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21世纪是循环型经济的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粗放型经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集约型经济”再到本世纪的“循环型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不断科学化、还原生态的过程。循环经济是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兰州现代农业模式构建

摘要:农业经济的落后已成为兰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以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为切入点构筑现代农业新模式,实现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产业间的互补与联动发展,是提升兰州农业发展水平,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现代农业;模式;构建

一、构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发展兰州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不同,兰州有90%的土地和近一半的人口在农村。然而,2006年兰州农民人均收入2898元(仅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8%),低于当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的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在倒数第二位。农村经济的落后已成为制约兰州经济发展的藩篱。目前,兰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矛盾:

(一)农业发展中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

兰州土地总面积1.308万平方公里,全市耕地总面积3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6.2%,其中水浇地11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6%,其余大部分是旱地和山旱地。严重的水土流失、大面积的土壤侵蚀,以及随着兰州城市规模的急剧扩张而导致的对河谷盆地中水浇地、菜地、果园等优质土地的大量侵占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二)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与产业化程度低的矛盾明显

石质山地,黄土梁峁、丘陵和盆地,河谷川阶地等多地貌特征和日照充足,冷热分明,日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差异明显的气候特点决定了兰州农产品种类的多样性和品质的优良性,具有产业化经营的潜在优势。然而,技术和市场信息闭塞,市场中介组织不完善,农产品加工尤其是深加工能力较弱,使兰州农业的产业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为城市经济服务功能的增强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的矛盾凸显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兰州农业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新鲜、安全、优质农产品的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然而,以劳动力的高投入和土地的超常利用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使兰州农村经济投入与产出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兰州低产田(每亩少于150公斤)面积超过70%左右。兰州农业劳动力占全市劳动力的36%左右,而农业产值仅占全市GDP总量的3.5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不适应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要求,农业经济服务于城市需要的功能受到极大地制约。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加剧

兰州被裸露山体包围的盆地特征,以及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力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结构,使兰州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冬季严重的大气污染,不仅影响了市民的身体健康,而且城市云量的增加也使日照时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黄河兰州段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放量迅猛增加,严重影响了城市和农业用水的质量;工业废弃物的超标排放,使兰州市部分地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过高;城郊农业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使兰州市5区内土壤中农药残留严重超标,如雁滩乡均家滩土壤中DDT含量为对照点的40倍;农业中大量使用的塑料膜所造成的“白色污染”,破坏了土壤的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不仅导致农作物减产,也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成本。

基于此,实现兰州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用兰州都市经济圈的区位优势和城市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优势,构筑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这一模式,能把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使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之间的经济活动组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不仅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而且使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外部不经济行为降至最低,从而有效地克服可持续发展中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两大障碍,为消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与发展的尖锐冲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二、兰州市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构建路径

结合兰州农业发展的现状,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建设可以通过三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加以推进。

(一)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初级形式——农业废弃物资源化

1、生活垃圾收集体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兰州农村的生活垃圾尚无进行集中处置的场所,也无法实现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物质内部循环。今后兰州农村的生活垃圾处理应形成垃圾运输车、垃圾房和垃圾处理站三位一体的垃圾处理模式。为每个住户分发不同颜色(绿色、红色和黑色)为标志的小型垃圾桶,分别收集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从源头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然后,在主干道两侧设置垃圾房,内设垃圾分类收集箱,由垃圾运输车定期运至垃圾处理站。垃圾处理站集中收集后,对有机垃圾运输至村内建设的高温堆肥处理站,与畜禽粪便一起进行堆肥处理。无机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兰州市相关部门进行统一处理。

2、畜禽粪尿的资源化利用模式。目前,兰州大多数畜禽养殖场没有污水治理设施,畜禽污水及废弃物任意排放,严重污染环境。据统计,一个饲养10万只鸡的养鸡场,每天产鸡粪可达10吨,年产鸡粪达3600多吨。1个千头猪场日排泄粪尿达6吨,年排泄粪尿达2500吨。这些粪尿若处理不当,将成为一个极大的环境污染源。兰州畜禽粪便和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畜禽粪便高温堆肥处理。高温堆肥处理是利用混合机将固体畜禽粪便和添加物质按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在有氧条件下,借助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使堆料能自行升温、发酵、除臭、降水,在短期内达到腐熟。在堆肥过程中,根据需要还可以加入一定量的氮、磷、钾肥,以生产多种作物需要的专用复合肥,用于粮食、蔬菜、林果等农作物的生产,改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少用或不用化肥,使农产品成为安全、放心的有机食品。二是畜禽废水厌氧发酵。每家每户建立小型沼气发酵池,对畜禽污水进行厌氧发酵。制取沼气是一种操作简单、经济性高的畜禽粪尿处置利用方式。发酵产生的沼气可以供居民使用,其沼液和沼渣还可以加工为有机肥料。据统计,一个10万只规模的养鸡场,收集其鸡粪进行厌氧发酵,每年产的沼气作为燃料可相当于232吨的标准燃煤。

