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

2022-04-13

小编精心整理了《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革新与研究,以此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1:

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推进策略

[摘要]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从内涵上来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在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要素结构及特征、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均典型地表现为“高质量”特征,更加彰显“好”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五个本质特征,即能积极响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彰显类型属性的要素及结构从而使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吸引力,能为学习者提供国家认可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能帮助学习者最终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或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就业能力,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从而能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与适切的教育。基于此,要实现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可采用如下推进策略:制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并关注政策执行及评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引方向;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提供保障;利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这一“指挥棒”,撬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并达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职业教育评价

[作者简介]孙翠香(1975- ),女,山东德州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天津 300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JZD053,项目主持人:张新平)

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正在逐步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其中“质量”及“高质量”出现频次达22次,并且首次明确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其中“质量”及“高质量”出现频次达30次,力图通过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来实现职业教育有质量和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到2035年,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的主要目标。从职业教育实践来看,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已从“1949年的1174所职业院校(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23.15万在校生”①,发展到“2020年的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在校生”②,经过70多年的发展,我国职业院校数量增长了近10倍,在校生人数增长了133倍,建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进入新时代,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及人力资源需求市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急需从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上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可以说,“提升质量”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诉求

(一)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技术进步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各种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应用为表征的技术进步,极大地加快了全球各经济体及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步伐。近年来,数字技术已成为支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的主导技术,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规模达到39.2万亿元,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规模连续三年持续增长”③。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并扩散到生活各个领域,数字化正成为驱动社会组织及企业组织进行模式创新与组织生态系统重构的重要源泉。数字化深刻影响了工作世界的变化,深刻改变了企业的岗位以及对岗位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需求。除此之外,技术进步还直接影响了个体学习的方式,在线学习已日益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学习形式。“2020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达到4858亿元,同比增长20.2%,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职业教育将会增长。”④上述趋势都需要通过高质量职业教育来积极响应数字技术及学习方式变革对劳动力数字技能及劳动力再技能化的诉求,职业教育要及时在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加数字化知识与技术,并提高职教师资的数字化素养,从而培养数字化时代所需要的、具备数字化技能与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一方面,新发展格局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更深度融入全球经济”⑤。这意味着职业教育政策必须相应地国际化,既要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态势,又要基于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之间的新关系模式,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及其他产出的质量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特别是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具有国际化视野、跨文化能力、熟悉国际规则与规范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新发展格局还要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与过去那种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形成的技能人才需求模式大不相同,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经济及产业新格局提供匹配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

(三)技能型社会的形成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1年4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并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战略。2021年10月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核心内容和关键目标,更进一步地提出了相关落实举措。这都要求我们“高举技能型社会这面旗帜,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⑥。技能型社会的本质是以技能为本的社会及社会成员的技能发展过程及結果,技能型社会的形成需要以技能学习者的需求为中心,依托完善的技能学习组织或机构体系,辅之以完善的技能开发体系与技能服务组织,形成人人、处处、时时可学习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最终达成技能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为与技能型社会形成最直接相关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肩负的职责与使命是巨大的。而要真正实现技能型社会,离不开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和要素结构上,都要体现与技能型社会相契合的样态。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一)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在汉语大辞典中,“质量”一词被解释为“物体中所含物质的量,也就是物体惯性的大小;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价值或主观感受。基于上述界定,可以把“质量”界定为“有价值的存在”。当然,这一解释会涉及“什么价值”“对谁的价值”以及“对什么的价值”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质量”缺乏一个全球性的、绝对意义上的、客观的衡量标准,这意味着“质量”的内涵是动态的、相对意义上的和发展变化的。从字面上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与职业教育数量型发展相对而言的,是一种更加侧重职业教育“质量”和“内涵”的发展方式。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蕴含着对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价值期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应打破注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而强调在新发展理念下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方式。基于上述分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主要是指在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机制、职业教育发展过程的要素结构及特征、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均典型地表现为“高质量”特征,更加彰显“好”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1.从发展的动力机制来说,主要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诉求以及人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等在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这意味着,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源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及个人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些“新”的力量将从根本上促使职业教育进行系统性变革与调适,从而推动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于发展动力机制而促发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典型表现为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及个体日益多样化需求相匹配、相契合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态。“十四五”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及社会民生等各领域都将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文明以及创新体系建立为特征的高质量社会发展,必然对作为一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提出新的发展诉求。职业教育需要进行系统性变革,既要满足现代产业体系对各层次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要通过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引领产业变革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于自己美好生活的需要将更加多元化,其中就包括个体对具有终身可持续发展性质的技术技能更新与培训的需求。这必然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不断变革与调适,包括打破年龄与学历的边界,以更加开放、包容、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样态,更好地满足个体对技术技能发展的多样化诉求。

