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2022-09-19

第一篇: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城市环境的恶化不仅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影响到人们生活的质量和安全。现在城市坏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主要是因为法律不健全、政府监管不到位、人们环保意识差等,只有不断健全法律,采用经济和政府干预手段,综合治理,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宜居,人们生活的更幸福。

关键字:污染 原因 措施 治理

1.城市环境的现状与原因。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我们不断向四个现代化迈进的同时,城市环境问题正以更快的速度发展着,大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等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我国、煤气燃烧污染、工业废气、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源。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超标、建筑工地噪声、第三产业的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城市工业噪声污染干扰市民的正常生活。城市固体垃圾的增加速度远远大于环境的承载净化能力,垃圾的堆积大量侵占这土地。工业废水的超标排放和大量生活废水未经处理就排进了河流,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引发了各种疾病,严重污染了地下水。

2 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2.1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

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治理方法主要是: 2.1.1 减少煤炭的燃烧。

建设清洁型供热工程,如燃气热电厂,开展企业余热的综合利用 ,通过燃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替代常年运行燃煤锅炉拆除分散采暖锅炉,冬季减少煤炭燃烧。

2.1.2 工业合理布局. 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另外,工业园区的企业要合理布局,通过建设循环经济,加大对废气的综合利用,减少废气排放量。

2.1.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 减少汽车废气污染,关键在于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从而减少有害废气。加大石油提炼研发力度,在全国范围内逐步供应国四标准的汽油,淘汰国三标准的气油,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及燃料替代型车,在公交、环卫等行业以及政府机关率先使用,鼓励个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

2.1.4 绿化造林,增大绿地覆盖率.

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有的有绒毛,有的能分泌粘液和油脂,因此能吸附大量飘尘。蒙尘的叶子经雨水冲洗后,能继续吸附飘尘。如此往复拦阻和吸附尘埃,能使空气得到净化。

2.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污水处理主要分为生活污水的治理和工业污水治理。生活污水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物,工业污水主要的污染物则比较复杂。分为很多种,不同的工业污染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污染。根据各个城市水污染的严重程度,城市规划应该采用下列措施进行: 2.1 提倡节约用水,鼓励城市居民重复利用废水。并把不能在用的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后在倒入排水管道。

2.2 划分区域用水,对于城市的每个重点区域都建设废水处理厂,利用各种自然净化手段,对污水进行处理,采用新的科技和方法将水净化,不能让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海中。

3. 噪声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噪音控制在技术上虽然现在已经成熟,但由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业规模很大,要采取噪音控制的企业和场所为数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问题上,必须从技术、经济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权衡。在控制室外、设计室、车间或职工长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强度要低,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分别采用隔声、吸声、减振、消声等技术进行治理,减少噪声污染。在库房或少有人去车间或空旷地方,城市规划的时候可以适当的放松要求,即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减少城市噪声。

4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垃圾填埋和垃圾焚烧。目前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建设正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填埋场污染、加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处理主要适合于可燃垃圾,鼓励企业建设垃圾焚烧电厂,变废为宝,对于土地资源非常宝贵的东部沿海城市,焚烧处理会逐步发展成为这一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手段。

5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5.1完善健全法律,使法律全面合理

有关部门要对我国现有环境法律进行科学系统评估,明确需要完善的法律;环境立法应以根据实际情况,求真务实。努力解决现行法律的空白,制定一系列保护环境的,切实保护坏境。

5.2 明确环境侵权责任,加惩罚力度

相关部门要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法》、《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办法》等法律, 加大对环境侵权的处分力度。

6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政策

6.1 运用法律手段使企业落实排污责任。

严格执行制定的城市排污标准,向排污企业征收排污费,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应采取排污即收费和超标加重收费相结合的收费制度。

6.2 运用税收政策进行调控。

国家通过增税或减税来防治环境污染,污染严重的企业承担较高的税率,对特别污染企业加征特别污染税。对环境污染治理好的企业,减免一部分税。通过税收这个经济杠杆达到治污防污的目的。

6.3 运用信贷措施进行调节。 当企业污染治理的好,对环境没有污染,在申请无污染项目时,可向银行申请低息贷款。而对污染严重企业,不接受贷款申请或提高贷款利率。

结语

城市环境是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城市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标志城市社会文明的象征。对于实际的城市环境问题,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对城市污染中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固体污染、噪音污染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与解决。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的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l】阚海东.黄薇.陈秉衡.中国城市大气污染和健康影响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J】.环境与健康展望,2008,(3).

