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人才工作范文

2022-06-18

第一篇:广州市人才工作范文

徐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

徐人才„2012‟1号

2012年全市人才工作要点

(2012年1月3日)

2012年,全市人才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对人才工作新的部署要求,紧扣加快“两个率先”、建设美好徐州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和人才强市战略,统筹抓好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人才强市“八大工程”等重点人才项目,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使用等各方面工作,创新求实效,实干勇争先,努力在“创新团队”引进等高端人才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在推进人才国际化上迈出新步伐,努力在提升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上取得新成效。全市人才总量增加到75万人以上,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 1 重达到13%以上,人才贡献率提高到36%左右,市县财政性人才发展专项投入占同级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以上,各项人才发展指标淮海经济区持续领先、全省奋力争先,以人才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一、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谋划推动

1、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认真贯彻全国、全省人才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落实各级三个“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推动党委“一把手”抓战略抓规划,政府“一把手”抓投入抓保障,组织部“一把手”抓协调抓推进。进一步集聚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严格落实人才优先投入要求,推动县级政府按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的要求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高校、企业分别按照总支出5%、销售额0.6%的标准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统计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进一步健全人才强市建设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结合《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目标任务分解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节点,按项目化要求落实各项重点人才工程和政策机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力量,每季度召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协调解决人才工作推进中的相关问题,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跟踪调度督办各项任务落 2 实情况。加强人才工作分类指导,深入推进人才强县、人才强镇和人才强校、人才强企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单位人才工作经验做法,适时分类召开现场会和交流会。(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大力推进人才国际化。认真落实省《关于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贯彻意见,明确我市推进人才国际化的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企业与世界100强高校、500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联盟,大力开展人才交流与合作,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选派各类优秀人才参加省组织的海外培训研修。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机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创建全省“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4、继续完善县(市)区招才引智考核奖励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招才引智工作考核奖励办法》,严谨细致地做好2011考核工作,对成绩突出的县区兑现奖励。围绕“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确定2012各县区招才引智工作考核奖励指标,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双招联动”,推动各县区将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 3 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5、联动实施“十百千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市县联动、部门联动,结合“515双创人才工程”、“紧缺型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研究生企业集聚工程”等人才项目,突出全市主导产业、新兴战略产业和“三重一大”项目需要,力争全年引进10名左右“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领军人才,引进100名左右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1000名左右硕士博士来徐就业创业。市县分别对引进人才评审资助,支持开展行业引才工程,市级集成支持引进的领军人才,择优资助2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200名左右硕博士研究生。(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6、合力突破“创新团队”等重点引才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省引才项目,努力增加入选数量、提高入选层次。“千人计划”,发挥我市产业优势,分类申报创新人才长期与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千人计划项目、部分人文社科领域引进人才项目、外专千人计划项目,力争新入选2人。省“创新团队”,集聚部门合力,着眼重点领域,对符合参评条件的团队跟踪扶持,确保实现入选突破。“双创计划”,继续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办法推进,省级入选25人以上,市级向自主创业类人才倾斜,各县区积极扩大资助范围。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产业教授”等项目,入选量继续增加。(市委 4 组织部,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卫生局,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7、组织开展重大招才引智活动。突出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精心组织开展一批招才引智活动。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筹办“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专业分会,邀请“千人计划”专家来徐州交流指导、创新创业。举办第七届博士后和海外留学人员洽谈会,实行定向引才、项目对接。组团参加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广州留学人员交流会、北京欧美同学会、大连海外人才创业周、无锡“千人计划”峰会等五大全国性高层次人才交流大会,做好宣传推介、洽谈引才工作。适时开展市领导带队引才和境外招才引智活动。(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商务局、市外办、市财政局,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8、积极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加强与美南中国专家协会等海内外人才机构合作联络,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团来徐与企业对接洽谈,引进急需高端人才。加强与省内人才工作先进地区的合作,深化与深圳龙岗区的合作,汇聚人才工作信息,联办招才引智活动。发挥政府驻外机构和招商机构作用,借助各地区商会、徐州籍在外人才联谊会优势,宣传人才优惠政策,开展联谊对接活动。支持鼓励各县区、高校、企业设立驻外人才工作站,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开展人才项目对接。深化“1120招商人 5 才培养工程”,培养既能招商引资、又能招才引智的专业人才队伍。(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保局、市商务局、市工商联、市侨联、市科协、市政府各驻外机构,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三、积极引领各类人才向发展一线集聚

