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

2022-04-25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本文对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目的是为我国教师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

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 篇1:

甘南藏区合作市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研分析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教育局,甘肃 合作 747000)

[摘 要] 甘南藏区合作市新入职教师是一个名族地区教育界的特殊群体,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对甘南藏区合作市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新入职教师心理上的不适应、焦虑、抑郁和人际敏感。如何调整自己,正确去面对工作,对新入职教师自身发展和当地民族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调研分析

为了解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系统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本人以合作市新入职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通过访谈等形式对合作市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了解。

一、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2013~2015年新入职的107名教师,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以现场答卷的方法,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调查的教师中男教师47名,占43%,女教师60名,占56%,外地教师36名,占33%,本地教师71名,占66%。共收到有效问卷104份,回收率97%。同时,通过实地调研,有针对性地访谈了30人。此次调查的可信度较高。

二、调查结果

1.合作市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情况。SCL-90答卷表明:有12%的新入职教师存在较轻的心理问题,3%的新入职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40%的新入职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倾向。

2.新入职的外地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合作市新入职教师中,新入职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是招聘的特岗外地教师,这部分教师总均分及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本地教师,检出率最高的是人文环境敏感和焦虑。

3.不同专业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情况。不同专业新入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尤其是英语和数学两个学科的新入职教师,在敌对、偏执等方面心理问题比较明显。这些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抑郁和人际敏感。

三、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表明,合作市新入职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1.环境不适应——甘南藏区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许多外地新教师对高原气候、语言环境、工作生活条件相对不适应,导致一些新教师出现自卑、胆怯、焦虑、孤独、抑郁等问题,对其工作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逐渐降低。

2.由于各种特殊原因,许多学校缺乏音体美等专业教师,尤其是乡级牧区学校,教师工作量普遍较大,因此许多新入职教师既要上主课,又要上副课,工作量较大,每周课时量超标,生活节奏紧张,但工作绩效缓慢,成就感难以得到及时的满足,进而导致一些新入职的教师产生挫折感。

3.新入职教师自身调节不当,在遇到问题时没有适时找到自我排解的方法和正常发泄的渠道,不能及时转换角色,在努力塑造自己的同时,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容易出现认知偏差,引起心理冲突和心态失衡。

4.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忽视,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也没有采取合理的方法介入干预。有些教师出现心理问题后,不但没有引起关注和帮助,反而遭到他人的排挤、嘲笑和冷漠,导致问题恶化,甚至不可逆转。

5.一些老教师出现的身心健康问题,如:身体疾病、职业倦怠、身心疲惫、人格偏蚀、情绪易波动、恐慌不安、精神不振等亚健康问题,容易使新入职教师受到不良影响,产生的结果也不容忽视。

经过分析,甘南藏区合作市新入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明显低于其他人的水平。教师的职业特征要求教师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新教师应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态。此外,培养兴趣爱好,加强体育锻炼,准确地自我定位,发挥自己的长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适时增加正能量,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祥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新入职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余国良,金东贤,郑建君.教师心理健康评价量表的编制及现状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3).

[2]吴思孝.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J].教育探索,2003(5).

[3]田守花.试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心理健康素质[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

[4]甘雄.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中学教师心理健发展新模式的构建[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

①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立项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视角下的新入职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以合作市为例”(批准号:GS〔2016〕GHB015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贡保

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 篇2: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综述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进行总结,目的是为我国教师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研究提供借鉴。纵观近几年国内教师心理方面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前人对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此领域比较常见的方法是测量法,其中,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使用频率最高,也最为常见,其它的研究方法并不经常使用,但这些方法会与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方法的单一性,从而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調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机能得到明显提高,安静心率、舒张压、收缩压明显下降(P<0.05),肺活量、台阶指数显著增加(P<0.05)。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10]张璞.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曾宪雯(1990.1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13级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

作者:曾宪雯

教师心理健康试析论文 篇3:

上海市高校教师心理求助行为调查及其启示

摘要:高校教师由于背负着教学、科研、家庭等一系列压力(重点大学教师则更甚),一些高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面对现实,我们唯有认真地调查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解决高校教师心理求助的对策建议,才能有效解决高校教师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教师心理求助行为的调查即是为高校教师化解心理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心理求助;求助方式;求助对象

