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2022-04-14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以服务区域为基本定位,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服务区域中,必须树立三种理念,即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相互提升、互动共赢的理念,学科优势多元、各显专攻的理念;构建三维服务模式,即单一学科1+X的服务模式,综合学科全方位服务模式,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的服务模式。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1:

对地方综合性大学加强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投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形式、层次多样化,使得高等学校面临更大的挑战,竞争更加激烈。文章从专业建设的思路、结构调整、特色建设及专业评估等方面,提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加强专业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专业建设;专业评估

作者简介:方月善(1970-),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吉林 延吉 133002)

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主要由地方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大部分来自本省、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与国内重点大学或部属院校相比,由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缺乏很好的地理环境优势,办学历史相对较短,办学经费比较紧张,师资队伍与学科建设水平、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与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而其最有生命力的特色就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和实施人才培养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加强专业建设提高竞争力是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明确专业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在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学科门类更加齐全、覆盖面更广,学校原有学科的单一性、多学性特征被综合性取代。地方综合性大学在众多大学向综合化趋同目标迈进的过程中,要保持和呈现特色,首先应在专业建设与规划时,明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即避免重复建设和弱势竞争,力求避其锋芒,就其软肋;发挥既有强势学科和专业优势,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行业和区域优势;把精力集中在若干优先发展的学科方向上,通过进一步加大内涵和特色建设,使传统专业发展成为特色专业,依托特色专业新创办社会急需专业。

延边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明确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专业建设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的专业建设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实施国内外重点大学专业对口建设计划等措施,加大文、理、医、农、管理等学科中专业特色建设力度,突显特色,保持优势,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专业中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专业和应用专业,增设新兴产业急需的专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中,适度稳定规模,进一步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推动相关专业的交叉融合,实现全校专业结构和专业自身内在的优化。努力改造滞后于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的一部分传统专业,采取拓宽专业口径、扩大专业培养方向等有效措施,强化专业实力,全面提高各专业的整体水平。

二、重视专业结构优化

我国已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优化学科分布与专业结构调整,实现高等教育由外延向内涵发展战略的转变,满足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高等教育的需求,成为关注的焦点。

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是指各类高等学校及其具体的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包括不同科类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数量、布局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学科专业的内部结构及其课程的组合方式,是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是决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因素。

对地方综合性大学而言,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就是要在办学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教育资源的优化设置,突出重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对专业定位明确、培养模式有特色、培养方案切实可行、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专业给予积极扶持;对有一定传统优势的老专业,在保持其专业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前提下,通过更新其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实现专业升级,从而使其重新焕发活力;对一些办学条件较差、市场需求一般的专业,采取果断措施,淘汰出局。

地方综合性大学要尽快形成科学、合理、优化的学科专业体系,需在专业结构调整中坚持以下几点原则:一是主动适应原则。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形成自我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学科专业建设运行机制。二是突出特色原则。要立足国情、省情和校情,突出个性,努力在各自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层面上实现人才培养种类与质量规格的多样化,建设成一批高水平的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三是质量效益原则。通过学科专业的科学论证与评估,实现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增、撤、并、拓”,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的科类结构和层次结构,提高学科专业的综合实力、规模效益与质量和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四是持续发展原则。要妥善处理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中的近期与长远、需求和可能、基础与应用等关系,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既要坚持适度超前发展,又要坚持实事求是,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我校在专业结构调整中,积极落实《关于加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按照“以延边大学为重点,建立在东北亚研究、图们江流域开发、长白山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朝鲜族历史与文化、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方面有优势和特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基地”的战略规划要求,在控制专业规模总量,建设专业特色,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走内涵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下,对传统专业通过实施大类培养和增设专业方向等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造,提高专业主动适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我校现有本科专业70个,涵盖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等10大学科门类,形成了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设置格局。

