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

2022-05-12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有那么一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价值的建筑,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依旧保存得很好。这些建筑很多以木结构为主,一旦遭雷擊起火,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故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非常重要。

第一篇:中国古建筑论文范文

在美国参观中国古建筑

【适用话题】文物保护文化遗产 珍惜

前不久,我出差到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周末,我在当地朋友的陪伴下去著名的塞勒姆镇旅游。塞勒姆是个小镇,却拥有一座西方历史最悠久,也是当今美国最具活力、最富创意的博物馆——迪美博物馆。它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迪美博物馆现代风格的大堂,只经过了一道门就走进了另一个让人眼熟而惊诧的世界,眼前居然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徽派古建筑,让人觉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中国。建筑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荫余堂”,一看资料才知道这幢荫余堂大有来头,它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是安徽黄村一个黄姓富商的私人住宅,曾居住过黄姓的八代人。从20世纪80年代起,黄姓子孙都陆续从中搬走,到了1995年,里面已经空无一人,房子也面臨着随时都可能被拆除的命运。1996年,美国史学家白·铃安在中国旅行时发现这座空房子,他产生了要买下这幢房子并且搬回美国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美国一家基金会的支持,最后他们来到安徽,花了1700万美元(约1.13亿元人民币)买下了荫余堂。在办理完相关的手续后,就把荫余堂的一砖一瓦都小心地拆卸下来,拆除进行了4个月,部件包括2735个木构件、972块石片和当时屋内摆放的生活、装饰用品,甚至连同鱼池、天井、院墙、地基、门口铺设的石路板和小院子也都拆了下来。

1998年2月,装满40个国际集装箱的部件被运到了美国马萨诸塞州,最后经过中美专业人员的合作,按原貌复原荫余堂,共有两层十六个房间,整个工程历时7年,除购买之外又耗资1.25亿美元才复原完工,整座建筑完整保留了它在中国时最后遗留的所有信息,高耸的徽派马头墙,墙上的贴纸,每一个竹篮、壁画、窗格、相框、照片、标语、毛主席像和当年的报纸……2003年6月,荫余堂终于被作为迪美博物馆的精品正式向公众开放,据说第一天排队参观的人数就上万。十几年过去,这里日参观人数仍上万。至今,荫余堂还是令该馆引以为傲的收藏。

原本,这样的建筑在国内可谓随处可见,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不少古建筑都被拆除或改建,而改建后的古建筑也往往有名无实,更何况纵然是乡下,也都是洋楼别墅了,但荫余堂这座被搬迁到异国他乡的建筑,却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参观荫余堂的时候,不经意地遇见了几位华侨,他们都叹着气说可惜,但我不觉得有什么可惜,如果放在国内的话,这座建筑可能早就已经不存在了,或者就算是维修也早被维修得面目全非了。而现在我们的后代至少以后还有地方可以看到,想想真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悲哀。

【素材分析】中国徽派古建筑荫余堂被美国人花巨资买走,并按原貌复原,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却是中国人保护文物的一大悲哀。千年的文化、民族的骄傲、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的文化遗产是祖先的,也是我们的,更是子孙的,再不要让老祖宗的遗产在国外才能看到的事重演,更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甚至失去了仍不知珍惜。我们当谨记:只有人人有责,才可能长城长存。

【速用名言】

1.遗产跟美人儿一样需要小心侍候,稍一疏忽,这两样都会溜之大吉的。——法国作家巴 尔扎克

2.古村落的保护与城镇化应该成为一体,这才是一个文化大国的科学发展观。

——当代作家 冯骥才

(特约教师 严君)

作者:陈之杂

第二篇:中国古建筑防雷技术研究

【摘要】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之中,有那么一类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价值的建筑,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依旧保存得很好。这些建筑很多以木结构为主,一旦遭雷擊起火,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故古建筑物的防雷保护非常重要。本文对古建筑物的防雷措施进行研究,指出其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利于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能够承载着文化,长远地发展下去。

【关键词】古建筑;防雷技术;结构

引言

古建筑风格多样又极其富有艺术价值,加上我国的古建筑物数量较多,因此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建筑物中很多以木结构为主,一旦遭雷击起火,就容易产生较大的文化、经济损失,所以,古建筑物的保护问题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信息化设备被运用到了古建筑中,特别是在一些由古建筑改建的游览区和博物馆,消防、安防、监控系统相当密集,古建筑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很高,存在的安全问题也非常突出。目前人们对古建筑物的防护意识还不够重视,古建筑物防护中所采用的一些设备也较为落后,在防雷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还不够突出。雷电灾害仍旧是威胁传统建筑物的主要因素。

