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2022-05-15

小编精心整理了《国际贸易热点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美国是此轮双边自由贸易浪潮的起始地。早在1985年和1989年,美国就分别与以色列和加拿大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者1994年有墨西哥加入后上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但20世纪最后几年,唱主角的却是欧盟。1997年~2001年,欧盟已相继与巴勒斯坦、突尼斯、南非、墨西哥、摩洛哥、以色列和智利分别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第一篇:国际贸易热点论文

中国体育国际贸易学研究热点综述

我国体育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展了20余年,在体育产业与市场、体育经营与管理领域延伸出许多子研究领域,尽管研究的程度不很深入,水平参差不齐,但是研究的内容已涵概了体育产业实践的几乎全部内容。但是对于体育产业跨国经营的研究却鲜有涉及,对于经济学重要分支之一的国际贸易学与体育产业实践的关系及其联动效应缺乏考察和分析,这与当前我国外贸行业的飞速发展、与国际贸易学科的日臻成熟、与我国体育装备业出口业务日益扩大、体育跨国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现实极不相称。为此,首先需要对体育国际贸易子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加以回顾总结,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资料概述

我国体育行业长期处于计划体制运作之下,体育产业与市场的形成也只是近几年的事,因此,即便体育行业国际贸易实践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被提上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目前唯一一本有专章介绍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的书籍是由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李荣日副教授编写的《体育产业概论》。该书第七章名称即为《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主要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与中国体育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的关系,最后提出了国际贸易给中国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体育产业组织角度看,该书主要介绍了WTO所倡导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及奉行的非歧视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指出随着我国全面参加多边贸易体制,获得在多边贸易组织中的发言权,我国的体育产业组织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产业机构的角度看,该书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体育产业的产值结构、就业结构、投资机构、需求结构的影响,提出了依靠国际贸易活动调整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建议。从产业政策的角度看,该书主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和技术政策的影响。总的来看,本书此部分内容采用了文献综述方法,将产业经济学只是嫁接到体育国际贸易领域的分析之中,言之成理,自成体系。但是其考察重点局限于WTO对体育产业的影响。

二、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

尽管如此,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还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研究热点分布在以下四个领域。

1.加入WTO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机遇与挑战等)。如刘可夫认为,加入WTO将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促进我国体育产业融入世界市场,有利于加强体育产业的经济基础,有利于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我国体育市场体系发展,有利于扩大体育市场消费,等等。周道平等认為,入世后我国体育产业将面临众多挑战:体育产业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滞后,不能适应入世的需要;对现有的体育外贸专业公司形成冲击;对体育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冲击。上述分析与我国绝大多数幼稚产业面临的问题相似,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没有新意可言,泛泛而谈没有实质作用。实际上,我国体育产业本身就很不成熟,原来的产业集群大多数也是基于外资或者中外合资的,产业内容大部分是来料加工或者进料加工,既无独立知识产权也没有资本控制权,完全成为劳动密集的配套行业,其外贸行为显然是一种产业内贸易,甚至很多是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成本、逃避税收的工具。至于专业体育外贸公司,除了少数涉及体育类期刊杂志的出口行为外,其他的基本不成型,大部分停留在加工体育装备阶段,价格低、质量次,不具备真正的国际竞争力。

2.加入世贸组织对我过体育用品出口的影响。如刘明辉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体育用品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指出:(1)目前国产体育用品在标准、技术、质量、成本以及规模效益和管理理念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加之我国体育用品业起步晚、经营规模分散、市场经验不足,没有真正形成一大批经得起考验的民族品牌,”入世”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产器材与洋货将会在不平等的条件下竞争而取于劣势。(2)我国体育用品出口虽逐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其中大约有50%是属来料加工,40%属一般贸易,真正以国产品牌打出去的只是凤毛麟角。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平均价值不及国际品牌的1/10。入世后,门槛降低,体育用品的进口量会急剧增加,而民族品牌出口总额则会大幅度下降。(3)入世后部分无开发能力的粗放型经营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4)入世后随着我国关税的降低,国产体育用品的价格优势会很快消失,市场上国产体育用品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