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有极高的再利用价值。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综合利用技术,兰州农村每年产生的大量作物秸秆,常常被废弃于田间地头、场院房头或被露天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污染了环境。因此,建立农作物秸秆和生活垃圾、人畜禽粪尿的混合堆肥模式将有效地解决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其操作流程如图1所示。

(二)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中级形式——农业内部循环模式

兰州生态农业的内部循环依其社会化程度的不同,可采取以下三种形式:

1、农户庭院经济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农户庭院经济型生态农业是以农户家庭及其承包的土地为基本生产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微型生态农业系统。这一模式,以构建农户内部种植-养殖-农户生活循环链为主,使单个农户农业经济的整个过程形成一种闭合的小循环。其具体操作是,每家每户均建大棚利用太阳能养猪养鸡、种植蔬菜,以人畜粪便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用于燃料,沼渣作肥料又用于种植,从而形成集温室、畜舍、厕所、沼气“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不仅可以解决农村的能源供应,改善农民的卫生和生活环境,又可以减少农作物和蔬菜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促进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其循环流程如图2所示:

2、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产业化经营的生态农业模式是指以农产品加工或流通企业为龙头,以农户承包的山场、田地为基地,使农、林、牧、副、渔各业通过生态经济原理形成产业链,并通过专业分工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较大规模的农业内部产业化经营系统。其循环物流系统如图3:

种植业中的小麦加工物可用作饲养畜禽的饲料;麦秸和人畜粪便用作原料发酵生产沼气,为农户提供高效、洁净的能源;沼渣不仅保存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包含丰富的氨基酸,B族维生素、各种水解酶、生长素,并杀灭了病菌,可直接用于作物肥料,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经厌氧发酵后,微生物代谢作用所产生的植物抗逆性激素、抗菌素等有益物质,还可用于提高抗逆性和防治植物病虫害,可减少农药施用量的70%-80%,降低农药残留,实现农产品优质高效和无公害。农畜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交易,或进入加工企业加工成具有高附加值的制成品销售。

(三)循环型生态农业模式的高级形式——循环经济园区模式

循环经济园区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系统把包括工业、农业、畜牧业在内不同的生产者(企业)联接起来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互利共生网络,使得这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通过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实现不同产业间物质和能量的逐级传递、最大利用和闭合循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可以减少整个体系向系统外废物的排放量,甚至达到零排放。以兰州市西固区循环经济园区的设计为例:

西固区位于兰州市西部,工业企业密集,已拥有各类企业1000多家,现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机械、冶金、电力、轻纺等支柱产业为主体的13个门类的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总量占全市近1/2。西固区又有着种植蔬菜和瓜果的优良的土地和气候条件,拥有粮食、蔬菜、油料、果树、瓜类等五大类特色鲜明的农作物资源,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在优势。西固循环经济发展园区的试点和建设,必须突出石油加工产业链延伸,形成集石化-建材-现代农业为一体化的产业链,通过能源的合理和梯级使用,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使园区各产业形成循环和联动发展,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其建设模式的设计见图4。

西固石化企业的冷凝水可为居民提供高温蒸汽用于取暖,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煤炭资源,也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暖气供应产生的低温循环热水可以用作绿色农业生态园中的大棚蔬菜生产使用,不但降低大棚蔬菜的生产成本,又可以引入热带地区的作物,增加蔬菜新品种;余热还可用来养殖热带鱼类,为市场提供比较丰富的水产资源;石化企业产生的煤灰渣可为水泥厂所用生产水泥;林果业和蔬菜大棚中的次品果实和叶秆用于加工畜禽饲料;畜禽粪便加工为鱼场饲料;鱼场清理出来的污泥又用作饲料还田;农畜渔产品可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也可经农副产品加工后进入市场。

