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2-12-02

第一篇:再谈中学生作文指导

再谈小学生作文指导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说、写、读,改的思维延续和发展,同时又是学生多方面能力和水平的综合反映。

关键字:作文说 读 改

“作文难”一直是教师、学生及家长长期以来的共识。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地位的作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何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呢?文中就如何说、读、改进行了简单的讨论,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课程整合练习说写

学校开设了陶艺、剪纸等实践活动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的陶艺课成了学生们最期盼,最喜爱的课。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气氛热烈。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引导,使陶艺课成为练习说写的天地。

“玩泥巴喽!玩泥巴喽!”同学们唤呼雀跃直奔陶艺教室。多么诱人的小玩艺儿,多么精美的艺术品,同学们一边驻足欣赏着,完全畅游在艺术的天地里。当他们做陶时,四十多双小手在专用桌上敲、捏、塑……一件件作品层出不穷地送到我的面前展出,从心里不得不为他们灵巧的小手折服,真是童年想象无限创意。绝妙的是同学们让泥巴成为艺术品的同时,无意中把自己也扮成了“孙悟空”、“洋娃娃”。个个喜上眉梢,有说不完的快乐和大家一起分享。那一刻,课堂看不到紧锁的双眉,看不到久搁的笔,听不到干枯的语言,似乎人人得到了一支马良的神笔,得心应手地表达着亲身的体验,心中的快乐,笔尖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说”是我们作文指导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说作文有两种方法:一是说部分,即把文章分为开头、中间、结尾三个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说。如请几名学生说出自己文章的开头,万事开头难,文章的头开好了,下面的内容也就跟着出来了。并且教师要引导学生评议:这个开头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不太好,该怎样修改、补充等。二是说全篇,学生说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修改。在作文指导课上,学生说作文占据80%?以上的时间。笔者在指导低年级学生说作文时,一般采用先说部分再说全篇的方法,指导高年级学生说作文尽量用说全篇的方法。

例:要求学生写《我喜爱的小物品》,屏幕上展示了十几种学生喜欢的小物品。如:会笑会哭的洋娃娃、小狗储蓄罐……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一种物品,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口述介绍,这样就使枯燥的文字变成了五彩斑谰的画面,学生会说了,写下来就是一篇好作文。

说作文有两个好处:一是锻炼学生当众说话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完整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二是发挥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的传、帮、带作用,给作文有困难的学生带条出路。

要注意的是说作文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以点带面。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二、读习作找不足

经过上述步骤后,学生感觉写作文就容易些。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我要求“以说为本”,把上课说过、修改过的文章写下来就可以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要求他“写作要有联想”,把自己的文章加进合理的想象,使写出来的文章比说的作文更加出色。

读作文的方法有三种:一是边写边读。二是写一段把前面的所有段落都读一遍。这样,文章结尾写完时,开头和中间已读过几遍,避免了作文语句重复、前后矛盾。三是作文后完整地读,一般要读三遍,分别是检查词句是否通顺、有没有错别字、表达情感是否到位。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文,懂得欣赏自己的作文是作文训练的重点。只有出声读、反复读,学生才能读出这句话有没有毛病、哪句话要写,哪句话不用写、这个词与那个词搭配得合不合适。让学生读自己的作文,实际上就是给自己的作文挑毛病,指出不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强化自我修改

学生自我修改习作的过程,是一个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通过朗读,发现不足、找出自己文章的毛病,再动手改,改后再读,读后再说,说后再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提高自我修改能力,而且能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中,不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丰富写作智慧。这样,既发展了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能力,又培养了自己动手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

有位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学生的作文是练出来的,不是老师批改出来的。”笔者认为说的非常好。经过学生自己说、读、改的文章,再在小组里说、读、评、改,然后交换读、说、改,最后才到教师手里。对于这样的学生作文,我都给以肯定。俗话说:“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人都有自尊心,学生也一样,他们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赞许、羡慕,自己也会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十分注意学生这一心理需要,尽量使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对自己有信心,对作文越来越有兴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只有经过长期的说、读、改训练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马云鹏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张华 课程与教学论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巢宗祺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1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桥区苗安乡李圩小学

