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研究

2022-09-11

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1],我国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发病率为22%。 据临床研究证实[2],糖尿病被公认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之一,眼压增高是主要原因。 传统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常用的术式,但其术后早期易出现低眼压、浅前房现象, 后期易出现滤泡瘢痕化、滤道阻塞现象等并发症而导致手术失败[3]。 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最终会导致眼盲的不可逆性眼病。 为了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对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2例(182眼),视力平均0.4,平均眼压为(29.31±2.13)mm Hg,符合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诊断标准[4]。 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86例(92眼),男59例(63眼), 女27例(29眼),年龄33~67岁,平均(58.4±1.3)岁;病程1~7年。对照组86例(90眼),男55例(58眼),女31例(32眼),年龄32~67岁,平均(57.5±1.6)岁;病程2~9年。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传统小梁切除术。 采用球周麻醉,在穹隆部位做结膜瓣,在角膜部位做巩膜瓣[5],然后对巩膜瓣进行整复,在巩膜瓣顶端进行缝合,调整松紧度,后在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术毕包扎。

1.2.2观察组在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复合小梁切除术。 采用球后或球周麻醉及筋膜下浸润麻醉,开睑器开睑,于角膜上缘1 cm处透明角膜板缝入悬吊线,以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正上方牵引鼻上方巩膜,在角膜上方行半厚巩膜厚度的板层瓣,分离两侧板层瓣以形成巩膜瓣,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0.4 g/L丝裂霉素C棉片3~5 min[6],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 经角巩缘穿作前房穿刺,缓慢放出部分房水,切除小梁及前房角组织,然后在虹膜的根部实施宽基底虹膜周边切除,恢复虹膜。 缝合巩膜瓣游离角与中间部位,经前房穿刺注入生理盐水恢复前房,观察渗漏情况并调整,最后缝合球结膜,完成后在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典必殊眼膏涂抹后加压包扎。

1.3观察内容

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视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视力提高81例,视力不变4例,视力下降1例,视力提高率为94.2%;对照组视力提高61例,视力不变21例,视力下降4例,视力提高率为7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5,P<0.05)。

2.2两组术后眼压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5.19±2.21)mm 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8.62±2.35)mm 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64,P<0.05)。

2.3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出现浅前房2例,滤道阻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出现浅前房5例,滤道阻塞2例, 出血2例,脉络膜脱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组慢性代谢性疾病,当血糖控制不佳时, 会使视网膜供血供氧不足,产生血管生长因子形成新生血管,当侵犯前房角时造成房水引流功能障碍形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与糖尿病的病程和控制程度有关[7]。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8], 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盲只是时间问题,且眼盲后无法恢复,为患者带来生活和心理上严重负担。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一种滤过手术[9],其在传统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瓣缝合调节,一方面减少了手术后期瘢痕的形成,提高滤过作用,另一方面巩膜瓣缝合调节, 在检测巩膜瓣的过滤后调整不适当的过滤情形直至合适为止,并在术后根据眼压、滤过情况调节缝合, 减少早期低眼压、浅前房现象的发生。 因此,良好的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发生和发展,有助于早期进行有效控制。

对该组资料手术结果进行分析:在视力方面,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94.2%,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7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眼压方面,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5.19±2.21)mm 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8.62± 2.35)mm Hg,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在并发症发生方面,观察组出现浅前房2例,滤道阻塞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出现浅前房5例,滤道阻塞2例,出血2例,脉络膜脱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有关报道相似[10]。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促进视力、眼压的恢复,有效减少术后早期和后期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2例(182眼),随机分为两组各86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治疗,观察组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94.2%,对照组视力提高率为70.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眼压为(15.19±2.21)mm Hg,对照组术后眼压为(18.62±2.35)mm Hg,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治疗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上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重大意义,值得应用。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糖尿病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行政事业会计关于预算和采购的改革应用探讨下一篇:浅谈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