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2022-08-01

第一篇: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土家族风俗习惯

土家族

简介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等县,以及贵州省的印江、沿河等县。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历史

土家族的先民与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但其来源,目前说法不一,一说为古代从贵州迁入湘西的鸟蛮的一部;另说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后)从江西迁居湘西的百艺工匠的后裔。史籍中将湘鄂西一带土家族称为“土人”、“土民”等,清末地方志中开始用“土家”名称。 从秦到清的漫长历史中,土家族深受封建王朝的影响。其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秦至隋的郡县制时期;第二阶段是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制时期;第三阶段是元明至清初的土司制时期;第四阶段是中晚清的改土归流时期。 在历史上苗族与土家族之间是有过长期的隔阂的,远自东汉初年起,中原统治者就一贯的利用土家族统治阶层来控制当地的一切非汉族人民,其中也包括土家平民,但主要的是苗瑶人;从唐末五代起,这种控制更趋向于具体化,即使是汉族统治阶层的人“入主”了这一地区,自己也先得“土家”化,然后驾驭着“土家”来控制苗族;元、明、清三代实行所谓“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为止,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代替中原统治者约束当地的土苗平民。严格地说,历史上的这种矛盾仅存在于“土家”统治阶层与土家及苗族人民之间,但在不甚理解阶级矛盾道理的时代,总认为矛盾是存在于“土家”与苗族之间,就是把阶级矛盾完全看着民族矛盾。解放初期,为土家族自治而活动的干部很为苗族干部同志冷淡,因为他们顾虑“土家”的统治也许要卷土重来。

礼仪

土家族很注重礼仪,见面要互相问候,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时粗茶淡饭,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开水泡团馓,然后再以美酒佳肴待客。一般说请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阴米或汤圆、荷包蛋等。 土家族无论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红白喜事都要置办酒席,一般习惯于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无八碗桌、十碗桌。因为八碗桌被称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与石同音,都被视为对客人不尊,故回避八和十。

节庆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杀年猪,做绿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猪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间过年、过节必不可少的大菜。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间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过赶年,也叫提前过年,又称过蓑衣年。即逢月大腊月二十九过年,月小腊月二十八过年,异于其他兄弟民族的年节。据说在明代,倭寇侵扰我东南沿海一带,政府兵将御侮受挫,特令组织士兵出征抗倭,限定腊月三十日登程,不得误期。土家族先民为了按期出发,奔赴前线,打击倭寇,故提前一天过年。继因祖先抗倭立功,其后代子孙为了继承发扬祖先爱国精神,依旧提前一天过年,以示纪念。 根据祖传,过年的当天,一家之主半夜起床,不许点灯,摸黑煮饭,切菜不用刀,把肉弄成团团,豆腐插成块块,蔬菜扭成节节,一锅煮熟,装满一盆。纪念祖先时,用晒席或衰衣遮住,以示在今天的和平环境里,不忘祖先当年的征战。 女儿会,原名“十个棚女儿会”,是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的土家族青年男女自恋爱的节日。每年七月二日为女儿会的会期。每到这一天,周围七八十里以内的宣恩、建始、鹤峰一带的各族男女青年都来赶会。

婚俗

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

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如“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土家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称“还骨种”,在土家族中比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说。 土家族在同姓为婚的问题上十分谨慎,仅限于同姓不同宗或五服以外的通婚,五服以内通婚为大逆。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即使是符合土家婚规的同姓婚姻,也还是不能为大多数土家人认同。 土家族历史上的婚姻是比较自由的,男女双方经过自由恋爱,征得双方父母同意,即可结为夫妻。在恩施石窑、大山顶等地,有“女儿会”的习俗,即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日,青年男女通过“女儿会”,自由恋爱,结为终身伴侣。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被迫实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清乾隆《鹤峰县志》载:“至于选婿,由祖父母、父母主持,不必问女子愿否。如女子无耻,口称不愿,不妨依法决罚,一与聘定,终身莫改。”

服饰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饮食

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

建筑

土家族的传统民居主要有茅草屋、土砖瓦屋、木架板壁屋、吊脚楼四种类型,除此之外还有石板屋和岩洞。民居结构分为正屋、厢房和司檐:正屋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堂屋,前面有“吞口”;在正屋两头前面并与正屋垂直的两间为厢房;正屋后面的为司檐(也称拖檐)。家庭富裕的建成四合屋,四合屋的前面称门楼子,中间为天井。土家族一般聚族而居,民居自成群落。 吊脚楼是一种全木结构的干栏建筑,为土家族的主要住所形式之一。土家族住所的结构一般为一正两厢(也有一正一厢的),其中厢房为吊脚楼。吊脚楼的地基低于正屋的地基,在其地基上竖立十几根木柱,木柱上铺木板(楼板),以木板为壁,一般二至三层。吊脚楼的前面有阳台,两边有走廊。阳台和走廊排柱悬空,悬柱的末端有圆锥形雕饰,名为吊进瓜。阳台和走廊的栏杆多由木条组成,富裕之家在栏杆上雕龙画凤,在窗子和门上精雕细刻。阳台的屋檐为飞檐翅角,其遮檐用长条木板钉封檐口。鄂西土家族的吊脚楼因前有阳台、两边有走廊,互成转角之势,故名转角吊脚楼。吊脚楼集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土家族建筑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 土家族聚居,古来皆“散处溪谷,所居必择高峻”。至今,村落山寨,或依山傍水,或横卧山塆,或骑坐山梁,或隐藏峡谷,或躲进白云深处,古木翠竹环抱,吊脚木楼,鳞次栉比,宛如翡翠珍珠,洒落崇山峻岭之中,颇有世外桃源之幽美。

禁忌

新娘回门时,忌为娘家扫地,恐将娘家财气扫光。回门日,新郎吃岳丈家头一餐时,忌将岳家特意多盛的一大碗饭吃光,忌将酒杯中事先投入的两粒黄豆(金豆)吃掉,酒后应留在杯中,以免将岳家吃穷喝光。回门时,忌新婚夫妇在岳(娘)家同房。 鄂西土家族忌在待客的油茶场中打

3、4以外数目的鸡蛋。俗信,1个(鸡蛋)为独吞,2个为骂人,5个销五谷,6个是赏禄,

7、

8、9个则应了“七死八亡九埋”的不吉语,故习于打3个或4个荷包蛋待宾客。

宗教

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猪头、团馓、粑粑、鸡鸭和五谷种等。有的在每餐饭前,先用筷子夹少量的菜插在饭上敬默一会儿,表示请已故先人先吃,然后自己才开始食用,农历六月六日为祭土王,每个村寨都要设摆手堂,将猪头、果品等祭品放摆手堂前。十月朔日祭冬,宰鸡鸭设筵宴客。此外,土家族还敬灶神、土地神、五谷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时祭鲁班,祭品除酒肉外,还要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土家族自称是“白虎之后”。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廪君率领部落成员乘土船沿河而行,行至盐阳,杀死凶残的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人民安居乐业,自然廪君也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廪君逝世,他的灵魂化为白虎升天。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结婚时,男方正堂大方桌上要铺虎毯,象征祭祀虎祖。 除了进行宗教式的虔诚敬祭,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其意用虎的雄见来驱恶镇邪,希望得到平安幸福

