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2022-04-13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动漫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受到不断冲击,我们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构建适合信息化新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图形学专业老师所面临的新研究课题。文章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初步研究。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1:

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网络课程的教育教学优势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已得到充分体现,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但纵观网络课程建设现阶段的情况,尽管网络课程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一些喜人的成就,在繁荣的背后仍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分析当前远程教育中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网络课程 问题透视 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网络课程建设目前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没有建立合理的整体规划,各类学校和学科专业之间相互分割,各自为政,出现了网络课程开发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而且规范不够,自成体系,无法实现有效的交互共享。

2.重点不突出,导航不清晰。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部分课程虽然有诸如学习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涉及教学设计的东西,但多半是过去传统教学中经验的积累,并没有根据网络教学图文声像和交互性强、反馈及时以及网络自主学习的特点进行较为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制作者更多地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课程开发,对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情境的设计重视不够;页面设计重点不突出,导航不清晰;网络课程的许多内在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不好。

3.教学内容不精炼、缺乏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网络课程和课件的开发制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由教学、教育技术、媒体制作人员通力合作,在制作中发挥各自优势;然而,现有的课件中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部分课程仍存在着文字教材网上搬家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专业和优秀教师的资源优势,对内容的关注不够,对学习者的个性关注不够,教学内容不精炼,针对性不强,资源质量不高,开发过程缺乏科学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

4.重建轻用、应用效益不高。相对于网络课程建设而言,网络课程应用的问题突出,普遍存在着前期建设投入多、力度大、制作完成及验收合格后就万事大吉的现象,各级领导、管理部门和一线教师都没有在如何用好网络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工夫,致使制作完成的网络课程成了摆设,建设效应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一些功能模块几年如一日,内容没有及时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需求,使得学校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建设的网络课程使用效率低下。

5.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教学以传授为主,探讨性教学环节过少,知识性内容较多,实践环节内容较少。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以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术交流研讨,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索能力的提高。

二、结果与原因分析

网络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网络课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历史沉淀的制度经验积累不足,不能十分有效地支持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发挥应有的其功能作用。对网络课程认识上的不足是问题的根本所在。

1.网络课程不是课堂课程的移植与克隆,但课堂课程和网络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网络课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和学习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与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现代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发生转变,学习资源丰富,教学模式多样化。

2.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主导形式,网络教学不能包办代替整个教学环节,因而教师往往在网络教学上投入较少。

3.网络课程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资源的整合有限,网络课件不是网络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全部。网络课程首先要体现课程的属性,它应该包含课程的一切特征,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评估等等。其次,它一定要体现“网络”的属性。网络课程是以互联网或局域网为载体,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扩大课堂教学影响的时空界限与范围。网络课程比一般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更具有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知识和信息传输的及时性、灵活性、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交互性优势。如果这些优势不能得到较好体现,其应有的功能没有得到正常发挥,课程改革就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

4.教师的网络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也是制约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重要原因。一些主要课程的主讲教师的网络媒体技术水平与其教学科研水平并不是高度统一的,而恰恰这一部分教学资源,最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成为学校的共享资源。网络课程需要完整的教学平台和丰富的资源库来提供教学内容和开展活动。网络资源一般设置有主页目录和各个单元模块,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常又有学习目标、内容概述、重点讲解、案例分析、方法指导、同步练习、自检自测、相关网站链接和交互园地等栏目。网页是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和结构形式应按网络课程的要求设计制作。这些要求,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创作、开发、建设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得到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有关。

5.实现良好的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还依赖于一个运行稳定、快速敏捷的网络公共平台。目前大多学校局域网络普遍存在着网络运行速度慢、性能不稳定、资费较高、使用成本过大、网络课程终端——电脑普及程度低、学生群体电脑的拥有量比例不高。

