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2022-05-0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随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办学和招生规模都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起步较晚,文化底蕴薄弱,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社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

高校职业本科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及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而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应深入分析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为导向,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结合职业艺术本科院校教育背景出发分析校园文化建设,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希望对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有所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校园文化;思政教育;创新探索

引言

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一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是以自由、平等、独立、开放为精神内核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等。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驱动下,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的引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而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积极构建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通过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物质文化是一种以客观存在的物质为具体表现的文化形态。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能够为学生创造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而由此延伸出的情感体验也能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和凝聚力,进而强化文化环境的育人效果。

根据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應重视以下几点:1.增加物质投入,优化分配结构。例如高校在分配教育资源时,应协调校园景观投入、校园文化设施投入、校园教学投入之间的关系,立足学校特色优化校园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良好的平台。2.注重校园物质环境中的精神渗透,例如花草树木、道路亭榭、教学楼、实验楼等可以根据当地文化或者校园文化特色进行布置,并通过文化元素渗透独特校园精神,凸显价值观念和育人思想,让物质环境对师生形成潜移默化的价值导向。3.把握整体环境建设,营造育人氛围。高校应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娱乐设施建设,以及文化阵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接受先进思想,表达自我观点的空间,拓宽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通过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制度是高校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的体现,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动指南,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认同、遵循和践行的基本规范。健全的校园制度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管理体系,促使工作的有序开展,而由此形成的文化氛围也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立德树人教育任务要求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制度。高校要以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落脚点,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优化教学模式,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应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优化经费支出结构,推动教学项目运行,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发展;结合学校发展实际,针对教师选拔、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内容架构、教学设计、教授方法、教学目标、实施评估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实现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的有效融合。2.立足学生主体发展,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因明确校纪校规、管理细则以及奖励处罚条例等内容,将大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学习方方面面纳入制度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3.结合教育管理要求,完善学校保障制度。加强组织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各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形成相互制衡、协调统一的管理局面,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序推进。

三、通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精神文化是隐性的存在,是全校师生在校园的物质环境与制度环境下,经过感受、认同、践行、创新而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驱动力和核心灵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有力的一种形式。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应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和教学准则,从学生成长大学生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学校主体价值观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融合。2.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的校风、潜心育人的教风以及求真务实的学风;推动网络文化建设,严格对网络文化的检查工作,加强法律宣传,构建绿色的网络空间。3.保持兼容并包的态度,从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中汲取精华,充实校园精神文,提高文化育人价值。

四、通过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行为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所形成的内在品质和行为方式。校园行为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服务体系,增加了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同时也为文化育人效果提供了检验和评价的机会。

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讲,高校职业本科在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应做到以下几点:1.打造丰富且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活动之中,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修养以及行为方式。2.支持社团文化建设,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创造条件。3.拓宽文化载体,加强文化宣传,引导行为方式,强化文化育人效果。

结束语

总之,根据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高校积极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并从物质、制度、精神、行为等方面完善建设唯独,能够有效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强化文化育人效果,有效降低学生的消极、抵触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导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学生“三观”的塑造,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婷婷.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0):35-36.

[2]刘爽.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71-72.

[3]甘迎春.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探索[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01):197-200.

作者简介:叶莲(1986.09-),女,汉,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哲学。

作者:叶莲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2:

浅析民办本科高校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民办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其办学和招生规模都不断扩大。由于民办高校办学起步较晚,文化底蕴薄弱,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鉴于此,本文通过阐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提出了社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加快建设民办高校校园文化,逐渐形成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前言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民办本科高校想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立足当前,认清自己,理顺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认识并重视到学校再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时代特点和自身实际克服困难和战胜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团的积极作用,建设好具有时代气息、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高校社团的关系

(一)高校社团可有效推动校园文化的形成

高校社团活动涵盖了文、史、哲、艺等众多知识领域,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有主题教育、学科专业竞赛、讲座论坛、创新创业活动和问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按照社团活动类型来分,包括有科技型、文艺型、娱乐型和服务型等。正是高校社团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有效助推了民办高校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二)社团活动有利于传承校园文化

