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先进事迹

2022-07-14

第一篇:高校德育先进事迹

小议高校之德育

我见高校之德育

[摘要]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时期它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因此,充分认识新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学生 德育工作 形势与问题 重要性 紧迫性

一、德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历来有重视道德教育的传统。孔子视“礼”为最完美的伦理规范和制度,把守礼和越礼分别视为道德上的大是大非。而礼仪本身并不是道德,却被认为是一切道德之源。学校和家庭中的礼仪训练,如果被赋予道德内容,它就是道德教育一种有效的手段或途径。德育──道德教育不纯粹是一个技术问题。德育手段是教师传递德育内容所依赖的工具、载体或中介,即工具意义上的德育手段。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学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 截止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达3000万,这些未来接班人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 、2010年10月16日李启铭事件、2010年10月20日药家鑫事件,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 高校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面临着新形势, 因此总结经验、探索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律、把握特点, 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十分紧迫而又重要的任务。

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后, 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年学生产生重要影响, 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 削弱民族意识, 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尤其是我国加快的发展态势, 使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它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 同时也为西方敌对势力兜售其价值观, 加紧思想文化渗透, 实施“ 西化” 、“ 分化” 的图谋, 客观上增加了渠道和机会, 使思想文化领域及意识形态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复杂和突出。现代科学技术提出的新挑战。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能力,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科学技术在应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大规模的开垦和过度的放牧, 造成森林和草原生态的破坏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 提出涉及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安全等热点问题在信息网络时代, 计算机犯罪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出现从体能、技能到智能的转变, 容易产生追逐物质利益, 弱化、淡化人格精神需要的倾向。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

市场经济提出的新挑战。当前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分配的多样化, 归根到底是利益的多样化。利益的原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利益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但是, 利益的驱动也使一些人私欲膨胀, 增加了很多消极负面的东西。由于经济地位的区别, 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常常有所不同由于具体利益的差异, 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也往往不尽一致。由于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发生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经济强调物质利益, 追求最大的利润, 极易滋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 不但给国家造成重大的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大学生们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 给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

信息多元化提出的新挑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发达的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 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互联网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互联网是开放的, 信息多种多样,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也有不少迷信、黄色、有害的内容。高校德育教育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已被打破, 教育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计算机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 我们无法事先滤除这些网上的精神垃圾, 因此它们可以畅行无阻地到达学生的计算机屏幕, 以致直接毒害青年学生的思想。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挑战。招生分配制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对大学生也产生

一定影响。招生规模扩大, 收费标准提高, 学业压力增加和就业竞争加剧, 学习困难的学生和有种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断增多, 大学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和“ 自由择业” 的毕业就业制度,其积极的一面是明显的, 但对大学生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缴费上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淡化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感情二是自主择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完备的情况下, 会出现不平等竞争, “ 非实力因素” 在就业中起到很大作用, 这本身对大学生是一个“ 精神污染” 。

大学生心理问题提出的挑战。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 社会问题累积带来的思想困惑, 使大学生心理压力加大。伴随着愿望的落空和心理挫折的出现, 随之会出现诸如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我们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中, 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 常常把一些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 结果曲解了学生, 不仅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导致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对搞好高校德育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思想文化战线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乘机而人, 加之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 至今仍遗留许多旧的传统观念和习惯,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 错综复杂, 有时还表现得相当激烈, 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大学生也深受其害。

三、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并要求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思路,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名高等教育的工作者都应该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一些适应当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德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健康心态和精神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现阶段流行说: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所以,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大学生应当德才兼备。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的发展。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当代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引导下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成长;以过硬的专业的技能提高自我,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人生目标,求学成才,报效祖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基石和思想保证。高校德育工作也要认真探索改革途径和工作机制,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做出贡献。