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古建筑的防雷问题。

本文着重从古建筑物的结构、古建筑防雷现状几个方面的内容相对应地提出古建筑物防雷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手段,必要时候提出一些典型案例,更为深入地对古建筑物的防雷技术进行研究。

一、古建筑物易遭受雷击的结构原因

古建筑容易遭受雷击的原因有多方多面的,而其结构特点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古建筑物因古人缺乏对自然知识的充分了解,许多都建在容易遭受雷电袭击的位置,比如:地势高的山上和土壤电阻率易发生突变的山脚。如泰山、华山等地。这些建筑风格为凸显气派、宏伟,常常修建了高耸的屋脊,却不知这些屋脊却为雷电的产生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如北京钟鼓楼、武当山金顶。古时人们还不懂得利用混凝土浇筑,所以建筑的材料以砖木为主,这种材料一旦遭受雷电的攻击其受损程度也极高,十分容易受到火灾的破坏。在金属物设置方面,许多古建筑物正脊中部埋设金属宝盒,这些金属物大大增加了建筑物接闪放电的可能性。如国子监辟雍殿顶部即为金顶。在内部存放物品方面,由于古建筑内部可能存放有大量金属物,同样存在雷击隐患。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以下简称大钟寺)这种古钟专题博物馆,高大的殿堂内,陈列了近千余口铜质或铁质的古钟,金属导电原理往往也构成了引发雷击的因素,使雷击概率加大。

二、古建筑防雷现状分析

从近年情况来看,总体上古建筑防雷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部分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保护。一直到1982年,我国部分省级、市级城市开始意识到雷电灾害对古建筑物的损害,陆续设置了防雷装置,但仅限于部分城市,还有许多古建筑物未得到有效保护。

在1993年5月1日《古建筑木结构维护和加固技术规范》(GB50165—92)实施之前,很多古建筑的防雷设计全靠设计者的经验,不成熟、不完善。很多已有防雷设施未达到最新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通过恢复和修缮的古建筑虽多安装了相应的防雷设备,然而,通过实践检测发现这些设备还有较多不完善之处,比如:对雷电袭击的感应不够敏捷;防雷引下线数量不符合最新标准要求;接地引下线过长过细,独立垂直接地体数量少,接地装置位置不适宜,接地体冲击电阻值达不到最新标准要求;无均压等电位措施;无防球雷措施;一些单位在设计防雷方案时未根据古建筑所在位置的具体情况分析、评估,降低了建筑物的防雷类别,从而降低了安全系数。

防雷模式沿用原来的单组建筑保护,未能从整体考虑并进行保护。

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及结构特点方面,古建筑物都不如现代建筑物理想,所以很多防雷设备的安装具有更大的挑战。很多古建筑物在修建之时是不可能考虑到后期需要投入的一些工程,因此,对古建筑物防雷设备的安装极为不利。

出于文物保护需要,古建筑承载着传统文化艺术,所以在修建之时不能随心所欲地对这些建筑进行改建,而要尽可能保持其原来的面貌。这就给古建筑物防雷设备的安装带来了一个较大的挑战。要遵循原有的面貌还是充分发挥防雷设备的作用是一个纠结又矛盾的问题。

三、古建筑的防雷措施

雷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而产生的。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灾害一直保持着一种敬畏之情。而到了现代,在科学研究发展的背景下,人们逐渐打开了自然现象的神秘面纱,开始尝试着规避这些自然灾害的影响。对于雷电的防护,是人们一直面临着的一个主要问题,雷电只要通过接闪、屏蔽、分流、均压等电位、接地保护等防雷措施,层层设防,就可以化解。针对古建筑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运用防雷系统,定期对防雷装置进行检查、测试,经常保养、维修,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应有的作用。根据IEC62305和GB50057—2010有关规定,建筑物防雷可分为内、外部防雷,并把建筑物内、外环境划分为LPZOA、LPZOR、LPZlLPZ(n+1)等不同的防雷区。