第二篇:土家族的哭嫁(底稿)

关于土家族古老习俗“哭嫁”的调查

调查者:*** 指导老师:毛燕兰

摘要

本文以土家族‚哭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种民间文化形成的渊源。论文重点剖析了‚哭嫁歌‛独特的文化艺术特征,认为哭嫁是由‚哭、歌和语‛三种元素相互融通的艺术演唱组合。最后,还探讨了土家族‚哭嫁‛的文化和情感传播功能,认为它是土家族姑娘出嫁时宣泄心中真情实感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土家族 哭嫁 哭嫁歌 婚姻 文化情感 孝道

聚居在湘鄂渝黔边区的土家族,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习俗,在婚俗方面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哭嫁,是广泛流行于土家族区域的一种典型婚礼习俗。所谓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习俗,从而深刻的表达出土家儿女的孝道思想。

一土家族哭嫁文化溯源

哭嫁作为土家族一种历史悠久的奇特婚俗,它的产生与发展,直接受到婚姻制度和婚俗的影响。土家族的婚姻在早期是自由婚姻,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婚礼仪式,男女之间经过交往、对歌、赛歌、跳舞、吹木叶等方式接触,相爱之后,经过土老师作证即可成亲,不索取任何财物。然而,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实行‚改土归流‛制度之后,完全打破了‚蛮不出境,汉不入峒‛的闭关自守、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古朴纯真的婚姻习俗、礼仪方式受

到冲击和影响,自由婚姻也受到封建礼教的桎梏,染上‚周公六礼‛的痕迹,男婚女嫁需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门当户对‛。‚篾门对篾门,板门对板门‛,在官宦、土司、士绅人家便成了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似乎成为毋庸臵疑的信条。所以,即使是平民百姓中的自由恋爱联姻,表面上的‚媒妁之言‛也是少不了的。昔日,土家人有这样几种婚俗:一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无论女之大小,竟有姑家女子年长十余岁,必待舅父之子成立婚配‛。‚兄亡收嫂,称为‘坐床’‛。二是纯男性选择式。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去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女子被几个男子举行放炮定亲仪式,便惶惶然不知所措。男方则千方百计争取婚姻,甚至歼灭婚敌,因此而有殃及女宾安全的。三是抢亲,所谓‚抢来的‛。四是童养媳,所谓‚引来的‛。而哭嫁,正是源于这种妇女婚姻之不自由。过去,土家姑娘的命运是悲惨的。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

二土家族哭嫁的程序

土家族的哭嫁大约有二十多项程序,新娘每哭一项,均有陪哭和对哭者。哭嫁不但所哭内容浩繁,而且时间长,程式严,具有‚礼仪性‛。一般而言,从媒人送来婚期那天起便‚开哭‛。按礼规,送婚期要提前三个月通知女方,以便筹备嫁妆。哭嫁仪程,分为平常哭和出嫁哭两种类型。所谓平常哭,指从开哭到出嫁前夕‚上头‛这一阶段。

这段时间,哭嫁不受约束:左亲右邻来看望,触景生情地哭;筹备嫁妆,如绣织打花被盖、枕头、荷包、丝带等,思潮起伏,情不自禁地哭,等等。所谓出嫁哭,是指从出嫁前夕,举行‚上头‛、‚簪花‛、‚祭祖‛、‚陪十姊妹‛等酒宴始,至鸡鸣上轿出门止。这段时间,哭嫁皆按婚典仪程进行,不得随意抽泣哭诉。出嫁新娘,必须会哭,懂得哭规,循规蹈矩而哭,此为展示新娘才艺智慧和家传礼仪的一种传统形式。否则,将被族人视为没出息、不懂礼规的‚村姑‛。因此,土家女在十三四岁时,就要参加‚伴娘‛和陪十姊妹活动,习哭词,练哭功,熟哭规,长见识,见世面。本文拟就土家族哭嫁中的‚出嫁哭‛歌词作一介绍分析,从中感受土家婚俗的民俗文化内涵。 清乾隆版《长阳县志》为有文字以来较早记载哭嫁习俗的志书,该书载:‚宁乡(长阳安宁乡)地近容美(今湖北五峰、鹤峰一带)、巴东,民杂苗蛮(蛮即今土家族)。其嫁女上头之日,择女八九人,与女共十人为一席。是日父母、兄嫂、诸姑及九女执衣牵手,依次而歌。女亦依次酬之……歌为曼声,甚哀,泪随声下。‛其实,土家哭嫁并不仅限于‚上头之日‛,而是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两个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哭诉一通宵,哀音悲调,回环不绝。旧时,土家族婚姻以自由婚配为主,每逢摆手活动、女儿会、婚娶、闹丧等集体场合,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以歌传情,互诉爱慕之心,合意者互赠信物,征得土司许可即能成婚。娘家不索财物,新娘亦不乘轿,由其兄或弟背至男家。在此当事人自主婚姻基础上,哭嫁偏重叙骨肉情、道别离苦,言辞和缓,具有礼仪性成分。这可以

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哭开声‛中得到证实:哪个妹子不出嫁,哪个男儿不出门。男儿上学怕先生,女子出嫁怕开声。鸡已叫,天已明, 母女开声惊动人。明朝轿前封赠你,万事大吉都顺心。土司统治后期,随着汉文化的输入,封建伦理道德对土家人的婚姻习俗影响渐大;改土归流后,汉化程度和封建伦理观念迅速加深,‚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自主婚姻为买卖婚姻所替代,一些地方‚坐床‛、‚接骨种‛、‚童养媳‛等婚姻陋习流行。这对出嫁女来说,婚姻不是幸福的归宿,而是噩运的开始—出嫁后命运莫测啊!因此,出嫁女的哭嫁,已经成为她们怨愤感情的宣泄:谴责重男轻女、埋怨父母包办、哭骂媒人撮合等内容渐多,并逐步形成一整套相对固定的程序。哭嫁歌词大多句式工整,以七言五言四言为主,语言含蓄明快,有的注重表情达意,有的偏重文采辞章;有的封建说教成分较多,有的困苦生活怨愤较浓;多以口传心授为主,亦有手抄本哭嫁歌词流传民间。

土家族哭嫁的具体程序以‚哭开声‛为序歌;第一道程序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姊妹、哭众亲友;第二道程序为哭(骂)媒人;第三道程序为入席后的哭开脸(梳妆)、哭祖宗、哭穿衣、哭艺人等;尾声为‚哭上轿‛。

婚俗中的哭嫁这一程序,在湘鄂西的土家族聚居区早已约定俗成,相沿成习。哭嫁时边哭边念的哭词—实际上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也就是本文所界定的哭嫁歌词,成为土家婚俗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社会生活形态。 夜半时分,男家来轿迎娶新娘。此时,新娘便开始在娘家的最后一次哭嫁。并依例由媒人进闺房向新娘面授上轿注意事项。新娘见到媒人,首先哭的是‚骂媒人‛: 板栗