第二篇:高校德育浅探

摘要:本文从高校失位的道德教育、“两课”教材教法及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等三个方面来阐述高校德育的现状;同时从质量标准、德育工作队伍、课堂教学、网络教育、课余活动、社会实践、生活指导、监控体系等方面的建设来确立高校德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德育现状途径和方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也由知识型向素质型、实效型过渡。这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要求,在标准上不仅要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诚信、勤勉、踏实等道德品格素质要求。也就是说现在高校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其次,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遵纪守法观念;再次,要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围绕这个目标,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三个面向”的总要求,树立大学德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新思路和新观念,即德育工作要注意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中优秀的成果和成功经验,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

1、高校德育的现状

1.1 高校道德教育的失位

在我国,大学的评估和排行主要是看各校的生源、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科研成果等等。这些无不反映了评估大学水平的“知性取向”。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依据本科生生源、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率、学生的外语考试成绩、教学设备、就业率等一系列量化的指标。这些知性方面的数量化导致各高校对知性取向的崇奉,其负面效应是大学逐渐走向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实质上是把大学当成了企业,把教育当成了生产过程,把学生当成了产品,忽视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忽视了对学生品质的全面考察。总之,现有的评价体制造成了对学生道德教育的忽视⋯ 。有学者认为现代大学之着重“知性取向”,使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的课程中已失位或消失,在最好的情形下也是边缘化,这是因为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价值体系及观念被视为不是“知识”,以是,伦理教育或价值教育在大学知识的庙堂中的位置也就不确定了 。在知性取向下,“两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不断有人转到其他专业或部门,坚守阵地的一些人经常感受到不被重视的无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水平滞后,一些辅导员的人文素质和思想素质较差,无法有效地展开工作;一些人忙于报考研究生,提升层次,多数人并不热衷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学科教师不愿兼任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工作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而在年终考评、职称评定中无足轻重。

1.2 “两课”教材教法脱离学生实际

“两课”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但优秀教材少,现有教材大多数理论性强,观点陈旧。如《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有的版本有“树立崇高理想”一讲,但没有“适应大学生活”的章节;有的版本倡导“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但不进行“就业指导”。讲到“情爱论”,一般的教材只是泛泛提及,但就“性”的责任和道德认识多是避而不谈;讲到“道德论”,一般教材依然是恪守传统,对网络道德、科技道德、环境道德很少讲到。又如《形势政策》科目,没有适时的教材,每学期集体备课,写出两个教案,但形势、政策变化很快,有些教师不关注热点,就很难讲好课。教法单一,尽管德育教学改革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采

用了不少好的教育方法,如多媒体教学,社会实践,但总体收效甚微。德育的对象是有个性、有差异、有思考判断能力的个体。但一个教师每节课要面对许多个学生,讲授法必然是主要的,每学期面对数十乃至上百位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就不可能真正落到实处。道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仍是沿袭传统的集体灌输式方法,即“我讲你听”的说教式,忽视启发和个别教育,比较强调外部管理的作用,而忽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自我教育。学生被当成‘美德袋’,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从而难以真正唤起学生的道德认同感 。

1.3 个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下滑

教学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乐于奉献而又学识渊博的人才可能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情况下,不少高校把教师的学历、职称、成果当作奖罚、晋级的重要依据,从而忽略了对其教育理念、职业道德的考虑。一些教师追名逐利,见利忘义,玷污了教师的尊严。主要表现在:

一、灰色收入,少数学校乱收费,乱推销参考书,有的教师敬业精神下降,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学术腐败,有的人为评职称、提干在别人的文章里挂名,有的人干脆让别人代笔“著书立说”;

三、考试舞弊,个别教师在英语

四、六级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屡禁不止。虽然这些现象只是极少部分人,但严重败坏了教师的形象。

总之,深入思考学校德育失位的原因,理解学校德育缺陷之真正所在,是为了在实践中改革发展,找到更好的推进高校德育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2、高校德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2.1 质量标准建设

