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2022-04-19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推进美育工作的文件,有效推动了高职美育研究的悄然升温。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途径探究

摘要:美育教育对于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美、人文美、生活美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语文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提升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通过艺术美与现实美来感染学生、进化他们心灵。为此,语文教学工作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反复斟酌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借助艺术形象扩大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充沛其精神世界。鉴于此,文章围绕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小学语文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现实意义和美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途径,三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渗透途径

美既然是存在于主体之外的客体的美,而大千世界中美的事物又是千千万万、千差万别,这就给我们探寻美的本质带来巨大困难。自然界、人类社会中那些千千万万种千差万别的美的事物,它们既然都美,必然有一种共通的东西。但同时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种美,美是事物、生命存在的一种状态,而不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性质。客观美学派们之所以从对象上找不到美的本质,就是往往把美看作是事物的某一种属性、性质。美育教育是利用现实美和艺术美相结合共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及创造美的氛围下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辨别真伪、丑美、善恶的能力。学生在艺术美和现实美的感化下可以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

一、 开展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美育教育的概述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鉴赏、评价和创造美。审美教育是凭借学生主体对生活体验、精神范畴和审美趣味等形式对审美对象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美感的能力。人的审美能力并非是与生俱来,而是在不断学习和鉴赏基础上,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作出评价的能力。在小學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某种社会生活、艺术形式等手段,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审美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增进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美育教育感化学生心灵、行为及语言的教育目的。认识美是开展审美教育培养的前提条件,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在学科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培养。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育而言,重点培养学生语言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及鉴赏能力。由此可见,美育教育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二)美育教育的必要性

对美育的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从中国的老子到庄子,可见,古今中外对美育教育都较为重视。美育教育小到培养学生整齐、清洁、洁净的卫生习惯,大到精益求精的学习方式、清晰而严密的思考、主动开放的心理,提升学生内在的素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育是自我教育的一种手段。”因此,美育教育符合当前新教改政策,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在美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具体的感知、生动鲜明的实践现象来影响学生,让学生体验到美;创造充满感情的情景实施美育,让学生欣赏到美、感受到美,让学生自行动手,积极探索,在实际中创造美。丰富多种教学形式,发挥课内外相结合的教学优势,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培养其欣赏鉴别美的能力。

二、 小学语文中美育教育渗透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小学语文中美育教育现状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常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生接受“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很难培养发现美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阅读的兴趣。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无法认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引导,在错误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接受片面的知识传授,为此学校美育教育的开展不尽如人意。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视觉、听觉、感觉等综合培养,同时融合德、智、体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切实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科学,不仅展示了丰富的、多样化的语言魅力,而且展示了语文领域所蕴藏的美丽。语言学是以研究人类语言为对象,探索语言功能、语言性质、语言结构和历史发展及运用的相关学科,对培养学生语言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艺术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为此语文教学不仅要将学科知识和审美能力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美好的享受,还要通过语言交际工具实现美感教学。通过教师刻画艺术形象、语文实践美、物质结构美、教材设计美等形式渗透美育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以语言作为媒体传授知识,表达感情,为此准确、简洁、扼要、生动、活泼、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能使抽象知识具有实体性、感情化,深入浅出便于理解、启发、思考、感染学生。教师精心设计的教案、行款讲解板书,不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提炼,也是对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仪表、姿势、表情甚至整体人格的综合利用,都是学生暗暗地模仿或向往的典范;同时还包括教室布置、校园环境,都在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语文教学质量的需要

现代语文教学培养目标是构建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将美育与智育相互联系意义重大。美育与智育结合,是形象与抽象思维的结合,可以充分地发挥大脑两个半球的作用,使之互相补充,相得益彰。重视智力在探究问题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把智力的发展作为促进学习活动的关键条件,反对由认识控制人的情绪、意志和行为,反对学生死记硬背。而美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人格。美好的事物总是个人美好的感受,智育与美育的结合,对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形成高尚理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上要不断创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中美育元素的挖掘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择包含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在不断地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上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的文本应用上,包括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都在整个语文教学中体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美育素材作为课本教学的首要挖掘对象。美育资源在教材中一般分为两大类别,其一是自然之美。主要集中在自然美景与课本融合,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的特点进行以引导,创设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其二是艺术与社会的人文之美。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素材十分多见,学生可以结合这些材料进行挖掘、感受和体会自己的人生,让学生从自身的周边来发现美好。

