婆的手纹的?(老师设置几个问题,作为台阶)

非常珍惜、怀念

1、 (1) 保存着外婆的手纹

(2) 让妻子临摹仿做

(3) 自己动手,亲手复制

2、我为什么要保存、复制外婆的针钱活?

文中那些语言体现出针钱活中蕴含了外婆的心情感受?(结合前文) 第5节,外婆把布看作一个人了,她用自己的心情去体会布的心情,用心。外婆已经去世了,但她的布还是存在的,它记录着外婆的心情,所以作者要保存文物,就是要体会外婆做衣时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3、“我”不仅亲自仿做,还“静下来,沉入外婆可能有的那种心境”。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下外婆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1)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文中是如何暗示黑暗岁月的?

第7节,从人们的穿着上,“在我童年,„„旧衣服、补丁衣服是我们的日常服装”。从“日常”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非常贫苦、拮据的,思想压抑,不能大胆追求美,外婆还是坚持她朴素的美学。

(2)外婆除了把对儿孙的关心和爱护寄托在布当中外,还有寄托了什么?

第5节,外婆是将布当作朋友来看待,将自己的生活态度,或者对人生的追求和看法寄托在布上。文中讲外婆当时是“孤寂”和“悲苦”。大概那个时候没人与她交流心情,体会她的痛苦,只有向布倾诉,以摆脱一些心理上的负担和痛苦。布上也印刻着他那段时期的人生轨迹。形成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准则,无论生活如何动荡,也保持自己的一份宁静平和。 这种仁慈、安详和宁静之美正是一种人性美。

总结:外婆首先是从自然中发现一种自然的美,再在她的绣品中创造出一种绣品的美、艺术的美。带着这样的美的眼光,对待生活,善待一切。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仁爱,这样的一种宽容,她能把一切事物都挖掘出一种人性美。

第五篇:案例分析总结书面文本

案例中总裁和女秘书之间沟通出现的问题

总裁方面:

1、将因为自己忘记带钥匙而拿不到材料这一突发事件的原因归咎于R秘书;

2、总裁在其未能与R秘书及时取得联系后,采用在凌晨发送一封措辞严厉而且语气生硬的电子邮件来谴责秘书;

3、总裁没有考虑到发送谴责信,如此犀利的语言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只顾着自己,一味的在发泄自己的怒火;

4、该总裁把秘书当作自己工作的工具,口吻生硬,态度居高临下,是很难令人理解的。

秘书方面:

1、秘书在受到老板的批评信息之后,不是想着如何去弥补,而是使自己的情绪更加的扩大了;

2、秘书说私人时间不应该工作,我想如果是工作需要,还是应该以工作为主,不过这应该是在上下级之间取得有效沟通的情况下;

3、在与上司沟通时,秘书采取了与上司争锋相对的措施,甚至更加疯狂。

案例分析

在这个事件中,总裁和秘书并没有采取很好的沟通方式,他们两个人都选择了电子邮件,这种方式使他们的情绪和愤怒更深了一层;他们在事情没有很好地解决的情况下选择了发泄情绪这一方式,而不是积极地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有效地沟通最主要的不是沟通技巧的问题,而是双方的心态的问题,从而导致了这个事态更加的严重。

作为企业的高管,总裁应该具备足够的人文素养,懂得与秘书很好的沟通,毕竟在公司里,可能最了解总裁的人就是他的秘书了。对待下属应该用心去沟通,做到尊重、真诚,才不会造成今天的局面。

从秘书这一方面来看的话,在职场中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尤其是与上司沟通,一定要调整好沟通心态,即便对方蛮不讲理也不可意气用事,甚至大动干戈。秘书要选择一个好时机,心平气和的找上司沟通,化解之间存在的矛盾,这也能够给自己一个好的工作环境。

总结

卡耐基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们的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个人首先面临的就是情绪管理。在生活中,不管你是企业高管还是职业秘书,要善于克制自我,用理智控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尤其是要管理好自己的不良情绪。当出现矛盾,面对问题时,应该先处理个人心情,在处理具体事情。秘书的涵养表现在,面对过失,要反省自己,主动认过,用诚意赢得领导的理解。企业高管在批评下属时应该要选择适当的场合,先说自己的错误,再批评对方,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对事不对人,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下属的自尊和自信。

有效沟通,应该通过适当的沟通形式,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并与对方达成某种意义上的共识,从而减少误会和摩擦,达到合作的目的。当然,最主要的是,沟通,从心开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责任重于范文下一篇:编办工作总结范文

热门文章

白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