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镇发展现状

2022-08-14

第一篇:中国古镇发展现状

探寻中国古镇保护与发展之路

第一、如何对历史核心保护区实施合理规划与有效保护

南浔核心保护区是用于保护历史建筑、传统街区和景观的有效工具。首先,专家们围绕对南浔核心保护区的限定和内涵、核心保护区规划中遇到的问题、保护区规划的策略等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

在会议中,很多专家对我国古镇保护区的保护现状的疑惑和质询,也是发人深思的。由于我们在上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初期,急于追求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忽视了历史遗产的保护,大面积拆毁历史街区,待经济达到一定水平进而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时,却无可奈何地发现许多历史遗产已不复存在。如南浔古镇在近现代进程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现在的保护已是背水一战,势在必行。

经过探讨和交流,专家们一致认为,完整保护有历史意义的古镇街区是很有价值的。怎么保护呢?它应与对单个建筑的保护区别开来,保护区应包括建筑和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及与其有关联的环境景观;在具有重要地下文化遗迹的地区进行城市改造应充分考虑遗迹的存在,并不得对其造成损害,包括对遗迹本身的伤害和对古迹所辐射区域的影响;在古镇发展与遗址保护有矛盾时,应优先考虑遗址的保护;核心保护区的规划应能提高区域内居住者的生活水平,应该允许对一般性历史建筑内部进行少量或局部的改造,对外部则保持历史环境风貌;在历史核心保护区中,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文化遗产应同时并存并得到同等程度的保护。

第二,如何正确处理古镇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在讨论中,专家们首先对南浔古镇保护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了澄清。专家们指出,中国当前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日益兴旺的旅游业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问题。现在人们都已认识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历史遗存带来了很大损害,但同时,我们一定要看到,许多国家都在依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来吸引游客,我们也应看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旅游业,会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巨大的利益。

在许多情况下,传统、风俗、习惯可能正在逐步失传,而旅游业的开发要保存这些文化并展示给游客,从而使其复兴,并赋予其时代的精神与新的含义。此外,旅游业能够在思想认识和资金保障上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它提高了历史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对其保护就容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保护工作也就容易开展;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资金得到落实。

专家们强调,古镇保护与旅游业的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严格遵循在保护的前提下永续利用的原则,从而要看到,旅游业在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的专家还提出,我们要借鉴国外一些新兴旅游的方式,在原有古镇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点,扩大旅游范围。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保护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可持续旅游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文化旅游正在迅速发展,文化遗产地已成为旅游热点,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古镇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并不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撑的关系,重点在于我们的

合理规划与引导。

第三,如何正确营造古镇经济圈

在这次研讨中,不少专家对南浔古镇经济发展的何去何从作了进一步分析。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欧洲热衷发展经济、改善生活和崇尚现代建筑,大批珍贵的古建筑和历史环境被破坏。然而,欧美国家醒悟得早,抢救得快,立法定规,合理规划,最终使得经济依旧飞速发展,同时古典欧美风情仍然大量流传于世。

正确营造古镇经济圈,这绝非古镇规划设计者所能解决的课题。古镇受到伤害,该反思的是政府,无辜受累的是人民。此时,要进行多大的城市形象工程才能愈合创伤?有直面现实、直面“杀手”的勇气,这是最重要的。开放进程中的混乱、无知与失误,时局变化中的头脑发热、意志动摇与飞来横祸虽在所难免,但受伤之后发起的古镇复兴运动,会使古镇决策者更理智、更高效、更富有经验。

如何经营一座古镇?新兴古镇经济可以在全世界找到样板,而受伤的历史文化遗产则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复兴运动。

专家们以史为鉴,将历史的古镇经济发展的缩影倒映在新兴的古镇发展之上,它给人们的启示是:第

一、古镇的兴起与发展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第

二、保持自身特色是古镇经济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第

三、经济和产业调整应根据区域发展状况明确自身定位和发展空间。

江南水乡古镇拥有得天独厚优越的地理和文化作为后盾。扩大水乡古镇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整体旅游市场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有利于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做大做强做精江南水乡古镇品牌。这些都有利于古镇经济圈的发展,专家们在会场上开展的热烈讨论与提出的诸多建议,给与会者留下了很多耐人寻味的启迪。