上述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据,但是正因为我国民族体育品牌不成熟,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因此所谓冲击说显然比其他封闭行业轻的多。所以机遇应该是多于挑战的:(1)国产品牌在强大的洋货冲击下,将促使其改变传统的生产经营思路及管理方式,要迅速地按国际标准体系和市场要求,更合理地进行产业调整和实现企业间的优势互补条件下的联合和重组,并充分利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2)迫使一些企业面对更加艰难的生存环境而迅速确定外向型经营观念,主动到境外去开辟新的领域。(3)将为国内企业提供更多的、更宝贵的学习机会,尽快找出不足,使其积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立足长远的发展规划,振兴民族品牌,逐步扩大国内市场份额。(4)有利于规范、净化国内市场。随着洋货的进入,国外市场的监理工作也将在国内启动,国内一些凭”拿来主义”生产产品的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对净化、规范国内市场和从另一角度促使国产体育用品升级换代,将起到建设性作用。(5)有利于扩大就业。大量的国外订单进入国内后,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和原材料资源会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诸多的国外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会大量吸纳我国的剩余劳动力,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3.加入WTO对我国体育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影响。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体育与国际贸易关系的文献中,加入WTO对我国体育院校和相关专业的影响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实在与大部分研究领域和常规的研究角度相悖。但是研究的深入细致倒是显得鹤立鸡群。这大概与体育院校研究人员对于本职工作更为熟悉和关注而相对地缺乏国际贸易方面知识的缘故。陈宁研究了WTO有关教育服务的规定,认为加入WTO会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中国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投资市场逐步放开。因此,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高等院校发展就要有相应的对策,即:更新办学观念,拓展服务范围,突出办学特色;从单科性向多科性大学发展,打造优势学科;强化运动训练体系,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融入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加大国际交流力度,联合国外同类高校办学。上述研究和分析高屋建瓴很有创新意义和宏观指导价值。又如吴美丽等提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指出:加入WTO后,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渐进的,不是突然的,但是,很多也是现在可以预见的。短期内负面的影响可能会多一些,但从长远看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影响利大于弊。同时,加入世贸易组织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战争,它意味着我国要在真正的“自由贸易”的环境中经营、竞争。我国要认识到加入WTO后给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的机遇,更要充分了解到其带来的挑战,从而做好“与狼共舞”的准备。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但是本文对上述观点存在疑问,首先对高校体育产业与加入世贸的关系存在疑问。高校体育产业本身是一个新兴的行业,其本身最初是依托于专业院校的场地和人才服务优势创办的,到目前为止仍然属于学校经营管理的附属,即便其收益在高校运做收益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显然不属于主流,而且从目前体制看也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主体,因此,目前讨论高校体育产业与国际贸易和WTO的关系就显得比较牵强。

4.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贸易发展。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最为接近国际贸易学研究主体内容的应该是部分专家、学者从体育产业与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联动作用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了。这类文章主要运用的还是文献资料法和调查法。如曹可强研究了上海市体育产业如何应对WTO规则促进自身质量的提高,指出:在WTO规则内,上海市体育产业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主要表现在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上。同时,要执行WTO规则,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还面临一定的挑战:体育用品制造业规模小效率不高,因此政府要充分运用WTO“保护幼稚企业”规则妥善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而体育服务业更是有较大差距面临竞争压力,主要表现在:体育竞赛表演业处境窘迫,西方职业竞技体育冲击上海体育市场;体育健身娱乐业势单力薄,受到舍宾等泊来健身企业的挑战;体育中介服务业步履维艰,特别是体育经纪人和体育金融保险行业将很可能被国外巨头垄断。据此,提出了以下对策: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内,制定体育产业的保护政策;根据体育产业资源比较优势,实施有所侧重的发展战略;组建体育产业集团,提高体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转变政府职能,完善体育产业服务体系。又如吴声光等研究了如何实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提出了我国应该在自贸区实施的体育产业策略:打造中国-东盟体育产业交流平台;从教育开始树立开放的产业观念;抓住建立自贸区的契机,拓展体育旅游市场;加强运动训练的交流与合作。范纯进一步研究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问题,指出了发展前景: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东盟旅游合作的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契机。上述研究和分析作为目前真正具有实践价值和意义的体育国际贸易探索,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三、研究展望

除了上述四个研究角度,有关体育国际贸易的研究散见于部分文章的某一部分,如张金桥等研究了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及要素禀赋评价的基本理论,运用国际贸易的要素禀赋学说讨论了我国发展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和相应策略,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因此,未来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从国际贸易学的理论宝库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补充到体育产业研究中去,促进体育经济与体育产业研究的深入拓展。未来体育国际贸易学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应该是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的进出口贸易实务内容,作为新兴行业,体育外贸的发展方兴未艾,肯定存在很多急待解决的理论和实务问题,特别是如何在国际贸易规则下灵活运用付款、租船定舱等术语和方式成为很重要的问题。而理论研究在这些方面目前还是盲点。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体育国际贸易或者国际贸易体育必将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新热点,这从国际贸易法等交叉学科的兴起过程中可见一斑。