【2】城市水污染治理任重道远需因地制宜【N】.中国环境报.2008—07—29. 【3】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4】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第二篇:十大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噪声污染

原因:交通、建筑

解决措施:为减低噪声对四周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主要噪声控制方式对噪声源、噪声的传播路径及接收者三者进行隔离或防护,将噪声的能量作阻绝或吸收

(1)降低声源噪音,工业、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

(2)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传播,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如采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

(3)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

二、垃圾污染

原因:生活垃圾不经过处理而乱扔乱倒 解决措施:(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比如纸制品、木制品等,使垃圾减量化方兴未艾。尽量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2)政府实行收费政策

三、土壤污染

原因: (1)汽车排气:汽油中添加的防爆剂四乙基铅随废气排出污染土壤,行车频率高的公路两侧常形成明显的铅污染带。(2)固体废弃物:堆积场所土壤直接受到污染,自然条件下的二次扩散会形成更大范围的污染。(3)撒放农药、化肥:属农业区开放性的。 解决措施:防治土壤污染的首要任务是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对已污染的土壤,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清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控制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的特性、气候状况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配方施肥,严格控制有毒化肥的使用范围和用量。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增强土壤胶体对重金属和农药的吸附能力。(4)施用化学改良剂

四、白色污染

原因:食品包装、泡沫塑料填充包装、快餐盒、农用地膜、一次性袋子等乱扔乱丢,农民缺乏环保意识 措施: 行政方面

1.加强管理: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2.强制回收利用:清洁的废旧塑料包装物可以重复使用,或重新用于造粒、炼油、制漆、作建筑材料等。

技术方面1.采取以纸代塑2.采用可降解塑料

加强宣传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法律法规,经济政策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

五、水污染 原因:(1)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工业废水;(2)未经处理而排放的生活污水;(3)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而造成的农田污水;(4)堆放在河边的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

措施:1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杜绝工厂、养猪场把污水、粪渣直接排放到河流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2对河边、河道中的建筑材料(已废弃的)进行清除,并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将河内的垃圾、淤泥清除,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后在河边种树,植草皮,建立绿化带,避免沙土流失。3对附近的工厂、养猪场等加大管理力度,对污染河流的行为进行严肃的处理,并且对沿岸居民及全体市民进行环保教育,增强环保意识,河流的环境,主要还是在于大家的思想意识,故人们应自觉保护河道,保护环境。

六、生态破坏

原因1乱砍滥伐2开山造房3不合理地引进物种(速生桉) 措施:植树造林

七、水土流失

原因:陡坡开荒、不合理的林木采伐、开山造房、修路、采石等 措施: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植树造林等;

八、空气污染

原因:木材的燃烧、工厂气体的排放、森林火灾产生的烟雾、机动车排气污染、垃圾的焚烧等 措施:

1、减少污染排放量2绿化造林3改变燃料构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等。

4、环保意识:不要乱扔废弃物;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地铁,减少私家车使用;多参加植树等绿化活动;私家车安装尾气处理装置,使用润滑油使燃油充分燃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九、废旧电池污染

原因:用完电池后没人回收随处乱丢

措施:回收,重新利用等办法。发现有乱丢者应采取处罚等手段

十、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2: 生境的破碎化。3: 环境污染原因4: 外来物种入侵 措施:

大力发展生态工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环境的保护,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套路,而应该发展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兴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做到因地适宜,将地域地理特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真正做到生态经济,生态发展,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第三篇: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农村问题是事关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农村基层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也必须放在这个大的格局中来思考,必须实施系统工程来抓,要求党政齐抓共管,通力协作,才能建立起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是严肃查处村级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突出案件查处的震慑力。对于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侵吞集体财物的农村党员干部,不能因为涉案金额小、职务级别低,而交由下级纪委查办,县纪委应直接进行查处。为此,我们着力解决农村干部的违纪、违法问题,狠刹村级违规招待、侵占国家和集体资金资产,损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在案件查处中,我们突出办案重点,从群众比较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入手,着力查办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做到宽严相济,注重办案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有力地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同时我们坚持做到每查结一起案件,都及时查找案发部门和相关领域存在的制度缺陷以及管理漏洞,帮助和督促有关单位分析原因,完善制度,规范管理。

