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2022-10-31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目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都在改革----“高效”课堂。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原有知识、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下面结合《黔之驴》等课文的教学,就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谈一点浅见。

一、抓住情景体验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学习新知识时,教师要创设认知所需要的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自我探究。

笔者在《黔之驴》的教学中,以畅所欲言说成语来引入新课。学生纷纷发言,说了许多含有动物的成语。紧接着,引入动画片欣赏的环节,主要是抓住情景体验这一点作为教学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为整堂课的成功开了一个好头。首先,含有动物的成语多半都是来自寓言故事,抓住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易于接受的心理特征,既方便学生对“黔驴技穷”这一个成语(寓言故事)的理解,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前的踊跃发言、相互提醒补充是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合作、探究的前奏,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而且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第三,妙趣横生的动画片,让学生对外强中干、愚蠢无能的驴和勇敢大胆、小心谨慎的虎有了真实、客观的体验,实现了书面形象与动画形象的契合,从而产生发自心灵的快乐,真正进入乐学的状态。

二、抓住语言感悟 引导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

义务教育阶段阶段所选的都是较为浅易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能力。可以安排学生搞好预习,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感知语言,让学生学会有条理的记录下自己的困难、疑惑,在课堂上简要表述个人或合作探究中的难点、疑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

在具体操作时,笔者抓住语言感悟这个文言学习的关键,利用朗读这一文言学习的基本方法,设计探究过程:一是反复朗读体会语感。通过学生朗读及相互点评为主、老师适时点析为辅的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疏通文章字词,把握文章的大意,更深入地感悟、理解作品,体会文章的情感,把握文章的特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根据不同感知层次的要求,设立不同的目标,笔者一般要求一读懂大意,二读品重点,三读入情境。一读懂大意,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朗读及讨论,达到正音、掌握大意的目的;二读品重点,让学生在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的同时,明确所要表达的重点、要义,另外再结合本文的特点掌握朗读的节奏等问题。三读入情境,就是学生在朗读中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当然,这是较高的赏析要求了。让学生在朗读及相互点评中培养他们自学领悟,在于学生的寻疑探究,疏通文意的能力,逐步形成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技巧。这里重点在学生的自学领悟,教师仅予以点拨,要求学生心里有所得即可。比如在《陋室铭》中,笔者引导学生在朗读点评中理解好自己不懂不会的难点、疑点,抓住文章体现“惟吾德馨”的方式方法,诵读与会意结合,诵读与点拨互动,在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意,读出语气感情,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

二是设计抢答赛、质疑接力赛等导向性的环节,激起学生寻疑解惑的兴趣,创设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语境情境,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释疑,教师隐居幕后,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质疑和合作探究。对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集中加以点拨、讲解。这样,教师重在点拨指导,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自然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抓住合作探究 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尝试学习机会,以使他们的个性尝试中得到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强调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探究进行到这里,我们并不能因此满足,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被打开的思想,进一步引导到深化对文章的把握上来,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黔之驴》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对“黔驴之技”的探讨和文章寓意的探讨的环节。当问题提出后,教师并没有及时给予每一个问题的参考答案,而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和教师的适度参与,使有些问题得以明确。这样,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性,而且使不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为学生的学习留下较大的学习空间与自主性,这样将对学生们可持续性发展学习奠定初步的基础。

但由于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往往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有些问题甚至是很幼稚的。面对这种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对于必须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解决的问题采取暂时“存疑”的方式;对于学生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合作答疑来处理;对于某些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要求学生交流,其他同学补充,从而达成共识。

四、抓住激励评价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指明方向。这是探究式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在《黔之驴》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课文拓展”和“课后阅读”的环节。“课文拓展”中以驴利用聪明才智战胜老虎的结局为要求让学生“奇思妙想编故事”。学生当堂编写故事、朗读作品、相互点评、老师点析,以巩固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探究的成果,巩固学习的成果,把知识建构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结合“课后阅读”的拓展、积累,达到让学生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目的。

学会是前提,会学是方向。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们所要抓住的是与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情景、语言,是课文的内容与外在的形式,是教学的种种手段,要放飞的是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创新精神,是学生们相互诘问与合作,在否定与肯定中萌芽、壮大的自我发展意识,是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坚韧不拔、励志创新品格的认可与追求。通过各环节的设计、情境的创设、精心的设问,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充满愉悦的情绪,积极自主的去探索、发现,并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去感受,去领悟新知,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这样,义务教育阶段文言文教学也会乐在其中了。

第二篇:一线探究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有关古文学习新规:初中: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

