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前行的力量论文

2022-05-16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激励前行的力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012年5月,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首次登陆中国。从1987年首次举办,这场约12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职业教育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全球化、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一篇:激励前行的力量论文

汇聚前行的力量

长沙市:

向城市工业灾害说不

何寄华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市高危行业涉危企业增多,大量基础建设项目在建,城市公共设施老旧等新情况、新问题,不断衍生出影响城市安全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由此引发的火灾、爆炸、泄漏、中毒、辐射、污染、采空区和高层建筑物坍塌等灾害事故,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城市形象。

长沙是一个高危行业相对齐全和集中的城市,仅在建工程项目就达2000余个、特种设备6.5万台套、城区桥隧172座、燃气次高压管网72公里、中低压管网2000余公里,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安全、特种设备等行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工业灾害防治压力正在日益增大。

如何确保省会长沙的城市安全?如何确保长沙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何寄华作出了回答。

城市安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保障。

作为省会城市,长沙市的工业灾害防治压力一直较大,为此,长沙市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工作机构,实行工业灾害防治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领导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度,出台并启动了相关城市工业灾害防治规范性、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城市工业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估地方标准。健全了各级政府及部门的工业灾害防治目标管理考核评价、财政投入引导带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应急处置和社会化风险防范、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等机制,有力推进城市工业灾害防治工作机制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加强源头管理是治本之策。长沙市一直在削减存量、控制增量和提升质量上想办法。近年来,全市共关闭非煤矿山企业30余家,取缔关闭涉重金属污染的有色、化工、冶炼企业42家,重点开展了坪塘老工业基地污染产业退出,筹资2亿元整体搬迁651仓库。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和产业政策,引导中心城区涉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共否决高污染项目425个,涉及资金近90亿元,在工业园区新设立危化建设项目15个。同时,按照园区生产、专门存储的思路,采取“关、迁、限、改”措施,调整全市涉危工业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安全运行质量。目前,长沙已建各类工业产业园区20余个,其中国家级工业园区5个。

强力整改隐患,确保长治久安。隐患是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的罪魁祸首,消除隐患是提升城市本质安全的根本出路。近年来,长沙市累计安排城市公共安全重大隐患治理基金4000多万元,强力整治了湘江银盆岭大桥、浏阳河大桥、134处建筑压覆燃气管道、全市所有主干道空洞检测、金垅冷库氨气泄漏等一大批重大隐患。

城市工业灾害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综合治理”。长沙市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城市工业灾害防治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和相关部门联合执法监管机制,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资源共享的工作平台和责权明晰、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逐步完善。

通过不断完善监控管理设施,健全应急救助体系,建立起政府统一指挥、应急救援物资统一配置、各行业(领域)单位广泛参与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应对重特大工业灾害的响应和救援能力得到了有力提升。

通过强化考核评估,长沙市逐步建立起可量化、可约束、可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目标管理办法,制定了城市工业灾害评估指导意见,组织专家定期对城市工业灾害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城市工业灾害防治的全方位、立体化、综合治理格局已经形成。

耒阳市:

不能因煤而衰

蒋云良

耒阳市是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煤炭是支柱产业,对财政的贡献在50%左右。可以说,耒阳是因煤而兴,问题也由煤而生——2010~2012年是耒阳市煤矿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多发期,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居高不下,被列入全国50个煤矿安全重点县市之一,省政府甚至派驻工作组专门督导。2011年被全省“一票否决”。时至今日,耒阳市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由2011年的“一票否决”、2012年被“黄牌警告”到2013年被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市,尤其是煤矿领域实现了“零事故”。但是耒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蒋云良心里的大石头还没有彻底落下。

耒阳市的煤矿安全问题仍然是市委市政府的心病。

2012年4月,省政府督导组进驻耒阳后,帮助我们客观分析了事故原因,指出了煤矿生产不安全十大症结,提出了“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加强规范管理,推行正规开采”的指导思想。煤矿整治整合是利益大调整、大革命,当时出现了反对、质疑、犹豫等各种不同声音。为此,我们先后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和各类座谈会议,市级领导按照“一岗双责”原则联乡包矿,反复深入做工作,特别是2012年“7·4”较大透水事故后,全市煤矿实行了休克疗法,要求所有煤矿“不整治就不能生产、不整合就必须退出”,必须真整真合,成立紧密性煤业公司;整治整合未完成的,停止煤矿业主非煤项目的审批。全市上下都形成了共识:“不安全不生产”“不整治整合,耒阳的煤矿就会退出历史舞台、耒阳的发展就会遭受重创。”

切实从严整合程序。严格标准不降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坚持同一井田、同一水系煤矿必须整合成一个煤业公司的原则,按照签订整合协议——司法公证股权章程——工商注册——13个部门联合验收——市政府审核批准的组建程序。

在煤矿整治整合具体实施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可以说远超预期,资金、资源、证照、销售等难题亟待破解。资金支持上,耒阳市财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筹集1.5亿元,与中信银行洽谈合作成立7.5亿元的煤炭产业发展基金,现已为13个煤业公司放贷2.45亿元;为帮助煤矿恢复生产,我们正探索成立煤炭发展基金。资源调扩上,编制了煤矿开采总体规划,完成了资源调扩第二轮评审。证照办理上,争取省厅组成帮扶煤矿办证工作组先后两次亲临耒阳现场办公,各煤业公司四证一照逐步办理。

