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5-02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医学大学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影响、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不力等。因此,要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调整办学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中医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创新

【摘要】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笔者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多年,基于对日常工作的思考,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抓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进行了一些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医学院校

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是学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原有的就业指导模式和方法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调整工作思路,从指导和服务两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指导与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就业指导模式的转变。

一 当前医学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1.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大量增加,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转变为“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招聘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面对形式众多的招聘会,没有专业的分析与权威推荐,让初次进入社会的医学院校大学生们手足无措,盲目投送简历材料,加之信息渠道不畅通,使得许多如临床医学、中医制药等专业性很强的学生,错过了与所学专业对口的择业机会。

2.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从专业结构上,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致使许多专业的就业形势冷热不均。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形成的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专业划分过细。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在地区结构上,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较差,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

3.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情况下,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需要转变。由于就业观念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在观念上还停留在以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多种形式灵活就业不认同,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等。这些观念如果不转变,势必致使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4.招聘企业用工制度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接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如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也存在追求实用和低成本、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二 从就业指导与服务两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就业

1.抓就业指导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在和实习生交谈时发现,他们大多思想波动大,就业心理状况复杂,在择业观念上,存在好高骛远、随波逐流、就业目标模糊等问题。针对他们存在的各种消极就业观念,我们要从抓就业指导思想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专科医学毕业生,想和同级护理、中医学生一样进入高级别的医院,是一个很难实现的目标。通过调查分析往届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大量乡镇卫生院对专科毕业生需求量较大。因此,要在就业指导思想教育时,认真帮他们分析就业形势和专业优势,鼓励学生们到基层医疗单位就业,帮助他们树立“投身基层,服务一线”“先上岗,再发展”的就业观,培养学生积极、务实的择业态度。从初步统计看出,进入基层医疗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在逐年提高。

2.抓就业信息分类采集工作,增加毕业生就业机会

虽然医学院校毕业生专科学历起点不高,但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准确及时做好就业信息分类采集,对提高就业率有很大帮助。一方面要发动挖掘往届已就业毕业生优势,在本单位、本系统搜集最新招聘信息,及时传递,选择优秀学生予以推荐。通过实践由于信息准确,专业对口,优秀毕业生一次性就业成功率大幅提高,既使用人单位得到了实用型人才,又让毕业生从事了专业对口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各类招聘网站信息采集力度,扩大就业信息途径,采取建立招聘单位QQ群、举办专项招聘会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学生攻读本科,进一步深造,提高自身能力,向学生宣讲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学生多途径实现就业。

3.抓就业信息平台搭建工作,让就业信息传递更快

在当今信息社会,要树立信息高速有效传递,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的观念。要将就业信息快捷高效地传递给每一位辅导员和毕业生,建立起一个就业信息传递平台。首先,不仅要有辅导员QQ群,还应根据不同需求,建立年级实习队长QQ群、学团干部QQ群和党员干部QQ群,实现全覆盖,保证就业信息能在第一时间传递到不同类别的同学。其次,还要积极利用系部网页、QQ空间、微信及微博等现有平台,将掌握的各种就业信息及时发布,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就业信息。同时,要对合作相对稳定的单位,每年发出招聘会邀请函,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选择。快捷高效就业信息平台的建立,能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就业线索,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捷,一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

4.抓就业材料质量控制,积极主动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就业材料整理与搜集,是就业工作中最繁琐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就业的各类成果最终都将通过就业材料得以体现。为此,要从把握重点环节入手,早部署、早安排,争取工作的主动性。(1)规范填写,从最基础的表格填写培训入手,可专门组织毕业班辅导员和班级干部,召开就业证明和就业协议的填写培训会,并重点强调注意事项和填写要点;(2)把握时间节点,许多学生认为就业工作是临近毕业才开始,但我们认为在学生实习前就可以开展相关工作,如鼓励外省或有社会资源的学生回老家联系实习单位,边实习边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保证协议就业率;(3)及时检查,学生实习结束返校时,利用班会时间,系部会组织到每个毕业班级里检查就业材料搜集情况,及时指出问题,协同辅导员搜集合格规范的材料,保证材料填写的规范性;(4)严格审查,采取班级自查、系部电话抽查的方式,保证材料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提高就业材料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天武、刘松.浅谈地方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5)

[2]刘恭辉、王云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8)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王枫