三、构建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做好培育和试点工作,有步骤地推进兰州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

首先,要做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期规划。集合诸多领域和产业的专家,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建立相关的农业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综合实施,以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制定有关生态农业建设投入、考核、协调、补偿、投融资等相关的配套政策,形成良好的生态农业发展导向,为生态农业区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最后,引导科技人员在农村进行试点和示范作用,让农民从实践中真正获益,调动其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二)以促进生产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与保障机制

一是在发展初期政府必须加大对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投入,由市、县、乡(镇)共同出资,设立生态农业专项资金,或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投资,开发生态农业;二是搞好各项服务工作,拓宽农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使经济主体成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所带来的生产成本、生活成本、资源成本降低而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的最大受益者;三是借鉴国外“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对农村环境污染行为征税,使污染排放者支付较高的额外的环境成本,促使其转变观念,主动地将生产纳入到生态农业的发展轨道。

(三)加大兰州农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兰州农业经济的发展要紧紧围绕“特色”做文章,打破传统的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建立旨在为城市服务的集种植业、畜牧业、旅游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多元经济结构,通过发展“订单农业”,依托大项目,建设好农业大基地。同时以财政、税收、技术支持等优惠政策降低企业进入循环体系的初始成本,鼓励创办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加快农业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

生态农业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因此开发经济效益好、可操作性强、技术转化成本低的农业高新技术是生态农业得以健康发展的根本。这就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积极开展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的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和转化的力度,提高科技供给的效率和质量,为兰州特色农业产品品种改良和深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五)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市场拓展能力

一是要运用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循环型生态农业体系,促使相对分散却具有生产关联性的各个产业形成产业链,建立各经济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切实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市场,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二是要鼓励和扶持成立各种合作社、专业协会、研究会、行会等不同类型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好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利润平衡及保障问题,提高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三是加快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和建设,为农产品商品化提供桥梁和纽带。

参考文献:

1、邓海弟,贺永泉.兰州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2、赵平.浅议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及其调控措施[J].辽宁畜牧兽医,2003(5).

3、张克强.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处理与处置[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张晨,兰州师范学校;彭伟,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作者为副教授)

作者:张 晨 彭 伟

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 篇2:

直面“亨哈模式”以循环型生态农业破解“三农”困境

21世纪是循环型经济的时代!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粗放型经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集约型经济”再到本世纪的“循环型经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不断科学化、还原生态的过程。循环经济是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推动和发展循环型经济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绿色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在董事长林红的带领之下,正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在全国率先规划启动“亨哈循环型生态农业产业链”,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的“三农”难题,打造了闻名全国的“亨哈模式”。

乘循环经济之东风

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0月,是浙江省第一家生产和经营野生果菜为主的绿色食品公司。由于迎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崇尚保健的消费潮流,产品一经面市就供不应求,并稳定销往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2个国家和地区。为了稳定和扩大原料来源,1996年公司投资600多万元,并陆续投入,至今已达3500多万元在文成山区建立了一个1170亩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并高薪聘请大专院校的教授和植物栽培方面的专家,在园区里先后培育了60多个新品种,进行规模化栽培,该生态园区已被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基地试验成功后,他们将这种模式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在全国23个省市、100多个县建立了原料供应基地,年供应量可达八万余吨。考虑到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基地必须建立在生态优良的地区,1998年,亨哈公司在靠近“天顶湖”山青水秀的百丈漈镇边征地62亩,投资上千万元,建起了6200平方米,具有加工脱水、腌制、即食小包装、速冻、清水罐装五大类共100多个品种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新型厂房,使自己的产品稳定地达到出口标准。历经十年的努力,到2003年,亨哈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在种苗培育、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内外贸易等领域拥有全资及控股企业9家,净资产超亿元,出口创汇1.27亿元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成为绿色食品生产和出口行业有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在公司不断发展扩大的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加工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日益增高。亨哈公司深刻认识到:由于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土壤和地下水源受到了普遍的污染,空气污染也因有害气体大量排放而逐渐加重,单纯终端食品的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必须从根本上保证整个产业链的无污染!尤其是在生产种植环节,目前支撑我国农业增产丰收的物质基础是化肥和农药,传统农家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辅助。而要把绿色农产品发展成一个大的产业,必须有工业化的有机肥制造产业作为后盾,这也是改良我国大面积荒漠化、盐碱化、红砂土等不宜耕种土地的物质基础。同时从整个温州的客观条件来看,由于人口与资源的配比矛盾突出、能源和资源供给严重短缺,温州的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比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更加尖锐,因此发展低耗能、高资源利用率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是必然的选择。所以,亨哈公司非常重视打造循环型产业链所必须的绿色生产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几年来,亨哈公司先后开发和采用了诸如TBS制肥,BGA土壤改良、无粮型饲料制造,农药残留物降解以及BSR模块化污废水处理等技术,实现从有机肥制造、土壤改良到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高效、快捷流通的产业循环体系,最终共同实现农产晶的高效、清洁、无害化生产。公司所规划的“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正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资源和能量的循环利用为特征、以高效绿色农业为形态的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园区,代表了21世纪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向,是创造和谐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

