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

2023-03-10

报告在写作方面,是有着极为复杂、详细的写作技巧,很多朋友对报告写作流程与技巧,并不是很了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农村建设调查报告精选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精选)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专业化、市场化的风险管理机制,在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保险不仅与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而且还有重要的助推作用。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保险业务于1982年正式恢复,由于缺乏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主要走商业化的道路,在经历了几年运行之后,不断萎缩。2004年保监会颁布了发展农业保险的指导性意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全面铺开,上海安信、吉林安华和黑龙江阳光等农业保险公司相继获批成立,江苏、浙江、四川、内蒙古等省份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开始启动。2006年,全国多数省市区采取多种模式和渠道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2007年,中央财政注入10亿元资金于首批被列为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的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六个省区。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60.5亿元健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制度,这一数字比2007年增加近两倍。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是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险种不足、覆盖面不广的问题突出,正式制度的创建问题并没有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难点

1、自然灾害频发,分散风险能力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每年的洪涝、台风、旱灾、风雹、雪灾、虫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截至8月15日的统计表明,今年我国正在遭受自2001年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损失,目前已有“3.16亿多人受灾,死亡2006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近5.4亿亩,绝收面积6600万亩;倒塌房屋近153万间,损坏房屋4 1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近1600亿元人民币。

2、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我国耕地面积18.31亿亩,不到世界耕地的9%,需要养活的人口是世界人口的21%的。虽然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的看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人均占有的粮食、肉类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农产品市场面临着国际竞争的巨大挑战;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拉大,199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86:1,2005年为3.22:1;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加大,农民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健全,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保障还不普遍。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新农村建设面临着农业风险集中、农业损失严重、分散风险能力低、社会保障能力弱的困难。所以说,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农业保险来化解,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工作需要农业保险来助推。

(二)我国农业保险的探索和实践

我国农业保险已有70多的历史,历经建国前20年的小范围试办、50年代农业保险的兴起和停办、80年代前期的恢复和试办。从1982年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1982——1992年呈上升趋势,1992年农业保费收入8.17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2.16%。保险深度为0.14%,密度为0.96%。1992——2004年呈下降趋势,2002年农业保费收入5亿元,占保费总收入的0.16%,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降至0.03%、0.64%;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3.96亿元,全国2.3亿农户,户均保费不足2元。 从2004年开始,保监会遵循“先起步、后完善,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按照“总体规划、阶段部署、抓好试点、逐步推进”的工作方针,在黑龙江、吉林、上海、新疆、内蒙古、湖南、四川、江苏、辽宁等地进行农业保险试点,组织筹建了多种农业保险组织,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保险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其中阳光、安华、安信等专业农业保险公司都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和成功的经验,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005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7.5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种植业保险保费收入6.7亿元,同比增长92%;养殖业保险保费收入0.8亿元,同比增长80.2%。

1 农业保险覆盖了超过4000万亩粮食作物,超过1.1亿头家禽和牲畜。2006年第一季度,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4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25%,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结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我们认为农业保险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两个作用、三个功能。两个作用:首先是稳定器的作用。稳定农民基本生活水平,改变了农民“一年受灾,即刻致贫”的现状;稳定农业再生产能力,摆脱了农业“一年受灾,三年难以翻身”的局面;稳定农村小康社会发展,解决了农村“十年致富奔小康,一场灾害全泡汤”的难题。其次是推进器的作用。推进了农业生产集约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发展;推进了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三个功能:一是经济补偿功能。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以及农民生活的基本保障,通过农业保险的方式进行补偿。二是资金融通功能。通过农业保险,提高了农民偿贷能力,农业保险在防范农业风险的同时也防范金融风险,从而加快了资金向农村的流入。三是社会管理的功能。农业保险使政府的临时救灾行为转变为经济契约行为,从而促进了市场救灾机制的形成,农业保险将逐步承担起救灾补偿的社会管理功能。

二、 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取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要求,农业保险在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取向上,应该紧紧把握好以下三个基本点:

(一)在助推的内容上,要积极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产业,农业保险的标的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从理论上讲,不具有“理想的可保风险条件”,因此农业保险存在着“高风险、高费用、高成本、预期利益有限、需求有限”的特点,违反了保险业“危险分散、大数法则”的原理。从实践上看,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远远高于安全线。1985~2004年,除两年农业保险实现微利外,18年呈现亏损,累计亏损18.67亿元。 20年中,农业保险业务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所以,助推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在重点和难点上进行切入。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属于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绿箱政策”,许多发达国家都把农业保险作为一项支持农业的政策工具。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等措施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间接实施对当地农业、农户的政策扶持与利益保护。如,美国对农业保险的平均补贴达到保费的50%左右,其中巨灾保险补贴全部保费;日本对早稻、小麦等险种的补贴高达80%。现在,各省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都非常重视,扶持、补贴的力度不断加大,黑龙江省委在《进一步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决定》中突出强调:“积极推进县域保险业发展,扩大农业相互制保险试点范围,支持阳光农业保险公司做强做大;浙江省对列入政策性农业保险产品目录的参保对象给予35%的保费补贴;对水稻补贴为50%。因此,要认真总结各地的经验,积极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改变单

一、事后财政补助的农业救灾模式,探索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户投保给予补贴的方式,完善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建立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再保险体系。

(二)在助推的形式上,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我国是农业大国,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各不相同;灾害种类、成灾因素、损失程度也不相同: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也不平衡,因此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完全套用一种模式,但也不宜过于分散,过于分散不利于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总的原则应该是:切实际、服水土、利监管。我国农业保险之所以跌宕起伏,主要是形式单

一、主体单

一、渠道单一,完全商业化经营。从世界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特点、操作方式以及法律制度上看,可将其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形式:(1)美国、加拿大的政府主导模式;(2)日本的政府支持下的相互社模式;(3)前苏联的政府垄断模式;(4)西欧的民办公助模式;(5)亚洲的国家重点选择扶持模式。在借鉴国外农业保险模式、总结我国农业保险经验的基础上,各地对农业保险模式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形式:(1)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2)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3)在地方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由政府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4)设立农业相互制保险公司;(5)引进国际上较为成功的外资公司。

(三)在助推的质量上,要不断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一是大力搞好产品开发。农业保险是个大概念,不仅仅是种养两业,同时还有财产、人寿、意外、医疗、养老等等,凡是涉农的都应该进入农险范畴。因此,农业保险必须从产品开发入手,扩大助推的范围和领域。产品开发要按照“以市场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便利为特色“的产品开发原则,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在产品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区域化上做文章,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需要。二是强化农业保险管理。

2 农业保险公司承载着党的惠农政策,担负着解决“三农”问题、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因此,农业保险公司要不断强化企业管理,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保障能力和信誉程度。主要是不断强化计划预算管理、资金资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特别要不断强化流程管理,加快出单、理赔速度,有效防范风险,不断提高信誉程度。三是加强农业保险监管。一方面是宏观监管。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必然要形成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农险格局,有些模式要突破原有的监管范围,对此中国保监会应有针对地提出监管办法,争取做到既严格规范、又促进扶持。另一方面是微观监管,主要是企业进行内部监管,强调权责制衡,实行展业、承保与理赔相分离;建立协调一致的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等综合配套制度;加大对重大经营决策、高风险承保业务和重大赔款支出、未决赔案等重要环节的专项稽核审计工作,并实施责任追究制度、违规处罚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大灾准备金制度,按时足额提取大灾准备金,用于平抑大灾风险,同时还可用大灾准备金购买再保险,以进一步化解风险。

三、 优化农业保险发展环境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农业保险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然是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注重优化农业保险发展环境,推进农业保险尽快做大做强。

(一)优化领导环境。一是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工作,切实把它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新农村建设一同研究、一同部署,制定总体规划,下发指导文件。二是政府要积极参与,积极主导,尽快形成政府、公司、农民三方主体地位的现代农业保险制度,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三是政府要加强对农业保险的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农业保险重要作用的认识和参加农业保险的意识;要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农业强制保险的品种和范围。