从宏观层面上,国家在规定学业标准的基础上,规定思想道德修养标准,建立高校德育质量认证制度。从微观层面上,高校应结合实际,制定德育教学计划,为学生构建优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明确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形成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2.2 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这是高校德育质量队伍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高校专业课老师要认识到对大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的任务,在做好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做人师。抓好德育质量建设,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当前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一是数量不足。如按教育部有关标准,辅导员和学生比例为1:150,但有的高校一个辅导员带五六百个学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辅导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严重。二是整体素质须提高。这并不是提高学历结构就能解决得了的,而应该提高思想、文化、道德、心理等综合素质。一个辅导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辅导员应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辅导员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能力和职业指导的能力。专业化和职业化是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建设的有效途径。专业化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高校应在原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特点和辅导员工作的实际,开办能培养高水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校辅导员专业,进行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二是从事高校辅导员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化的理论和实际能力培养,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强专业的继续学习和培训;三是现在高校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培训的辅导员队伍,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来逐步提高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认证来达到辅导员工作的实际需求。职业化也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并达到职业的基本要求,即应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二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应成为一种职业,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淘汰等机制;三是应规范高校辅导员的继续

学习和培训,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期的考核和淘汰。 J广大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教育和影响学生。

2.3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

高校一定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相衔接研究。不断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使学校的德育课成为大学生喜爱的课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觉悟的主渠道。关于教学方法建设。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辩论法、研究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品表演法。教学方法选择必须受到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的制约:① 教学目标。② 教学内容。③ 教学对象。④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⑤ 教学时效的要求。要优化德育教学方法应符合以下条件:① 坚持系统性原则。② 坚持启发性教学。③ 坚持内容和方法的统一。④ 坚持时间和效率的统一。⑤ 发挥教学方式的整体优势。

2.4 把网络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在课外延伸的重要途径

广义地说,除了课堂教育外,课下进行的各种形式的德育方式,都属于德育的课外延伸。但是由于互联网络已经进入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又是网络使用和操作的主要群体,因此利用互联网络对大学生实施课外德育教育就应该成为各位同仁关注的重要途径,而且无论你是主动地关注,还是被动地关注,互联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都是无时不在的,主动能够掌握时机。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和一种校园时尚。在这种情况下,封闭管理和听之任之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因势利导才是正确的选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首先培养一支精通网络原理、技术、特点,又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德育目标和大学生自身实际,在网上开辟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栏目,设计教育教学软件,开设道德课程,让德育工作进入网络;能够及时洞察学生在网上的反映和表现出的思想动态,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能够利用网络,针对具体对象具体问题,与学生交流,成为大学生的网上朋友。同时,实施网络教育还需要政府在网络管理和控制上给予支持,制定、完善有关法律,规范网络操作,严格把好网络信息关,从源头上堵塞有害信息的输入和传播,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的第二课堂。

2.5 大力加强大学生课余活动的主阵地建设

要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生产劳动实践。重视隐性教育作用。隐性教育是指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教育方式。它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特定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参与中,在满足美的需求和兴趣的同时,领悟出生活的价值和真谛,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端正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谨慎审视人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隐性教育无需在课堂上集中灌输讲授,它蕴藏在优秀的教师、进步的课程设置、高层次的办学方向、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及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增加隐性教育的内容,淡化被教育者受教育的意识,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境、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之中,会使思想政治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6 把社会实践作为德育体验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年代,人的价值观更加多元化。面对国内、国外的各种思想和思潮的影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观点,确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更进一步表述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也明显地说明社会实践在学生德育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充分理解书本上的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课堂教育。同时,更加全面深刻地感受人生真谛、增加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锻炼适应社会的实际能力,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在改革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对大学生进行社会实