开花吊砣砣呀,挨刀的媒娘嘴巴阔。壁上画马你哄爷骑,芭茅架桥你哄娘过。篾穿豆腐你哄哥提,棕毛穿梭你哄嫂搓。你这边讲有田和地,

你那边讲是花一朵。你讲乌鸦不要墨来染,你讲白鹤不要粉来泼。你讲龙有深潭好炼宝,

你讲鸟有深山好砌窝。你讲结亲结义结良缘,你讲郎才女貌天撮合。你只要得口牛尿(酒)喝,哪管人家是死还是活?板栗开花吊线线,背时的媒人想挂面。 媒人是个赶仗狗,吃了这头吃那头。豌豆花开排对排,背时的媒人想穿鞋。青布鞋子有一双,媒人穿了烂脚掌。 鞋子里白外面青,媒人穿了烂脚筋。娘家又夸女婿好,婆家又夸嫁妆多。树上鸟儿骗得来,

岩坎猴子骗得走。骗得我爹点了头,骗得我妈开了口。女儿出嫁,远离爹娘,因而哭爹娘的内容最为丰富,有诉爹娘苦心养育之恩;有诉出嫁之后,无法照看爹娘的忧愁;有诉年轻不懂事,难为人之妻人之媳的苦闷;有诉说谢恩于爹娘的衷情等等。新娘哭诉中,母亲也不断回哭相劝。所哭唱词字字句句都浸透了泪水,叫人听得心碎泪流。最令人揪心裂胆之痛,是新娘诉说不肯离去的哭词:爹娘深恩还未报,唢呐一声离娘门。烧菜煮饭谁来帮,砍柴喂猪谁担承?年老病痛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应?叫儿如何不悲伤,叫儿如何放得心?

离山离水容易离,离爹离娘心痛碎。今夜吃了离娘饭,不知何天能相见。天高路又远,山陡水又险。端了人家的碗,就得服人家管。我有脚难走千里路,我有翅难飞万重山。

我有梦难得再团圆,我难打报恩那一天。与其说是哭诉,不如说是一种深情哀婉的吟唱,或者称之为中国‚乡村咏叹调‛吧!在离娘筵席上,哥嫂陪伴爹娘向新娘妹妹敬酒,

俗称‚哥嫂酒‛。新娘接过哥嫂敬的酒,哭别哥嫂,谓之‚哭哥嫂‛。哭的内容,多是叙说兄妹之情,嘱托哥嫂照看父母,请求伴轿送行到婆家,为新娘妹妹壮胆。在叙说兄妹情分中,发出男尊女卑的感慨,和女子在家庭及社会上受到歧视,不能与男子平等的心情。饮罢‚哥嫂酒‛,新娘摆起‚姊妹宴‛,也叫‚陪十姊妹‛,邀请叔伯姐妹们、伴嫁陪侍的姑娘们入席,以表姐妹深情和酬谢之意。席间,新娘与姐妹们相互叙旧,倾吐离情别绪,谓之‚哭姊妹‛,哭过姊妹,新娘要穿大红露水衣、露水鞋和露水帕(即年老妇女去世穿的寿衣、鞋、帕,象征偕头到老,长寿百年),准备上轿。新娘执意不肯穿,众姐妹相劝,方半推半就地穿上,边穿边哭,谓之‚哭穿露水衣‛,穿起露水衣、鞋、帕,新娘即拜别祖宗。新娘兄弟用七尺红绫即男家送来的‚背亲带‛,拦腰将新娘捆背到堂屋。堂屋居中摆放一斗,斗上罩圆筛。 像这种礼节性哭嫁的还有‚哭祖宗‛、‚哭石匠‛、‚哭先生‛、‚哭读书人‛等等,新娘兴致所至,凡熟悉的人事,皆入哭唱范围。 新娘背出堂屋,轿子抬至大门口,新娘上轿时,用脚蹬轿杆三下,有惊轿和示意轿夫稳轿之意。乖巧的新娘在哥背上,亦有哭诉之词:绣花盖头头上蒙,哥哥嫂嫂把亲送;人家忙得金满斗,爹娘忙得一场空,脸哭肿来眼哭红。进轿后,背新娘的兄弟,给新娘胸前挂铜镜一面,宝剑一把,照妖斩煞;背亲带将新娘捆在轿里座椅上,以免上下坡岭颠簸摇晃。实则是远古群婚抢亲将新娘绑缚不让逃跑的遗俗。新娘边进轿边哭诉,谓之‚哭上轿‛:铜锣响几声,婆家来娶亲。脚踏金满斗,筷子谢门神。哥哥背上轿,嫂嫂锁轿门。钥匙交嫂嫂,妹是别家

人,启轿时,督礼官将神龛上一个碗取下,放于轿内,意谓娘家送新娘的‚衣禄碗‛,新娘到婆家一辈子不缺吃穿。轿至朝门,女家用扫帚将轿四周扫三下,哥嫂和伴嫁姑娘拉轿三次,意谓新娘留念难舍。这时,将喜火把点燃照路,娘家即抢两把回来,照至堂屋大门,俗称‚分火(伙)‛,火越分越旺。新娘母亲,从堂屋门口撒五谷至朝门,俗称‚送衣禄米‛,使新娘一生一世,衣禄不愁。 轿抬出大门,新娘哥嫂和伴嫁姑娘护守轿前轿后,名‚押轿‛。抬轿上路后,灯笼火把照在轿前,给抬轿人照路。沿路吹吹打打,热闹异常。新娘在轿里,还得不断抽泣哭诉,谓之‚哭婚轿‛:长毛公鸡声声啼,啼得我的心肝碎。黄毛狗儿阵阵咬,咬得我肝肠断了。 燕子飞过九重崖,今天去了哪天来?燕子飞过九道坡,爹娘几时还记得我?燕子飞过九座林,哪天看到娘家人?燕子飞过九条河,离了爹娘苦日期多!哭嫁作为一种婚俗,一般认为只在土家族聚居区流行。其实,稍加探究,就会发现哭嫁实际上是一种古老婚俗,在四川、重庆、广西、云南、贵州、江浙等省市区,甚至上海郊区农村均有民间文学专家所搜集的哭嫁歌词刊行于世。惟在现今时代的婚姻操办过程中,多已不取哭嫁这种程序。而土家族部分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一传统婚俗习惯,只不过多以歌唱为主,哭嫁的成分逐渐减少了。 哭嫁歌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较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可以说它是一部形象的土家婚俗史,是千百年来土家妇女集体智慧创作的结晶,直接有助于研究土家族的社会演变、婚俗发展、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妇女心理特质,甚至对研究土家族歌谣、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语言、土汉文化交

流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民俗文化资料。

三土家族的哭嫁中的孝道

表面看来,哭嫁歌是骨肉亲情友情的离别之悲,实际上,它有更深层的孝道伦理道德内涵。其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