二是完善对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制约机制。首先是要求廉洁承诺,尝试把对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的廉洁制度推广到农村一级,要求每年年初,村级干部要公开向村民 1 代表大会和乡镇纪委承诺当年都要为群众做哪些实事、好事,特别是廉洁自律情况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其次是组织述职述廉,要求村级领导干部就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廉洁自律情况撰写述廉报告,分别在年中和年底考评时进行述职述廉,接受群众监督,规范自己的从政行为。再次开展民主评廉,广泛征求群众对基层干部的意见,让群众普遍参与考评,强化对农村基层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监督,为年终乡镇对村干部的评优选先提供依据。与此同时,我们要求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积极探索维护村民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基层政权建设。

三是坚持服务农村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一方面,我们建立警示教育机制,广泛利用“廉政之声”、“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定期播出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重大节假日向全县农村干部发送廉政短信,利用党校培训、廉政党课等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同时县纪委监察局领导班子成员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深入乡村开展反腐倡廉讲座,县委、县政府领导也在各个传统节日前召开廉政恳谈会,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提醒,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另一方面,我们建立优化环境机制,通过不断深化党务政务公开工作,把群众关注的基层财务收支情况、资产管理及运转、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资金的使用、以及专项经费使用等热点问题通过公开栏、意见箱、村民代表议事会等有效形式充分公开,使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和监督 2 权;决策上要求充分体现民主,对关系到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处置,要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尽可能让村民参与讨论决策,防止暗箱操作。

四是加强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针对农村基层暴露出的财务不透明、直补资金发放和低保对象界定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我们从建立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入手,进一步明确监督的权利和方法步骤,实施“阳光政务村务”工程,促进透明运作。首先是深化村务财务公开制度。以提高村务、财务公开的质量为目的,在公开形式、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和公开定位四个方面创造性地大胆推进,尽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管理的最大化。其次是抓住资金、资产、资源三个关键,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这既是村级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村级干部滋生腐败,为政不廉之源头。按照“代理记账、集中管理、分户核算,规范服务”的原则,在各乡、镇建立“惠农办”,在不改变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的前提下,继续深化“村财民理乡(镇)代管”的制度改革,强化村级财务监督和定期审计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滋生。将村级各类财务收支纳入统一管理,实行财务管理多人“会签”,拒绝“一支笔”,有效预防和控制不廉洁问题的发生;与此同时,要求各乡镇要在实行村帐乡(镇)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规范有效的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经济行为,并主动出击,从中发现和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压”态势, 3 不断夯实农村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第四篇: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模版)

从公共政策方面浅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袁秀婷)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制度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逐步下降,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过程中还存在着互动缺失、政策科学性不足以及执行乏力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的有效性。为此,本文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 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 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原因

1、存在的客观因素:从总体来看,目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十分严峻。国家整体的就业形势不佳,中国在计划体制和半自然经济下,形成的劳动力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明显过剩。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高校毕业生供给总量持续增加,人才市场供求关系转换速度之快出乎人们的意料,供求矛盾的白热化加剧。从2009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从610万猛增到2014年的720万,据教育部的数据,2009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逐渐降低,从62%到2014年的48%,再加上逐年累积的未能及时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招聘单位和用人岗位的“缩水”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对称,大学毕业生失业现象越来

越严峻的实际。

2、政策体制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基本实现了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2000年教育部将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改为“报到证”。这从性质上表明毕业生的就业自主地位得到了确定。公共政策是政府运用合法权力直接采取的行动和策略。公共政策对于一个国家公共利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影响。高质量的公共政策,可以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促使人们的合作与积极行为;可以很好的实现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由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就业管理体制、服务保障体制等内容组成,这对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安排,由于缺乏配套的实施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大学生就业。

综上所述,实施市场化就业政策之后,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由于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自主择业的一代也成为最难找工作的一代。我国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面临转轨过程中体制摩擦的问题。当前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是市场经济的客观现象也是我国教育现状所致。高校毕业生不能够全部进入就业岗位,既有中国经济结构和体制结构的原因,也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大学生个人观念的原因。