作者简介:肖君政(1982-),男,湖南永州人,上海金融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助教;王祖荣(1969-),男,安徽和县人,上海金融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上海 2012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上海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上海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及其心理求助”的部分成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上海市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选取综合类高校、师范类高校、理工类高校和财经类高校各一所,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有效回收率100%,其中,男性42%,女性58%;30岁以下(年龄1)37%,30至39岁(年龄2)11%,40至49岁(年龄3)16%,50岁以上(年龄4)36%;本科学历的20%,硕士学历的57%,博士学历的23%。

(2)方法。自编《教师心理求助行为态度》调查表,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性别、年龄段、学历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心理求助方式,列出了常见的工作事业、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子女教育和心理障碍五种问题,提供自己解决、求助于人和其他方式三种选项。第三部分为当出现上述五种问题不得不求助于他人时的首选求助对象,提供了配偶父母、亲戚朋友、同事领导、心理咨询师和其他五种选项。第四部分为不得不求助心理咨询和治疗时的机构选择,包括医院精神科、高校咨询中心和社会从业门诊三种选项。问卷调查为单个对象匿名独立填写,当场回收。数据采用SPSS 11.5 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

(1)一般求助方式。从表1可以看到,总体来说,上海市高校教师在不同问题上的一般处理方式大都是自己解决的比例要明显高于求助于人的比例,采用其他处理方式的比例则非常少。统计分析表明,在恋爱婚姻和子女教育上处理方式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在工作事业、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和子女教育问题上不同年龄段的教师存在求助的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上不同学历的教师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特征的教师在心理障碍问题的求助方式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首选求助对象。从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高校教师在不同问题上的首選求助对象在比例上存在很大差别,总体来说,工作事业首选求助于同事领导,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和子女教育首选求助于亲戚朋友,心理障碍首选求助于亲戚朋友和心理咨询师的比例相当。统计分析表明,在子女教育上的首选求助对象选择上存在性别差异,在工作事业、人际关系、子女教育和心理障碍上的首选求助对象选择上存在年龄和学历差异。

3.首选咨询机构

上海市高校教师面对不得不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时的首选机构是高校咨询中心,其次为医院精神科,最后为社会从业诊所。首选机构的选择上存在性别、年龄和学历差异,详见表2。

注: *代表.05显著性水平,**代表.01显著性水平。

二、讨论与分析

就求助倾向来看,本研究的受测者在面临工作事业、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和子女教育等各种心理问题时,一般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而当问题成为心理障碍时,求助于人的概率有较大增加,这一规律与前人的研究一致。[1-4]男性与女性比较,男性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女性求助于人的比例稍高,此结果与前人研究一致,[1,2,4]也符合一般的性别角色特点。

不同年龄的教师在不同的问题显示出求助方式的差异。遇到工作事业的问题时,30岁以下的受测者比其他年龄段的受测者更倾向于求助他人,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对于工作的方方面面还处于学习和适应阶段,常常需要请教他人。[5]在恋爱婚姻问题上,30至39岁年龄段的受测者相比之下更倾向于求助他人,是由于一方面在此年龄段的教师刚成家不久,恋爱的理想逐渐遭遇现实生活的冲击,导致亲密关系出现问题,同时又没有多少处理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在此年龄段还未婚的男女自身可能遭遇更多的压力和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和处理。在遇到子女教育问题时,40至49岁年龄段的受测者更倾向于求助他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此年龄阶段的教师子女正好处于青春期而出现各种行为问题,而感觉自身原来的教育方式失灵。[6]此年龄段的受测者又正值壮年,是发展事业的重要时期,但是同时也遭遇更多的心理压力,因此遇到心理障碍问题时也比其他年龄段的受测者更多地寻求他人帮助。[7]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教师在不同年龄段遇到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决定了在此问题求助于人的比例。

不同学历背景的受测者其求助方式也存在一些差异。工作事业问题受测者随着本科、硕士和博士学历的上升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这可能与研究生学历教育中对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视不无关系。然而在人际关系问题上,随着学历提高反而更倾向于求助于他人,这是否意味着博士学历的教师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欠缺?在此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解决心理障碍问题,硕士背景的教师更倾向求助于人,本科次之,博士背景的教师更倾向于自己解决,虽然差异并不显著,但是否可以从中了解到硕士背景的教师群体的特殊之处,或许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证实。[8]