(二)优化资金环境。2004年,我国财政支持“三农”资金3000个亿,农民直接受益比重为36%。如果能将一部分资金直接投入到农业保险中,我国农业保险将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建议从停止执行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100——200个亿,作为农业保险发展基金,以后每年递增20%。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粮食生产直补的矛盾和问题,同时还能与粮食生产紧密联系,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保险发展基金可设在国家农业部,农业部可通过农业保险发展基金指导农业保险发展、调控粮食生产。要鼓励农发行、开发行与农业保险合作,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三)优化政策环境。我国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具有投入高、产出低、风险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也必须实行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政策。一是保费直接补贴,由国家财政每年按公司保费收入的30%、地方财政15%的比例,通过保险公司直接补贴给农民;二是大灾准备金补贴,国家财政每年按保费收入的10%比例补贴给保险公司,一部分通过保险赔偿的方式再转补给农民,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再保险,进一步增强风险分散能力;三是业务经费补贴,建议国家财政按保费收入的7%补给农业保险公司。四是免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全部税费,降低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税费标准。

(四)优化法律环境。各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法是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保证。我国从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以来,农业保险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或相关的农业保险条例,从而导致农业保险法律地位不明确。对此,国家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考察调研、总结经验、征求意见,尽快拿出有关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一是应该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在农业保险中有那些职能和作用都应该明确,以防止政府在支持农业保险上的缺失。二是应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保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经营主体。三是应该明确农业保险条款的核定、税收减免政策、财政补贴方式、建立农业保险风险基金等。四是应该明确对规模经营的农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实行强制保险,通过立法的形式,在适度的范围内强制创造需求。

二、部分省市农业保险试点的经验与问题

(一)农业保险试点模式及经验

1、“以险养险”的大农险模式

保险公司不但经营农业保险,而且经营农民健康保险、农民财产保险、农村住房保险等一系列事关“三

3 农”问题的保险业务,在扩大农业保险业务的同时,实现以赔付率较低的险种(如住房险)养赔付率较高的险种(如种植业险)。这种模式以上海、吉林为代表。

上海农业保险的成功经验是: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以险养险,即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和商业险种的收益来弥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可能产生的亏损。上海模式是目前运行较好的农业保险模式,但这种模式其它地区很难复制。

2、黑龙江“互助制模式”

黑龙江省的阳光农业保险公司是一家“相互制”性质的保险公司。该公司在日常运营中较重视投保人的利益,且名义上不通过公司的对外经营获取利润,所以保险公司的规模和资金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旦出现灾年,保险公司需赔付的资金较多,而且需要得到赔付通常都是参保的农民。只靠参保农民之间筹措的资金,明显不足以满足高赔付资金的要求。资金受限是相互制保险模式的保障能力比其他类型的农业保险弱的原因。

3、以“共保”为主的浙江模式

2006年,浙江省以“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为原则,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采取“互助合作”和“共保经营”两种模式。共保经营是主体模式,由省内10家商业保险公司组建成立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以“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为管理核算制度共同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

“共保”模式是国内外保险界应对罕见巨灾和损失概率不确定的重大项目的一种较为理想的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可以降低独家公司承保的风险,提高应对巨灾风险时的承受能力。但存在试点的区域过小,无法在空间上分散风险的问题。

4、四川省的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模式

四川省的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的商业保险公司自办的代办模式。试点地区政府均采取以财政奖励代替补贴的政策,即农户可在投保后可持相关证明到有关部门领取保费补贴,为保费补贴的及时到位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种模式实施中,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意识较浓。保险公司一方面愿意积极参与试点,把试点作为抢滩农村巨大市场的契机;但另一方面又想把试点风险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客观上造成了保险产品单

一、条款不尽科学合理。(二)农业保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补贴问题

从长期来看,要发展农业保险,无论采取上述何种农险模式,如果没有充足的财政补贴,只能起到有限的保障作用。在浙江、上海等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财政资金雄厚,而农业占地区GDP的比重较小,无论采用“共保体”模式,还是实行“大农险”模式,政府补贴充足,能够为农业保险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政府补贴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发展。

