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规划专业

2022-07-26

第一篇:全球城市规划专业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发布全球排名前十城市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发布全球排名前十城市

2012-06-28 15:07:52 来源:光明网查看评论 进入光明网BBS 手机看新闻

光明网北京6月28日电(记者 李瑞英)由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和美国巴克内尔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彼得·卡尔·克拉索主编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英文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报告发布了2011-2012全球城市竞争力排名前10的城市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洛杉矶、新加坡、香港、首尔。

《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说,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一直呈美、亚、欧三足鼎立的态势。2007-2012年,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前10位一直被美、亚、欧三个区域占据,2011-2012竞争力排前50名的城市,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三个区域同样占据绝大部分,北美洲占23个,欧洲和亚洲分别有16个和9个城市入选。经济、科技以及国际影响力三个方面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竞争力前10位城市有9个进入了GDP规模排名的前15位,有7个城市进入了跨国公司指数排名的前10位。

该报告按照区域分为:北美洲、欧洲、亚洲以及其他四个部分,为了能更清晰地总结和分析各部分现状、趋势变化和存在的问题,本报告将按照以上区域分布进行讨论和研究。

该报告认为,201-2012的全球城市区域竞争力受金融、欧债危机影响很大,其中危机的中心区域——北美洲、欧洲的情况严重,综合竞争力平均指数下滑明显;由2009-2010的 0.38

9、0.337下降至2011-2012的0.380、0.331,降幅达2.31%、1.81%。这是6年来北美洲、欧洲综合竞争力平均指数的第一次下降,当然从排名来看北美洲城市的排名依然遥遥领先,依旧是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地区,欧洲紧随其后。北美洲、欧洲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消费市场,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失业率大幅上升、可支配收入下降,使当地市场有效需求低迷,波及全球主要出口的生产加工地区,亚洲及其他地区也难以幸免,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出口不振的现象。虽然,亚洲有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城市的当地投资强劲拉动,但是还是无法完全弥补北美洲、欧洲市场下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亚洲及其他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指数也出现了下降,由2009-20100.30

5、0.277下降至2011-2012的0.30

3、0.275,分别下降了0.6%和0.7%。

第二篇: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出炉

全球宜居城市排名出炉,中国城市“质”待提高

专家称判断是否宜居百姓感受最重要

晨报记者 韩小妮见习记者 金玉蓉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日前公布了最新一期全球宜居城市排名。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击败近10年蝉联冠军的加拿大温哥华,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在这份榜单所评估的140个城市中,中国香港排名第31位,大陆排名最靠前的北京为第72名,上海排名第79位。

负责这项调查的编辑琼·寇斯塔克昨天在接受晨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城市正越来越宜居,但高密度的人口给交通、基础设施等带来了一些负担,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为何倒数十位5个在亚洲?

战争、动荡致排名靠后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虽然有众多城市排名靠前,但倒数十位的城市中也有5个都在亚洲。这些城市分别为斯里兰卡的可伦坡、伊朗的德黑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莫尔兹比港以及孟加拉的达卡。据分析,它们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社会动荡、治安不稳。

在这140个城市中,最不适合居住的是津巴布韦的首都哈拉雷。

为何中国大陆城市靠后?

杭州等未入选“大框架”

一些网友质疑,中国城市的排名大都较为靠后,杭州、桂林、大理等环境怡人的城市为何没有入选?负责这份报告的编辑琼·寇斯塔克告诉记者,调查范围是全球的140个城市,杭州、桂林、大理等并不在其中。这140个城市的名单是以《经济学家》信息部另一份“全球城市生活成本排名”所选取的城市为基础,并加以扩充所形成的。榜单是对这些城市进行打分后排列出来的。

宜居城市调查怎么打分?

5大类,1至100打分

据了解,《经济学家》信息部隶属经济学家报业集团,每年发布两次宜居城市排名,至今已有大约10年。全球宜居城市调查的初衷是为了给公司派遣员工赴国外提供参考。它的理念很简单,那就是评估世界上哪些城市的生活条件最好,哪些条件最差。

排名根据安全、医疗水平、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这五大类的30多项指标,分别按照1-100打分。“我们在报告中提到的每个城市都有记者,并且会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对。”寇斯塔克说。

为何温哥华首失第一?

