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2022-04-19

小编精心整理了《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粤西沿海地区224所农村学校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达到规定要求,但专职教师存在缺口;教师性别、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教学工作量大、科研能力差、工资收入低;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有待加强;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1:

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调查与分析

[摘 要] 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是城乡学校不公平发展的主要因素。农村中小学师资低素质配置,导致农村学校的弱势地位。其师资的不均衡配置,除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外,有历史的人事制度原因,也有改革时新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等原因。要实现城乡师资均衡配置、城乡学校公平发展,必须改革历史制度,制定公平和科学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师资;不均衡配置

根据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于2007年10月对定西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就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农村中小学师资配置问题进行分析,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参考。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全国著名的干旱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教育发展困难多。该地区农村学校师资配置问题具有典型意义,此问题的调查分析,对解决该类地区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问题,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协调发展,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调研方式

本调研按照甘肃省教育厅的安排和要求,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我们按定西市教育水平相对好、中、差的区别,对安定区、陇西县及漳县一区两县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分别召开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领导座谈会。各区县座谈会参加学校包括高中学校2所,小学、初中各3所。座谈会上,教育主管部门主要领导详细介绍了本区县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学校领导各自谈了本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会人员还进行了交流讨论。二是对教师学习培训条件、场地、资源中心进行了现场查看。对其他四县(临洮县、通渭县、渭源县和岷县)采用问卷调查和书面材料汇总的形式。

二、师资队伍概况

定西市共有各级各类公立学校2 264所,其中高中54所,初中234所,小学1 976所,另有民办学校26所。公办中小学教职工总数为30 674人,其中专任教师28 602人。专任教师中,高中教师4 759人,学历合格率67.6%;初中教师9 151人,学历合格率92.9%;小学教师14 692人,学历合格率97.2%。另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全市有中小学特级教师30人,省级骨干教师124人、市级骨干教师843人;省级青年教学能手63人、市级青年教学能手171人;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809人,本科以上学历6 350人。工作后参加学历补偿教育的教师达11 041人。

三、城乡师资比较

我国城乡学校师资普遍存在较大差距,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差距更大。这种差距表现在多个方面,既有数量方面的,也有质量方面的。

1.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定西市农村小学现有教职工12 833人,基本编制数14 320人;农村高中现有教职工1 933人,基本编制数1 988人。农村学校教师数量普遍不足,教师少、学生多、课程多,教师数量不能满足基本教学需求。城镇学校大多超编,定西市城镇小学现有教职工2 364人,基本编制数2 126人,初中现有教职工1 953人,基本编制数1 685人,高中现有教职工3 396人,基本编制数3 108人,全部超编。同时,教师编制与教学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随着农村学龄人数逐年减少和农村小学布局分散、班额小、年级齐全、课程门类多的现实,按省定生师比配备教师,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定西市农村地区还存在60人以下三年制小学教学点,按省定生师比1∶23配置,这些教学点最多只能配备3名教职工,导致教师工作量大或一个教师代多门学科,影响教师专业发展。

2.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定西市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9%,城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2%;农村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2%,城镇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6.5%;农村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56.5%,城镇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73.3%。农村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比城镇学校分别低2.3%、4.5%和16.8%。

3.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低。定西市农村学校专任教师职称普遍较低,农村小学副高职称教师有8人,中级职称4 239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0.06%和34.0%,城镇小学副高职称教师8人,中级职称1 088人,分别占城镇小学专任教师的0.35%、46.6%,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0.29%和12.6%;农村初中副高职称教师82人,中级职称1 708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的1.1%、23.5%,城镇初中副高职称教师120人,中级职称711人,分别占城镇初中专任教师的6.4%、40.9%,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5.3%和17.4%;农村高中副高职称教师108人,中级职称507人,分别占农村高中专任教师的6.0%、28.0%,城镇高中副高职称教师483人,中级职称995人,分别占城镇高中专任教师的16.4%、33.7%,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低10.4%和5.7%。

4.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层次低。在我国逐渐淘汰中等师范学校,小学教师学历实质上向大专学历过渡甚至要求本科学历的形势下,还有大量中专(高中)学历教师在农村学校执教,这是包括定西市在内的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定西市农村小学有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6 544人,占农村学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2.7%,而高学历教师比例很小,本科学历仅占5.9%。城镇学校相反,中专(高中)以下学历教师547人,占23.9%,本科学历教师占15.5%。城镇小学高学历教师比农村高9.6%。

5.农村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差。定西市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为,两头人数多,中间人数少。农村小学51岁以上教师2 750人,25岁以下教师2 693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2%和21.7%,城镇小学51岁以上教师247人,25岁以下教师167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0.8%和7.3%。51岁以上和25岁以下教师农村学校比城镇学校分别高11.4%和14.4%。

6.农村学校专任教师结构复杂。由于历史原因,定西市教师组成结构比较复杂,有师范院校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定西市现有“代课教师”3 130人,其中2 963人在农村学校,占94.7%。同样,职业学校毕业生、其他中等学校毕业生和“民转公”教师也主要分布在各农村学校。农村学校教师组成呈多样性,结构比较复杂。