2、农民购买力与购买愿望较低的问题

我国农户家庭生产规模小、收入水平低、保费支付能力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主要从事小规模种植业的农户,大多缺乏为其农牧业生产项目投保的支付能力。

3、农业风险无法分散的问题

保险的大数法则,即投保主体越多,则保费越低,保障的风险也越低。农业风险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相关性,一旦发生就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造成跨区域的保险对象同时受灾。因此,要想分散农业风险,就必须在更大地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然而由于国家扶持力度有限,我国农业保险试点尚未大面积铺开。

4、农业保险法和有效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的缺失

农业保险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但仍缺少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或相关的保险的实施条例。农业保险体制相关规定的缺失,使得政府在农业保险中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即使政府积极参与和推动,也缺乏法律依据,导致了在实际运营中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过于集中,很难实现农业保险公司的持续发展。

各试点地区的农业保险公司都面临着农业再保险缺失的问题。一旦巨灾发生,农业保险公司由于面临巨额索赔而存在破产的风险。国家在农业再保险领域和农业风险基金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三农”政策和新农村建设不相称。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保险的发展之路

(一)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

农业产品的准公共物品属性,决定发展农业保险应遵循“国家财政支持、商业化运作,自愿与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分散风险,并逐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和市场监督机制,建立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即:政府对保险机构经营的政策性农险业务给予财政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商业保险公司依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农业保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农业保险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

发展农业保险应遵循大数法则,通过各种方式扩大承保面,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的风险。在各地农业保险试点的基础上,全国建立相对统一的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行模式。

(三)发展农业保险必须走多元化的道路

当前,发展农业保险应当多元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可以以省市为单位,从本地区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保险模式,逐步建立多主体经营、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阿尔文。A.阿伦斯、詹姆斯。K.洛布贝著,李斌等译。审计学[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6年11月.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3]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1月. [4]理查德。T.德。乔治著,李布译。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精选)

凤山街道办事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规划

(2006——2010年)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五句话要求,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实现预期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新农村建设现状

凤山街道办事处是2004年由原城区街道办一分为四的基础上,新划分的一个街道办事处,地处城区,东临滨河街道办事处,南靠莲花池街道办事处,西与枣林乡接壤,北和城北街道办事处相连,是吕梁市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下辖凤山底村、袁家庄村、乔家沟村、铨则焉村、上水西村、下水西村、西崖底村、前王家坡村、后王家坡村、崔家崖村,城北居委、和平街居委、久安路居委,共10个行政村,三个居委会。总面积20.03平方公里,总人口31848人,其中农村人口12456人。2004年人均收入1500元,主要以房屋出租、劳务收入为主。

我办地处离石城郊结合部,污染小,未开发的土地多,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房地产的开发和城市商贸业将成为我办的主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富民增收方针、政策,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因

1地制宜、分类指导,调整产业结构,大打商贸富办战略,加快发展商贸企业和特色文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规划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二十字指导方针,围绕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适合我办特点的强势产业体系;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村容村貌整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强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协调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农村发展的能力,打牢构建和谐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把具有全局性的工作,分近期和远期,有步骤地组织实施。坚持以人为本,依靠群众。紧紧围绕依靠农民群众,通过国家政策的扶持,激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创造幸福生活。

(三)发展目标

通过5年的努力奋斗,使我办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各村综

合生产能力大为提高;培育新农民、发展新产业、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农村新风貌;实现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农民居民化;狠抓村庄规划、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村民自治。努力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

三、新农村建设项目规划

(一)生产发展。根据我办地处城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下放村民宅基地和商业门店及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以商贸业和房屋出租业为龙头的经济增长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具体目标为:

1、前王坡村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做好整村规划,搞出地形图、效果图、沙盘,然后分步实施,争取年内启动。新修住宅楼3.4万平方米,商业门店170套。