践教育,要始终以大学生关注与困惑的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社会实际与我国国情结合起来安排实践内容和实践场所,让学生真正深入第一线,在企业发展中创立经济人生,在农村、农民中洞察中国国情。通过多渠道的汇集融合,酿就大学生对我国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7 把大学生活指导作为德育指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生活指导是对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学习问题、交流问题、择业问题、青春期成长问题、社会问题进行理解、指导和开导,比较心理咨询这一教育形式更具全面性,比较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能更具亲和性、沟通性,是适合于当今竞争性、开放性、多样性较强时代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实施这种形式,要建立高校大学生活指导机构,邀请有关大学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教授或社会学家担负指导,建立定期指导机制、指导方式,环境场合和具体对象可灵活恰当选择,要特别体现因人施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和精神,真正把关爱、感情、知识连同问题一起解决在学生的心里。这种德育形式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大学生的生存能力、抗挫折能力、接受挑战的能力,帮助他们始终以积极的、奋发的、不气馁的精神状态直面人生,以友善的、团结的、忘我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指导者一定要从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环境造就的不同心理个性出发,坚持立足学习和生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运用榜样、教训和身边人的经验得失等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进行教育,并注重升华到一定的德育理论高度,使现实和德育结合起来;要善于发挥指导者自身作为方面,学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洞察、准确预见等优势,为学生指明方向;要善于创造确切适当的施教环境,激发学生进行辩论、讨论,澄清思想观念,从学生的争辩中加以引导,水到渠成地达到深刻认识社会、人生和自我目的。大学生活指导目前还是一种全新的德育教育形式,还不够成熟,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和探索价值,我们广大高校德育工作者都应能不懈努力,争取使之日臻成熟。

2.8 监控体系建设

保证和提高德育教学质量既要有学校外部监控,更要有学校内部的自我监控。(1)德育质量监控体系的内涵。德育质量的概念要比“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含义复杂、广泛得多。传统的德育质量管理是采取标准化输入控制,即对德育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进行审定控制,如果其资格符合讲授课程的要求,就将该门课程的教学全权赋予该教师。后逐步发展到输入与输出控制,即除了对德育教师资格控制外,再把学生的课程测试结果作为德育教学质量的输出加以控制。现在已发展到对德育教学全过程进行控制,力图使课程教学“黑箱”逐步变为“灰箱”或“白箱”。使德育教学质量管理从封闭转变为开放,从单一受控对象转变为多元受控对象,从单门课程控制转变为多层次综合控制。应该说,多数高校对输入与输出环节的监控还是基本有效的,但缺乏揭开“黑箱”的有效手段,除了听课及定期的质量检查外,基本上处于“无为而治”的自在状态。从信息第一时间的获得到决策结果的及时反馈,在很多情况下是滞后的。(2)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环境。外部环境:学校的德育质量是在开放的环境中形成的,是学校、社会、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外部环境因素必然介入进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德育质量。主要因素有:国家和政府对学校德育教学的有关政策与法规、社会对知识价值的态度取向、社会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认同程度、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学生家庭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家长本人受教育的程度、家庭中的学习氛围等等。内部环境:德育教学质量监控是学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学校的各项工作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影响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内部环境包括教学的基本条件、校风与学风、学术氛围、管理水平、后勤服务保障能力、校园自然环境等因素。德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受外部和内部环境的双重制约。从各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外部环境越来越有利,关键是要努力营造一个更有利的内部环境。(3)德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组成。德育教学质量监控就是有目的地对教学质量系统进行评价、监

督和施加作用,使德育质量达到预期目的。德育质量监控体系主要由德育教学质量和监控两部分组成,其中德育教学质量由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以及由教与学质量进而形成的课程质量、学科专业质量、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等组成;监控部分则由评价、反馈、纠偏与激励等组成。

总之,现代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会生存,而且还要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德育的出发点不是禁锢人、束缚人,而是创造条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德育在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摒弃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称的德育模式、德育方法,以学生为本,使德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努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孟蕴华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1月

[2]王英高等学校大学生德育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3]刘会平高校德育教育途径初探平原大学学报2005年4月

[4]王爱云高校德育的现状与思考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4月

第三篇: 高校德育工作论文德育教育论文

如何做好高校德育工作

[摘要]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如何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也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难题。尤其是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各种复杂的思想观念冲击着年轻的大学生的头脑,从而使得高校的德育工作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工作方式。

[关键词]高校 德育工作 新因素 以受为本

一、影响高校学生思想的因素

(一)传统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1.远离亲人使大学生思想出现的孤独感或自我放任感。大学生一般都远离亲人,尤其是刚进校门的大一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无法避免会产生浓厚的孤独感。而这种浓厚的孤独感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排解,同样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相反,一部分大学生因为远离家长,也容易产生一种自我放任感,如果得不到合理的约束,也容易出轨。