当面临不得不求助于人之时,从对不同首选求助对象选择倾向来看,可发现这样一些特点:(1)因面对的问题不同,教师首选的求助对象有明显的区别,如工作事业问题较倾向于向同事领导求助;人际关系和恋爱婚姻较倾向于向亲戚朋友、配偶父母求助;子女教育首先倾向于向亲戚朋友求助,其次向配偶父母求助;而心理障碍问题向心理咨询师求助的比例有非常大的提高。(2)在五类求助对象中,总体来看,亲戚朋友是最主要的求助对象,配偶父母次之。只有在特定的问题上才会向特定的对象求助,例如工作事业上求助比例最高的是同事领导,心理障碍求助比例最高的是心理咨询师。(3)教师在出现心理障碍时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有约40%的比例,在遭遇子女教育问题时有约13%的比例,在其余问题上向心理咨询师求助比例都相当低,几乎接近于零。(4)不同年龄段受测者首选求助对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工作事业和人际关系问题上,其中工作事业方面40至50岁年龄段求助同事领导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而人际关系上40岁以下年龄段的受测者求助于亲戚朋友的比例要明显高于40岁以上者。同时40岁以上者求助心理障碍问题时选择父母者比例为零。(5)在五类问题中,本科背景的教师更倾向于向亲戚朋友求助,而较少向配偶父母求助。(6)在所有的问题上,男女性别的首选求助对象均没有明显的差异。

受测者对于求助心理咨询和治疗的首选机构存在差异,选择高校咨询中心的比例接近一半,选择医院精神科的接近三分之一,而选择社会从业诊所的接近20%。对此的解释可以看作是一方面高校教师对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比较了解,而且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此首选比例最高。同时由于选择心理咨询和治疗往往是心理障碍已经达到严重程度,偏向医学治疗而轻视发展性问题咨询的传统更使一部分受测者把医院精神科作为首选。社会从业诊所良莠不齐导致首选比例下降。在机构首选中存在性别差异,男性选择医院精神科比例最高,而女性选择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比例最高。同时,机构首选的差异也体现在性别和学历背景上。30岁以下年龄段者选择医院精神科的比例较少,而50岁以上年龄段者选择社会从业诊所非常少,本科和博士学历背景的教师很少选择社会从业诊所。这些结果显示出对于目前三类咨询机构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的认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

三、思考与建议

1.畅通交流渠道, 增强人际和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知,无论是求助的一般求助方式还是首先求助对象,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求助对象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即使求助于人也可能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如果人际关系和谐了,无论是同事领导还是朋友亲戚都会给求助者出主意、想办法,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各高校应创造条件促进人际交往,如举办大型文体活动,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和谐的关系。还要积极发挥高校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各类团体的力量,搭建社会支持系统,使广大教师需要求助时有一个交流和舒缓压力的平台,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9]

2.注重宣传培训,通晓求助方式

教师获得求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但高校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各高校要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学校还可联合社会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培训和心理辅导,提高教师对心理保健重要性的认知,使广大教师在需要心理求助时知晓求助的具体要求和求助方法,[10]同时,高校应利用一切宣传手段,使常见的、实用的、有效的求助方式解决尽人皆知,深入人心,保证教师在需要求助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帮助。[11]

3.突出分类指导,及时有效指导

从上述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因性别、年龄、学历背景的不同,其心理求助也存在著差异。因此,各高校要针对高校教师心理求助的不同特点,突出分类指导,实施区别对待。[12]对于学历层次低的教师要多引导,对于学历层次高的教师要丰富其心理知识,以帮助其自己解决问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求助要抓住特点,着重做好40~50岁教师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高校领导要关注他们,在人生发展、子女教育等问题给予足够的关心;要注意性别在首选机构选择上的差异,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维护专门机构的建设,保证畅通求助路径,配齐配强救助力量,以帮助女教师在第一时间能够得到充分救助。

参考文献:

[1]姜倩.大学生心理问题求助方式的调查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7,(12).

[2]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3]Ja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York:Basic Books,1958.ⅸ

[4]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06,(6).

[5]叶志雄.试析当代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的若干思想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6]边玉芳,滕春燕.教师心理健康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3,(3).

[7]张桂华.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书育人,2005,(11).

[8]王蕾.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

[9]秦戈.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调试[J].教育与职业,2005,(15).

[10]马亚.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8).

[11]沈绮云,杨琳.高校教师职业枯竭及其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12]胡昌恩,伍安春.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肖君政 王祖荣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近视成因矫正分析论文下一篇:政府经济职能浅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