四、小结

文章主要讨论了当前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的热点、不足之处和发展前景。认为,目前我国体育国际贸易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研究领域狭窄,研究深度不够,相关研究者对国际贸易知识特别是国际贸易与体育的关系缺乏了解。需要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荣日:体育产业概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P229~268

[2]劉可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5期,P8~12

[3]周道平刘少英张天成:入世对我国体育产业对外贸易的影响及其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第4期,P21~22

[4]刘明辉:我国体育用品业如何应对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3月第2期, P173~175

[5]陈 宁:入世与中国体育院校发展的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P8~11

[6]吴美丽孔垂辉任保国:加入WTO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4月第4期, P452~454

[7]曹可强:上海市体育产业应对WTO规则之策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P5~7

[8]吴声光李朝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体育产业结合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5年5月 第12卷第3期,P31~33

[9]范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J].体育学刊,2006年5月 第13卷第3期, P29~31

[10]张金桥史兵:体育产业生产要素及要素禀赋评价的基本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10期, P206~210

作者:宋 昱

第二篇:“双边”自由贸易的新热点

美国是此轮双边自由贸易浪潮的起始地。早在1985年和1989年,美国就分别与以色列和加拿大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者1994年有墨西哥加入后上升为北美自由贸易区。但20世纪最后几年,唱主角的却是欧盟。1997年~2001年,欧盟已相继与巴勒斯坦、突尼斯、南非、墨西哥、摩洛哥、以色列和智利分别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面对欧盟咄咄逼人的势头,布什总统上台后明显加快美国双边自由贸易进程。2001年3月,美国提出创建“日美共同市场”的构想,并于当年5月正式向日本政府提交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美日新经济协议”,随后双方就此展开积极的会谈;2002年1月,美国又提出与中美洲各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2002年4月,美国与东盟举行了10年来首次贸易会谈,就“美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设想进行了探索。美国与新加坡、智利和南方共同市场的自由贸易谈判也正在进行之中。

在拉美,双边自由贸易也异常红火,墨西哥和智利这方面最为积极。据WTO统计,1999年末,拉美共有22个经济联合体,其中1991年以后出现的以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就有17个。

一向被称为自由贸易“真空地带”的东亚地区,也首次加入全球双边自由贸易进程。最积极的国家当属新加坡。2000年11月,新加坡分别与新西兰、墨西哥正式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2002年1月和6月,分别与日本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签署了相关协定。另外,新加坡与美国、加拿大、智利、澳大利亚、印度、韩国的谈判也在进行。日本除与新加坡已签协定外,与韩国、美国、中国和东盟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谈判也在进行。中国政府于2001年11月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于2002年5月与东盟正式启动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设立“自由贸易区”的计划也正在酝酿和商议之中。

WTO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今年出现的美国对进口钢材强制实施201条款(详见本刊今年第7期)和美国提高农产品补贴就是典型事例。同时,由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反全球化浪潮汹涌。1999年,WTO贸易部长西雅图会议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计划夭折。2001年12月,多哈会议在最后关头决定启动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但就现实情况看,多哈回合不可能一帆风顺。毫无疑问,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再受阻,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主要原因。原WTO总干事穆尔不久前说:“自从1993年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束后,至今未重新开启全球范围的多边贸易谈判,因此现在出现了很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倾向。”

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局限性也是许多国家热衷于双边自由贸易的原因之一。与旷日持久的WTO多边贸易谈判相比,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与程序复杂且缺乏国家强制力的WTO多边贸易体制相比,双边自由贸易机制只有两个当事方,因而具有易操作、约束力强的特点。另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促进当事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乃至双方政治关系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直接、更有效。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往往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当作通向更高层次经济乃至政治合作的第一步。

部分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的开展遇到新困难

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通常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国家、地区或区域经济集团,通过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组建自由贸易区而进行的贸易。目前,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或以此为基础的经济组织已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重要的有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非国家共同体等。另外,一些跨洲或跨洋的大洲际自由贸易区计划也顺势而生。

但是,在新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目前,在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计划中,有的因谈判屡屡受挫而陷入僵局,如拟于2008年建成的“欧盟-拉美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谈判争吵不休而无实质性进展,如计划于2005年建成的“美洲自由贸易区”;有的因计划不能推行而脱离原有主题,如拟于2010年启动的“APEC自由贸易区”;更有些一直停留在构想阶段难有新的突破,如美欧间的“跨大西洋共同市场”。