(一)哭嫁习俗反映了土家族姑娘强烈的孝亲思想

1、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深深感激

孝作为一种传统美德,首先是人们的自然情感。在与父母长期的相处中,子女形成了强烈的依恋之情。据马斯诺的观点,人类的五种需要中,其中就有安全的需要与爱的归宿的需要。这两种需要都在与父母相处时得到满足。出嫁便意味着告别双亲,告别自己的家人和熟悉的环境,也就意味着这两种需要的丧失。越是要失去的东西就越觉得它宝贵,何况是父母的慈爱之情、养育之恩呢?哭嫁歌中的一大主题就是颂‚亲恩‛,‚亲恩大如天‛的思想就是通过母女的对哭中体现的。女儿哭母亲的生养之苦,母亲也要哭诉生养之劳,母女二人的哭唱所展示的是天下父母亲的形象。在土家族女子的哭嫁声中,透露着对不辞劳苦、辛勤抚育自己成人的父母的深深感激。哭嫁之时,土家族姑娘将一一涌上心头的往事点点滴滴都哭唱出来,既有概括性的叙述,也有细节的情节。‚爹娘啊,你盘你的女儿,操了几多的心,受了几多的苦。夏天给儿穿单衣,冬天给作换棉袄。脏了的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破了的衣服,补得熨熨贴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也是理性的,从穿衣吃饭还有教育等多方面都给予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教导。为了子女,他们受了许多的苦:‚我的娘呀,我的爹!你们吃了几多冷菜饭,你们受了几多

冷风吹,你们踩了几多冷水滩,你们淋了几多冷雪霜;你们头发苦脱了,你们的骨头累断了,你们的心血挤干了。我的娘呀、我的爹!你们苦尽苦绝了,你们累尽累绝了。‛父母为子女默默地付出,子女也深深地感受着他们的爱,并将这种爱铬记于心。临到分别,姑娘们忍不住了,她们终于将父母亲的恩情哭唱出来,她们要向世人歌颂她们伟大的双亲,表达她们的感激之情。知恩方能报恩,明白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是孝亲的前提。土家族有一句俗语:‚养儿不知娘辛苦,养女方知父母恩‛,土家女儿哭诉父母的养育之苦,正是知恩的表现。

2、 对不能孝养双亲的遗憾和悲哀

有人认为,哭嫁歌表现出土家女儿低下的地位,确然如此,但从这种女性对自己‚低下‛地位的不满中可以发现,在怨母怨己的表义符号下,潜藏的是浓浓的孝亲思想,是女儿对父母亲恩的体认和肯定,是以孝亲的思想为出发点和终极指归。未嫁之时,尚可为父母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多少可以尽点孝心。但是,出嫁之后,一些原来由自己做的事情没有人做了,‚爹娘啊,你们把女儿盘大了,送到他乡外地去,端茶煮饭谁来帮,砍柴挑水谁去做?年老病痛谁服侍?弟妹年幼谁照顾?‛相对于男子而言,女子心思更为细腻,更能理解、体会父母的辛苦。她们更希望留在父母身边,如同兄弟一样孝敬双亲。可是,男娶女嫁,她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而到另外一个毫不熟悉的环境,去孝敬陌生的公婆。一方面是父母恩重如山,为人子女,理当报答这恩情;另一方面是作为出嫁女儿,她们非得离开,不能尽孝养之情。于是她哭诉:‚就留我在家里吧,就多带我几年吧,为什么把我送出去?‛这是发自内心恳求,这是至

情至性的呼喊。正是出于孝亲的强烈情感,女子才怨,在哭父母深恩时加入怨的内容。她们怨父母偏心,让女儿嫁出而让儿子留守家,是听了媒人的话才把她们送进‚火坑‛。她们何尝不知这是千古习俗呢?但她们依旧要怨父母。可是听者却不难听出这怨中的潜台词。土家姑娘以怨诉爱,很巧妙地表达出她们孝亲情感。以前,土家女子以能早嫁为荣光,因为早早受到众人青睐乃是表明她能干,故她们出嫁一般都在18岁以前。虽然,在这不到18年的时间时,她们也给了父母亲不少安慰,在家做过不少事,‚有我的闺女在家,不进厨房饭也香,不拿扫帚地也光‛,然而更多的是爹妈辛勤的扶养,尽心的培育。‚燕子衔泥枉费心,蜜蜂采蜜别人享福,牛儿耕田马吃谷,我的爹妈空养人呵‛,她们为自己不能在家孝敬父母亲的悲痛自责。渴望孝敬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感。父母的养育之恩,慈爱之情怎么能割舍?又怎能不思报答?‚我只想那沙子也筑得墙,那女子也养娘啊,姐啊,我只想女子也是养娘的人啊,我只想女子也是养娘的根啊!‛怨身为女儿之身,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理由就是不能在家孝敬自己的父母,而这也成了她们最大的伤心。土家女子认为不能孝养自己的父母,她们觉得简直不能叫人:‚那爷娘的恩情忘不了,报不成啊。我们成了那忘情背义的人啊!‛,‚空到世上消五谷,空到世上枉为人‛,由于不能孝养父母,她们心如‚牛王刺来戳‛,甚至于哭叫:‚爷娘啊,为什么不把我往马桶子里头闷啊!‛。

3、 女性的孝亲思想还表现在对兄弟男性角色的羡慕上

表面看来,将自己与兄弟比,是对男女不平等的抱怨,是女性要求经济上的

平等。土家女子固然爱财,但更爱自己的亲人,尤其是父母亲。‚好儿不要爷田地,好女不要娘嫁妆。嫁妆我不要,不怪你们打发(指陪嫁的东西)的少,爹娘的恩情我忘不了!不怪你们的打发乖不乖,爹娘的恩情丢不开‛。有孝心的女子,往往认为多要嫁妆是不孝的一种表现。‚我自前是成了忤逆不孝的啦,我各是脱脚甩手,远乡的走啦,我带了一砣家屋往外行啦‛,土家女子对兄弟的羡慕主要不是他们能继承家财,而是他们可以呆在家里孝敬生身父母。同是爹娘生养,做女儿的却不能如兄弟那样在家孝养父母而只能孝敬‚别人‛的父母亲,她的心理当然不是滋味,所谓‚自己的爹娘丢生了,人家的爹娘喊亲了,自己的爹娘不管了,人家的爹娘侍候了‛才是她们的真实心理。

‚孝"首先是养,‚养‛是孝最起码的前提。作为男子,兄弟留在家里奉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他们跟随父母,照顾父母。在土家姑娘看来,男子之贵,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能孝养自己双亲。‚是你贵气的儿子,早上开门夜点灯;是你下贱的冤家女,早无影来晚无踪!‛儿子可以早晚在父母亲身边,为父母排忧解难,‚是你贵气的儿子。千斤担子替你挑,万斤担子替你挑;是你下贱的冤家女,千斤担子加一挑,万斤担子加一担‛,不仅如此,儿子还可以增加家庭人口,为家里添一个孝养的老人的人,‚是你贵气的儿子,养一个,靠一双,服侍你们到头,服侍你们到老‛。女儿恰恰相反,辛辛苦苦地被养大,孝敬的不是自己的父母。‚是你下贱的冤家女,长大送到他乡,丢下亲生的父母,侍奉人家的爹娘‛。作为女儿,不但不能养双亲,反而加重他们的负担,因此,她们更不是滋味,也就更自卑。‚我是你的