2、袁家庄村一是要集中修建占地200亩的住宅园区,二是沿凤山路的门面要完成商住楼或商业设施或专业市场的修建工作。

3、西崖底村一是大交线两旁的商住楼下放;二是在村西开工建设8-10栋高层住宅;三是21层龙凤大厦的建设工作。

4、上水西村要完成河东400户的商住楼修建和河西住宅小区集中修建。

5、下水西村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滨河东路集中建设三栋商住楼;二是大队办公楼院墙旁边修建移动住宅楼;三是大交线两侧商业门店的建设。

6、乔家沟村要完成宅基地二期工程的下放工作,并在沿街门面给群众和集体解决商住楼和其它商业设施。

7、后王家坡村和崔家崖村要在宅基地和商业门店下放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统一实施。

(二)生活宽裕。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以上;农村“五保户”供养率100%,特困户、灾民救助资金按时足额发放率100%,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70%以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硬化工程。继续完成村通和户通工作,每个村的硬化率达到100%,硬化道路115.4万平方米。

2、居民引水工程。各村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自来水工程。崔家崖村集体投资40万元,年内完成自来水主管和支管的铺设,然后有群众投资接入家中;下水西村完善去年的自来水工程,争取年内让大部分群众吃上自来水。

3、绿化工程。配合上级,完成好三山绿化工作。按照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建设绿地9.9万平米,绿化率达30%。

4、广播电视通讯设施。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话进村入户,通电话和有线户数达3738户,覆盖率达100%。

5、村容村貌整治。做好环境综合治理,解决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的问题。各村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一条集体扶持,群众自愿参与,专业队包干,解决村内脏、乱、差的问题的有效机

制和办法,做到垃圾天天清,大街小巷有人扫,村民卫生习惯跟得上效果。

6、基层组织建设。各村要加大办公条件的改善力度。(1)新建西崖底村综合办公楼;(2)在沿街路面新建乔家沟村办公楼;

(3)在迎路地段新建后王家坡村办公楼;(4)完成前王家坡村新办公楼的搬迁工作。(5)其余村的办公楼要尽量进行改造,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从而为群众参政议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7、公共服务事业。街道卫生院完备,新建村级卫生所和居民社区医疗中心。完善卫生院(所)内部设施和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8、文体设施建设。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和文体活动场地。

(四)乡风文明。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劳动力普遍开展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有序,村规民约完善,邻里和睦,团结互助,民风淳朴,无“黄、赌、毒”现象,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以上。

(五)管理民主。村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健全,威信高,并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乡村治理机制基本完善;村务政务公开制度健全;民主选举依法、民主决策规范、民主监督有效。建立健全党组织、村民民主管理机构和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

四、保障措施:

1、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争取上级有关部门项目资金投入村庄整治,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通过投工投劳、自筹集

资等方式自行做好道路的硬化和建筑的绿化美化。

2、加强与部门联系。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办公室及下乡包村单位的联系,及时汇报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请求相关部门支持。在涉及新农村建设的工程收费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

3、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村新农村建设领导组,村委主任任组长,村两委班子为成员,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抓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4、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功能,把阶段性整治建设与长期的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各项管理制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五、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2.52亿元,拟通过各村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自筹资金16.23亿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6.29亿元。

离石区凤山街道办事处

二○○六年五月

第三篇:工商局立足工商职能建设新农村材料(精选)

立足工商职能 提升思维层次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

2005年,我局在市局正确领导和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发扬“和谐、敬业、务实、创新”的XX工商精神,以“抓落实、重规范、讲和谐、促发展”为工作主调,以“立足工商职能、提升思维层次、创新监管模式”为工作目标,推进了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750.6万元,同比增长41.57%,比预算超收233万元。另外,地方政府奖励资助9.3万元,奠定了工商事业发展的基础。全年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541起(一般程序),万元以上大案58起,收缴罚没款186.34万元,无论从办案数和入库数上讲,都比去年的263起,89万元翻了一番多。树立了市场监管的权威。“行风评比”工作被列为第一名,已报市里待批。“效能建设”已被县纪委作为隆化标杆单位推荐到市纪委。XX电视台“今日聚焦”栏目在2006年1月9日晚播放了我局的做法。综合治理被评为模范单位,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受到了县政府的好评,并奖励工商局班子5000元。在全县开展的“文明执法杯”竞赛中,我局获全县第三名。

