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

2022-05-14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人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开端,小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目标的确立对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包括各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良性引导,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加强责任教育,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探究开展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

第一篇:小学生责任教育论文

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

摘 要:大学生责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干课程,应当充分发挥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要整合教学内容,将大学生责任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责任教育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责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们一方面在不断尝试加强和改革大学德育,另一方面又往往忽略大学生责任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责任教育纳入大学德育的视野,摆在大学德育的突出位置,这不能不说是大学德育的一个缺憾[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干课程,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能起到积极效应。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和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应当作为责任教育的重点对象。

一、“基础”课实施责任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所谓大学生责任教育,是指以培养大学生责任感、责任意识、责任行为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根本的指引作用。当代中国的发展赋予大学生新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应当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自觉担当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通过责任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树立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和对大自然负责的责任观念,从而成长为“责任公民”。黑格尔认为道德的根本及存在的依据就在于责任和义务。“道德之所以是道德,全在于具有知道自己履行了责任这样一种意识。”[2]责任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道德教育,高度的责任意识是对当代人才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可以想象,一个缺乏责任意识的人,即使其才华出众也不可能有益于社会,这样的人越多可能对社会危害越大,因为他们不是一个“责任公民”,而是一个“危险公民”。大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都必须以责任意识的培养为前提和基础。责任教育的核心就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责任公民”,其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完整人格,即学会如何做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基础”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素养的重要使命,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的一门重要政治理论课程。“基础”课的育人功能与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具有很大程度的契合性。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贯穿责任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自我责任教育、家庭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国家责任教育和大自然责任教育,这些内容和要求在基础课教学内容中都有直接或间接的体现。例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大学生国家责任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生观教育是要求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个体价值与社会责任的关系;道德观教育则强调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教育。此外,课程内容中也有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责任教育的内容。由此可见,“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责任教育的所有领域,在教育内容上与责任教育高度契合,把责任教育作为“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全可行的。

二、“基础”课实施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路径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念,将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

传统的“基础”课教学主要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而对责任教育的功能则认识不足。“基础”课教学主要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培养为目标,但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中国梦的提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担当和责任教育也就相应地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责任教育与“基础”课的育人功能是高度吻合的。为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强化大学生责任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责任公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这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把大学生责任教育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把责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教师自身要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加强学习,要认识到加强大学生“责任公民”教育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二)整合教学内容,将大学生责任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四大模块:一是入学适应教育,要求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确立新目标,塑造新形象。二是思想教育,内容包括了理想与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三是道德教育,内容包括道德理论知识教育、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个人品德教育。四是社会主义法治观教育,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法制基础知识教育。“基础”课教师在讲授课程内容时,应当突出责任教育,把责任教育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融入课程四大教学模块中。

“基础”课四大教学模块的有关内容均与责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入学适应教育中,要求大学充分认识大学学习与生活的特点,强调大学生自我责任教育,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在生活上的自理能力;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要求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以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为引导,了解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结合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强化大学生“振兴中华、从我做起”的国家责任意识;在人生观教育中,要突出价值观教育,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强调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做到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觉为社会服务,在奉献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大自然责任意识;在道德教育中,要将“三德”教育作为教学重点,强化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职业责任意识和家庭责任意识教育;在法治观教育中,要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公平正义观念,强化大学生权利义务相统一的意识。此外,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尝试将大学生责任教育整合为一个专题教育,总结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在联系,概括出责任教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增强“基础”课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输教学内容的途径和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效果。在大学生责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及大学生认知特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基础”课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法为主,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这在责任教育中仍是十分必要的。注重对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灌输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责任意识。但是,大学生责任教育仅靠灌输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种对大学生的观念传授,还需要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不能仅凭理论上的说教,还必须通过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创新,根据责任教育的规律和要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方能增强责任教育之实效。这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充分关注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体验式教学等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成共识及价值认同。如教师可以选择社会热点案例,由学生进行分析,再通过讨论、辩论,这样做既深化了学生的认识,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学实效。

责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要植根于社会生活,对大学生责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实效还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要使大学生真正理解责任的内涵并形成深刻和稳定的责任意识,需要将责任教育生活化和实践化,不间断地进行长期和反复的责任教育实践,才能使之形成坚定的责任意志,养成良好的责任习惯。”[3]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可安排有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的实践内容。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宣传、送温暖等公益活动,也可通过举办社会公德论坛、诚信论坛、责任论坛等方式来增强大学生责任意识。

三、结语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是当代高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础”课作为高校德育的主干课程,可以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探讨在大学生责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期待同行能够对这一问题做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孙婷婷.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102.