儿,我服侍你老一百二十年啦,那一个屋场是不要搬啦‛,女性对男性角色的羡慕中,更多是对他们能孝养自己双亲的羡慕。

(二)哭嫁习俗是对新娘孝敬公婆的婚前教育

1、孝敬公婆影响着着该女子今后的幸福

到了婆家,能否被婆家人从心理上接纳,能否被这个家族以及其它家族的认可与赞许,与她是否行孝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类所共有的心理欲求和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土家的孝道观与儒家孝道观颇有相同之处,其中也含有养、敬、顺三要素。土家人极重视对老人的养,不养老人视为最大不孝,这是要遭雷打的;土家人亦重视孝养、敬养,那些不敬之养、不顺之养也被视为不孝。善莫大于孝,罪莫大于忤逆不孝,凡不孝者要受到自己宗族的鄙视和其他家族的鄙弃,也受到老人(主要是公婆)的咒诅。土家认为,老人的咒诅是灵验的,遭受老人的咒诅是很重的惩罚。同时,其它人也会用‚遭雷打‛,‚遭天谴‛来咒诅不孝者。‚不孝父母是讨人的嫌,世上把他的骂名的传‛,不孝之人在当地简直难以容身,反之,‚孝敬父母是人喜的欢啊,美名要传是万万的年啊‛,只有孝顺,他(她)才能与他的族人,与当地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她)才能在这个家族、在当地立住脚跟。在哭嫁的特殊场合中,出嫁女子将她们的拥有的话语权进行充分的发挥。她哭诉了到婆家后可能会有的待遇,表达了不愿屈己以从人的心态,而细心体会,却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对公婆权威的不情愿的肯定和作为媳妇身份的被动认同。母女对哭中,不约而同地提到婆家,提到由外来人与本家人的区别,以及婆婆对媳妇与对女儿的不同态度。从人本性的角度来看,

对新事物都有由怀疑、排斥到认同、接纳的过程。媳妇作为外来人,当初肯定要受到责难与挑剔。哭诉婆家可能会受的苦,正是对公婆权威的认同。作为母亲,也是认同这点的。但母亲更理性,她劝女儿要放宽心,对公婆要做那长流的大河大水,莫做一时干的小溪小河,做高坡的长青天松柏而‚莫做那花椒起黑的心啦‛,‚你好耐烦人家的老‛,‚人家老的是大如天啦‛。孝是形而上学的,它是抽象的道德范畴,也是形而下的,是具体的实践活动。母亲对女儿的孝道教育中,更多侧重形而下的内容。在母亲看来,孝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小到洗脸吃饭洗衣,说话的态度、语气腔调等。下孝则上慈,这样做,完全可以改变公婆的态度,有利于家庭关系的改善。母亲安慰教导女儿,只要在婆家事事‚在行‛(即为人能干,做事妥当),人家会把她当龙当宝捧在手中,把她当作自己人。于是,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你到人家屋子里是要在行(的)点啦,人家(蛮)会把你(是)当个龙(来的是)手中(的)玩啦,当个宝来(是)口中(的)含啦‛,‚人家会把你当做个怀中抱大的啦,人家会把你当做个(蛮)心中落来的崽啊。‛‚人家爷娘夸你好,不是亲生赛亲生‛,‚只有脾气改掉了,丈夫婆婆才称心‛。在土家人朴素的观念中,孝亲的意义是双向的,投之以桃,必报之以李。只要孝亲,就会得到婆家家人尤其是长辈的认可与喜爱。‚孝亲‛的行为无论是对长辈还是对自己都有莫大好处。

2、孝敬公婆与否涉及到对该女子娘家的道德评价

女儿出嫁后,在婆家是否孝敬老人,和睦兄弟姐妹,全在于母亲的教导。教育女儿孝敬公婆是母亲的职责。等等。环境的突变,姑娘到婆家后行事

会有许多不周到之处。新娘所面临角色转换的后的诸多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婆媳关系。在临嫁之前,母亲要反复叮嘱女儿到婆家后的注意事项,如:你到了人家的廊场,要顺着人家的爹娘;只能墙上加土,只能锦上添花,火上加不得油!雪上加不得霜!亲生爹娘不要紧,人家父母脚下要留心;人家重重地讲,你要轻轻地应。抬起板凳让人坐,走到窄路让人行,老的面前要听话,少的面前要宽心。我的女儿呀,金盆打水清又清,你十分性子要改九分,铜盆打水黄又黄,你十分性子要改完;千万莫逗人讲闲话,万万莫给爹娘添麻烦! 母亲的教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改性子,从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孝顺老人,不要逗人闲话而给爹娘添麻烦。

在当地社会风气中,一个妇女是否孝敬公婆,她在婆家的表现如何关涉到对她母亲的评价。不孝公婆,不敬老人的媳妇,人们会说她‚没家教,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检根攀‛(遗传),‘跟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学跳神‛,母亲就可能会因为女儿不孝而受到别人指责。孝敬公婆,一好皆好,如果不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视为败类,甚至于请她‚家长‛,给娘家带来麻烦。反之,对孝敬公婆的媳妇的评价则是‚她家的家教好,她娘也是个孝老人的人‛,‚麻绳打草鞋,一带(代)传一带(代)‛。所以,在母女的对哭中,母亲将其离别之情、亲子之爱化为殷殷劝喻,反复强调女儿要孝敬老人,还特别提出:‚你要给娘争口气,不要给娘造罪孽。‛‚千万莫逗人说闲话,万万莫给爹娘添麻烦‛,母亲的叮嘱,主要是出于对女儿今后安身立命考虑,也有对自身名誉的考虑。在对土家姑娘孝敬老人的教育中,母亲是最主要的老师。

浓郁的孝敬

公婆的孝亲美德培育了土家女子的孝亲观。在哭嫁歌中,也有同伴也有劝新娘孝敬公婆的。在‚十姊妹歌‛中有‚十劝‛,其中第八劝就是‚八劝姐儿要孝心,做好茶饭敬双亲,你尔后也是一样人。‛同伴的劝则从‚人‛本身角度出发,将推已及人之心看待孝,指出她也有可能做公婆,将心比心,要将孝敬公婆当成理所当然。湖北利川哭嫁歌中有‚十杯酒‛之哭,它是由陪‚十姊妹歌‛的姑娘们所演唱。‚十杯酒‛把劝新娘孝敬公婆放在第一位,‚一杯酒,到了婆家要勤快,切记莫要把早床挨。孝顺自有孝顺在,孝敬公婆理应该‛,‚孝顺自有孝顺在‛,她们认识到孝敬老人所产生的良好结果,指出孝顺的必要;同时也打心理上认同孝敬老人这种伦理道德,即‚孝敬公婆理应该‛。新娘自己明白这点:‚人家爷娘跟前我是要敬酒口来,要端的饭啦,要泡茶口来,是要装的烟啦‛。

(三)哭嫁歌中的伦理规范是对土家女子孝道伦理的补充,土家人的孝道观比较宽泛。

1、孝的对象广。‚孝在土家族社会中,并不局限于亲子之间的人伦关系的和谐,往往还可推及纵向的祖先和横向的父系、母系宗亲群团,乃至对所有长辈的尊崇‛。在土家人那里,只要同宗父辈,谁都可以叫‚老子‛,而子侄却也毫无愠色;对母亲的娘家人,也有‚娘亲舅大‛之语。土家人主要住在大山之中,且多以家族为单位而群居,其宗族观、家族观非常浓厚,不同的家族之间也有着错综复杂的亲戚关系,‚孝‛、‚敬‛正是土家人紧密团结宗族与亲族的重要情感纽带。‚与汉民族‘孝’观念不同的是,土家族的‘孝’,不仅仅是他们德