第二篇:再谈高考作文试题的

再谈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

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常海山

浙江省平湖市新华爱心高级中学陈海生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学生模仿或玩弄文字游戏,而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获得体验、感悟人生、享受真善美,并用语言文字将这个过程和结果有序表达出来。作文教学要把引导学生“说真话”放在首位,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现实生活,教会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和素材,用自己的眼睛描述现实生活,用身边的人和事诠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用丰富多彩的鲜活材料使文章有血有肉。 把逻辑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这是今年“指挥棒”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感悟能力我手写我心从生活中选材逻辑思维形象思维

2006年7月,笔者在本刊上发表了《浅谈高考作文的‚指挥棒‛意义》一文,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了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的‚指挥棒‛意义。一年过去了,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又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本文试从作文教学的角度谈谈粗浅认识。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纵观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考察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成为基本的命题意图。上海卷《必须跨过这道坎》题目本身就是关于人生经验的一个论断,含有哲理意蕴。考生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感悟不出这句话的意蕴;没有对人生、尤其对自身成长经历的感悟,写不出内容充实、有感染力的文章。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四川卷《一步与一生》,宁夏卷《机遇与坚持不懈的精神》,山东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等题目,都极富人生哲理,都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感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心理活动,更是写作活动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作文是什么?就是作者把自己对世界,也包括对自己的观察、发现、认识用文字描述出来。这是一个由‚感受‛到‚悟得‛的心理发展过程,即‚感悟‛的过程。作文教学的本质,不是教学生模仿或玩弄文字游戏,而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获得体验、感悟人生、享受真善美,并用语言文字将这个过程和结果有序表达出来。‚感悟人生‛与‚运用语言文字‛是作文教学的两大主题,‚感悟人生‛决定了作文的灵魂和骨肉,‚运用语言文字‛决定了作文的形式和技巧。笔者注意到,不少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忽略或轻视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却偏重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如怎样拟题、怎样安排结构,怎样使语言华美,怎样迎合阅卷老师的心理,甚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背范文的歧途上,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

二、引导学生写出真实的自己

真善美永远是包括文章在内的所有精神产品的最高境界和评价标准。作文教学要把引导学生‚说真话‛放在首位,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虽然如今的学生作文,多半是‚受命‛而为,并非作家式的自由写作,在主旨方向、题材范围、文体形式等方面受到某些限制,但这并不与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相矛盾。相反,在一定的限制内,培养学生写出真实自己的能力,对学生端正文风、提高作文水平、完善人格是极为有益的。这也就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为什么凸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湖南卷《诗意的生活》),‚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辽宁卷《我能》),‚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 阐发你的思想观点‛(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在你的记忆深处‛(江西卷《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等诸如此 1

类的要求的原因。题目中即便没有明确要求‚写自己‛的语言,‚写自己‛也是所有题目中蕴含的题意。如果我们不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加强‚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指导,学生怎能写出好文章呢?当然,写出了‚真‛未必一定‚善‛和‚美‛,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正确引导了。

三、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写作材料的能力

笔者连续接高三班,每接一届高三都发现,学生作文言必称‚古贤‛,要么举‚外杰‛。几乎不分题材,都要引述屈原、陶渊明、司马迁、李白等中国历史人物,或者拿破仑、海伦〃凯勒、比尔〃盖茨等外国人物,似乎少了这些材料就没话说,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文化底蕴‛。这不应该怪学生,还是教师引导有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什么叫‚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就是为现实生活而写,就是写现实生活。综观文章大家的作品,哪篇不是现实生活的人和事深深触及了作者的灵魂,诱发了写作灵感,激发了写作动机,创造了警世名篇?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现实生活,教会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灵感和素材,用自己的眼睛描述现实生活,用身边的人和事诠释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用丰富多彩的鲜活材料使文章有血有肉。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高考作文少了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题目,虽然个别题目离学生的生活远了些,但完全与学生生活不沾边的题目消失了,这是一大进步,表明‚让学生有话说‛、‚说学生自己的话‛的命题原则已成为共识。‚指挥棒‛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把逻辑思维训练与形象思维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写一篇富含意蕴、文辞优美、感染力强的好文章,需要多种语文能力,其中,思维能力起决定作用。如,说理的文章,主要靠逻辑思维,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叙事的文章,主要靠形象思维,解决‚什么人‛、‚做什么事‛、‚过程和结果怎样‛等问题。作文教学应该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上。