然而仅仅引导整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出铁拳,严治理,严肃惩处不留情面。强力“打非治违”,深入推进“三大行动”,认真落实“11211”工程(炸掉一批煤矿、改造一批井筒功能、安装跑车防护和防跑车两套装置、根除一批陋习、落实一批制度)和“五零”工程(煤矿关闭零犹豫、煤炭生产零乱采、水害防范零盲区、源头监管零漏洞、超深越界零容忍)。同时大力开展公职人员入股煤矿整治活动,深挖煤矿背后的腐败,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和煤矿背后的保护伞,斩断黑色利益链。2012年以来,抓捕事故矿主4人、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管理人员)17人,清理处理公职人员投资入股8人,真正实现了“一个煤矿一个井口出煤”,根本杜绝非法矿井、风井出煤、副井出煤和彻底消灭非法井筒,基本遏制了超深越界开采。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对不带班下井的矿领导和不安全操作的矿工一律列入“黑名单”,对安全生产“黑名单”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改,并取消相关优惠政策。

耒阳市的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但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每天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态度去筑牢安全防线,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

双峰县:

安全生产重在平时

吴德华

乡镇安全生产是整个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基础,直接影响到整个安全生产工作大局。如何争取和创造有利于乡镇安全监管能力建设的条件,强化和完善乡镇安全生产监管网络体系、综合协调体系、监查执法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确保安全生产持续平稳,是县级党委政府必须始终高度重视的课题。

双峰县地处湘中,灾害性安全隐患与危险源多,高危行业门类齐全,企业小、散、多,属于安全事故易发地区。然而全县生产安全事故从2004年的150起、死亡72人,到2013年的12起、死亡5人,10年间,事故数量、死亡人数降幅都达到了92%以上,实现连续11年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道路交通领域连续9年未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水上交通等高危行业领域连续7年实现行业整体零死亡事故。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双峰县2012年被省政府命名为首批安全生产示范县绝非偶然。双峰县委书记吴德华认为,安全生产重在平时,必须实打实,群防群治,下大力气搞好日常管理。

搞好安全生产,不可能一蹴而就,遏制杜绝事故发生,也没有捷径、窍门可言。2006年开始,以安全生产示范创建活动为契机,在进一步强化乡镇责任区安排专职安监员,村组、厂矿企业配备安全生产信息员,落实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基础上,统一推进乡镇安监站标准化管理,根据工作需要确定监管工作人员数量,至少3人,多则12人,安排标准办公用房,配备电脑、电话、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等办公设备和专用监管装备,一些乡镇还配置了安全监管专车,同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基本情况、隐患排查整治、特种作业人员等10类台账和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奖惩、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宣传教育培训等14项工作制度,抓好日常监管质量,使乡镇基层安全管理从硬件到软件都规范有效。

安全生产不是空中楼阁,好的监管机制必须有最广泛、最基层的群众参与才是实现生产安全的根本保证。

近几年,双峰县突出强调安全生产走群众路线,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抓安全生产,实行群防、群治、群管、群控,从最源头监管安全,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示范学校、示范班组、示范岗位等活动,从2011年开始,全县所有行政村都将安全管理列入自治章程,组建了义务安全巡查队伍,并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经常性安全巡查、应急救援演练等形式,加强森林防火、农村建房、农业生产用电、公共消防、道路交通和水上交通、学生假期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特别是集思广益,充分发挥群众的智慧,根据各乡镇安全生产环境状况、基础条件的实际情况,开展侧重点不同的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形成了杏子铺镇的水利安全、印塘乡的平安农机、荷叶镇的旅游安全、走马街镇的安全文化、三塘铺镇的安全群防群治、洪山殿镇与蛇形山镇的煤矿安全监管、沙塘乡的道路交通管理、井字镇的采砂整治、花门镇的农村建筑安全、永丰镇的社会化监管、经开新区的烟花爆竹打非等各有侧重、特色突出、相互促进、成效显著的示范群体,全县16个乡镇全部通过市级示范乡镇,省级示范乡镇现已达到13个。

株洲市:

让企业对自己负责

排查治理隐患既是企业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核心内容,也是政府安监部门通过监管执法落实安全监管主体责任的关键所在。但是长期以来政企不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导致了隐患排查治理政企职责不清,角色错位,某些政府职能部门成了企业隐患排查治理的主力运动员,承担了无限责任。甚至出现了“企业老板只顾赚票子,不顾员工命根子,出了事故政府当孝子,一些干部丢帽子,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冷、政府热”的怪现象。

株洲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南方交通枢纽,也是全国烟花爆竹之乡、危险化学品主要生产基地及中南地区重要的服装批发基地,工矿商贸等各类高危行业“门类齐全”。目前,全市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46家,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593家,烟花爆竹生产企业368家,烟花爆竹经营网点1537家,煤矿112家(含2家省管煤矿),非煤矿山企业171家,尾矿库45座,高危企业点多、线长、面广。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全市县以上安监部门只有178人,其中执法人员不到80人,很难从时间、质量上实现全覆盖执法检查。