7.农村学校专任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定西市特级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省(市)级青年教学能手方面,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也有很大差别。如农村小学这类教师共有1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2%;城镇小学26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1.5%;农村初中139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9%,城镇初中1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农村高中9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城镇高中46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5.9%。城镇学校分别比农村学校高10.3%、4.6%和10.9%。

四、城乡师资不均衡配置因素分析

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自然条件差,生活环境相对恶劣。这是造成城乡地区教师不均衡配置的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虽然有些客观因素我们一时无法解决,但用主观因素平衡客观因素造成的差别,这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因此,分析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差距,提出对策建议,完全有可能,也显得十分必要。

1.人事管理制度不利于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数量失衡,城镇剩余,农村短缺,没有形成促进城乡合理流动的教师管理人事制度,城乡学校专任教师过剩和短缺不能及时得到调剂,造成教师资源浪费。从以上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定西市农村学校普遍编制有余,教师缺少,而城镇学校普遍超编,教师过剩。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农村初中缺专任教师50人,城镇初中过剩专任教师164人。由于人事制度原因,调整或调动教师需要繁杂的人事手续和较长、较慢的过程,不利于教师发挥效用。

2.教师岗位移动制度顾此失彼。定西市实施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教师公开选聘制度。此制度规定,凡是城、川区条件相对优越的学校,其教师缺额一律实行公开选聘,通过公布缺额岗位、组织报名、公开听课、组织考察等环节,产生调动对象;与此同时,在城、川区任教而教学质量差、学生和家长意见较大的教师,将被异动岗位,调往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学校任教。临洮县连续两年实施教师公开选聘工作,在公开选聘工作中,一律通过公开听课进行选聘,对课堂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教师直接调入城区学校任教。2006年公开选聘教师57人、岗位异动教师119人。其实该市实施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和教师岗位移动制度极不利于农村边远山区学校发展,该制度实质上是将优秀教师选拔到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把较差的教师移动到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是人为地拉大农村和城区学校师资水平差距,不利于城乡学校师资公平配置,不利于教育和谐发展。

3.师资培训效果不佳。一是培训基地不规范。由于历史原因,市、县教师进修学校大多撤并,目前的教师培训基地有的设在某一所学校,有的设在教育局,其实是一间教室加一套多媒体。二是没有稳定和适宜的高水平培训教师队伍。多数情况是在培训时临时聘请培训教师,基本都是大学教师,他们既不了解当地教育实际,也不了解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往往脱离实际。三是培训内容单一陈旧,没有针对性,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由于培训都在假期,时间有限,大部分采用两三百人的多学科混合大课堂,培训内容每期基本一样,教师参加培训是为了登记,培训效果不佳。四是由于编制限制,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校无法为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提供培训时间。目前培训都在假期或双休日进行,影响教师正常生活。五是农村学校由于经费困难,教师出外考察培训少,只能限制在市、县这个小圈子,观念、意识得不到有效改变和提高,多形式培训受到限制。

4.“民转公”等较低素质教师大多分布在农村学校。一是“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普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水平低。二是由于前几年的地方政策因素,将职业学校毕业生分配到学校当教师,这些学生既没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也没有教育教学技能,影响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5.新教师执教能力相对差。近年扩招后的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基础差,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教育实习,执教能力差,而这些新招考的教师大都在农村。定西市农村小学25岁以下教师占21.7%,这些教师都是近几年招考的新教师。我们在和校长的座谈中,多数校长在评价近几年招考到本校的教师时,使用最多的词汇是扩招、专业知识基础差和执教能力差。

6.代课教师教学不安心。目前,全市有代课教师3 130人,基本上分布在农村边远山区学校,这些教师每月工资只有125元,工资低、待遇差,远不如打工的经济收入高。他们之所以在低工资的情况下还留守学校,是想等待国家再次给他们“代转正”的机会,大多数心里矛盾,教学不安心。

五、建议

1.从政策上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高效利用教师资源。教师的归属和使用范围扩大到学区或区县,改变一个教师到一所学校后留、走需要调动的现状,随时解决学校间教师余缺问题和学科结构性矛盾问题,提高教师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变像陇西县农村小学缺专任教师453人,城镇小学过剩120人这种教师资源浪费现象。同时按省定生师比,以区县为单位足额确定学校编制。区县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学生数每年变化的现实,动态管理学校教师编制问题。

2.建立科学的教师岗位异动制度,城乡师资均衡发展。定西市实施的教师岗位移动制度和城镇学校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其初衷是好的,目的是激励农村学校教师,如果不想到条件更艰苦的边远山区学校或要进入城镇学校教书,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但结果是不公平的,造成城乡学校师资水平的更大差距。根据本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适合本地城乡学校师资配置的制度、方法或措施,是目前解决城乡学校师资不均衡配置的关键。西部贫困地区目前至少可以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实施三年一周期的教师轮教制度,某年龄段或某条件范围内教师,在条件相对好、中、差地区轮换教学,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决定到期可否移动;二是实施一定区域内的“农村学校教师岗位津贴制度”,县区内可以将全体教师一定比例的工资作为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津贴,拉大城乡学校教师收入分配,鼓励、激励优秀教师到农村艰苦地区任教。城乡师资配置制度和措施一要体现自愿,二要体现均衡。