在人们的认识上,初中主要写记叙文,高中主要写议论文。那么,前者注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后者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当然的了,笔者不敢赞同,这可从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上找到理由。请看下面的题目:《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江西卷)、《行走在消逝中》(浙江卷)、《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山东卷)、《传递》(广东卷)、《诗意的生活》(湖南卷)、《我能》(辽宁卷)。这些题目,仅用一种思维形式能写得好吗?以《诗意的生活》为例,该题文体要求是:‚议论文或记叙文‛。难道写议论文就只能回答‚什么是‘诗意的生活’?‛‚我们有哪些‘诗意的生活’‛,‚怎样才能过上‘诗意的生活’‛这些问题吗?难道在议论中没有一件乃至几件‚诗意的生活‛活生生地在作者头脑里浮现?难道在记叙‚诗意的生活‛时没有对‚诗意的生活‛的理性理解?难道作者心中的‚感‛、‚情‛、‚理‛是分离开来的?答案是否定的,写好这篇文章,要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发挥作用,理解、形象、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

引进文学元素,是今年高考作文题目的一大亮点。除《诗意的生活》、《语文,我心中的一泓清泉》、《行走在消逝中》外,像《怀想天空》(江苏卷)、《提篮春光看妈妈》(安徽卷)、《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几种理解的‚看法‛》(北京卷),都在文绉绉的语言里,闪烁着理性的亮光。非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非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和活泼的形象思维,难以写好这些题目。

当今高中作文教学在思维训练上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多数老师偏重于议论文的教学,过分强调理性思考,而忽略形象思考;过分重视逻辑结构的安排,而忽略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规律。有的甚至教给学生走捷径的方法,如全文安排几段,怎样提出论点(或问题),怎样分解分论点,怎样选择正反论据,结尾怎样照应开头等,即使写散文,也用议论文框架。诸如此类的‚模式‛,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能适应未来高考的

质量检测。把逻辑思维训练和形象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这是今年‚指挥棒‛给我们的启示。

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的文化教育和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融入社会、感悟人生,指导学生‚用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己,使学生的生活态度更积极,思维方式更科学,学习习惯更健康,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是高考作文试题这个‚指挥棒‛给我们提的‚醒‛。

常海山,特级教师。

通讯地址:上海市嘉定区金沙路168号

邮编:201800

工作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嘉定外国语实验高级中学

电话:021-270451430396-3868572

第三篇:大学生思想汇报:再谈奉献精神

敬爱的党组织: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子,俯首甘为孺子牛。”而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则很好的解释了“孺子牛”精神的内涵。他体现了一种谦卑的人格魅力,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内在本质,体现了在索取与贡献坚持滴水之恩涌泉报的自我奉献精神。爱恩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索取什么。”我想共产员就需要这种“孺子牛”人生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曾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作为党员应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情为民所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要树立和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他的著名“工具论”中曾指出共产党员应把自己当作人民群众的工具,为人民服务,要以“奉献”和“利他”为原则这也说明了孺子牛的精神。回首风雨90年**历程,这样的“孺子牛”不胜枚举,就近几年而言,如雷锋,焦裕禄,郑培民,任长霞和孔繁森等等,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们不贪名权不谋私利,不畏艰苦,以俯首的姿态一直做着“吃进草挤出奶”的事务。为什么他们能够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坚持下去呢?因为他们不忘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们懂得共产党的根在人民的土壤里,要让共产党之树长青,就要让人民的土壤肥沃。而只有把人民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的土壤肥沃了,人民就会相信党支持党。

时下当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部分市场,我们应该更加自觉地进行自我改造,抵制金钱,权利,美色等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诱惑,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甘于清贫,不断进行自我约束。同时努力学习并践行“八荣八耻”,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价值观,加强自我修养,虽然我们现在还只是名大学生,但我们可以选择为同学服务或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学习积累知识经验,以便更加向党组织靠拢。歌德有言:你若喜欢自己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做个“孺子牛”。

汇报人:xiexiebang

第四篇:再谈师德

(第周周学习材料)

时间:地点:主持人:

所谓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从大范围来讲,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的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给教师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传道”是三大任务中的首要,而要向人传道,自己的道德就必须高尚,这也是教师受人尊敬的原因之一。从现代教育学的特征来看,现代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其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必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些话,从师生关系上精辟地论述了师德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爱学生,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贯彻这一思想,则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因为,受学生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教师的职责——育人,所以端正教育思想是师德规范中的根本。

当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祖辈的呵护,都处在家庭关心爱护的焦点,似乎他们并不缺少爱。但是,教师的爱和孩子们从其他方面得到的爱是完全不同的,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事实上,孩子对教师的爱是最为敏感,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年龄越小越是如此。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注意这一点。我们给他们的爱,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孩子的眼睛在他们的心灵底片上留下印象。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面向全体,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去爱每一个孩子,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各有差异,能力也参差不齐。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孩子人见人爱,但那些“脏、弱、残”甚至有不良行为的孩子更需要关爱。在我的执教过程中,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有一年,我碰过这样一位孩子,因为父母闹不和,孩子与祖母生活在一起。由于长期缺少父爱和母爱,又加上祖母年迈,根本无力去照顾他,所以这个孩子整天一副邋遢的样子,衣服总是脏乎乎的,鼻子上挂着长长的鼻涕,而且还养成了随意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面对这样一个孩子,我深深地感到了一种教师的责任感。我觉得应该用双倍的爱心去感化他和教育他。但是,这个孩子是在有缺陷的家庭中长大的,他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怀着一种非常深的戒备心理,一开始,我主动接近他时,他总是采取回避和漠然的态度,越是这样,我越是感到无论如何要把这个孩子转化过来。而要真正去帮助这个孩子,就要对他施以更多的爱心,于是,我经常针对具体情况改变策略,因为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我终于取得了他的信任。一次午睡课,他悄悄地告诉我他从祖母那儿拿了一块钱买东西吃了,

并让我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听说之后,非常激动,我意识到我的爱心已经得到了回报,那么进一步教育好他还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一个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较好和常有“不轨”行为的孩子,是容易引起教师的注意的,然而各方面表现处于中间状态的孩子,却很容易被教师忽视掉,他们往往不多言语、安分守己。默默无闻。但是他们对教师关注的渴望最为强烈。教师对他们的忽视是一种深深的伤害。罗森塔尔、雅各布森的实验结果表明:“中间儿童最能得益于教师的有利期望”,这说明教师的爱对他们来说有多大的意义。

在实践中,我认为对待这个问题,应该做到两点:一是关心要经常。教师的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在繁忙的工作中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别忘了这些不引人注意的孩子,对他们的关心要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而不只是某一部分、某一阶段;二是关心要深入。对他们的关心绝不可停留在口头上,要付诸于行动中,要善于从普通中去发掘孩子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如何扬长避短、凸化优势,是我们应妥善处理的问题。

除了爱学生之外,我认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讨论“师德”问题的核心,应该包括对“学生是什么”的认识,我认为,孩子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所做的一切是为学生服务的,是教师存在的载体,如何摆正、确立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索的。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有意思的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我觉得,这位教育学家是有感而发的。我想作为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而且还要作风民主。在教学中,我努力与孩子们建立一种平等、尊重的朋友关系,我希望自己溶入他们之中,而不是高居于他们之上。

除此之外,我认为一个师德良好的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敬业的人,一个严谨治学的人,以前“热爱教师这份工作,对学生充满爱心,教学质量高,这就足够了。”也许在过去,人们这样评价一位教师能恪守职责,有着崇高的事业心的好教师。然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仅有这样的几点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优秀教师。八年的执教生涯中,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认真地按要求制定各类教学计划,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精心组织每个教学活动,仔细进行课后效果分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积极撰写论文,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我非常明白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而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我深感自己知识的不足,业余时间我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并已获得专科文凭。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我订阅、购阅了一些专业书籍。在不懈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基础上,我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努力地争取学有所长,教有特色。

教育需要师德,没有师德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德、智、体等各项教育中,师德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位教师素质的重要内容。我们不可想象,一个没有良好师德的教师,会培养出好学生。