性精神的表现,而且也是其民族内部凝聚力的一种传达‛。其次,孝的内容宽泛。‚孝者,畜也‛,‚善父母为孝‛,‚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闺门之内尽孝焉,闺门之外尽悌焉,为朋友之道尽信焉,三者,孝之至也‛。凡有利于使双亲高兴的行为都可以视为孝,如养、敬、顺、悌、信义等。如果孝只局限于对双亲之养,而不重其它方面的修为,这不是最大的、最完备的孝。《文帝孝经》有言:‚同气姐妹,我固当和,连枝妯娌,我亦当和。……众善家修,无不孝推,如是尽孝,始克为孝,始知百行,惟孝为源。我孝父母,不敬叔伯,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和姻娅,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睦乡党,于孝有失……奉行诸善,不孝吾亲,终为小善;奉行诸善,能孝我亲,是为至善。‛孝双亲、和姐妹、妯娌、姻娅,敬叔伯、睦乡党都是孝行的体现。‚人家高声的喊,你要轻声的应,要顺爹娘心,要体男人意,要顺兄嫂弟妹的情。要看硬和软,先看嫂嫂碗,要看淡和咸,先请妹先‛,——敬老爱小,体贴家人,搞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东跑西跑惹闲言,东讲西讲生是非‛,‚后园栽菜又栽葱,做人媳妇早装聋;燕子衔泥口要紧,紧开口来慢开言;莫学喜鹊叫喳喳,莫学老鸦乱哇哇;装些痴来装些呆,人多场中口莫开‛——注意言辞,不搬是非;‚冷茶冷饭你要吃,冷言冷语你要受;勤扒苦做轮到你,勤推磨来勤舂碓‛,‚东方开口早起床,莫比在娘屋睡懒床;人家大门你先开,路边露水你先踩,井里凉水你先挑‛——任劳任怨、勤劳持家。‚十劝‛,‚十杯酒‛等都是对土家女子伦理的阐释,如要手脚快、洁净、莫骂人、不抛洒五谷、多种庄稼、说实话、讲孝心、讲团结、讲良心、讲

节操等。这些看来并不是孝的内容,然而,如能做到这一切,无异于让两边双亲高兴从而达到孝亲的目的。

关于土家人孝的泛化,胡炳章先生有很好的论述:‚这种孝的内涵意义的泛化,反应了土家族共同体、族群共同体凝聚的特殊需要,同时也更多的代表着族群利益一个普遍原则,因此,在土家人的社会生活中,孝不仅仅是一种人伦道德,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公德的标尺。‛

(四)哭、怨——土家女子孝亲的一种特殊表现

哭嫁中有抱怨父母、哭诉到婆家将要受到的苦以及骂媒人、羡慕兄弟的内容。用反对‚包办婚姻‛、对男尊女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控诉固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不能完全自圆其说。事实上,哭怨也是土家姑娘孝亲的特殊方式。出嫁是妇女一生的大事,一出嫁,身份就发生了改变,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突然的转变,女子不可能无动于衷,但在伤离别感情中又掺杂了很强的社会情感。从土家人对出嫁的审美心理看,越悲越好,越哭越发,越能哭越能增添喜庆效果。越能哭,越会哭也就越显示出嫁女子的才德。所以,哭得越伤心,越悲苦就越为哭嫁女子自己争光,为她的家庭争光,为父母亲争光。‚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以哭为已争名、立名,为亲扬名正是孝的表现。面对新的生活,人总在兴奋中又有焦虑不安,哭嫁为焦虑的发泄创造了条件。抱怨不是目的,只是将离家之悲夸大的因子。土家婚礼以哭得悲为上,要哭得悲,性别差异带来的离家之悲是最好的哭的话题。让她们离家的,主要是四方面的因素,即女儿身、父母、媒人、婆家。于是相应的就有了上述的怨、憾、等

情感的哭诉。在哭诉时,她们还有一种期待感,她们夸大她们即将受到的痛苦,夸大她们所受到的媒人的欺骗,以期引起众人的同情和安慰,希望有人对她们的新的生活进行指导。将个人的自卑扩大到群体的共通性时,这种自卑就会缩小。将自我的焦虑扩大到群体的焦虑时,个人的焦虑就会弱化,土家姑娘将她们的焦虑不安通过哭诉释放出来,并很成功的转到围观的众亲朋好友身上,她们自己却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补偿性满足。‚出嫁以前唱唱这些历史上有普遍性而现实中有特殊性的苦情,能让新娘为到婆家去生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对婆家不无警示之意。……土家姑娘在喜的关口上,能在长辈的启示下看到忧的成分,这将使她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减少几分怯懦和天真,增添几分勇敢和老练,新娘在哭中节省了因焦虑面耗损的能量源,从而有精力对面对新的生活。在民族文化心理背景下,土家哭嫁歌中的‚苦情歌‛‚悲情歌‛并不是真实的写照。哭,并非真是向人展示她的悲苦,给他人一个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公婆的不孝者形象,愉好相反,这是土家女子在临嫁前向父母亲尽孝的一种方式。土家人有一种反向思维的习惯(如临丧而歌,临嫁而哭)纵然结婚是人生的大喜,她们也要以悲的形式表现。如果土家妇女在婚礼上不会哭,婚礼不喜气是其一,不孝父母是其二,出嫁不哭就显得她很想出嫁,以嫁出为喜,不眷恋自己的父母,这样的人会被认为不孝而被瞧不起。所以,不管她有多高兴,她都得隐藏好自己的情感,而尽可能把不愿出嫁的心情夸大。反复哭诉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慈爱之情,是从正面表示欲留家中孝父母;怨父母,骂媒人,说婆家从反面说明自己想呆在家里,为父

母尽孝。父母、媒人与婆婆只是一种表意符号,是它们导致女子身份和处境改变,而媒人与婆婆这两个符号最有利于扩展它的内容,表达悲的效果。土家女子大力哭骂、哭怨,为的是显示她们的离别之悲,塑造一个才德兼备的出嫁孝女形象。土家姑娘在哭嫁时在进行着艺术的创造,那些已逝的往事和即将到来的生活与哭嫁之间有一段时间差,由此而形成了心理距离。出嫁的喜悦被压抑,出嫁的恐惧也被压抑,她们要将这压抑加以释放、发泄,这种能量欲望被移臵,哭嫁就成了她们能量欲望移臵的手段。人在最痛苦和最快乐的时候是进行不了好的创作的,只有在痛苦与快乐已经比较平静的时候才能实现艺术的美。土家哭嫁歌将出嫁时悲已经很少的因素尽力扩大,将喜悦的场合中的‚悲‛加以突出,以增加婚礼中的悲剧效果和喜的内涵。新娘是哭嫁现场的总导演,她们将到婆家可能受到的各种痛苦融合,甚至于虚构苦难。假想的,夸大其词的苦情就是催泪弹,她通过不断地向哭嫁的现场掷放催泪弹,再配以伤痛的语调,嘶哑的哭泣,一一调动起现场人的情绪,使观众都参与悲情的表演,以此扩大婚礼的悲的色彩,达到一种以悲助喜、以哭助‚发‛的效果。当婚礼结束,哭嫁新娘的才德就成了众人谈论的话题,她的父母亲也就受用着女儿哭嫁而带来的光辉。土家女儿在家时对父母的最后一次尽孝也就划上圆满的句号。