三、建议与对策

1.充分开展网络课程和课件开发制作的论证工作,本着系统的原则,规划设计开发工作环节以及网络课程各个模块的功能定位。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是促进网络教育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中,首先要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建设规范,从建设和应用两个方面对网络课程进行规范和引导。其次,要有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明确各个部门在网络课程建设的论证、立项、建设、验收等环节的职责、任务与要求;重点加强对网络课程建设的资格审查、立项评审、开发制作和认证评估体系的建设力度,制定良好的质量规范和监督机制,以提高网络课程建设质量,促进网络教学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明确网络课程或课件的定位,依托课程大纲或设定的教学要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明确,通过应用教学策略与技巧,启发学习者思考。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设计、结构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航设计、交互设计和艺术设计等多个方面。在具体的开发制作过程中,应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意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媒体资源、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充分发挥不同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创设多种类型的交互方式,充分体现网络的开发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协作性、教师的引导性。

3.网络课程更要注意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教学资源的配合,以便于教师对动态资源的更新;要按照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找出主要知识点,以形成单元模块;要利用流媒体技术,通过色彩、动感画面,进行内容调整和补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网络课程的吸引力。开展具有多元化风格的网络课程学习资源,把教师的导学角色融进学习资源里面。

4.注重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的情境设计。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在网络课程建设中采取情境设计,可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这种教学支持服务有助于消除远程学习中师生间的距离感和学习者的孤独感,提高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5.设计制作完成的网络课程要经过专家的评审验收,并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进行修改完善,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需要坚持质量第一、特色取胜的原则;充分发挥本学科的教学科研优势和特色,组织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教学科研内容,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开发出风格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实用优质的网络课程;同时要不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优化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为网络课程教学提供便利条件;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理论研究,不断总结网络课程建设经验和教学经验,组织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经验研究和交流,使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走上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黄冠,刘界.对网络课程写作工具的一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06(6)

[2]罗辉,吕永忠.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

[3]于晶莉,韦明.谈高校网络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路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5)

[4]周立元.基于资源的开放式网络课程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4)

[5]刘杰波.远程教育中的资源建设与共享[J].中国电化教育,2006(7)

[6]林秀曼.情感交互在网络教育教学交往中的实现[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6)

作者:梁文斌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2:

“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来临,“动漫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形式受到不断冲击,我们怎样才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瓶颈,构建适合信息化新时代需求、学生需求的崭新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高专图形学专业老师所面临的新研究课题。文章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 ;动漫设计;模式创新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迈入数字媒体信息化革命时代,我们也迎来了“互联网+”技术高速渗透入各行各业的时代。中国的教育业也因为“互联网+”技术的高速高效发展而进入到一场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更伟大的变革中。这也意味着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化。

二维动漫设计作为一种可以融合声效、音乐、动画、视频以及各种有趣的界面为一体的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其教学课程的目的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培养出适应动漫产业发展要求的、能为企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二维矢量构图软件呈现现出高品质的网页动态效果。

《Flash动漫设计》是高职院校图形图像学科的核心课程。如何更好地教授该门课程,是专业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这不仅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新的相关图形图像设计和多媒体知识的理念,同时需要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满足市场,满足企业对新型实用人才的需求。本文从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动漫设计”课程的角度,对“互联网+”视角下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的探析探索。寻求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组织模式的突破,完善该课程教学模式的优化。

1 “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随着国内动漫产业的飞速发展,市场对动漫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 Flash动漫设计课程也被纳入我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动漫设计课程是一门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相交叉的课程,是一门偏重培养学生实践设计能力的专业类课程,通过Flash 动漫设计课程的学习不仅可以拓展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同时可以开阔视野。

“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熟悉动漫行业专业知识与技术实现手段,适应影视多媒体动画和游戏产品制作生产一线的工作需要技术技能人才。“动漫设计”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及动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配色,构图,美学有一定的理解、欣赏和运用能力。