三、强化专业特色建设

专业形成优势和特色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生命线。专业特色是指专业建设的某一方面,特别优于其他方面,也特别优于其他学校同一专业的同一方面的独特品质。特色既是历史的沉淀、经验的总结,又是新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探讨和对未来的展望。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程度的制约,办学水平与重点院校相比存在差异性,从而在日趋激烈的高校竞争中面临严峻的挑战。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提高竞争能力,在国内高等教育系统占有一定的位置和保持持续发展,必须以鲜明的办学特色来取胜。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特色可以从多个方面显示出来,但其核心是学科专业建设。学科专业教育是地方综合性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地方综合性大学进行办学特色建设,必须抓住学科专业建设这个龙头,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寻找办学特色的突破口。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专业特色建设应以依托区域特色,发挥区域开发与研究、区域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等优势,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为指导思想。专业特色建设的内容应包括形成各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思想,建立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种类型的特色课程群,改进教学方法,形成有明显特色或优势的专业方向。

我校的专业特色建设是在经过60多年的办学历史沉淀,在新的形势下对新问题的探讨和对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体现了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突出学科的民族与区域特色,建设东北亚研究、长白山天然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民族研究等三大学科群的优势”为依托,以“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群、多元文化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启动专业特色建设工程、国内外学科专业对口合作建设计划、一专一高未来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专业建设措施,重点建设与国家级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学科(朝鲜语言文学学科)和药物化学、有机化学、汉语言文学等12个省级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和特色专业16个。其中,朝鲜语、朝鲜语言文学、动物科学、汉语言、化学、药学、临床医学等7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舞蹈学、历史学、护理学等3个专业为吉林省特色专业。全校有60个专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对口合作建设关系,提升了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四、完善专业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是以专业为对象,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既是对高校各种专业的教育质量的评判,也是高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效的评估制度是提高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提出:“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认证等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积极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促进专业的建设。

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是指学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组织对校内各专业的评估。学校开展经常性专业评估有利于发挥专业优势,明确建设目标,促进专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能够在专业规划、布局等方面为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使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明确今后对专业建设的政策取向、资金投向,从而制订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此外,高校开展专业评估有利于专业改革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形成大学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的良好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专业评估机制和组织机构是搞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关键。首先,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促进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建设。高校应建立专业评估长效机制,完善本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建立专业设置预测机制,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专业评估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推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其次,健全专业评估组织机构,保障专业评估工作有序进行。为了顺利开展内部专业评估,必须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业评估方案的制定、评估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环节。规范的评价过程对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具有直接意义。

高校内部组织的专业评估作为高校为了建立自我评估体系、完善学校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建立的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业评估相比,两种评估的目的虽然都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但后者是出于学校内部发展、强化学校办学特色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而且从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组织、评估结果应用方面更具针对性,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更具优势。此外,高校要在注重评建过程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的同时认真分析、正确运用评估结果。

参考文献:

[1]张立彬.面向区域 创新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6).

[2]朱其东.培育办学特色与提高地方院校竞争力[J].教育与职业,2007,(32).

[3]张民选,谢仁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高教发展的战略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08,(11).

[4]许秀英.高等学校组织和实施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7).

(责任编辑:张中)

作者:方月善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2:

服务区域: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出路

[摘 要]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以服务区域为基本定位,这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服务区域中,必须树立三种理念,即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相互提升、互动共赢的理念,学科优势多元、各显专攻的理念;构建三维服务模式,即单一学科1+X的服务模式,综合学科全方位服务模式,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的服务模式。

[关键词]地方大学 定位 理念 模式

[作者简介]张德良,北华大学高教所研究员(吉林吉林 132013)

如何建设好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使其能够为区域社会服务,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能源库”、“动力站”的作用,这是一个战略性课题。目前,肩负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数以千万计应用型人才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地方高校一种类型的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树立新的服务观念,构建新的服务模式,把服务区域作为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唯一路径选择。

一、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基本定位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具有应用性、地方化、大众化的特点,在服务区域上,表现为“高等教育地方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高等教育地方化与人力资源配置互动和高等教育地方化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的三维互动形态。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明确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是其形成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伯顿·克拉克说:“不同层次的专业培训、不同类型的适合不同学生的一般教育、复杂程度不等的研究,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因院校的分工后产生了各类相应的组织结构而得到承担。”据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以服务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体制上由地方政府管理,包括领导与指导、组织与调控。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应当坚守“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在人才培养方面承担着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任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承担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应用性人才的重任,更加贴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为振兴区域经济履行自身的职责。