而中高考,作为教育体系的指挥棒,提升古诗文在中高考中的权重,已成大势所趋—— 今年9月开学后,全国初中语文教材将全国统一,新语文教材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就是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2018年中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就在原来的64篇的基础上增加了10篇。 这意味着未来的语文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分值增加几乎成定局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显示:

从2016年起北京高考英语分值由150分降至100分,语文由150分增加至180分。 北京是全国的风向标,因此有言论称,这轮高考改革方案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大分语文”时代即将来临。

现状分析:

初高中,两个独立的教学体系,无论是从新课程标准以及新编教材,还是教与学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具体体现——

学生的脱节——文言知识衔接、古文阅读能力衔接和古文学习心理衔接三方面脱节 教学的脱节——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上的脱节

应对举措:

趣味典籍阅读,促进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产生发展 语法先行介入,培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理性思维 统筹考核步调,协调中高考文言知识考察的渐进性 改革思考:

第三篇:必修五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目标:

1.区分实词、虚词。

2.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 3.掌握主要的文言句式。

教学重难点:现代句式和古代句式的语言区别。 教学方法:运用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文言文以简约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文言文是“言”“文”并重的,这里的“言”,即文言知识,如实词理解,句式辨析等,今天我们就来梳理探究文言词语与句式。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一、 文言词语

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包括名词、动

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虚词: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 兼词:兼有两个意义和作用的词。 如:投诸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置杯焉则胶

风雨兴焉

(一)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

之(高考考试大纲,共18个)

虚词的作用

表结构关系(请息交以绝游

木欣欣以向荣)

表示特定的语法关系(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作定语后置的标志(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

突出语气(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表示时间(彼且奚适也) 多义虚词

文言虚词虽然不多,但是绝大多数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某些虚词有多义现象,用法比较灵活。

《逍遥游》练习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一: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理解常见虚词在上下文里的具体作用。 练习一

比较并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于”字

积于今六十岁矣 ——表时间,到 而大声发于水上——表处所,从,在

1 业精于勤荒于嬉——表原因,由于,因为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表对象,对,对于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比较,比,超过 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范围,在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表被动,被 鱼跃于渊——表处所,从

求救于术(袁术)——表对象,向 逢蒙学射于羿——表对象,向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表被动,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学习文言虚词的方法(要求)二: 掌握常见文言虚词的通常用法

(二)学习文言实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一词多义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掌握其意义。 示例一:属

shŭ:

隶属,归属: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类: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zhŭ:

连缀,写:衡少善属文

嘱托: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示例二:兵

兵器: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军队、士兵: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兵(《信陵君窃符救赵》) 战争、军事: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慢》) 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词义 练习

①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动词 断绝《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动词 隔绝《桃花源记》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动词 横渡《劝学》

④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动词 停止 消失《石钟山记》 ⑤ 以为妙绝

形容词 到了极点《口技》 ⑥ 佛印绝类弥勒

副词 很 非常《核舟记》

⑦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副词 完全 绝对《促织》

绝云气,负青天

动词,直上、穿过(《逍遥游》) 2.古今异义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节词误以为一个双音词。 铁骑突出刀枪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腹犹果然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3)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悦亲戚之情话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2 先帝不以臣卑鄙 3.词类活用

在教材的基础上补充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译为“向(朝、往)”•“从(在、当)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表示比喻,可译为“像••一样”“像••似的”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

或棹孤舟

襟三江而带五湖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然后图南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使动用法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谊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眄庭柯以怡颜

徐孺下陈蕃之榻

而征一国者 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乐夫天命复奚疑 名词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第二课时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 表判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⑵夫战,勇气也。

⑶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⑷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诚”表判断。 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8) 宾主尽东南之美。

3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⑷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4、主谓直接表判断的。 ⑴荀卿,赵人。 ⑵刘备天下枭雄。

5.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予本非文人画士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

(二)被动句

一、“于”表被动

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见”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三、“见„„于”表被动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四、“为”表被动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为„„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六、“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余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七、动词本身表被动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八、“受„„于”表被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四)倒装句 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⑴古之人不余欺也。

⑵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4 ⑶忌不自信。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⑵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五)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

(六)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 1.中心词+定语+者式结构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 寻找能够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2.中心词+之+定语+者式结构 率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百人

率领谢庄精通武艺善于格斗的少年 中心词+之+定语式结构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佩带着长长的长剑,戴着高高的帽子 都督阎公之雅望