9、实施市级“科技企业家培育计划”。借鉴省相关意见研究制定我市实施方案,做好首批科技企业家培养对象的遴选评审工作,培育一支200名左右具有自主创业能力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科技企业家队伍,择优推荐参评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整合人才科技项目、科技金融、风险投资、政府采购等资源,推行“人才+项目+资本”的创新创业模式,支持科技企业家创建创新型企业、争取上市融资。选派科技企业家参加省科技企业家高研班、创新创业培训班、人才国际化班等专题培训,办好市中高级职业经理人任职资格培训、中小企业家能力提升培训等主体班次,提升企业家人才能力素质。(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中小企业局、市工商联、市外办,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0、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共赢计划”。认真落实《关于实施校企合作共赢计划的意见》,强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海内外科技成果在我市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搭建高效便捷平台。突出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队伍、构建创新创业平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四方面合作重点,引导政府部门、企业园区、驻徐高校发挥各自优势,高效配置科技、 6 人才、资金和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组织开展“专家企业行、企业院校行、名校徐州行”活动。适时召开校企合作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做法。(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委、市科协,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1、进一步扩大“科技镇长团”试点范围。总结首批“科技镇长团”试点工作经验,从全国高校院所特别是在徐高校新选派60名左右科技人才到基层挂职,“科技镇长团”覆盖面扩大到全市乡镇一半。支持“科技镇长团”依托高校资源开展人才科技对接、产学研合作、企业人才培训等活动,建立健全基层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加强“科技镇长团”工作绩效考评,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实效。(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2、加快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支持校地、校企各类合作载体建设,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研究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发展,拓展职能,健全机制,为促进各类人才更好发挥作用提供优质服务。发挥徐工集团、徐州软件园优势,积极筹建“千人计划”工程与材料、软件信息徐州研究院,借助领军人才智力推进科技创新。发挥省市“人才基地”引领作用,新建一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积极创建省级基地,对各基地实行目标管理和动态管理。大力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全市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年内全部建立市级以上研发机构。推动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科技人才创业基地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科 7 技项目对接能力和为留学人员服务水平。支持各县区和骨干企业创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新建一批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创业载体。(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保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3、深入开展大学生创业帮扶工程。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在徐自主创业的意见》,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措施,加快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首选地”。支持各县区出台实施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选择一批企事业单位设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发挥各类经济开发区、高新园区、产业基地作用,做优做强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铜山经济开发区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三级创业产业链建设。制定发放租房补贴、提供人才公寓、免试进入村官队伍等政策措施,吸引“211工程”特别是“985工程”高校大学生来徐就业创业。组织开展大学生创业评选表彰活动,市级重点扶持600名大学生自主创业。(市人保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妇联、团市委、市财政局,有关高校,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四、努力提高全市人才资源培养开发水平

14、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市县镇人大、政府和市县政协换届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论英雄、凭德才实绩用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彰显“善操作、会 8 落实、能创新”的徐州干部特质。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各类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完善干部“自我提拔”激励机制,推进干部制度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以提高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为核心,扎实推进新一轮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努力培养高素质党政人才。(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保局,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5、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选拔工作,力争入选数量进一步增加。积极参与省“六大人才高峰”建设,选派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培训进修,做好人才项目资助申报工作。深化“双百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鼓励申报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建设项目和成果转化项目,开展第二项目资助评审工作。开展“青蓝工程”培养对象选拔工作,推荐申报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科教兴卫工程”,选拔医学领军人才,培育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医学创新团队。实施文化人才工程,研究制定《高层次文化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加强高端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广泛开展“文化名家”评选活动,继续推进“五个一批”人才的选拔培养。(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保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文广新局、市社科联,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6、深化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继续加快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新建一批高技能人 9 才培养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年内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0人以上。推广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动技能大师实践经验及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加速传承和推广。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支持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做好企业首席技师评选工作。广泛开展专业技能竞赛,积极发现、培养高技能人才。(市人保局、市教育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7、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深化“332现代农业人才开发工程”,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创建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带头创业兴业。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重点培养一批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力争年内培训基层农技人员1000名,确保3500人获得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和农业职业技能证书。(市农委、市人保局、市科协,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18、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徐州实际,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大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力度,探索政府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机制,整合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资源,打造“三社互动”平台。加快社会工作教育和实训基地建设,开展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做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工作,培育发展民办公益性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市民政局、市人保局、市妇联、团市委、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 10 开发区)