属于地方大学的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与近几年兴办的地、市属地方大学不同。前者定位是立足本省,后者面向的是当地经济建设。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区域服务的特点:一是人才培养省辖区域的指向性。一方面学校专业结构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必须面向省辖区域特定发展阶段对人才层次、类型、结构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与本省优势资源、发展水平相适应,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和内容。二是科研成果的应用性。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科研上以应用研究为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主要承接所服务区域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科研服务,转化、对接实现科研成果物质形态的转变。三是文化的辐射性。文化辐射是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三大职能基础上的又一职能。区域高校是区域文化中的最高层次,其文化开放性、思想前沿性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一般情况下,区域与高校都形成一个程度不等的文化落差,这就像物理学上势能一样,落差越大相对能量越大,需要服务的内容和能够服务的项目就越明显多于研究型大学,这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秉承的三种理念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在其基本定位基础上,从其社会服务职能角度和高校与区域社会的内在联系上把握其应当秉承的理念。

(一)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理念

“尊学”与“崇术”是研究型大学与教学型大学的分野。教学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与职业(技术)学院类型之间,也就是介于“学”与“术”之间。为此,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应该秉承“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从表面看,“学术并举、崇术为上”与服务区域并无直接联系,但从其与区域社会的关联性看,这种联系是必然的。“崇术为上”,就是崇尚实用,这也是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办学中的价值追求。“学”与“术”的关系集中反映在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术”的目标是培养实用型人才,“学”的目标是培养精英式的人才。北华大学所推行的“‘六结合’和多模式的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就是从一个视角对“崇术为上”理念的最好诠释。“六结合”是针对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定位,即理论与实践、共性与个性、课内与课外、专业与素质、培训与竞赛、导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多模式”是学校各教学单位实施的学生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模式。如机械学院的“科研助理+项目培育”模式,电气学院的“基地+项目培育+导师制”模式,艺术学院的“理论十基础+实践为平台的立体化交叉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等。“六结合、多模式”培养体系反映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三个办学特点;第一,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第二,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并存,以新兴与区域需求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为主;第三,“学术并举”以“术”为主。同时,“六结合,多模式”培养体系在一定意义上是把区域融入了高校,把高校置于了社会,是服务区域的一个模拟与实验。

(二)相互提升、互动共赢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界发起了“以他方为中心”的“相互作用大学运动”。它的基本思路是使学校与它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领导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相互作用大学的出现,在许多方面丰富深化了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它所提出的“以他方为中心”是对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的最好诠释,同时又是地方大学服务模式的一种升华。在我国,地方化、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大学成为区域性大学的主体,这决定了其生存与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结构紧密结合。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也不例外,它必须在形成自己的竞争能力中推动以下三个方面的互动:一是与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与本地经济结构相结合的各类人才日渐短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推动高等教育向区域延伸。反过来,高级人才的培养必将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二是与人力资源配置的互动。在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下,必将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相适应的多样化的人力资源。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必须对其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紧贴劳动力就业市场。多样化人力资源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化,反过来优化后新的经济格局又向地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过程也是教学型省属高校品格提升的过程。三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不断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一过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的人才技能具有单一性,只能适应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经济的兴起,对区域高等教育是个严峻的挑战。必须树立高校与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理念,认识到区域兴衰决定区域高等教育的兴衰,区域与高校是一个互为补充、互为提高的统一体。北华大学的发展之路见证了这一理念选择的正确性。从2000年至2007年,北华大学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新设置了23个专业。这些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满足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及区域产业格局的新变化,既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布局,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由于有的专业设置具有超前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引领和促进了产业结构、经济格局的变革。

(三)优势多元、各显专攻的理念

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最大的优势是学科的综合化。学科的优势几乎在服务区域所有领域都能体现。北华大学多年来凭借其学科优势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科技服务。表现在:一是依托医学学科,成为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研究的中心。其临床检验诊断学是它的强势学科,在学科方向、研究领域、层次、水平、团队等方面形成了整体优势,成为吉林省医学教育、研究的中心之一。二是依托林学科,成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等高水平项目,填补了长白山生态环境研究的多项空白。三是依托工学科,成为地方工业发展的得力后援。如为通化钢铁公司研制的“20吨转炉炼钢计算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炼钢生产效率提高5%,累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2亿余元。四是依托教师教育学科,成为培育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母机。吉林地区的中小学中,北华大学培养的师资约占教师总数的40%。五是依托文史学科,成为全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其主持编写并出版的《长白山丛书》已达97部,共计3000多万字;其专门史是省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六是依托经、管、法学科,成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决策服务的智囊。学校一些从事经济和管理研究的学者,被省、市、区等各级组织聘为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为地方政府的许多重要决策提供了事实和理论基础。