中医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高校进一步扩招,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2008年岁末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无疑又让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影响、高校扩招和大学生就业指导措施不力等。因此,要较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高校必须调整办学模式,开展专业技能岗位对接培训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影响因素 促进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这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高校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212万;2004年,毕业人数比上一年增长了68万人,达240万人;2008年,毕业生达到了559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611万,比上年净增长52万人。虽然政府和社会各界在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就业机会,而面对不断增加的就业人群,仍然不能很好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根据相关资料,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有以下特点:

1.岗位少,毕业生人数多

众所周知,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高校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业岗位数量多得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扩大。有资料表明,从2001年至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611万,是扩招前的5倍之多;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这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薪水期望值过高

很多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能力强,是精英,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因而,对一些中小企业相对较低的薪看不上。其实,这就象新兵打仗一样。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优良的教育,但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他们可以带兵打出完美的一仗。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现在的大学生们的薪酬期望值虽然普遍下降,有的甚至开到只有700元左右,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仍有大部分毕业生的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中的“低不就”。

3.热门专业的报考人数过剩

大多数人都认为的:既然是热门专业,那么社会上的需求量就大,工作自然就好找。一段时间,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等成为热门专业,广大考生纷纷报考。可是,当所有的人都这么想的话,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虽然需求量大,但是学习这些专业的人才更多,已经超过饱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扎堆现象。这也是为什么热门专业的毕业生们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之一。结果发现,失业量最多的排在前10名的专业普遍是招生人数多、近年来报考火热的一些专业。其中,包括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等。

4.日趋苛刻的用人条件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企业选人材往往要进行很多测试。如自信心测试、时间观念测试、工作责任心测试等,测试的形式多样。虽然好多企业深知其公司的栋梁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不能离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这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1.就业观念有待转变

大学毕业生自身必须转变就业观念,适当降低期望值。就目前情况看,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岗位供大学毕业生选择,而是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过高,不甘心屈就于某些自认为不体面的工作岗位。大学生自己必须认识到,今天的大学生不能再像从前的毕业生那样,把自己当作社会的精英了。2003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80万,2004年突破了420万。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高等学校毛入学率达到15%即属于大众化高等教育,而我国高等学校毛入学率已达到17%,表明中国今天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适逢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不仅要主动调整知识结构,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应聘技能技巧以外,还要主动说服自己,适当降低就业岗位期望值。假如一时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不妨来个“先就业,后择业”的策略。

2.各类人才竞争激烈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对国家需要、有限的供职岗位和多样的工作环境,许多青年大学生会感到就业的压力。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2003年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融合导致农民进城打工大军蜂拥而至;三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工人数量急剧增加;四是“海归”人数增加。在金融危机来临,就业需求减少的情况下四股劳动大军一同涌向一个狭小的就业市场,客观上增加了国内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就业单位扎堆和地区扎堆的问题

不少毕业生都把高薪作为考虑就业的首要因素。根据相关资料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的毕业生有15.2%的高校毕业生把政府机关当作就业单位的首选,这就使得报考公务员的人们越来越多。把外企当作就业首选的百分比高达29.85%,将近三分之一。其实,外企并不是容纳大学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认为深圳、广州、北京等地区相对较为发达,那里的就业机会会很多。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就业地区就首先选择此类地区,从而形成了地区扎堆的现象。而相对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才最需要人才,去建设,去发展。

4.自身素质欠缺,不了解相关的就业知识

不少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就业政策、求职途径、应聘技巧、劳动用工制度、本专业的择岗定位优势等都不甚了解,难以确定就业方向和岗位。

5.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三、群策群力促进大学生就业

1.正确的学习和就业心态

一些务实的大学生认识到技能型人才的价值,纷纷选择“回炉”学技能,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另一些大学生则不再“眼高手低”,表示当务之急是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一味地“择业”等待。大学生种种就业观念的改,正是金融危机下求职“突围”的一种有效方式。多一门手艺,多一条出路。通过一些短期的培训,就能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一些技能培训学校推出这样的教学制度吸引人,尤其是在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更是吸引了不少在校大学生或已经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学习技能的队伍中。

2.充足的职业指导

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在职业指导服务方面,应借助讲座、座谈、模拟、演示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市场要求,提高他们展示专业水平的能力;应充分利用校友的人脉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将社会招聘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环境;大学应寻求建立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伙伴关系,理解社会需求,并将其转换传递给各个具体的教学、研究等相关部门,然后这些部门再根据社会的需求创新课程,创新专业甚至于创新大学。通过全方位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大学生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市场能力”