一、打破惯性思维,创新监管模式

一是理顺市场监管与优化环境的关系。“环境是生产力,环境是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科学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必须处理好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应打破惯性思维,提升思维层次,注重民本、民意和民生,和谐共进,力推农村经济发展。一方面,我们积极和当地党委政府沟通,广泛宣传推进市场监管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手段。另一方面,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做到四个三,即“三个统一”,力争市场监管与优化环境的统一;行政执法与热情服务的统一;对法律负责,对经营者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统一。“三个事先”,即:重要工作部署事先请示,重大执法活动事先报告;大案要案事先沟通。“三个轻重”,即对涉“安”(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涉“农”(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涉“名”(名优企业和知名商品)的违法违章行为处理从重;对国企改制过程中因政策不配套产生的,下岗职工再就业过程中,发生的,外来投资企业因合理原因而导致的轻微违法违章行为处理从轻。“三个先后”,即坚持宣传教育在先,检查处理在后;预先警示在先,行政处罚在后;当事人陈述申辩在先,处罚决定在后。一年来,这个思路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在“行风”当场打分的情况下,各乡镇给我局打出的分数荣居第一名,达到96.89分,高于第二名4.15分。又如我局八个工商所全部被县文明委命名为“文明工商所”,我局被推荐为市“文明单位”。

二是强力抓监管,突出抓重点,推进监管上水平。一年来,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监管实践,体会到有 20多个市场监管重点,即:装修;煤炭;粮食;药品和医疗诊所;化肥、农药;洗浴;个体运输;歌舞厅;面粉食用油;水暖建材;车辆配件;加油站;音像书刊;食品饮料;种子;挖沙采沙等。仍存在有26个行政执法薄弱环节,即:集市无照经营;商品质量、数量、计量;文化企业超范围;矿山企业超范围;房地产开发企业挂靠;公司抽逃注册资本案件;中介服务、家政服务无照经营;粮、煤、油的前置许可不合法;装饰装修无照经营;出租、转借营业执照乱设分支;传销、直销行为;商标侵权广告虚假宣传;季节性无照经营;液化气等安全经营;专项许可证过期经营;电力、邮电等行业不正当竞争行为;格式合同行为;学校食堂、小卖部无照经营;前置超期;秋季山货的无照经营等。一年来,我们对这些重点和薄弱环节,实行了“按月调度,按项监管;突出重点,强力推进”的办法,加强监管。实践证明,办法是非常可行的,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而且还加大了行政征收的效果和力度。如七家工商所认真查处秋季山货的无照经营行为,仅一项不仅净化了市场秩序,而且还创造了2万多元的价值。

三是抓队伍,促监管;抓规范,保发展。年初,我们结合队伍现状,一是抓学习,以800题为纲,提高全员素质。二是在全系统深入开展了“股所长作表率”和“五个十佳能手”评选活动,使机关内部形成了“大家跑、大家干、人人都在做贡献”的局面。如机关8点上班是常事,周

六、周日上班很正常。再如市场规范管理股股长石景峰同志早晨跑步都不忘寻找案源,及时地查处了一起非法收购案件,到位处罚5万元。又如经检股股长闫振海同志秉公办案,不徇私情,是廉洁执法的榜样。三是深入开展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大力提高基层队伍素质。我们体会到狠抓规范化建设,使队伍素质提高了,执法力度加大了,财政收入增幅。一年来,基层工商所立案463起,处罚款101.9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52.3%、57.8%。全局立案和罚款金额比去年翻了一番,反映出了抓规范、促监管的成绩和硕果。如步古沟工商所2005年市场监管立案和处罚额比2004年翻了一番,由12万元达到24.6万元。隆化工商所完成了260多万元行政征收的好成绩。三是在工作中我们注重三个坚持:坚持把责任放在头等地位,坚持把学习置于第一需要,坚持把和谐作为发展之本。