亨哈公司孜孜不倦发展绿色产业的情怀感召着天下的有识之士,他们对技术和人才的渴望吸引着众多科学家鼎力相助,共同打造以亨哈公司为组织核心的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在亨哈公司准备启动的大型“循环型生态农业园区”内,采用了包括上述技术在内的众多科技成果,形成了代表中国未来的绿色产业发展方向的“亨哈模式”。他们还将以规划实施中的亨哈现代物流中心为支点,在其周围大面积建设亨哈绿色产业园区,实现从有机肥制造、土壤改良到绿色农产品生产与高效。快捷流通的产业循环体系,成为实现信息化时代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破困扰“三农”之难题

城市和农村是负载着中国驶向现代化的两只巨轮,如果不能同步前进,就会减缓甚至抑制整体前进的步伐。如果占我国人口70%的广大农民不能充分分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带来的成果,中国的现代化就只是少数阶层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此,农业、农村、农民等“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世人长期关注的焦点。1979年开始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20余年过去了,这次改革所产生的政策能量已基本释放完毕。由于土地小块分散经营,准以实现土地集中基础上的机械化和工业化生产,农民的劳动生产效率徘徊不前,也就难以实现大量农民从上地上退出并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一个庞大而分散的阶层面对一个小而有组织的阶层,前者永远是弱势群体,所以,由于农户各自分散耕作,缺乏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农民的社会保障和基本的公民权利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保护。

亨哈公司的董事长林红出生在文成县一个贫困的山区农家,她对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内心需求感同身受。十余年来,她的公司从一根山野蕨菜开始到走向世界,正是因为有着十余万农民在其身后不懈地追随和支持,所以为农民负责,替农民寻找出路,是亨哈公司管理团队永远坚持的信念。

亨哈公司在从单一绿色食品种植,加工和出口业务到逐步向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企业转型的十年中,董事长林红认识到,企业和农户之间是唇齿相依的命运共同体,在市场价值的导向下又难免存在利益和矛盾冲突。因为农民有盲目跟风的种植习惯,产品过剩时,市场价格低于种植成本,这时需要保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企业就按保护价收购,直接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而当原料供给紧张时,农民又往往选择把产品卖给出价最高的收购者,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农民愿不愿意和企业结成长期的合作关系,关键要看企业能否给农民提供长期的安全依靠。前几年,亨哈公司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和农民建立了生产和采购的固定关系,由于公司提供统一的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农田的单位产值大幅度提高,再加上销路有保障,使农民有了相对稳定的收入保障。

但是,订单农业依然没有解决地块分散、劳动生产率低和农民向农业工人身份转换的问题。亨哈公司还在不断探索。他们发现,虽然农民自身还没有能力自发完成合作组织生产的过程,而亭哈公司有着组织、管理、信息、