2 “动漫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大多采用的单一枯燥的现场课堂授课的方式,较多的理论灌输以及老师教什么,学生做什么,无法变通的现象时常可见。较为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以教程为基础,教程目录为导航,讲解教程上的基本实例。在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下,“动漫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理念相对落后,教师仅完成了“动漫设计”课程教学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课程创新的实践、影视动画和互联网游戏产品的制作根本无暇顾及,不利于学生达到知、思、行的统一,无法实现该课程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和创新的教育目的。

以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动漫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上多媒体課加上机实践的方式,上课和上机的学时比例分配是以上课和上机对半分的方法,而相应的一个知识点需要大量的实践时间去理解,学习,转换成一种设计,一个作品。而有限的上机时间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要,同时Flash课程存在着知识点分散,连贯性弱等问题,导致一些同学只会简单的模仿或者若干效果的拼凑,而不会改变和灵活运用,更不能实现复杂的动画效果甚至效果重叠。对Flash 动漫设计课程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是教师无法从现有的课本上找到一种学生普遍可以接受的教学模式进而无法让同学们感受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学生只能静观其变“饭来张口”,无法独立思考与总结,无法将各个技法与效果灵活运用,这样一来学生作品很单一,学习过程只是简单地使用工具、模仿操作老师教学的实例,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扩展和发展,更别提创新了,这种只求模仿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重在知识点的传递,却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很不理想。

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走出Flash教学固有的困境,培养出能够独立完成动漫设计、动漫编辑、动漫创作等创意任务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我们对Flash 动漫设计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综合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创新。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3 “互联网+”在“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建立了“互联网+”视角下“动漫设计”课程的教学新模型,在保留原有的课堂教学方式的情况下,紧密结合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及云平台技术,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动漫设计”课程的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建设“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更好地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服务。

3.1  课程内容模块化

利用“云平台”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云平台中,把学校、老师、学生集中在云端,构建信息化的教学服务平台。从创意开发训练、设计思维训练、表现能力训练3个角度进行模块化的课程内容的设置,重视学生对构图色彩表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知识的转换能力。对所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得教学设计更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Flash动漫设计”课程分为四个内容教学:图像构图和色彩配比课程、动漫设计理论课程、动漫成品案例课程、动漫软件技能提高课程。同时,增加技能实践类课程在整个教学课程中的比例,更加重视理论课程与技能实践课程的转换。课程内容模块化可以让学生参与案例分析,从理论到技能实践加以学习,最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所有的教学案例和课程知识点都可以存储在教学云平台上,同时利用教学云平台系统可以给学生提供作业布置和作业批改环节,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够真正让学生掌握技能学到知识。

3.2  教学互动平台化

利用“云平台”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互动平台。通过建立教学互动平台,学生可将学习中遇见的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互动系统中,教师也可在该系统中对问题进行解惑答疑,形成课程教学问题反馈答疑体系。该体系的建成,将使学生了解到在Flash动漫设计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什么地方问题出的最多,关键注意点在哪里,从而使学生从对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实践创新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利于设计思维、重组能力、技能表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

3.3 毕业设计项目化

毕业设计题目的制定和指导教学是高职教育“动漫设计”课程环节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毕业设计一般由老师指定题目,学生利用Flash软件制作动漫短片。在将毕业设计项目化的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相关企事业的实际工作需求案例进行毕业设计。通过与相关广告公司、企业合作, 实现“定单式”人才培养 ,既满足广告公司对动漫设计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又能将动漫领域的实用技术引入到高职高专的实践教育中。同时,我院教师也可以深入企业 ,了解企业发展动态 ,技术转型及管理转型,及时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将工作案例共享在这个系统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选择部分案例作为毕业设计。让毕业设计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也为学生毕业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帮助。

3.4 教学评价在线化

“互联网+”视角下的云平台技术的运用与搭建使教学不再是单一的学校教学,企业、社会也将成为教学评价体系中的一环。在云平台中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分成三个部分: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和毕业设计提交到云平台上成为共享的公开信息。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由3个模块共同评价,突出了教学评价在线化、评价主体多元性、考评结果科学化,凸显了“动漫设计”考评模式的特色。

