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2022-04-28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具备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的关键是校长的人格魅力,而校长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到教师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

摘 要: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营造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持者。因此,辅导员应着力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加强专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创新型人才培养;角色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及体系

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包括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等内容,还包括激发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等,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包含三个有内在联系的系统:一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发展来看,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应该重点培养他们不同方面的创新能力,从入学到毕业就构成了相对完整的创新能力培养时间系统;二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来看,院系领导、教师、学生会、社团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机构和人员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宽的外部创新环境系统;三是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即教学过程来看,创新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模式等,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系统。

二、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分析

1.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时间发展来看,辅导员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间系统中持续性最强。一般而言,辅导员伴随着学生开学、入学教育、适应教育、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规划、创业就业等成长过程直至学生毕业,是学生的大学生涯中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教师,充当着学生学习生活的示范者、疑难困惑的排解者、发展的指引者等角色。

第一,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水平、心理素质、情感态度等直接给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熟。第二,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大学生处于成长的转折期,期间往往面临各种问题与矛盾,涉及学习、心理、家庭、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等方面,这些矛盾需要通过辅导员老师的积极疏导,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扫除障碍。第三,辅导员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发展需求及专业发展前景、社会发展需要,鼓励学生从入学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整合相关信息及资源,在学生的发展中充当督促者、引导者的角色,从而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前瞻性指导。

2.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的重要营造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来看,辅导员是创新型环境的营造者,也是创新工作沟通的桥梁。

第一,创新文化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境因子,而辅导员往往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营造者之一,在校园文化、学风班风的传承与突破中发挥积极作用。第二,辅导员与学生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辅导员往往是院系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任课教师与学生联系的桥梁,而这些部门及人员等共同构成了学生创新能力的空间环境,如果他们能够在辅导员的协调下有序分工、相互协作,就会形成一个覆盖面很宽的外部创新环境系统。辅导员可以较好地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形成中发挥优势作用。

3.辅导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环节的重要支持者

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环节即教学过程来看,创新课程设置、更新教材内容、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旧的考试模式等,构成了一个前后呼应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教学系统,辅导员为配合保障教学系统顺利开展及优化教学体系提供了支撑力量。

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配合教学人员,建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做好整个大学期间创新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为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提供重要反馈,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传统的人才培养教学系统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然而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吃苦精神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所需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往往需借助于第二课堂来发挥作用,辅导员则成为学生理想信念人格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主力军。

三、对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角色的建议

1.提高责任意识,加强自身建设

高校辅导员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彰显了辅导员应该更加明确自身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职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及社会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尽的义务。因而辅导员应确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及使命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及业务素质。首先,辅导员应学习并实践创新型教育理念。其次,辅导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技能技巧,从管理上、服务上以及育人活动中体现创新性。再次,辅导员应建立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情感,真正用心投入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事业中。

2.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育模式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了解学生主体需求,激发学生主体创造性。在工作中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来对待学生工作,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创新方式、方法,做到“四个转变”——变灌输为引导(启发)、变被动为主动、变统一为差异、变务虚为务实,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创新氛围

校园文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大助推器,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辅导员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意思维的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必要的支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各种社团活动交流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能够成为学生的信息交流平台。辅导员要通过营造开放、公平、民主、自由、进取的文化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的塑造,学风班风的标榜,创建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平、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

4.加强专业教育,推进素质教育

对辅导员来说,增加学生对专业的了解与兴趣非常重要。辅导员要鼓励学生树立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好奇心及自信心,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精神并开发潜能,激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对学习保持激情。要加大教科研相结合的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学生在科研、生产的实践中培养实际的创新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方式。要加大通识教育,广博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这种欲望是促使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的重要动机,同时还要加大对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包括自学、观察、思考、想象以及独创等。还要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

总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辅导员应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方法,从细微之处全面做好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

[2]黄牧怡.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个系统[J].江苏高教,2009,(3).

责编:一萧

作者:张婧梅 王晗 李相豸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2:

构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的主旋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型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具备创新型领导力的校长的关键是校长的人格魅力,而校长的人格魅力将影响到教师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无一不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世界格局多极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高度知识化、信息化以及日益增多、日益完善的高科技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命脉,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更为广泛、更为深刻、更为加速,创新已成为时代的基本特征。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哪个民族和国家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就能迅速发展和强大;哪个民族和国家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就注定要走向落后,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之一是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宗旨就是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涌现提出了期望。这是关系到中国能否持续发展,实施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问题。普通高中作为人才培养根基,义不容辞要承担自己神圣而崇高的使命。