2.大学的放松与高中的紧张以及对大学的失望使大学生产生的迷茫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学生都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而进入大学之后,课程减少,压力减小,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减少,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茫然的感觉。如果任由这种茫然的感觉发展,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城乡对比的强烈思想碰撞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的影响。很多大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小城市,进入省城的花花世界,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许多学生在中学时都是非常淳朴的,但是一旦进入大学,因为无法抵御花花世界的众多诱惑,而失足陷入了泥潭。

4.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往往都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之下,而进入大学,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与老师的人际关系,甚至与社会的人际关系,都需要大学生自己处理。当然,绝大多数大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是也难免有一些大学生难以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苦闷之感。

(二)新时期新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思想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的交流不断加剧,从而使得主流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了削弱。大学生作为思想最为活跃、对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等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无疑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的自主意识,金钱观念,但是也不可避免地随之产生了一些自我中心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在拜金主义思想的驱使下,人们的集体主义观念,贡献精神等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

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3.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旺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是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辨明是非的能力比较薄弱,从而也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误导。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西方自由主义思潮、黄赌毒等消极文化充斥网络,也加大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难度。

4.大学扩招和经济危机时期就业压力增大对大学生思想不稳定性的影响。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而成为了芸芸众生中普通的一员。同时,随着大学的扩招,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上涨,再加上百年难遇的经济危机,使得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思想的不稳定性。

(三)对大学生思想影响应尤其注意的因素

1.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使大学生的思想出现的冲动。青春期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对爱情产生萌动的感觉,而这种大学生的爱情往往是不成熟的爱情,尤其是爱情遭遇挫折时,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就有可能产生走极端的事件,从而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贫富对比产生的自卑感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背景,当家庭困难的学生遇到家庭富裕的大学生优厚的物质生活时,难免会产生对比,从而产生一种自卑感。当这种自卑感无法得到派遣时,或者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发泄时,

难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做好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前提性措施

1.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德育工作得以良好开展的基础。只有领导高度重视,才可以保证德育工作的人、财、物得到充分的满足。德育工作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再加上人为的努力,才可能把大学的德育工作做好。

2.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培养出好的学生,首先必须注重对教职员工的培养。学校在注重教职员工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必须更加注重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使所有的教职员工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对大学生的思想做专门的调查。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也必须先了解学生,尤其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大专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八到二十二岁之间,这个年龄阶段和我们老师的想法很多是不一致的,而许多做学生工作的老师喜欢以己度人,这种做法往往会使我们的学生产生距离感,甚至是反感。

4.引进专门人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一般来说,班主任可以完成绝大多数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但是对极个别心理有疾病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往往也无能为力。这就要求学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引进专门的心理工作者,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

(二)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传统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工作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工作的一个传统阵地,但是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一味地延续填鸭式的说教,那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我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应该发展成为让学生自己参与的讨论课,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真理,坚信真理。

2.支持学生多开展学生社团工作。对学生的社团工作,我们既要严格管理,也要大力支持。支持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工作,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到该用的地方来,避免学生因精力过剩,而犯下一些不应该犯的错误。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与学生的交谈,我发现学生一般都喜欢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针对学生喜欢社会实践活动的心理,学校就应该创造尽可能多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例如帮助学生在周末做兼职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成长。

4.联合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学校可以与相关部门联合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校外辅导员,可以请警察、法官等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进行法制教育方面,单纯的由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与由警察、法官等来讲授,效果肯定大不一样。

5.重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群体,他们也应该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当然这个助手还得老师多多引导与鼓励。学校应该多多发挥学生干部与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从而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6.重视奖、贷、助、减、免工作。奖、贷、助、减、免,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经济利益和个人荣誉,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奖、贷、助、减、免等工具,使之在学生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风气。使奖、贷、助、减、免不但成为帮助贫困学生的工具,也成为学生积极进取的动力。

7.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动体系。虽然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但是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仍然会很大。所以,学校应该建立起与学生家长的联动机制,及时向学生家长反应其子弟的思想动向,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8.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大学生都处在青春萌动期,对爱情、婚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向往,如果不加以很好的引导,也会为犯错误埋下伏笔。所以,作为学校不应该回避这个问题,而应该很好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既保证学生的思想健康成长,也为其今后幸福的婚姻生活做好铺垫。