2.从发展的过程来说,职业教育系统的各结构要素整体上要达到和谐共生、生态平衡,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式发展规律。这意味着职业教育系统要不断改革创新与动态调整,不断实现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并且始终呈现可持续发展样态。一方面,从横向结构上来看,在职业教育系统的各关键结构要素上,特别是职业教育功能及战略定位、职业教育目的与制度、职业教育教师与学生、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教育政策与治理等方面,不仅要日益凸显出作为一种独特类型教育的根本属性和特征,还要通过不断调适实现彼此适应、相互协调。例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必须凸显其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特征与属性,着力推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项目课程”“模块化课程”等。而要推进凸显职业教育特征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必须有系统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治理制度等相配套,否则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样态。另一方面,在纵向结构上,职业教育的体系构成在结构上看至少是合理的,即中职、高职高专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在规模结构上是合理的,与外部产业体系与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是相匹配的。除了横向及纵向结构的要素呈现动态平衡之外,更关键的是这些结构要素要呈现不断创新、趋向可持续发展的样态。

3.从发展的目标来说,职业教育要通过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来增强社会吸引力、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第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要培养符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并最终满足终身学习时代及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实现个体某种程度上的自由发展。第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职业教育通过彰显其独特的课程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并通过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及市场需求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对学习者产生吸引力,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第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通过技能发展规划与政策,有效实现市场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之间的平衡,最终服务与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本质特征

基于上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如下五个重要特征:第一,能对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劳动力市场需求做出积极响应,能满足个体日益多样化的技术技能发展需求。这一特征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力机制而表现出来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即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端与经济社会市场需求端能相匹配。第二,能通过彰显其独特类型属性的教育与课程内容、独特类型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独特的师资类型与“双师型”教师素质,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社会吸引力、更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这一特征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过程而表现出来的职业教育高質量发展特征,并且这一特征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本质特征,从纵向层次结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及研究生不同层次)及横向要素结构(教育与教学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及课程实施、教师、评价等核心要素)上均体现出独特性的“高质量”特征,从而依靠这些关键核心要素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获得社会及个体学习者的认同,进而实现其良好的社会形象与社会地位。第三,能为学习者提供国家认可的学历或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以国家认可的中职学历证书、高职学历证书、职教本科学历学位证书,以及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为主。第四,能帮助学习者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或使学习者具有可持续的就业能力。其中,一份体面的工作意味着职业教育要帮助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获得与其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相匹配的职业岗位;而可持续就业能力则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着眼于职业教育学习者未来一生职业发展的潜能与可能性,使其形成持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基础能力。这一特征是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与结果而表现出来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征,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结果最终要体现于其对于个体学习者学习成果的认定与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培养。第五,体现出强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能为任何一个想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体学习者提供机会与适切的教育。这一特征意味着职业教育的对象将跨越年龄、性别、职业等固有的边界,涵盖各年龄段、各行业与职业、不同性别的学习者,要为这些学习者在其人生任一阶段、任一背景下、任一学习场所下的技术技能学习提供机会,并能为这些学习者提供更加个性化、更适合其个体需求的技术技能培训。尤其是职业教育能为弱势群体提供更适切的技能学习与技能培训机会,帮助这一群体获得社会或企业所需的能力,实现更加匹配的就业。

三、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一)制定高质量发展政策并关注政策执行及评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定向

在引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制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且关注对政策执行的监测与评估,是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1.要尽快从国家层面形成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致性认识与理解,着力制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鉴于目前尚缺乏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识,本文仅依据前文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与特征的阐释,提出未来我国要尽快制定与出台如下三类职业教育政策:一是着力解决新时代新需求与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相匹配问题的职业教育政策。這一类职业教育政策要关注我国经济双循环与技能型社会构建、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着力解决我国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问题,平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二是着力解决职业教育社会吸引力与社会地位问题的职业教育政策。这一类职业教育政策要聚焦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师等核心构成要素上的变革,推进作为一种独特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不断凸显其本质属性,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与社会地位等问题。三是着力解决职业教育开放性与包容性问题的职业教育政策。这一类职业教育政策要聚焦如何为不同年龄、民族与性别的个体提供随时随地接受技能培训机会并获得高质量的技能培训结果,尤其要解决弱势群体的技能再教育问题,为弱势群体实现技能更新和再就业提供机会。