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速度与质量的关键因素。创新型人才的素质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有创新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要培养对新事物、新科技、新信息的敏锐感受能力。知识经济的增长已不同于传统经济那样依赖外延扩张型的大投入,而主要是靠知识创新和转化。这种结果要辅之以观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和文化的创新。二是要有广博的知识。当今社会,知识既急剧分化,又高度综合,虽然知识和创造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但是知识越广博,产生新事物、新观念、新设想的基本要素就越多,竞争中取胜的几率也就越大。三是要有创新的能力,即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共存合作和沟通能力。

一、普通高中学生的现状

普通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健全学生人格,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许多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心理学家们对个性人格品质与创造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创新绝不仅仅是认知与智力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个体人格的问题。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创造性的人,健康人格的人将以创造性的、生产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 1800多个自我实现者的研究表明,创造性是健康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人格越健康,就越富创造性。各学者的解释体现了人格与创造性的密切关系,因此,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有中学曾对367名高中生进行卡氏16PF人格测验将其结果和与常模进行的比较发现,高中生在乐群性、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五个因素上明显高于常模。这一测验所显示的高中生的人格特点,也表明了高中生的人格具有青少年人格五因素的特点,即外向性、宜人性、责任感、情绪性和开放性。乐群性与外向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是相联系的,表明高中生喜欢交往,渴望理解和支持。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和实验性是创造性人格的重要品质,是创造性人才应具备的人格。但是,由于本测验学生在有恒性、怀疑性、忧虑性和自律性上显著低于常模,说明中学生的人格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因素,这与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无关系。尤其是中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升学的压力逐渐增大,所以很容易出现人格的缺陷和障碍。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测查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格发展在男女性别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男生在恃强性、实验性和独立性上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比女生更好强、大胆、自信、少依赖。分析其原因,男性的好强与独立人格,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因素,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女生在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敏感性和紧张性上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的人格更表现出外向、依赖、重感情、轻松活泼、喜欢幻想、做事认真、好感情用事、人际关系复杂等特点。

依据高中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可以知道,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较弱的文化陶冶、较窄的知识视野、较死的教学方法等弊端,以及教育中过重的功利主义而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它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教育目的,强调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内在潜能的发展、文化知识的提高和道德行为的规范。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维、如何做事,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从更高的层面看,素质教育不仅高度体现了教育的人文精神,也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在更高层面上的统一和协调。

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及实施新课标以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升学率的影响,过分强化文化知识教育,形成了一套过窄、过深的文化课程体系,这套“应试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文化素质有明显缺陷,广泛适应和创造能力差。审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而是要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改革普通高中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民族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和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基础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而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要通过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人格教育来实现的。

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知识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包括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相邻学科知识。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丰富的知识可以促进能力的增强,强的能力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取。能力主要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普通高中的薄弱环节。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高的素质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注重素质教育,特别重视人格教育才能让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才能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智力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高中学生正处在人格发展和培养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健康人格成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较之于传统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探讨和研究。通过校长培训班的学习,结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实际,我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解放思想,改革课程结构,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重点

解放思想的精髓在于勇于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不是一种类型,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以及学生不能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工作中就很可能走老路、走套路,即使某些局部有些创新,但整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是不可能完全实施的。因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创新。目前,普通高中学生更多是追求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要求。这样的结果,使我们教学及教学管理的重点都放在学生的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上,教学方法也只是传承式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试取得高分,因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在知识的长河里,他们只会继承,但难于创新。我们要转变教学重点,应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上,这是创新的先决条件。通过研究性学习,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如测验所反映的学生乐群性特点,就是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合作、交流和团队精神有关。据有关调查发现,现代许多的科技创新成果都是集体合作的产物。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发适合本校特点的校本课程。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创新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它与高昂的精神状态、高尚的精神境界紧密相联。没有强烈的进取心、事业心和使命感、责任感,就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

2.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大力提倡个性化学习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个体差异万千,为了提高学生能力,应该大力提倡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其次,教会学生充分利用多种媒体(文字教材、网络课件、音像教材等)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资源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开展各种创新活动,如科技发明创造、音体美创新、数理化奥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恃强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独立性和实验性等人格特质得到健全和发展。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发展,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关键在新和异,实际上是一种创造,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甚至与教师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在新和异上作文章,鼓励学生尝试一点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哪怕是微不足道或幼稚可笑的东西,打破学生思维定式,萌发学生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并在学分上对富于创新的学生有所倾斜,以资鼓励。这样就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上营造一个思创新、求发展的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提供肥沃的土壤。