公路间歇性关闭被扣分

近十年来,温哥华首次痛失第一的宝座,惜败给墨尔本和维也纳。寇斯塔克表示,温哥华名次下滑主要是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被扣分。最近间歇性关闭的马拉哈特公路影响了从温哥华到温哥华岛的交通,因此在评分上拖了后腿。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张文忠认为,由于去年承办2011年冬奥会,这一契机使得温哥华过去几年在城市建设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因此排名一直靠前。虽然这次排名下滑至第3位,但榜单前4名的竞争非常激烈,相互之间评分仅相差0.1,差别不是很大。

靠前城市以何取胜?

人口少、规模小,注重环保

全球前十大宜居城市中,有4个位于澳大利亚,加拿大占了3席。寇斯塔克分析说:“我们发现,得分最高的通常是那些人口密度较低的中型城市。因为这些城市能够给人们提供许多休闲娱乐活动,地区间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不会受到人口过量的压力。与此同时,犯罪率和拥堵问题也较少。”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教授张文忠表示,国外一些城市在环境保护上的诸多措施为它们加分不少。比如大件垃圾不能随便丢弃,需要打电话请相关公司上门回收;一星期中规定哪几天只能扔可再生垃圾,另外几天只能扔不可再生垃圾。

相比之下,美国没有一个城市挤进前20名。寇斯塔克认为,这是因为美国的成功反而“害”了它,吸引了大量人口,使得基础设施负担过重,犯罪率上升。

[新闻纵深]

上海公交便利有欠缺

寇斯塔克表示,亚洲城市无一跻身前十,但整体表现不错。其中,中国城市正变得越来越宜居。上海此次以73.8的综合评分排名第79位。寇斯塔克告诉记者,与排名靠前的西方城市相比,上海在医疗水平方面得分最低,为62.5分,尤其是公共医疗的质量方面表现较差;安全方面得分最高,为80分;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得分尚可,但在公共交通的便利性方面有所欠缺。

寇斯塔克表示,上海比北京落后7位,主要是在医疗水平、教育和基础设施这三个大类的分数比北京略低。

中国城市“质”待提高

寇斯塔克对中国城市提出了一些建议:“城市的发展需要经过很多年,高密度的人口目前给交通、基础设施等带来了一些负担。有些城市的文化活动较少。在一些城市,教育和医疗指标没有与城市的发展相匹配。”

张文忠则认为:“与国外的宜居城市相比,我国各方面的条件在‘量’差不多的情况下,‘质’方面还有待提高。国外发达城市有的我们都有,甚至我们一些城市建设更繁华,但城市人均享受公共设施的情况不及国外。”“判断一个城市是否宜居,最重要的还是老百姓的主体感受。”

[新闻分析]

什么让一座城市更“宜居”

“宜居城市”尚未界定清楚,名目繁多的排行榜为人们的争吵又增加了一个题目:到底有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面对这样的问题,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吕斌坦言,“没有,也不可能有。顶多有一些指标大家共同来看待,但每一个主体对宜居的判断是不一样的,你的宜居未必是我的宜居。 ”

美国查普曼大学城市研究学者乔尔·科特金比较了《经济学家》信息部、美世生活质量调查及《单片眼镜》出炉的几种“宜居城市”排名后发现,排名结果严重偏向于发达地区的紧凑型城市。

这些城市社会底层人数很少,儿童的数量也相对较少。它们大多处于出生率较低的国家,如瑞士。该国的平均生育率在1.4左右,位居全球最低行列,比美国整整低了50%。

乔尔分析,“这些地方是各种团体理想的观光场所,如旅行中的企业高管、学者和研究人员,他们也正是这些调查的对象。 ”

“然而,这些是评价一个城市的最佳标准吗? ”乔尔问道。

有研究认为,到2050年,将有2000万甚至更多的人迁往美国,其中大部分或许会落户于纽约、洛杉矶、休斯敦、凤凰城等更具活力的城市。这些城市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美国内外不安定的人们,它们也和历史上伟大的城市一样,喧嚣、生活节奏快、缺少舒适感甚至污浊。但经济的繁荣却使人们对这里的忙碌和污浊趋之若鹜。

“无论是纽约、洛杉矶、伦敦、上海、孟买,抑或是迪拜,这些城市或许无法在更加优雅的排名中名列前茅,但它们却呈现出我们城市最有可能的未来蓝图。 ”

乔尔认为,答案和某些调查的评定标准一样,往往都带有主观色彩,是狭隘的,甚至还带有误导性。一座城市的上榜理由,可能也是另一座城市的致命伤。

(据《环球》杂志报道)

宜居城市前30排名

排名 国家 城市 得分

1 澳大利亚 墨尔本 97.