2.要确保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与内容作为我国职业教育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监测与评估等整个政策周期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要确保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规划、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职业教育评估政策,都要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从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现况来看,自2019年起,《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颁布实施,未来需要对上述政策在省级及职业机构层级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监测与评估,并将政策实施监测与评估的结果予以及时反馈,以利于推动更加科学、更加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出台,进而形成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良性政策闭环。需要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制定、执行、监测与评估的整个政策周期,要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利益相关者是指“能够影响组织的行动、决策、政策、实践或目标的任何个人或团体”⑦,涉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学生及其家庭。基于此,要确保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整个政策周期内都充分参与、积极表达利益诉求,并通过有效的协商与合作,相互之间就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达成一致性理解与共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不断调整、完善与有效落实,最终确保取得预期政策效果。

(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提供保障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客观依据与评价尺度,对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本质上来说,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技术规范,是可测量的,往往是通过协商一致的方式制定并由国际、国家或区域认可的组织批准。完善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确保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提供全国一致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目前,我国虽已在国家层面形成了《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等部分“标准”,但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仍任重道远。未来,要进一步健全我国国家层面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标准:

1.职业资格鉴定(授予)机构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根据2019年人社部发布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技能人员的职业资格共计81项,其中准入类5项,水平评价类76项。这些职业资格绝大多数是由行业部门进行鉴定,一小部分是由人社部门单独或人社部门与行业部门一起进行鉴定。但是,截至目前,在我国发布的相关标准中,仅有1993年的《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和2009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立条件及其质量管理进行了专门规定。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规定的条件及质量管理规则需要更新;另一方面,我国仍缺乏专门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标准》。因此,目前急需完善职业资格鉴定(授予)机构标准,主要是指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标准,并进一步完善这些机构鉴定(授予)的职业资格标准及职业技能等级资格标准。除此之外,更重要也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如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推进我国职业资格标准内容与职业教育机构(特别是职业院校及职业培训机构)课程内容实现融合,克服“两张皮”现象,将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教育机构课程标准对接,推进标准真正落地。

2.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标准及职业培训机构授予的资格(证书)标准。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包括的机构或组织类型比较繁杂,既有企业,也有其他类型的社会培训机构。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在着力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等,这些机构或组织作为社会机构或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或人才培养。鉴于这些社会机构或组织数量日益庞大、种类也日益多样,因此要尽快完善这类具有“跨界”性质的职业培训机构的标准,包括机构准入标准以及所授予的资格标准。

3.职业教育教师标准。目前的重点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体系。首先,从涵盖的对象来看,职教教师既包括不同层级职业教育机构(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的教师,也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和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的培训师(或技能指导者)。其次,职教教师标准体系涵盖职教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多个标准。这些标准是职教教师作为技能学习促进者角色,在其整个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分别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而言,标准体系包括职教教师的职业资格标准、职教教师聘任资格标准、职教教师专业标准、职教教师培训标准等。因此,要尽快完善我国职教教师资格标准,特别是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专业课教师资格的必要条件;要尽快完善我国在职教师的培训标准,推进职教教师进行在职培训的常态化,真正实现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终身化。最后,要确保职教教师标准能及时更新,确保标准所涵盖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及伦理规范等要求都是最新的、最适应社会要求的。

(三)利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这一“指挥棒”,有效达成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评估和测评在教育政策中正日益扮演核心战略的角色,成为改进、问责、教育规划和政策发展不可或缺的工具。”⑧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评价与评估也是职业教育政策关注的重要问题,“职业教育评价改革与创新正日益成为撬动职业院校自身变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以及政府实施绩效管理与问责的‘利器’”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工具性价值日益凸显,主要源于人们对职业教育有效性、公平性和优质性的需求不断增长,归根结底是公众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从这个意义出发,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这一“指挥棒”作为一种变革手段,可以被作为职业教育决策、分配职业教育资源、改进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工具,有效撬动整个职业教育系统的变革,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1.建立专门的国家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通过这种专门机构的成立与推动,从国家层面为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及其教育质量的评价与评估提供国家指导与方向定位。鉴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已逐步成为共识,而目前我国尚缺乏具有独特类型属性的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体系与框架,因此,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机构的成立,是整体上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具备类型属性的前提和基础。从职责上来分析,这种专门的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机构主要负责我国职业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框架与工具的开发、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指标的制定、监测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过程、提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机构及人员的评价能力、推广与宣传职业教育评价结果及推动形成良性的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文化等。总之,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机构的成立以及对该机构职责的厘定,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前提性保障。