三、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的三维模式

和飞在《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一书中对地方大学这样概括:“人才类型突出应用,中心工作重在教学,办学层次本科为主。人才素质体现‘德、智、体’,培养规模趋于‘宽、厚、能’,培养模式追求‘活、新、特’,培养途径立足‘产、学、研’。”据此,我们可以从学科视角对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服务区域的模式进行构建。

(一)单一学科“1+X”的服务模式

“1+X”是指在单一学科单一的服务指向基础上,辅之以其他的服务内容。所谓单一学科是指学校中的某一学科;“1”是指服务区域主要集中在单一领域,“X”是指超越单一领域的服务指向。过去,北华大学教师教育专业主要在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单一领域开展社会服务,针对性强。目前,为应对学生专业单一不利于服务区域的劣势,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拓宽专业能力口径,在教师教育学科中新设置了一些与教师教育专业相近的其他专业,如在中文教育学科中增设播音与主持专业、在外语教育中增设非教育的专业方向等。这样就增加了某一学科大学生服务区域的领域与空间。

(二)综合学科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大学在服务区域的过程中,可对所在地区社会的各个领域或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北华大学现有学科9大门类,它们与吉林省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多年来,学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功能,结合吉林地区产业结构特点,按学科门类和相近学科整合专业,使学科专业覆盖基础教育,吉林地区重点培育的汽车、农产品加工、冶金、高新技术等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的医药、机械等传统产业,形成了以医学、林学、历史学学科为重点,突出工学科的应用性和文学、理学、教育学科的教师教育特色,加强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建设,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依托上述学科,北华大学还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人才服务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以及高品质的文化引领服务。

(三)区域为主、辐射周边的服务模式

纵观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定位,大凡都是立足本省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北华大学是由吉林市四所高校合并而成的,其中原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医学院的跨省招生并未因为合并而改变,合校后原由省内招生的专业也有一部分实行了跨省招生,这为大学生跨省就业提供了可能。二是吉林省经济形式、产业结构调整后人才供大于求,加之毕业生服务区域目标选择指向改变,导致一部分人到省外就业,这为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辐射周边”服务又提供了又一种可能。多年的实践使我们充分体会到,教学型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发挥学科优势服务区域中,不仅要把眼睛盯在本省,而且还要盯住全国,特别是盯住发展较快的省市。不仅把着眼点放在当前,而且还要善于预测未来。这样不仅可以满足本省服务需求,而且还可为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市提供服务;不仅要满足当前服务需求,而且还要满足若干年后适应社会发展的服务需求。

(责任编辑:袁海军)

作者:张德良

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论文 篇3:

浅论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发展途径

关键词: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发展;途径

为了适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从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出现了一场高等院校调整合并的热潮。其中,高等医学院校并入综合性大学是这次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到2005年年底,全国已有41所医学院校并入了综合性大学。根据网大教育发布的2008年大学排行榜,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目前还有49所(不含中医药院校、药学院校和军事系统医学院校)。在这49所院校中,除中国医科大学为卫生部与辽宁省共建外,其他均为地方高校,只有天津医科大学为“211工程”医学院校。在综合排行中,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进入全国前50名的仅有中国医科大学1所(第45位)。可见,经过整合之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目前整体实力不强,大都处于竞争劣势。

1.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高校的原因及现状

医学院校合并到综合性大学的改革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综合性大学设置医学院校是创建国际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医学是生命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合并医学院校是综合性大学发展的需要。其次,并入综合性大学是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综合性大学可以提供高水平的基础学科和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打下较宽厚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同时,其多元化的校园人文氛围和学术环境能够提供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人文综合素质。

从总体上看,合并对医学院校和综合院校都有益处,不过由于时间尚短,仍存在一些问题。原有的医学院校被合并后,由于已经不具有法人地位的实体,权限较原来明显受到限制,管理体制不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优势的发挥。另外,作为医学院校重要组成部分的附属医院,由于管理体制的变更,使两者的关系变得松散,甚至出现了脱离学校成为单纯的医疗机构或地属医院的倾向。这使得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关系被分解,医学教育的整体性被破坏。