3.及时的就业引导

从学校方面看,一要从党建工作入手,以党员的就业引导为突破。以入学教育为契机,用优良传统促使大学生从入学起树立远大理想。在毕业生党支部中开展择业观、就业观的讨论,完成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二要坚持实践育人,在实践中渗透就业观、择业观教育。大力支持社会实践,通过评价体系的倾斜,引导同学到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重点单位开展实践。三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多方面提供就业指导。

从政府方面看,政府应消除对高校毕业生供给与需求的政策抑制,积极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限制,优化我国高素质人才的配置机制,维护就业市场稳定。国家就业激励政策的实施将会更加有效地支持国家整体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三方共赢的结果。

4.合理的专业设置

据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魏小鹏在介绍辽宁省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时表示,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不合理,是导致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有些高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没有充分考虑到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而是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性,甚至赶时髦,一哄而上,设置了一些不强不特、趋同趋热的专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总量矛盾和专业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些专业规模大、布点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用人单位不认可。”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布局、结构、层次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在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必要的参与。劳动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把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高校,使其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因此,高校培养人才应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高校要与用人单位建立有效的衔接,要能实行“订单式”办学和培养人才模式。如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开设了商务经纪与代理专业,以满足社会对经纪代理人才的需求。目前已向社会培养了一百多名毕业生,赢得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

5.政府部门的干预及引导

政府应在大学生就业上发挥更大作用。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面广,没有政府部门的干预及引导,很难想像能做好这项工作。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矛盾已经从过去的入学难转变为就业难,从高校就开始抓学生就业才能保证工作的到位。应成立专门的由教育、劳动、人事、财政等部门参加的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发挥联动作用。一要对高校课程专业设置进行有力的指导。二要做好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对毕业生喜欢到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企业就职的现状,要充分加以引导。三要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如各地的劳动就业培训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对低学历低技能人员的培训上,对大学生则普遍缺乏相适应的培训课程。大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虽高,但普遍动手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较弱,所以应突出就业观念引导、沟通协调、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

6.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四、结束语

综前所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关注。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就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广大的大学毕业生们还是应该以火一样的热情,大胆创新,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精英式”人才,我们的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尚利.浅谈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途径[J].云南高教研究,2000,(1).

[2]周雄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当代经济,2009,(2).

[3]杨筱玲.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J].商场现代化,2007,(6).

[4]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郭 影

中医学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就业率稳定 自主创业大增

2015年6月10日,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是该报告第七年度发布,并首次分为本科和高职高专两个版本。2015年报告基于麦可思对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麦可思曾对该届大学毕业生同一群体进行过半年后调查)。报告由三个部分组成:“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大学毕业生中期职业发展”和“专题研究: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分析”。报告将用数据回答:刚毕业半年的本科生就业质量如何?毕业三年后在职场发展后劲如何?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需求变化趋势如何?以下数据来源于麦可思《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以供大家求职参考。

一、近三届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稳定

1.失业率下降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2.1%)比2013届(91.4%)略有上升,比2012届(90.9%)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6%,比2013届、2012届(分别为91.8%、91.5%)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0.8、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5%,比2013届(90.9%)略有上升,比2012届(90.4%)上升1.1个百分点。近三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呈现稳定趋势。

2014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失业率(7.9%)比2013届(8.6%)下降0.7个百分点,比2012届(9.1%)下降1.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失业率(7.4%)比2013届(8.2%)下降0.8个百分点,比2012届(8.5%)下降1.1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失业率(8.5%)比2013届(9.1%)下降0.6个百分点,比2012届(9.6%)下降1.1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失业率呈现下降趋势。

2014届本科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应用物理学(15.2%),其次为表演、音乐表演(均为13.4%)。

2.四分之一待定族准备考公务员

在2014届各类院校毕业生的未就业人群中,大多数毕业生还在继续找工作。本科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6.4%)中有28%为“待定族”(不求学不求职),高职高专院校处于未就业状态的毕业生(8.1%)中有42%为“待定族”。

在2014届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25%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有12%的毕业生准备创业。在高职高专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待定族”中,有22%的毕业生准备创业,有8%的毕业生在准备公务员考试。

3.医疗、教育类职业就业比例上升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就业比例为8.1%,其后是“销售”(7.8%)、“行政/后勤”(7.6%)和“建筑工程”(7.6%)。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1.0%,其次是“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0.8%)。