2.设计与实施国家层面的整体性职业教育质量评估框架,协同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质性保障。整体性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框架是解决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碎片化问题的“利器”,该评估框架的构建与实施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评价的核心与落脚点,在职业教育评价目的与价值取向、职业教育评价者及其评价能力建设、职业教育评价标准和技术、职业教育评价结果使用等方面,进行整体性框架与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统整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包括职业教育学生评价、职教教师考核评价、职业院校领导者评价、职业教育政策或项目评价、职业院校评价以及职业教育系统的评价等,以更好地发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评价的整体协同效应,从根本上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质性保障。

3.恰当使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结果,平衡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发展与问责功能,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结果的使用尤为关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否能真正实现。一方面,恰当使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结果意味着要有效发挥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发展功能。换句话说,要发挥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结果对职业教育领域中人的专业发展及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发展的激励功能。不管是通过外部评估还是自我评估,职业教育评估都可以帮助职业教育机构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教育教学及专业发展情况、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情况等。因此,职业教育评估结果可以为社会及公众提供有关职业教育质量及表现的信息,还可以激励职业院校进一步推进办学、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及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最终培养人力资源市场所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恰当使用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结果意味着要有效发挥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问责功能。问责是通过让职业教育机构或不同层面的职业教育管理者及教师承担责任的方式来对职业教育评价与评估的结果负责,问责的功能主要是为改善机构及人的绩效提供激励,并辨别职业教育系统中“表现不佳”的职业教育机构及人员,倒逼不同责任人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层面、职业教育系统层面的质量。

总之,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进我国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巩固我国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与特色的核心。在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确保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职业教育政策的重要议题、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及利用好职业教育评价的“指挥棒”功能之外,还要进一步推进我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中职、高职和职教本科院校)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从而在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每一“细胞”组织机构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增强每一位职教人的质量意识,形塑利益相关者正确的质量价值观和质量行为,助力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腾讯网.70年,职业教育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EB/OL].[2021-06-16].https://new.qq.com/omn/20191005/20191005A04STM00.html.

②欧媚.人人出彩 技能强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教改革发展成就综述[N].中国教育报,2021-04-21(1)

③④中国互联网协会.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在京发布[EB/OL].(2021-07-13)[2021-12-28].https://www.isc.org.cn/zxzx/xhdt/listinfo-40203.html.

⑤刘鹤.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EB/OL]. (2020-11-25) [2021-05-29]. http://www.gov.cn/guowuyuan/2020-11/25/content_5563986.htm.

⑥陈宝生.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 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21-05-01(7).

⑦FREEMAN R E.Strategic Management:A Stakeholder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36.

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了更好的学习:教育评价的国际新视野[M].窦卫霖,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22.

⑨孙翠香.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评价改革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21(7):32.

[参考文献]

[1]李礼辉.数字技术发展将大幅提升经济效率[EB/OL].(2019-12-18)[2021-05-28].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9-12/18/c_1125357568.htm.

[2]萧琛.再创辉煌:跨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J].新视野,2021(3):5-11.

[3]张新平.教育高质量发展之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0):3.

[4]柳海民,邹红军.高质量: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路向的时代转换[J].教育研究,2021,42(4):11-24.

[5]刘国瑞.新发展格局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1):25-32.

[6]葛道凯.“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J].教育研究,2021,42(3):19-22.

[7]管培俊.建設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J].教育研究,2021,42(3):12-15.

[8]朱孔军.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J].红旗文稿,2021(3):36-38.