52 奥地利 维也纳 97.

43 加拿大 温哥华 97.

34 加拿大 多伦多 97.

25 加拿大 卡尔加里 96.6

6 澳大利亚 悉尼 96.

17 芬兰 赫尔辛基 96.0

8 澳大利亚 珀斯 95.98 澳大利亚 阿德来德 95.9

10 新西兰 奥克兰 95.7

11 瑞士 苏黎世 95.6

12 瑞士 日内瓦 95.212 日本 大阪 95.2

14 瑞典 斯德哥尔摩 95.014 德国 汉堡 95.0

16 加拿大 蒙特利尔 94.816 法国 巴黎 94.8

18 日本 东京 94.718 德国 法兰克福 94.7

20 丹麦 哥本哈根 94.6

21 澳大利亚 布里斯班 94.2

22 德国 柏林 94.0

23 新西兰 惠灵顿 93.8

24 挪威 奥斯陆 93.4

25 卢森堡 卢森堡 93.3

26 荷兰 阿姆斯特丹 92.826 美国 檀香山 92.8

28 比利时 布鲁塞尔 92.7

29 德国 慕尼黑 92.6

30 美国 匹兹堡 92.3

亚洲部分城市排名

31 中国 香港 92.0

51 新加坡 新加坡 88.7

58 韩国 首尔 85.9

72 中国 北京 76.9

73 中国 苏州 75.5

74 中国 天津 75.2

78 马来西亚 吉隆坡 74.0

79 中国 上海 73.8

82 中国 深圳 72.8

85 中国 大连 70.9

86 中国 广州 69.8

98 中国 青岛 67.7

102泰国 曼谷 65.0

105菲律宾 马尼拉 62.0

112印度 新德里 58.6

116印度 孟买 56.9

122越南 河内 54.2

124越南 胡志明市 52.4

全球三大宜居城市排行榜发布机构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美国城市文化》列出23个项目对全球16个城市的“宜人性”进行打分评比。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EIU)的评价体系包括了社会稳定、健康保障、文化与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5组指标,被媒体广泛引用。

●德国《单片眼镜》则提出,“世界宜居城市”须满足11个基本条件:拥有设计良好的国际机场;犯罪率低;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有高素质的保健医疗服务;气候宜人;通讯系统良好;社会容忍度高,能容忍同性恋、不同种族,并让妇女平等就业;凌晨1时仍能买到酒;公共交通包括出租车的收费合理且服务上佳;当地媒体及国际报章杂志数量可观且品质优秀;城市规划可让市民接触到大自然,并尽量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

第三篇:2013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

排名 城市 国家 得分

1.纽约 美国 71.4

2.伦敦 英国 70.4

3.新加坡城 新加坡 70.0

4.巴黎 法国 (并列)69.3 4.香港 中国 (并列)69.3

6.东京 日本 68.0

7.苏黎世 瑞士 66.8

8.华盛顿 美国 66.1

9.芝加哥 美国 65.9

10.波士顿 美国 64.5

11. 德国 64.1

12.多伦多 加拿大 63.9

13.旧金山 美国(并列)63.3 13. 瑞士(并列)63.3

15.悉尼 澳大利亚 63.1

16.墨尔本 澳大利亚 62.7

17. 荷兰 62.4

18.温哥华 加拿大 61.8

19.洛杉矶 美国 61.5

20.斯德哥尔摩 瑞典(并列) 60.5 20.首尔 韩国(并列)60.5

21. 加拿大 60.3

22.休斯顿 美国 (并列)59.9 22. 丹麦 (并列)59.9

25.维也纳 奥地利 (并列)59.8 25.达拉斯 美国 (并列)59.8

27. 爱尔兰 59.5

28.马德里 西班牙 59.4

29.西雅图 美国 59.3

30.费城 美国 58.5

31.柏林 德国(并列)58.2

31.亚特兰大 美国 (并列) 58.2

33. 挪威 57.2

34. 比利时 57.1

35.汉堡 德国 56.8

36. 新西兰 56.7

37.台北 中国台湾(并列)56.6 37. 英国(并列)56.6

39.北京 中国 56.0

40. 55.9

41.巴塞罗那 西班牙(并列)55.8 41.阿布扎比 阿联酋(并列)55.8

43.上海 中国 (并列)55.2 43.迈阿密 美国 (并列)55.2

45.吉隆坡 马来西亚 55.0

46. 捷克 53.7

47.大阪 日本 (并列)52.9 47.米兰 意大利 (并列)52.9 47.多哈 卡塔尔

50.罗马 意大利 (并列)52.3

50.名古屋 日本 (并列)52.3 52.9(并列)

