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

2022-05-03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另一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既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增长趋势,又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也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 篇1:

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状态分析

摘 要:通过对全国、云南省及滇中城市经济圈近20年三次产业的产值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结构偏离度的考察和分析,以此来研究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理;但是,其就业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就业问题逐渐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结构偏离度

引言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配第-克拉克定理就揭示出衡量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协调与否。而库兹涅茨的国民收入理论和钱纳里的多国模型的实证研究则进一步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存在。从国际经验来看,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二者变化的速率大致接近,这是地区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前提[1]。

滇中城市经济圈作为国家12个重点开发区之一、云南省优先开发区域,承担着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壮大经济规模和集聚人口的重任。经过近20年的产业结构调整,滇中地区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二者之间进程的不同步,现已成为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快速发展的阻力。因此,本文对滇中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深入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一、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动态演进趋势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自1992年以来,滇中城市经济圈一直保持着“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即始终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但三次产业结构间的比重不断变化,更加趋于合理化、高级化。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92年的19.24%下降到2010年的10.1%,同时与二、三产业比重的差距日益增大;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则呈现了总体逐步下降的趋势,由1992年的53.48%下降至2010年的46.75%;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7.28%升至43.14%,上升幅度高达15.86个百分点,其比重虽仍低于第二产业,但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差距却日渐缩小,大有齐头并进甚至超越的势头。从横向方面看,滇中城市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跟同时期全国和云南“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演进状态基本保持一致,但由于位于云南“心脏”部位,是云南的枢纽,因此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要优于云南省(图2、图3)。

图1 1992—2010年研究区产业结构演变

图2 1992—2010年全国产业结构演变

图3 1992—2010年云南省产业结构演变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统计年鉴及其他数据计算整理

(二) 就业结构严重滞后

从图4、图5、图6可以看出,1992—2010 年,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这种变化同全国和云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有所相同。从比重变化的幅度角度看,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了18.3个百分点,全国、云南第一产业比重变化了21.8、19个百分点;滇中城市经济圈、全国及云南的第二产业比重分别变化了3.8、7和2.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分别是14.6、14.8和16.3个百分点。

图4 研究区各产业就业比重趋势图

图5 全国各产业就业比重趋势图

图6 云南省各产业就业比重趋势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云南省统计年鉴、研究区统计年鉴及其他数据计算整理

以上数据反映出滇中城市经济圈各产业就业比重变化幅度都小于全国相对应各产业比重的变动幅度,且在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就业比重保持在45%以上,就业结构滞后于全国的水平。按照现代经济理论的划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的结构水平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即传统型、发展型和现代型(表1) [1]。结合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具体情况可以看出,滇中目前的就业结构仍属于发展型。这说明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一产业有大量的劳动力还没有转移出来,这在云南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表1 就业人口结构类型表

此外,从图7各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发展趋势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并从2001年后有逐年上升趋势,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发展速度较缓和,2001年后亦呈上升趋势,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发展则呈现微弱下降的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劳动力正在逐步同时从第一产业的部门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部门中转移,并且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要大于第二产业的速度,这样就形成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的现状。这个结论显然并不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就业人员先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这说明滇中城市经济圈就业结构的调整有其特殊性,其就业结构的比重形成了“一三二”就业结构格局。

图7 研究区各产业从业人员人数的发展趋势比较

注:增长系数=当年各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基年各产业从业人员人数

二、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协调性分析

一般的经验分析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证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是较为一致的,工业化的过程既是产业结构的比重优势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演替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资源在产业间依次转移的过程,并最终达到经济均衡 [2]。

从上述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分析中发现,其产业结构在朝合理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同时,还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为进一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下采用结构偏离度来分析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关系。

结构偏离度是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一种不对称状态的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GDP 的产业构成百分比/ 就业的产业构成百分比)-1

若结构偏离度为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转移协调;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人口的转移与经济发展、结构转移越不同步、不协调 [3]。表2 是1992—2010年全国、云南省与研究区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情况。

1.第一产业一直保持着较高的负偏离。1992 年以来,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由 0.70上升到 2010 年的0.78,介于全国0.70、云南0.82水平之间。较高的负偏离度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份额远大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份额,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3]。将这些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压力仍然比较巨大。

2.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过大。全国第二产业偏离度基本保持在0.67—1.42,变化幅度及绝对值都较小,而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二产业偏离度在2004年最大,达到2.94的数值,后虽呈直线下降趋势,但到2010年其数值仍大于1.13,说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份额远大于第二产业就业份额。从理论上讲,第二产业应该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使产业的发展与其吸纳的劳动力能力保持一致。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因素,增大了就业壁垒,以至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相对下降,进而导致第二产业偏离度过大。