与2012届相比,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中小学教育”和“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均增加了2.7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降低了2.3个百分点。与2012届相比,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医疗保健/紧急救助”,增加了4.3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计算机与数据处理”,降低了1.5个百分点。

4.教育、建筑、医疗行业就业比例上升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教育业”(10.6%),其次是“建筑业”(10.2%)。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最多的行业类是“建筑业”(12.8%),其次是“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7.6%)和“零售商业”(6.5%)等。

与2012届相比,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教育业”,增加了3.4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金融(银行/保险/证券)业”,降低了2.7个百分点。与2012届相比,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行业类为“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增加了4.4个百分点;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行业类是“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降低了1.5个百分点。

从近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前十位行业类分布情况看,就业于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金融(银行/保险/证券)、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化学品、化工、塑胶、机械五金制造的比例持续下降,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教育业持续上升,其中化学品、化工、塑胶跌出了前十;对于高职高专毕业生而言,就业于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媒体、信息及通信、机械五金制造的毕业生比例持续下降,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金融(银行/保险/证券)、其他服务业(除行政服务)持续上升,其中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为新晋前十位行业。

5.就业于民企的比例上升

“民营企业/个体”是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均比2013届(本科45%,高职高专63%)有所上升。

“民营企业/个体”是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50%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5%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个体”。本科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呈上升趋势,五年上涨10个百分点,已接近五成。高职高专毕业生在民营企业的就业比例基本持平,略有波动,在过去五年都维持在六成以上。其他类型的雇主需求也有所变化,其中国企和外企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下降明显。

2014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型用人单位(51%),与2013届持平。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6%。这五年来,本科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从大型企业流向了中小型企业。2010~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在300人以下中小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从35%增长到47%),在3001人以上大型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从36%下降到26%)。高职高专毕业生雇主规模这五年无明显变化。

中小民营企业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雇佣者,鼓励中小民营企业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是提升就业的主要渠道。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规定“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可享受1年社保补贴”。政策如果得以落实,对促进和改善大学生在中小民企中的就业有积极作用。

二、2015年度就业红黄绿牌专业

1.红牌专业上榜原因需综合看

2015年大学毕业生“红牌”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与2014年相比,部分专业一致。专业的就业状况具有持续性。2015年本科就业红牌专业包括:生物工程、美术学、生物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心理学、法学、音乐表演,其中法学、生物工程、美术学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高职高专红牌专业有:法律事务、语文教育、初等教育、投资与理财、应用日语、国际金融。其中法律事务、语文教育专业上届也是红牌专业。红牌专业指的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

2015年本科就业黄牌专业包括:体育教育、动画、英语、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高职高专黄牌专业有: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黄牌专业指的是除红牌专业外,失业量较大,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专业。

2015年本科绿牌专业有:建筑学、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车辆工程、矿物加工工程。高职高专绿牌专业有:铁道工程技术、电气化铁道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绿牌指的是失业量较小,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高的专业,为需求增长型专业。

出现红、黄牌专业的原因既可能是供大于求,也可能是培养质量达不到岗位需求,反映的是全国本专业的总体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各校、各地区相关专业的具体情况等可能不同。专业预警分析可以引导政府和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质与量的敏感度和反应性,从而更好地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结构。

2.本科管理学门类、高职材料与能源大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居首;

本科法学门类、高职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低

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学科门类是管理学(93.4%),最低的是法学(88.4%)。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护理学类(97.0%),该专业类近两届均位于就业率排名前三位;最低的是法学类(87.0%),该专业类近三届均位于就业率排名后三位。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本科学科门类中的医学、文学、农学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7%),最低的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87.3%)。2014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类是城市轨道运输类(94.2%),最低的是畜牧兽医类(86.6%)。从三届的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的材料与能源大类、制造大类、财经大类、土建大类、电子信息大类、文化教育大类、医药卫生大类、艺术设计传媒大类半年后就业率持续上升。

3.本科、高职就业率较高的专业

2014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量最大的前50位专业中,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护理学(97.0%)、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96.8%)、医学影像学(95.9%)、测绘工程(95.6%)、建筑学(95.6%)、医学检验(95.5%)、工程管理(95.3%)、安全工程(95.1%)、中医学(94.4%)、数字媒体技术(94.4%);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就业量最大的前50位专业中,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较高的专业是电气化铁道技术(98.4%)、铁道工程技术(98.0%)、医学检验技术(96.7%)、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96.3%)、临床医学(95.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95.1%)、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94.8%)、助产(94.6%)、通信技术(94.4%)、医学影像技术(94.4%)。