9.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我们学校是一所理工类学校,但是理工类学校同样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

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和社会。

(三)做好高校德育工作的现代措施

1.利用网络和QQ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网络和QQ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对于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强的大学生来说,更是人人有QQ,人人玩网络。作为学校,同样也可以利用网络和QQ来进行德育工作。例如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QQ群,让学生有机会以匿名的形式,大胆地与老师交流,从而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利用新闻联播等电视报纸媒体教育学生。电视、报纸等媒体,实际上是国家提供给我们高校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的手段。如果有条件,应该让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节目,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时事新闻,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了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教育。

3.对大学生开展拓展训练。通过与学生的交谈,我了解到学生往往容易形成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团体,这不太有利于团结班风的形成。而开展合适的拓展训练,可以起到凝聚力量,促进团结的作用,同时拓展训练还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力。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开展一些拓展训练也会对学生德育工作大有帮助。

第四篇:高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院接到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通知后,院领导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秦小刚为组长的德育工作评估小组,针对文件提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分解,从2006年2月开始,各部门进行自查自纠,通过半年多的自查与评估,我们发现,自查自纠使学院德育工作更上一个台阶,特别是学院思想政治教

育得到明显加强,例如“八荣八耻”进课堂,成为必修课在全国高校属于首家,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十几家媒体予以报道,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焕然一新,有力推动了德育教育在全院的开展。同时,我们也自查出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德育工作的深度不够等,离上级部门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现就近几年来我院德育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为德育教育开展创造条件

郑州科技职业学院属于靠滚动发展起来的民办高校,在国家不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但要把生源基本素质起点较低学生同样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保障学院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要求我们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同时要融艺术教育、体育教育、法制教育、就业教育等一体的素质教育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保障德育教育稳步进行和取得实效,学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学院设立了德育教育教研组,党委成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德育教育工作计划和考核办法,配备了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德育教师队伍,05年全院共107个班,配备专职班主任32名;按照《河南省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要求,我院为德育教育按照学费收入的3支付经费,以2005年为例,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5235人,德育经费支出为70多万元。同时学院从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专职德育工作人员都设有固定办公室和设备,“郑科院德育之窗”是德育教育教研组建立的专题网站,学院建有各种体育文化娱乐场所,如各种球类场地、溜冰场、多功能报告厅等,基本能够保障各种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领导重视,制度与机构健全,党政齐抓共管,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我院的德育工作由党委和学院共同负责,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每年列入学院和党委年度工作计划的重中之重,由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亲自分管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党委和学院设有宣传部(处)、学生工作部(处),每年都制定有宣传思想工作意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意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见等,学院根据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制定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明确了学院各级党政部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职责,制定了各种学习、考评、表彰制度,例如,教职工年度考核制度、教师岗位量化考评意见、三级管理考评实施办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测试办法等,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基本上做到制度化、量化、可考评化。在学院党政领导的重视下,把德育工作和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安全保卫、招生就业等多项工作相结合,德育工作与其他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深入开展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多渠道、多途径开展德育工作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要求我们从多方面以抓素质教育为主,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项就是抓德育教育。第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教学过程。目前,学院开设23个专科专业,每个专业开设有《思想与道德修养》、《邓小平理论与三代表重要思想》、《形势与政策》等课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教师16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图书资料共计67502册,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第二,开展一系列的哲学、文学、艺术讲座和形势与政策报告会、法制教育报告会、安全消防报告会、国防教育报告会等,使德育教育融于各种形式教育之中;第三,狠抓教职工队伍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学院通过制度建设、加强考评、派出进修等多种途径提升教职工自身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使教职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从而使教职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最终形成和谐文明的大学校园。第四,在学生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充分利用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学院各系部建有党支部、团支部、学生分会,目前有学生党员135人,各系部都设有学生分会,以学习型、科技型和娱乐性为主的学生团体20个,其中《世纪风》文学社是省教育厅表彰的全省先进学生社团;第五,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博学、笃行、明德、至善”的校风,20个学生社团能够在学生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学生活动异常活跃;第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加强宣传阵地建设与管理。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确保学校的持续稳定。为此,学院充分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络、宣传栏、报告会等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改革和学校在教学、管理、文体活动等方面所取得的优秀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成