第四篇:全球视野下的城市文化构建

当前,在文化软实力成为我国不少省市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城市竞争力战略选择的情况下,很有必要弄清:“文化强市”的重心是什么。是建设一流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还是夯实文化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我认为,文化强市本质上要解决的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问题,要回答的是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选择“强市”的文化战略问题,如何在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过程中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增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问题。

城市文化的全球视野

我们需要研究城市休闲生活如何顺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点,如何将丰富的华夏文明资源通过“现代转换”,使当代我国城市生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需求。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首先集中表现为利润高、竞争力强的网络服务业、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其一,网络文化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在成为未来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并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该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生产主体使用的劳动工具由物品形态向电子形态转变,劳动对象由实物变为虚拟,人和自然空间的关系变为了人和数字空间的关系,生产力占有的劳动资料从实物变为了电子网络。其二,依托电信业与互联网,以低价位、高服务迅速崛起的手机短信息文化服务业———“拇指文化”产业,每逢节假日、特殊纪念日便“井喷”,成为业界创利的宠儿。其三,电子娱乐游戏业虽依托网络服务发展起来,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门类。

如果将依托互联网(即网络)高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产业作为网络文化服务业来统计,2007年江苏省网络文化服务增长61.42%,山西省网络文化服务增加值增速达到36.4%,湖南省网络文化服务比重由2006年的1.6%提高到2.8%。网络“高技术”含量的背后是“高文化”,“高文化”的实质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智商、商品味、高消费的需求在文化上的反映,进而刺激“高技术”的开发以满足“高文化”的需求。

英国及西方各国大多数文化研究者,一般都把“大众文化”当作“流行文化”的同义词。从流行文化的意义上说,西方的大众文化不仅在全球影响广泛,而且已经完全市场化。

在我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化表现为:一是“时尚化”。时尚是大众文化中一个比较核心的范畴。时尚是一个多元的符号体系。服饰、饮食、汽车、体育运动、流行歌曲、影视等等,无数的载体符号将时尚印在语言系统上,显现为一个流动的多元的文化群落。二是“休闲化”。随着科技发展、生产率的提高,一个人一生用来工作的时间已由19世纪的50%下降到20世纪的20%。工作时间的减少,使人们有越来 越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因此,我们要研究城市休闲生活如何顺应文化全球化发展的特点,如何将丰富的华夏文明资源通过“现代转换”,使当代我国城市生活适应文化全球化的需求。三是“狂欢”。发端于2005年的湖南卫

视《超级女声》节目,涉及面之广,参与人数之众,节目收视率之高,参与手机短信投票观众之多以及情绪之狂热,所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大,可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场节目都掀起全民狂欢。后超女时代湖南电视又以“雷文化”打造“媒介奇观”。

同时,全球文化发展还呈现人本化倾向。全球文化发展的“人本化”,本质上也是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的种种缺失而倡导的回归自然、回归人自身( 满足人的需求)的“人本化”。文化全球趋势中的“人本化”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理念,如对历史的重视,并采用诸如建筑构造、建筑符号、建筑比例、建筑材料等历史建筑的因素,以增加城市建筑的文脉性,注重人、建筑和自然的关系,凸显城市建筑与空间的人性与情感;二是当今的一些世界文化大城市,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大都关注自己的人文品位、人文魅力、人文精神。如纽约、伦敦、巴黎等,都是人文城市,有自己的人文精神。作为一个多种族的移民城市,纽约拥有在多种语言、多种文化交融中形成的多元文化精神,这是纽约城市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伦敦,以理性与自由为特质的城市人文精神,不但是英国民族精神的缩影,更是带领英国人文精神发展的旗舰;巴黎人以无与伦比的自信以及敢于冒险敢于创新闻名。巴黎的理性和批判精神,是巴黎城市的基本素质,又是巴黎的人文精神。

最后,全球文化的生态化集中体现在以下两大层面:一是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的生态化趋势。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最早由希腊学者道萨严迪斯(Doxi鄄adis)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提出;1976年、1996年联合国第一次、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的召开,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又称 城市高峰会议,加深了人们对城市和城市化的认识,界定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概念。