即使是已经启动的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也因成员方利益的冲突出现明显的裂痕,如目前世界第一大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今年5月21日,因双方谈判破裂,美国开始对从加拿大进口的木材征收高达27.2%的反倾销税,从而导致美加木材贸易战急剧升级。墨西哥也开始抱怨在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农牧业损失惨重。墨西哥众议院发表的研究报告说,自从墨西哥1994年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来,墨西哥农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已由6.34%下降至5.5%;该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蔬菜水果的出口量仅增长了8%;墨农牧业进口总额则由当初的29亿美元上升至42亿美元,增加了近44%。根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墨西哥将于2003年年初解除20种农牧产品的保护性关税,这将对已经处于竞争劣势的墨西哥农民造成新的打击。这已在墨政坛引起了反应。可见,这些区域性多边自由贸易区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已成为双边自由贸易再度盛行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各国重新调整自由贸易政策

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由贸易政策,由原来的侧重“多边”,调整为侧重“双边”或“多边”与“双边”并举。

美国政府认为,如被排挤在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之外,将给美国企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而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将有助于美国确立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合。今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长期制约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进程的总统“快速审批”贸易谈判权。布什总统在获得这一权力后表示:“我们将更快地与单个国家如智利、新加坡和墨西哥建立自由贸易关系。我们还将与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探讨建立自由贸易关系。”

日本过去非常反感双边自由贸易谈判,现在却来了个大转变。日本—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便是日本签署的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有分析认为,日本紧锣密鼓地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最大动因是为了加大出口,拯救它恶化的经济。今年6月,日本推出政府振兴经济的六大发展战略,其中第六项被称为“全球化战略”,主要内容是:以全球化大市场为目标,推动包括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在内的地区经济合作,积极推动建立东亚自由经济圈。

韩国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双边自由贸易的热潮当中。东盟国家则采取“多边”和“双边”并行的自由贸易政策,一面积极参与WTO多边贸易谈判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一面又积极寻求开展同其他国家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

总之,各国自由贸易政策的调整,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双边自由贸易强大的内部推动力。

双边自由贸易的根本特征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它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也是双重的:既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又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

1,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一致性。

一是二者所体现的贸易原则基本一致。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自由贸易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公平贸易原则等,而这些基本原则恰恰是双边自由贸易所追求和遵循的,只是这些原则所适用的范围大小不同而已。至于说双边自由贸易会对第三方产生歧视,这也正是这种体制所确定规则的需要,就像WTO多边贸易体制并不适用于非成员方一样。

二是两者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基本一致。世界各国可以通过双边自由贸易密切相互间的协作和配合,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发展能力。同时,加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筑起防范全球化风险的第一道防波堤。所有这些,都和WTO多边贸易体制所追求的经济效应相一致。

2,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矛盾性。

双边自由贸易“内外有别”的政策会冲击WTO有关原则和规则。如果把双边自由贸易放到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大框架内考虑,那么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客观上造成了协定内外WTO成员方贸易待遇的不同,甚至对某些WTO成员的损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贸易保护主义“堡垒”,从而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非歧视原则相背离。更有某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包含明显的违背WTO有关规则的内容。

3,与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兼容性。

正是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具有上述一致性,WTO多边贸易体制才得以包容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即允许WTO成员方成立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然而,GATT/WTO对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均提出一些约束性规定:任何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成立都必须有利于促进成员间的贸易,而不应增加对非成员的贸易壁垒和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

尽管双边自由贸易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存在一定的矛盾性,但两者一致性的一面又从发展趋势上决定了双边自由贸易必然走向WTO多边贸易体制。现实情况表明:从总体上看,双边自由贸易的目的是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上,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地推进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由于WTO多边贸易体制已经基本涵盖了全球,绝大多数推行双边自由贸易的国家和地区都属于WTO成员方,这就决定了那些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要执行WTO规则的基本要求。▲

作者:郑先武

第三篇:当前国际经济热点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2009年国际经济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综述。这些问题主要有:国际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主权财富基金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民币国际化;外商直接投资;贸易保护主义