3.进一步规范培训体系,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职培训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要途经,也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水平、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有效办法。目前,教师培训工作在形式上基本规范,但在成效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一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基地。近几年,各县教师进修学校被削弱或撤并,需要加强建设。二要组建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培训教师队伍,提高培训质量。三要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培训教师要深入学校、深入教师,调查研究,将教师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他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变单一的古板式培训为多形式的活跃式培训,使教师乐于参与培训。四要设立培训管理机构,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有专管师资培训的机构和人员,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要跟踪评估。建立健全科学而有特色的长效培训机制,逐步实现教师培训制度化。五要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教师培训基金,保障培训经费,解决教师培训中的经费问题,调动教师培训的积极性,变让培训为要培训,变分配指标为争取指标。六要建立骨干教师、青年教学能手对本校教师的帮扶制度,有帮扶、有考核,有任务、有目标,将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学能手的重要指标。七要建立教师自修激励制度,鼓励教师自修,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完善招考制度,注重招考教师的职业能力。由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大大超过教师职业岗位需求,近几年,各地都不同程度实施招考制度,但招考还是文化课或理论考试,很少甚至没有将教师职业能力作为考试内容,这些需要完善。招考制度必须具有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措施,而且要成为重要内容。

5.合理规划师范院校招生,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能力。通过调查研究,省招生计划部门要按需计划招生数额,限制数量,提高质量,从源头上保证师资质量和水平。目前本科师范院校学生规模都在万人左右,专科学校也有四五千人。定西市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实行招考制度,近几年一半以上学生无法就业,造成就业压力。师范院校由于学生多、教师相对少,只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削弱对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连教育实习都取消,严重影响了师范生质量。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行政措施,督促师范院校重视学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开足开齐教育理论课和教育实践课,禁止取消师范生教育实习等不科学做法。

6.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避免出现“后遗症”。目前,代课教师普遍学历层次低,教学能力差,影响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政府部门要长远规划,明确政策,对代课教师将来的前途要有明确的表示,以人为本,不能使他们在矛盾中等待甚至幻想,贻误他们发展的机会,同时影响学校教学。我们要吸取“民转公”教师长期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训,尽快尽早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避免再一次出现“后遗症”。

作者单位 甘肃省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作者:常 彦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2:

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等对粤西沿海地区224所农村学校的体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健全;体育教师数量基本达到规定要求,但专职教师存在缺口;教师性别、年龄结构较合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教学工作量大、科研能力差、工资收入低;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课余体育活动开展有待加强;体育经费、场地、器材严重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农村学校;粤西地区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息息相关[1]。农村学校体育作为农村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会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廣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2004—2020年)”的通知精神,本研究通过对粤西沿海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调查,揭示该地区学校体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探索该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粤西地区湛江、茂名、阳江3个地级市224所农村中小学(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外的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对雷州、电白、阳春3个地区农村学校作重点调查。在所调查农村学校中高级中学28所、完全中学46所、初级中学63所、中心小学24所和村小学63所。

1.2 研究方法

1)实地调查:2010年7月—2011年6月,课题组成员先后5次赴雷州、吴川、信宜、电白和阳春地区进行调查。

2)问卷调查:课题组统一制定《粤西沿海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现状调查表》,调查时间为2011年7月—2011年11月,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150份由我校生源地在粤西农村地区的学生,利用暑期调查完成,100份由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农村体育教师完成,另50份由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我校毕业生完成,共回收问卷246 份,回收率为82%,剔除无效问卷22份,有效问卷224份,有效回收率为74.7%,问卷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3)访谈:访问了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广东省教科所、部分地区教育局主管体育的负责人,利用假期体育教师培训的机会,召开座谈会对所调查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背景与概况

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简称,位于我国大陆的南端,濒临南海和北部湾,包括湛江、阳江、茂名3个地级市,属广东省经济欠发达地区[3]。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是影响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最根本的原因。经济的贫困和落后,带来的一定是文化、教育的衰微,而且经济越贫困,教育就越得不到发展,从而导致经济更加贫困,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不容乐观[4]。目前,粤西地区共有中小学5 651所,在校中小学生人数达337.4万人,其中农村中小学4 577所,农村在校学生210万人,占总学生人数60%以上。其中办学规模在300人(指在校学生)以下的学校有2 938所(全部在农村),占小学总数的52%。初中也有17%的学校办学规模在500人以下。

2.2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现状

1)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管理结构。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的体育管理体制基本健全,在调查的224所农村中小学中,由副校长直接管理共有191所,占总数85.3%,由教导处或其它部门负责管理有26所,占11.6%;有7所村小学体育管理工作无人问津。依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4条规定,学校应当由一位副校(院)长主管体育工作[5],目前粤西农村学校体育管理工作中,多数学校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学校体育工作能够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农村中学和小学中心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健全,但农村其他小学的管理较弱。

2)《条例》的执行情况。

《条例》是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教委、体委发布的开展学校体育作的重要依据和法规。实施《条例》是为了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在调查的224所学校中,有30.4%的学校能够完全执行《条例》,有65.2%的学校对《条例》能部分执行,有4.4%的学校没有执行。这表明《条例》作为一项全国性的学校体育法规文件在粤西农村学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但执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3 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的现状