三、 美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

(一)教师做好审美表率,将人格魅力充分发挥

美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要重视语文教育的感染与熏陶,要保证符合整个语文教育的教学特点,从不同层面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使学生能够从教师的形象以及精神上受到影响,这就需要教师从日常批语、仪表、仪态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若是在这些方面教师真正地能够做到书写规范、语言幽默风趣、仪态大方、和谐、自然、端庄等,都能够给到学生一种美的享受,能够起到熏陶身心的作用,促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兴趣的增加,会以教师的言传身教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当然,若是教师不能按照规范所需要的表现,如词不达意、语言不通、字迹潦草、仪态邋遢等,这种状态同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教师的个人魅力会影响学生,教师的言行举止能够对学生的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教师字迹工整,那么学生也会在书写上严格要求自己。因此,教师要做好表率作用,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发挥。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日常教学中,课堂上丰富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往往能够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到提升,坚持挖掘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充分地激发,而且也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创新的教学方式中,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融入美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开阔,这也是保障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引用多媒体课件、设置游戏环节、增加互动交流等,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式,来强化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用板书来分层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开展循序渐进地讲述,在讲述过程中将学生的一些观点不断地融入,摆脱教师自身固有的意识,丰富教学的内容。这样既能够展示教学内容的美感,还能立足于学生视角充分体会、感悟和分析美。

(三)增加文本对话模式,巩固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即为语言工具的推广和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与学生间对话的作用。为了提升语文素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通过与内容不断地对话,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促进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要表述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口才、理解等能力得到锻炼,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美育教育充分与对话教学进行结合,使学生的美学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对于对话文本,学生可以通过文本对话的模式来进行强化,这也可以使学生感受文本中的人物特点,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缩小,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文本对话,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堂下,以这样的形式来带动学习,不但可以使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不断巩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课余实践训练发现美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美育教育可以通过探索、品味与发现美等途径实现教育教学的目标。“发现美”可以通过课余走进自然,教师借助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脑力思考,明确内容议题,引导、发散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相结合,让同学大胆发现自然之美。另外,通過在阅读写作等应用中,帮助学生识别、鉴赏优美的词句。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才能够提高语文素养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学生将发现的美运用到写作创作中去。

四、 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美育教育可以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增加学生对于美感的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情操不断地被陶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开发自己的智力,使得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增强,实现小学语文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对教学内容不断领悟的同时,感受和体会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境界之美。

参考文献:

[1]黄颖.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J].新课程,2021(34):78-80.

[2]陈晓娟.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J].科技资讯,2020,18(34):124-126.

[3]闵代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探析[J].试题与研究,2020(30):173-174.

[4]王艳红.乡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王军魂.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途径研究[J].智力,2020(4):55-56.

[6]邓世玲.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现状与途径[J].学园(教育科研),2012(11):120-122.

作者简介:

高加春,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景泰县第一小学。

作者:高加春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美育研究现状述评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推进美育工作的文件,有效推动了高职美育研究的悄然升温。细致梳理近20年高职美育研究的文章,归纳出四大研究方向:(1)关于高职美育意义、价值和功能的研究;(2)关于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3)关于高职美育培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4)关于在具体课程中实施美育的研究。梳理的同时,简要勾画其变化趋势,旨在形成我国高职美育研究的概略图,供广大研究者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美育;研究述评

美育,即审美教育,历来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最为薄弱的一环。为保证美育的地位,为切实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2014年1月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5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9年3月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

从标题中的“推进意见”到“全面加强和改进”再到“切实加强”,可以清楚窥见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深切感受到国家教育领导层对改变当前落后美育现状的迫切心情和坚定决心。因此,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切实推进美育工作是当前各级各类学校的重点任务。鉴于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形成的重职业、轻素养的现状,美育工作更成为各类高职院校的重中之重。

与国家层面政策导向相适应,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美育研究呈逐渐升温之势。根据中国知网统计,1999年~2019年20年间,我国各类期刊共发表以“高职美育”为主题的研究文章500余篇,其中2015年之后的占到近半数;而仅2019年,就发表研究文章近百篇,接近2000年~2009年十年研究文章的总数,这些文章以美育研究为主题,研究角度不一,选题或大或小,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共同开创高职美育研究由萌芽到发展的新局面。现大致梳理如下。

一、关于高职美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研究

早在1996年,刘静在《美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一文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中美育培养的重要性,认为职业教育应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基础素质的培养二者结合,而美育教学是一条最基本、最便捷的途径。李军生的《职业技术学院需要加强美育》、赵树宏的《加强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和胡练的《关于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相关思考》等文都强调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重要促进作用。岳文韬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进一步提出:美育不仅促进高职学生协调发展,进而培养完善人格;美育激发高职学生创造力,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体上看,专注于阐述美育意义功能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多,多集中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前十年。这与当时职业教育迅速扩张、忽视美育有很大关系。随着国家层面不断出台推进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研究者把目光大都转向高职院校的美育现状和问题探究上来。