如何走出这些困局?株洲市安监局局长殷顺堂介绍了株洲的探索。

政府包揽一切的做法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要求根本不相适应,面对千差万别的成千上万企业,安监部门不仅执法人员数量十分有限,而且执法人员识别隐患的专业能力水平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安监部门计划执法检查很难做到全覆盖,更不可能承担无限责任。

必须从工作机制上彻底理清政、企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职责。一方面让政府部门正确守责不错位,真正有效地履行执法监督的职责,另一方面让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使企业真正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隐患排查治理,激发广大职工排查治理隐患的积极性。

安全隐患必须由企业从源头治理开始。因为企业是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承担者,企业也只有企业对自己的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性能、作业环境管理状况最熟悉。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长期在生产管理一线,哪些方面安全管理有漏洞,哪些生产过程存在安全隐患,哪些地方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怎样进行有效治理等,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那么企业怎样才能发挥好源头治理作用呢?

企业按时自查。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对照本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特别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高危行业企业负责人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的要求,采取班组岗位日查、安管部门检查巡查、企业领导定期督查等方式开展事故隐患自查工作,让成千上万双眼睛盯住安全隐患。

企业及时自纠。对自查发现和上级交办的一般事故隐患,必须立即组织整改,对自查发现的重大隐患,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按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组织制定并实施事故隐患治理方案,限期整改到位。企业依法提取并设立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资金账户,专项用于隐患排查治理、奖励员工发现举报隐患等。

企业准时月报。企业汇总每月自查隐患情况、整改落实情况、治理资金使用情况和验收情况,形成月报表,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和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三方签字,加盖公章后及时上报辖区内安监部门,主动接受安监部门的监管。

许多企业总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往往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我们不能过高估计某些企业在隐患排查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这就要求安监部门必须发挥安监执法的监督作用,迫使企业常存戒惧之心、常怀自律之意,倒逼企业自觉落实保护职工生命安全的主体责任。

第二篇:职业教育:支撑世界前行的力量

2012年5月,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从1987年首次举办,这场约12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职业教育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以来,人口趋势、劳动力市场、技术创新、全球化、教育改革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教育在减贫、解决就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关键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成为了支撑世界前行的力量。

在新变化、新需求、新使命、新挑战的背景下,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被赋予了重要意义。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全球平台,作为主办方,中国向世界展示了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的世界关切

2012年5月14日,来自117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和72个国际组织的37位正副部长及800余名代表齐聚上海,参加在此举办的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并围绕职业教育的议题展开交流探讨。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工作和生活技能”。

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全球性职业教育专题大会,约每12年举办一次。第一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于1987年在原民主德国东柏林举办,主题是“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第二届大会于1999年在韩国首尔举办,主题是“终身学习和培训——通往未来的桥梁”。1999年在首尔举行第二届国际大会之后,全球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冲击下,对于实体经济至关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广泛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内容和结构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鉴于此,教科文组织于2009年制定了2011——2015年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而本届大会就是该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从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按不同的主体分为几个环节展开讨论。虽然由于受历史因素、发展程度、教育和培训理念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对于问题的认识、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是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等议题却引发了与会者强烈共鸣。

重视职教发展是国际共识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政策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了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开幕式并致辞。刘延东在致辞中指出,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就业、繁荣经济、消除贫困和保障公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积极策划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张榕明出席大会并作了题为《中国民间组织参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的发言。张榕明提出,未来的职业教育,将不再是单纯的就业准备,而将为人们提供贯穿一生的生产生活技能,成为国家人力资源优势化的助推器。由此,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职业教育领域中的独特优势,既是必需之举,又是可行之策。

职业技术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被该组织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出席了本届大会,她表示,职业教育对国家和人类发展至关重要,应构建面向21世界和信息社会的职业教育体制。“职业教育不能不断地被边缘化,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制度的建设与完善,改变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她同时强调,职业教育要强调平等和权益,适应社会需求,改革国家策略,激励创新,重视质量,促进终身学习,确保青年获得工作和生活技能,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袁贵仁表示,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历史贡献。中国政府正在加紧研究制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和政策,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拓宽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

在谈到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促进泰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时,泰国教育部长素察·达达探隆韦表示,泰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我们认为职教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推动人们的学习从注重学历向注重劳动力市场需求转变,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需要的知识。”素察·达达探隆韦介绍,泰国政府高度重视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就业率、就业能力,减少贫富差距,确保公平分配。

在第二个非洲十年倡议中也关注了职教的重要性。尼日尔是非洲最大的国家之一,它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推广职业教育。尼日尔职业教育与就业部长恩加德·娜娜·哈迪扎·诺马·卡卡表示,“我们致力于去推广职教,成立了职教政府机构,就职教的资格认证、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了调研工作,展示了政府对于职教、就业的重视。”