二是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自然遗产加以保护,这是从人文层面体现的世界文化的生态化。日本最先提出了建设“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模式。“遗址公园”模式的出现,虽然有来自公众对旅游业发展的要求,但更深的社会背景则是社会对古代环境的向往和对本民族历史的关心。通过遗址公园来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典型范例,既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又提醒人们关心和爱护人类未来的生存空间。

我们说“文化全球化”不等于“美国化”,要警惕当前全球文化霸权主义的影响。21世纪初以来,全球文化霸权主义借助信息与传播的优势,日益主导世界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美国文化批评家萨义德1993年出版的《文化与帝国主义》一书,把文化与帝国主义的行为直接联系起来,揭示了在帝国扩张的过程中,文化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上述文化全球化趋势中呈现的新特点,是21世纪中国确立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背景。但是,如何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形成一个“文化强市”的战略?关键是要解决好文化强市的战略选择问题。文化全球化既为一个城市文化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客观背景,又为一个城市科学合理地确定文化强市的战略定位、路径及其

策略提供了可能,即为一个城市在科学合理地确定文化发展战略,进而在文化全球化中胜出提供了可能。任何文化的“强市”都是生活于一定社会时空范围内的人们对文化“强市”的选择。因此,文化强市战略的确立还必须要以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为基础。

城市空间的现代反思

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城市空间的反思,实质上是反思西方城市在经历城市化、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城市社会之后,反观城市空间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文化强市要“强”文化产业,但更要“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软环境”。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一种“软实力”,但还不是“软实力”的全部。从城市“软实力”与“软环境”相对一致的意义上看,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社会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既能为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均衡、协调的发展空间,又能为城市市民满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权益提供公平、公正的空间。只有形成了城市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和谐发展的社会空间,才可以说该城市在转变发展方式,改善城市发展的“软环境”、提升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方面走出了关键性一步。因为城市空间并非纯物理的安排,常常体现了生活于城市社会空间中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战略规划和选择。离开了对城市社会空间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城市市民公平公正地享有文化权益常常会流于形式,或只是一种“理想”。在上述意义上,我们必须探讨文化强市的社会空间,必须把城市社会空间当作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实现可持续推进城市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战略的社会基础来认识、来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由各构成要素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有序分布和组合而形成。城市的一切功能活动都是在各类基本城市物质要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城市各要素有着不同的组合方式,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也就带来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20世纪初,西方学界出现了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它是应用古典人文区位学观点和经济学观点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观点和学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学说,一是以美国社会学家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为代表的有关城市生态的“同心圈理论 ”;二是以C.H.霍伊特为代表的“扇形理论”;三是以C.哈里斯为代表的“多核心理论”。这些城市空间理论的贡献在于从经济的视角来探索城市空间的结构,但并没有将城市空间的研究与阶级、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相结合,也看不到地理学政治的影响,当然更没有涉及城市空间的性别视角。

1974年,法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出版的《空间的生产》一书,提出了“全球化空间”、“城市化空间”与“国家化空间”三个层面的空间分析理论,同时更聚焦于“社会空间”的分析,进而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关系。

美国后现代地理学家爱德华·索亚提出了“第三空间认识论”的观点;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的曼纽尔·卡斯特(ManuelCastells)在《网络社会的

兴起》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流动空间”(Spaceofflows)和“地方空间”(Spaceofplaces )的概念。种种空间理论的思考大致有两种向度:一是把空间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示、被解释;二是关于精神的建构,关于空间及其生活意义表征的观念。正因为如此,一些后现代思想家又运用“间性空间”理论考察纽约、伦敦等城市文化的混杂现象,或提出城市空间重构理论。

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的“空间转向”,及其对“空间”的反思不仅体现在城市设计、城市建筑、城市地理等学科中,而且对城市化、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产生一定影响。我认为,更值得重视的是:西方后现代思想家对城市空间的反思,实质上是反思西方城市在经历城市化、现代化,进入后现代城市社会之后,反观城市空间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列斐伏尔、卡斯特对“社会空间”、“流动空间”的关注,哈贝马斯对“公共空间”的分析,实质上给正在进入(或将进入) 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家提了个醒:我们既要看到我国在工业化、现代化过 程中出现的城市空间分化问题,更要重视在规划城市标志性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布局文化产业园区时,从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从城市市民公平、公正地享有文化权益的社会空间视角,对城市紧张的物理空间进行战略布局,重塑城市社会空间,可持续地推进城市的文化产业和社会文化事业。重塑城市社会空间

