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高职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与高职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组织结构不健全、医学生普遍沟通能力欠佳、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奉献精神淡薄等现状。

人文精神与高职医学教育论文 篇1:

护理教育中人文护理的价值

摘要:近年来,医护模式的转变,使得护理学的范畴也发生演变。就护理专业而言,其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也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实现科技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结合。护理教育在关注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人文教育,加强人文知识的传授,使护士生在护理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关怀患者,为患者带来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护理教育;人文护理;价值;分析

价值问题,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范畴,即从主体的角度看,客体对主体有何意义、有何作用。护理人文教育的价值问题,讨论人文教育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及护理事业的发展有何意义的问题。在当今各国高等教育都注重研究如何加强人文教育和我国医疗卫生行业呼唤人文关怀的背景下,对护理人文教育做出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人文护理的含义以及伦理学原则

人文护理指人文素质较高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人文关怀,实际上就是充分关心患者,表现为对人生价值及意义的追求。人文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十分重要,其包括人文知识与精神,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个人修养,是人长期存在的内心品质。人文教育则是结合护理实际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素养,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实现学生现代人文素养的有效培育。医学理论学就是遵循公正、正义、尊重、善良的原则,在给予患者药物护理、生活护理的同时,对患者实施精神护理、心理护理,注重患者心灵的疏导,使患者治疗情绪更为积极,使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并且使护患关系得到改善[2]。

二、对加强人文护理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1、更新教育理念。以往的护理教育强调实用性,注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及专业价值观教育。许多国家的护理教育者均认为:在护理课程中融入人文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服务对象,指导护理工作,促进护理工作。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术的教育,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责任意识、道德素质及人道主义责任信仰的教育。

2、构建护理人文教育培养方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1)构建多层次立体课程体系。把人文学科的教育纳入护理教学核心范围,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具有医学和人文知识的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师人格力量,构建综合化、多学科、立体交叉的人文课程体系,形成一定的教育框架;除“两课”所规定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之外,还应开设下列人文课程:文学类,如文学概论、名著赏析等;历史类,如中国通史、世界简史、医学史等;哲学类,如医学与哲学、西方哲学等;艺术类,如艺术概论、音乐欣赏、美学欣赏等。人文护理教育不是速成、短期教育,而应长期持续,要实行终身教育。

(2)开展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学方式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潜在的影响力和无形的教育价值。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早期安排学生进入护理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亲身感受人文精神;或采取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学生真正投入到情境中去体验情感;也可开展一定的人文讲座,突出思想性、学术性、艺术性,以启迪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为宗旨,在主题选择上密切结合当代中国和世界文化发展的深层特点,着力体现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撞击与交融,尝试着以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技对话,以自信的民族传统与西方文化对话,以高远的大学文化与社会生活对话,以培养护生的人文底蕴。护理教学中融入医学、美学,用医学和美学的方法与手段来维护、修复、再塑人体的健康美,以增进人的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教师应用其人格力量、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这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

(3)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人文护理教育不仅仅依赖课程教学,更需要融入到整个护理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有利于人文护理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传授医学护理知识与传播人文精神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將人文关怀内化为护生的自觉行动,让情感渗透在操作环节中。例如,在“男病员导尿术”护理操作中,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模型人,但时刻要把他们当作真病人,操作前传递关爱,如呼唤病人姓名,告知操作的目的、方法,作好解释工作,征得病人同意以取得配合,使病人具有知情权;操作时遵循无菌原则,动作轻柔,注意保暖、保护他人隐私;使病人及家属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时刻提醒护生做每一个动作都应想到病人的需要和反应,想到病人可能发生的情况,并反复强调使之养成关爱病人的习惯[4]。

针对医院出现的伦理道德事件启发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如一重症垂危病人,无力缴纳医药费,医院就停止其所有治疗,可如从文学角度,可探讨其写作技巧、生命情境等;从医学角度,可说明疾病症状、病重的原因、诊治的方法。

(4)建立侧重人文教育的考评体系。教学评价可分为笔试、口试,也可通过收集资料、病案分析、论文撰写、社会调查等进行多项目综合考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与实践操行相结合,即与实训、实习等环节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体现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医德修养水平等综合素质。

三、结语

在护理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均应注重人文护理教育的渗透,这样才能提升护士生的人文素养,才能使其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的实际效果,并为护理行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促进护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和谐与稳定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方.护理教育中人文护理的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2:168-169.

[2] 林艳,赵俊夺.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的价值及伦理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20:22-23.

[3] 季涛.人文教育在护理学高职教育中的价值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5,20:135-137.