3.第三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均衡。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从1992年的0.46下降至2010年的0.3,下降幅度较大。第三产业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存在的滞后不协调性明显得到改善,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平稳;二是目前滇中城市经济圈第三产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技术含量偏低,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高,市场竞争充分,用人机制灵活,就业进入壁垒较低,成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部门[4]。

总体上看,无论是全国、云南省还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其就业结构都滞后于其产业结构。滇中产业结构偏离度总体情况好于全省,但与全国相比仍存在差距,不过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已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相信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带动就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全区产业结构偏离度将更加趋于合理化。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全国、云南省及滇中城市经济圈1992—2010年数据的实证分析与研究,总体来说,滇中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都在日益优化与协调,但就业结构的比重与发展仍然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未能转移到二三产业就业部门,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要缓解滇中城市经济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果不协调的状态,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与政策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以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不断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相协调,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齐飞、城乡和谐共发展。

1.进一步加大第一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培育具有滇中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相呼应的集经济、社会、生态、示范功能于一体的全新现代农业体系。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农村就业容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

2.挖掘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第二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仍然是现阶段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大发展力度。同时,不断提高第二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价值,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未来发展重点,积极培育符合产业需求的各类劳动者,迎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3.充分利用滇中城市经济圈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以云南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为契机,充分挖掘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特色餐饮资源,发展以旅游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物流业及社区服务业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从而不断拓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逐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促使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和高级化。

4.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结合产业结构调整与新技术革命发展方向,通过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及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促进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相适应,不仅在数量上,还要在质量上、结构上满足滇中城市经济圈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君萍.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陕西的个案分析[J].经济经纬,2009,(4): 35-38.

[2] 佟亮. 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演变分析[J]. 商业经济,2011,(3) .

[3] 王晓君,刘爱芝. 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8):129-132.

[4] 秦琴,方苏春.重庆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11).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李莎

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 篇2:

新时期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统计问题研究

摘 要:产业结构升级是现代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理论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一方面体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另一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既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增长趋势,又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发展也会带动产业结构调整。本文选取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研究城市经济产业机构调整的发展变化,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从城市区域发展变化为切入点,对该变化进行测算,对于这种差异性进行空间分解和产业结构分解。从而了解这种经济产业差异的具体分布情况,分析总结出造成该差异性演变的影响要素,以求对城市未来发展提供决策性指导。

关键词:城市经济 产业结构 统计分析

经济的发展变化带有地域性特色,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地域性特色也是不容忽略的。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不同,这种差异性也必然会造成产业发展上的不均衡,这也恰恰是研究地区经济的重要部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变化包含了太多的问题与元素。那么在针对这些问题与元素的研究中,就会产生实际性的效应,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研究不同地区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对,这种深入化、具体化的研究必然会引发对于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并且会从思考的方向制定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那么将这样的研究方式应用到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城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化发展中,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城市的地区经济在整体发展态势上是趋于平衡的,并且这种平衡性所带来的效应性引起了人们对于城市地区经济的关注,也为取得的成绩而表示赞赏。但事物的发展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的,相对性原理在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中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发展的差异性带动了产业经济的特色性,也带来了贫富差距过大这个社会类的现实问题。经济上的贫富悬殊性必然会带来产业及人们心理上的不均衡,那么面对此问题的出现,并且趋于日益严重的态势下,如何从根本上来解决此问题,这就需要从产业结构调整空间统计方面来做研究。要从根本上调整好工作效率的平衡关系,调整好人们支配收入等问题的出现,这一项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1 新时期城市地区经济发展分析

城市地区经济和其他地方区域发展一样,在经济的差距性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然而问题的出现并非是突然间形成的,它总要有个演变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出现差异性的特点。究其原因的形成,需要从差距性的形成发展中来进行深入的分析,这就需要研究城市自变革以来地区差距变化进行计算,并且要对这种差距性的普遍态势进行立体性的剖析,也要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进行剖析。这就需要从人口与经济较为集中的地方的变迁性方面来进行调查,也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对这样的区域调查并结合科学的调查分析后制定出与之相符合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进行分析。

1.1 城市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要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算起,在城市地区经济发展之初,繁华的地段主要集中于东北部地区,这部分区域的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部分地区,东部的繁华巨变尽管在城市的整个经济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一定的推进性作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北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然而,我们说一个地区如何想取得长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到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因为长期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势必会造成贫富差距的大幅度拉开。而这种大幅度贫富差距的出现,将不利于一个地区的整体发展。并且贫富差距的加大也会产生相应的问题,例如人们的心理不平衡,产业的不平衡、经济状态的不平衡等。因此我们说,尽管80年代初城市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这是不够科学的,也是需要调整的。因为它并没有从整體上改变地区性的贫富差距问题。