高校社团多数是基于学生兴趣、功能作用或专业学科组建起来的,每一个社团都有其存在价值并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他们以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文娱活动等形式活跃在校园文化舞台上。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活动形式、活动范围和参与对象,并且在建设和传承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促进了新校园文化和传统校园文化的融合。

三、民办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地区兴起了建设民办高校,尤其是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民办高校数量及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在本科教育上具有极大的影响。然而,民办高校办学较晚、底子较薄,缺少校园文化的积淀。因此,很多民办本科高校为改变这一尴尬的局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此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民办高校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有些民办高校因资金投入有限、资金断链等问题,直接导致其建设和发展较慢,校园文化建设也相对缓慢和滞后。此外,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過程,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付出和努力。然而,民办高校建设和发展问题,也将给学校各大社团的日常管理带来一定的问题,最终会影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二)学校育人理念与校园文化建设不一致

当前,很多民办本科高校注重校园基础设施、校园校舍等硬件方面的建设而忽略了校园文化等精神方面的建。很多民办本科高校为了创造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和校区面积建设,因此忽视了校园文化对学校发展和教书育人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某些民办高校也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但在理解校园文化内涵上依然存认知偏差,没能将高校育人理念和校园文化建设保持一致。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育人未发挥实质性作用。

(三)与老牌公办院校相比存在文化上的隔阂

大部分新成立的民办本科高校设立在发达城市的郊区,与市区及其他公办高校存在较远的距离,以至于不同高校之间在文化和学习交流上存在困难。特别是在学术、科研和专业上鲜有交流,并且在学术观念、文化理念上出现了一定的隔阂。缺少与外校同专业学生的学习交流,将会严重缩小学生视野和知识面,在校园文化上将与其他高校学生形成隔阂。

四、高校社团助推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创建优秀社团,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创建优秀的社团是打造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社团参差不一、数量繁多,只有集中精力打造优秀的校园社团,才能充分发挥社团优势,建设并丰富独特的校园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需要借助校园媒介、社团活动的力量,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社团活动的力量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实行项目化管理

在社团管理上,任何高校都需要制定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并且要配备优秀的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确保高校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实现项目化管理。民办高校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时,以项目为单位进行申报、审核,只有申报并通过审核的社团活动才允许开展。此外,每一项社团活动需要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负责活动总体把关和指导。

(三)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出现了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势。与传统校园文化相比,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更明显,尤其是校园的网络环境和网络化程度,对民办高校学生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因此,民办本科高校需要立足自身、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推进社团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优势主动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网络科技活动,丰富校园网络文化生活。此外,民办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校园文化网络环境,加大社团网络监管力度,为顺利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五、结语

大学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重要的载体,因此,民办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社团的配合和推进。民办本科高校只有发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立足于自身和时代特点才能更好的建设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

作者:刘宗宇

本科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研究

摘 要:首先分析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境,并简单论述转型发展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建立教师转型发展的院校支撑体系、调整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根本制度、创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三方面,提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为教师的个人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困境;有效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地方和地区经济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显得极为重要。教师是专业人才培养以及院校改革的重要主体,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力量,能否全面提高教师团队整体质量、完善结构以及扩大规模,是影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对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重新审视当前教师转型发展过程,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而结合教师转型发展的基本要求,采取针對性措施,推动广大教师的转型发展,增强教学团队的综合实力。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1.教师转型发展目标尚未明确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而且经常无法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沉重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让许多教师身心疲惫,在教师转型过程中教师个人目标和教学现实情况之间会存在较大差距,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师的工作热情,这些矛盾将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未来发展以及高校日后的发展动力。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资源紧张,教学团队大部分是以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为主,毕业生在得到学历证书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在院校教学过程中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形成实践能力无法有效帮助他们更好地胜任高校教学工作,许多都缺少相应的专业系统化培训,同时也缺少在企业和社会当中的实践经历。不管是职前培训、在岗培训还是进入工作岗位后培训的适应期、拓展期,均缺乏严格合理的培训体制,导致许多教师并没有强烈的转型发展意愿和科学详细的转型发展计划,转型发展目标不清晰,方向不准确。