二、大学生就学政策供给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供给主体与受众之间互动缺失。由于我国决策体制等因素的影响,政策供给主体不能充分地了解政策受众

的需求,制约了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不利于促进民众对政策的了解,制约了公共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负责完成,大学生很少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仅不利于政策供给部门充分了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信息,制定切合大学生就业市场实际需求的就业政策;同时也使得很多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缺乏正确的认知和深入的了解,以致不能在就业的过程中利用就业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2、部分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科学性有待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一方面是指此项公共政策本身具有可行性并且符合当下社会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指决策的过程是科学的。经过十几年以来的努力,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已经初成体系,主要有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规制政策、就业准入政策、权利维护政策、招考录用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派遣接收政策、指导服务政策、创业扶持政策等九大类。但是其中部分政策因为缺乏科学的论证和必要的支持体系而未发挥其预期的作用,使得社会对国家的就业政策产生了质疑。

3、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存在不平衡,公平性不足。公共政策的公共性要求公共政策的供给原则应该保证最大程度的公正,从而保证全社会整体的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实现。在我国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的户籍政策就对农村籍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我国的法律明确规

定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享受同等的就业权,然而目前我国的很多政策对于女性就业都很不利,使得一些女大学生不能享受和男生同等的就业权;同时一些国企、事业单位招聘用人中存在的潜规则也给大学生的公平就业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以后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中,国家应该要更加注重政策供给公平性,确保政策供给在性别、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平衡。

4、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程度有待提高。政策执行作为将公共政策所规定的内容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在整个公共政策供给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组织和某些个人因素的影响,象征性地执行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附加、公共政策曲解以及机械地执行公共政策等问题层出不穷。这大大影响了公共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使得很多公共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地解决。中央政府提供的九大类大学生就业政策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很多具体的政策却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供给有效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三、从公共政策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

1、发展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解决就业最终要靠经济的增长, 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经济繁荣就业易, 经济繁荣靠人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成长阶段, 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为就业提供巨大的空间。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带动大量就业岗位开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

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必然推动就业结构大幅度调整。目前,第三产业成了吸收就业的主要领域。其次, 非公有制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兴起对高层人才需求旺盛成为就业的重要增长点,中小企业是就业的主要载体, 随着国企改革的逐渐完成, 也将使国企大规模储备人才。

2、优化教育结构, 促进产业升级。应该将教育方式逐步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转变,给高校较大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自主权, 使高校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大力发展应用型教育和技能型教育, 并且要在政策上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这类教育。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达不到50%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在教学计划上, 重点进行基础和综合教育,重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随着就业方式的市场化, 高校毕业生成为就业的主体, 不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教育部门的安置。这就要求学校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认真细致地抓好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推荐工作, 通过各种媒体发挥推荐主体作用。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自身的求职技能, 正确引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3、 政府创造政策环境, 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政府不断培育和完善市场, 让市场在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条件, 加大宣传力度, 建立公平、竞争、择优、统一有序的就业制度、就业机制、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 积极推动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第一,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毕业

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力度,以提高就业率,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第二,建立和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由于在社会转型期,就业模式的快速变化,作为有着传统优惠地位的大学毕业生,在思想和心理上毫无准备,一定时期内难以适应。因此,政府提供必要的就业服务,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制度变迁带来的不适应和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设立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就业介绍所、就业心理教育咨询中心等,免费为毕业生快速提供翔实的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分析就业形势,掌握择业技巧等。整合就业服务资源,提供网上就业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率。

4、加快立法,不断完善制度措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也需要法制来维护。诚然,目前,已相继制订了一系列就业规范,也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但是,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将对就业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丛实际来看,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而且对于户口、年龄、健康、身高等方面的限制是否属于就业歧视,《劳动法》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由此导致了用人单位侵害大学生就业平等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就业改革呼唤法制,就业市场呼唤法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立法进程,出台《市场就业法》、《公平就业机会法》等配套法规,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优化制度环境,反对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走向市场化、法制化,显得尤为迫切。

第五篇: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状况

及解决措施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深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解决措施

0前言

生态环境是指以特定生物体(包括人类)为中心,多元复合生态系统各要素和生态关系的总和,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主体提供的环境功能。当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协同进化性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时,就变成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成两类:

(一)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二)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

1我国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源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我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当前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

(1)空气污染,空气中有害物质以及颗粒粉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大面积出现雾霾情况。