1.2 副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城市的经济发展中离不开副产业的发展。副产业在促进城市的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从对生产关系的剖析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副产业的出现和大力发展,对城市地区经济的差距性变化起到了催化剂作用。副产业可以说是影响城市经济贫富差距过大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促成了此局面的形成?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同所造成的。正是因为有了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才有了不同地区的副业发展,也正是有了副业的发展也才形成了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它们之间是一种连带性的关系。因此我们与其说是城市的副业影响了城市整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如说是城市的不同地区的不同发展模式促成了城市的各种副业的形成,进而使城市整体性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局面的出现。时代在发展,结构也在变化。就是在这样一种不均衡的发展过程中,城市部分地区的发展仍旧在变化着。原本在80年代初比较热衷的东北部地区经济的繁荣局面,逐渐演变为西部地区经济突出的局面,并且这种局面的出现对城市整体性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1.3 区域性经济发展局面的形成是相对的

在80年代初期城市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这也是因为东北部地区有铁路等重要的交通枢纽存在。交通枢纽的存在意味着交通的便利,交通的便利也就意味着对外货物流通的便利,对外货物流通的便利也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提高。然而,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尤其在区域性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如此。就如同我们每个人一样,人是具有特色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那么经济发展同样如此,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同样会有不同,同一地区的发展同样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微妙的区域差异性。在地区发展中区域性只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因素,还包含人文、地貌、产业等其他影响要素的存在。所以我们说即便在东部这样发达的地区也会有不富有的人口出现。而在西部整体不发达的地区也会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 环境条件的存在

城市地区在全国范围来讲属于干旱性地区,尽管不是完全的干旱,然而从气候环境来讲也是偏于干燥的。从土壤的水分、气候的冷暖上来讲,城市地区不属于是好的经济作物区域。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条件,使城市在水果、产业的发展中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的西南部地区就较为适合生产水果,而城市的东北部就比较适合工业性的建设,这城市的气候环境条件分不开的。此外还有制度规范、生产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在这里就不一一进行论述了。

2 城市经济产业发展差异结构具体分析

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不同区域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不同产业经济的形成,也正是由于不同区域的形成使得各个行业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及变化。那么从专业的角度而论,我国用来衡量不同区域发展情况的方法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以洛伦兹曲线为基础而发展的经济模型,可以反映出收支分配不平衡的具体情形。基尼系数能够体现各个地域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情况。基尼系数的结果最大数值是1,并且不存在负值,基尼系数的数值是与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性成正比的。

基尼系数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尽管它看起来并非多么的高深。然而它是有一定的弊端性的,这种弊端性体现在它并不能较好地展示出人们需要的数据。于是世界各地的学者们和专家们又改进和发现了很多新的统计办法,如万分法、灰度共生矩阵法、计算离子组态概率分布等。但即便是这样采集数据和计算数据,仍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而科学家们能做的只是减小误差率。我们今天分析基尼系数有一个优点,是数学模型本身就是为减小误差而存在的,尽管计算过程十分复杂,但是能够更好地达到标准。

3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要想真正实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不能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这既是一种快捷且稳定的方式,又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利用基尼系数对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与形式进行分析。我们知道,在城市的经济发展中,不同产业所占处的份额是不同的,这就必然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地位。也就是说,在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中,正在以原有的第二产业为主的发展模式逐渐向第三产业模式进行转换。这种转换既是经济作用的结果,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产业结构调整为了迎合时代发展而做出的变革性反应。城市在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这就意味着城市的经济发展模式要转换,正处于转换的关键时期。无论是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是组建成城市经济发展势头的重要部分,是推动全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缺一不可。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也要注意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当然,这两种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来进行模式上的转换。只有将它们三者之间的产业結构进行优化配比才能更好地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也更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通过以上对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动态及资源的分析优化整合,我们意识到只有充分挖掘城市经济产业结构的最佳形式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地区的不均衡发展问题,而只有解决了城市地区的发展不均衡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固然存在,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性也会存在,然而我们只要找到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城市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就能相应的减少差异性,就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琼龙.基于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建筑知识, 2016(10).

[2] 曹子绚,王文君,程聪颖.潜江小龙虾深加工产业集群演化的若干分析[J].中国商论,2016(24).

[3] 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等.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人口结构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6(10).

[4] 赵会杰,赵璟.中原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比较分析与发展定位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5] 黄谦.汇率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兼论目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两种思路[D].浙江财经学院,2010.