在尼日尔,13~19岁的人口有240万,其中150万从未接受过教育,也没有接受过培训。“这些数据却只是冰川一角,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享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职业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恩加德·娜娜·哈迪扎·诺马·卡卡认为,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上升为国家意志。不仅考虑学校内的培训,同时要考虑社会需求。“很多青年人从未受过教育,或者辍学了,需要采纳全面的视角,从国家政策层面,必须去关注职教的战略发展,为我们人民的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但也应该看到,在一些国家、地区职业教育仍未得到足够重视。“与传统主流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并未得到足够重视,职业教育提供当今世界所需知识、技能及态度,这一点也常常遭到严重忽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唐虔表示,此次的上海大会将着力改变这一情况。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文件中,记者也看到:随着2015年这个全民教育目标和千年发展目标预定实现日期的临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际上受到极大关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很有希望在2015年之后的国际教育和发展议程中占据突出位置。

增强职教吸引力成为全球话题

“我们一直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这好像有些矛盾。如果职业教育很重要,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为什么一些国家的政府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中做了很多工作,但仍然无法吸引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逐渐受到各国重视的同时,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已成全球共同话题。

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汤姆·卡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韩国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主任介绍,在韩国,受东方儒教文化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尽管政府鼓励青年学生先进入职业院校学习后再上大学,但还是有75%的青年第一选择去上大学。

来自中国的职教专家对此深有同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把考入大学、进入名校视为成才的途径,而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末流学生无可奈何的选择。

加勒比考试委员会注册主任巴巴多斯表示,在一些国家,职业教育被看作是差生的选择,这给职业教育造成了负面影响。

澳大利亚TAFE模式被我国职业教育界公认为世界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但澳大利亚全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培训中心总裁汤姆·卡莫向媒体透露,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对青年的吸引力还是很有限,40%左右的青年学生第一选择上大学,30%的青年进入职业院校学习,30%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直接就业。其中,职业院校经济类专业50%的学生两三年之后,又进入大学继续学习。

“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就业需求的变化、保护传统的需要等因素,全球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大量增加。”博科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承认,这种需求是不平衡的。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并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年轻人不能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过上独立、尊严与体面的生活。

那么,应该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本届大会中有一个议题是:提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为高等教育铺平道路。其中提到,出于多种原因,参加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学习者常常无缘于高等教育。

国际劳工组织执行主任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表示,职业教育要想让更多青年能够体面地工作与发展需要满足三个要素:一是实行学徒制。把课堂教育和工作场所的培训结合起来。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说,在丹麦、瑞士等国家,学徒制的培训系统把国家、雇主、工会、培训机构等多方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工作场所和教室以外的技能培训。学徒制的学生就业率提高30%,有效解决了青年人就业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劳动力市场中推广学徒制的培训方式,中国也承诺建立类似的培训模式,使学生在培训中获得持续学习、团队合作等软技能。二是在教育和培训中融入“创业家精神”。一些国家存在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的问题。职业教育机构可以尝试开设关于创业的课程,这要求教师有创业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劳动市场的过渡。三是提供好的就业服务。职业教育机构要拓宽信息获得渠道,为学生提供更详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光有培训,没有就业服务是行不通的。

经合组织教育局教育和培训政策处处长黛博拉·罗斯维尔做了题为“将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与进入高等教育的途径相衔接:经合组织的一些经验教训”的发言,她提到,职业教有要具有一定“弹性”,“要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能够顺畅过渡,又要使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能够流动性更强。”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副院长兼科研负责人瑞德亨·瓦斯介绍,在德国,20~29岁的青年人中仅有15%没有接受过职教培训。“德国的职教体系很有吸引力,职业学校学生可以到大学深造。”

提高吸引力,就要改变社会将职业教育视为“二等教育”的观念。巴巴多斯说,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体系应该实现无缝衔接,开放的教育更有利于青年人的发展。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为分道扬镳的两种隔离式的教育,这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多立型、多领域、多层次人才,进而更好的为发展经济、改变民生服务。”来自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表示,亟需推进中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配套改革,“希望以此次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为契机,在中国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宣传,同时推荐现代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的优化设置,把构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立交桥纳入我国教育的配套改革方案。”

欧洲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中心代理主任莱特梅尔说,要认识到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评判标准、体系不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的良好社会氛围还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解决。”

事实上,职业教育不仅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对企业亦是如此。在中国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很多职业院校感到企业态度冷漠。除了深入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增加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针对这一问题,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郭扬接受了本刊记者独家采访。“职业教育要发展就要颠覆传统观念,要跳出教育来看职业教育。”郭扬说,纵观世界,凡是职业教育能够健康发展的国家,更多的是注重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教育性和经济性。如果仅仅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职业教育的突出位置就很难凸现出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发展职业教育更多需要从教育外部着眼,看到职业教育的经济属性。“我们职业学校老是在埋怨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学校很热,企业很冷,其实倒过来想,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员工的职业培训可能更符合他们的需要。”

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职业教育也被视为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

国际劳工组织的成员国把青年失业当成重要问题。因为技能不足,全球1.5亿青年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据了解,过去十年中,青年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国际金融危机让态势进一步恶化。在这一背景下,不久的将来情况大有改观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失业率上升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例如,1999至2008年,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47%,但全球失业率仅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从6.4%降至5.7%。国际劳工组织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显示,世界将来面临着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创造6亿个生产性岗位以实现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和谐的“紧迫挑战”。

高失业率剥夺了成百万青年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机会,同时也对社会和谐形成威胁。因此,如何为民众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帮助青年走出失业困境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沉重课题。