二、关于高职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摸清高职美育实施现状是美育研究的重要起点。申佳通过对北京8所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进行调查,梳理出当前诸多高职院校美育实施过程中的现状:美育工作无统筹,美育课程不系统,美育活动不扎实,美育资源不达标等(《北京非艺术类高职院校美育实施现状及路径研究》)。

而刘常青在《高职院校美育教学状况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造成当前高职美育落后现状的五个问题:(1)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偏重学生职业技能培育,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2)职业院校的美育師资缺乏,美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3)美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数量不足,课程内容陈旧;(4)高职学生对美育的认识有偏差,没有认识到美育对未来工作、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美育课程多持消极应付态度;(5)高职院校美育评价机制不合理,许多美育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死板的闭卷考试,落后的评价方式严重影响美育功能的发挥。

纵观这类文章,单纯研究现状或单纯研究对策的文章绝少,多为现状、问题、对策多管齐下,因此研究结论多为宏观表述,较少实践和操作层面地详细展开。

三、关于高职美育培育体系或课美育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这类主题的研究文章近5年显著增多,这与国家政策层面的导向息息相关。研究者紧跟国家政策,开始把视角投向高职院校美育实施上来,一批高质量、指导性较强的文章相继出现。

(一)学校层面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切实推进高职院校的美育工作,构建学校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是关键。

如何构建合理的美育培育体系?苏冰星在《高职院校美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提出四条策略:(1)学院决策层需高度重视美育工作,应出台相应文件,以确保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美育工作的有关规定;(2)促进学科融合,形成美育教学科研合力;(3)推进教学改革,构建美育特色课程体系:以“大美育”为理念,明确美育课程新目标,完善课程建设,拓展实践途径,挖掘美育课程新资源;(4)加强艺术师资培养,打造美育实践育人基地。

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整个学校从上而下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需要校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教学、科研、人事、教务的高度重视,需要任课教师、辅导员、学工部老师、团委老师的正确认识和鼎力工作,因而是个大工程。短期内很难有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出现。此类研究文章数量相对较少,但却为高职院校实施美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非常有价值。

(二)课程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的构建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学的核心是课程。很多研究者都把关注点定位在“如何构建合理的美育课程体系”上来。相比构建学校层面的美育培育体系,从课程出发,涉及面较少,主要集中在教学部门,操作上要容易得多,且收效快。因此此类研究文章较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硕。

张宜霞在《创新人才培养导向的高职美育课程体系构建》提出创新型高职美育课程体系:开设审美与美学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美,引导学生发现美;创建网络自主学习美育类课程,借助各类学习平台,规定学生修习一定学分的美育课程;设立审美实践课程,建立美育评价体系,通过实践和评价,引导学生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养成自觉提升审美能力的意识和习惯。张宜霞的研究对美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学校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比之下,陈沛捷在《通识教育理念下高职美育课程改革思路探究》的研究成果对大多数普通高职院校有指导意义:首先,设置美育必修课程,将美育课程设为必修,对非艺术类高职院校这无疑是一个创举,然而意义重大。其次,构建学科交叉的美育体系。高职院校学生课时有限,课程门类众多,如果仅依靠专门的美育课程来是实施美育,收效甚微。挖掘各门课程中的美育因素实施美育,构建大美育课程体系,才是切实推进美育工作的上策。再次,倡导学生社团的美育实践。社团活动从广义上来看,也是一门重要的美育课程。再次,鼓励教师开发美育教学资源。美育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品质高低直接影响美育的质量。最后,鼓励学校开设富有地方色彩校本的美育课程。校本课程是一个学校课程创新的体现,美育是丰富学生灵魂和精神的教育,校本课程和美育结合,对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建立都大有裨益。

在诸多课程体系构建的文章中,邓果丽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美育课程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精读》中的思考最为全面细致,从高度、广度、维度、基础四个角度出发,提出美育课程开设的详细方案,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详情见下图。