1)体育教师数量。

在所调查的224所学校中共有体育教师1 543人,其中专职教师有1 370人,占88.8%;兼职教师153人,占9.9%;代课教师20人,占1.3%。参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教体艺[2008]5号,以下简称《标准》)有关中小学校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6]。粤西地区农村中学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331,基本达到规定要求;小学专职教师与学生比例为1︰814,达不到规定的要求。由此可见,专职体育教师的缺口主要在农村小学,这是制约和影响农村小学体育的开展及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2)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

粤西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专科学历以上的1 360人,占总数98.6%,其中本科学历的1 023人,占总数74.4%;小学体育教师专科学历以上的89%。农村体育教师的学历基本达到原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对体育师资的要求,即小学体育教师具有中师毕业程度(专职体育教师具有中师体育班毕业程度),初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专科毕业程度,高中体育教师具有体育专业本科毕业程度标准。粤西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拥有高级职称人数只占总数的8.7%。在所调查的学校中没有一名特级体育教师。原因是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层次偏低、教学研究成果少。

3)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结构。

在调查的1 543名体育教师中,男教师1 322人,占85.7%;女教师221人,占14.3%。男女教师比例为6︰1,女教师明显少于男教师,其中小学女教师比例高于中学;在年龄结构方面呈现塔型结构,30岁以下的青年体育教师占38.5%,31~40岁的教师占41.8%,41~50岁的教师占17.4%,50岁以上的教师占2.3%,中青年教师已成为粤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力量。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该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中青年教师精力旺盛、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工作热情较高、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4)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粤西农村体育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繁重,多数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远远超过了规定任务。在教师承担体育课教学方面,依照《条例》中体育教师的基本工作量规定,中学12~14学时/周,小学14~16学时/周的标准,中学有66%的教师超过14学时/周,小学有42%的教师超过16学时/周。同时,他们中大部分人在承担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承担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训练等工作。在所调查的1 543名教师中,91.4%的体育教师都要兼任其它事项。其中30.2%的体育教师要负责课余训练,87.9%的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58.9%的体育教师负责辅导课外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过重的工作负荷既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的长期持续发展,

5)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现状。

在调查的1 543位体育教师中91.6%的没有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多数教师科研意识淡薄,知识面较窄,理论水平较低,科研能力较差。粤西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急需提高。

6)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

调查显示粤西地区农村体育教师的月工资在1 000元以下的占4.2%,1 001~2 000元的占89.2%,2 001~

3 000元的占6.2%,3 000元以上的仅占0.4%。可以看出,体育教师的月工资大部分集中在1 001~2 000元。按照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31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粤西农村体育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与该地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存在明显差距,近50%的农村教师和乡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教师工资水平低,是造成粤西农村尤其是边远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主要原因。

2.4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

1)新课程实施及体育课开设情况。

新课程标准作为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粤西农村学校,有85.7%的学校能够实施新课程,仍有14.3%的学校未实施。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开课率为100%,有93.3%的学校学生每周上2次体育课,有19%的村小学学生每周上1次体育课;95.1%的學校体育课教学男女生不分班;6.7%的教学班级人数在30人以下,全部在村小学。36.6%的教学班级在60人以上,主要在中学。

2)教师教案编写情况。

在调查的体育教师中,有1 048名教师有完整的教案,占总体67.9%,有89名教师没有教案,占5.8%。在能否持教案上课方面,中学好于小学。从抽查教案质量情况看,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照搬教学参考书现象严重,课后反思还不够,个别教师的教案比较简单,教案中没能体现学生的活动。

3)学校课余体育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87%的学校能够做早操,30.9%的学校有课间操。从早操、课间操活动内容来看,大部分以做广播操为主;有46.6%的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中学主要是练习中考达标内容,小学主要以学生自由活动为主。粤西地区农村学校58.9%的有运动训练队,其中77.8%的中学有运动训练队,30.7%的小学的有训练队。从运动队训练形式来看,主要以比赛前临时训练为主,坚持长年训练的很少。从课余运动队训练的内容上来看,主要以田径、篮球为主。

2.5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现状

通过对近3年体育经费的调查,91.2%的中学和52%的小学有数量不等的体育经费,但大多数学校无稳定的经费投入,粤西地区农村小学生人均体育经费不足1.3元/年,中学不足3.2元/年。通过调查92.7%的教师认为,体育经费不足是制约粤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走访、座谈还了解到,各学校每年体育经费开支主要用于举行各种较大型体育比赛,实际用于添置体育器材的经费极少。农村中小学,体育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缺乏,体育器材的种类和数量与国家配备标准差额悬殊,粤西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体育场地、器材不能够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

3 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1)各级行政领导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规范农村学校体育管理体制,认真贯彻执行《条例》。根据粤西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和评价体系,把体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使粤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步上一个新的台阶。

2)狠抓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与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特点、劳动特点以及与他们的崇高社会地位相符合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农村体育教师工资待遇,鼓励教师科研创新,对在职体育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对教师定期达标考核,提高体育师资质量。大胆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一是要不拘一格向社会招聘有志于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专职体育教师和体育毕业生,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二是积极挖掘社会富余人才资源,选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兼职教师,拓宽兼职教师来源渠道,鼓励实行专兼职结合、开放式的教师选用模式,提高教师资源配置质量和效益。