有的教师认为:“发展市场经济要以道德沦散为代价”,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立起来,基于目前的社会状况,持有这种思想和观点是不足为怪的。但是,这种观点是绝对错误的,我们已经看到了忽视德修养之后的一系列不

良后果,体罚学生的事件屡见不鲜,一些教师或者做生意,或者主次颠倒,白天上班无所谓,晚上则一门心思去走穴补课等等。这一切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说明了在现有社会大环境中,加强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及时性。加强师德建设,可以形成一种褒贬是非、扬善抑恶的氛围,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道德力量,直接触动和影响每一个人。人们曾将教师职业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享有此美誉,需要教师队伍中的每一员以良好的师德去维护。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人们心目中教师的美好形象和崇高地位恐怕就荡然无存了。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教师,师德也许比专业水准更重要。除敬业和奉献精神外,必须坚定、诚实,是一个“大写的人”。陶行知先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我们知道,教育方针是学校教育的依据,教育规律是学校教育的原则,树立良好的师德离不开对教育方针的执行,离不开对教育规律的遵循。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师德规范的关系,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有良好的师德,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在执行教育方针针、遵循教育规律上,必须围绕教师的职责展开。讲师德并不是做好好先生,唯有抓好师德的核心,坚持规范的目标,认识学校教育的特点,才能真正解决教书育人等问题。

师德铸教师之魂,师德铸教师之魅力。愿我和千千万万教师一道以良好的师德铸就自己的魅力

第五篇:再谈教师师德

2017年末大庆街小学教师业务培训

——再谈师德师风

“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品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职业崇高而神圣,教师的劳动同社会进步、国家兴衰与人类文明紧密联系;教师是学生效仿的楷模,举止言行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应模范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公德,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江泽民同志指出:“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实、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校形成了良好的师德传统,主要表现为: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精神;坚持教学改革,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但是,我们中确实存在着有违教辅原则,有违师德规定的事情,给我们学校抹黑。教师师德建设需要提到日程上来,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衡量师德

(一)要有渊博的学识或专业知识

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并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德高为范”固然重要,但学高才能为师。面对着“生有涯,而知无涯”的现实,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对教师的学问、业务技能要求更高了。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

1 / 11

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 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特别是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多方面、多层次人才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也应具备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能。既要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相关学科的一般知识,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效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主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教师还要不断地更新知识,加强进修,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用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二)要身正为范,要引导学生做人

教师要具备热爱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是对学生尊重、理解、信任,给他们信心,与他们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哪怕是小学

一、二年级的学生。要尊重学生个性,相信学生潜力,师生互相尊重和互相沟通。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用爱去创造爱的氛围,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当学生在认识和行为上出现问题时,教师要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不要动辄就对学生进行斥责、讽刺、挖苦、甚至侮辱体罚。目

2 / 11

前,

一些老师对中小学生进行体罚并非个别现象,这不仅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违法行为,刚刚公布不久的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合法权益”,而且也是错误地理解了“严师出高徒”这一古老的教育思想。只有怀着一颗爱学生的心,进行循循诱导,亲切教诲,才能带来学生持久的、心服口服的遵从。

(三)要严格律己,维护教师崇高职业形象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就要模范地履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道德追求,要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道德情感,要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道德准则,要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道德形象。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的榜样。 教师要为人师表,就要做理想远大、品德高尚、廉洁从教、无私奉献的榜样,要做爱岗敬业、勇挑重担、任劳任怨、知难而进的榜样,要做坚忍不拔、自强不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榜样,要做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勤于探索、不断进取的榜样。

二、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七大关系

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另一方面,师德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成长,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习惯

3 / 11

的养成。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但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须以交往为基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由于角色定位上存在主从性,这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师与学生交往,必须遵循尊重、理解、平等的原则。尊重是一种爱,只有老师对学生付出真挚的、深沉的爱,才能得到同样的回报,才能完成教育的任务,达到育人的目的。理解是取得胜任的基础。教师与学生由于在观念、信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价值取向等反面的差异,因此,师生交往必须以理解学生为前提,要了解学生,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教师与学生虽然在角色上处于不平等的位置,但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沟通。 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残疾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身体和心智上的障碍,特殊学校老师与残疾学生交往中,虽然在沟通上会遇到更多的困难,但我们绝对不能歧视、嫌弃。残疾学生应该得到老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尊重、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帮助。在与学生交往中, 怎样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与尊重?首先,必须熟练掌握各类残疾学生特殊的语言、情感表达形式,如,对于从事特教教育的老师,必须熟 练运用手语。其次,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学生的话可能很天真、很幼稚,也可能很难表达完整的意思,但是我们必须耐心地倾听,因