同时,还可以在云平台中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系统,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使教师评价更为合理、客观,同时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地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整改和完善。

3.5  教学资源共享化

在教学云平台上,采用教学资源共享的方式,将全部教学资源实时共享,开设“微课”后,学生可以利用云平台反复点播所学课程,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也方便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基础知识部分,同时课后可以进入教学云平台中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学习。可以在线给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在线回复。最后将作业提交到系统里,接受专业教师、专家、企业三方的共同评价。

4 “互联网+”在“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给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互联网+动漫设计”的课程教学应用,可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模式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能合理的熟练地运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完善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观念的转变,全面实现教学的现代化。但是同时,也正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在培养老师,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时候不必都要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共享的优势,在已有的优秀理念、方法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改造和重组,从而有效的整合出最适合学生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这也充分的体现“互联网+”的创新特色。这種创新因为有互联网的参与,有多种混合技术的帮助,给教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体验。

5结语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高职院校的Flash动漫设计教学需要大胆创新和变革,教师不仅需要基于该学科特点,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创新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动漫设计的特点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形成教学体系模块化、教学互动平台化、教学评价在线化,教学资源共享化从而形成新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发展,在未来的动漫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尝试将更多新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该门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林德顺.《Flash 动画设计与制作》课堂教学设计探究[J].广西轻工业,2011(10).

[2]  李振华,郑琳川.《Flash动画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与实践[J].软件导刊,2014(3).

[3]  刘敏,黎晓凤.《Flash动画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2(1).

【通联编辑:唐一东】

作者:张佳丽 杨娟 彭多多 罗洪涛 胡振

艺术设计课程多媒体教学论文 篇3:

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根据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形势,本文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等一系列建设性方案,并介绍了近几年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教学内容

文献标识码:B

1计算机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所以它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总体要求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基本能力。

我校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必修课,它是由教务处牵头,各专业院系与计算机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必须选修并通过(具有强制性)。二是选修课,它是由计算机系根据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生的普遍要求提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导师或自己兴趣在多个学期内自由选择若干门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如表1所示。

根据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大学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就是表1开设的课程群,学生一年级必修两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年级根据专业方向或本人兴趣选修若干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二是结合专业课开设的计算机应用课程,笔者认为这些课程在学生高年级时由专业教师讲授比较合适,例如会计管理专业开设的“会计电算化”、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电脑美术与动画设计”等等。这样,就可以做到学生本科四年计算机“不断线”。

2典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不针对特定专业,不包含或很少包含专业性的知识,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教学大纲和教材也应体现出明显的时间性。从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选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最好是三年内出版的,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跟上计算机发展主流。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目前高校开设最为普遍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大学新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非零起点的学生,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建议将现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更名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该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讲解计算机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为主,而将工具性、操作性的内容放到实验课中。

2.1.1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后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涉及到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多媒体、通信与网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性内容,前三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四项内容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不但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使他们能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计算机和应用计算机,并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与信息方面的基本素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虽然涉及到计算机学科的众多领域,但也要力争做到广度优先,广而不细。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笔者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新教材,书名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题解与实验指导》。

2.1.2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此外,实践教学能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熟悉各种操作系统环境(如Windows、Linux、Mac OS X等)以及数据库和网络实验环节上。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掌握计算机知识的程度可能相差很大。如果某些学生对Windows操作环境非常熟悉,并达到了教学要求,就可以让他们学习和使用Linux或Mac OS X操作环境。特别是针对某些专业(如艺术设计专业),直接学习Mac OS X操作环境可能对他们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更为有利。

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可以安排课堂教学的上机练习,也可以单独设课供学生选修。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并完成实验报告,期末通过上机考核后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实验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验证性实验上,要积极开展设计性或综合性实验,有条件的地方要尝试开设研究性或创新性实验。