五、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基础建设

19、加大人才工作宣传力度。深入宣传科学人才观的新思想、新理念,大力普及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人才要以用为本等科学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协调组织上级和我市主流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人才工作的重大举措和各类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做好人才工作重要信息报送工作,进一步办好“徐州人才工作网”等专业网站。(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0、加强人才发展统计考核工作。完善市县镇三级人才发展指标数据统计体系,推进落实人力资本投资占GDP比重、人才贡献率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规范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发布制度,市县两级上半年发布2011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将人才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导向和考核导向。(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市统计局、市人保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1、深化人才工作研究和制度机制创新。围绕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重大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设立人才发展课题,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对全市各部门人才引进政策进行梳理,做好废改立工作,健全完善招才引智政策规定,出台海 11 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在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等方面让海外高层次人才享受本土人才同等待遇。积极开展人才服务业发展研究,推进人才配置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人才服务业品牌企业。(市委组织部、市委研究室、市人保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22、加强人才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各县区及重点人才工作部门按照“编制到位、职责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的要求,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构,选好配强人才工作力量。采取专题培训、学习考察、实践锻炼等方式,加强人才工作干部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市委组织部、市人保局、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题词:2012年

人才工作

要点

徐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2年1月5日印发

共印120份

第二篇:陈刚同志在柳州市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区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经验,就落实《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作出部署。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推动一个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人才。至关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一批职业化、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一大批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当前,我市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加快发展的“黄金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更加美好柳州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要造就一支具有强大支撑力的人才队伍。为此,我们下发了《中共柳州市委员会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柳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柳发〔2011〕1号,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把柳州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强市的战略目标。大家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人才工作、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第一,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才是实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柳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总目标,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三年四千亿,工业再翻番”、“聚集人气、做大城市,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等一系列发展规划和战略举措。贯彻落实这些重大规划、重大举措和部署,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只有加快人才开发,建设西部人才强市,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队伍,才能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

第二,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是我市抢抓发展“黄金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运营,我市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抓住发展“黄金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要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关键要靠人才,特别是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善于创新创业、能够引领产业升级的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大力开发人才,为提升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供人才支撑。

第三,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是确立我市区域人才竞争优势,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人才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综合实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不仅国家之间的人才争夺异常激烈,国内各地区对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就我们周边的城市来看,都是各出高招,招揽人才。如北部湾经济区4个城市充分利用自治区财政每年提供的3000万元专项资金,大力度招聘人才;长沙市去年掀起“揽才旋风”,启动储备万名优秀青年人才工作计划;昆明设立“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以优越的条件吸引人才。可以说各地开发人才心情之急迫、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

工作是高度重视的,抓得也是紧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行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在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匮乏,队伍整体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开发投入不足,综合竞争力不强,人才数量、质量、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我们必须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加快建设西部人才强市步伐,形成区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一步增强人才核心竞争力,以人才优势化解发展弱势,以人才赶超实现发展赶超,以人才的跨越发展推动柳州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二、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人才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开发、最具潜力、最可依靠的资源,已经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要素。因此,在各项发展战略中,必须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一要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要确立人才资源开发优先于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等其他资源开发的地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幅度提高各类人才整体素质,实现人才资源持续开发。到2020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52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14%,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7%,每万名劳动者中研发人员达到35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二要坚持人才结构优先调整。根据各项事业发展需要,优先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尽早谋划和率先调整人才专业结构、层级结构、分布结构,大力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以人才结构的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要坚持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实践证明,“人才投入优先保证”做得好的城市,其创新创造活力普遍很强,经济发展也很快。深圳市每年用2亿元奖励产业发展和创新人才,成为仅次于香港在全国排名第二的最具竞争力城市。东部及沿海地区能够人才云集,与他们在人才开发上舍得投入密切相关。因此,要树立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理念,较大幅度地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优先保证人才重大项目实施。各级都要安排人才发展专项经费,并建立专项经费正常增长机制。要推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投资人才资源开发,促进人才优先开发。

四要坚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重视并优先进行人才制度创新设计,健全和完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