[4] 周柳亚.护理人文教育的价值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09:90-91.

作者:宋金影

人文精神与高职医学教育论文 篇2:

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摘           要]  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组织结构不健全、医学生普遍沟通能力欠佳、对生命缺乏敬畏意识、奉献精神淡薄等现状。其主要原因是经济转型带来的影响、学校人才培育理念忽视医学人文教育、学校课业繁重、学生忽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等。

[关    键   词]  高职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精神;现状;原因

我国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曾说:“我个人以为,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的灵魂”。医学人文精神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流传的古希腊《希波克拉底誓词》,医学发展到今天,希波克拉底誓言仍然被世界很多国家将其作为医学生的誓词,其蕴涵了丰富的医学人文精神。正是因为医学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但我国高职医學院校的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现状却令人堪忧。本文就高职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现状和具体原因做一些初浅探讨,希望能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现状

(一)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是高校管理者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特点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覆盖面广,追求大而全。同时很多院校又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把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成医学院校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以其来定位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专业的学生其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导致很多专业的学生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趋向于同质化,这是不符合实际需要的。同时,高职医学院校更是强调医学技能的培训和发展,长期以来偏重医学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医学人精神的培养,导致医学生在沟通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都严重缺失。最重要的是,时代的发展变化使我们医务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很多教育者没有重视这个变化或研究如何应对这个变化,而是固守传统难以改变。这就导致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发展需求、与今天医务工作的需要不能完全吻合。

(二)医学人文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学科设置里,医学人文精神被分散到哲学、教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中,这就容易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系统性、整体性,导致教学缺乏必要的联系性和整体性,甚至割裂了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的关系,让学生难以信服;其次,高职院校由于开放的课程有限,对上述课程不可能都系统开设,大多只开设概论、思修及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思想政治课程,要想系统的介绍医学人文精神不太可能,由于学科设置存在局限性,使得医学人文课程的定位和建设都缺乏规范性、系统性。

通过调查,我国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没有形成课程体系,课时比例与国外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高职医学类院校,基本未开设相关课程,或者部分院校作为选修课开设,这严重影响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不利于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三)高职院校医学人文课程的师资队伍普遍缺乏,组织结构不健全

“学校对学生专业教学的侧重”这在我国的医学院校中是个共性问题,而医学人文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学校在师资培训、科研经费的投入各明显不足,加之医学人文跨专业、跨学科教学,对医学人文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较高,很多学校因为缺乏专业人才,就只能安排思政教师、法学教师进行教学,而这些教师又缺乏医学科学知识,缺乏临床经验,难以将医学人文知识与医学联系起来,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使教学丧失生命力。部分高校任用具有医学背景的教师进行医学人文教学,他们又缺乏人文科学知识,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也难以达成教育目的。

(四)从医学生的实际情况看

首先,医学生普遍沟通能力欠佳。正是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教育,没有能够对学生进行医患沟通能力的专门培育,加之当前的医疗体制正处于大变革、大转型时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日益高涨,催生了不少的医疗纠纷。医患之间沟通不力是医务工作人员沟通能力不强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固然是很严重的,但医学院校忽视培育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育不健全,进而导致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既不重视沟通,也不擅长沟通。在调研中发现,相当部分医学生出现沟通障碍,表现为无法适应大学校园集体生活、与同学不能友好相处、对教师敬而远之。这些学生大多是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主观上也不愿与他人相处,表达能力较差,对他人或集体漠不关心。卡耐基曾指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他的专业技术能力决定的,其余85%则有赖于他的交际能力,医学领域同样如此。

其次,医学生缺乏敬畏生命的意识。“敬畏生命”的观念最早是由法国医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提出的。对于医学生来说,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生命;其次要珍视他人的生命,拓展生命的外延;再次要敬畏所有的生命;最后要发挥生命的创造力,升华生命存在的意义。部分医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行为泛滥,基本道德责任感与“敬畏生命”伦理意识缺乏。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对人体骨骼模型的“不尊重”、对待实验动物缺乏敬畏生命伦理观、在实验室各种人体模型面前玩自拍,甚至把零室带入实验室内等。如果医学生做不到敬畏生命,那么他在将来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如果今日的医学生将遗体、实验动物都能当作娱乐的工具,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明日成为医生的他们会关爱和尊重患者的生命及隐私。

