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对比

2022-09-14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较为难治的一种疾病,其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出血,此病虽然临床十分常见,且经过临床统计,此疾病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1]。而采用高渗盐水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已经有较多报道,我院为分析高渗盐水与传统的甘露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现进行了本次试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63例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均在2d内进行头部的CT扫描证实。63例患者中,男42例,女21例,患者年龄在51~77岁之间,平均(61.27±4.29)岁。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61例,恶心呕吐34例,意识模糊18例,肢体瘫痪16例。有53例患者为在情绪激动或者活动下发病,有10例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发病。既往有脑出血者11例,有脑梗死者5例。有吸烟史者23例,酗酒史者11例。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2组,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发病情况和既往史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I组患者32例给予3%的高渗盐水治疗,每日2次,间隔12h,每次给予40m L。II组患者31例给予20%甘露醇治疗,每日2次,间隔12h,每次250m L,在30min内将药液滴完。比较2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及患者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若患者出现高渗昏迷或者不能够耐受治疗,则终止该组治疗方法[2]。

1.3 数据处理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x-±s),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取95%可信区间,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I组患者无肾功能损害,II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8例,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组患者血清电解质变化不明显,II组患者电解质无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临床治疗急性脑血管病变,需要立即为患者降低颅内压,控制患者的脑部水肿情况[3]。临床常用的药物为20%的甘露醇,其疗效较好,但是患者出现肾脏功能损害较多,且保存条件较高,患者使用后还会出现部分反跳现象和心功能不全[4]。

高渗盐水是在上世纪80年代被提出的可降低颅内压的药物。随着其不断在临床使用,现已经被众多医生认可。患者使用后,其起效迅速持久,与甘露醇降压效果相当,并对肾脏损害较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患者在使用时,由于钠离子不能够完全通过血脑屏障,因此会在细胞内外建立一个具有持续渗透梯度的释放环境[5],通过将水进行交换,减少脑部含水量,达到降压效果。此外,高渗盐水还能够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使脑部血流更加平稳。

我院的本次试验也证实,患者在使用高渗盐水后,其电解质虽然有变化,但变化不大,与甘露醇相比无明显差异。且患者无肾脏功能改变,这一点明显优于甘露醇。而其疗效与甘露醇相当。

因此,我们认为,采用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其临床使用高渗盐水的浓度各个研究不一,包括3%,10%等,因此,对高渗盐水的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疗效,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我院63例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I组患者给予3%的高渗盐水治疗,II组患者给予20%甘露醇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及患者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结果 I组患者无肾功能损害,血清电解质变化不明显。II组患者出现肾功能损害,电解质无变化。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改善。结论 3%的高渗盐水资料急性脑血管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对患者肾脏功能无损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高渗盐水,甘露醇

参考文献

[1] 毛霄鹏,冯东侠,叶富华,等.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外伤性脑水肿合并颅内高压的疗效[J].江苏医药,2007,33(5):452~454.

[2] 陈佳瑶,周守静,王新华,等.等渗透剂量20%甘露醇与3%高渗盐水对大脑半球胶质瘤切除术患者血浆渗透浓度和电解质影响的比较[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0,31(4):294~297.

[3] 曾红科,邓医宇,张玉虎,等.10%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7,16(2):155~157.

[4] 徐平.3%高渗盐水和20%甘露醇联合应用治疗颅脑损伤患者颅内高压的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1):1751~1752.

[5] 曾红科,王华东.高渗盐水治疗急性脑血管病颅内高压的临床病理生理研究[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5,21(8):166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2种药物联合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下一篇:“营改增”后施工企业增值税会计核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