作者:孙翠香

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2:

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

摘 要:课程是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和保障。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非常重视课程的革新与研究,以此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为此,本文主要研究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与发展趋向,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外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模式趋向

作者简介:秦虹(1959-),女,山东曲阜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理论与课程教学。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变革中发展最活跃、最快捷、最深刻的领域之一,而其课程模式的变革尤为突出明显,对社会变革、文化变迁、时代转换的反应更为敏感。分析研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形式、改革和发展,从中吸收、借鉴有益的经验和启示,对于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新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职业教育课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不断完善、更新、分化与综合的多样化发展态势。国外教育课程模式有如下几个类型:

(一)行业单元型

该模式属于传统的或经典性的课程模式,麦吉尔(Msser)和比奇(Beech)于1967年提出。它是把某一特定行业按照就业的需要,分解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几个部分(即单元)设计课程。行业单元课程包括工作分析、操作分析、任务分析等,先将某一行业分为若干部门,再确定每一部门的工作任务,进而确定出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能充分反映行业的特点和需要,实用性强,分单元教学比较方便,易于落实,适用于就业前训练,短期培训,在岗进修等职业教育形式。其不足之处是给学生所提供的知识或技术面偏窄,适用范围较小,对于日新月异钓职业变换和劳动力市场难以适应。

(二)职业群集型

该模式是由美国梅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创立的。它是将数种性质相近的职业综合为一个职业群集,以该职业群集所具有的基础性、共同性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组合设计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群集共同知识,群集共同技术与技能,群集中各职业所需的具体入门知识和技能。

这一模式可使学生获得几种职业知识与技术,以便根据劳务市场的变化来变换自己的职业或工种。比之行业单元型,学生选择职业的自由度大了,灵活适应性强了。

这一模式的设计程序一般是首先研究职业门类,找出具有共性的不同职业,组合成职业群,在此基础上分析它们所需的共同知识与技术,以及各自的具体知识与技术。据此设计课程编写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其模式如图1所示。

这一模式又可分为两个类型:

1.金字塔型

这一类型具有纵向深入的特点,学生能在宽基础上深放学习一种职业。

2.平行型

这一类型的特点也是学习面宽,能深入地掌握各项职业之间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更便于进行就业选择。

职业群集型课程模式适用于职业基础教育,职前职业教育以及职业陶冶教育等。

(三)阶梯训练型

这是德国双元制技工培训制度所采用的典型课程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采用分段教学,逐渐由基础向专业化发展,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专长教育三个层面。其中除基础教育在学校或职业训练机构实施外,专业及专长教育则大多在企业内实施,专长教育通常要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训练。其基本格式如图2所示。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所谓双元制是指就学者一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训练,一面在职业学校里学习专业理论及普通教育课程。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双元制的课程标准由培养条例和教学计划纲要两部分组成,培训条例由企业实施,教学计划要山职业学校实施。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培训计划与州立学院的教学计划互相紧密结合,两个计划由培训参与合作双方以等同名额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制定并在实施中加以协调。

双元制的主要教学活动不是在学校里,而是在企业里进行就学者既是企业的徒工,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就学者每周有3~4天在企业里学习技能,另外的1-2天在职业学校里学习。学习分两个阶段,前两年为基础学习阶段,最后一年为加深学习阶段。在基础学习阶段,只学习本专业方向的基本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到加深学习阶段,才在各专业重点上有所侧重。双元制的理论课程计划由普通课、专业课和校内实践课组成。基础课包括德语、体育、社会学或宗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品德、体质等方面的训练。专业课包括工艺学、工程数学、专业制图等,为学生提供专业理论、专业计算、专业制图等方面的训练。校内实践课包括实验、校内工场实习,通过实验和基本操作技以的练习使专业课知识得到理解和加深,并按照系统的观点对企业培训中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进行整理和应用。在落实双元制的培训纲要中,学生要在企业的各个不同部门或岗位接受培训,企业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补充特种的应用性专业知识,并进行实践能力、企业经济学知识和工作方法方面的培训。经过企业在应用方面的培训,学生不仅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而且熟悉了企业技术应用过程和生产、管理过程,建立起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要用分段教学,循序渐进,把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专长教育统一在一个系统中,有助于学生形成知识与技能的合理结构,适用于职业基础教育和训练,也适用于从业前和转业教育及训练。

(四)职业发展型

这一模式是博茨(Bonz)等人于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它以职业发展的四个主要阶段为依据,来编制相应的课程。这四个阶段是:职业意识、职业探询、职业取向和职业准备。这一模式适应个人事业的发展历程,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它重视终生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合理性。博茨等人认为,每一个行业通常均可按其工作性质分为人门性、技术性、专门性、行政性和研究性五个不同层次的阶梯,这五个层次阶梯具有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