四、古建筑物内部防雷

(一)古建筑内部技防、信息系统的特点

大部分古建筑遗留下来,经过装修改变成为博物馆。由于参观游览和文物保护的需要,大量的信息设备进入古建筑内。目前已有较多国家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置了相应的消防广播、防盗报警及监视系统等设备。然而,这些设备多数要求探测率要百分之百,漏报为零,误报尽可能小。古建筑的风险等级越高,防护级别也随之提高,因而这些系统对雷电也非常敏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古建筑物的数字化趋势发展得也越来越完善,与此同时,对雷电的防护要求也在不断地提升。当前,古建筑物的网络化发展呈现两种趋势。较早时期进行改造的古建筑物,各个系统之间是独立布线、各自分开的,没有形成完整的形式,加大了工作的难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设备愈发完善,近年来改造的古建筑物其各个系统是通过网络传输统一管理的,各个系统之间的信息可以共享,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目前古建筑要求凡是出屋的,上屋跟下屋连接,这段连接全部改成光纤传输。从中央控制室到每個屋都有一条光纤,出了室外全部是光纤。对于早期改造的古建筑,采用非光缆传输的,应采取相应的防雷屏蔽措施。

(二)具体内部防雷措施

1.电源防雷

雷电对电器的损害主要出现在电源部分。因此,对电源的防雷要采取相关的有效措施。电源配电线路可以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程度不同的保护,开关型SPD与限压型SPD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10m,限压型SPD之间的间距应不小于5m。 SPD的接地线规格应符合规范,并以最短的距离在LPZ交界处就近接地(接地线长度一般应不大于0.5m)。

2.天馈、通信、数据等信号线路防雷

把从LPZOB区进入LPZl区的各类天馈线路在两区交界处串接相应的天馈电涌保护器;把从LPZOA区进入LPZl区的各类通信、数据信号线路在两区交界处串接相应的信号SPD。火灾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监控系统等的信号线部分都需要加装信号电涌保护器(SPD)。古建筑内部的网络、通信系统也应加装相应型号的信号电涌保护器。

3.均压等电位

把从LPZ0区进入LPZl区各类金属管包括铠装电缆的金属外皮、光纤的加强筋在两区交界处就近与防雷地或建筑基础地做等电位连接,使沿各类金属管和电缆侵入的雷电流泄流入地。

4.雷击电磁脉冲干扰(LEMP)

对LEMP的防止,除需上述建筑物内部防雷措施外,还需防止从三维空间侵入的雷电磁场辐射干扰。防止雷电磁场干扰的最好方法是在建筑物的LPZ0区与LPZI区之间设置一个金属屏蔽接地笼。在设计施工中,现代仿古建筑可以利用建筑内的钢筋做成法拉第笼式避雷网,对砖木结构的古建筑可以利用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体做成法拉第笼,接闪器网格、引下线间距应尽可能设置的密一些。经屏蔽后,绝大部分的LEMP被衰减,但对特别重要的设备,还可以放置在作为后续防雷区的屏蔽室内,以确保设备的安全。

五、结束语

古建筑物不仅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旦毁坏便很难再恢复原样。乌兰浩特普惠寺大雄宝殿起火皆因雷击,北京老舍纪念馆也曾遭受雷击,古建筑的防雷迫在眉睫。发展到当代,古建筑物的防护还需要我们结合当前高速发达的科学技术,把防雷工程视作为一种系统工程,提高防护意识,为古建筑的保存完好做出努力,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石拥军,李建宇.古建筑防雷略论[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4(12):17-19.

[2]刘国臻,龚家军.信息系统防雷:程中降低N-PE电压的常用方法[J].气象科技,2007,35(1):130-132.

[3]谢征.卫星通信小型地球站雷电防护技术[J].气象科技,2005,33(3):275-277.

[4] 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5]梁坦,王永维,倪士珠等.GB50165—92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作者:李鹏

第三篇:中国古建筑智能防火对策探析

摘要:文章就古建筑开展研究,具体分析古建筑起火原因和防火措施,期望研究出智能防火的方法和对策。以古建筑的起火原因为出发点,已有的防火技术为基础,构建现场消防灭火和网络消防监督协同作业的智能防火体系,协助消防救援机构、文物保护机构实时发现和快速报警,有效遏制火灾蔓延,更好地保护古建筑。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智能防火;对策

古建筑是中国文化历史的典型代表,是华夏儿女的骄傲。其本身和内部的遗迹是分析研究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直接材料,然而一旦古建筑特别是木制古建筑因火灾烧坏、破损时,其研究价值便会大大减少,进而影响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和分析。

