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筑专业下建筑学论文

2022-04-18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高校建筑专业下建筑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社会主体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建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提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目标不够具体、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探究设置明确课程结构与教学目标、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等策略,为健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提供可行建议。

高校建筑专业下建筑学论文 篇1:

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建筑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但创新型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创新意识欠缺、课程体系老化、实践力度不够、模式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为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从培养创新思维、转变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实践实习、建立多元评价等方面加以完善,以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建筑学 实践

[作者简介]周军(1972- ),男,辽宁沈阳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分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学教育及建筑设计。(河北 石家庄 050043)潘立勇(1972- ),男,河北阜城人,河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略管理。(河北 石家庄 050018)

城市化进程和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建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要求。面对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建筑学教育工作者们应积极探索创新教育途径,培养理论基础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筑设计创新型人才。

一、高校建筑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基于蓬勃发展的建筑市场,建筑教育在20 世纪 90 年代进入了空前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末全国设置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计120 所,截至2011 年 5 月,共有 45 所院校通过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评估。自 1992 年我国开始实行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制度,高等建筑教育在专业评估标准的要求下,积极规范培养计划,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尽力寻求新的突破,创设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学术环境,激发建筑学专业活力;“产、学、研”结合日趋紧密,并结合区域性城市建设特点,丰富了地方建筑学教育的层次和结构,提升了建筑学专业竞争力,推动了建筑业的转型升级。

但是很多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成立时间短,专业特色还不够突出,专业培养模式有欠成熟,不容忽视的问题有:(1)创新意识欠缺。很多高校建筑学教育教学的培养定位还停留在建筑工作者或绘图员层面上,而非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建筑人才。(2)课程体系老化。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培养目标偏离,课程之间缺少联系且结构松散,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太远,严重束缚了高等建筑学教育的活力。(3)校外实践力度不够。学生到企业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只重视建筑表现形式,相关知识的运用及综合驾驭能力相当欠缺。(4)教学模式单一。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缺乏特色,学生多数处在被动状态,缺乏调研、分析、思考,领会问题肤浅,遏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5)考核评价方法陈旧。所用的考试方法仍然是以闭卷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评图依然是教师“一支笔”。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来说,评估方式的单一性、评估对象的被动性、评估内容的简单性、评估结果的随意性,其弊端日渐显露。

二、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1.创新思维培育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条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今后各项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思维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与核心,决定了创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发挥的有效性。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守“以人为本,创新为先”的教学理念,遵循锐意进取、去旧革新、灵活应变、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创新型人才培养始终。首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元的知识结构,使学生逐渐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促进学生构建坚实的建筑学理论底蕴、实践经验和人文意识。其次要使学生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状态,突破思维障碍,不囿于既有理论和固定模式,不盲从,能多角度换位思考,勇于求异,敢于超越,关注新兴科技并加以利用。再次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及养成,如诚信,坚毅,专注,严谨,思维开放,富有挑战精神,具有旺盛的求知欲、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的批评质疑精神以及奉献社会的良好志愿等。非智力因素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2.课程体系改革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建筑学科本身是一门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兼融的综合性学科,注重开放性、实用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融合,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技术和实用要求,保持对现实的批评和反思。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以就业岗位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跨学科发展的建筑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向更宽的知识领域迈进,增强本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在建筑设计课的作业中,经常反映出学生综合考虑欠周详,在结构布置、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消防设计、设备安排、声光处理等方面概念模糊,为此,高校建筑学需加强课程综合化,优化课程整体结构:(1)应将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物理及建筑材料等多门课程联系起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注重专业课程的衔接、渗透与融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综合知识交叉学习及运用,建立平衡的综合专业课程体系。(2)加强学生系统的建筑设计表现思维的训练。手绘、模型和计算机的图形绘制能够使设计构想具体呈现,扎实的建筑表达功底能够提高工作环节的效率。(3)关注学术前沿,及时吸纳建筑科学技术的最新动向和先进内容,促进国外多元建筑文化的引进,把最新的学术观点、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由于建筑学相关知识体系的知识量急剧增长,可根据建筑企业需求增加新课程。(4)每学年的春季学期末尾、暑假前抽出3~4周构成一个较短的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学生进行快速设计、综合实践等,用于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横向联系,互相促进。

