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2022-05-07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機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1: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律及启示

当前,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8成,已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柱,进一步接近国际大都市水平。通过对东京、纽约、伦敦三大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结合当前首都服务业状况,我们初步总结了服务业发展的部分规律,并提出发展北京高质量服务业的新思路。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特点

服务业进入成熟期后保持基本稳定,制造业仍将占一定份额。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看,当服务业占经济总量比重超过85%之后,服务业将进入整体平稳发展、结构优化调整阶段,服务业和制造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将保持相对稳定,两大产业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美国经济分析局、东京都统计局、英国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1986年,纽约州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80%后增速放缓;2005年占比超过90%后,三次产业结构基本趋于稳定。2000年,东京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0%,进入到年均增速仅为0.4%的相对稳定发展阶段。2008年,东京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85%、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金融保险业与制造业呈现出同步发展趋势,比值相对稳定在10:6左右。1997—2009年,伦敦服务业呈现缓慢平稳增长态势,占GDP比重由88.0%提升至91.7%,12年间增加了3.7个百分点;自2009年至今,服务业占比趋于稳定,总体维持在91.5%—92.0%。从伦敦服务业发展历程看,当人均GDP达到3.74万英镑(约合6.04万美元),服务业与制造业占比趋于稳定,相互依存、互动融合的共生态势逐步形成。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服务业内部构成来看,面向企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多年来一直呈现上升态势,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的一个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纽约在20世纪70年代通过大力发展金融、商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成功走出制造业衰退危机。东京20世纪60年代以来,包括专业服务、科技研发机构在内的服务业快速發展,成为第一大经济行业,同时金融保险、房地产租赁管理也得到长足发展。伦敦自20世纪制造业外迁后,金融、信息、商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行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上升。

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增长。从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人均收入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满足人们发展需求、心理需求的医疗、教育、保健、休闲、娱乐等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持续增长。如纽约的教育与健康服务业成为第一大就业行业,就业人数占比接近20%;东京零售业、对个人的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占比超过10%。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嵌入应用,生活性服务业出现了更多的新模式、新业态,如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

优势服务业的发展确立了城市的功能地位和国际角色。优势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大都市的国际角色和国际地位的确立起着关键作用,成为最闪亮的名片。东京、纽约、伦敦均形成了以金融业、专业商务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服务业结构,直接确立了其“国际金融中心”“世界经济中心”“世界创意之都”的国际地位。同时,这些国际大都市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伴随着其主导服务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

精准抓住服务业若干新兴产业或新领域实现突破发展。从这些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历程来看,服务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面临增长乏力的局面。在宏观环境、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影响下,服务业某一领域具有突破性发展潜力,精准抓住和重点扶持这一领域成为国际大都市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和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比如,东京的动漫游戏与设计,伦敦的创意产业,纽约的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等,这些服务业新兴领域发展速度明显超过服务业整体增速。

国际大都市服务业发展的特色做法

以艺术、休闲娱乐为核心的创意产业成为发展新动力。据统计,2013年纽约市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美比重的8.6%,已经超过洛杉矶成为美国文化创意发展最好的城市。伦敦创意产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9年至2015年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5.6%,高于GDP年均增速1个百分点。动漫游戏产业成为日本激发经济活力和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强力杀手锏,2014年行业名义增加值占GDP比重8.5%左右,动画产业占据全球动画产业市场份额的60%。

教育和健康服务成为高增长性行业。纽约州教育、健康服务和社会援助业增加值由1997年的555.7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334.0亿美元,占服务业的比重接近10%。据《纽约市商业地产竞争力研究报告》显示,教育和健康服务业仍是未来纽约17个高速增长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25年,纽约教育和健康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将提高3个百分点。

科技与金融、商业、时尚、传媒及公共服务等传统服务业的融合成为趋势。纽约科技创新步伐近年不断加快,已经成为能与硅谷匹敌的美国第二大科创高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硅巷”则是纽约的科技创新企业主要聚集地。在金融领域,纽约正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手段运用于传统金融。在餐饮领域,纽约诞生了净菜、电商蓝围裙等针对上班族的餐饮公司。

金融保险业与制造业相互影响、同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东京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为制造业带来了充足的研发资金,索尼、松下、东芝、夏普等制造业企业推出一系列电气机器类新产品。即使在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金融业出现下滑的经济形势下,这一系列新产品依旧在全球市场保持领先,也直接减缓了1990—1999年制造业和金融保险业的下降趋势。2000—2007年,金融机构的并购重组为金融保险业带来了短暂的上升。然而,此阶段的制造业巨头一味追求“延续式创新”,错失了带来新变革的“破坏性技术创新”发展阶段。曾经的索尼、松下、东芝、夏普等全球领先的产品市场份额持续下滑,融资需求减弱,金融业后续增长乏力。2008年以来,其制造业规模稳定保持在金融保险业6成左右的水平。