[2][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黄治东.当下大学生责任教育路径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2(2):179.

作者:张太保

第二篇:分析小学管理中责任教育探究实践

摘要:小学教育阶段作为人生学习生涯的重要开端,小学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目标的确立对小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小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包括各学科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对小学生进行良性引导,在小学管理工作中加强责任教育,促进小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管理现状进行阐述,并探究开展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阶段;责任教育;实践策略

引言

现阶段针对小学教学体系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引导小学生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要把爱心教育、责任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等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小学教师也需要根据当前人才培养发展方向来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注重学科教学与责任教育紧密结合,并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策略将责任教育与生活实践进行密切联系,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深刻感悟,进而发展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品质的素质型人才。

一、现阶段小学生的责任意识及责任教育现状分析

(一)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仍根深蒂固,忽略了责任教育

目前在核心素养理念推动下,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相关活动中大力倡行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小学生能够实现知识层面和道德层面共同进步,但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仍然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只单纯关注小学生各学科的书面成绩,对小学生道德品质素养和责任意识发展的关注度不够。可见小学生目前仍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很难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更无法深刻领悟到自身应具备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针对这一现状看本质,小学生责任意识程度低,后期成长发展中会更注重自我,进而在自主思考过程中思维也会受其影响,无法意识到自身应具备的责任观,遇到问题只会推卸责任,并不利于学生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1]。

(二)家庭环境中父母对学生的责任教育观念薄弱

部分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采用放任溺爱、百般呵护的态度,导致小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环境下还是在家庭环境下,都很難接受到正确的引导,难以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部分学生家长因忙于工作,对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个人成长发展现况的关心度不够,这也是小学生责任感迟迟无法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责任意识的树立和增强对小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具备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小学教师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教书以实现知识传授,还要实现自身“育人”的岗位价值,帮助学生在接受各类学科知识的同时,建立良好的道德素养意识,责任意识。在促进小学管理工作有效性提升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集体具体情况来明确班集体建设目标,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生开展责任教育是促进小学生得以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三、小学管理中责任教育实践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树立良好班风以提供更好的学习氛围

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班级管理相关工作时,面临的都是处于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小学生在这一年龄段大多具备较高好奇心、面对新鲜事物多愿意去尝试并模仿[2]。基于小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过程中充分关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学习和行为习惯,了解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尊重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促进小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规范自身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进而为树立良好班风奠定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班集体氛围环境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就需要小学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要围绕学生学习情况和认知情况,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小学生深刻了解并明确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具体内容,以健康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主要注意的是,班集体内建设良好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配合与努力,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重要引导人,同时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需要充分明确班级良好之风的营造,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班级学风意识。在班级管理中,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领悟和树立责任意识,班主任可以在班级范围内采取科学民主的方式在小学生群体中选举各班干部和各学科课代表,并明确各职责,使其充分感受到自身背负职责的重要性,促进小学生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并帮助小学生能够正确规范自身行为,同时也可发挥其职责作用来带动班上其他学生,促使整个班集体内彰显良好学习和合作氛围,大家共同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二)培养小学生的独立意识,形成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能力

现阶段部分小学生由于在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的溺爱,个人责任意识薄弱、自主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较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体现的性格特征多表现为自私、依赖、任性等。在班集体为单位的合作性活动中,部分小学生由于独立意识较差,很难快速融入班集体中进行合作互动,缺失集体荣誉感。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和重视这类现象,针对学生表现情况及时调整班级管理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多开导,为学生树立乐观、积极形象,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德,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好班会时间来开展班集体为单位的主题活动“我是小主人”让小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充分的合作互动,共同为装饰和美化教室环境而努力,在过程中能够充分加强学生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活动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实现有效自我监督。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将班级管理工作与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充分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责任意识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意义。现阶段校园实践活动包括升旗仪式、主题班会、年度运动会为主,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彰显班集体团队合作和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方式。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开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能够深刻感知到自身对祖国强大、社会发展、班集体功能进步的责任感,领悟到机体荣誉感,进而在参与实践活动和学习活动中形成形成崇高的爱国理想与情怀。运动会中个人项目是推动小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彰显班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场所,集体项目例如拔河等又能促进小学生群体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努力,各显其能,为班级争得荣誉,树立起责任感[3]。

(四)发现学生的优点,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

小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性格和行为习惯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并鼓励学生积极发掘自身的闪光点,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将其发扬光大。引导小学生培养积极责任意识离不开良好的班集体氛围构建,小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下才能感知到树立责任意识的重要性,并加强自身责任感。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带领小学生们共同构建和谐班集体,促进小学生共同进步和发展。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围绕小学生来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教师既是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人,也是服务者,要充分关注和重视小学生个体的个性所在,发掘每一位小学生自身所拥有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进而提高小学生个体学习能力和并增强思想道德素养。