3)加强管理,加大检查力度,要把上好体育课作为粤西农村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抓紧抓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搭建体育信息交流平台,学习其它地区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的先进经验,推广“导师制”校本培训,采取优质课评比,请优秀体育教师送课下乡等方式,促使粤西地区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重视农村学校课余体育的组织与管理,结合粤西地区农村学校实际,利用自然地理资源,因地制宜、因时而宜、区别对待开展适合学生的体育活动,如传统武术、毽球、定向越野、现代健身操等,把趣味性和健身性有机结合起来,把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4)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设施的扶持力,改善粤西地区农村学校体育的办学条件。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必须以一定体育经费和场地设施作为物质保障,没有经费保障,学校体育就无法得到长足的发展。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切实解决经费问题。吴川市提出“五个一点”的做法为粤西其它地区农村学校提供新的启示。“五个一点”是指在经费筹措投入方面,上级拨给一点,县里拿出一点,学校挤出一点,群众集资一点,企业赞助一点[7]。总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要丢掉“等、靠、要”等消极思想,要积极创新,自筹资金自制设备将是粤西农村学校体育未来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朱家新,沈丽玲. 对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社会环境的理性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6-20.

[2] 林楚辉. 当前学校体育在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思考[J]. 体育与科学,2009,30(1):83-86.

[3] 粤西网. 粤西地区(粤西简介)[EB/OL]. http://www.gdwest.com/a/20110509/16595.htm,2011-05-09.

[4] 陈德林. 湖南省侗族地区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543-545.

[5] 国家教委.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EB/OL]. http://www.

Pep.com.cn/tiyu/jszx123/zcfg/201009/t20100909_888084.htm,2012-07-12.

[6] 教育部,卫生部,财政部. 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Z/OL]. http://www.qzljjy.com/yq/showArticle.

asp?ArticleID=7111,2012-06-22.

[7] 張晓静.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影响因素分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4):135-136.

作者:吴剑明 揭光泽 石真玉 王薇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管理论文 篇3:

“我们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

“我们的农村学校比城里的好!”这句话是上栗县教育局局长姚义何陪同记者采访时说的。此话让记者感到震惊,也感到疑惑。其后,记者先后参观了上栗县的新建小学、水源小学、豆田小学、洪东小学、胜利中学、湖塘中学等10多所农村学校,学校建得一所比一所漂亮:窗明几净的新楼房、色彩鲜艳的外墙粉刷、平坦宽敞的塑胶跑道操场、摇曳多姿的花草树木……一座座花园式的校园,点亮了片片农田,给人以鹤立鸡群之感。姚义何接着解释说:“我丝毫没有说城里的学校不好,而是说城里的学校因为地处市区,甩不开,只能够‘螺蛳壳里做道场’,而农村学校可以凭借其地域开阔及自然形成的景观优势,打造出风景更加美丽的校园。”

其实,上栗县的农村学校,不仅仅是校园景色可以与城里的学校相媲美,而且教育质量也与城里的学校一样好。上栗教育人以提升农村学校的硬件和软件为突破口,实现“造峰抬谷”式的发展,绘就了一幅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宏伟画卷。

[领导力提升教育生产力]

栗江小学原名上栗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老百姓认可的品牌学校,学位供不应求。学校门口有一栋上栗镇菜塘村委会的办公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了扩大学位容量,学校想把这栋办公楼置换过来,但是因为无力为村委会解决异地重建的用地等问题便搁浅下来。上栗县实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制度后,县委书记严荣华挂点该校,立即解决了这一“老大难”问题。他协调城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在县郊为村委会新建办公楼划出了一块地皮,城建部门为新建村委会办公楼开“绿色通道”。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建成后,老办公楼给了栗江小学做教室,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老百姓称赞说,严书记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上栗县党政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并不是挂个名就了事,而是要实打实给学校办事,且一般都是“难办的事”。金山镇中学和小学这两所学校连在一块,一堵围墙就像一条鸿沟,把这两所学校隔开了。中学有一个大的塑胶操场,而小学的操场狭小破旧,学生体育课都没有办法上。中学和小学一体化的问题亟待解决,但多年来悬而未决。县长彭文华挂点这两所学校后,很快就在两个学校之间建起了一座宽9米的桥梁,将中小学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

自2013年始,上栗县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制度,每个县领导需要联系一个片区或一所学校。近三年来,县四套班子领导先后围绕教育经费保障、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等课题,深入教育系统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解决办法,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66个。

上栗县还建立县级督学责任区制度,全县共设立4个督学责任区,聘任责任督学34名,对全县159所学校进行责任督学挂牌。

在推行县级领导挂点乡镇学校的同时,上栗县还实现县直部门结对帮扶乡镇学校和乡镇党政领导联系乡村学校制度,整合领导力量,形成教育发展的合力。县信访局挂点福田镇中学,正逢学校筹资180万元改造、新建塑胶操场,县信访局从极为紧张的办公经费中挤出7万元给学校。近三年来,县直部门、驻县单位捐资10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杨歧中心小学是杨歧乡党委书记王均洪挂点的学校,他说他要当好学校的“后勤部长”。按照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学校要扩建运动场,必须在学校附近征地。而学校所在地属于山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周围的群众对征地一时间想不通。王均洪书记多次带领乡机关干部,下村入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嘴皮子都磨破了,终于把20亩地征下来了,然后无偿给学校建操场。