3.提高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创新的人才步伐

熊彼特(1883—1950),1912年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这包括:引进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例如,建立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创新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有创新理念和实践的创新型教师。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曾明确指出,没有创新实践的教师教不出创新型的学生,甚至由于对创新的不理解而压制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思想解放是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环境,创新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创新实践行为的通行证。

首先,要开展上岗培训,转变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充分掌握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进行教学的技术和方法,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颁发合格证上岗。鼓励教师多做课件,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其次,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在前台授课,学生在后台听讲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代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的引导、督导式教学方法。教师授课不是每章、每节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这些章节,答疑解难。第三,在教学中,尽可能挖掘教材中的思考点,提出教师的富有个性化的观点和建议,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在无数次的智慧火花的碰撞中锤炼出创新人才。第四,要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制度。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特别要转变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第五,教师讲课应贴近社会、时代、生活,让课堂成为活生生的社会,把各种社会现象、学科前沿知识、高科技引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了解社会的窗口,学生工作、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难以解答的问题也能在课堂上提出,寻求老师及同学的帮助,让课堂成为学生实际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这样形成了社会大课堂,课堂小社会,教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良性循环。这种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我们还必须注意到,既然是创新,它就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是一种“闯”和“试”,因此,创新有时还要面对和承受政治上、工作上可能出现的各种艰难和风险。思想懒惰者、素质平庸者固然与创新无缘;具有一定素质和能力的人,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进取心,不排除个人的私心杂念,即使看准了的,也未必就会“大胆地去试、大胆地去闯”。因此,创新人才需要建立完善的机制,营造良好的氛围。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体制、制度和规章,鼓励、督促与保障,既允许探索与试验,也允许失误和修正。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的失误与代价持理解宽容的态度。

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格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依靠创新型校长领导力,彻底改变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培养观,彻底转变高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倾向,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人格真正得到全面发展。针对目前学生人格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依靠校长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人格品质的优化和培养上,要加强和重视对学生的自信心、责任心、情绪调控能力、挫折忍受力的培养;要尊重学生人格发展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人格培养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活动,有效地消除和解决学生人格发展中的缺陷和障碍,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河婆中学)

作者:张新喜

人格教育培养创新论文 篇3:

以生为本,实现语文创新教育

[摘要]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课改的真谛,在于以生为本实施创新教学。语文创新教学必须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摒弃浮躁、肤浅、作秀式的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开发、唤醒学生创新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创造动机,促进学生形成创造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关键词]以生为本 语文教育 创新教学

[作者简介]李梁(1965- ),男,浙江温州人,温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儿童文学和课程教学法。(浙江 温州 325035)

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以来推行的新课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要求最高的一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开始的实验区试行到后来的全国推行语文课改,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总结出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方面而言,不少教师还存在着浮躁、肤浅、作秀式教学现象,有悖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和精神。这些现象的实质在于对新课程标准的领会处于浅层次状态,没有真正从教育本质和新课改的实质意义高度来认识新课改、实施新课改。语文教育的本质是立人,新课改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践行新课改的真谛在于以生为本,实施创新教学。对于语文课改来说,只有立足于这个出发点来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和进行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新课改的预期成效,真正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一、着眼关怀,注重以人为本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发展科技、发展文化等职能,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发展人的个性的职能,在很长时间里被忽略了。从根本上说,教育是一种关于“人”的生产,是一种关于“人”的关怀,关于“人”的塑造。正如近代教育理论奠基人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教育要根据社会、个体发展的需求及个体成长的规律,对个体进行塑造,塑造成符合社会需求、符合个体成长特质的健全的“人”。学校教育,通过课程的设置,教育教学活动的完成对个体的学生进行塑造。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立人”的任务。语文课程既要完成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任务,还要承担起承接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大任。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特别是语言能力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而这对人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是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钥匙。语文教育应当视学生的言语行为为其生命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探求每一个生命的特质加以发展,因而,语文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人是自我的,又是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促进两者的统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宗明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联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同时,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是思想的外壳,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人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进行交流以实现自我与社会的统一。在此过程中,人既继承已有的文化,又要创造出新的文化。由于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的原因,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强调语文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极少关注个体的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忽略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

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个性的发展。巴班斯基说: “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有独特个性的人是语文教育的不懈追求。语文教育个性化的实现应体现在语文教学的人性化、个体化上,体现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语文创新教学就在于以学科独特的个性去张扬学生的人文个性,以情的激发、美的熏陶、理的启迪引导学生感悟,以教师独特的人格魅力去健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由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语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应重在对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个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而每个学生的天赋、成长环境不同,思维特征也千差万别。学生年龄尚小,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亟须训练和发展,但他们的想象力丰富,思维少了许多成年人的框框,总是会迸出让成年人惊奇的极具创造力的思维火花。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他们大胆思索,勇于实践。语文教育的创新,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个性发展架桥铺路,为个性发展搭台唱戏。因此,语文教育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人文教育和主体教育,重视人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建构。既促进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既满足个体生命需求,又通过生命个体的自由发展来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才是真正的“立人”,语文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也是践行新课改的出发点和归宿之所在。