政策制定者们常常强调技能的供求不匹配是青年人失业率高和从学校出来后难以找到工作的重要原因。然而,在技能供求两方面,各国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高失业率与严重的技能短缺并存,在另一些国家,有技能的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企业越来越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掌握了更实用技能的人,这进一步加大了对于技能不匹配问题的政策考量。

本届大会聚焦青年失业及构建统一的资格框架体系,以创新和比较的视角展开了政策、制度及实践层面的探讨。围绕“弥合差距:把青年的技能与工作相衔接”的主题,阿曼、印度、澳大利亚、教科文组织和欧盟代表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自在将青年技能与工作进行衔接的经验。他们认为,必须以一种创新和全面的视角看待全球青年失业危机,高度重视如何将教育和培训与工作领域相衔接,以应对青年人在获得体面工作方面面临的挑战,并且改善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长期处境。

“几乎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存在青年失业率高的问题,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一个结构性难题。欧洲失业率一直较高,但与此同时有200万个岗位招聘不到合适的员工。”欧盟委员会副总干事普拉茨·莫纳在发言中提到,青年人在学校学习的技能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不匹配,是他们从学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莫纳的观点引发许多与会者的共鸣。巴黎教科文组织总部基础学习与技能培训处处长玛特斯特萨·马洛普认为,数百万青年在进入工作领域时遭遇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劳动力市场所需的技能。

“职业教育对于解决青年就业危机至关重要。”何塞·曼纽尔·萨拉萨表示,职业教育在劳动市场与教育界搭建了桥梁,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我们的青年失业率非常低。2011年,欧洲平均失业率是20%多,而我们的失业率仅为8.3%。”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院副院长兼科研负责人瑞德亨·瓦斯认为,德国这么低的青年失业率归功于德国完善的职教体系。

印度国家技能开发委员会总理顾问、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副董事长拉马都莱认为,职业教育是“改进教育体系的基石”,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

阿曼苏丹国人力部副部长加达尼娅介绍了本国的经验。阿曼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视为国家战略,通过设立新职业院校和培训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年轻人获取证书,掌握就业技能。阿曼苏丹国的职业教育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不仅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而且参与质量管理。加达尼娅说,阿曼苏丹国的大学生在毕业前需要顶岗实习,由岗位主管共同参与对学生的培训,在通过考核后方可毕业,考核标准均有专门的机构,达标后才能得到全国测试中心颁发的证书。

素察·达达探隆韦介绍了泰国的经验。在泰国,通过学习提高就业能力。“在工厂内设立子弟学校,学生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不断从学习中获得工作的经历。”

在巴巴多斯看来,职业教育要弥合技能学习与就业需求之间的鸿沟,就必须做到顺应要求,还要不断创新。“现在的情况表明,市场对体力的、低端技术工作者的需求正在减少,对高科技、新兴行业工人的需求正成倍增加。”

美国教育部、澳大利亚商会、教育国际、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也纷纷表示,职业教育应释放潜力,帮助青年人为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好准备,帮助劳动者保持就业能力,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代表(芬兰)及第7次教科文组织青年论坛最终报告的共同提交者米卡·托米则认为,政府要倾听年轻人的意见,释放青年人的潜力并传授他们新技能。

呼吁建立统一资历框架体系

资历认证体系是为职业教育赢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机制之一。应该说,资历和资历制度方面的国际改革对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影响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作为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受邀参加此次大会并作发言。陶西平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表示,这次大会大家都比较关注资历框架建设的问题,在学历框架之外更突出一下资历框架的地位。“目前我们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比,用人单位更重视学历证书,这就造成重学历,对技能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陶西平说。

加达尼娅介绍阿曼苏丹国与外国专家一起研发并颁布了国家职业技术标准。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对提升学生能力非常有效。

拉马都莱介绍当前印度政府已经通过建立制度框架协议和指导意见来应对特殊的挑战,“建立职业教育标准,并且呼吁学生、家长以及政府和行业组织都参与进来,尽可能发挥技术培训的作用。例如,私营企业应当重视在职培训,并通过行业组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

事实上,不仅一国之内可以建立资历认证,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实现技能互认。现在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另外,在外国生活和工作的权利与资历证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承认资历的问题上有效开展国际合作与对话能促进技能的流动。

欧盟建立欧洲统一资历认证体系的经验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

欧洲职业资历认证框架、欧洲职教学分认证体制、欧洲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框架等欧盟系列创新机制的设计突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职业教育障碍,实现了欧洲人力资源的互认与流通。

“欧洲致力于确保人们在欧洲某个国家生活或旅行时所取得的一些资历在另一个国家也可以得到认可,国家间可以对这些学分进行转接和承认。”莫纳说,欧洲增加了青年就业的流动性,使他们在欧洲各国间流动变得更容易。此外,还通过改善教育质量以及开发欧洲的资历认证体系来帮助各国改善资历认证框架。

欧洲职业教育中心提出的“绿色工作技能”的概念也是基于行业的跨国技能标准。

而作为欧盟成员国,波兰将新资格体系作为改革的工具。来自波兰的多米尼斯嘉做了“波兰新资历制度助推波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现代化”的发言,多米尼斯嘉在发言中提到,新资格体系由波兰资格框架、审定、学分累计转换,以及质量保证等组成。新资格体系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以结果为导向将劳动力市场需求与教育相关联,促进流动。