除课堂以外,内容丰富的“第二课堂”为常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可以活跃同学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对个性化、创造性的追求:(1)邀请建筑名师、专家开设讲座及研讨会,开设建筑与文化、建筑与环境、建筑与新技术、绿色建筑与人类的行为方式等论坛沙龙。(2)让学生更多地观摩学习丰富多样的建筑实体及校内或校际间建筑设计作品展。(3)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级别、富有挑战性的建筑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潜心向学。

3.教学模式多样化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面对建筑市场的日新月异,高校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教学方式的教育和多方位的培训,拓展教学时间、空间、范畴、目标、手段、成果等,对建筑学人才进行全面培养。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理论教学与实践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形成正确的建筑观和良好的建筑素养。以理论课“城市规划原理”为例,除课堂理论精讲外,可以将学生们划分小组,分别对学校所在城市按区域划分进行课下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区域规模,建筑规划、功能、布局,道路设置及其公共服务设施配设情况。在具体的调研过程中,可以把调研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除实地调研外,还可利用网络、图书馆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鼓励学生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最后整个小组完成一套城市区域规划图纸。每组学生选派代表以多媒体演示的方式对调研成果进行总结汇报,组际间可以互相概括优点和不足。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思维活跃、自由开放、人人争先创新的氛围,使学生加强理论思维的训练与设计方法的学习,强化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建筑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采用“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即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请企业导师,由导师确定专题,如公共服务设计、绿色建筑、低碳城市与建筑、城市生态景观等,题目要具有前瞻性、多元性、研究性和创新性。学生选择适合的专题进行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具体内容包括设计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方案讨论、设计分工、最终成果表达等,导师起到向导与顾问的作用。“设计工作室”营造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既提高了学生自我构架知识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促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并重。

4.实践教学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创新源于实践”,建筑学科是一门与实践连接紧密的学科,建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主要有传统建筑测绘实习、美术实习、城市与建筑认知实习、工地实习等。上述大多数实习以参观、学习为主,偏于感性,缺少与实际工程接触的机会。因此,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增加企业建筑师业务方面的实习,建立“校企合作——行业标准、任务载体、项目驱动、能力核心”的有效机制,使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在“真枪实干”中得以强化,同时职业道德观、人格和意志品质也得到不断提升。

企业建筑师业务实习激发实习学生创造活力的关键在于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方面:(1)在经验丰富的建筑工程师指导下,锻炼实习学生具有独立进行建筑设计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建筑方案设计须经历形象构思、细部深化、平面功能和结构设计等环节,指导学生不要过于注重设计结果的视觉传达,而忽视建筑归根结底为“人”服务的本质。(2)建筑施工图设计需要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加强学生绘图软件的表达应用能力,具备计算机图形、数据的处理能力,但在真正的设计过程中考虑因素较多,如交通流线、防火、防洪、节能、地下空间以及与当地文化、历史、地理、气候等因素的综合协调等,建筑整体考虑很重要,因此指导学生注重建筑设计基础规范知识的学习,增强综合理论的融合能力。

5.多元化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措施。客观、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教学评价是建筑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直接动力。教学评价应注重目标导向,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实现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估相结合。评价目标需要具体化、明细化和可操作化,改变以往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象,摒弃肤浅创作习性和浮躁学风。每一门主干课程可采用学生的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50%,考核内容包括作业、论文、调研报告、设计调研等。期末则采用多维评图方式结合的形式,可采用学生答辩式评图、师生分组评图、教师联评、外聘专家评图等方式,建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例如答辩式评图,通过学生讲述和发表意见,锻炼学生的描述讲解图形能力。