四、关于在具体课程中实施美育的研究

近五年的研究文章中,占比重最大的是专注一门或一类课程美育实施的研究。这类研究多为教学实践层面的研究,操作性强,对广大一线教师的美育教学有较大指导作用。

李青在《信息化时代高职美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融合教学研究》中提出美育与大学语文教育融合的途径:(1)审美情感的唤醒;(2)审美想象的激发;(3)审美阅读的实现,并进一步提出美育也可以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其他课程巧妙地融合,以文化内涵为根基,以审美熏陶为提升,这样的创新才有根基,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完满人性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而钟真的《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与審美教育的融合》、李玮《高职教育计算机学科中美育渗透研究》、周月英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的美育元素渗透》、赵志英《影视艺术与高职学生审美教育问题》等诸多文章聚焦美育在某门具体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或策略,正呼应了李青研究成果中“美育应与其他课程巧妙融合”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类研究成果为“大美育”课程观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

客观地讲,高职美育研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较前十年的确有很大进步。但跟以德育、智育为主题的研究比起来,只能说是仍处于起步期。随着高职院校领导层对美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加深,随着教师对美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水平的提高,关于美育培育体系创建、美育课程体系创建和具体课程美育实践的研究文章将会大批涌现,相信未来5~10年可以迎来高职美育研究领域的繁荣期,届时定然有大量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鲁芬霞.构建公共艺术课教学平台 提升高职学生美育素养[J].学科探索,2018(6).

[2]岳文韬.高职院校美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编辑 赵瑞峰

作者:郭朝红

语文教育美育维度研究论文 篇3:

“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背景下,2012年11月17日至18日,由中华美学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商务印书馆和浙江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承办,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协办的“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与当代文化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隆重举行。胡经之、聂振斌、王元骧、凌继尧、姚文放、杜卫、袁进、张永健、张永清、刘悦笛、王廷信、楚小庆、宛小平、丁国旗、李荣有等来自全国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新华社、《文艺报》、《艺术百家》、浙江电视台等报刊媒体的领导和记者编辑等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还举行了由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金雅教授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6册)首发式。

此次研讨会,是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领域第一次全国性专题研讨会,也是全国美学、艺术、文化、教育领域内围绕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一次高端峰会。会议尤其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特点、价值意义、人文意蕴三方面进行了集中研讨,体现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水平和进展。

一、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内涵特点的研讨

全面总结、深入挖掘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特点,是此次研讨会的重要学术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聂振斌研究员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拓者。他从美育方针与美育的实施、美育的性能及价值、美育与德育、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美育与宗教等五个方面,系统梳理总结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主要特征。指出,蔡元培视美育的主要性能为“陶养情感”,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是对中国文化以艺术—审美而非宗教为文化理想的独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体认。深圳大学胡经之教授也深入概括了蔡元培的美育精神,认为其内涵突出表现在“陶养情感”和“纯洁人格”,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浙江理工大学金雅教授从本世纪初开始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系统研究,也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开掘者。她从“美趣”与“美情”、“移人”与“美术人”、“生命之迸合”与“生活的艺术化”等梁启超美育思想的重要范畴命题入手,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基本内涵与致思路径予以了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其由前期对美育的社会功能的探讨转向后期对美育的人文价值的探寻,逐步深入并叩问了美育的人生意蕴及其诗性维度,具有鲜明的个体特色、时代特征和民族情韵。杭州师范大学李荣有教授着重分析梳理了梁启超“趣味教育”主张的主要内容,对其相关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指出“趣味教育”不仅与学校教育相联系,也应包含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行业教育和自我教育中。此外,华南师范大学陈永标、杭州师范大学莫小不、同济大学李弢、浙江工商大学朱鹏飞、江苏师范大学李茂叶等学者,从艺术美育、情感教育、书法美育、大学美育等各个角度切入,研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内涵与特点。本次研讨会上,一批年轻学者崭露头角,他们的研究视野独特,富有锐气。如杭州师范大学何淑芳对梁启超美育思想中“养气说”的研讨,透视了梁启超美育思想的民族文化渊源,勾连了梁启超美育思想与“新民”思想的关联,颇具新意。绍兴文理学院马芹芬提出了越文化背景下蔡元培的美育实践的命题,着重挖掘蔡元培美育思想的越文化精神及其相关民族特性,也不乏新意。