资金及生产技术等诸多方面的优势,有条件作为一个核心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方式:即农民以自己土地的使用权作为投入,加入到公司为核心的合作社来,公司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农民变成受雇于公司的农业工人,通过精细的分工和计量劳动获取部分工资,年终再结合土地产出量获取最终报酬。在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农民向农业工人转化的过程中,由于农业劳动的特殊性,农民工人的计时工资如何计算成为一道难题。亨哈公司投入了上百万元开发出一套标准化、数字化、规模化的管理系统,按照不同的劳动强度和生产环节,把整个农业生产的流程细化分工类似于普通工业生产的流水线,耕地、播种、施肥,除草、采摘等等这些农业劳作都制定了每天的标准工作量。农业工人完成了这个标准工作量,就算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研究所的曹文春副所长在参加亨哈举办的论坛时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但决不是个农业强国,中国的大表现为散,生产单位都在一个个乡村、农户当中。中国农业要想走出去,就必须走出一条节约化,统一化、规模化的道路。亨哈公司与农民的新型合作模式,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村的农民缺乏有效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核心问题,农村的土地集中。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及个体农民向有组织的农民工人身份转换等深层次问题都因为核心组织的出现而有了依托。

造绿色食品之航母

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维护农民的利益,这一切来源于产品的销售保障。亨哈人不仅仅满足干绿色农产品的供应,为了解决产品的销售问题,同时为了应对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的挑战,亨哈公司决心打造中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的航母。

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利用在绿色食品种植、加工和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亨哈公司规划了以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化为前提的全国五级网络体系。目前,设在温州总部的亨哈绿色食品管理中心大厦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之中,建筑面积47680平方米,一期投资1.96亿元;郑州亨哈农产品物流项目——郑州亨哈国际商贸城也干2004年12月破土动工,该项目规划建筑面积达37万平方米,总投资6.9亿元人民币;上海、沈阳的项目正在立项当中。亨哈公司计划在三年内,率先把温州、郑州两大市场办成全国一流的绿色食品现代物流中心。

林红董事长还有一个宏伟目标,就是在现有东亚、欧洲等国际市场的基础上,拓展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市场,在这些地区建立仓储配送网络采购链和展销中心,与此同时,亨哈公司筹备在凡是有50万以上人口,三个小时车程内能到达的城市都建立仓储配送网点,这一规划得到了华侨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各地华侨商会的会长及名流精英都在积极主动地与亨哈衔接工作。

对于未来,亨哈人充满信心。他们计划在六年时间内,在“亨哈模式”的带动下,在国家、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联合中国农产品和食品业领域内一批有品牌、有实力、有潜力并立志于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企业的加盟,共同建立亨哈绿色食品及农产品物流系统,实现物流交易额500亿元、核心产品的年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年利润超过12亿元的战略经营目标。

(责编:康红辉)

作者:关迎春 师 源 马 驰

循环型生态农业论文 篇3:

亨哈,双手托起美丽的“圆”

“让循环经济这个圆转起来是今年众多两会代表的共同心愿!”宋丰年代表如是说。

2005年的“两会”,循环经济似乎成了整个会议的一个关键词,无论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还是媒体记者、寻常百姓.人们都在热烈讨论着这个关于“圆”的话题。是什么力量使这个“圆”受到如此关注呢?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和最小的污染物排放,换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循环经济是有史以来最激动人心的经济发展载体,她无疑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但毫无疑问,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横亘着很长的距离。

世上本没有路,连通理想和现实,惟有实践。

正当我们讨论着循环经济的种种优势与实施障碍时,林红——这位温州的企业家正带领着亨哈食品有限公司,凭借着超群的胆识与智慧,借一方沃土,打造着温州亨哈循环型生态农业示范区这个美丽的“圆”。

扎实的起笔

循环经济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有着极为看好的前景,但对其先行者来说,更是一个从经营理念,技术选择、产品来源加工到再生资源利用的全方位挑战。

温州亨哈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企业在绿色食品的科技研发、资源培育、产品深加工、物流配送、国际、国内市场营销等环节形成了专业性、规模性的组织结构,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培育了高水平的管理团队.打造了坚实的融资平台。尤其是从发展绿色产业体系的角度,跟踪高科技成果、支持相关的科技研发,储备了成套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资源。由亨哈公司发起并组织实施建设循环型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具备了良好的技术、经济、管理等基础条件。

北宋画家文同有言曰:成竹在胸,方可行于笔上。

亨哈人在笔未落纸时,早已对循环型农业示范区的大方向从项目实施背景、产业体系框架、技术支持体系、预选地温州灵昆岛的考察、生产要素整合等经过充分仔细的论证,做到心中有数;细到项目的进度设计、预算计划、综合效益分析都请专家进行量化设计,尽量具体明确,结合大方向与小细节,一粗一细,形成一整套切合实际,具体有效的可行性方案。再借助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凭天时、借地利、谋人和、创己和,为循环经济这个“圆”饱醮浓墨,在这张白纸上刻下扎实有力的起笔!