第二篇:古镇保护的现状

20世纪80年代,周庄率先发展旅游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古镇旅游热的带动下,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古镇纷纷效仿,竞相进行旅游开发,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古镇旅游的兴起是近30年的事。我国在借鉴国际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纳入了遗产保护范围。1982 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6 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提出了要对文物古迹集中的小镇、村落进行保护。随后,全国各省份就开始了历史文化镇的命名工作和古镇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至此,古镇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推向了广大的游客。从率先打出“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到最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徽省西递- 宏村古村落,从江浙的同里、乌镇、西塘到山西平遥古城、西部云南丽江等古镇,无不成为游客追逐的对象。

古镇旅游开发中一些不适当的行为也使许多古镇的生态环境、文化氛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容量饱和

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当旅游地的游客量超过旅游容量时,就会出现消费过度集中,造成旅游地的交通拥挤、住宿紧张、吃饭困难、景点爆满、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乃至客人投诉增加等负面效应,这样其实是对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最大破坏,同时也降低了旅游量。 古镇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压力便是游客流量增加迅速,超过了目前古镇旅游容量允许的限度。尤其在旅游旺季(如图一所示),古镇内经常处于拥挤混乱的场面:幽静的水乡环境氛围被破坏,不仅无法正常游览,甚至对古迹、建筑等造成了破坏,即所谓“旅游公害问题”。

图1 古镇2000 年每月游客人数统计分析

2.古镇旅游产品自身的缺陷

第一,主题重复,产品单一。田喜洲通过调查指出,不论是江浙沪地区古镇主打的“小桥、流水、人家”,还是西南地区凸显民族风情的古镇旅游,都存在主题雷同的问题。李苏宁对此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将其表达为“发展模式克隆”,他特别指出,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分别形成了商业古镇、居住古镇、宗教古镇和生活西塘等特色发展模式,但在景观、旅游项目上仍存在较强的替代性,各自的旅游主题也不能清晰地反映出经营上的差异化,缺乏亮点与特色。

第二,配套设施不完善。秦容指出,古镇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薄弱;环境卫生工程不健全,生活废水废渣污染严重,有的景区甚至没有干净的厕所;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如旅游餐饮、住宿档次低、条件差,景区内缺乏完善的导游服务系统。 3.商业化的影响

第一,理论上,以彭小娟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古镇旅游开发是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表现,众多游客、商人的进驻是对古镇的一种侵蚀,“过于浓厚的商业气息”,不仅改变了古镇的外在面貌,也使其内在性质发生了变化如古镇人口结构的改变和对民族文化的浅薄利用。

第二,实际上,随着双休日和“黄金周”带来的旅游热,不断膨胀的旅游业正在排挤着大量的有地方特色的小本生意,致使受保护街区的风貌日趋千篇一律,旅游设施的充斥、无特色旅游商品的泛滥以及“人人皆商”的浓重的商业气息都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古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氛围。

因此,古镇应禁止在保护区内开设新的商店、逐步地把那些向游客出售小装饰品的商店迁移到保护区的外面;通过发展观光旅游,恢复传统“老字号”,演示传统手工艺;还应重新挖掘构成水乡古镇整体空间环境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的项目,开发民间游乐项目,展示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许多学者对当前古镇保护、古镇旅游的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现归纳如下:

1.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第一,学术上,以陈志刚为代表的学者坚持“保护”的绝对重要地位,认为保存古镇的原貌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而旅游发展只是为保护古镇服务的。但大多数学者主张保护与开发并举,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带动对古镇的积极保护,并提出了在开发中做好保护工作的原则和具体策略。

第二,实际上,政府主导为:(1)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遇到多种利益发生冲突且难以平衡时,要以“保护优先”为基本的前提,树立系统保护的理念。对古镇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包括对古镇文化整体的保护;(2)坚持合理开发原则,所谓合理开发,就是一方面要做到有约束、有限制的开发,尊重历史的原貌,不能为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牺牲整个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杜绝缺乏科学规划的盲目开发、乱搞重复建设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另一方面,要在充分考虑古镇的环境容量、可进入量等因素的基础上,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坚决杜绝由于游客周期性超载带来的景区生态环境污染,及此造成的对整个环境的破坏。