高校应加强建筑师企业业务实习的管理与评估,实习生所在实习单位根据统一标准给予学生相应分数,包括学生对于岗位实习的认识、学习态度、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吃苦耐劳及协作精神,将社会评价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之一,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习成效,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在岗”锻炼。

当前,拥有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养的高层次建筑设计人才和建设管理人才已成为用人单位的需求热点。只有避免建筑设计企业花费人力、物力、时力进行“二次培养”,才能形成高校建筑学专业“进口旺、出口畅”的人才培养局面。高等教育建筑学专业需要不断地努力探索,为推动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建筑设计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梅洪元,孙澄,陈剑飞.秉承传统 历久弥新——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教育[J].南方建筑,2010(4).

[2]丁玉红.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当代建筑教育探议——伦敦AA建筑学院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0(7).

[3]孙佳,孙祎.复合型建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作者:周军 潘立勇

高校建筑专业下建筑学论文 篇2:

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经济迅速发展带动着建筑行业规模的扩大,社会主体对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建筑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提出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课程目标不够具体、课程内容陈旧、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探究设置明确课程结构与教学目标、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等策略,为健全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提供可行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育;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

引言

近年来,国家各项战略规划、方针政策对建筑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先进的信息技术、建造技术与节能技术正在被广泛适用于建筑行业当中,促进建筑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方式转变。在这一形势下,建筑行业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智力支撑。高校承担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任务,完善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将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1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目标不够具体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较为模糊,培养目标没有准确说明建筑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无法对课程设置起到指导作用。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产生变化,但高校设计的课程目标没有跟随建筑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课程体系滞后于时代发展,无法为学习主体发展自我起到指导作用。企业和建筑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无从体现,这体现着现有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适应性差的问题。高校教育主体应当不断改进课程目标,在课程目标中融入新时代的教育元素,体现建筑行业新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2课程内容陈旧

目前,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受到学院型课程体系的束缚,教育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一方面,教学内容没有与行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是在建筑行业融入新技术元素的背景下,教育主体没有将各种新技术元素融入课程体系,这导致学生对建筑行业中的新元素较为陌生,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由于缺乏这一领域的基础知识与实操经验,竞争力略显不足。另一方面,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建筑设计课程的地位,但对技术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缺陷。许多学生能够解决建筑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旦进入建筑技术领域,学生便感到无所适从。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应当改革教学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长远发展。

1.3评价方式缺乏系统性

大多数高校采用“平时+期末”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许多学生受到考试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在考试中发挥较差。与此同时,现有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单一,评价结果不科学,难以为教师改进教学环节起到指导作用。

2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

2.1设置明确课程结构与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设置建筑学专业课程时应当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与专业教学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显然,建筑学专业应当以理论和实践结合为主要教学方式,为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教师需将更多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元素融入课程体系当中,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体验。

以《材料力学》一课为例,不同的教学目标应当有相应的教学形式与其匹配,教学过程应当以培育学生的引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教师需提升实践教学的比重,将更多时间安排在实验、实践等教学活动上,适当调整理论课程的课时,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的平衡。同时,高校需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排序,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建筑专业课程,了解不同课程之间的关系。部分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高校应当将此类基础课程摆在整个课程体系的重要位置,适当增加基础课程的比例,保证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学习更高阶的专业知识,做到稳扎稳打,提升专业能力。

2.2构建实践型教学模式

许多高校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师生在教学课堂中缺乏互动,学生对教学内容存在疑惑,但出于对教师的恐惧不敢大胆提问。学生的学习问题逐渐积累,专业基础薄弱,这对他们专业素养的提升不利。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应当着力构建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模式,面向建筑学专业学生设计更具实践意义的教学方式,并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尊重。新的教学模式讲给学生带来更强的学习体验感,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则能消除学生内心的恐惧感,学生逐渐愿意和教师主动沟通,内心的学习困惑逐渐接触,这对他们扫除学习障碍有所帮助。