三、全面落实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是未来10年柳州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好《规划纲要》,对于提高人才开发水平,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纲要》提出了到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活力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实力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人才体制机制与人才发展要求相适应,形成在西部地区的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实力在全

国处于中等水平,进入西部地区人才强市行列。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加大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资源开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在贯彻落实《规划纲要》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即: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服务发展、人才优先,就是要坚持把服务科学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的优先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就是要把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解放思想,大力推进人才吸引培养、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激励保障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构建高层次人才开发新格局,带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人才开发,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的人才发展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落实《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重点推进“三大人才开发”,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突破。在人才开发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采取重点推进,分步实施的办法,以重点突破来带动各类人才的整体开发,增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一是重点推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往往具有“引进一个人才,带动一个产业,推进一门学科”的作用。目前,我市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始终是人才队伍中的一块“短板”,这块“短板”导致了全市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比较弱。为此,必须下大力气进行重点开发。要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现代工业名城的目标,结合我市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优势学科发展需要,着力引进培养掌握核心技术、具备持续研发能力,能够促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带领重点学科进入区内先进水平的专家学者。要依托自治区八桂学者工程和特聘专家工程开展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和选聘工作。到2020年,力争选聘10名左右八桂学者,建设10个左右以八桂学者为核心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选聘20名左右自治区特聘专家;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造就一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二是重点推进工业产业人才开发。工业历来都是我市经济的基础和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仍然是柳州发展的主导方向和核心战略。工业产业人才开发要作为人才开发的重点,下大力推进。要围绕自治区“14+4”产业规划,结合我市重点发展的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等产业,大力开发工业产业人才。要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大企业高管培养引进力度,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管理创新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加强工业产业聚才载体建设,提升人才小高地、博士后工作站、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的聚才引智功能,加快培养一支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工业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学校培训、在岗培养、送学深造、技术竞赛等方式,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要确保工业产业人才资源以高于其它行业人才发展速度增长,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产业人才队伍。到2020年,重点产业领域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0%左右,全面提升柳

州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水平以及重点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工业做大做强做优。三是重点推进多区域合作人才开发。目前,推进区域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也是改进和优化人才工作、提升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手段。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两区一带”的战略布局,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人才合作与开发,形成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信息互通、人才开发互补、人才资源共享的格局。按照建设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的战略部署,积极寻求与经济带布点城市间的人才和技术合作,大力培养和引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旅游、金融、现代农业等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充分利用泛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的人才智力优势,加大人才对口交流开发力度,积极选送优秀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培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柳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推进区域人才智力共享。主动适应深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需要,以中国—东盟人才资源开发合作论坛等为载体,开展与东盟各国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涉外旅游、东盟法律、外经外贸、保税物流以及非通用语种的专门人才。

在重点推进“三大人才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开发教育、医疗卫生、思想文化、体育、政法、防灾减灾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以及少数民族人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人才保障。

(二)统筹推进“六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资源开发的整体水平。建设好各类人才队伍是人才工作的中心任务。《规划纲要》分别对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了具体目标和措施,这是为加快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一是推进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乡科级领导干部为基础,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重点,完善教育培训、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大力培养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政、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党政人才总量从严控制在1.6万人左右,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二是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要求,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支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达到2.7万人。

三是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为重点,加强产学研合作,构建分层分类的继续教育体系,积极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智力,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4万人。

四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的需要,以提升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造就大批知识技能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

五是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以农业技术人才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实用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发挥各类人才培训机构

作用,整合各种培训资源,深入实施专项培训计划,造就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

六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到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达到0.7万人。