在制造业疏解过程中,仍保留了出版、印刷等部分都市型工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出版、印刷及关联产业在东京都都心三区(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制造业中规模优势较为突出,其单位数量、从业人员数和产品附加值占东京都都心三区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65.6%、72.4%和75.2%。这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

受人口老龄化加剧影响,消费场所逐渐向社区的小型化零售商店转变。大型百货商店的店铺、从业人员和卖场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2014年,东京都批发零售业场所数量比2001年减少了大约一半左右。

对北京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融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部分国际大都市以IT业和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过度发展,削弱了制造业的基础,在金融危机时显示出较弱的抗压性。近年来,纽约、伦敦等城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北京要进一步修订新增产业禁限目录,适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保留一部分与城市运行、市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印刷、包装、物流、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等产业环节;同时加快开展制造业的服务化、柔性化改造,促进制造环节和服务功能的紧密结合。加快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服务业,重点借鉴纽约对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经验,支持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对物流、交通、教育、医疗、商贸等传统行业进行改造升级,通过新的服务模式和业务解决方案激活部分夕阳行业。突出城市特色,培育新增长点,关注新技术动态,以“三城一区”为龙头,打通科技创新与新动能培育通道,以科促产、科产相融。

落实好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促进高端产业功能区提质增效,进一步完善金融街、CBD等高端产业功能区配套服务体系,增强产业承载能力,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带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拉动能力。严格资源、环保、人口等准入标准,完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提高园区产出效益,提高高端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推进新首钢、丽泽等高端产业新区建设发展,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支持特色小镇、特色园区的发展建设,加快引导产业资源向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的新城地区转移,因地制宜培育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等特色园区建设。如北京基金小镇已落户600多家基金公司,管理资金规模超过万亿。

做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进石景山、海淀两个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发展。从新经济市场准入机制、市场监管机制、政务服务管理机制、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与应用机制、城市有机更新机制、金融创新机制、服务业统计与监测机制等方面,探索完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提升。继续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加快在服务标准、服务规则、服务保障等方面与国际接轨;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性,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注重服务业品牌建设,落实标准化战略。发挥龙头企业对品牌发展的主体作用,优先加大对自有专利、自有核心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品牌科技含量。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提高品牌价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品牌企业群;加快完善北京服务标准体系,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打造质量标杆企业;利用好京交会、设计周等活动平台,提升北京服务国际影响力。

强化服务业发展监测研究工作。针对服务业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要准确把握全球服务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做好战略分析和研判,进一步加强服务业发展监测研究工作。在做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监测工作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服务业相关研究,并与行业协会、知名研究机构加强对接交流。加强与大数据公司合作,重点开展金融、商务服务、设计、人力资源等行业的大数据画像研究,开展数据深度挖掘,逐步建立政策库、案例库、专家库、资源库。

(执笔人: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产業处夏翊、郭宏达、李柏峰)

责任编辑 / 高 斌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2:

新机遇下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分析

摘 要:发展服务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但仍然存在明显差距。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機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机遇;策略措施

成都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人均GDP已突破了9 000美元大关,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序提高服务业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推进服务业提速升级,力争用较短几年时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倍增,完善西部现代服务业基地的主体功能,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适应经济全球化新格局和对外开放新形势,加快构筑新的竞争优势,提高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服务业,对于加快成都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城市长远发展战略构想意义重大。

一、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成效

一段时期来,成都市围绕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建立适应服务业倍增发展、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核心,以完善行政管理体制、要素配置方式和产业培育政策为保障,以市场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合作为动力,努力构建成都服务高端发展格局,实现中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建设目标,服务业发展卓有成效。

1.服务业总量增长较快,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十一五期间,成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200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9%,到201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785.3亿元。2011年增加值上升到3 383.4亿元,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40.8%,占全市税收额的60%以上,占全市就业人数的近半数,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调整为4.8∶45.9∶49.3,全市服务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2.现代服务业增速高于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软件产业、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高端服务业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都市逐渐形成了以楼宇化、园区化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已建成东区音乐公园一期、“红星路35号”园区、蓝顶艺术中心、天府软件园、数字娱乐软件园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成都会展业年均增幅20%以上,会展业直接收入中西部第一,荣获中国最佳会展城市奖。

3.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以发展高端服务业为主,全域成都服务业均衡发展良好格局。根据立城优城战略,成都市中心城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中调”战略,推进“北改”工程,奋力打造高端服务业发展先导区,服务业已占整个经济比重达到70%~80%,率先实现向服务经济结构转变。