有崇高声望的都督阎公 中心词+数(量)词式结构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顿有时(就)吃掉一石的粮食。 铸以为金人十二。

用它铸成了十二个金人。

4、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 ⑴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⑵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⑷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三、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举例

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劝学》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因利乘便、翁牖绳枢、揭竿而起、云集响应、度长契大、同年而语——《过秦论》

5 今是昨非、欣欣向荣——《归去来兮辞》)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萍水相逢、老当益壮、命途多舛、达人知命——《滕王阁序》

成语具有文言虚词现象

一蹴而就——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侧目而视、同日而语——而,表示修饰关系。 动辄得咎——辄:就。动不动就受到处分或谴责。 逃之夭夭——出自《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原来形容桃树十分茂盛,后因“桃”和“逃”同音,人们就用来表示逃跑的意思。这里“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刮目相待——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其中“相”的意思是第三人称,他。

成语“无所不为”的“所”是特殊代词,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名词动用

未雨绸缪——绸缪:紧密缠缚。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准备。 密云不雨——满天乌云不下雨。比喻事物正在酝酿,一时还没有发作。

不胫而走——胫:小腿。没有长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使动用法

兵不血刃——兵:武器;不血刃:不使兵刃见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曲突徙薪——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意动用法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师心自用——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通假字

善刀而藏——善:善通“缮”,擦拭。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厉兵秣马——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状语后置

持之以恒——持:保持,坚持;恒:恒心。有恒心地长期坚持下去。 宾语前置

吞舟是漏——本指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 时不我待—— 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第四篇:《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教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2、我们在阅读文言文遇到实词时,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意义?

3、宾语前置有哪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同上123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文言词语

(一)词类活用

师: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某些实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 (探究问题

1、词类活用中意动与使动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果: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①到例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④到例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

第五篇: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它要求学生在提高文本感受鉴赏的基础上,增强对自身阅读能力的应用拓展,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教学方式落后、学生主体性不强等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在教师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应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阅读教学被教师架空,教师采用牵引式教学方法知识阅读教学处于尴尬的教学境地,审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应足阅读教学目标,实推进阅读教学改革井寺别是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等均是促使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教学的生命在于教学的有效性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要切实推进阅读教学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在学习中深入探讨和反复的讨论(研究,就是在不断地进行学问的探索,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以科学的探究精神为基础,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让学生寻求真正的自我,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尝试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文阅读能力。

一、培养学生深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没有兴趣的阅读无异于繁重的劳作!学生苦不堪言!享受不到阅读所带来的乐趣!会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而不利于阅读活动的顺利高效进行" 尤其在高中阶段!在高考压力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高考展开!阅读也多是一些功利性阅读!而根本谈上阅读兴趣"在高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展现教师的魅力" 学生对学科的喜好程度与对教师的喜爱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生喜爱教师自然会对教师所任教的学科产生深厚的兴趣" 试想如果学生不喜爱教师!与教师处于对立关系中!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语文学科!喜欢上阅读呢’ 因此! 在平时我们要向学生展现一个值得尊敬与喜爱的教师形象!要外有形象#内有气质!以良好的外在形象#扎实的专业功底#独特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进而实现情感#态度的正迁移"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使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习能力。学法指导一般有:紧扣教材特点;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应注重课堂教学设计,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参与机会,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主动探究,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课文结构的过度分析,虽然通过拆解课文能够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够培养学生快速写作的模式。但这种机械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这种教学理念,将直观的结论收起来,在提升和培养学生语感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通过这种教学理念的转变,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解读过程的创新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讲解课文《狂人日记》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和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进行文章内容的自我阅读。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开展主题式阅读,将阅读的主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自主地选择不同的书籍,只要符合主题,就可以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可以利用课堂时间来让学生充当小老师,讲解自己阅读的书籍。

三、加强对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更注重于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不仅要对学生提问,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提问,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更深入思考。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0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发展,对于语文探究性阅读的重视也在不断的增强,所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在慢慢地凸显出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行探究性的语文阅读,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总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作为语文教师,唯有不断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素养丰富自身底蕴,盘活教育资源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新方法赴学生在快乐的阅读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开辟语文阅读教学新天地。

参考文献:

[1]程玄福.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9).

[2]姜振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四个转变[J].品牌,2014(10)

[3]李海芳.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2).

[4]沈云振.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探究[D].延边大学,2011.

[5]刘媛,雍蓉.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浅析[J].].学周刊,2013(11)

[6]林庚华.试论探究性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运用[J].语文学刊,2013(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西安旅游攻略小吃篇下一篇:小班安全公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