果和先进模范人物事迹,为学校稳步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第七,优化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1.根据大学生当前存在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纠葛等问题,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室,派专人外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印发了《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通过开展心

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多年来,我院没有因此发生的不良影响;2.健全完善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体系,学院采取减、免、缓、贷、捐、奖的办法为贫困学生设置绿色通道,保障了学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2002年以来,学院参加共青团中央新世纪读书计划助学行动,每年招收10名贫困生免费上大学。按照省教育厅要求,2005年我院成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学生管理中心,首次为50名贫困生贷款25万元,2006年成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从制度上解决贫困生救助工作;3.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学院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安排、就业指导、推荐安置、跟踪回访等多方面着手狠抓毕业生就业,与省内外企业建立良好关系,签定人才供需协议,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举办供需见面会等,为毕业生就业牵线搭桥,提供优质服务。省教育厅公布的2004和2005年毕业生就业率显示,均居河南省民办高校第一名。2005年学院被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评为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示范院校,从这几年情况看,我院招生生源逐年大幅度递增,根本原因是良好的就业有力促进了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学院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社会好评和上级部门表彰

通过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学院校风、教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大批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仅2005年,学生向各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占在校学生的35,已经经党委批准为正式党员135人,2005年和2006年志愿到老少边穷地区工作的学生达30人,参军入伍3人,以充分展示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2005年至今,我们粗略统计,见诸媒体就有30多次,这充分表明广大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得到大幅提高,我们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也得到各级部门的认可,在围绕德育教育而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校风、教风、学风发生显著变化,极大增强了学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学生对学校的发展、个人的前途充满信心,发愤学习、努力进取,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2006年5月底2006河南旅游魅力之星导游大赛郑州赛区海选在我院举行,河南电视台体育对大赛赛场进行了现场直播,我院19名选手顺利过关,掌声彼此起伏,向社会展示了我院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良好精神风貌。良好的校风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近三年我院学生升本录取率一直保持在90,05年上半年791人参加了全国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A/B级考试,及格率达66.9,超出全国平均及格率。良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文明素养的养成,校园内秩序井然,没有乱扔杂物、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损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整个校园环境卫生全部由学生划区负责打扫,学生处组织学学生成立了校园文明督察岗,每天在校园内巡回检查,已成为校园内一道美丽的风景。

目前,学院已向省高校工委申报了省级文明学校,学校先后被授予“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管理先进单位”、“科教服务支边扶贫先进单位”,2005年院团委被评为“五四红旗团委”,连年被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5年以来,有17个基组织150人受到省级表彰,17个基层组织42人受到市级表彰,充分表明了我院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与成绩。

五、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尽管我院在德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高校作为德育教育的首场阵地,全力以赴做好德育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我院属于民办性质高校,特别在资金、人员的配备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德育工作有很多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

1、经费的筹措形式单一,学院所有开支全部有学校自筹,学校资金来源仅仅靠收取学费,所以,各项开支做到物尽其用,德育经费同样受经费约束,使德育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2、人员配备不足,人员构成不合理。按照民办学校机构与人员精简的特点,我院人员较少,在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人员交叉使用现象,工作有专人负责,但无设置专门岗位,专兼相结合的情况较多。同时,工作人员年龄两极分化较大,职称比例断层,缺乏中青年骨干队伍。

3、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基本的设施有,但数量不够,不完全达标。例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图书馆等。

4、德育工作的研究不够深入,在德育领域的科研成果或成熟的经验还不具备,目前尚无学报等,所以德育工作的方式有限,课堂式教学多,实践少。

5、德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不够。

针对我院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按照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要求,进一步部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搞好校园基本建设,使包括德育工作在内的各项工作基本硬件要求达标,同时,引进与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从数量和结构上争取合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搞好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用科学化、人性化的制度去规范人员的行为,加大考核考评力度,奖惩分明,责任岗位到人,从而建立科学有序的管理机制。