教师还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教学课堂中,体现建筑学专业教学与时俱进的特征。如将项目教学法与小组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结合起来使用,首先,根据学生的专业能力水平将他们分成多个不同项目小组,列出多个具有研究意义的项目课题,要求各个学生小组自由选择课题进行深入探究。每个小组的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选择,但选择结果并非终局性的,在后续研究中如出现项目课题与学生的学习期望严重偏离的状况,教师应当允许学生重新选择课题,以此体现项目教学法的灵活性。其次,学生选定研究的项目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设计完整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起到辅助作用,为学生提供适当指导。部分学生缺乏项目研究经验,对项目研究应当遵循的科学规律并不熟悉,教师可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向学生介绍项目研究的正确方法,要求学生建立起课本知识与现实建筑行业发展状况之间的联系,学会利用所学知識解释建筑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最后,教师需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的过程与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研究成果,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学生会对自身研究的领域产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并逐渐打破对建筑学课堂的刻板印象,从而在课堂中表现得更加活跃,与教师更频繁地互动,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

2.3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应当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起到考核与激励的作用,使学生在认识自身学习问题的同时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对他们的学习过程起到指导作用。首先,教师需结合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设计状况调整评价方式,采用卷面考试与其它形式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避免由于考核方式单一导致考核结果缺乏客观性。其次,教师应当合理设计考核内容,考核内容应当具有一定创新性、开放性,避免出现考核内容完全照搬课本知识的现象,恰当的考核难度将激励学生在专业领域深入探究,从而保证学习的可持续性。

3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应当将培育高水平的建筑学专业人才视为教育目标,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学习熟悉并掌握建筑行业的运行模式、相关的工作流程,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建筑专业的新变化、新发展。在构建新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不断激发学生参与其中的主动性,结合学生的反馈改革教学体系,体现新时代教学体系改革的开放性、前瞻性与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康. 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创建探析[J]. 四川水泥,2020(5):312.

[2] 周园,姚汉臣. 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四川建材,2021,47(6):242-243,245.

[3] 田韫智. 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3):198-199.

[4] 李岩. “SPOC+翻转课堂”模式下应用型高校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研究[J]. 黑龙江科学,2020,11(9):64-65.

[5] 舒敏洁,覃斌,李权,等. 基于建筑学专业的少数民族地方高校民族建筑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 安徽建筑,2020,27(5):121,173.

作者:龙蔷

高校建筑专业下建筑学论文 篇3:

河南省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浅析

摘 要:建筑素描教学是建筑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在高校的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坚守着传统绘画教育模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今在建筑专业教育中自发产生大量进行教学改革的呼声。本文从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入手,介绍了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工科学院 建筑专业 素描教学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美观及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增高。建筑一般被视为视觉艺术,伟大的建筑通常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大众看到的各个事物,都是由该整体发出的艺术体验的某一部分。高校建筑学专业中高效的美术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手绘能力。只有不断强化学生素描素养和技能,加大训练学生的美术基础课程,才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超强思维创新能力和塑造美好建筑形象的优秀建筑人才。本文根据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简述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

自18世纪,国外就把美术学院的基础绘画训练办法应用在建筑学设计基础教学体系之中,目前存在两种教学体系:以继承古典主义契斯恰可夫推行的传统素描和重视新思维的包豪斯的现代教学体系。两种教学体系分别采用传统写实主义及现代设计为基础,满足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先后培养出大量的优秀建筑设计师,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前者至今在建筑教学中依然占据主导位置,影响着国内建筑学美术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现阶段,因多元化文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学士针对建筑美术教学情况,推行多种改进模式,只要有采用抽象、形式分析为主旨的现代教学模式代替传统教学方法,同时也存在坚持传统古典主义路线,让建筑设计回归至美术等各种声音,无法清晰地权衡利弊。至今,建筑美术教学也没有发展成如绘画艺术那样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国内有关的教学改革也处在不断探索之中。对建筑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的重点是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筑设计时对美术的真正需求、以及未来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因此给予相对应的课程设置。素描教学是一种比较开放的教学体系,它可以满足各种设计艺术培养的需求。因此,我们进行改革的步伐不是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利弊,而是应该根据各大高校培养的立足点,在建筑学这个背景下对自己的教学取向进行定位。