(2)森林资源匮乏,林草覆盖率低。近年来,我国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森里采伐量远远超过森里生长量,滥砍乱伐、毁林开荒现象十分严

重,森林赤字明显,当代人已经过早地消耗了后代人应享用的森林资源。

(3)水土流失面广量大,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

(4)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河流断流日趋严重,湖泊退化愈演愈烈。

(5)地下超采,水位下降。华北地区地下超采形成的沉降漏斗已连成一片,达2.3万平方公里,地下水沉降漏斗由点到面,由城市向乡村发展,面积越来越大,出现了区域性大范围的漏斗。

(6)湿地变农田,湿地破坏力加剧。

(7)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禽畜和水产养殖加剧了农村污染。

2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造成生态破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因素;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人为因素更为主要的的作用

一、 原生环境问题(第一环境问题)

这是由自然环境的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如西北地区干旱、多风、土壤风蚀强烈;南方多暴雨,广大丘陵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这是经过较长自然蕴蓄过程后发生的,主要受自然力操纵。

二、 次生环境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生态问题,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始积累”不可逾越的过程。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在原始积累的时候,将生态问题转嫁给殖民地,而我国在该阶段,只能自己消化。

(2)工业化压力。

我国工业化起步时间晚,发展起点低,又面临赶超发达国家的繁重任务,不仅以资本高投入支持经济高速增长,而且以资源高消费、环境高代价换取经济繁荣。重视近利,失之远谋,重视经济,忽视生态,短期性经济行为为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后果。

(3)人口压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且具有农村人口多,新增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特点。这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又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迫于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众多人口的不合理活动超过了大自然许多支持系统的支付能力、输出能力和承载力。

(4)发展思想的偏差

由于认识的历史局限性,长期以来,未能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得思想未能贯彻实施。在处理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时,往往不能正确处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一直采取的是“重用轻养”,只开发、不保护的态度。与此同时,“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念派生的“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经济政策,助长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想和掠夺式地开发资源的盲目行为,都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5)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生态破坏。农业生产普遍采用大水漫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矿产资源开采的回收率很低,损失浪费严重。铁路、公路等建设,大量开山取石、铺路搭桥中,由于管理和运作不善,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6)政府与执法部门生态保护工作不足。

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全国性的生态环境检测网络,不能对环境现状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一些部门单位监督不力、执法不严,使许多环境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加剧生态退化。同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一些产业在税收和政策方面缺乏国家支持,41%保护区未建立管理机构,广大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并且,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仍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还不完善。

3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到严格控制新的生态破坏的产生,使原有的生态破坏区域得以逐步恢复治理;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多种

手段,实现更加有效的生态管理目标;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达到鼓励保护者,惩罚破坏者,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现代化的要求,应着重采取下列措施:

(1)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2)坚持提高全民族生态意识,树立正确发展观。

广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电影、电视、图书、期刊和报纸等宣传舆论作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提高各级领导决策者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树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统筹兼顾的大局观;树立资源有限,提倡节水、节能、降耗的资源观;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保护人类自己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3)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

(4)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

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调和配合,各级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生态保护制度以及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标准。国家在主要河流源头地区设立特殊生态保护区,防止进一步的破坏;要对严重的生态破坏实行限期恢复与治理;对天然林实行禁伐,对森林实行限采和草原实行限牧;对各种资源开发活动严格执行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监督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区域与流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已建的大型资源开发项目逐步开展环境影响的后评估工作。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大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重大生态破坏案件的查处力度,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

行为。

(5)政府积极作为

把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科技投入,把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研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给予重点扶持。 4结束语

在生态保护方面,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生态管理方面,坚持“强化监督”的方针,在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方针。近年来,世界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参考文献

[1] 刘晓丹,孙英兰. 生态环境内涵界定探讨[J].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06,25(6):722~724

[2] 王力,李裕元,李秧秧.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及其对策[J]. 自然资源

报,2004(3),19(2):263~269

[3] 方世南,张伟平. 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J].自然哲学,2011,12(2):173~179

[4] 陈永奇. 浅谈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生态问题[J].自然哲学,2005,1(2):273~275.

[5] 浅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百度文库

[6] 如何解决当前生态问题.百度文库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计算机常用知识锦集下一篇: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热门文章

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