这一课程模式主要适用于职业基础教育、就业前职业教育和在岗进行职业教育。

(五)概念统整型

该模式形成于二十世纪60年代,主要受布鲁纳(Brunner)概念学习:模式的影响,强调以完整的概念学习取代零碎知识的传授。它以科技发展的进程、科技领域和科技要素为基础来构建课程的结构。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重视基本概念与综合知识的教学,强调学生掌握核心知识和技能,尤其是重视学科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适用于工艺教育或职前教育、职业基础教育和职业陶冶教育等,尤其适用于高科技职业教育。

(六)综合型

这一模式分为科技整合及群集阶梯整合两种形式。前者以科技的综合化发展为基础,将相关科技综合在一起,形成一门课程,如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发明、革新知识与方法课程等,目的在于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这方面典型例子如美国国立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为机器人、雷射等高科技职业教育所设计的课程,从科技基础、技术核心到各专业领域,达到了不同层次的整合。具体模式如图3所示。

这一模式适合培养跨学科的综合型人才,适用于高科技应用领域的就业前及在职训练教育。

(七)CBE课程开发型

CBE课程开发模式,是以胜任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主要由职业目标、模块大纲的指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科学的管理四个部分组成。该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其主要精神实质是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与用人单位合作,以能力为基础来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

CBE教学模式中“能力”指的是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态度、经验、反馈等“能力体系”。其课程模式设计是以学生毕业后将从事的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和能力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和组织教学活动,呈现行为导向。

对CBE模式而言,职业能力分析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而DACUM分析法,是一个系统分析工作的过程,其分析结果以表格形式列出,称为DACUM表(职业能力分析表)。编制方法是将一个职业岗位的职责分解为8—12项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包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在表中由浅入深纵向排列;每项综合能力再分解为6~30项具体的专项能力,按工艺流程顺序或从易到难横向排列。DACUM表清楚而具体地说明了培养目标,是课程开发及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

CBE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CBE模式中的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者、促进者,其职责是为学生提供模块式的学习资料,提供咨询,对学习者进行鼓励和评估。第二,CBE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对照DACUM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学习进度,不必担心自己赶不上别人或等待别人一起学,考试的条件和内容事先是明确的,自己完全可以自行测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第三,CBE模式中的教材是一个个小单元材料,而不是教科书,其材料主要来源于对生产第一线、工作岗位上的具体调查、分析和总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八)MES组合型

MES是“就业技能模块组合”的意思,是国际劳工组织二十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它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并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而推出的一种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MES课程模式与其他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模式相比较,增加了全球职业标准分类和所有工作领域的模块总目录,为职业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参考资料;模块/学习单元参考图库表,为课程开发人员提供了非常有用的工具;学习单元库,根据需要自由组合培训教材;MES开发人员学习材料,为实施MES课程模式人员提供有效的开发与科学的工作步骤。由于增加了这四个部分,达到了人类培训资源共享,使其可以在国与国之间迁移实施。

MES创造性地运用了“模块组合”的设计思想,它将一个职业技能系统生产活动的过程,层层分割到最小活动单位,即模块,相当于“工序”。每一个模块是一个职业技能系统的一部分,学员每学完一个模块,就等于增加了一种就业技能。

MES培训大纲是以基本工作和定向就业为依据,由一个或多个模块组合而成,而每一模块又由若干学习单元组成,其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

这一模式适合培训职业技能型人才,适用于企业生产系统应用领域的就业技能的训练教育。

二、国外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向

从以上八种课程模式来看,国外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具有如下趋向:

(一)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协调

一方面重视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对人的职业知识、技能、品格的要求,以这些要求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又重视个人在职业、社会劳动中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条件,这在职业群集型、职业发展型、综合型等模式中反映尤为明显。随着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日趋一致,商品社会早期那种以牺牲个人发展来求得社会发展的对抗性矛盾已趋缓解,在发达的社会中,社会的整体发展日益以个人的充分发展为基础。所以,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不可避免地反映出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结合。

(二)在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上,越来越重视科类、职业门类之间的结合

综合化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这一方面受社会职业变换快、劳动力流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受职业、行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具有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的影响。现代科技发展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由其引发和支持的职业、行业变革也必然具有综合性。过去单会某一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是难以适应现代科技基础上的职业需要的。所以,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必须提供综合性的课程。随着高科技发展和相应新产业的兴起,职业教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将更为突出。