4 / 11

为,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是赢得学生尊重和信任的基础。对与残疾学生,还要善于观察,通过情绪、行为上的细微变化,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需要。再次,要学会角色互换,多从学生的角度、残疾人的角度进行换位思维,对学生一些不能控制的行为,要宽容,要尊重学生人格,要维护学生自尊心。此外,还要重视发挥期待的作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要通过自己特定的方式,将各种期待,有远的,有近的,有具体的,有抽象的,有意识地传递给学生,这一点对于树立残疾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格,尤为重要。教师具有热爱学生的感情,是教育好学生的基础,没有爱并没有教育,教师 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尊重学生

尔连柯说:我最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尊重一个人,要求和尊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教师在尽量多的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学生才能感到教师的温暖,对教师产生由衷的尊敬与爱戴,从而乐于接受教师提出的严格要求。

2、发扬民主

生到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独立性的增大,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想说想干的意愿。对教学,他们要进行评论,对各项活动他们要谈设想,提意见,对于不正确的批评,他们要辩驳。教师千万不要因为学生的观点幼稚,想法简单而粗暴地制止他们。相反,而是应该相信学生,充分发扬民主,培养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

5 / 11

3、一视同仁

每个教师都要面对人数众多,情性各异的学生进行工作。自尊心很强的青少年,对教师所给的评价是极其敏感的。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耐心、真诚,决不要亲疏不一。对学生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处理要恰如其分,公平而又正确。教师如果留下偏爱的印象,既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又降低教师本人的威信。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

教师之间的关系,较之于师生关系更为稳定,但由于潜在利益分配等因素,所以,这种关系更为微妙、复杂。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教学的成功,有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也有助于个人自身的发展。 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互相尊重。尊重他人,既要有对自己正确的评价,也要对他人全面、客观的评价,既要尊重与自己感情较好、观点相近的同事,也要尊重与自己联系较少、观点相左的同事,要注意克服自傲、妒忌的心态。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宽容大度,虚怀若谷。二是优势互补,学校工作是整体,必须靠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和支持,每一个教师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因此,教师之间的交往应充分挖掘互补功能,使教师在互相交往中实现思想上的互助、信息上的互换、情感上的融合和知识上的整合,以提高整个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三是情感互动,通过互动,促进交往的动态平衡发展,达到每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从而在这个教师群体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促进、互相竞争的交往机制。与同事交往,要主动开发、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使你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与更多

6 / 11

的同事接近和交往;要善于设身置地,换位思维;要善于表现友好相处的愿望;要相互理解,要学会“雪中送炭”,在关键时刻送上温暖,要及时、妥善地处理矛盾,对待矛盾要学会退让、等待、迂回。同事之间的争辩要掌握好分寸,要避免使用过激和尖刻的语言,以不伤害对方为尺度,对于不是原则问题,要适可而止,给对方一个台阶,让对方"顺坡下马"。

(三)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这里说的领导是指学校内部的各级负责人,如校长、主任、组长等。作为领导者,必须树立牢固的服务意识,平等待人,绝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要一身正气,公正处事,绝不可双重标准;要敢于负责,对下属的过错自己也要主动承担,绝不可以推过揽功。作为被领导者,必须正确地对待领导,服从和支持领导的工作,打破“完人”观念,对领导要有适度、合理的期望值,对领导在工作中出现的缺点和失误,要真心实意地帮助,抱着对工作负责、与人为善的态度予 以指正。遇到困难和挫折,应从大局着眼,放宽气量,发牢骚要注意场合,讲究分寸,不要故意为难领导。要学会说服领导。

(四)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教师与家长,因为共同的教育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同学校的历史一样久远,从学校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了求学者,就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也就自然地有了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师与家长的关系,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关系的一般特点,它遵循社会关系的一般原则,如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等。