参考文献:

[1] 巴风土韵——土家文化源流解析 [2] (汉)王符盐铁论〃孝养

[3]. 论土家族哭嫁歌的孝道内涵

[4 ] 武汉大学中文系.土家族文艺调查〃哭嫁

[5]. 湘西歌谣大观(上)

第三篇:土家族的来历和文化[本站推荐]

土家族的来历和文化

土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古丈等县;湖北省西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利川、恩施、巴东、建始、五峰、长阳等市县;重庆市的酉阳、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县区。

使用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现在绝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沿酉水(源自湖北鹤峰,注入湖南沅(yuan)水)流域约20万人仍使用土家语,有的也兼通汉语。

土家人以包谷为主粮,稻米为辅,近年来以稻米为主粮的地区已占多数。这里不仅有土家风味的主食、小吃、还有各种各样的茶饮。

“合渣”“合渣”(有的地方叫“懒豆腐”),将豆汁烧开,掺进鲜青菜,煮热就饭。

“油茶汤”

配料食油、茶叶、粉丝、蛋片等。用油把茶叶炸黄后加入少量的水煮沸, 成褐色茶浆时再加水稀释,烧开,投入食盐,大蒜,胡椒和其它作料,味道可口。

“金包银”饭

永顺、龙山、来凤、鹤峰等地多把米和包谷掺在一起吃。即用锅添水把少量的米煮开,再拌上包谷粉煮熟,既香又而耐饿。

第四篇:《土家族打击乐器与小学音乐教学整合的研究》

课题研究成果公报

土家族打击乐器甚多,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通过制作、收集、整理土家打击乐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教材的需要,目前有如下的情况:

1、制作。发动课题组成员,带领部分学生到山上采伐楠竹,制成楠竹板、楠竹节、楠竹筒、小木板等打击乐器数十件。

2、在民间收集了钹、锣、司刀、铜铃、大鼓等乐器。

3、把打击乐的演奏与民歌伴奏进行初步整合。例如:土家语歌曲《土家敬酒歌》进入课题,学生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对该歌曲用自制的打击乐器进行伴奏。

4、非音乐素质方面,通过实施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合作与配合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5、音乐素质方面,实施该音乐教育,学生通过对土家族打几击乐器的演奏,结合土家族打击乐器的具有很强的合奏特点,形式在演奏活动中合作意思有很大的提高。节奏更加准确,音色有所改变,对音乐记忆能力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6、教育模试简单有效,能够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直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完善和探讨。

(二)分析

通过三年的实际研究,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因样本小,局限大,一些方面,本来预期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却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这主要与测试问卷的设计,测试人员的水平,被测试对像的被测试心理以及教育活动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等因素有关,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争取把土家族打击乐器演奏细致化,同时,让其走出大山,以饱满的形象,走向世界。

1. 土家打击乐器与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的起萌融合。

大山里的土家山寨,没有高级儿童游乐场,父辈们为了生计终日在田地里劳动。年幼的山娃子学前音乐教育大多都是爷爷手里的唢呐、溜子,婆婆口里的山歌得到起萌,小山竹削成的“咚咚奎”,柳树皮卷成的小喇叭是他们一生中第一次触摸的玩具,也就是说,山里的孩子从小就无意识的受到了土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熏陶。针对这一的情况,结合实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玩孩子们最喜欢的“过家家”“接新娘”等在“接新娘”游戏时,两个男孩子用两根小竹子当花轿,伴新娘的小姑娘夹在中央,其他的小朋友,随便捡几块石头或瓦片,嘴里念着“锵七锵

七、锵锵七”石头、瓦片发出的声音与口里的节奏相吻合。

根据以上的情况,结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在音乐节奏练习时,针对小学

一、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设臵情境,然后用谈话法和学生交谈。如:今天啊,老师就为小朋友们一起过一把土家山寨人当“八仙”的瘾,好吗?

这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游戏,作为音乐老师的我把游戏有选择地搬进课堂,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萤火虫》的节奏练习为例: 3/4 ×××× | ×××× | ×××××× | ×― ― ||锵锵七七 | 锵锵七七 | 锵锵锵七锵锵 | 七○○|| 以上这种不是溜子谱正规读法,只是孩子们在游戏中模仿的打溜子声音的一种衬词。 3/4 ×××× | ×××× | ×××××× | ×― ― ||呆呆呆呆 | 呆呆呆呆 | 呆卜七卜七呆 | 仓○○|| 以上是大家锣谱的正规读法,学生根据读法边读边击节奏,在该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备乐器:小石头、小木板、铜铃、司刀等,对学生自备打击乐器,教师不做任何规定。在该环节的教学中,也曾用“da”和“ti”等读法在课堂实验过,这 1

些方法单一,学生容易疲劳,用溜子谱读,用自制的打击乐器演奏,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重视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在知识技能传授方面,低年级教学的确很困难、单调、枯燥,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在教学时借助土家溜子的神奇魅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教版二年级教材《山谷回音真好听》为例:

声音的强与弱是本堂课中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课前准备了一整套溜子乐器,大锣声音宏亮、小锣声音清脆,从敲击的两种不同乐器声音,让学生感受音的强与弱的不同效果。

当学生对音的强弱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设臵情境,借用土家打击乐让学生感受强弱音的变化。

设臵情境:

秋天,终日劳碌的父辈们对金黄的大山里充满了渴望和喜悦,包谷的胡须还没有完全变红,高梁也才刚刚勾头,山里许多动物那不安份的眼神就贪婪地盯上没有成熟的庄稼,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地里包谷、高梁而又不伤害可爱的动物,大山里的人常在田边地角搭棚结庐,晚上点起篝火,敲响梆子,打起溜子,驱赶动物。

f f 丛林里的小鸟机警,在轻轻的走动,感觉到周围没有威协,就朴朴飞向高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鸟儿飞走这一动态形象,借用溜子钹把鸟飞走的声音变化力度模仿出来。例如:用土家溜子钹模仿鸟从树丛中飞出的声音。P P 2/4 2

卜卜卜卜卜卜 卜卜卜卜 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卜

这条节奏,通过溜子钹在演奏中的力度变化,可以把鸟儿飞走由近及远声音强弱变化神奇地表现出来。

P 卜卜卜卜卜卜

由弱到强,描述丛林中的鸟在悄悄地行走,边观望周围是否有危险的动态形象。

f f 卜卜卜卜 卜卜卜卜

特强,描述了丛林中的鸟展翅飞向蓝天的动态形象。P 卜卜卜卜 卜卜卜卜卜卜

由强到弱,描述了鸟儿飞上天空,逐渐远去的动态形象。

二、土家打击乐器与小学中年级歌曲伴奏中的融合 念谱 马锣 大锣 头锣 二钹

学生通过低年级对土家打击乐器的了解,到了中高年级就具备一定的器乐演奏能力,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用土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以人教版四年级教材内容《木瓜恰恰恰》为例:在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练习。