三、职业发展满意度上升

1.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比例与上届持平;对晋升最有帮助的大学活动来自课外

2011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内有57%的人获得职位晋升,与2010届持平。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4%,低于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晋升比例(60%)。

2011届本科从事“房地产经营”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6%),从事“公安/检察/法院/经济执法”职业类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高职高专从事“经营管理”职业类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87%),从事“医疗保健/紧急救助”职业类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

2011届本科在“住宿和饮食业”就业的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73%),在“政府及公共管理”就业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2%)。高职高专在“住宿和饮食业”、“艺术、娱乐和休闲业”就业的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最高(均为73%),在“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就业的毕业生职位晋升的比例最低(38%)。

2011届本科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45%)、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36%)。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对职位晋升有帮助的大学活动主要是假期实习/课外兼职(33%)、扩大社会人脉关系(33%)、课外自学的知识和技能(含培训)(32%)。

2.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上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6%,比2013届(43%)高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4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9%,比2013届(46%)高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4届毕业生工作与职业期待的吻合度为43%,比2013届(40%)高3个百分点。

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大学毕业生中,本科、高职高专均各有33%的人认为是“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其次是“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本科、高职高专各有23%)。

2014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学和教育学(均为53%),职业期待吻合度最低的为农学(46%)。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毕业生半年后职业期待吻合度最高的为医药卫生大类(50%),最低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37%)。

四、选择自主创业不是因为就业困难

1.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持续上升;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2.9%,比2013届(2.3%)高0.6个百分点,比2012届(2.0%)高0.9个百分点。其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创业比例为2.0%,比上届(1.2%)高了0.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比例为3.8%,比上届(3.3%)高了0.5个百分点。从近三届的趋势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持续和较大的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659.4万估算,2014届大学生中约有19.1万人选择了创业。

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2.5%)。2014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就业经济区域为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中原区域经济体(均为4.6%)。

2014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职业类(本科16.3%,高职高专19.9%)。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教育业(13.0%)、零售商业(1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集中的前两位行业类是零售商业(14.2%)和建筑业(8.2%)。

2.创业政策支持效果显现

就业困难不是创业最主要的原因。大学毕业生创业的主要动因是“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其中属于机会型创业(指因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未来收入好”“受他人邀请加入创业”而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占创业总体的85%,培养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效途径。

政府的创业资助一直在2%以下,国家在引领大学生创业方面要将资金资助的扶持政策落到实处。2014届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80%,高职高专78%),而来自政府资助(本科、高职高专均为2%)、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2%,高职高专1%)的比例均较小。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及“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的,可依法享受税收减免政策”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从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进创业指导服务等9个方面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些政策如能有效落实,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持。

在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的支持下,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始显现。2014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的创新能力掌握水平(54%)比2013届(53%)、2012届(50%)略有提升。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3.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比上届增加;近半数半年后创业者三年内退出创业

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1.6%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1.0%,高职高专为2.2%),三年后有5.5%的人自主创业(本科为3.3%,高职高专为7.7%),与毕业时相比提升了2.4倍,其中本科毕业三年后创业比例上升了2.3倍,高职高专毕业三年后上升了2.5倍。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

2011届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比2010届(总体4.1%,本科为2.2%,高职高专为6.0%)有提升。

大学毕业生坚持创业的群体在增加。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时就创业的人群,三年后仍坚持创业的比例为47.5%,与上届(43.3%)相比上升。其中本科有44.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1.1%)增长了3.7个百分点;有49.6%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3.4%)减少了3.8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有48.9%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0届(42.6%)增长了6.3个百分点;有42.7%的人退出创业,选择了受雇全职工作,比2010届(50.3%)减少了7.6个百分点。大学毕业生创业具有持续性,所以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的月收入为9040元,比2010届该指标(8424元)高7%,比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6155元)高47%。高职高专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月收入为7292元,比2010届该指标(6651元)高10%,比2011届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平均月收入(4812元)高52%。

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8.7%),其次是“销售经理”(5.0%);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总经理和日常主管”(4.7%),其次是“销售经理”(4.2%)。2011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4.8%),其次是“其他个人服务业”(4.6%);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业”(4.0%),其后是“其他个人服务业”(3.8%)。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时间管理、谈判技能、学习方法、理解他人和协调安排。

责任编辑:方丹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企业效益建筑经济论文下一篇:提高中学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