2009年是世界经济运行状况极为艰难和复杂的一年。金融海啸的扩散与深化重创了世界经济,各国的反危机措施迅速出台,世界经济触底后显示出缓慢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的爆发昭示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要求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此起彼伏。中国经济地位日益上升,人民币在危机之下越发显示出其稳定性,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可接受程度大大提高。为应对经济衰退,一些国家纷纷举起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中国因外贸依存度很高而深受其害。出口增幅下滑的内在压力和国际大宗商品与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外部动力,导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增,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金融危机也使得外商直接投资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使主权财富基金这一新型的机构投资者在世界金融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一、国际金融危机问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此次金融危机是从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演变而来的。一些学者认为,次贷危机形成的根源包括:美联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造就了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国际收支失衡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持续的流动性过剩,监管缺位背景下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发展,而美国基准利率的重新上升以及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最终触发了次贷危机。从世界范围看,这次金融危机是对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严重的结构性失衡的一次重大调整,以实现资本市场、金融资产在规模和结构上与其赖以存在的实体经济相匹配。从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美元作为世界货币为全球持有,但其发行量由美国独家掌握,这一方面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垄断利润,也造成了美国经济的畸形发展,同时埋下了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压力不断加大、金融投机盛行的隐患,这些隐患一旦突破平衡点,必然造成美国经济剧烈波动,进而引发全球危机。有的学者提出,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过分地追求完全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体制。过去20年来,美国一方面不断降低利率,导致美国居民储蓄率不断下降和债务负担率大幅上升;另一方面,推进金融自由化,结果助长了金融机构的赌博性行为,加剧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一些学者从制度层面分析危机产生的根源。此次金融危机呈现出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但这只是说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运行形式上的差别。从危机的根源看,它并没有超越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没有脱离生产相对过剩这一根本原因。旨在缓和生产相对过剩的金融衍生品创新与扩大需求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激化和危机的爆发。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虚拟化的条件下,危机实质的新特点是新型的生产过剩,即生产过剩已不仅是物质生产、实体经济的过剩,而且是虚拟经济、服务行业特别是包括金融业在内的现代服务行业的过剩;危机原因的新特点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表现为世界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世界人民有购买力的需求不足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是由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泛滥成灾引起的。

(二)金融危机的影响

学者们认为,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主要有: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体系和全球金融业;削弱了美元的国内购买力,加剧了通胀压力,从而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使国际贸易格局发生变化,对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推动了新一轮的并购战和财富争夺战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的重新组合;造成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悲观预期。危机从消费、投资与出口三个方面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冲击。在向全球扩散的过程中,欧洲金融市场率先受到传染,进而冲击到实体经济。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下降,通过进口渠道影响发展中国家,进而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增速不断下降。金融危机还通过对美国进口的抑制作用和对美国出口的刺激作用,改变美国的对外贸易规模和结构,收缩美国的贸易逆差,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将会受到削弱。这意味着过去10 余年来的国际收支格局将被迫进行调整。

(三)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各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大致可分为十类:降息;直接向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严禁卖空;注资、国有化或接管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债务进行担保;直接向实体企业提供融资;对住房抵押贷款借款人开展救助;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或提供贷款担保;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IMF向新兴经济体和中小型经济体实行援助。美国的反危机政策主要特点有:一是重在帮助金融业解决流动性问题,以尽快恢复市场信心;二是实施大范围的经济刺激计划,提振消费者信心;三是短期救急的同时也致力于长期意义的制度性改进;四是力图矫正美国的贪婪文化。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使用了可以使用的所有手段,但到目前为止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从当前来看,随着世界各国加大救市力度,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市场的信心,有助减缓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但金融机构的信用萎缩状态并没有消除,经济体内在调整也尚未完成,这些措施难以阻挡经济衰退的趋势;一些国家通过中央银行向市场注入的大量流动性资金,大部分停留在金融机构,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不会构成对商品的现实购买力,但会造成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危机的救助过程是市场不断退让、政府作用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过去30年来过分依赖自由市场竞争的校正过程,也是应对危机国际协调行动逐步加强的过程。

(四)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与应对

学者们提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限,但不能低估:给持有美国相关金融资产的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存在巨额外汇储备缩水的风险;受危机影响的外国金融机构变现其持有的各类资产对我国的经济形成冲击;导致外需明显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极大的下行压力。金融危机也给我国提供了较多的机遇:减缓了世界供求紧张状况,全球石油、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为宏观调控提供了空间;加快了世界金融、经济格局的调整,有利于我国提前进行全球布局;可利用世界经济低迷时期,保持本国经济的平稳增长,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相对地位。面对危机,我国应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根据现实的变化和要求适时调整和创新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创造力,把危机转化成为前进的动力和发展的机遇。有的学者指出,危机的影响明显地反映了近年来我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收入差距过大、增长方式粗放、对国际市场依赖过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对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明确解决问题思路。

