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观察

2022-09-13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特殊类型,好发于夏秋季,表现为急性高热、咽痛、口腔疱疹、流涎、厌食、呕吐等,目前传统疗法主要为应用广谱抗病毒药物及对症处理、预防并发症。近年我们在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而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笔者发现雾化吸入效果更优于肌注效果。本文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240例小儿疱疹性咽颊炎患者的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注:3组两两比较,PAB<0.05,PBC<0.05,PAC<0.005。治疗组在退热及疱疹消失平均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l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我院自2008年7月至2011年7月符合小儿疱疹性咽峡炎诊断标准[1]的门诊及住院治疗患儿240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A79例,其中男41例,女38例;治疗组B7 7例,其中男38例,女39例;对照组C84例,其中男45例,女39例。

病例选择条件:(1)年龄3个月~12岁,突然发热、咽疼、不敢吞咽、流涎;(2)咽充血,咽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可见数个及数十个灰白色疱疹,直径1~3mm,周围有红晕;(3)病变局限于咽峡部而不波及口腔前部,亦不发生于齿龈及颊黏膜;(4)局部淋巴结不肿大;(5)末梢血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无异常淋巴细胞。将24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A79例、治疗组B77例和对照组C84例。3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血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方面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具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C予静脉点滴病毒唑抗病毒,口服退热及支持治疗等。治疗组A(雾化组)在对照组C的治疗方案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1b<1岁6µg,1~5岁10µg,5~10岁20µg,>10岁30µg,加入生理盐水1m L稀释后雾化吸入,1次/d,连用3~5d。治疗组B(肌肉注射组)重组人干扰素a1b用量、用药时间与治疗组A相同,用药途径为肌肉注射,其他治疗同对照组C。

1.3疗效判断

显效:用药后1~2d体温恢复正常,咽部疱疹缩小,精神食欲好转;有效:用药后3~4d体温降至正常,咽部疱疹缩小甚至消失;无效:用药≥4d后仍有发热,疱疹未消失,甚至有溃疡形成,患儿精神食欲均欠佳。

2结果

2.1临床疗效(表1)

2.2不良反应

治疗组患儿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与干扰素有关的不良反应。

3讨论

疱疹性咽峡炎是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特殊类型,多由柯萨奇病毒感染所致,柯萨奇病毒为肠道病毒,属小RNA病毒,传染性较强,呈散发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1~7岁儿童,以口经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2]。小儿因呼吸道感染而使呼吸道抵抗力急剧下降,且小儿保护性免疫功能低下,自身产生的干扰素相对不足,致使病毒感染的严重性曾加。临床使用的抗病毒化学药物中,广谱抗病毒药病毒唑作为传统用药应用较多,但其易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腹泻等不良反应[3]。

干扰素是正常人体血液中存在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多功能糖蛋白,它是抗病毒感染中最重要的淋巴因子之一,除直接限制病毒复制和扩散外,还有启动免疫反应及NK细胞活性、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的作用。近年的研究表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可被特定的受体识别,由干扰素调节因子介导,诱导干扰素的表达,从而激活干扰素下游靶基因而起到免疫防御功能,同时加工、呈递病毒抗原多肽,以及诱导T细胞分化,激活机体特异抗病原体的适应性免疫途径[4]。当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下降,加入外源性的干扰素,可刺激免疫细胞产生内源性干扰素,增加机体抗病毒能力[5]。本组资料显示干扰素在退热、口腔疱疹消退、进食改善方面均优于病毒唑。

文献报导干扰素用药途径多采用大量全身用药。但高浓度干扰素无论在体外或体内均可抑制抗体的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干扰素的浓度越高,其抑制效应越强,高浓度干扰素对Ig G、Ig M和Ig E的形成均有抑制作用,且能抑制B细胞的初次应答,亦能抑制再次应答。而低浓度的干扰素治疗婴幼儿疾病有可能抑制其抗体的产生。故作者采用口腔局部雾化用药方法。运用干扰素雾化吸入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有诸多优点:首先药物经超声雾化后形成直径约1~5um的小微粒,这些含有高浓度的微粒能透过黏膜,进入咽部,直接与病毒组织接触[6],提高了局部药物抑制病毒的浓度,可迅速减轻病情。其次雾化吸入方法简单,无创,家长与患儿易接受,同时局部用药剂量小,安全有效,避免了干扰素肌肉注射后的不良反应,是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有效方法。本组资料显示干扰素雾化吸入在退热及疱疹消失平均天数、进食改善方面均优于干扰素肌肉注射。

干扰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轻到中度减少,但极少引起感染或出血)、神经精神系统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他不良反应(如间质性肺病肺泡病等)、结膜下出血、视网膜出血等,但本组资料显示未发现与干扰素有关的不良反应,考虑此与用药时间短、用药量适中有关。鉴于本组病例有限,尚需进一步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

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干扰素不同用药途径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探讨最佳用药途径。方法 240例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A79例、治疗组B77例和对照组C84例,进行临床疗效比较。所有患儿均予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药物及预防并发症等传统疗法治疗,治疗组A在此治疗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1b雾化吸入,治疗组B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给予重组人干扰素a1b肌肉注射,观察3组患儿疗效,并将结果给予统计学处理。结果 治疗组A、治疗组B在退热及疱疹消失平均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C,治疗组A更优于治疗组B。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干扰素a1b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在退热、口腔疱疹消退、进食方面均优于传统疗法,而且使用重组人干扰素a1b雾化吸入较肌肉注射效果更明显,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雾化吸入方便、无痛苦、安全性高,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干扰素,雾化,肌注,疱疹性咽峡炎,小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汀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8.

[2] 董宗祈.抗病毒药物的进展与临床应用[J].医药导报,2003,22(5):291.

[3] 丁玉峰,刘铜林.儿科药物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6

[4] Meyer O.Interferons and autoimmune disorders[J].Joint Bone Spine,2009,76(5):464~473.

[5] 张曼莉,王箴,江毅,等.干扰素治疗儿童手足口病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3):303~307.

[6] 胡若琪.复方鱼腥草液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急性咽炎63例[J].第一军医大学分校学报,2005,28(2):11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傣族历史档案研究述评下一篇:中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