最后,医学生奉献精神淡薄。奉献精神对于医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奉献精神会转化为对病人身心健康的关爱,可以产生精神力量,道义力量。医学发展到任何时候,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命健康而服务的。其工作的特殊性就要求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必须具有奉献精神。所以培养医学生的奉献精神尤为重要。据调查,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的毕业生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大医院工作,认为留在大医院既可以学习到先进的医学技术,还能提高社会地位,增加收入,有利于今后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基层医院的工作则不屑一顾。此外,医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署就业协议后违约的情况逐年增多,一般均是在找到级别较高的工作单位后与已签署协议的级别低的单位解约。可见,医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的功利主义倾向,学生的就业倾向大多以自我价值为中心,注重眼前的现实利益,缺乏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还表现为现实中不愿意让教师占用他们的私人时间,更不愿意自己做出一点努力去帮助其他同学,这实际就是缺乏奉献精神的表现。

当前,我国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技术水平也相应较低,对知识全面,医疗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务工作人员更有需求。如果我们多一些奉献精神,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基层医院医疗水平差的问题,也能有效分流一部分患者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二、医学院校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我国当前正处于变革、转型时期,医学领域、卫生管理部门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乃至起“决定性”作用的过程中,受到较大的市场化冲击。“金钱至上、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观念产生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影响,而传统医学中的“仁爱”“大医”精神被逐渐淡化,医院里的药品加成、药品回扣现象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小病大处方”“小病大看”“重复检查”等现象成为医院常态。客观上,由于政府对医院拨付减少,医院要生存,医院运行逐渐走上市场化轨道,最终导致公立医院不姓“公”的现象存在。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医生在带教过程中也忽略对医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致使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找到了土壤,不断滋生蔓延。

(二)高职医学院校人才培育理念注重技能培养,忽视人文医学教育

高职医学院校很大程度上是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技能型人才或高技能医学人才,有小部分教育管理者意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又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制约而不能得以改变。高职医学院校因为医学课程在两年时间内完成非常困难,很多学校的课程时间非常紧。在医学课程的挤压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医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几乎没有。据调查,54.03%的人认为学校进行人文医学教育的阻力主要是教育部门重视不够,特别是医学教育理念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近50%的人认为医学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学校决策者;70%的人认为医学教育中人文医学教育的缺失主要是教师在认识方面存在缺失,教师不愿意主动去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其实,这最终还是得回到教育部门或学校决策者是如何评价或考核教师的问题,看我们的评价机制是否有利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但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医学类的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考核评价里几乎没有涉及到教师的医学人文教育的考评。

(三)高职医学院校课业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忽视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

高职医学院校的医学生每周3、4节课的课时量,在校学习时间仅两年,学生的基础知识本身不够牢固,很多学生不仅不能自我消化,更不能自我反思,还导致了疲于应付的局面。同时使得高职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因学时紧张而难以跻身教学计划中,加之学校的教育引导强化技能训练,从上至下形成高职医学院校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习,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医学精神的培育和引导,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存在严重的缺失。学校必须开设的医学伦理课程也基本上被边缘化,甚至有的专业没安排,而把医学伦理学变成了选修课。

(四)高职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学科体系不健全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高职医学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的研究氛围,人文学科相对薄弱,学科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医学人文的课程很少,没有形成体系,仅分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伦理學中,在课程建设方面也有待完善,特别是理论教学后还没有形成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对应,这也是亟待改善的一个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贺达仁.技术医学时代与高扬科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1996,17(11):566-569.

[2]杨小丽,刘晓村.重型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6-1068.

作者:恭元芳 罗莉红

人文精神与高职医学教育论文 篇3:

论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大学精神缺乏或淡薄,校园文化积淀不深,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整体现状。根据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以大学精神为指引建设校园文化,是当前高职院校健康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精神;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办学理念

一、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人才的培养拓宽了新的天地,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应用型技能人才。然而我国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在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形势下,由几所中专学校合并或单独升格为专科而形成,都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时间极短;加之高职院校“自我意识”不高,它们只在从事着职业与技术教育活动,对自身的大学地位和社会职能的认识有限,缺乏应有的“大学理想”,很少有人去关注和重视大学精神的塑造。注定了它的大学精神缺乏或积淀甚薄,主要表现在:

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显示出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和气质。人文精神是反映人的文化价值理想及其主体性的社会意识,强调以人为本,人格至上。两者统一,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以使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成为大学师生深刻认同的群体意识,成为稳定的价值和规范体系,进而为追求真、创造美、坚守善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而高职院校老师大都工科毕业,多从工厂中来,他们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情感的“工具人”。使高职院校成了仅仅为个体谋生提供技术和知识培训的场所,成了真正的“人力”加工厂。这与大学精神是相悖的,而且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是不一致的。