古建筑火灾事件频发最重要的原因是其本身的建筑特征和外界人为原因的混合影响。如今,社会文明在不断进步,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自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现代化智能建筑得到迅速成长和普及,这对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缮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我国对于古建筑智能防火保护的研究已经屡见不鲜,比如薛奕在独乐寺防火保护策略中表明,在安装火灾智能检测设备时,要根据现场环境适当增加复合检测设备与点状探测设备的数目,建筑内在钢架网上还要安置中压的单流体细水雾装置的水管路线,安置自动喷水灭火设备;翁文国、范维澄等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模拟实验等来计算古建筑中火灾蔓延和烟雾传播情况,这些对古建筑的救火、扑火等工作的开展都很有帮助;李晓刚在消防中加入物联网观念,研究了借助网络平台采取无线监控与反向监督的方法来强化古建筑智能防火保护意识的重要性;李昕宇在古建筑保护中加入人工智能元素,强化了在“互联网+”这个信息化时代中,利用高新科技逐步提升消防安全制度的实践能力。我国当下在古建筑智能防火安全方面已经小有成就,但智能防火方法比较单一,且其内容仅是防火、防灾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运用先进科技整体提高古建筑火灾预防的研究也很是局限。在古建筑内建造一个安全的智能防火体系,当火灾发生时能快速行动、迅速灭火便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1 古建筑火灾案例研究

2017年,四川省绵竹市的九龙寺正殿因电弧焊接过程中工作人员失误造成火灾,当天风势很大,且建筑物密集,大殿火灾发生后迅速蔓延到了周边的灵官楼,火势迅猛、营救不及时,致使两殿一塔被烧毁,火势蔓延到800多平方米。灵官楼是在崇祯时代建造完成的,曾经在汶川地震中受到损坏,之后进行修复重建,使得整个楼高达16层,它采用的是传统的全榫卯结构,这次火灾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

2018年,拉萨大昭寺敬奉着释迦牟尼像的大殿二楼右侧透风室失火,火势迅猛、浓烟滚滚,火灾蔓延至50多平方米,造成本次火灾的原因是电气线路老化出现短路造成的。

2019年,山西省的平遥古镇武庙失火,使得大殿主要古建筑被烧毁甚至倒塌。这次火灾原因是文物保护项目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没能按照规定施工,监督管理失利,除此之外,该地的有些市区和建筑线路安置混乱,消防管线、消防员分配和管理方面也有很多违规行为和未知的安全风险。

最近十年,中国应急管理部消防局处理了将近392起古建筑火灾事件。同时,根据国家相关单位处理古建筑火灾事故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处理了文物火灾事件150多起,其中,2017年有21起,2018年有14起,2019年有17起,2020年有12起。可以看出,随着文物保护项目的持续深入与古建筑智能消防方法的持续优化,古建筑火灾事件数量逐渐变少,但从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还可以看出古建筑保护工作的状况还有待提升,强化古建筑消防安全意识工作依旧十分紧迫和重要[2]。

2 古建筑起火原因和特点

2.1 火势迅猛难以预防,耐火性能差

本国古建筑主要是用木质原料来修建并以木结构的样式展现的,因而耐火性能差。其修建的主要木材是松、衫、柏,常年风吹日晒,木质材料会越来越松散、干燥且逐渐产生裂纹,之后又因为修缮需要,在其表面喷涂了很多油漆,这无疑加剧了火灾来临时的火势。由立柱和横梁组成的结构使得木材十分通风,但屋顶结构紧密,失火时火势蔓延迅速,热量和浓烟无法快速消散从而造成古建筑的骤然坍塌[3]。

2.2 位置不好,建筑密集

古建筑常常因政治立场、地域、社会文化需要坐落于巍峨耸立的群山之中或幽深的峡谷之间,例如五台山佛教寺庙,这些地方大都道路曲折且狭窄异常,一旦出现失火情况,消防车和工作人员都很难快速抵达火灾现场,而且僧侣大都不懂如何灭火,加之建筑附近几乎没有专业灭火设备,甚至没有太多的消防水源,都导致失火的时候不能及时开展灭火救援工作,耽误救援,最终烧毁无数的文物古迹。此外,古建筑大部分都以群组的建筑方式构建,院落与过道间特别的构建方法迫使不同建筑间紧密相连,间距很小,安全空间狭窄,没有防火分隔与消防通道,如若发生火灾,将会牵连很多周边建筑,使得火势蔓延更快。