(三)在课程设计的目标上,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既重视职业技术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又重视职业道德、职业人格以及事业心、责任感、美感、信誉、效率等心理因素的培养。在职业发展型、职业群集型、阶梯训练型等课程模式中,明显渗透着职业道德、职业人格及其他必要心理因素的培养,要求智、德、体、美、劳全面培养,全面提高。这既是现代科技人道主义发展的折射,又是现代化完整人格塑造的表现。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是培养劳动力,而且要培养现代化全面发展的人,完整的和谐的人,使学生不仅学会生存,而且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人。

(四)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上,重视调查和实验研究

一般来说,在划分课程门类选择课程内容时,要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既调查有关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工人、厂长、经理,又调查职业教育方面的专家、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同时也对劳动市场进行现实与未来的调查。以这些调查信息为依据,做出各种选择。而在课程的实施上要进行实验研究,首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学区进行实验,积累实效性的资料,然后再依据实验的效果决定是否进行广泛的推行。一种新课程的实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而实现正是必要的科学途径,所以,国外的新课程实施,大都采取实验的方法,体现了科学性和严谨性。

参考文献:

[1]秦虹.现代职业教育论稿[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2]余祖光.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大趋势.职业教育改革前沿的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秦虹

职业技术教育及发展趋向论文 篇3:

论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在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教育内外的各种关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集团化、内涵化、个体化等趋向出发,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

作者简介:宋磊(1981-),男,山东泰安人,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现就职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原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JA08019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黄金时期,早在2005年底,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我国职业教育在“十一五”期间的大发展奠定了基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在促进教育公平、缓解就业压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会议,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以职业教育为对象的研究论文,铺天盖地一派繁荣,但是,大凡事物高速发展之时,往往亦是种种弊端和矛盾丛生之际,此时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居安而思危,极具价值。

一、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属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易受宏观经济形势、国家教育政策、劳动人事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阈下,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一脉相承,彰显中国特色。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详尽阐述,他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道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以人为本”作为根本的出发点,这里的以人为本包含了更多的含义,既包含了职业教育服务于人民的根本宗旨,也包含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实践之要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发展之树才能常青。统筹兼顾在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即教育内部的统筹和教育内外的兼顾,职业教育既牵一发动而全身,又易受时政、经济等因素的制约,与劳动、人事、经济等部门,以及市场、行业的联系极为密切,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内外兼顾,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作。

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审视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剖析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其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的宏观背景下,更加系统地看到在整个国家运作体系中职业教育所处的位置和与之相互关联的结点,从而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在提升国民劳动素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若干起伏,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我国中职在校生规模已近两千万,高职教育已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自国务院颁布《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和质量发生了深刻变化,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五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职业教育每年都为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他们在工作中“留得下、用得上”,愿意从底层干起、从小事做起,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树立了良好的口碑。特别是在今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充分表现了社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认可和肯定。

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两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挥之不去,严重制约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尽管传统文化中对于“奇淫之技”的鄙弃之声和对探索自然科学的不屑之意已经销声匿迹,但是“求真”与“求善”这一对深层次的求知命题、“学而优则仕”这一流传千年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时至今日,“李约瑟问题”仍旧是值得国人反思的重要命题。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能仅靠毕业生良好的就业率和国家财力支持,还需要广泛的社会宣传和舆论支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术的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职业学校的师生和先进事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正面临从“规模”到“质量”的转变,这个过程将遭遇规模迅速扩张时遗留的各种问题。近几年国家财力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持续增加,保障了职业教育的规模,特别是招生规模和学校规模的迅速扩张以及学校各类硬件指标的全面提高,但是较少从“投入”和“产出”的视角对这些年的发展进行审视。中央教科所高等教育研究中心近期发布了《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价报告》,报告对教育部直属的72所高校中的69所进行了绩效评估,结果显示近半数高校在2006—2008年3年间呈现出“高投入低产出”的特点。姑且不论对教育进行绩效评估是否合理和可行,这一结果至少提醒我们应该对政府的财政投入进行审视,对学校的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考察,以确保职业教育的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顺畅转型。在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对目前的发展状况进行重新审视和认识是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统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劳动、人事、经济等部门,以及市场、行业协会密切相关,其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出教育的范畴,涵盖教育内外的诸多方面。实践证明,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些瓶颈性问题来自教育外部,比如劳动准入制度的实施、行业协会的健全、市场劳动需求的预测等等,而且往往牵涉多方利益。以劳动准入为例,严格的劳动准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具推动力,但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影响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带来其他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就业问题、农民工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旧低迷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工作任务,因而劳动准入制度的严格执行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统筹各个方面的需要。另外,从大职业教育观的角度出发,目前国家面向社会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当属职业教育的范畴,但是目前政府购买的技能培训归口劳动部门管辖,承担培训任务的多是由劳动部门认可的社会培训机构,尚无法与职业教育部门形成有效协作。这些问题需要从更高层面上进行协调,形成有效地沟通机制,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力的尝试,比如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中华职业教育社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共10个部门联合主办,各级政府也相继成立了职业教育的联席工作机制,但是如何进一步加强统筹协作仍是今后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集团化趋向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支持,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大职业教育”格局的主要途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在职业教育规模化发展、资源集聚和产教结合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实训资源,实现了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的共享,而且更好地满足了产业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教育功能扩张的发展需要,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集团化办学目前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例如集团内部管理体制尚未健全,经费划拨途径有待明确等,如果能在这些方面切实加以改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将在校企合作、区域合作、中高职贯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效保障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工学交替,创新技能性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在加强中高职衔接、普职渗透,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在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品牌学校(专业)的带动作用方面;在拓展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形成大职业教育格局方面大有可为。