2.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发展的前景

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跨越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今天,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一流的学科、培养一流的人才已经成为各个高校不懈追求的目标。合并对医学高校固然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因其具有综合院校中医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独立设置的医学高校仍然拥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而且,从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与办学体制多样性角度出发,应当保留一批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

2.1有大量单独办学的历史经验可以借鉴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并不鲜见,如中国医科大学自1931年创建8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包括副部级以上职务者百余位,卫生部正、副部长9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2位。而众多新中国成立后独立的医学院校也已走过了60余年的历史。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已经积累了大量单独办学的经验,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运行模式。

2.2世界上有独立办学的一流高校的成功范例

创建国际一流大学需要有医学院,但这并不表明独立设置医学院校不能够创建国际一流大学。如美国贝勒医学院是美国最好的医学院校之一,是全美少数资金超过十亿美金的学校之一。在200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USNEWS)全美医学院排名当中排名第13位,也是全美能够在医学院、治疗部和生物研究三方面均进入前10%的4家机构之一。再如俄罗斯莫斯科谢东诺夫医学院是俄罗斯最大的医学科研教学中心,也是俄罗斯最老、最好的医科大学,拥有510名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或联邦科学活动家称号获得者,很多俄罗斯国家级著名医学科研机构设于其中。这些成功的范例都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的医科大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发展的信心。

2.3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拥有其自身优势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仍有综合院校医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如办学目标明确,学校发展的思想集中统一;规模一般较小,能够自主管理,对医学发展能够做出迅速调整;医学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教学手段、教学时间上区别较大,独立办学可以使学校课程安排、学时安排等更为集中合理;医学的职业与行业特点鲜明,更易于直接与医药卫生行业及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配合,得到外界的支持等等。因此,只要将独立设置的医学院校准确定位,扬长避短,推行正确的发展战略,也能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在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发展之路

3.1与关系密切的综合性高校深入合作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应当根据医学科研的学科交叉融合及医学教育的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走与综合性高校合作之路。在科学研究中,要与综合性高校深入合作,打通学校之间的壁垒,充分发挥人才融合的优势。在人才培养中,可以依托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先由综合性大学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同时也通过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基础课程修完后,再由医学院校进行医学专业的授课。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教育基础的广泛性,又保证了医学教育的专业性。

3.2开办与医学密切相关的专业,拓展学校的综合学术氛围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根据自身条件,适当开办一些医学相关专业(如公共事业管理、医事法学、医学英语、医学心理等专业),这不仅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可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竞争力。首先,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学生可以得到多种专业间同学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招收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吸引其他专业的教师资源,扩大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而这正是医学院校的强项,培养出来的学生目标更专、引导性更强,相对于普通的专业学习更具针对性。第三,适当开办医学相关专业,可以缓解由于医学院校专业性强、结构单一而带来的资源负荷以及招生和就业压力。

3.3以医学为核心,抓住综合高校多头挺进的弱点,集中力量将医学专业做强

独立设置医学院校的不足在于学科门类的单一,但这也正是其优势与特点所在。综合类高校由于学科门类众多,在发展中就要有急缓轻重之分,必然会导致某些学科得到突出的发展,某些学科不被重视。而独立设置医学院校因为都属于医学大学科的范畴且门类较少,学校就不必在学科发展上过多的考虑,而且一个学科的发展也会对相关学科产生带动作用,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医学水平。同时,这种较为单一的发展目标更易于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为创建一流院校而努力奋斗。

总之,独立设置医学院校要顺应时代对医学教育的变化,不断改革自我、发展自我,克服固有的学科、资源等相对缺乏的缺陷,充分发挥自身长处,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进而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参考文献:

[1]关启运.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模式的初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5):1852.

[2]中国大学排行榜.http://rank2008.netbig.com/cn/rnk_1_0_0.htm.[EB/OL].

[3]郭永松,李佳,周建军.关于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3,24(10):47.

[4]季晓辉,陈琪,王心如.试论独立设置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战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4(3):9.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战略发展研究办公室)

作者:梁刚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论文下一篇:事业单位信息化人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