二、寻求社会理解和支持,温暖执法,在和谐发展中实现监管效益

一是寻求广大农民的支持,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1)构建舆论宣传网。通过发传单上集市、搞咨询上电视、当场讲解等方式宣传。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2)构建连锁责任网。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将“红盾护农”工作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到人,纳入目标责任考核。推行“农资经营企业责任书”和“农资商品质量承诺书”制度。并将农资商品质量信誉卡,下发给经营户,要求经营者真实详尽填写商品的品名、厂家、批次、数量、金额、质量等级、购买时间等内容。(3)构建投诉举报网。充分发挥12315消费申诉维权网的作用,实施了12315农资消费维权“村村通”工程。设置12315大型户外公益广告、工商提示牌、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等办法,将12315维权网络和投诉处理向农村乡镇延伸。“五.一”期间,我们接到市局吕局长签批的关于农民投诉假种籽问题的指示。全员不休息,及时处理了涉及25个乡镇,3万户农民,20万斤长城“799”玉米种籽“不扎根、不发芽”问题,维护了农村稳定,做亮了“红盾护农”品牌,受到了县委、政府的表扬。2005年我局共查处涉农案件100余起,罚没款入库76多万元,如查处虚假标注化肥120多吨,过期变质农药1300多瓶,不合格农机具32台等,有效地维护了农资市场秩序。

二是寻求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大对涉安企业的查处力度。“职责高于生命,安全重于泰山”。非煤矿山企业在我县是涉安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企业多数存在“一证多采、无证开采”现象。查处工作如果单靠工商部门一家的力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我局在XX暖儿河煤矿发生事故后,及时向县委、政府沟通。并借助全省整顿涉安企业机会,寻求党委、政府对监管企业安全的重视和支持。我局制定了整改方案,建立了安全监管目标责任制。一年来,我局抽调精干人员分别对非煤矿山企业、加油站、网吧、游戏厅、练歌房、液化气站、较大商场、市场等涉安企业和行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对存在问题较严重的24家涉安企业和业户进行查处。在对涉安企业整顿中,共立案20多起,处罚30多万元,有效地规范了矿山开采秩序,同时也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

三是寻求经营者的支持,加大对无照经营的查处力度。查处无照经营本身就是对有照经营的保护,也是对不公平竞争行为的制止。因此,我局在市场监管中,把查处无照经营作为巡查的重点,寻求经营者的支持。倡导人性化现代法治理念,让执法回归人性,让法治体现人文关怀。凡符合办照条件的,我们给予教育督促办照,凡情节轻微没造成社会危害的,我们给予警示,促其合法经营,帮其健康发展。一年来,我局共查处无照经营案件260多起,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精选)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州现有人口中,69是农业人口。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着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村”、重点在“农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

道德水平,直

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

世界上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从我州教育情况看,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6.15年,而农民受教育年限就更低,导致了我州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显然,这种状况与我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壮大支柱产业,加快农民增收步伐”的要求很不相适应。稿件来源:西双版纳报

如何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领导重视、做好计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和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将其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农业主管部门应做好农民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的内容、方式、地点、经费等都要计划周全。可充分利用州、县、市委党校培训基地,实施培训工作。为激发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可以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同时,要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使农民认识其重要性,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培训,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我们要乘着国家“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这一东风,努力整合优化农村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农村孩子创造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千方百计解决好傣族后代的教育问题,不断提高农村适龄孩子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培养造就更多的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强现有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科教兴农”的原则,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大力推广和普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研部门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应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教育培训机制,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支持补助标准。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村走出去的劳动力有较强的务工技能,留下来的劳动力能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增强他们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能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州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五、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

第五篇:对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五点思考(精选)

农村干部队伍是干好工作的基础,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工作的扎实程度,关系到党和国家在“三农”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能否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关系到农村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和当地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大发展。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取得了较好地发展。特别是在“团结、实干、高效、廉洁、一流”五个方面入手,教育