摩洛哥和孟加拉国的代表也在大会上分别介绍了各自在资格框架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摩洛哥开发了国家资格框架体系。该资格体系共有八级,包括很多行业的资格。所有资格都获得了有关方面的认可。开发国家框架体系必须与企业沟通,并且应不断调整,以及时反映劳动力市场需求。

作为劳务输出大国,孟加拉国为使输出的劳工能够获得海外劳动力市场的认可并且获得相应的报酬,成立了国际技能开发委员会,开发了国家技术与职业资格框架。在他们看来,要使资格框架体系真正发挥作用,必须重视行业企业的参与。

职业教育不仅对青年人缺乏吸引力,对企业亦是如此。在中国职业教育推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很多职业院校感到企业态度冷漠。除了深入探讨如何增强职业教育对青年人的吸引外,还需要思考如何增加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

事实上,不仅一国之内可以建立资历认证,国与国之间也可以实现技能互认。现在人们越来越期望资历证明能体现其地区和国际价值。

链接

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新经验

金融危机使各国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纷纷颁布职业教育发展国家战略。职业教育成为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经济重要驱动力,成为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不断强化职业教育国家战略

美国 2011年2月奥巴马政府公布了《美国创新战略:确保我们经济增长与繁荣》,强调创新战略是美国“赢得未来”的关键,是美国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基础,要培养具有二十一世纪知识和技能的美国人,打造世界一流的劳动力。

欧盟 2010年3月欧洲委员会颁布《欧洲2020:智慧、可持续和包容的欧洲战略》,明确三个重点,一是智慧增长,经济发展基于知识和创新。二是可持续增长,促进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更环保和更具竞争力的经济。三是包容性增长,促进高就业经济,形成社会和地区包容性。

德国 在二战后创造经济发展奇迹,职业教育被称作“秘密武器”“双元制”模式已成为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典范,16~19岁青年人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始终占到70%。在此基础上,德国进一步明确发展职业教育是国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发展战略。

英国 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遭受重创,也使英国政府更加认识到了技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2009年颁布的国家技能战略的基础上,2010年11月,英国商务、革新与技能部又发布了“为可持续发展而提高技能”和“为可持续发展而对技能投入”两个技能开发的国家战略性文件。其用意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支撑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的发展。

法国 1999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宪章》,要求建立全国职业教育与经济领域对话机制、加强工学交替式教学、加强教师培训等。2007年5月,法国原总统萨科奇将发展教育作为新政府的优先目标之一,把加强职业教育纳入到教育发展和改革总目标当中。通过“高等教育法”强化大学的职业化倾向,在较短时间内建立了2000多所“高等技术学校”和“大学技术学院”。

日本 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把提高国民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作为一贯战略。提出了三方面举措:一是以小学至高中学生为对象的“新职业教育计划”。二是主要以大学生、研究生为对象,培养有高度专业能力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升计划”。三是“无固定职业者再教育计划”。整套计划不仅覆盖了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而且重视不同社会部门间的合作,强调教育部门与劳动雇用部门和产业界的合作。

韩国 受金融危机影响,韩国政府2009年预算主要用于创造岗位和缓解资金枯竭,创造岗位相关预算达4.87万亿韩元(约266 亿人民币),比2008年增加了41%。在创造岗位相关预算中,增幅最大的领域是职业教育,从1106 亿韩元(约6亿人民币)增至4643亿韩元(约25 亿人民币)。

澳大利亚 2003年出台了《塑造我们的未来:2004—2010年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国家战略》。该战略提出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指导思想:一是为经济服务,使澳大利亚具有国际竞争力。二是为人们服务,给予澳大利亚人世界级的技能和知识。三是为社区服务,构建包容和可持续的社区。近年来,澳大利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每年递增5%。

南非 2005年起,南非政府启动了10年国家计划,旨在以人力资源开发解决国家面临的主要社会经济问题。2006年,政府启动一项10.9亿兰特(南非货币)投入的3年行动计划,用于资助技术学院开展课程改革、师资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等。

不断完善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 从2008年初开始试行国家资格框架,旨在建立各类教育之间相互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等值互通的渠道。鼓励企业参加职教,2008年决定对凡是增加或扩充培训岗位的企业,由联邦政府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促进补贴资金,企业每增加一个职业教育培训岗位,政府将给予4000至6000欧元的资助。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鼓励高校举办职业教育,创立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融性特殊奖”。

英国 开发了上下贯通的资格标准制度,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终身教育体系。在资格证书体系下,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之间实现衔接和互通。

澳大利亚 增加职业资格框架内的研究生证书层级,构建面向人人、无缝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

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德国 “双元制”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制度。其学校经费来源于州和地方行政机构的公共经费;企业承担公司内培训的经费。近年来,德国政府加大了“双元制”教育的公共经费支持。数据表明,政府出资约占总经费的29%,企业约占71%。这种模式通过政策、法律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意志,通过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使得职业教育较好地满足了行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英国 行业技能委员会承担着建立与行业雇主联系和合作的任务,解决技能缺乏以及培训与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学生实习方面。许多企业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企业定期向学校公布拟聘用岗位的情况和学生工作的情况;学校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推荐、联系和落实学生实习。学生实习期间可以获得企业报酬。这段经历使学生能够轻松就业,甚至有可能在实习的公司就业。