上栗县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此基础上,该县大刀阔斧进行管理体制创新。过去,上栗县每个乡镇都有一所中心小学、一所或几所中学,但是各自为政,遇到问题互相扯皮。“可以这样说吧,如果县教育局开校长会,除了10个中心小学校长坐的10辆车子在路上跑以外,全县还有24辆中学校长坐的车也在路上跑。”姚义何局长说。

于是,上栗县教育局决定每个乡镇成立一个校务委员会,小的乡镇7人,大的乡镇9人,统一管理本乡镇的中小学一切事物,畅通乡镇内教师流动机制。所有校务委员会成员均在教学一线兼主课。通过改革减少了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现在县教育局开会,只有10辆车子在路上跑了。我初步估算,仅这一项改革,全县每年可以节约管理成本500万元。”姚义何局长说。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生产力。姚义何局长介绍说,在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各校务委员会根据本乡镇的实际,制订了全乡镇的校建计划。工程开工后,校务委员会必须履行工程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管建设资金的使用等,全县的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能够顺利完成,校务委员会的设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校务委员会是一个精干、高效的办事机构,它是上栗县管理创新的一个有益尝试。

[城里学校只占总资金的5%~7%]

金山镇黎塘学校是一所边远的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还办有附属幼儿园,有近千名学生的规模。一年前,学校的校舍几乎全是D类危房,比学校旁边的旧祠堂还要破烂,学生在破旧的平房里上课。现如今校舍全是新建的,宽敞的教学大楼内配有各种功能教室,配之以塑胶操场,新校园丝毫不比城里的学校差。让这所学校发生脱胎换骨变化的是,该县强力推进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该县整合校建资金、改薄资金、学前教育资金等多项资金800万元,拆除了校园内所有的旧房子,建起了漂亮的新校园。这所学校的变化是该县农村学校变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上栗县把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造峰抬谷”实现教育深度均衡发展。2013年5月,姚义何履新县教育局局长一职。上任伊始,他集中一段时间下基层调研,把全县的学校跑遍了,他感到农村学校的校舍离标准化的要求太远了,而且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也欠账较多。在梳理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工作思路的时候,上栗县教育局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达标作为“第一工程”,有序推进,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学校,努力缩小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的距离。

集中财力建设农村学校,是上栗县的大胆创举,让农村学校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危房一幢幢被消灭了,新楼房一幢幢建起来了,“最美的风景是校园”在上栗县已经变为现实。记者来到桐木镇胜利中学,看见美丽的校舍在绿树掩隐中若隐若现,纵横交错的绿化带提升了校园的品位。校园内的体育设施免费向群众开放,很多人在学校锻炼身体,俨然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跨进湖塘中学,记者感到学校更像是一个公园。校园的地形呈左高右低之势,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把校园分成两半,路边或房前屋后挺立着高大的树木,让人倍感空气之新鲜。十几张水泥球桌在树林里错落有致,来学校锻炼的村民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在校园内飘荡。

一路看过来,豆田小学、洪东小学、普化小学……楼房的墙面都“穿衣戴帽”,或粉红色,或紫红色,建筑风格各异,漂亮的程度丝毫不亚于城里的学校,这是上栗县投入巨资打造的一件件“精品力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2014年全县的财政收入17亿元,划给教育的经费达5个亿。近两年来,全县改造和新建学校用房16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了86个学校运动场,每个运动场耗资大约在120万元,总投入资金将近1个亿。现在全县学校基本普及了塑胶跑道。”姚义何自豪地说。

上栗县教育局提供的一组数据实在让人精神振奋:近三年来,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达6128万元,新增学校用地495亩,新建教学楼78栋,新建学生宿舍、学生食堂1.36万平方米,改造D级危房 9.3 万平方米,在42所边远山区学校建设教师周转房406套,全面“改薄”工程投入达4651万元,全县投入1500万元实施了农村初中工程,整体搬迁长平千方小学、东源乡中心小学等9所学校,对枫桥学校等38所薄弱学校进行了改造,建设校园小型足球场20多个,投入资金2130万元,修建围墙6200米……全县中小学159所,有146所学校得到了改造,改造力度历史空前。

“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栗县农村学校硬件建设欠账较多,因而近年来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资金大都投入到农村学校,投入城里学校的建设资金仅占总建设资金的5%~7%。”姚义何说。

农村的学校建设得漂亮了,与城市学校的差距基本消灭了,城乡教育比翼齐飞。姚义何说:“我没有刻意把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分开,城、乡教育都发展才是均衡教育。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姚义何说,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追求教育的简单平均,是“造峰抬谷”,更是各得其所,各得发展。均衡不是“劫富”而是“济贫”,应当是鼓励发展、分类发展、特色发展,而不是整齐划一发展。

[信息化撬动教学质量崛起]