全域成都形成“头雁高飞、中雁竞飞、尾雁快飞”三圈一体的发展格局。如二圈层的新都区,2011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16.5%,增幅首次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商贸、物流、金融比重达60%以上,初步形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圈层的蒲江县立足“休闲、度假、养生、体验”,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节庆生态示范基地”、“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

二、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差距

作为西部物流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成都不仅肩负着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同时也具备进一步融入全球城市网络的基础,具有向国际化城市发展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某些明显差距。

1.整体实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零售、餐饮、交通运输、仓储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占重要地位,金融、保险、信息、物流、创意、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旅游、文化、教育培训等民生性服务业现代化程度、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新兴消费需求,总体实力相比北京、上海、广东及东部发达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2.服务业增速有待加快。20世纪90年代成都服务业平均增速为14.8%,2001年以后平均增速滑落至11.9%,2011年同比增长12.4%,仍然低于总体经济年均增速,与第二产业年均增速相差7个百分点,在西部地区增速名列第四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名列第八位。

3.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全国服务业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1家入围;全国物流一百强企业中,成都只有2家;全国连锁零售企业一百强中,成都只有4家;全国软件一百强企业中,成都没有1家入围。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支撑,既难以带动行业发展,也严重影响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4.高端服务人才相对短缺。成都以技术人才为主,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偏少,而且行业分布不平衡,文化、金融、商贸等行业的人才只占26.71%,成都市的物流业大专及以上人才比重不到25%,专业技术人员比重不到15%。

5.功能和空间集聚度低,产业高端发展动力不足。由于我市空间聚集不够,单中心的城市发展格局不但没有改善,而且还在不断强化,导致交通拥堵无法缓解、城市功能无法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同时,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落后,轨道经济不发达,城市综合体和楼宇经济发育不完善。2010年全市投资5亿元以上的281个服务业重大项目,只有16个项目承诺整体持有营运,仅占5.7%。

6.辐射带动力弱,国际化水平较低。成都服务业只占西部12省比重的12%,而北京服务业在华北地区比重为20%,上海服务业在华东地区比重占到30%。成都市目前服务业国际化承载能力较低,服务业高端功能发展不够,未能形成推进成都服务业国际化的有效支撑,与国际化城市以及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较,成都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三、成都服务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机遇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技术变革迅速发展的大趋势。当前,成都国际化的一个最大机遇,就是我们正在经历全球最深刻、最大規模的产业转移浪潮。我们要坚持“双需驱动”、“两型增长”,抓住眼前的有利时机,争取大规模、成建制、全链条地把省外、国外的成套产业更多地转移到成都来,采取“拿来”和“移植”的办法快速做大我市的经济规模,大力发展“把企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的外向型经济,力争最大限度地吸收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红利,力争成为这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城市之一 。

机遇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国务院《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提出成都继续推进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及特色农业,提升交通、通信、金融、商贸物流等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提出,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都市农业。 2010年成都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是国家为探索服务业发展有效途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机遇三: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总体战略目标和成都新的发展定位。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既需要良好的生态基础,也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就是要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增长动能和产业支撑。并且,成都提出建设开放型的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新的定位,而国际化城市需要经济服务化,服务经济应成为主要经济增长点,这些均为成都服务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机遇。

四、推进成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策略措施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与成都新的城市定位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情况下,成都市应充分抓住机遇,制定发展策略措施,奋力推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及政策。着力抓住成都市作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有利时机,以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为目标,围绕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业的管理体制、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体系;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加强服务业发展统筹推进力度。

2.推进服务业功能区建设和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加快推进全市确定的26个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九大现代服务业战略性功能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发展,全域成都推进圈层服务业统筹发展。

3.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外包、金融、物流、商务服务业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积极推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基地建设。

4.深度扶持民生性服务业。促进民生性服务业的全面性发展、专业化发展和全域性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的培育与引进。一是引导鼓励高等院校加强现代服务业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建立服务人才培养基地,鼓励境内外服务业培训机构和行业龙头企业与我市合作开展人才培训;二是加强双语和多语高端人才引进,建立成都海外人才网,定期开展区域国际性高层次人才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三是对服务业企业引进国内外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实施财政奖励、安家和购房(购车)补贴、子女入学和出入境便利等政策;四是积极探索扩大投资技术移民和外籍高端专业人才工作签证就业试点,提升成都服务业人才国际化水平。

6.加快发展楼宇经济和服务业重大项目。一是完善楼宇经济发展政策体系,理顺楼宇经济发展体制机制;二是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形态,规范发展轨道经济和城市综合体;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加快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

7.加快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一是抓住从沿海开放向内陆开放纵深发展机遇,把成都建成面向欧洲和中亚、南亚的航空枢纽、中国与南亚合作的“桥头堡”;二是围绕服务外包和电子商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引进国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国际化人才;三是重视 “走出去”发展战略,支持优势企业到海外拓展市场、投资创业、承接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公司,提升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作者:徐志初