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城市主义,初衷是要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引导城市核心价值的发现,恢复传统的城市魅力,建立适宜居住的真正的社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到2008年,我国的城市化已达到44%左右。在快速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过程中,城市社会空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首先是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中心城区和郊区的分化。中心城区和郊区虽是城市地理空间的区分,但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心城区与郊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反映的是不同族群、不同人口素质的差异。我国的郊区的城市化虽然改变了“传统郊区”(即基本以农业为主的区域)的状况,但是,中心城区仍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具有郊区无法相比的重要性:中心城区是高利润率产业与高收入社会群体的首选之地,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仍远远高于郊区;中心城区的产业密度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密度都高于郊区;中心城区的综合性功能也是郊区所无法比拟的。

同时,低收入社会群体特别是外来人口主要滞留在城市边缘的郊区。

其次是城市空间的贫富分化。在一些大城市出现了以豪华别墅区、高级公寓区和高标准小区为代表的高收入居住区;以安居工程和经济实用型小区为主体的中低收入居住区;以旧城衰败街区、经济效益差的工厂企业单位旧有公房、自建简陋房和政府新建廉租房为代表的低收入居住区等。针对这种城市化现代进程中社会空间的分化现象,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关注社会空间重塑问题:一是城市人性化空间的重塑。在中国传统的城市空间结构中,城市建立在适应农业文化的土壤之上。但是在传统城市街区的空间设计中,非常讲究街区空间的收放,它体现出

古人对于空间的丰富多变性的追求。街道的宽窄的处理,在人们向前的移动中不断地调节着人们的视线和心理感觉。传统的城市街区中,道路两侧建筑物的凹凸不平实现了视线的跳动感,别有韵味。

但是,现在的城市街区,似乎已很少看到这种收放互换的传统空间布局了。笔直的水泥路两侧,仍是笔直而整齐的建筑物,高低参差,毫无美感。站在街的这头,整条街可以一览无遗,一直看到街的那头,也更不用说像切蛋糕一样条条块块的千人一面的居住区了。从目前的中国城市看,汽车道、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绿地、游戏场、运动场、花园等公共地段成为禁入或不适宜活动的空间,与社会交往不甚相宜的空地、公共空间的意义被扭曲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的城市现代化、汽车社会化迅速改变了历史延续下来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汽车社会化一方面是由于随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单位、族群加入汽车社会而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结构。结果,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以汽车的社会化空间拓展为本。同时,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新兴起的大量的房地产楼盘,对新型楼盘小区的居住者来说,具有某种空间占有性,可是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它是一个个的封闭式空间,这种封闭的空间越多,城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共空间就会越少,这是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布局和建设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二是城市社会文化空间形态的重塑。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它不同于过去的城市时代,而是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城市世纪、城市时代。针对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与城市化发展带来的弊端,正在全球流行的新城市主义,初衷是要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引导城市核心价值的发现,恢复传统的城市魅力,建立适宜居住的真正的社区。它从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思想中发掘灵感,并与新经济时代各种要素相结合,重构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邻里社区来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思想,应成为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更科学合理地重塑城市社会空间、构建和谐城市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借鉴。

三是城市空间的社会文化价值重塑。在群体认知层面,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认识与评价是人们对城市的个性、地域文化、环境文化整体的认知与评价。尤其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不断地在发生变化;然而,在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变化中,恰恰体现着该城市市民满足文化需求、享受文化权益的状况,反映着该城市市民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的变化。

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重构方面,最为成功的是巴塞罗那对城市社会空间的合理布局,以重构公平、公正的城市社会空间。巴塞罗那公共空间政策自1981年开始实施起,得到了历任执政者和规划师的贯彻和延续。在30年的时间里,持续改建和创造了450多个社会公共空间,这种持续的城市发展政策,保证了城市始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同时,巴塞罗那社会公共空间政策包括了对整个城市的

关注。在所有的街区都开辟公众活动空间,郊区和城市,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都获得了同样的地位。这种彻底落实的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了城市的社会生活品质和景观环境,也有效避免了由于旧城改造和更新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