澳大利亚 TAFE(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和执行行业培训包,建立课程咨询小组,开展学徒培训。澳大利亚行业企业还为职教机构提供设备设施,职教机构依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定制”课程。

法国 合作的行业企业负责向职业学校提供有关行业和职业文凭的信息并建立信息资源中心,参与学生获取文凭过程的评估,与学校共同设计培训项目,参与开发教学工具,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落实教师在企业内长期实习。

俄罗斯 2010年11月13日,俄罗斯原总理普京宣布,2011年俄罗斯将把教育经费预算提高1倍,新增的预算主要用于优先发展300个新的职业教育项目,涉及能源节约技术、医药、核能源等领域。

(资料来源:摘自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系统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 专题报道

“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在我们追捧德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之时,世界也向中国职业教育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而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中国同样要体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让世界了解中国职教

作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崛起引起世界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教育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起到了领先作用” 。

这样的评价是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悠久的历史、基于中国政府近年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有力的政策、基于中国职业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更基于中国职业教育正在努力让许许多多青年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中国作为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面临诸多挑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尤其对今日之中国而言,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回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历史进程,从2002年“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到2005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再到2011年“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每一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主题和对人力资源建设的新要求。现在,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转型时期,对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对简单劳动力和具有低生产技能的工人、工业者的需求相应减少。而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为突出。

探寻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突破性发展之路,我们可以看到:

在规模上,年招生人数超过1100万,在校生总数近3200万,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1.5亿人次;在办学模式上,调动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目前,行业企业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占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9.6%,举办的高等职业院校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4%。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定期对话协商机制。培养质量上,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高等职业教育就业率达84%,职业院校毕业生成为产业大军中的中坚力量;助学制度日益健全,覆盖了90%以上的中职学生,对农村和涉农专业的中职学生实行免费政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仅去年中央财政投入就达104亿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师资培训等。

应该说,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而随着国家科技、人才、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明确了2020年中国教育发展蓝图。中国职业教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以强化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时期。

与中国而言,当前正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是推进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举办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为中国职业教育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对于广泛学习借鉴国际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那么,未来中国在促进国际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基于这些非凡成就,中国日后定会在世界舞台上大有作为。”伊琳娜·博科娃表示,中国的职业教育为世界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次之所以选择在中国召开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一方面可以让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在职业教育领域所做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职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担负起更多的国际责任。

据了解,2007年至2009年,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并对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伊琳娜·博科娃认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方面,中国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致词中也指出,当今时代,人类同住地球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将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形成的共识,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吸收借鉴各国职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提升中国职业教育水平,继续在世界职业教育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共同努力,使职业教育发展造福全球“大家庭”更多成员!

中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人力资源的蓄水池”“社会和谐的稳定器”。

作者:张韦韦 闫志刚

第三篇:发挥思想教育激励功能凝聚国企员工实干力量

[摘 要]国有企业应善于通过思想教育实现员工激励。思想层面的激励比物质激励更能够满足员工激励的实际需求。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激励的功能表现为激发员工实干精神、激发员工荣誉担当、激发员工创新精神。国有企业通过思想教育实现员工激励具备独特的优势。新时代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激励应特别鼓励自主创新精神、特别鼓励公共服务精神、特别鼓励自强不息精神。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激励应着重于树立信仰、夯实理想、强化道德、提升技能以及构筑文化。

[关键词]国有企业 思想教育 激励功能

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构建了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思想教育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应得到充分重视。思想教育具有激励功能,能够激发员工创业干事的激情和活力,将员工的力量凝聚到国有企业创新发展的事业上来,从而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1]。文章主要探讨国有企业在员工管理中如何发挥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希望能够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开辟全新的路径。

一、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教育激励功能探析

管理学上所谓的激励,是指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思想教育具有激励功能,但是思想教育产生的激励功能和传统的激励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异:一方面,传统上的激励主要着力于物质激励、薪酬激励,而思想教育所产生的激励主要是一种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更偏向于精神层面而非物质层面;另一方面,传统上的激励旨在实现用工收益的最大化,而思想教育激励则包含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等因子,更能彰显出人文精神[2]。

国有企业面临改革攻坚的重任,急需通过思想教育实现对员工的激励。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主要体现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员工实干精神。国有企业要通过思想激励来激发员工的实干精神,要消除员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将职工的思想凝聚到企业中心工作上来,勉励职工本着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埋头苦干。二是激发员工荣誉担当。荣誉赋予使命,使命激励担当。国有企业应通过思想教育激发员工的荣誉感和担当精神,既要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又要激发员工勇于担责、敢于担当的精气神[3]。三是激发员工创新精神。国有企业创新发展需要员工“巧干”而不是“蠻干”,这就需要员工发挥首创精神,在企业管理、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中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推动创新和进步。思想教育能够引导员工抛弃陈旧思维和落后观念,拥抱新思想、新理念,为创新精神生根发芽提供思想的土壤。

二、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教育激励的内在机理

国有企业通过思想教育实现员工激励,符合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原理,具有可行性和可靠性。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教育激励的内在激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窥。