作者:孙志刚 郑杉 任学武

产业结构城市经济论文 篇3: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我国国内经济从高速发展进入到了结构调整的中速发展阶段,无论是经济增长目标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都调整到了更加合理的范围,国内经济也进入了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作为国内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增长方式还是产业结构,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基于对当前城市经济的了解,只有正确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增长,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

一、前言

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国家总体经济形势是关系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总体经济形势乐观,城市经济发展获得的支持就比较多。反之,城市经济发展的困难就比较大。从目前国内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济新常态的来临,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现实的影响,只有认真分析城市经济发展特点,并深入探讨城市经济在经济新常态下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制定具体的发展对策,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发展获得更多的支持,进而满足城市经济发展需要,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的现实影响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是新阶段国内经济形势的一种现实表现,同时也是国内经济发展到特定时期的一种状态的概括。基于对国内经济新常态的了解,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的活跃度产生了影响

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总体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城市经济的增速和活跃程度与过去相比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导致城市经济进入新状态的关键。因此,明确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产生的影响和城市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十分重要,这是未来城市经济正向发展的前提。

2、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影响

受到传统发展思维的影响,过去城市经济形成了房地产经济为主,其他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虽然获得了短期快速的增长,但是在房地产经济疲软以及房地产泡沫日益增加的现实条件下,城市经济的增长模式亟需突破。

3、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产生了影响

在过去十年间,房地产经济成为了城市经济的主要着力点,对城市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是随着国家对房地产经济调控力度的增大,城市经济再以房地产经济为着力点将无以为继。因此,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也表现在对城市经济发展着力点的影响上。

三、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到国内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城市经济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整体经济形势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同时,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经济由于自身结构和增长方式等问题,在发展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不利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经验,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

在目前城市经济发展中,许多城市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多数城市经济都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单一等问题。综合国外城市经济发展经验,城市经济只有建立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并突出产业结构优势,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但是从中国城市经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产业重复投资较多,产能建设浪费等现象还比较严重,从客观上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城市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并影响了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不但要对经济新常态有正确认识,还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确保城市经济发展获得有力的支撑,保证城市经济能够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2、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不科学的问题较明显

在过去十年间,城市经济形成了以房地产拉动为主的增长模式,虽然在经济增速和总体发展指标方面达到了预期目标,但是由于过度依赖房地产,也给城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隐患,使城市经济中的房地产泡沫进一步积累,影响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基础,造成了城市经济基础薄弱,一旦房地产崩盘,城市经济将会严重倒退。由此可见,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不科学的问题相对突出,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城市经济难以实现稳定的健康增长。基于这一认识,城市经济只有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改变现有的单一的增长模式,才能保证城市经济在实际发展中获得生机和活力。因此,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增长模式不科学的问题必须得到有力的解决,否则,城市经济的发展将始终被房地产绑架,很难实现快速增长。

3、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方向问题未得到及时明确

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影响或左右国家经济的发展。基于城市经济的重要地位,城市经济发展只有明确发展方向,并建立正确的发展体系,才能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但是从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来看,某些城市经济无论是发展定位还是在发展方向上都模糊不清,不但无法明确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城市经济发展方向的探索方面,也没有取得积极效果,造成了城市经济定位不准确和发展方向不确定等问题的出现,这一现象对城市经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综合当前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明确发展方向,并对城市经济进行重新定位,是搞好城市经济的关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助力。

四、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基于城市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只有积极更新发展理念,并充分认识到经济新常态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才能确保城市经济在长期发展中获得有力支持,进而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基于这一认识,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发展应认真分析现存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应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

对于城市经济而言,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如“一带一路”,并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制定具体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能够与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最大程度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效率和质量,确保城市经济产业结构能够满足实际发展需要,达到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的目的。因此,城市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对产业结构合理性的了解,除了要保证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要保证产业结构能够更好的为城市经济健康发展服务,使产业结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经验参考。

2、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应制定科学的增长模式,提高其操作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调整,房地产经济已经难以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建立全面的多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基于这一认识,城市经济发展不但要认清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还要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对增长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使城市经济增长能够最大程度保证合理性。从这一点来看,城市经济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增长模式,并提高经济增长模式的操作性,使城市经济发展能够获得持续有力的支持。为此,城市经济应摒弃原有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明确经济发展任务,确保城市经济发展取得实效。

3、经济新常态下,城市经济应做好定位,抓住新的增长点

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发展潜力巨大。但要较快发现和较好培育新的增长点,必须做到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市场要活,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靠市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一些经济效益好、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往往不是政府发现和培育出来的,而是相关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自主决策、自主研发生产形成的。因此,在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要实,就是要推动全面创新,把创新成果更多的应用到实体经济中,培育出更多经济增长点。政策要宽,就是要进一步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等方面积极作为,形成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过去,我国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成为“锁在柜子里的宝贝”,这种现象在新的城市经济发展中,应避免再次出现。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城市经济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正确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对策,才能保证城市经济获得快速健康发展。其中具体应从对产业结构进行积极调整、制定科学的增长模式,提高其操作性以及做好定位,抓住新的增长点等方面入手,确保城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作者单位:北京汽车国际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席北玲,张海燕;对当前城市工人失业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2]曹道勇;资源枯竭性城市经济转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胡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支持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作者:谢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论文下一篇:财政税收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