都市服务业发展论文 篇3:

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

维扬区地处扬州主城,毗邻蜀冈·瘦西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大力发展创新型都市工业

维扬区人口密集,人力资源储备丰富、素质较高,发展“都市型工业”是必然选择。在综合研究既有产业条件、人才储备水平、资源支撑能力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维扬区委区政府确定了以机电制造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方向的工业产业政策。

在这一产业政策指导下,维扬区积极做强支柱产业,促进各类机械、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等机电装备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扬杰电子、中显科技、宏福稀土、优邦制药、维普生物等“三新”产业规模化,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集群;以顶津饮品为龙头,推动规模持续扩张,打造轻工食品百亿产业;引导通宇钢管、亚联钢管等管材企业集聚扩张,做大做强能源配套产业;依托建业庆松、金桃化工、新浪环保等企业,加快发展环保设备产业;鼓励新江扬电缆、中凌高科、扬开电器等企业加强产业对接,积极发展智能电网配套产业。做优骨干企业,鼓励企业增资扩股、不断加大技改投入,推动规模扩张、质态提升,加速做大做强;借鉴鑫华印刷与凤凰传媒集团、硅谷光电与宁夏发电集团合作模式,引导企业加强合资合作,实现重组优化、借力发展,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10亿元、5亿元、1亿元以上的企业梯队,2009年新增亿元企业10家以上、总数超60家,列统企业总数达250家。同时形成了以机电、光伏、轻工为主体的3大产业集群,以光伏电子产业为例,维扬现有光伏电子企业20余家,基础元器件、通信设备、电子新材料、新型显示器件等产业门类初具规模。

在积极突破重大项目和实现产业集聚集群的同时,维扬区着力引进了一批小而高、小而优、小而新、小而特、小而强的创新性“新五小”项目,扬长避短,摆脱自然资源和土地制约,发挥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培育了一批细分行业龙头和单打冠军。如主要生产汽车智能控制产品的罗思韦尔电气有限公司,目前共申报6项国家专利,顺利通过“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确定了5年内上市的发展目标,迅速成长为行业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骨干企业。多行业创新性“新五小”项目的引进、培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创新型经济,做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态,还有助于分散金融危机给重大项目带来的结构性风险,提高区域经济抵抗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维扬区在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同时,重视完善维扬的城市功能。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以“五城二园三圈”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努力提高维扬生活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着力打造与文昌商圈相呼应的琼花园姊妹商圈,积极培育大王庙商圈和蜀冈商圈,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和水平;以天惠、天地、百脑汇等信息数码广场为载体,打造现代数码城。

利用毗邻蜀冈·瘦西湖5A级风景名胜区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资源,确立了“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导、以特种旅游为补充”的发展思路,加强旅游项目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推动旅游业产业链发展。在合理保留区域内的绿地与旅游景观的基础上,建设十里蜀冈,将瘦西湖风景区与蜀冈西峰连成一体;加大力度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形成五星级酒店和农家乐旅游高低搭配的业态格局。

三、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联动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维扬区委区政府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工业是维扬经济腾飞的两翼,必须有计划地同步协调联动发展,方能互相促进、互相砥砺,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已有汽车车辆及配件企业的工业基础上,维扬加快汽车城公共服务平台和二手车交易中心建设。在2009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危中求机,积极打造集展示、销售、检测、维修、汽车文化等为一体的扬州国际汽车城,目前已吸引近20家汽车4S店入驻发展,不仅启动扬州汽车消费市场还带动了上、下游关联工业企业快速发展;针对维扬玩具工业密集但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现状,建设6万平方米商务广场,吸引动漫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企业人驻,打造动漫玩具城,在发展动漫产业的同时促进玩具工业提档升级;以扬州传统玉器、漆器工业为基础,以工艺坊、玉文化产业园等为依托打造集玉器、漆器、剪纸等研发、生产、贸易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城;针对机电工业集中的特点,积极发展生产性物流,打造扬州公铁水联运物流集聚区,培育提升扬子江钢材、聚龙建材物资交易港、医药物流城等区域性生产物流市场。

在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战略指引下,维扬区实现了由一个以市郊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弱区向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跨越:2009年维扬区克服自然资源的制约,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经济运行质态位居扬州市前列,在1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现财政收入超20亿元,增幅达2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83.8%和48.8%。维扬区将继续坚持这一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创新发展、争先进位,向着“扬州的窗口、精致的代表、创新的示范”这一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作者系中共扬州市维扬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袁 文

作者:姚苏华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剖析行为金融学论文下一篇:媒介与和谐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