(三)实施“十大人才开发工程”,确保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落到实处。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是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一定要有得力的“抓手”,要有具体而有力的措施。因此,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做好未来10年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要大力实施“十大人才开发工程”,切实把《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党政人才大规模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五年内培训时间累计不少于3个月,每五年轮训一遍公务员。二是实施“524优秀企业家”成长促进工程。通过培养培训、实践磨练,以及营造企业家成长环境,到2020年,培养造就5名左右在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家;20名左右在全区、全国著名的企业家;400名左右的优秀企业家。三是实施“132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在优势产业、高新技术、重点学科、基础应用研究等领域,造就一支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到2020年,选拔1名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入选自治区第一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名左右具有区内先进水平,入选自治区第二层次的学术技术带头人,以及200名左右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是实施外向型人才开发工程。落实出国境培训五年计划,坚持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和深造,到2020年,培养1000名左右熟悉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较强创新能力的本土高层次人才。五是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一批职业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能力,到2020年,年均培训高职、中职学生达到3万名,年均职业技能鉴定人数5万人。六是实施新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工程。结合各类农村科技和农业骨干培训项目,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农业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养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于经营管理、勇于创业、能够带领农民致富的复合型农村实用人才。七是实施宣传文化人才开发工程。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艺及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重点培养一批本市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专家、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制片人、名作家、名艺术家。八是实施人才载体建设提升工程。加强人才小高地、博士后工作站、各类型企业技术中心、“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双百人才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各类工业园区建设,提升人才载体承载人才的能力,通过人才载体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九是实施优秀人才接触柳州计划。每年定期组织区外“211”工程高校的工科硕士、博士生以及其它高层次人才来柳考察调研,增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对柳州经济社会、人文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的了解,并通过他们对外宣传推介柳州,帮助优秀人才在我市寻找发展机会。十是实施优秀人才激励工程。采取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措施,在住房、安家、配偶安置、子女就读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对有重要贡献的优秀人才实行政府奖励。大力开展优秀人才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具有柳州特色的优秀人才激励机制。

(四)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是培养人才,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的保障,机制活则人才活。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要围绕促进人才全面发展,提高人才效能来进行。要坚持完善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提高党管人才水平。要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完善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管理体制。

坚持以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健全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发现人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围绕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改革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完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坚持以贡献大小为依据,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调动广大人才积极性,激发人才队伍整体活力和创造力。

四、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

人才工作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要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领导、扎实推进,努力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级党委(党组)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委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要重点抓好全局性问题调研、综合性政策制定、跨部门工作统筹,推动形成统分结合、各方联动的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党委组织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落实牵头抓总职责,重点做好战略研究、总体规划制定、重要政策统筹、创新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培养、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在构建人才服务体系、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人才发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在培养、吸引、使用人才中发挥好主体作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动员相关力量,协调一致地做好人才工作,努力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二)健全人才规划体系。各县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按照全国、全区及我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好自身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形成上下衔接、政策贯通、互相配套的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体系,推进人才强市战略落到实处。要积极配合上级实施的重大人才政策、重大人才工程,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专项政策、专项工程,以政策突破来带动人才机制创新,以专项工程实施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三)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坚持用事业聚集人才,积极为人才干事创业、发挥作用提供平台,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宽容失误,努力营造爱才重才、见贤思齐的人文环境。对各方面人才,工作上要多支持,生活上要多关心,主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营造好安全便利、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要大力表彰和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鼓励创新、奋发努力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海纳百川的胸怀集聚八方英才,用好现有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为实现我市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柳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三篇:广州市人才引进-入户申请条件

人才引进(办理广州市户口)-入户申请

根据市政府《关于改革我市常住人口调控管理制度的若干意见》(穗府〔2003〕72号)规定的准入条件,在本市有合法住所、被本市单位录(聘)用并依法签订了劳动合同和办理了缴纳社会保险手续,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才可申报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一)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学术、科学技术带头人。

(二)拥有属于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专利、发明或者专有技术的人才。

(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四)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50周岁以下、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才。

(五)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学历并有博士学位或出国留学并在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年龄在45周岁以下的人才。

(六)具有国民教育序列研究生学历并有硕士学位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不包括助理级执业资格,下同)或在国外取得硕士学位的年龄在40周岁以下的人才。

(七)经批准调任、转任到机关、群众团体、事业单位担任副处级以上领导职务或正处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干部。

(八)省、市政府文件明确规定引进的其他高级人才。

(九)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以上学历并有学士以上学位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才。

(十)具有普通高等教育大专以上学历,同时具有相关专业的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的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人才。

(十一)投靠配偶人员,其配偶在本市有合法住所具有本市非农业户口同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资格、具有研究生学历并有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并有硕士学位和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的人才可申办。

(十二)投靠配偶人员,其配偶在本市有合法住所具有本市非农业户口同时具有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大学本科学历并有学士学位、大专以上学历并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夫妻双方均达到晚婚年龄后的结婚年限最低不低于2年。

(十三)其他情况人员可申请入户指标落户,欢迎来电详询。

申报单位或申报个人所需提供的基本材料(复印件统一用A4纸):