2.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不统一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是一对朋友,一方面,所有现实的具体的目标的实现,都需要理想主义精神的支撑;另一方面,理想主义正是在一次次的以现实为依据的非理性梦想的斗争中前行的。然而,我们发现,在高职教育的目的中存在着明显的功利价值取向,重现实,轻理想,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中找不到传统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有的只是市场经济带来的实用、功利和现实。人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当前甚至是过去某一职业特点来确定职业教育的目标,还无法认识普遍职业的价值和意义,使理想与现实分离,造成大学精神单薄或缺失。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状

大学精神不是每所大学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通过对自己办学理念的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所以,现今的高职院校都还没能形成比较成熟的大学精神。相对大学精神而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内容比较丰富,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学生感受不到“根基感和厚重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强。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许多问题与困难。

1.教师主导文化不利

高职院校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教师引领和主导着校园文化建设,相对于流动性的学生而言,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保持与巩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然而,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因素,使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作用难以充分体现和发挥。如高职院校的师资结构比例为工科教师多,人文学科教师较少,不利于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很多是工厂的兼职教师,与高职院校处于松散的雇佣关系,不利于学生与教师的交流,难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大都是远离中心城区的新建校区,而老师在城区或老校区居住,每天老师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2.学生主体文化发展水平不高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文化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学习风气、心理期望、活动方式等方面。主要原因有:一是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中有较普遍的厌学情绪,影响学风建设。二是社会偏见的存在,表现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造成了高职院校不少学生存在着自信心不强、自卑感较重、主动性欠缺、心理压力较大等许多问题。虽然学生文化活动开展得比较丰富,但文化氛围不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不足。

3.环境客体文化保障不足

环境客体文化是指培养学生的各种客观环境的“文化载体”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精神文化。虽然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不断地扩招以及先天不足,普遍存在设备不足、图书资料少、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在制度文化上,高职院校形成了许多规章制度,确定了发展理念和战略目标,但迫于招生、就业等问题,许多高职院校确立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及培养目标也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实现,造成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割裂。

三、以大学精神为引领,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1.以大学精神统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部分,构成校园文化体系的各个层面和内容都应力求体现大学精神的内涵和实质。在环境文化建设中,既要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合理布局,营造恬静、高雅的校园自然环境,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努力建设体现本校特色,富有学术性、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校园环境文化。如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可在穿院小河两侧修建走廊,道旁修置石椅、石凳和人物雕刻,与清澈的溪流、垂柳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学生闲暇时徜徉其间,畅谈科学,领悟真谛。行为文化建设应以树立勤奋、和谐、求实、进取的优良校风为核心,大力倡导谦虚、好學、严谨、创新的学风,敬业、爱生、言传、身教的教风和勤业、服务、团结、奉献的工作作风,努力建设体现知行并进的校园行为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努力形成以教学、实训和科研为主导的管理机制和运行规则,妥善处理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关系,制度的规范性与简约性、约束性与宽容性的关系,建立有利于师生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表达思想、贡献智慧和发挥才干的体制和制度,努力建设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职院校制度文化。

2.以大学精神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品位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我们要始终围绕本院知行并进的校训,以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要注意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将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民族感情、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推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校园文化项目,创出特色和品牌,并使之层次化、系列化,实现文化活动内容的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每年举办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艺术节和以科技为主的技能节,为学生展示才华、锻炼技能、培养素质、提高能力提供广阔的平台。

3.以大学精神整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组织形式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我们要善于选择那些最能体现我院知行并进的大学精神和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形式,开发校园文化工程,形成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以团委、学生会为中心,构建由院、系形成的校园文化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分层组织,形成协调有序、富有活力的校园文化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注意理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要注意吸收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教师和院校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以及对学生的示范引导作用。

4.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以大学精神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就是要以创新精神建设校园文化,而不是盲目模仿照搬其他高职院校的做法。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和开发要充分考虑本校的分类定位、学科专业、历史传统、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等因素。注意保留传统项目、挖掘本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历史传统资源,强化校园文化的特色。以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高度凝练和概括校训、校徽、校歌等校园文化标志,以激励和号召教师潜心科研、严谨执教,学子立志求真、成人成才,让师生从校训、校徽、校歌中领悟到大学精神的精华。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如工学结合中关系较密切的公司企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特色和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新文.论高职院校“大学理想”的构建[J].职教通讯,2006,(8).

[2] 宋林静.以大学精神文化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3] 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4).

[4] 李山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重点及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06,(6).

[5] 阳慧岚,廖亦凡.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9,(7).

作者:毛加明 丁旭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保险公司与农村医疗保险论文下一篇:基于营销策略的中小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