总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要以“人性化”空间重塑为核心,以社会空间资源配置的中性化、均衡化为途径,在重塑城市社会空间形态、发展城市空间社会文化价值的过程中,形成一个既能促使城市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又能保证社会文化事业繁荣、满足大多数市民文化需求、保障大多数市民文化权益和谐共生的社会空间。可以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社会空间的构建,不仅将为城市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而且将成为城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发展“软环境”品质的战略空间。

第五篇:当代中国的城市化与全球化

本文来源:第一园林网(http://)

在全球化的国际建筑市场,越来越多的大范围建设项目由远离项目所在环境和背景的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对城市和文脉的缺少懂得,开发商对利润的寻求,导致了一种在一张白纸上计划历史城市,改革城市的自由。这种不受束缚的自由以西方“他者”的文化认同摧毁了我们城市的文化认同。外国建筑师能否善待我们的城市,我们的文化?全球化不能取代地区化,文化不可能全球化。相当多的境外建筑师在处置中国的旧城改革问题时,往往将城市看作是一张白纸,在上面随心所欲地勾勒蓝图,气概宏伟,图面后果夸大,但是与现实相差甚远。

讲演者小传

郑时龄

1941年11月生,广东惠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1993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学位。曾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计划学院院长、同济大学副校长等职。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计划学院教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空间研讨所所长,同济大学中法工程与管理学院院长。还担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美国建筑师学会声誉院士。

城市化和数字信息技巧的普遍利用是当前人类社会和城市发展的两大趋势。对于我们来说,城市化尤其会引起社会的急剧变更。今天,40%的发展中国度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20年,52%的发展中国度人口将居住在城市中,2030年发展中国度的城市化程度是56.2%。斟酌到今天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沿岸国度的城市化已经到达了75%的话,未来30年对发展中国度的城市化将带来极大的冲击。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358个百万人口城市中的153个将是亚洲城市,全世界27个人口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中,15个是亚洲城市。我国不同城市的城市化程度也有很大差别,我们不仅要斟酌城市化的普及,还要极大地进步城市化的品德和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如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追求合适我国国情的城市化途径是十分主要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度都未曾遇见的机会,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更发展的动因和契机。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楚的寻思,在缺少理论武装的状态下,就要敏捷投入急遽的变更洪流之中,城市化缺少幻想的模式,城市成为郊区的对峙面,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

今天的中国正在将宏观的城市计划和城市幻想通过大范围的城市建设予以实现,城市引导、管理人员、建筑师和计划师面临着新的挑衅。中国的城市建设形势是世界上任何别的国度都未曾遇见的机会,一方面,长期沉睡的城市终于有了变更发展的动因和契机。然而另一方面,思想尚未经过清楚的寻思,在缺少理论武装的状态下,就要敏捷投入急遽的变更洪流之中。一方面令人为之振奋,另一方面也令人沉思,甚至担心。应该作为手腕的“变”与“新”成为城市建设的目标,速度和形象优先,理性和幻想退居二线。在思想尚未现代化的同时,寻求超出精力和物资程度的现代化,寻求物化环境的过度现代化成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在这样的情形下,境外建筑师和计划师全面介入了中国各城市的城市计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甚至成为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主力军。

长期以来,以西方建筑话语为主的建筑文化的一统天下使西方建筑文化成为世界建筑的主流,当代风行的全球化更是一个以西方世界的价值观为主体的“话语”范畴,在建筑方面表示为城市空间的趋同和建筑文化的国际化。无论是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或是香港、台北、曼谷、汉城,还是芝加哥、多伦多,许多城市都失去了个性,彼此十分类似。城市空间与城市建筑的趋同性与无个性化,传统城市和历史建筑的大批灭绝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城市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方面由于长期的封闭,中国建筑一直处于世界建筑的边沿,全球化为中国当代建筑带来了新的幻想和发展的契机。另一方面,国际建筑师的进入也为中国建筑的全球化和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气,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设计方式和建筑技巧。

一方面,全球化带来了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设计范畴内国际建筑师的参与。另一方面,全球化话语的影响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由此而引发了城市空间和形态的趋同。

城市因此而变,变新,变得人们还要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大片大片代表了城市历史的建筑倒在推土机的履带下,传统城市持续的街道空间被一圈圈小区围墙肢解,变成一块块城市庄园。大批土地被圈走,城市的幻想被开发的好处所代替,对城市空间的认真摸索被表面显赫的售楼广告词所代替。在一些城市新区内,广阔的马路绵延数公里长,房屋沿途径排列,而中间却没有其他路网;一些城市以就义环境和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将有污染的工业建在生态环境维护区内;一些城市试图在短期内就超出自身的才能扩展城市范畴,重视城市化的统计关系而不是城市化的品德。