1、引导学生读准溜子谱节奏。

2、让所有学生分别击出马锣、大锣、头钹、二钹的节奏。

3、根据土家溜子乐队人数,有3人溜子、4人溜子,结合课堂特点,让学生自由组合,打乱组与组的关系,至少4人一组,也可5人、6人一组。

4、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后,要求学生每人演奏一件乐器,选择什么的乐器由学生自行商议。

学生在分组练习的同时,教师进行讲解,示范指导,由慢及快、由浅入深。

三、土家打击乐器与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内外的融合

学生通过低年级对土家打击乐器的感知,中年级的具体操作实践,到了高年级就具备了一定的演奏能力。教师在选择课本内适合演奏的歌曲的同时,还可以不断开发课外资源,让学生走出课堂,开拓视野,更多的了解民间的音乐元素。因为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不能够完整地表达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合理的设臵现场教学,以湘西民歌《四季歌》为例:

《四季歌》是由湘西民间的花灯歌舞曲改编的,作品旋律优美,流畅,舞蹈场面热烈,节奏欢快。为了让学生深深领悟音乐旋律与舞蹈的完美结合,带给大家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对歌曲进行合理改编,并配臵打击乐节奏,具体安排是:

1、让学生唱会歌曲,熟悉歌曲旋律。

2、利用大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当学生的打击乐器演奏与歌曲的情感、节奏基本吻合,由教师用唢呐演奏歌曲旋律,从而把歌曲旋律、节奏演奏融合为一体。

4、加入大鼓、堂锣,以达到更热烈的效果,烘托出更强烈的氛围。 从大山里走进师范又回到大山里,一直从事音乐教育的我,血管流着的是土家人质朴的血液。几十年如一日,热衷于那篝火旁的司刀、铜铃,喜欢那澄亮发光的铜锣,心疼那周边裂缝的溜子钹,当别人问我:你有那么好的专业,何不走出大山?是的,走出大山是每个山里人的渴望,然而,大山里有我的根,因为我难离那满山遍野脆生生的木叶,更离不开生命中的溜子铜锣,让山里的娃儿们把木叶 4

吹得更响,把溜子锣敲得更亮,这就是我们:想放飞的希望!

如何从更深层面构建土家族打击乐器走进课堂的教育思想,让土家族艺术散发精彩的光芒,如何提高世人对土家族打击乐器的认识和了解,并构造完美的艺术教育格局,将是我们今后重点研究和不断完善的拓展性课题。

第五篇:家族名字大全_好听的家族名字 QQ网名

家族名字

No灬1Free丨自由

灬粉蕾丝灬 彡sweet丶俱乐部 无敌勇猛家族 仙聚00王者贵族 低调灬炫丨家族 丿虚丨灬十刃 轩丨SOP丨灬家族 阝上辈孑灬Team

精灵飙车族 Happy急速V梦之队 丿Legend丨灬家族

Dveil暗影魔 雪之HAPPY家族 夜风海之恋 丿KISS丶灬丨绝恋

光之翼族 丿王氏灬贵族丨 莱恩快斯灬 卩s绝影灬家族彡

卡哇伊丨灬部落 丿风尘丶丨灬男孓 火花梦之家族 沈丨阳丶家族 缔造神话灬丨网通

火箭 一生一世丶灬家族 丿星座灬天堂彡 蓝色激浪 丿moon丶战灬组织 卩丶铁铁灬俱乐部 卩s丶KiSs艹皇朝 X非主流Free家族 霍格沃兹家族 24k纯丨灬贵族 梦幻之後起新SHOW 丿36灬蔽日丨家族 丿Angle丶王灬朝 Q皇家X贵族Q 火暴零八激情站队 One丶Piece丿R 雅典娜丿灬神话 Oo绝恋Oo之梦Oo 丨辈子二人彡个字

巛邪恶丨灬皇朝 丿有你玩转灬爱情 巛united丶灬Team 挚爱丨KillerClub Vip紫炫灬风舞 龙鹤飞行灬梦之队 穷人灬家族 VIP皇朝风云 河南n皇上皇n炫队

上帝也漂移 唐山猫迷总动员 哇灬丨摇头丶 京都灬A家族 巛浅笑丶这殇情灬 葬爱丿皇朝灬家族 丿神祈灬丨狂想曲 Ts灬专属丨男女

皇室贵族 雄风兄弟战堂 蓝血族家族 丨自由丨家族1 丶巛颠峰灬丿Team 丿丶Dream灬Team 宠坏灬恋丨炫之队

Lucky一镜Ai薇 咱丶一家人 丶o舞灬唯1Se彩巛 帝国觉醒灬梦之队 丿Angel丿灬家族 丿顽主丶家族 丿沉默丨丶奋斗F Faly丨灬黯舞 丿经典灬 雪花飘飘的天空 焦点丶男女灬Club

彼岸髅灵 Memory丨伤 丿至尊丶帝王丨 丿Monster卩s冥彡 雄霸天下疯狂家族 蒙推DANGAN家族 Star丶Drifts家族 Mua丨据点丶家族 卩灬左手vs右手 卩s丶惶族丨灬 Beyond丨极限 巛Angel灬圣灵族 专属o0丶宁丨亮

青楼情丿战团 韩国首尔家族 网游之神顶集集团 沧州地狱战神 丿Star炫Love绿茶 灬Cherish丨丶嗳 紫禁丨灬城毒爱 乖乖灬NB丨家族 丨情义丨灬神之队 神堂丨灬艹鸳鸯战 Vip皇家贵族家族 彡Air丨家族灬 丿灬弑念丶家族 邪恶Devil家族 fr007娇柔壹队 丨聚义堂丨灬神话 棒棒堂NO1家族 丿LoVe丶丨家族灬 一生丨灬LOVE家族 卩s灬Lies巛团 T丿黔堂丨丶家族 东北灬将军VS战团 卩丶圣域丨神话 Storm风灬晨曦灬

灬Ray丿糖果丶团 传说中的兄弟灬 灬边境炫队灬 丨Vampire丶永恒 丿Sakura灬皇家

绚夜灬天使 河南车神灬 丿冥灬神界丶家族 丿丶渔美人灬钕子 SunLife灬丿缘噬 丿杀手丨炫丶 战无不胜 TL通辽家族TL 丿oO飚风oO丨家族 丨飞车部落丨家族 丶巛赞丶美B灬 Charm丨灬梦之队 哥特金属玫瑰家族

沪于天下 丿Sa灬羽化恋佳 罪丶犯丨世界 天神家族 spyker丨灬夜丶眠 丿Van灬傀儡

丿Somnus丨灬家族 丨Ace丶Team丨 New丶族灬家族 e丿Shine丨NO丶1

卩丶幻城灬帝国 Skyノ Bleach丿完美丶家族灬 圣灵玫瑰灬梦之队 丿Sky丨丶皇族 God灬亓巛家族 丿龙氏丨灬殇爷 丿惜缘灬家族 丶Angle丨Team 丿灬嗨药不败丶 丨灬龙之战灬队丨

龙腾灬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推理证明解题技巧下一篇:铁路编组站的作用

热门文章

土家族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