2.3 分工、管理不科学

近些年,人为用电用火失误导致古建筑失火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缘由。人为原因还可以细分为以下几部分:用火不慎、用电不慎、人为纵火、生产违规操作,其中用火不慎又分为生活、宗教用火不慎。

2.3.1 生活用火不慎

因生活大意用火而造成火灾的原因有:明火做飯、炉子取暖、使用蚊香不当、乱扔烟蒂等。

2016年3月,南岳庙在短短一个月内接连出现两次火灾,寺庙工作人员的火灾防护意识不强、灭火能力不足、管理不合理,起火原因是:烧香和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

2.3.2 宗教用火不慎

因宗教用火不慎造成火灾的原因有:很多信徒明火燃烧香纸,信徒带有易燃易爆物品,蜡烛火苗引燃桌子上的物品等。

2017年,全国文物保护机构的法轮寺东殿出现火灾事故,造成50m2东配殿被完全烧毁,起火原因是工作人员熄灭的油灯灯芯再次燃烧引发了附近的易燃物。

2.3.3 电气线路故障

因不正确使用电气造成火灾的原因有:违规私拉乱搭电线、线路长久使用逐渐老化、违规安装电气设施,工作职员违规用高耗热的电器烧水,致使短路,使用发热极快的灯泡且将其安装在易燃物周边,可燃物之间通过热传递诱发火灾等。

2015年,巍山县省级文物保护机构拱辰楼出现火灾事故,其建筑台上的木质建筑几乎被销毁,过火范围达到了765.62m2,发生火灾的原因是电气线路的短路。

2.3.4 人为纵火

故意纵火包括危险人员、精神问题病人纵火、未成年玩火等。

1980年,法雨寺清华洞因火灾烧毁了6栋楼台,受损范围多达400m2,发生火灾的原因是孩子玩火。

2.3.5 违规作业

因工作中违规操作造成火灾事故的原因有:动工场所缺乏管理、使用明火作业、易燃物堆放不合理、作业职员随便抽烟等。

2.4 自然灾害、无法避免且难以预防

古建筑本身都比较高峻或建筑地势险峻,使得其容易遭受雷电攻击诱发火灾。在我国古建筑因雷电引发的火灾事件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如故宫就曾经因雷电袭击引发数十次火灾事故。因为雷电引发火灾的情况常有发生,所以古人早在屋顶安置鸱吻,然后将铁链连接到地面上用来导电。现如今社会对于雷电这种非人为灾患也想到了很多比较有效的预防方法,比如分散電流、平均电压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减少非人为灾患给古建筑带来的损失。

3 古建筑智能防火方法

古建筑常常因为其自身独特的建筑特点使得耐火性弱、易扩散、易遭雷电袭击等情况,且在之后也难以预防人为因素,而人为用电用火不小心又是古建筑遭遇火灾的重要原因。基于古建筑本身的缺陷,如何控制好人为因素导致的高频火灾事故,从而减少火灾事故发生的频率就变得非常重要。

目前,将消防安全与人工智能这种高新科技相结合提出更安全的防火系统已经逐渐得到认可。二者的结合,使得消防设备在复杂的古建筑内部也可以游刃有余,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做出反应,最大程度减少古建筑火灾的发生频率。

3.1 合理使用火灾等级评估体系

合理使用火灾等级评估体系中的精准定量研究方法,工作职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来模仿火灾情况,构建古建筑火灾模型,利用非稳态方法模拟火灾来临时的烟雾传播、气温变化、火势蔓延、工作人员疏散等状况。对于风格不一样的古建筑,要根据古建筑自身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离散和数值方法,从而实现精准把控古建筑发生火灾时的状况。实际作业中使用比较多的方法包括限差分方法、有限元方法、有限体积方法;使用比较多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建筑火灾安全工程方法、火灾等级与成本估计模型、模糊数学估计法等。其中,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主要使用模糊数学估计方法。同样的,构建包括古建筑保护设备、消防路线的建筑结构模型,然后,利用火灾模型和结构模型一起计算古建筑的火灾等级,加之模糊评级方法,最后借助等级细分和标准选择设计火灾安全监督表,对古建筑发生火灾的概率和危险程度进行评价,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综合考察确定被测古建筑的消防方案。并将整个过程记入档案,上传给相关部门,消防部门依据研究数据对其辖区内的古建筑分等级、评估安全性然后采取合适的改进方法,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