从政策反应与复苏条件来看,我国具备走出危机的一些优势,但关键在于如何增强经济体的弹性,使政府投资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以及保证其政策效应的可持续性。应该全面地反思危机:一方面不能像市场原教旨主义者那样迷信市场是万能的,另一方面也不能误读“社会主义拯救华尔街”,否定市场的基本价值。我国应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以改革来应对危机:一是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弹性。二是打破地方保护,促进商品的顺畅流通。三是放松行业管制,提高私人投资的积极性。四是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着眼于中长期的科学发展。五是提高汇率弹性,使货币政策成为对抗外部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一)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学者们提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在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的同时引发了全球经济失衡、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全球金融动荡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彻底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本位制是否可持续,而美元本位制在短期内仍会持续,但在长期内将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进而难以为继。美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平等、不对称的,它既无法促进国际储备多元或者提供一个价值稳定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也不存在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更不能保证国际资本的正常流动。与历史上的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相比,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更大的内在不稳定性。因此,必须对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革与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汇率剧烈波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国际货币体系的这些内在缺陷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国际货币体系的长期发展方向不可能是金本位和单极体系,而是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体系的演化将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短期内,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的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中期内,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国际货币体系将向简单的多极缓慢发展;长期内,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的演变路径是:首先出现几个大国主权货币,每个大国主权货币周围会有几个小国货币与之挂钩;然后形成几个大国主权货币带领小国货币构成的多元化国际储备体系;最后在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基础上,再形成世界货币甚至是超主权货币。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在未来一个时期,把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操作措施主要有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目前仍无一种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能够替代美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现阶段目标是打破美元的垄断地位,建立以美元为主,其他主要货币为重要补充的多元储备货币体系。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使人民币逐渐成为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极,是打破美元垄断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性

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指人民币跨越国界,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及市场干预工具的过程,也就是人民币由国内货币转变为国际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原因在于:人民币国际化主要是通过市场驱动实现的;国际货币的使用具有惯性;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不会自动放弃其货币国际使用的各种收益。有的学者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外部需求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占全球比重的提升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在于贸易结算制度安排和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以及汇率制度。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由民间向官方、由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由部分国际化向完全国际化不断延伸和发展的渐进过程。首要目标是努力推进人民币亚洲区域化,依次实现贸易结算货币、金融产品计价交易货币、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为中国带来多方面的收益,但在条件不完全具备时,过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可能会给经济、金融体系带来很大的风险。有的学者认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在5—10年内是我们不能承受的:人民币国际化会削弱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使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变得易于波动;导致人民币加速升值,削弱我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人民币国际化还会衍生出必须承担平抑世界经济波动和对外供应人民币的责任及其后果。从基础条件看,国际上实施本币国际化战略的国家人均GDP普遍超过1万美元,而中国经济总量虽居全球第三,但人均还很低,贫富差距大;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也未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风险控制水平无法与欧美金融机构相比;我国社会体制与西方国家有很大不同,加之西方一些人对中国抱有戒备心理,期望人民币走出国门后受到普遍欢迎,是不现实的。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综合学者们的意见:人民币国际化当前的重点是通过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本土金融市场发展来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逐步改进;中期的重点是积极参与亚洲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区域格局的改进;长期的重点是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项长远规划和战略选择,也是我们参与国际货币体系重建的最终目标。作为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必须是国际贸易结算通用或选择性货币,是国际金融市场上可交易的货币,为此,就必须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使其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里,成为完全可兑换、可交易的货币。这是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性货币的基本前提。从不完全兑换到完全可兑换,是一国汇率机制改革所能做到的。而从可兑换货币到国际储备性货币,则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它体现了货币发行国经济规模、经济竞争力、良好预期以及经济社会文明、法制的水平。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战略和政策取向上可从两个层次上用“三步走”来概括:在地域扩张上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周边化、人民币区域化、人民币国际化的取向;在货币职能上也采取“三步走”,即坚持人民币结算货币、人民币投资货币、人民币储备货币的取向。应把扩大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作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突破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开展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发行人民币债券;发挥香港和上海两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微观基础,扩展中国银行业的海外业务。

三、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

(一)中国FDI的经济效应

有的学者认为,FDI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国内企业对FDI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薄弱,国内金融市场没有起到促进FDI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总体上来看,FDI提高了我国的失业率:一方面FDI的进入挤出了国内的无效资本,导致就业水平下降;另一方面,面对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国内企业被迫作出反应,通过裁员来提高效率,增加了失业人员。有的学者则认为,FDI没有降低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对外资企业挤出内资企业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商投资企业更多地进入了中国具有比较劣势的行业,这样外商投资企业必将利用其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增强这些行业的竞争能力,从而促进我国整体出口竞争力的提高。有的学者提出,FDI带来的资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高效化具有积极影响;由于我国FDI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不均,即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出口加工部门,导致我国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发展;当前,FDI引致的国际知识溢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但整体效果不明显。

(二)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学者们认为,我国利用外资战略已经逐渐从“重规模”转向“重质量”?熏从“重引进”转向“重吸收”,因此,进一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利用效率,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行业的建立提供特别的融资支持;继续提高引资质量并积极改善自身条件,充分利用FDI带来的国际知识资本的溢出效应;积极、合理、有效地引进外资,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大对外国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力度,优化引资结构,使之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目标相匹配;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更加有效地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在引导FDI流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同时,重视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我国出口结构向高技术产品结构转移。同时,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积极利用FDI,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本土要素的比较优势,注意加强国内相应产业链及配套网络的建设,加快跨国公司技术向本地的转化,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