(二)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趋向

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特征之一。这种多元化表现在三个层面:不同区域的多元化发展;不同学校的多元化发展;不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从区域层面来看,东部和西部,南方和北方,在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部分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初中生源数量明显下降,保持大体相当的普职比例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而在西部地区情况就有所不同。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不同区域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学校层面来看,职业学校的办学需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的特点和市场变化,因而学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等方面具有更多的灵活性。优质的职业学校不是体现在学生规模和校舍上,而是体现在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上。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组织实施“百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全市中职学校数量由185所调整至2008年招生的86所,其中国家级重点学校超过了50%,调整后的学校大多具有一定的品牌专业和学校特色,发挥了较好的带动作用。因而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鼓励学校的特色化和多元化。从学生层面来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学生选择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反之,职业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多元发展,如能通过职业指导搭起学生个人兴趣和学校专业之间的桥梁,职业教育将会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无论是从区域、学校还是学生的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化趋向

由关注“规模”到关注“内涵”是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内涵化发展就是要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在坚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同时,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努力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教育质量可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其二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努力探寻学生技能成长的规律。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

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的结合。建立比较完整的专业建设机制,调整专业布局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比较系统的师资培养机制,特别是校长培训机制,以满足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先进的教学保障体系,特别是现代化的实训中心,以达到技能培养所必需的硬件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实现职业教育从规模到质量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技能成长规律的研究。以技能培养为己任的职业教育有必要将自身建立在技能养成规律的蓝本之上,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的各项功能,获得技能发展与人自身发展的双赢。这一规律的研究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工作顺序相互整合,形成行动顺序,“针对行动顺序的每一个工作过程再来传授相关课程,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通过对学生技能养成规律的梳理,可以进一步明确学校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在学生技能成长的漫长连续体中,职业学校在其中究竟承担何种角色,如何在自己所能够承担的角色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值得进一步反思。揭示学生技能的养成规律,可为职业学校的实践工作者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崭新的思路。

(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化趋向

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基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之上,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又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载体,因而学生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点,学生未来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是职业教育品牌的最好代言。近年来,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业的升级不断对劳动者的从业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愈加重视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和持续学习能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就不能停留在“使无业者有业”上,还要使有业者能够乐业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世界,还要关心学生社会生活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还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与单纯的技能水平相比,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个人品行和职业操守,职校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已成为学生求职的重要砝码。职业教育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研究学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征、个性特点,关心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化过程,为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具选择性的优质职教资源。特别要因势利导,既要看到职校生精力旺盛、青春叛逆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坦率真诚的一面。将技能培养、道德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这样的学生,家长才满意,社会才欢迎,国家才需要。关注职校生个体,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学生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诠释。

五、小结

总之,在现阶段提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命题,具有一定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对职业教育的长期发展大有裨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观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审视现实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教育内外的各种关系,从职业教育发展的集团化、多元化、内涵化、个体化等趋向出发,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努力使职业教育在服务产业调整和升级,推进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和谐社会等领域发挥更大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熊十力.境由心生[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J].教育研究,2005(8).

特约编辑董仁忠

作者:宋 磊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学习任务中的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数据加密防治计算机病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