水源小学是一所与湖南省交界的村小,但距离县城只有5公里路程。按常理,这样的地理位置,学生很容易流向县城,学校成为“空壳校”,但该校学生却稳定在300人左右,6个年级,14名教师,办学规模处于饱和状态。

农村学校生源稳定是上栗县农村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全县90%的农村学校学生数都保持在300人左右,规模小的教学点也在7人左右,而且分布在特别偏远的山区。农村学校生源的稳定,源于农村学校的硬件与教学质量同城里的学校一样好,农村的学生没有必要择校。

原水源小学校长王先芳向记者坦言,水源小学曾经有一段时间生源流失严重,全校300多学生就流失了100余人。她不无感慨地说:“是全县学校标准化建设让我们这所乡村小学起死回生,流失的学生又都回来了。老百姓说,现在学校建得这么好,而且还安装了一体机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我的孩子为什么还要跑到外面去?何况,到外面去读书每个学期要花几千块钱。”

水源小学的发展之路具有典型性。上栗县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把强化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重大战略,放到突出的位置上来抓,重点是为每一所学校(包括教学点)安装以多媒体一体机为主的现代教学设备。在新建小学、洪东小学、豆田小学等农村学校,记者看到现代化教学设备“班班通”了。记者还参观了音乐教室,教室内都装备了五线谱琴、高档音响等设备,教学设施与城里学校基本接轨了。因为城里学校的电教设备配备得早,大都是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与一体机比较,显得有些“落伍”。所以整体看,农村学校电教设备装备得比城里的学校先进。

新建小学也是与湖南省交界处的一所村小,和全县其他农村学校一样,有漂亮的校舍,装备了65寸的一体机。在一年级的一个教室里,李敦满老师当着大家的面,熟练地操作使用一体机,并畅谈一体机给教育教学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他打开了一体机的屏幕,使用“触摸”功能,调出了语文教学资源,用手指在一体机的屏幕上写个词语,屏幕马上就显示出写的词语,再用手指点击一下,标准的读音就从一体机里发出了。“以前在教学中教师常遇到的困难是拼音读不准,现在有了一体机,可以让一体机带读,而且学生对一体机读出来的声音特别感兴趣。我是教三年级语文的,有了一体机后,我班学生语文平均分提高了15分。”他深有体会地说。

王先芳校长也同样对一体机赞赏有加:“语文教师现在不用带生字卡片等,这些一体机里全有。数学老师上课再也不用带教具了,一体机里边有三角尺、圆规等数学教具,使用起来特别方便,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喜欢一体机,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一体机因为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具有多种功能,而且互动性好,深受师生的喜爱,为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到目前为止,上栗县有118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已接光纤,有23个教学点安装并已应用全省统一配备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设备。2014年投入项目资金242万元、购置近300套多媒体投影设备,装备11所学校的“班班通”,全县有25所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等学校的516个班级实现“班班通”。2015年上栗县投入500余万元,为每个村小学校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

2015年,上栗县投资100多万元,由江西教育传媒集团精心打造的全省第一家教育资源平台“上栗县教育资源门户平台”,于6月上线开通。全县159所学校,4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教育资源平台有教师备课资源、备考资源、教师学习提升资源、个性教学资源、校本资源管理五大板块,内容十分丰富。

教育资源平台建设的最大亮点就是顶层设计最优化,实现全县统筹。“以前是学校各自为战,自己花钱建资源网,从效益来讲也不划算。现在全县统一建设资源平台,把中国教育出版网‘百千万’工程(100个教研室、1000所名校、10000位名师)200万份优质教育资源录入其中,一所学校一个空间,一个老师一个空间,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全县每一个老师可以随时在资源平台下载、使用优质教学资源。” 县教育工会主席黄书乡介绍说。

为了使全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教育资源平台,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分期对全县教师进行培训,从北京、河南等地聘请一流专家授课。

教育资源平台拥有海量、原创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平台。农村教师工学矛盾突出,一个萝卜一个坑,外出学习的机会不多,有了资源平台后,教师可以随时进入资源平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黄书乡主席介绍:“教育资源平台建立后,一名教师一个U盘随身带,教师自觉地下载资源平台上的资料回家学习,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高位对接,与名师直接对话,与优质教育资源亲密接触,开阔了眼界,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能力,从而实现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上栗镇校务委员会主任王斌说,上栗镇去年一年投资了200万元用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结束了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教书的历史,教学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师可以直接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加上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推行,城里的名师来农村学校支教,农村的教师到城里跟班学习,农村的学生也能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直线上升。像水源小学这样偏僻的农村学校,六年级的一个班有4人考取了全县只招80人的上栗中学尖子班,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

姚义何局长掰着指头,如数家珍般的述说现代教学设备的应用,为农村学校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教育教学信息化突破了地域限制,共享教育资源,搭建了农村与城市相互借鉴学习的平台,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譬如黎塘学校原来没有任何电教设备。该校装备一体机后,全校教师人人都能够使用一体机教学,教师的教法就与外面接轨了。福田镇长安小学,只有80个左右的学生,在去年的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位列全县小学第二名。偏远的东源乡石岭小学,只有100多个学生,在今年全县小学考试检测中排名第3名。今年的中考成绩,全县学生的平均分数比以往有明显提升,小学质量检测成绩与三年前比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萍乡市对上栗县的小学进行抽查测评,成绩同样喜人,仅仅比萍乡市区的几所名牌小学差一点,比全市所有的县区都要高。