7 / 11

但作为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毕竟属于一个特殊领域的人际关系,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社会关系,其特点如下:

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为轴心。教师与家长,作为关系的双方,可以说,没有孩子的受教育,就没有这一层关系的存在。在孩子未接受教育之前,在孩子没有接受特定的“这一个”教师的教育之前,这种关系根本就不存在。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一种缘分。就教师而言,其从事教育工作,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家长来说,其送子女上学,目的也只有一个: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在这一点上,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离不开孩子的健康成长,没有这一核心,关系就不存在。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

必须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建立联系,要通过家访、家长会、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等多种形式,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协调教育方法、步骤。其次,要树立服务意识,尊重家长,不要伤害家长的感情,要全面、客观地介绍小孩在校学习、生活情况,热情、耐心地与家长进行沟通,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再次,要及时地通报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的动态,特别是出现异常情况或突发事件时,要第一时间与家长沟通,及时分析原因,商讨对策,共同实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五)教师除了要正确处理好以上四种关系外,还要正确处理和理解好教师职业与学校的关系,教师职业与对外交往的关系,教师

8 / 11

职业与自身言行的关系。良好的师德对学生教育的影响表现在:

1、良好的师德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并且可以通过这种表现形成对他人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健全的人格是实现了人格在生理、心理、社会道德等等方面的统

一、平衡。高校教师如果具备了健全的人格,可以通过自己高尚的师德释放出无限的人格魅力,形成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引导学生追求具备朝气蓬勃、胸怀大志、情操高尚、宽容大量、团结协作等精神的健全人格。正是由于良好师德的作用,高校教师身上体现出一种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精神,他们为国家、为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必定会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像一些身患重病的高校教师,他们仍然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他们所散射出的人格魅力是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鼓励学生们培养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

2、好的师德可以鼓励学生丰富知识积累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传承。大学时代是一生中最宝贵积累知识的阶段。教师应以自身渊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把人生的哲理寓于教育的过程中,使自己成为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鼓励学生运用好在校的学习时间,为将来的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提倡厚积薄发。尤其是对应试教育中“考”出来的学生,更引导他们博览群书,积累广博的知识,增强知识积累的底蕴。具备良好师德的高校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他们会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现实,在教育的过程中大量引进新的信息,有意识地介绍

9 / 11

最新的科技成果和动态,促进学生发现、选择、批判、吸收,树立起现代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还会体现出勤奋学习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研究、探索、更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观念,进而提高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良好的师德是与学生真情交流的钥匙

教师手中的权力是社会赋予的一种影响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听从教师的安排,教师有奖勤罚懒的权力等等。恰当地运用这些权力,可以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反之则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 良好的师德在教师合理运用这些权力的过程中得以体现,尊重学生的人格,虚心听取学生对自己工作中的意见。师生之间的交流必然存在感情的力量,高校教师应把握运用好这种感情力量对学生的 影响。高校教师对工作不断投入的热情,就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热情与期望,同样他们对学生的热爱更会给学生以最大的支持。特别是对一些特殊学生群体如后进生、贫困生、单亲生,关怀帮助更能点燃他们心底的奋进精神,产生无比的亲和力。此外,高校教师的风度、个性、服饰仪表、特长、身体状况等等,都是教师外在直观的师德表现,给学生以最为直接的影响。

三、把握教师的六种角色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扮演许多角色,如妻子、母亲、姐妹等,但职业角色是相对单一的。而教师则不同,它具有多种角色特点。 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造成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师是教育者,他们要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年轻一代

10 / 11

抟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规范学生的行为品格,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念。因为教师具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的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教师有了“传道者角色”。因为教师 是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在给学生一杯水时,自己先要成为一条流淌的河,所以有了“授业解惑者角色”。因为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并要组织班集体、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于是又有了“管理者角色”。因为世界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于是教师有了“示范者角色”,从此教师要牢记八个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教师传授的知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过程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所以“没有变化、千篇一律”是教师的死穴,于是求新、 求变,决定了教师要充当“研究者”的角色。因为十字路口需要有人指引、遇到困惑需要有人启发、心情沮丧时需有谈心的朋友,于是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得天独厚地拥有了“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11 / 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做四有新人心得体会下一篇:住宿生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