今年7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2004年年会的主题是:好业主=好建筑。这个标题十分有意义,好的建筑是好的城市的标记,是城市的品德。城市塑造建筑,建筑也反过来塑造城市。建筑构成城市的形态构造和功效构造,有什么样的城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反之,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有什么样的城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部世界都在不同水平上阅历了一场城市更新活动。80年代以来,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有史以来最激烈的,快速的城市现代化敏捷转变了历史城市的空间构造。在社会逐渐资本化的进程中,急遽的城市化缺少幻想的城市模式,追逐利润最大化和城市建设的短期行动已经将传统的城市转变为高密度,高容积的空间,表示出一种情势跟随利润的偏向。在大多数情形下,城市成为与郊区的对峙面。汽车化使城市不断向四周无序蔓延,另一方面也冲击着传统的城市街道空间,正在摧毁历史城市的构造。汽车成为城市空间的主导,行人要战战兢兢,气喘吁吁地小跑着步过马路。以人为本变成以车为本。长此以往,我们的城市还将是美妙的吗?这样的城市化真是我们的幻想吗?

今天中国的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范围快速发展是任何时期,任何其它国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但同时,崇尚混乱无章的非情势主义和推重权利至上的现实主义的建筑设计思潮也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实验场,甚至独特思想的实验场

最近,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巴黎机场候机楼2e的坍塌立即引起了我们的关注,除了关怀他在中国的作品之外,甚至引伸到中国事否应该成为国际建筑师的实验场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果这件事产生在二十年前,决不会在如此普遍而又深刻的水平上牵动我们。为何呢?就是

因为我们的建筑和我们的城市已经深深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一座一万多公里以外的建筑倒塌才会引起我们极大的关注。

全球化已经对中国的城市计划和建筑界发生了重大的影响,应对这一冲击不可能躲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又重新融入世界建筑的大潮,可以说国际上有什么样的建筑思潮,中国的建筑界就会有所反映。中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取得了举世注视标成绩。改造开放政策使中国正走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城市建设与建筑业的大范围快速发展是任何时期,任何其它国度都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中国建筑以及中国建筑师、计划师在国际城市计划与建筑范畴中却面临着边沿化的状况。中国当代建筑成为强势文化,吸引着全世界的建筑师参与设计。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许多方面却处于弱势。

吴良镛院士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区文化如果缺少内在的活气,没有明白的发展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维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损失自我的发明力与竞争力,吞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去年11月,我在意大利罗马加入国际会议时,到古罗马最巨大的建筑之一——万神殿去参观,在神殿前的广场上突然发明了一家麦当劳餐馆,门前的店招仅仅是一个小小的黄色μ灯。而在上海,麦当劳的店招要比世界上其他城市更大,更明显。这种快餐文化成为一种强势文化,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试图同化我们的文化。

一位荷兰建筑教授亚历山大·楚尼斯指出“近年来在国际设计范畴广为传播的两种偏向,即崇尚混乱无章的非情势主义和推重权利至上的现实主义。”这股思潮已经由境外建筑师引入中国,中国已经成为他们设计思想的实验场,甚至独特思想的实验场。今天的许多建筑寻求新鲜,超乎现实的“完善”,冲动听心的独特,纪念性,巨大,愉悦,媚俗等等,情势在跟随利润。

在城市计划和建筑范畴,一方面应该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必需应对新国际式建筑文化的冲击,维护并发展中国的城市与建筑的特点。如何树立现代中国建筑的理论,设计出具有批驳意义的建筑,奠定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位置,是摆在每一位中国建筑师和计划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艰辛,然而又是十分急切的义务。我们必需重新思考建筑的基础问题,诸如当代社会中建筑师的义务是什么;何为建筑师的发明性;建筑师的义务是什么;何为建筑的试验场;今天的建筑教导的目的是什么等等。

建筑的主要性质决议了建筑是社会的建筑,理性的建筑。建筑也是全民的参与,没有哪一个范畴能够牵动那么多的人心和物资资源、影响十分辽阔的范畴。建筑师和发明建筑的

第一园林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全市发展情况汇报下一篇:清扫保洁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