3.2 完善火灾智能检测体系

古建筑通常都是木质材料并且利用榫卯结构来构建的,空间高且宽阔、复杂,安置消防电缆的时候比较麻烦,而且容易破坏古建筑的美观,因此可以利用无线传感智能火灾自动检测与报警体系,在其附近安置不同数量的无线通信站点。根据各自的结构特点,站点内部要安装相应型号的传感器检测敏感的参数信息,例如在大殿内安装测量红外信息的传感器,在藏书阁安装丈量光强信息的传感器等。站点群组借助智能组织的方法形成无线通信网络,把检测范围内的检测数据传送到sink站点,加之互联网和卫星的帮助把检测数据传送给监控处理中心。在已经安置了有线火灾报警体系的古建筑里,也可以在其中发挥辅助作用。

无线传感器智能体系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多角度汇集古建筑内的气温、烟雾、光强等具体信息,检测火灾情况,从而贯彻落实智能连接全盘覆盖和报警情况迅速传送的方针。

3.3 构建消防安全监督体系

在众多造成火灾事件频发的缘由中,工作人员缺乏消防意识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可在古建筑中构建消防监督体系,保证消防部门和相关部门能远距离观察并排除可能的安全风险,同时还可以对消防人员的工作进行管理,实时发现违规作业并进行改正。

消防设施在建筑救火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搭建监督体系为消防设施正常使用提供了基础。在古建筑中借助物联网可将消防设施的使用情况传输到手机端的App,随时监督火灾智能报警体系中的数据与运行情况、室内外消火栓水压情况等,从而设定消防水池的检测水位高度,来确保火灾来临时有充足的水源。此外,监控电气系统用电情况和承载能力,当出现电气事故或存在安全风险时,监控发出警告提示,工作人员便可通过手机查看并及时前往检查更新设备,规避电气火灾的发生。

3.4 组织快速响应救火团队

构建统一调整系统。当古建筑发生火灾时,依据火灾等级评估应急方案快速调整救火团队前往现场,消防部门利用网络设备调用古建筑结构模型和火灾模型,及时了解火灾的现场情况。消防人员可以事先了解古建筑的火灾情况与附近环境,为更有效的灭火做准备。在灭火过程中如情况复杂,就要及时构建线上线下同步作业平台,收集多部门的意见,及时制定出最有效的灭火方法。若古建筑地处偏远地方,就要强化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的应急培育,在周边搭建小型消防站,并鼓励支持附近百姓搭建民间消防救援队,做到发生火灾时,能迅速前往施救,减少经济损失。

3.5 完善自动灭火设备

当下我国最常用的智能灭火设备包括气体灭火、自动喷水灭火和细水雾灭火三种。前两种由于古建筑自身密闭性不好,有些地方消防水源不足、设备喷射所产生的气体与水滴容易损坏文物而不适合用于古建筑灭火,因此常用智能灭火设备就只有细水雾设备了。对于智能灭火设施,还可以通过物联网对设备使用信息进行收集,查看其压力和水源状况,尽量做到随时检查更新,以确保火灾来临时能正常运行。

3.6 强化网络消防安全宣传工作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到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接收信息的进度也越来越快。因而,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消防安全意识,加强人们对古建筑消防安全的重视,增强人们紧急避险技能,从而实现及时察觉古建筑的安全风险,减少火灾事故发生频率。例如,可以借助微信宣传古建筑消防安全常识,或者微博小视频的形式宣传古建筑扑火技巧,充分利用各种互联网技術强化古建筑消防安全宣传工作,让人们更加了解古建筑消防工作内容。

4 结语

文章以古建筑为研究内容,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讨论火灾的发生原因与特性,提出了适合于古建筑的火灾监控管理系统和自动灭火的智能防火方案,把线上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互联网的等级评价,检查、监督方法与线下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救援工作相配合,搭建古建筑智能化防火网络平台,以减少古建筑火灾事件的发生频率,从而减轻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古建筑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见证者,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工作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把它完整地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而古建筑火灾的防护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要时刻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学会运用最新方法强化防火工作的可靠性,保证其能一直流传下去。

参考文献:

[1]康茹,洛桑朗卡,闫峻,等.中国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2005(01):96.

[2]王才.中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现状与对策[J].建筑建材装饰,2018(10):112.

[3]高春,李理.古建筑消防规划特性及防火对策浅析[J].中州建设,2009(17):80.

作者:杜苏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责任论文范文下一篇:红色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