2.1.3建设网络课程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网络课程是在校园网支持下构建的现代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进行授课,学生课后也可以利用网络课程上的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包括课程介绍、网络课程、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和政策支持等,如图1所示。本课程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http://jingpin2007.szu. edu.cn/jisuanji)。

2.2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

多媒体技术所包含的知识非常广泛,比如多媒体数据压缩、多媒体功能板卡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素材制作、多媒体视频会议、多媒体数据库以及基于内容的多媒体检索等等。那么,要向学生传授哪些多媒体知识呢?特别是针对不同层次教学对象(如计算机专业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怎样组织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其教学目标是否有所区别。

2.2.1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设置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知识丰富,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对象的教学要求,将多媒体技术课程分成三门系列课程,即“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系统”。它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有着明显不同。

(1)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能够使用多媒体创作工具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创作多媒体作品。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围绕如何开发和制作多媒体应用系统这一主题,着重介绍多媒体软件开发平台和实用工具软件,并详细地介绍典型的多媒体创作工具的使用。

(2) 多媒体技术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能够设计与开发多媒体硬件设备和软件环境。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3) 多媒体系统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其教学目标定位于掌握多媒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体系结构,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能够研究多媒体系统的组成和特征,并能构建实现不同目的或用途的多媒体系统。它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以上粗略地将多媒体技术知识分为面向不同教学对象的多媒体技术三门系列课程,其基本想法是要避免多媒体技术本科教学内容越来越深,而有的研究生教学内容仍从最基本的问题谈起。因此,针对不同教学对象的要求,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材应有明显不同。比如,研究生教材与本科生教材在深度和难度不能相同,研究生教材可以有专著性质,而本科生教材就不应写成专著。

2.2.2课程特色分析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或计算机专业专科生的一门侧重于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对启发学生独立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具有以下特色:

① 新颖性:多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的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多媒体硬件设备和工具软件不断出现,版本也不断更新。这给任课教师讲授“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多媒体应用技术的最新成果。

② 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课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多媒体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多媒体创作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

③ 全面性:本课程介绍了从各种媒体创作到多媒体应用软件制作所需用到的全部多媒体工具软件产品,比如音频编辑软件Audition、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或3ds max、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以及多媒体著作工具Authorware等,它们将为学生今后开发多媒体应用系统打好结实的基础。

2.2.3加强实践环节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实验对计算机硬件要求比较高,特别是音频、动画和视频制作部分,一般的PC机难以满足要求。下面是多媒体实验室的软硬件清单以及本课程应开设的各类实验名称。

实验名称后面的数字是建议上机学时数,教学上机总学时数不应低于36学时。在实践方面要求学生掌握音频、图像、动画和视频制作和编辑处理,并能够开发或集成多媒体应用系统或多媒体作品。因此,在每种媒体实验中都要布置一些创作任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音频采集与编辑实验要求学生创作一段自己朗诵或对白的声音,加上背景音乐,然后再做一些音效处理。若计算机配备了光盘刻录机,那么学生就可以将自己制作的声音刻录到CD光盘。

学生在掌握多媒体知识和基本技能后,可以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它的教学过程是: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综合实验的题目,再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并利用以前实验积累的各种素材,最后完成多媒体应用系统的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使学生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多媒体作品。

2.2.4改革考核方式

根据本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考试不太适合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是多媒体应用能力方面,因此必须改革考试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半,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实验报告和多媒体作品等。对于综合实验可以通过学生提交的多媒体应用软件和答辩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多媒体技术不仅使计算机应用更有效、更接近人类习惯的信息交流方式,而且将开拓更多的应用领域,使信息空间走向多维化,使人们思想的表述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多媒体技术为这种自由提供了多维化空间的交互能力,今后人们将会越来越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各种创作活动,也会有更多的、更成熟的多媒体新技术逐渐充实到各个层次对象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中,使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科学。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能够构造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就可以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综合信息素养。