美丽的弧线

“勤于思,敏于行”是亨哈人的座右铭。在经过细致入微的研究论证后,亨哈人终于开始大刀阔斧的构筑循环型农业示范区的大厦,为这个精彩的起笔续上一道美丽的弧线。

为此亨哈人精心设计了从资源培育,到产品加工,再到产品消费,至弃物分解,最后综合利用废物再生产的循环产业链。

亨哈人深深懂得真正的绿色食品必须要保证整个产业链的无污染,而绝不仅仅是在单纯的终端食品的加工这一个工序。因而从资源培育领域开始,亨哈人就在生态产业园区设计了六个优质农产品和水产品种养殖示范基地,总占地面积达3.7万亩,值得特别强调的是,由于园区应用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效土壤激活剂产品,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不宜作物生长的各种劣质土壤改造为优质高产的良性土壤,用地均以山荒地为主,不占农地。这项绿色高科技的应用不仅解决了温州人地矛盾的难题,也为我国的土壤安全和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据悉,这项技术在今年的东南亚海啸灾区的土地重建中受到了各国的一致好评,并迅速得到灾后国政府的支持和广泛的推广。

有了安全可靠的产品源,产品加工与产品消费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为实现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农民向农业工人和城镇化转移,试验区内的农民将集中在新建的生态型城镇里。园区的纯绿色产品以出口国际市场为主,按照标准质量体系建立现代化的植物类产品加工厂和动物类产品加工厂,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循环经济的链条中,废弃物分解与再利用一直是这条链中的薄弱环节,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关键所在。废弃物分解与再利用是区域的经济循环中物质和能量永续利用的必经环节,而以前这一点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理论实践一直进展很慢。而亨哈人用高科技解决了这一问题。

园区的废弃物由两部分组成,生产和加工环节形成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植物的根、茎、叶、瓜果皮、核等,还有城镇居民排出的生活垃圾。利用TBS固体废弃物制造有机物技术,将固体有机废弃物迅速降解制成高纯度、高品质的有机肥;液体废弃物主要是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污水等,利用BSR模块化污水处理技术,将废水净化成清洁水,用于灌溉和城市二次利用.实现对自然界的废弃物零排放。同时,为了实现废物综合利用,采用以TBS固体废弃物制造有机物技术制造出的有机物为载体.与GBA土壤激活剂作为核心底料、添加不灭菌剂及其他必要的无机营养成分,进行混合发酵,制成具有极高附加值的应用广泛的GBA土壤激活剂成品,取代传统化肥作为土壤改良和种植高品质绿色瓜果蔬菜的能量和肥料。同时利用特种植物树叶混合有机物制成高品质无粮型饲料,供养殖基地和大规模出口使用。

圆满的收笔

有了充分的理论研究与扎实的实践探索,如何让循环经济这个“圆”真正顺利地转起来,让每一个环节的劳动要素都得到合理的安置,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用,让绿色食品走进千家万户,引领新时代的饮食潮流,这些都是摆在亨哈人面前的更深层次的挑战。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对内处理好劳动要素整合,对外建立良好的物流体系。这两方面是产品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的关键。对此亨哈人凭借多年深入农村的生活和丰富的物流经验,对这两大难题给出了一份精妙的答案。

如果说“三农”问题是一直近年来困扰我国的一大难题,那么亨哈人的这份探索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参考。在整合劳动要素方面,亨哈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以便于土地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劳动力转移为产业工人,最终顺利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的一整套系统方案。

新型的农业合作组织是以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为龙头,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机制为方式,生态高科技为支撑的农业组织。通过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和工业化生产,将质量管理落实到田间地头,从而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有机食品。

在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中,由企业牵头成立农业工业化股份公司,企业以投入到农田改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入股、农民以自有的土地使用权入股,由农民代表和企业代表按现代企业制度组成该公司的最高管理层,使农民拥有对自己土地的使用权和监管权,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土地集中管理后,农业实行工业化生产,劳动生产率将大为提高,原有一部份既善于耕作又能较快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农民,通

作者:郑顺潮 王珊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东西方艺术创作论文下一篇:信息逻辑新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