[校园文化唱大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新群小学地处上栗县城乡接合部,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摆摊设点的特别多,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屡禁不止,治安案件时有发生,学校的教学活动受到影响。自学校开展经典诵读之后,学校的周边环境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学校经常组织全校性的读经活动,学生列队站在操场上读《三字经》《弟子规》……场面壮观,周围的市民里三层外三层挤在学校观看,在不知不觉中也受到了经典的熏陶,对学校的态度也改变了。随着时间推移,学校周边的市民更多地感受到学校的活力,有的市民主动找到校长,说愿意为学校做点事。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只要学校一搞活动,周边的摊贩就会主动停止营业。姚义何局长说,这是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以校风带动了村风民风。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发生在金山镇中学。有段时间,金山镇中学周边的居民与学校总是“玩不到一块”,学校什么活动都搞不成,都会被他们“搞黄”了。学校门口有一块300平方米的空地,居民把垃圾倒在那上面,致使学校门口常年蚊蝇孳生,臭气熏天。学校想出钱买下这块地,可他们就是不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学校开展国学活动,让他们对学校的态度发生大转变。金山镇中学开展阅读传统经典活动时,常常举办教学开放日活动,让居民来学校观摩。国学经典涵养学生的品格,经过国学洗礼的学生,做人读书都很好,在学校组织的“小手拉大手”活动中,学生的思想也影响着家长。学风带动了民风,校风带动了村风。现在学校搞什么活动都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他们还经常主动地问学校有什么事需要他们做,这同样是校园文化的辐射力。

姚义何说:“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到底要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该县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校委会和基层学校成立以主任或校长为组长的组织机构。县教育局出台《关于做好全县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上栗县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全县159所中小学校分两批完成文化建设,第一批67所学校在2015年4月底前已圆满完成,第二批92所学校在2015年12月底前将完成。

上栗县高位推动学校标准化建设,并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在建筑设计时统筹兼顾。各农村学校在新建校园时,与文化景观一道设计,打造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校园环境文化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很多农村学校教室外有体现班级特色的“班级名片”,教室内设置图书角,并做好各具特色的班级布置。彭高中心小学和彭高镇中学每个班级教室门口都有班级风采展示牌,教室内有本班学生的才艺展示栏,展示学生的才艺作品;鸡冠山乡豆田小学对围墙及外墙壁用文化瓷板画进行布置,做到了既美观又很好地发挥了各自的“说话”功能。

在洪东小学,记者看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学校投资20余万元专项资金,打造文化景观,把整个校园变成传统文化的大课堂。教学楼一至四楼,每层一个文化主题,以修身、礼仪、科学、校训等陶冶学生的情操,以民族英雄、古代经典故事、科学家故事等激励学生奋发图强。

但是,上栗县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校园文化景观打造上,而是在提升师生的精神境界上下功夫,让上栗教育充满智慧。姚义何局长说,校园文化建设最核心的是要提升教育理念,要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所以上栗县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求各学校以传统文化为主,根据自身的地域特色,有更多的“自选动作”,建立有自身特色的制度文化。

在上栗县有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全县每年只有20个左右的农村教师进城工作,乡村教师队伍比较稳定。黄书乡主席分析说,上栗县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师德师风建设,精心打造教师的精神家园,在全系统提出并践行“忠诚、民主、科学、创新”的教育工作者品质,要求全县教育工作者以此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同时,农村学校在制度建设中,注重为教师的事业发展提供舞台,让农村的教师感到在事业上“有奔头”,活得有尊严,教师也就安心在农村工作了。

大建设和大培训是上栗县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两大主战略。所以,在学校的制度建设中,把培训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2014年,上栗县教育局先后组织三批中小学及幼儿园领导和教学骨干到华东师大培训,还重点抓好校本培训,每年达2000人次以上。三年来,共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来上栗开办讲座20余次。县教师进修学校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素养。特别是结合全县开展信息化建设工程,对全县教师使用新媒体教学提供专业培训。农村教师大都起点低,求知欲却最强烈,学习也非常刻苦,大培训带来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教师强则教育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得益于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上栗县农村学校通过先进制度建设的引领,实行了弯道追赶中的弯道超车,学校管理和教学质量都有大的跨越。

上栗县是著名的花爆之乡,曾荣获“全国自主创业典范县”称号。由于花爆生产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上栗县农民绝大多数都是在本地的花爆企业就业,离土不离乡,因而农村的孩子大都在当地农村学校就读。所以,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对上栗县教育改革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上栗教育已经步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正在向着实现“上栗教育梦”迈进。姚义何向记者详细诠释了“上栗县教育梦”内涵:“美丽校园,优质课堂,魅力教师,阳光学生。”围绕这一梦想,上栗教育发展实行“三步走”战略:“到2015年,学校硬件建设和管理都上新台阶;到2018年,基本普及12年教育,学前教育也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到2020年,上栗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

上栗教育发展正向深度均衡迈进。

作者:万明华 雷杰能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业教育政策价值研究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减少语法错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