(三)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学者们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显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一是出现加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处于提速的拐点;二是绝对规模较小,与经济大国地位不符;三是投资流出的产业结构偏向严重;四是流出地区结构中发达国家比重较低。上述特点是与中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状况的特殊性分不开的:我国仍处于直接投资入大于出的阶段;我国企业还处于产品和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总体低下的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还处于高耗能高增长的阶段。中国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流向我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比重很小,对最发达国家直接投资比例更小。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对香港特区、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高比例直接投资存量和流量存在水分,尽管表面上直接投资金额很高,但相当部分的实际资金并没有运用于这些地区。这些地区具有十分发达的离岸金融体系,公司管理体制宽松,注册手续简便,对资本流动限制少,使得无数企业设法在以上地区投资成立公司,造成巨额直接投资假象,而实际生产性资本则转移至别处。另一方面,技术落后使得我国直接投资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要大力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这不仅是要利用其规模经济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绕开贸易壁垒,真正使我们的企业成为跨国公司;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对外投资,需要慎重和妥善处理与当地的关系,不能是掠夺式的开采资源,更重要的是互利共赢;政策制定部门在制定了“走出去”的促进措施后,要跟踪关注“走出去”的效果如何,并及时地调整相关政策;对于国有企业的跨国并购和跨国生产行为一定要严格监控,要严防某些国企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对外投资。

四、贸易保护主义问题

有的学者提出,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新特点:一是形式多样,领域广泛。除了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还表现为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等。二是全球蔓延,手段隐蔽。保护主义在各种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都有体现,各国政府都高调反对保护主义,但一些国家试图钻国际规则的空子,给保护措施披上“合法”外衣。三是主要贸易大国用以限制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工具主要是非关税壁垒,发展中国家则较多地使用关税壁垒;四是旨在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对国际资本流动的保护主义重心从限制外资转向限制内资对外投资;保护主义风潮向劳动力跨国流动领域蔓延。有的学者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将给世界经济带来五大危害: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的贸易自由化受阻;贸易保护主义将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又会反作用于发达国家;把整个世界拖向更为深重的经济危机,孳生各种意想不到的恶果。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去全球化”思潮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的出现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反思。但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以及资本密集程度的差别,在经济衰退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其自身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际上比发展中国家还要大。

有的学者提出,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频发的渊源深远。对华贸易失衡、能源利益冲突、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危机应对等经济方面的根源,说明了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必然性和紧迫性。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总体性质基本上取决于美国国家核心利益,期望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在短期内有根本性变动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美国在其对华贸易政策中体现对其制造业的保护将会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学者们认为,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问题,一是要扩大短期内需,抵御世界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二是要继续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外向型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并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经济支持等;三是要实施和加快进口替代,为我国打击贸易保护主义提供条件;四是要加快外向型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五是要针对全球化对需求管理政策效果的削弱,可以考虑用供给管理代替需求管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惕和防范不应局限于旨在保护国内市场的传统保护主义,还应包括旨在夺取海外市场的进攻性保护主义;反对贸易保护的具体行动应当统一在我国全球战略之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某些发展未必没有对我国有利的作用,只要这种有利作用存在,就要充分利用;我国对贸易保护主义如此敏感,表明我国对外贸易过于集中,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外需,应着力对此进行调整。

五、主权财富基金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蓬勃兴起,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截至2008年底,全球约有40个国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规模达3.9万亿美元。主权财富基金是由一国政府拥有和管理的以外汇储备和商品出口收入作为主要资金来源?熏主要面向海外投资?熏并以收益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市场化、专门化的长期投资机构。学者们认为,主权财富基金与国有跨国公司一样,都是主权国家根据国家利益需要通过划拨国有资产而设立的、主要进行战略性投资、缺乏透明度的大型国有投资实体,是新型“国家资本主义”的最新表现形式和主要载体。主权财富基金的二重性质决定了它们运作的二重性:一方面,它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投资,追求收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利益的载体,其投资行为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取向。

学者们认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是主权财富基金兴起的根本原因,能源价格上涨是导致主权财富基金规模扩张的重要原因,而经济全球化则为主权财富基金的运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各国设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原因和作用主要是:跨期平滑国家收入,减少国家意外收入波动对经济和财政预算的影响;协助央行管理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冲销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跨代平滑国家财富,为子孙后代积蓄财富;预防社会经济危机,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支持国家发展战略。主权财富基金与世界经济失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世界经济失衡加剧使得新兴经济体、石油输出国和某些发达国家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从而为主权财富基金提供大量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又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失衡,其中,稳定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以投资低风险的美国国债为主要目标,在维持美国双赤字和提高世界经济失衡的持续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战略型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等高风险资产,投资范围涉及包括新兴市场在内的众多国家,极大地影响了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石油输出国之间的资金回流,从而对世界经济失衡的调整作出了贡献。