(五)多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

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启蒙知识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往往不只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解答疑惑,还应该通过一定的思想教育来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进而让学生更好的健康成长!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给学生树立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价值观。另外,教师还可以带学生去参加一些助人为乐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比如说,帮助清洁工阿姨打扫公园的垃圾,在劳动中付出,在付出中收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拜访养老院的爷爷奶奶,学生们可以表演一些简单的唱歌跳舞等娱乐节目,在锻炼学生的同时还能够丰富老人的精神生活,并从小就给学生树立一种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思想。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给学生树立一定的思想价值观。比如说,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思想教育课,号召学生热爱班集体,自觉主动地为班集体承担责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上举办以“奉献”为主题的手抄报展览活动,进而从小就让学生学会助人为乐,培养学生的担当精神,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拥有乐于奉献,勇于承担责任的美好精神品质,从而营造一种良好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大发展,同时也就贯穿落实了“以爱为桥,构建和谐班级”的小学班级管理理念。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所处年龄段在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方面还不稳定阶段,自我约束和管制能力差,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教书育人作用来引导小学生朝向更好的目标前进和发展。在小学管理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等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推动小学生不断成长和进步,成为祖国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吕丛丛. 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责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2]陈锦添.农村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新课程(上),2018(12):307.

[3]田仕银,罗金松.践行责任教育 成就人生梦想——沙洋县实验小学特色办学掠影[J].湖北教育(綜合资讯),2015(08):2+1.

作者:吕利云

第三篇: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摘要:小学阶段的责任教育涵盖着的繁多的内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在分析小学责任教育的问题与成因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责任教育;校园文化;隐性教育

一、引言

科学有效的责任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积极负责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阶段,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小学生责任品质的现实状况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对于教育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过程来讲,一个人的小学阶段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阶段,因此责任教育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二、当前小学阶段责任教育的问题分析

首先,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之内过于注重小学生智力教育的发展,在小学生的身体和学习方面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却忽视了责任教育,逐渐形成重智轻德的教育理念;其次,对小学生的自我责任认知教育也没有提起重视,没能在教育中注重对其内心对所赋予的责任情感的激发;第三,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我国的小学生责任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成人化,而对关心和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等更为实际的问题却关注不够,形成思想品德教育的误区;第四,缺乏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过于强调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却忽视了责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难以使之真正内化为小学生良好的责任观念;第五,忽略了对小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与内心世界的塑造,只注重对他们的思想灌输,不可能有较强的实效性。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育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导致了责任素质教育的缺失,由于过于重智轻德,忽视了学生责任品质的培养;其次是责任教育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的社会现实,导致了责任目标的不切实际,这就使得责任教育的可信度降低,被赋予了深厚的政治色彩,难以被小学生真正接受;第三是责任教育途径的狭窄,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专门的德育课教学往往属于一所学校的边缘地位,而其他科目的教师则不太注重学科知识以外的育人工作,小学生的责任教育知识得不到进一步巩固深化。

四、责任教育的具体策略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给出以下具有针对性的相关策略。

第一,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应该认识到小学责任教育的重要性,意識到小学责任教育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接受了充分的责任教育,才能有助于小学生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紧密联系起来;而小学生作为责任主体,履行其道德义务,才能最终发展为自律健全的责任公民。

第二,在提升认识的基础上,应该结合小学生的实际特点,将责任教育的目标分层和细化,摒弃以往将小学责任教育目标成人化和理想化的做法,体现层次阶段性,从而最终构建责任教育的目标体系。

第三,应强化小学责任教育的具体内容。我们只有构建同时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时代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才能使责任教育更为系统,使之真正内化到小学生的认知中。因此,教师应在具体的教育中,强调世界观的教育、感恩责任教育以及爱国责任教育,生态责任教育等,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进行渗透教育和隐性教育。

第四,应该拓展小学责任教育途径。只有对现有教育渠道进行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新的教育渠道,才能有效实现责任感培养的效果。因此,首先可以围绕学科教学进行学校内部的责任渗透,在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中进行责任感的激发与培养,同时构建良性的校园文化,以实现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

五、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责任教育涵盖着的繁多的内容,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学校、社会和家庭付诸实质性的共同努力,方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姚黎.《中小学德育的实效问题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2):21.

2.关鸿羽.《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9,(6):11.

3.徐立明.《当前小学生责任意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32.

作者:尹迎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低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小学美术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