2.教师转型发展环境急需优化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需要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等方面的支持,而教师专业培训是教师转型发展快速实践的有效路径[1]。随着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往的专业培训模式早已无法适应当前教师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但当前实施的教师培训许多都停留在形式上,更多的是组织团体讲座、网络课程学习等活动,缺乏相应的实践训练活动,无法满足各种学科专业教师的实际要求,无法确保培训效果。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因获得科研费用和其他费用支持力度相对来说较小,造成实践训练室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在教学队伍、科研配套设备以及制度支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并未高度重视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环境的创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广大教师的转型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教师转型发展提出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成为复合型教师,有着显著的专业发展特征。教师既要具有与自身专业相适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并且也要具备较丰富的行业有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可以灵活地运用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2]。此外,在管理方面,需要广大教师充分了解行业有关详细规定,积极主动到企业中挂职实习,亲身体验企业生产实践的具体流程,可以更好地辅导学生参加企业管理以及参与行业生产的实践活动。同时,还能较好地掌握相关行业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在科研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应重视理论知识的先进性,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情况,利用科研课题探究、完善专业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相关岗位要求健全专业课程体系。

三、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1.建立教师转型发展的院校支撑体系

首先,确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根本目标,即培养综合性专业教师。教师转型发展目标主要是教师提前设定自身将要达到的理想效果,提供教师转型发展的生命意义、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这是教师转型发展的崇高责任与重要使命[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是教师集体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对于高校转型,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目标系统的建设应成为现阶段的首要任务。高校应以引导教师转型发展为整体目标,提高转型教师的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全能型、应用型专业教师团队,即以技术型、实践性、自由性为价值主导,以基础理论、实践教学和企业开发一体发展为入手点,实现五位一体教师培养发展目标。五位一体化具体指的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社会育人、服务育人以及环境育人,让广大教师充分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任务,确立转型发展的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观念,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素养,充分体现教师的个人美德。

其次,全面整合教师转型发展课程体系,体现教师转型发展的基础知识结构理论的能力。教师转型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其转型技能发展的主导。建设符合当下形势的教师转型发展的教育课程体系,对推动教师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转型课程体系研发的理论性以及技能性,重点探索教师发展的多种技能结构,重视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丰富教师课程体系的内容,整合政治、金融、社会以及文化各个领域,拓展广大教师的视野,引入技术型高校的前沿教育课程开发思想,提高教师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实践性,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以及院校稳定运行,充分印证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技术性、实践性以及自由性的价值取向。此外,高校还可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引入企业文化思想,招聘企业专业人才,针对教师转型的实践课程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实践能力。

再次,应制定教师转型发展的评价机制,保障教师转型发展的顺利进行。评价是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检测教师个人发展的具体成效,提出反馈建议和有效对策的关键环节。评价一定要有相应的评价指标,我国虽然下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指标》等有关文件,但却并未专门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制定相对应的评价类文件,各大高校将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师评价的主要指标。对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评价负责部门应与相关的合作企业共同探讨并制定专门针对教师转型发展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别于常规意义上的教师个人发展的评价体系,重点体现其中的实践性特征,以深化教师个人内在精神为基础,将发展性、构成性以及判断性教师转型发展评价体系融入其中,切实突出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亲历者,对教师进行评价应以教学实践为参考依据,充分调动他们参加转型发展的热情,落实动态化监控、合理评价、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保障教师转型的良好发展。

最后,开启教师转型发展的院校文化体系内涵工程,打造良好的教师转型发展校园文化。高校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构,文化体系内涵构建是高校综合实力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教师转型发展的重要前提[4]。除了要全面贯彻我国关于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纲要性文件以外,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体系内涵构建还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特征,确立高校文化内涵的属性,明确共同价值认同思想,凸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化专业。详细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体系内涵构建应高度重视物质文化、体制文化以及精神文化三方面工作。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含教师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学硬件设施和完善的软件设施等,这些都能够为教师转型发展提供优质的物质环境。体制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构成教育基本准则以及建立相应的教育秩序。高校体制文化建设主要包含高校宏观发展计划制订、教师转型发展价值取向培养以及伦理道德规范建设、学生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调整等。这些体制方面的理性秩序能够为教师转型发展提供规范的体制依据,而精神文化则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指导者。