1、申报单位有聘用意见并加盖公章的《人才引进呈报表》、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没单位人员我司可接收入户)。

2、申报人与广州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原件、复印件。

3、申报人的人事档案(含原单位同意调出函或档案转递通知单、计划生育证明原件和复印件、现实表现)。

4、申报人本人的学历、学位及其网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n)查询证明或学历鉴定,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证件及资格评审表(或考试报名表)原件及复印件;户口本首页及个人页原件、复印件。

5、已婚人员还需提供结婚证、配偶的学历、学位及其网上(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n)查询证明或学历鉴定,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及资格评审表(或考试报名表)、户籍等证件的原件和复印件。若配偶属于外国国籍或香港、澳门、台湾籍人员的,免交学历、学位、职称证书,仅需提供护照或永久居留权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

6、夫妻双方户口均在市外但符合我市准入条件的,如单方调动,需提供单方调动意见书(不调方关于同意拟调方单方调入广州的意见书,须由夫妻双方签名)。

7、离异人员还需提供离婚证、判决书或协议书的原件和复印件。

8、如有子女随迁的,需提供子女的户口本首页和个人页原件和复印件。

办理工作调动、人才引进入户须知

凡因工作调动经省、市进人审批部门批准来市入户的,须先到西湖路88号市公安局综合办证厅(市控人办)办理入户复核盖章,并签发《准予迁入证明》,然后回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再到市区内任一区公安分局办证中心(或可办理户政业务的派出所,下同)办理入户手续。

一、到市公安局综合办证厅(市控人办)办理入户复核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进人审批部门发出的《调动通知》。

(二)《广州市区入户卡》。

(三)如属以解决夫妻分居调入的,还需提供本市配偶一方的户口簿、身份证及结婚证。

(四)如属符合引进人才条件来市入户的,还需根据其准入类别分别提供学历、学位证书或相关的专业技术及资格证书的原件和鉴定证明材料。

二、办理入户需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广州市区入户卡》。

(二)《准予迁入证明》(第三联)。

(三)《户口迁移证》。

(四)接收单位入户证明。

广州东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联系人:陈生手机:18928941762QQ:1169458925 电话:020-87019501

E-mail: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154号合心商务大厦A座717室

第四篇: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创业发展扶持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优化我市人才创业发展环境,集聚高层次创业人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来穗创业和工作的办法〗的通知〙(穗字〔2008〕18号)、〘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吸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意见〙(穗字〔2010〕11号)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用5到10年时间,面向海内外并重点面向海外,依托我市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市级以上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市属企业和在穗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等平台,引进、扶持300名左右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来我市创业发展;其中创业领军人才200名左右,其他各类创新领军人才100名左右。

第三条 在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以下简称“市人才办”)负责“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百人计划”的组织实施和统筹协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创业领军人才资格审查工作,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创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项目评审认定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有关扶持资金的审核及核拨。

- 12园提供100至500平方米的工作场所,3年内免收场地租金(从企业创办、领办人被评审认定为领军人才起计算)。免收的租金由企业所在区(县级市)承担;

(三)根据企业项目的投资需求,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引导市属风险投资公司给予不超过500万元的股权投资,股权投资比例最多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总额的25%;

(四)对获1年期以上银行贷款(包括政策性银行的软贷款)且未列入其他贴息计划的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由市财政给予50%的贷款贴息,贴息期不超过2年。需申请多次贷款贴息的,累计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第八条 领军人才可享受以下待遇:

(一)领军人才在我市创业期间,其应纳税年收入在12万元以上部分,由市财政每年按其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额的本市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每年最高补贴不超过30万元。补贴期不超过5年(从其被评审认定为领军人才起计算);

(二)按穗字〔2008〕18号文有关规定,对于特别优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创办符合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次性给予30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安家费。原则上,对其企业(项目)获市财政创业启动资金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者,按所获创业启动资金10%比例对其给予安家费;对本人入户我市的,按15%比例给予安家费;对本人和配偶均入户我市的,按20%比例给予安家费;

(三)领军人才列入广州市优秀专家管理,享受相关待遇;

(四)优先推荐申报相关的省及国家科技计划;

(五)本市各类科技计划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由领军人才领衔实施的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六)优先向国内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公司推荐领军人才的项目。