二、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一) 加强对素描的认识

素描作为一种思考形式,是以造型基础为目的的素描,其不单单指一种绘画形态,而更多的展示出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素描教学是进行造型的基础,为不同专业的发展针对性的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进行造型基础练习时,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看、思、画视觉思维方式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整体视觉思维能力,从而设计出需要的造型,来满足各个设计专业的实际需求。根据建筑学中的造型特点,建筑专业开展的素描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为主旨,调动学生进行造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透视、结构等方面实施针对性的训练,不要局限于传统的全因素素描模式中,也不要深陷在脱离建筑设计思维方面进行训练。

(二) 探究建筑学需要的素描特色

建筑素描与传统素描有所差别,但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设计意识和构造能力等方面两者紧密连接。这些因素必须在实际的教学内容、方式、选取的素描题材等方面展现出来。例如:建筑素描内容上采用结构与调子作为主体,通过临摹和写生相互结合的办法,使用建筑经常遇到的方体造型为教材核心实施教学。上述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建筑所需的素描特色是一个比较广阔的探索空间,基于不断形成的专业特色,对建筑美术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三) 开设建筑素描专题教学

从建筑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入手,开展专题教学可以更加集中地解决某一问题,在有限的建筑美术课时中教学效果尤为明显。例如:训练学生的空间建构、创意造型、模型制作等能力,采用专题训练的办法,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从而较为理性的对其规律进行归纳,随之高效的创建美术知识体系,最后应用到建筑设计中。同时,对绘画方法进行综合尝试,尽力打破传统应用铅笔排线涂调的方式。例如:对作品背景进行大面积的涂刷、合理应用不同的工具和材料,从而节省设计所需时间,加强设计作品的趣味性,尽最大可能把学生的思路专注于认识艺术规律层面。

(四) 增设素描教学课时

建筑素描课程教学中,要加大学生对于结构素描和线描的训练。进行描绘的对象大多是几何静物,练习的重点是呈现物体的轮廓线、透视线和光影分布线的描绘,应该微微带有少许光影。学生对实物进行观察时,根据眼睛的观察,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徒手表达能力。几何静物的线条通常为直线或曲线,建筑物则为几何体空间,反复练习描绘几何静物,可以为学生更好的画建筑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室内教学除了让学生绘画几何体、建筑模型线条之外,可增加难度较大的石膏头像,这样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素描表达的正确率。室外素描主要以写生建筑物为主旨,可以让学生采用钢笔或铅笔进行绘画。对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素描教学时,也要训练学生的取景、构图均衡等相关美的感受能力。可以适当缩减色彩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该专业学生必须熟練掌握常见色调的默写能力。也可以训练学生的钢笔和铅笔淡彩绘画能力,美术底子好的学生可以练习水彩、水粉的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素描教学必须根据建筑设计专业的背景为基础,不要局限于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尝试推行实际可行的教学方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本文以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为研究依据,分析了建筑学素描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工科院校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顾超.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研究[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2,(1):124-125.

[2]高春玲.建筑学专业素描教学方法初探[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1):197-198.

[3]叶洪图,张滨.建筑学专业美术基础教学当代性方法研究[J].美术大观,2011,(6):182-182.

[4]栗亚明.浅谈关于建筑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思考[J].华章,2013,(20):200-200.

作者:刘延琪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施工论文下一篇:建筑企业客户关系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