学者们认为,主权财富基金的兴起对内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对外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能够更加专业和合理地管理财政盈余和公共资金,起到了稳定财政和保障国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权财富基金可以在与货币当局进行充分协调的情况下,为稳定汇率作出贡献。此外,主权财富基金对世界金融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主权财富基金的资产及所产生的收益可能会对一国的公共财政、货币机制、资产负债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产生重要影响,设计合理的主权财富基金将对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但如果管理不当,也会带来财政风险。

参考文献:

[1]张明,付立春.次贷危机的扩散传导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2009,(8).

[2]吴晓求.关于金融危机的十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

[3]王永利.国际货币全球持有与其投放属地管控矛盾激化——全球金融大危机的根源的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2009,(5).

[4]彭兴韵,吴洁.从次贷危机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演变与扩散[J].经济学动态,2009,(2).

[5]卫兴华,孙咏梅.当前金融危机的特点与根源及应对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9,(5).

[6]简新华,于海淼.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新特征、影响与应对[J].中国工业经济,2009,(6).

[7]吴念鲁,杨海平.从次贷危机到华尔街风暴:微观机理、制度根源、应对策略[J].经济学动态,2009,(2).

[8]王晓雷.金融危机对美国对外贸易、贸易收支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9]朱民,边卫红.危机挑战政府——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政府救市措施批判[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10]王松奇,高广春.美国反危机政策评析[J].国际经济评论,2009,(2).

[11]张宇.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道路[J].经济学动态,2009,(4).

[12]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13]项卫星?熏刘晓鑫.美元本位制的问题及其可持续性[J].国际金融研究?熏2009,(4).

[14]巴曙松,杨现领.从金融危机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J].当代财经?熏2009,(11).

[15]王元龙.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与实施[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

[16]程实.次贷危机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发展:本位选择、方向和路径[J].经济学家,2009,(7).

[17]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18][30]王元龙.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财贸经济,2009,(7).

[19]刘曙光.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9,(4).

[20]柴青山.人民币国际化慎行[J].瞭望新闻周刊,2009,(14).

[21]赵燕?熏赵增耀.FDI与经济增长?押基于金融市场作用机制的研究——中美两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研究,2009,(2).

[22]杨扬,余壮雄,王美今.FDI对中国就业效应的检验[J].经济学家,2009,(5).

[23]杨长志.FDI是否降低了中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基于显示比较优势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5).

[24]陈继勇,盛杨怿.外国直接投资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基于资本供给和知识溢出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1).

[25]张广胜,周娟.FDI对城乡收入不均等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GMM分析[J].财经科学,2009,(2).

[26]王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的影响研究:1983-2006[J].国际贸易问题,2009,(6).

[27]冯鹏程?熏仲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及趋势展望[J].理论前沿,2009,(10).

[28]马光明.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不均衡成因解读[J].国际经济合作,2009,(4).

[29]黄静波,张安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动因类型的实证研究——基于1982~2007年的外向投资流向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9,(7).

[30]贺书锋,郭羽诞.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析:政治因素重要吗[J].上海经济研究,2009,(3).

[31]陈霖,龚雄军,李勇.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和应对[J].国际贸易,2009,(6).

[32]梅新育.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及其应对[J].国际贸易,2009,(3).

[33]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熏2009,(3).

[34]刘伟,蔡志洲,苏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后果及我国应对措施[J].金融研究,2009,(6).

[35]李兵,杨秀清,林桂军.当前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根源的经济与政治分析[J].国际贸易,2009,(2).

[36]梁碧波.美国的贸易保护“国家利益”决定抑或“利益集团”导向——基于美国制造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9,(9).

[37]谢平?熏陈超.论主权财富基金的理论逻辑[J].经济研究,2009,(2).

[38]宋玉华?熏李锋.主权财富基金的新型“国家资本主义”性质探析[J].世界经济研究?熏2009,(4).

[39]汪洋.主权财富基金、外汇储备管理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当代财经,2009,(8).

[40]罗勇.关注主权财富基金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9,(11).

[41]赵小平.主权财富基金开展对外投资所面临的外部投资环境和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09,(6).

责任编辑宫秀芬

作者:卫兴华 武靖州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济活动分析论文下一篇:初中教学发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