第四章

申报与评审

第九条 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统一负责领军人才所涉申报材料的受理工作。申报评审工作采取常年受理、集中评审的方式,由市人才办根据受理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开展评审工作。原则上,每年上半年和下半年各组织一次评审工作;对推动我市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发展预期将产生关键影响和实现重大突破的项目,可随时启动评审程序。

第十条 申请领军人才认定,需提交以下申报材料:

(一)〘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申报表〙、〘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创业计划书〙、〘广州市创业领军人才项目申报书〙;

(二)申请人有效身份证件、户籍证明、学历证书、资格证书、相关荣誉证书等证明材料;

(三)成果鉴定证书、查新报告、检测报告及知识产权等证明材料;

(四)企业工商、税务登记证明材料及公司章程、上企业财务报表等相关材料;

- 56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对通过评审的企业,由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引导市属风险投资公司对其进行股权投资。

第十七条 领军人才申请贷款贴息扶持,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

(二)〘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贷款贴息资金申请表〙;

(三)项目可行性报告或商业计划书、审核调查报告;

(四)承贷银行出具的项目贷款合同项下的借据和利息结算清单。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并将通过审核的项目及贷款贴息金额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经费。贷款贴息在项目贷款合同有效期后的第2年根据企业当期实际还贷利息额的50%一次性补贴。对借款单位逾期不归还银行贷款产生的逾期贷款利息、加息、罚息,不予贴息。

第十八条 领军人才申请个人所得税补贴,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证书〙;

(二)〘广州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个人所得税补贴申请表〙;

(三)个人所得税证明;

(四)个人所得应纳税收入的证明材料;

(五)企业营业执照。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出具审核意见,并将通过审核的资料及个人所得税补贴金额报市财政局,由市财政局按国库集中支付的相关规定拨付经费。

第五章

管理与考核

第十九条 创业启动资金采取项目管理的形式,项目承担单位需与市科技和信息化局签订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任务书,明确创业项目相关研发及产业化目标,规范创业启动资金的使用。

第二十条 市科技和信息化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负责对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追踪问效和绩效评价,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每年年末编制领军人才创业启动资金执行报告,报市人才工作协调小组。

第二十一条 对列入广州市优秀专家管理的领军人才,由所在单位和主管部门按有关规定对其进行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报市人才办备案。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5年。

- 9 -

第五篇:人才入户广州

新政控制人口规模 将重点吸纳专业人才入户广州

广东省公安厅今年7月发布的新户籍改革实施意见中提到,人口特大型城市广州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重点吸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型专业人才落户。因此众多尚未获得广州户口又拥有一技之长专业人士们,仍然有望顺利入户广州。

2016年7月7日,广东省公安厅发布了《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全省努力实现13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其中包括省内人口600万,省外流动人口700万。此举使得呼唤多年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广东有了实质性进展。

这是一部“粤味”十足的实施意见。长期以来,广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遇到了全国普遍面临的城乡二元格局问题,还面临着流动人口规模庞大的特殊难点。据统计,2014年,广东全省有流动人口3495万人,其中来自省外2433万人,居住5年以上的有552万人。因此,解决流动人口存量问题,是广东省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围绕这个重点,意见突出了政策调整、管理创新、民生与人才引进以及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个方面的特色,通过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来解决城市人口分布及结构问题。 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迁移的压力,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市的基本落户条件。首先是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市外,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其次,有序放开部分中小地级市落户限制。在河源、韶关、梅州、汕尾、阳江、肇庆、清远、潮州、云浮等市的城区合法稳定就业满3年并有合法稳定住所,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满3年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中综合承载压力较小的城市,还可以适当放开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的年限限制。汕头、惠州、江门、湛江、茂名、揭阳等6个市城区人口数量虽然达到大城市以上的规模,但是城区面积较大,人口承载压力并不大,则参照中小城市落户政策执行。

此外,逐步调整珠三角部分城市入户政策。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城市的落户要求申请者需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合法稳定就业及参加社会保险均满5年。满足条件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其中珠海属于经济特区,毗邻港澳,人口压力较大,拟适度控制落户节奏。 至于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广州、深圳,则需严格控制人口规模,重点吸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型专业人才落户。

广州入户网提醒大家,通过人才技能入户广州是目前来说,比较可行的方式。更多有关于人才入户的详情可咨询广州入户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工作联系函改二范文下一篇:工作感悟及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