二、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价值意义的发掘

批判继承、创化汲纳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营养,深入研讨、充分发掘它们对于当代美育与文化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是此次研讨会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浙江大学王元骧教授对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提出了商榷。他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蔡元培却认为“宗教本旧时代的教育”,并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宗教的认识作用和道德作用都已消失,唯有情感教育的作用仍然保留,所以,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这个口号在当时虽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在学理上尚存在某些局限。宗教的本质是信仰而非认知与道德。王元骧教授进而认为,若从信仰论的观点来理解这个口号,它在今天不仅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反而更突显它的理论价值。他主张从美与艺术的性质、美与艺术的创造、美与艺术的功能三方面来认识审美、艺术和宗教之间的同质性。《文艺报》理论部熊元义编审以“重铸民族魂”为题,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在激发国民的勇气和培养国民的灵魂上的巨大作用”、“把文艺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衰联系起来”的理论特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他以梁启超对雄壮活泼沉浑深远的诗境的倡导、对中国文学女性形象审美趣味的批评、对陶渊明人格特征的分析褒扬为例,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与审美情趣是中国现代美育最为宝贵的精神传统之一。呼吁继承发扬梁启超鲁迅一脉的审美情致与美育精神,培育激扬健全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重新崛起做好精神准备。此外,海南师范大学单正平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郑玉明副教授等,也对流行的对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梁启超“趣味教育”论的观点进行了反思评析,从当下现实出发,梳理了蔡元培梁启超思想观点的现实意义。杭州师范大学张道森教授、梁启超纪念中学梁新明校长、东南大学白艳霞博士等探讨了蔡元培梁启超美育思想对当代美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的启示。山东大学高迎刚副教授认为梁启超艺术教育思想既秉承了中国传统乐教“致乐以治心”的基本观念,但又吸纳西方新思想,在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充满了20世纪初中华民族求新求变、塑造“新人”的时代精神,在今天,仍可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基本方向。胡经之教授在总结蔡元培的美育精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其对“我们进一步去深思美育的使命,推进美育的实施,拓展美育的途径”的启示。

三、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人文意蕴的探析

本次会议在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得到了深入与开拓,同时也引领了该领域研究的某种新视野,体现出该领域研究的某些新趋势。如对蔡元培梁启超美育艺术教育思想的人生美学意蕴及其人文价值纬度的关注与重视,是本次研讨会的重要特色之一,也是该领域研究的一种新趋势。金雅教授认为,“中国现代美学几乎所有重要的思想家都关注美育问题,倡导美育实践,将美学、美育的理论建设与生命、人生的审美建构相统一,体现出人生论美学与美育思想的鲜明特色”。她指出,梁启超的美育思想以人生为中心,不仅涵容了美育与艺术教育实践,也涵括了广阔的人生实践。他通过“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来实现“移人”的目标与“美术人”的建构,憧憬在生命之“迸合”中最终达成“生活的艺术化”,从而有机地贯通了情感陶冶、人格美化和趣味升华,其最高的理想是要在生活实践和生命践履中,不仅成就审美的人格,也要成就艺术的人生。她强调这种提情为趣的美育路径,突出了美情在人格建构和生命涵育中的核心意义,在当下有其独特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刘悦笛副研究员从“生活美学”的视野来透视蔡元培的美育思想,认为蔡元培的美育思想在总体上属于21世纪中国新美育观建设应该告别的启蒙范式上,但其排斥宗教迷信、重视情感陶养等思想与“回归生活世界”、塑造“生活艺术家”的“生活美育”有相通之处,其具体主张与思想,对“生活美育”所倡导的“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终生教育”等都有重要启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丁国旗副研究员认为蔡元培梁启超对艺术教育的生命意蕴都有许多精深的认识。他提出艺术教育应该融于受教育者的生命领悟中,应该是对生命的一种点化与润泽。文学教育不是知识性的语文教育,而应该还原到美的教育上。浙江工业大学赵中华副教授以“美育与人生价值的重建”为题,探讨了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当代意义。

本次研讨会期间,隆重举行了由金雅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美学名家研究丛书》首发式。《丛书》共6册,含《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金雅著)、《蔡元培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聂振斌著)、《朱光潜美学思想研究》(宛小平、张泽鸿著)、《宗白华美学思想研究》(王德胜著)、《丰子恺美学思想研究》(余连祥著),系中国现代美学领域第一套名家研究专著集成。《丛书》提炼了中国现代美学的人生论传统,对民族美学人生美学精神的发掘总结作出了开掘与探索。金雅教授于2009年主编《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共6卷,含《梁启超卷》、《蔡元培卷》、《王国维卷》、《朱光潜卷》、《宗白华卷》、《丰子恺卷》,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系该领域首次大型文献汇编。两套丛书互为呼应,从资料整理到专题研究,共同对民族美学的代表人物、精神特征、学术流派等进行了研究、梳理、发掘,引领了对人生论民族美学传统的总结、阐发和倡导。

(责任编辑:武翠娟)

作者:李荣有 郝赫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口语交际教学小学语文论文下一篇:兴趣学习高中政治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