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思考

2023-01-24

一、现行中小学法治教育实施路径

自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到1999年3月“依法治国”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写入宪法, 再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等一系列重大会议上的战略部署, “依法治国”的目标越来越明晰。

近年来, “依法治国”也体现在中小学开设法治教育课程,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实践中笔者发现, 大部分中小学已经意识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开设了法治教育课程, 学校设立了诸如“法治副校长”、“法治班主任”等职位;在学习方式上, 由老师对书本内容进行讲授、网站以动画形式更生动的使学生理解其所学内容, 并布置以选择题为主的网络作业;学校还组织了模拟法庭比赛、法治手抄报比赛等, 并通过特殊节日纪念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较为生动的诠释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 寓教于乐, 提高了中小学生参与法治教育的积极性, 有利于法治教育的发展。

二、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展, 使中小学生的法治意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 现行教育模式还有一定的不足, 亟待优化。

一是内容陈旧单一, 针对性差。在实践中笔者发现, 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展主要依托《安全教育课程》、《思想政治》中的内容, 教育部未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课程准则。对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内容的要求, 则是在其他相关课程的标准中体现出来的,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法治知识的不同要求也未做区分对待。现行课本也多围绕校园暴力, 校园禁毒等法律知识, 过于模式化和实用化的内容和形式导致法治教育被窄化成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 不能满足当下对法治教育的需求。

二是缺乏专业的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现阶段中小学校的法治教育教师普遍为各学科的教师兼任, 此类教师多未接受过专业的法律知识培训, 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知识断层”现象。教师完成本职工作尚需要大量时间精力, 易导致其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法治意识培养及法治实践训练的需求。

三是教育形式广泛但实效性差。如前所述, 随着加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政策的下达, 学校摸索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但专项活动的教育内也多为对社会热点问题, 其教育作用也仅限于活动开展时, 无法在中小学生心中留下长期的印象。此类活动易受形式主义影响, 浮于表象, 无法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难以产生深刻影响。

四是大众对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低。现阶段我国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倾向, 学校、家长以至学生普遍更重视文化课程而忽视了法治教育的重要性。现行法治教育多服务于“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学生行为守则”, 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效果甚微。且少有学校拥有固定的法治教育课时间, 大多学校的法治课程设置在班会、自习时;部分学校存在长期占用法治教育课时的情况;有些学校则只是将法治教育课程写入了课程表, 但实际并未落实。

三、加强中学生法治教育的对策

(一) 借鉴国外法治教育经验

国外法治教育课程较我国开展较早, 体系相对成熟。以美国为例, 1978年美国出台的教育法案中提出其进行法治教育的目的:“培养非法律专业人士在法律、法律程序、法律制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 并掌握以其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引领作用。例如, 在教学方法上, 美国法治教育强调参与, 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的能力。因此, 美国中小学在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让学生去出演法官、检察官等角色, 以加深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 促进其司法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去法院亲临案件审理过程, 让学生亲身感受法律程序的运作过程;提倡学生参与社区服务, 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师资方面, 美国设有专门的授课教师加强培训课程, 使老师们的原有知识得以更新、教学技得以提升, 有利于深化老师们对法治教育理念、目标、方法、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利于法治教育总体目标的实现。反观我国现存法治教育模式的不足和漏洞, 以美国为例的国外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经验实在是可圈可点。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现阶段教师缺乏问题, 一方面, 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定期聘请法律相关从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律师等, 利用其丰富的法律工作经验亲临课堂进行现身说法, 从而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 聘请相关从业人员虽可以暂时解决校内教师在专业知识和实务经验方面的不足, 但校外人士对教育知识的缺乏易导致其教学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 并不能满足中小学法治教育长期开展的需求。为此, 应当鼓励现有法治课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法律知识, 学校也可利用寒暑假组织任课教师到法律专业院校、司法机关等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实务观摩。同时还应依据法治教育的独特性, 更新培训教师的教学方法。

(三) 革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

如前所述, 现阶段中小学法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形式单一, 没有独立的地位;且教材内容外在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背离了法治教育的本意。因此学校有责任根据学生需求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教材, 可以根据相关纲要要求, 为不同年龄层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 同时增加一些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案例, 以案说法, 提高学生参与度, 培养学生在面对生活中实际问题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

(四) 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法治教育仅凭学校一方的力量往往不够, 还需要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引导。因此, 必须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 家庭教育为辅, 社会环境为保障的综合教育模式, 对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法律知识进行正向强化, 使得学生对法治产生全面认识。现有的法治教育模式对家庭应承担的责任相关规定较少, 家长在生活中缺乏对孩子法治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也是导致中小学生法治意识较弱的根源。我们要优化学生家庭的生活环境, 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采取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

(五) 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教育作用

法治教育应以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现阶段网络社会高度发达, 可以利用网络的力量, 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通过搜索笔者发现, 现阶段专门为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的网站不多, 其中最主要的网站是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青少年普法网, 网站中包括了我国的政治热点、法律知识等板块, 其中教师之家板块则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素材, 网站还长期举行多种形式的法律知识比赛,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此类比赛, 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形式, 增强实效性。

(六) 社会力量参与法治教育的常态化模式

学校是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主体, 是学生学习法治课程的主要场所, 负担着主要的责任, 但由于法治教育与传统课程不同, 中小学法治课程更要求学生对法律知识与法治实践知识的同时学习, 为此就需要社会整合其资源, 对中小学法治教育课堂的现行模式进行优化。在现有模式下, 强化法律志愿者参与的力量, 利用广泛的高校法科生和其他专业人士资源, 为中小学寻求一条更科学、多元的道路完成法治教育任务。与此同时, 鼓励社会各界志愿者参与到中小学法治教育中来, 同时可对志愿者的参加提供一定的保障或补偿。各方资源的有序进入与协同发展, 必将促进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进程, 优化现行教育模式。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从青少年抓起, 在大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 将法治教育课程引入中小学课堂, 不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也符合将法治教育纳入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要求。现阶段, 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法治教育体系仍旧不完整。本文将依据笔者在中小学的法治教育实践经历对我国现行法治教育实施路径及现行中小学法治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寻求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以求增强中小学法治教育实效性, 为提高中小学生“尊法、知法、懂法、守法”意识作出贡献。

关键词: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1] 靳玉军.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 2015, 4 (423) :57.

[2] 任淼.我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现状及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教育法治建设版, 2014 (2) :53-54.

[3] 陈文吉.初中生的公民法治教育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 2016:24-31.

[4] 王筱.中学生法治教育研究[D].海南:海南师范大学, 2016:13-17.

[5] 张善超, 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A].教育探索.2015 (110) :138.

[6] 秦岩, 代志鹏.解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 (03) :25-27.

[7] 张冉.践行法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5, 44 (9) :76-85.

[8] 夏丹波.中小学独立开设法治教育课构想[A].法治视点.2015 (03) .

[9] 李晓雪.当前中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 2016:15-2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瓶颈及突破论文下一篇:化工材料检测中化学分析的有效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