2.调整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根本制度

首先,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应构建经验—反思体制,这是调整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制度的重要基础。实用性主义哲学家杜威曾表示,教育需要在经验当中开展,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不断地尝试与感受。经验—反思体制主要是教师根据对教学现象的还原,反观先验主体性的各种经验行为,并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中观察先验主体对客观情况的反思与总结能力。经验—反思体制在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主要可划分成前经验主体层次以及经验主体层次。其中,前经验主体层次教师转型具体表现在表层的专业体验、投入专业热情、专业适应能力的积累。处在转型发展初级阶段的广大教师应具有这些内在的热情和品质去更好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将专业体验、专业热情以及专业适应同时汇聚在一起全部倾注在转型发展中。经验主体层次的高校教师展现出来的将是分散性、碎片化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能力。不管是前经验主体层次还是经验主体层次对教师转型发展内在体制的调整都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转型应积累前经验主体层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专业力量,利用教师经验主体层次体现出来的知识融合与经验,通过经验推理结合的知识系统、课程系统、目标系统等方面的优势内容弥补当前转型认知上的不足,以此来实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经验—反思体制推动下的教师转型应学会教育反思、专业总结,定期批判审视个人专业内涵,努力提高专业精神,真正促进教师转型发展的内涵式发展。

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应构建理论—实践体制,也就是专业基础理论推理演示+实践能力的操练双向调整体制,这是调整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体制的根本旨归。在教师转型发展过程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应有效作用在实践技能操作上,并且实践技能演示还要为专业基础理论的升华提供一定的实践参考。详细来说,在经验—反思体制下,高校教师转型应实现对新学科及全新专业当中基础理论知识的充分了解和消化,實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推演、理论模型的架构以及专业实践操作的升级。想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高校教师在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跨越相关经验认知,利用对教学理论的重新构造及对抽象理论的深刻认知,内化成个人的思想进而传授给广大学生。教师在专业基础理论结构与实践当中根据探究类型途径—过程途径—空间途径的三维立体化结构途径,来实现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深层次融合,从根本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产教研一体化。建设理论—实践双向调整的内在体制,对推动教师转型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创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首先,应充分确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的主要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实际上属于一项较为系统复杂的工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问题应适当给予一定的正确宏观指导,对转型高校的学科设定、学位点构建、综合教学能力等开展实地考察和研究,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思想、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划、教师安排分配、专家引入等详细规定。对满足上述考核指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政府应大力支持,基于高校教师自主设定专业的决定权,准许其在教育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范畴内,按照自身院校办学能力和区域特色,自主增加相应的专业。与此同时,政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构建指标应实施政府权力清单管理,确立责任权限以及监督模式。

其次,健全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有关支持机制。不仅要确立高校教师转型发展的标准,健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有关支持政策和体制是确保高校教师顺利转型的根本动力。因此,需要政府积极正确地进行引导和推进。其一,构建教师转型发展的职位评定机制。明确科学的科研评价观念,保留教师转型的专业职称,适当增加编制,对进入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实施“研究学术+融合学术+教学学术+运用学术”的多样等比考核审查制度。其二,构建教师转型发展流动机制。全面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专款专用,引导广大教师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以此来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积极鼓励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专家到校内担任兼职教师,实施双聘教师、同步发展的共赢计划。其三,构建教师教学示范鼓励机制。国家应实施教师转型教学示范工程,加大人力、资金、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对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成果丰富的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奖励。

四、结束语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着转型目标不明确、转型环境急需优化等困境,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院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转型背景下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建立教师转型发展的院校支撑体系、调整教师转型发展的内在根本制度、创造教师转型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等有效路径,切实推动广大教师的转型发展,全面提高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肖庆东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股权结构会计信息论文下一篇: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热门文章

本科高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