引导全镇上下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团结一致,埋头苦干,始终保持了蓬勃朝气、昂然锐气和浩然正气,表现出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与领导和同志们共同商讨,以期共勉提高。

一是顾大局,讲团结。团结问题至关重要。一个单位、一个班子,如果不团结,就不会干成事,不会出战斗力、生产力,更不会出政绩、出干部,大到一个国家,小到我们的农村。只要是被人称赞的地方,肯定有一个团结的整体。可以说,团结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个环境。同志们在一块工作,是一种缘分,政治上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帮助,心理上互相理解,这是一笔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资产。通过几年共事,既结下纯洁的友谊,也取长补短,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凡是闹不团结的人,既损害了他人的前途,也损害了自己的前程,于党、于国、于已、于人,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团结不是讲讲就能做到的,首先要有大局观念,识大体,顾大局。多负责,少推诿;多信任、少猜疑;多关心,少冷漠,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使有不同见解,也不允许有不同的派别;可以有张扬的个性,但不允许有分离的整体。要服从大局,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其次要有协作意识,有容人之量。同志们之间,特别是农村两委班子成员之间要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眼界要开阔,心胸要宽广,相互之间应严以律已,相互尊重、相互补台、相互扶持。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拆别人的台实际上就是拆自己的台。比如说,一看到别人要被提拔重用,就写“人民来信”,等到你想进步的时候,也会有一大帮人出来告你的状、拆你的台,结果形成一种“扒豁子”的坏风气。另外,讲团结并不是不讲原则,团结是建立在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友谊是在工作中生成的友谊。光“好好好、是是是”不是真正的团结,喝了酒乱呦喝,称兄道弟不务正业,也不是真正的友谊,这是现实生活中的庸俗风气;“对上级说恭维话,对同级说过年话,对下级说表扬话,对棘手问题说含糊话,就是不敢说批评话,”甚至是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是小人作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开展好批评与自我批评,交换意见,互相提醒,增进了解,促进团结。

二是改作风,讲实干。首先,人要实,实实在在、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实在事,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做“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小人,也不做虚情假意、阳奉阴唯的伪君子,做一个公道正派的实在人。其次,干工作要从实情出发,实事求是,办实事、求实效。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要围绕群众的利益,结合当地实际,因时而动、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特别是要注重察实情,深入到问题或矛盾的最尖端,倾听意见、寻找突破口,梳理出正确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要牢牢把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研究问题、确定任务、谋划措施,要结合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必须扣准问题的本质,牵住“牛鼻子”去解决问题,尤其是应把上级指示精神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第三,要干字当头,干字当先。任何工作都是干出来的,不是空口说出来、夸大出来的。要正视问题,理清思路,在实干上下功夫。要发挥“愚公移山”精神,不畏难、不畏险,铺下身子,脚踏实地干工作。特别是单位“一把手”,要以身作则,管好人、用好人,把握大局、掌握重点,正确决策、真抓实干,不能出现一级安排一级,大懒支使小懒的现象,更不能走马观花,雨过地皮湿,不作具体指导,不抓跟踪检查,不问结果如何,当“甩手掌柜”。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只要我们这些单位的负责人亲自干、带头干,就一定能够攻克难关、取得成效。同时,工作中应强调查、重研究,科学把握工作动态,及时采取合理的工作方法,选准工作切入点,一气呵成抓到底,不见成效不松口。尤其是不能有大事小事之分,特别是我们乡村基层,更没有宏观、微观之分,群众利益无小事,光靠指挥解决不了问题。凡事都应靠上抓、带头干,也只有这样才能干好工作,就是向上级汇报工作也心里亮堂。

三是重公平,讲高效。党和国家提出了兼顾公平、注重效率的原则,省市各级党委政府也非常注重政府提速。可以讲,无论干什么工作,效率都是第一位的。一项工作、一项任务在公平的前提下,如果没有效率,一味地拖三慢四,黄花菜也会变凉。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快节奏、高效率地工作。要有雷厉风行、立竿见影的工作作风,要有崇高的敬业奉献精神。当然,敬业还有个标准问题,我们不能满足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村干部述职报告会计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