2.3“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近年来,计算机及其游戏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戏产业有望成为引领21世纪的主导产业。为了使在校学生了解计算机游戏制作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原理与方法,我校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选修课。该课程主要介绍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必备的专业领域知识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二维游戏图像处理技术、三维图形学基础、计算机动画技术、游戏角色动画与游戏场景制作技术,以及二维游戏、三维游戏的基本编程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熟悉游戏设计和开发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并掌握当前流行的游戏设计和开发软件工具。

2.3.1高校游戏课程现状分析

在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之前,对目前高校游戏类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主要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 设置游戏美术设计与游戏程序设计相关的专业,培养游戏设计与开发的专门人才。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较早开设了计算机游戏设计方向,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动画专业也开设了游戏设计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东商学院、湖南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等设置了游戏相关专业。

② 计算机专业开设游戏类的选修课程。如山东大学齐鲁软件学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游戏软件设计”课程,浙江大学计算机图形国家重点实验室面向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

③ 将职业培训与高校学历教育相结合,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如北京汇众益智公司(游戏学院)与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在内的十几所高校合作,联合开办游戏开发设计专业,加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国游戏产业实际需求的接轨。另外,像首都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及华南师范大学等就联合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动漫游戏设计或游戏软件开发专业。

从上面的情况可以看到,目前多数高校所开设的游戏类课程,都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程序开发能力或美术动画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游戏开发或设计的能力,还没有高校面向其他专业开设普及型的游戏类课程。我校尝试面向在校学生开设普及型的“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以作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有益探索。该课程首次开设即引起学生较大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数字娱乐技术。

2.3.2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内容

由于游戏是一种集剧情、美术、音乐、动画、程序等为一体的复合技术,在整个游戏设计和开发过程中,涉及到游戏策划、游戏内容编辑、游戏美工、音频制作、游戏开发、游戏测试等多种角色。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知识结构是:

通过上述教学内容的安排,基本能够使学生了解游戏设计和开发的过程,并在课程结束后利用Photoshop、Flash、3DS Max制作简单的游戏角色和场景,或利用程序设计语言开发动画和简单的游戏。

2.3.3课程特色分析

“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面向在校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使学生紧跟数字娱乐技术的发展,了解计算机游戏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并掌握简单的游戏制作工具和技术。我校将该课程引入计算机基础教育之中,使其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色主要表现为:

① 创新性:将“计算机游戏设计”课程引入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并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中将其安排在“计算机应用基础”、“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之后,从而使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多媒体软件制作技术等。

② 基础性: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突出游戏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并强调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游戏设计与开发的过程,掌握游戏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③ 实践性:本课程采用实践性较强的考核方式,课程要求每位同学针对自己熟悉的游戏完成一份分析和评价书外,从游戏贴图制作、三维角色和场景制作、游戏动画制作、Flash游戏制作、二维或三维游戏编程等题目中选择两项完成,以便作为最后成绩的考核。

3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我校建立了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评价机制。除了参考文献[1]提出的十一条评价条目外,还建立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在连续扩招的情况下,我校大力加强学生基本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建立起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先后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英语口语测试中心”、“普通话测试中心”、“应用心理学研究和咨询中心”和“体质健康测试中心”,用于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普通话基本功、心理和身体等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便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中心的测试内容分为理论知识考核和综合技能测试两部分。理论知识考核直接与两门必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挂钩,通过者即认定理论知识考核为“合格”。综合技能测试与若干门选修课直接挂钩,目前暂定为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四门课程,学生可以从中任选两门课程参加上机测试,两部分测试内容都通过者即可获得深圳大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格证书。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手段,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尤其是选修课。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试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群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未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规教育和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来。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群及其教学内容应根据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做到“与时俱进”。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全球教育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必然结果。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 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2006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 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王志强,黄云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4年会学术论文集[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 王志强. 多媒体技术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C].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5[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22-225.

[6] 王志强,蔡平,黄云森.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C].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6年会学术论文集[M]. 2006.

作者:王志强 傅向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新闻传播作用下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