一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国有企业在科研创新、促进经济、服务民生等方面都处于中流砥柱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国有企业要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是党领导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国有企业完善的党团工会组织能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支撑和服务保障。因此,国有企业可以纵深推进员工思想教育,能够将员工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发挥到极致。

二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向。国有企业相比于其他类型的企业,极为注重思想政治工作,已经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指向于员工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它更多地教育员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在此过程中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发展。因此,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包含了积极、向上、为民、奋发等精神因子,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服务意识、奋斗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是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注重方法和措施的优选,能够将最能满足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手段运用于员工思想激励。例如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要求党员干部带动身边职工,共同投入到企业创新发展的洪流中来。又如通过多元化的思想教育方案全面推进员工思想教育,尤其要通过主题讲堂、读书活动、辩论演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等,使员工在学习、互动和娱乐中实现精神思想层面的觉悟。

由此可以看到,国有企业依托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能够有效开展、积极推进员工思想教育活动,且员工思想教育立足于公益精神教育、服务精神教育、使命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而非停留于物质激励、薪酬激励等较低层次。此外,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的举措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具体活动中,从而使员工实现思想的历练和成长。

三、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的新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功能是固有的。当前国有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已经较为注重其激励功能的发挥。然而,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积极推动思想教育激励功能的新发展,为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注入新的内涵,并追求思想激励之新目标。我们应该以发展的、创新的眼光来审视思想教育的激励功能。

一是特别鼓励自主创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力更生奋斗,靠自主创新争取,希望所有企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奋斗。我们要有自主创新的骨气和志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国家力量的真正提升,关键在于自主创新。国有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当今世界的竞争在根本上就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在根本上决定了综合实力,这一命题不管对于一家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是成立的。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思想教育中更多地要以自主创新精神激励员工,使员工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投身于自主创新活动中,为我国科研进步和技术发展贡献出一份力量。

二是特别鼓励公共服务精神。国有企业不是逐利性企业,不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相反,国有企业承担着很多公共义务,尤其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百姓民生为己任。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在思想教育中激励员工的公共服务精神,要求员工放大眼界和格局,认识到肩负的使命和职责,更多地利用企业这一平台服务科研、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从而彰显出国企人的本色。

三是特别鼓励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国国有经济发展至今,其规模和成绩与国企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分不开的。国有企业在思想激励中要对自强不息精神进行新的阐释和新的发展。新时代国企人的自强不息精神就是敢为人先、不畏艰难、矢志不渝、坚忍不拔。国有企业员工要用自强不息精神自我勉励,要以自身的点滴努力推动企业发展进步,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标准自我要求。

四、国有企业员工思想教育激励功能之发挥

国有企业应如何通过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激励功能,使思想教育成为激励员工的关键手段呢?文章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进行。

一是树立信仰。信仰是人的精神之钙。国企在员工思想激励中要引导员工树立信仰。这种信仰是心理层面的确信,即相信国有企业能够在党的领导下取得改革攻坚和创新发展的新成绩,能够在全体员工的努力奋斗下成为优秀企业,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是夯实理想。员工的理想就是企业的蓝图。国企要致力于培养有理想的员工,要引导员工追逐理想,帮助员工实现理想。国企应帮助员工树立职业理想,做好职业规划,还要将理想实际化、具体化,并且要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理想不能空谈,必须付诸实践,国企要勉励员工在岗位上用点滴努力实现理想,十年如一日地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奋发拼搏。

三是強化道德。国企员工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这里的“道德”既包括个人私德、公共道德,也包括职业道德。加强道德修养,成为道德模范,是每一名国企员工的必修课。国企要善于通过思想教育激励员工强化道德,要求员工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升公共道德水平,尤其要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保守商业机密。

四是提升技能。国企员工不能空谈信仰、道德和理想,而是要拥有实实在在的技能,以此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国企的创新发展也需要一批具有卓越技能的优秀员工。国企要通过思想激励提升职工的学习积极性,鼓励职工关注行业前沿、热点和焦点,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前辈学习、向同事学习。国企员工更要践行“工匠精神”,争做新时代的能工巧匠,将“工匠精神”中蕴含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五是构筑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使职工置身于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有利于职工思想的提升和进步,能够给予职工充足的精神养分。国有企业应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善于将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发挥企业文化对思想教育的积极意义。国有企业切实做好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能够进一步发挥员工激励功能。当前国有企业应重点建设好服务文化、团队文化、创新文化等,使员工的服务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的激励和发挥。

总之,新形势下国有企业要充分重视员工思想激励的功能,认识到员工思想激励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应抛弃传统上仅仅关注物质激励、薪酬激励的陈旧做法,转而将员工激励的重心放在思想激励上,用思想激励的方式促进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思想激励并非空谈服务和奉献,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强化员工思想教育,抓牢抓实思想激励,能够引领员工成长发展,实现员工自我价值,形成双赢、多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付琳.国有企业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创新[J].现代国企研究, 2016(7):254.

[2]石会婷.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办公室业务,2019(3).

[3]李广民.石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基层基础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河南科技,2012(9X ):12.

作者:孙守卫 丁德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模具制造业发展论文下一篇:高级项目管理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