第五篇:高校德育美德是否可教

道德可“教”,但不是“说教”;美德严格来讲并不是课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以做人实践中得来的

据我国零点调查公司参与的“世界公民文化价值与消费潮流调查”,中国公民的价值观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各国公众认为最重要的价值是讲究礼貌、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中国公众最重要的价值依次是:独立、常识和讲礼貌,对责任感、宽容和尊重别人、与他人沟通等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只有不到30%的中国人重视容忍和尊重别人,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只有30%的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处于世界各国中最低的位置。

专家指出,今天世界上正飞快地发展着另外一种看法,进步再也不能以技术和生活的物质标准为衡量。如果在道德、美学、政治、环境等方面日趋堕落,则不能认为是进步的社会,不论它多么富有和具有高超的技术。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表达出了德育产出的某些品性。当我们看到轰轰烈烈的学校德育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尽心竭力地做出表面“业绩”的时候,当我们质疑学校德育的实效和有效性的时候,我们不得回避学生这个主体所面对的环境,毕竟学生之“德”是在环境变迁和发展之后的函数,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奉行的“美德是教育出来的”才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考证。

苏格拉底指出过:“美德即知识”,“美德由教育而来”。因此,比起中小学德育(相对更具理想主义色彩)而言,高校德育更加注重“教”,注重德育的课程建设,注重教师的说教――《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等课程和教材担当了重要角色。同时,学校也“费劲思量”加强德育实践: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盛行于校园,素质活动大赛、网络道德大辩论;德育课程建设一刻也没有放松,思想政治课程不断翻新,内容也与时俱进,各种所谓的教学互动的德育教学法也受到积极关注。

但是,不过真正的道德难道真的是“教”出来的吗?!

当德育课程成为一种制度,德育活动也越来越多,资料越积越厚,表面上看德育形式一片大好,但实际上真正能深入到学生心灵的、能影响学生精神世界的活动又有多少?大家心知肚明:扫扫地、做做“三下乡”活动不等于心灵就受到无私奉献情操的陶冶;肃立一分钟也不等于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于是,我们的德育越来越变成一种活动的“变脸”――它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而备,对外宣传而备,却不是为学生成长所需而备。前不久新华网络报道说100名学生被学校安排参加庆典大会而在寒冷中站着“陪衬”领导讲话近2小时,这又是怎样的德育教育?

那么,高校德育是否在被架空或者“被悬空”了呢?

笔者曾仔细观察过高校德育教学:每周一次的思想政治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认识,指导行动。如果把这一周一次的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的主阵地,从时间和份量上来看,与德育的主导地位也是不相称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即使上了,也是死记硬背,以至于让学生昏昏欲睡,而各种考试手段和做法也让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反感情绪。

这样一来,德育的阵地到底在那里?德育到底是“教出来”的,还是“做出来”的?

在笔者看来,德育的本义是一种思想品行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大学生正处于道德品质的定型时期和批判时期,既然传统的“教”难以实现有效的“育德”之效,那么,笔者就明确提出一种新的道德实践范式:“做人德育”。

借用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语来解读“做人德育”:德育即生活,德育即生长,德育即经验的改造和完善。

对人类而言,“做人”是“人性之本”,是德育之本。大学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上好“做人”第一课,很难想象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会怎样走过。就像一个不懂得孝敬亲人的人,很难想象他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在笔者看来,德育其实是每个人的事。生活是做人的重要场景,也是做人德育的实践之所,检验之所。当前,德育生活化、情感化的取向正日益受到教育界的积极重视,其中主要就是看到了学生在生活世界中能真正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待人的德育真谛。

道德可“教”,但不是“说教”;美德严格来讲并不是课本里“长”出来的,而是以做人实践中得来的。做人德育,其本质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行为,不是几次时间短、准备仓促的活动和每周一次政治课所能完成的大任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共享单车乱象时评下一篇:各项服务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