二、强调全面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立人是教育对学生的关怀,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立人”呢?立人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共生体。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科学需要人文导向,人文需要科学奠基。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学的基础和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这是将科学性与人文性和谐共生的最好体现。一味强调工具性漠视人文性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伤害;一味强调人文性抑制工具性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损害。只有将两者和谐共生,才能和而创新。语文就是培养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其他学科的学科,是解决学会学习原认知问题的。语文以外的其他学科,都是以语文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需要学生凭借语文能力进行学习。而语文学科正是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凭借语文能力更好地形成相应的学科能力,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因此,语文是百科的基础,也是立人的基础。

在以立人为本的视野下,我们再来进一步认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创新能力或称创造力,是人的一种综合性心理素质。它有三个主要构成成分:一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是创造性个性倾向,三是创造性表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在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播种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打好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语文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

(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构成教学活动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四个要素。语文教学曾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本,新课改以来,这种状况已经得到较大的改善,但教师仍过于强势,学生的地位仍处于被动。学生不是演员,教师不是导演,教学过程不是教师的灌输过程,而是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教师的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

语文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价值和独特的品质。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不断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其主体性进一步发展。语文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课堂不是教师展现才艺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为出发点,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积极开放语文教育渠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育渠道、课程资源的开拓息息相关。其实,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新课标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不是“用教材教”,而只是在“教教材”,学生的学习被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的视野被框定在教科书中,知识和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语文阅读来说,应该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中的“大教材”观,应该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教科书之外大量阅读、大量感悟。将一切适合阅读的文字材料当做教材,从书籍报纸杂志中学,从影视中学,从广告中学,从网络中学,即从周围的生活中学。美国教育家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育应拓宽语文课程资源的进口渠道,辐射到生活,辐射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熟悉生活,把学习语文与了解社会、理解生活相结合,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要。

(三)坚持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观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观。语文教学是一个由多元因素构成的综合体,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策略系统中,教学方法是最具创造性和生命力的部分,它是师生生命意识能量交流的支点。语文新课改体现出以生为本的观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生本教学方法观指导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提倡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推崇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转移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学生自主学习并非是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各行其是,教师予以廉价的喝彩,任何文本都蕴涵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自主学习的实质意义在于学生能自行感悟、领略其中的底蕴并予以补充、臧否与评价;自主学习也并非那种在一节课内反复让学生进行分分合合的合作性学习,那种形式上的作秀并不可能使学生通过个体认真、深入地钻研真正达到学生之间相互启发与补充的效果。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展开的,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充分展现他们的创造能力。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一个激发机制,学生有了成功的表现,会对自身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催发更多的新思想,这种激励更多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学生这一学习主体,来自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贯穿于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等整个学习的自主过程,也渗透在学生与教师、同伴,乃至与学校之外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之中。

(四)重视语文的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其内在含义是指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应区别对待。语文的个性化教育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发展学生个性”的语文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语文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个体的不同的个性发展基础上的。学生个性、学习基础千差万别,为了尽量开拓各个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培养在语文学习上的创新能力,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语文教学是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语文个体化教育,要使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因而,要实现语文个性化教育,就必须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两个方面。语文个性化教育,要求教学不必强求一律,而应以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发挥特长为目的。语文新课改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必须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五)注重健全人格的塑造

人格,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且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成为现代教育的必需。语文课程在人格教育方面独具优势,主要是从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与文章读写的教化作用所体现的。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的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人格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语文教学内容思想性强,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把塑造学生人格的工作真正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想内容,用范例来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完美人格的不断追求,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能力及课文特点来考虑塑造学生人格的具体措施。

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厚而严格的,热爱美好事物而仇恨丑恶行为的真正的公民,我们就该真诚地对待他(她)。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世界何等美好”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为这个世界行善的冲动、一种回报的渴望甚至一种责任感。让每个学生的人格日臻完善,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挖掘自身智力的最大潜能,激发创造动机,形成创造行为,培养创造性人格。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试论教育规律的实现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3).

[2]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3]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前苏)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伦理学的一封信[J].教育研究,1983(8).

[5](美)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声,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6]高京.语文教育中应渗透人文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

作者:李梁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发展中的幼儿教育论文下一篇:职工教育企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