2.“空心化”的问题

以阮仪三等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空心化”是保护古镇建筑和传统风貌的有效手段,即把古镇区原住居民迁至周围新区,再对建筑、街区进行修缮,派专业工作人员进驻。以李苏宁为代表的学者并不认同“空心化”。他以乌镇为例,指出“空心化”开发看似保存了古镇,但却丧失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悠然神韵。他主张居民留在古镇区,反对外来旅游经营者的进驻。江五七等则提出了“部分空心化”的观点:将一些安全状况令人担忧的古民居住户迁出,其他住户则继续留住,并由政府给予一定的补贴,但严禁他们私自翻修古民居。这样既改善了居民的住房条件,又保护了古镇的生命力,防止使古镇成为没有“人气”的静态景观。 3.古镇旅游开发原则

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古镇旅游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凸显地方特色,挖掘文化底蕴。古镇旅游的持续发展,应建立在保护、挖掘和展示其独特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

第二,注重旅游产品的针对性。王雪梅以四川为例,指出古镇应基于资源、区位条件,针对不同的旅游需求开发相应的产品,如观光游、文化展示游、探幽访古游、民俗风情游等。冯淑华则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

第三,增加体验性产品。俞琪以西塘古镇为例,提出设计体验性古镇旅游产品的“感官化、主题化、意象化、参与性”原则,并就一些具体项目提出了落实措施。

4.古镇旅游开发对策

随着古镇旅游的发展成熟,对古镇旅游开发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到操作性强的具体环节。

第一,科学规划,形象定位。制定科学的规划,这是古镇旅游开发的前提。规划部门和规划专家要严格按照国家《城市规划法》、《文物保护法》及各地的乡规民约,做到规划先行,科学管理。规划要对古镇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消防设施、土地管理及遗产的保存修复等做出相应的规定,明确保护的程序和财政资金,制定生态环境的限制性条件。

第二,创新开发思路。古镇的文化品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古镇开发要抓住其独有的特色,对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进行重点保护和发掘整理,以形成特有的建筑风格,但不能简单地复古,要有创新,要有典型性。古镇开发不应完全恢复老版本、老式院子,与现代生活隔绝,它既要真实再现当年的情景、延续当年的风貌,同时又要让游客参与其中,形成互动关系,以增加游人的兴致。如江南各古镇曾隆重推出了“水乡迎亲”、“穿花衣、坐花桥”、“打莲湘、荡游船,挑花篮”等各具特色的祖传节庆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

第三,古镇旅游商品的开发。黄大勇等以重庆磁器口古镇为例,分析游客对古镇旅游商品的需求特征,从商品内容、包装、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创新开发的思路。

第四,扩大对古镇的宣传。要继续保持古镇对游客的吸引力,维持和延续古镇的生命周期,促进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除了加大对古镇保护宣传的力度,还要实施积极的营销战略。宣传中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突破区域界限、避免同行业、同地区的恶性竞争,要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以扩大对外宣传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到各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给游客树立起主题鲜明的旅游地形象。如江南六大古镇虽然同处江南,共同享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意境”和中国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品牌,但仍然各具特色:周庄的前街后河,前店后房,属典型的江南“河街式”贸易集镇;同里的富家大园或雅者小院,体现出宁静的水乡居住环境;南浔的丝绸兴旺,巨贾辈出,是工商业托起的古镇;乌镇典型的“人家尽枕河”,体现出茅盾笔下《林家铺子》的风情;西塘的以酒兴市,长廊遍布整个古镇,体现的是买酒饮酒的商业文化。

当前一部分学者也对古镇旅游组织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现总结如下:

1.坚持政府主导

一 理论上,余丹认为古镇旅游开发不能纯粹依赖市场,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由政府成立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主持开发规划工作,并加强对市场的统一管理。李倩等亦指出,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建立政府引导的市场运作机制,处理好古镇管理者与旅游经营者的关系,是保证古镇旅游良性发展的必要手段。

二、实际上,就支持措施而言,政府的主导表现在三个方面:政府的旅游发展策略和优惠政策;政府对当地民众的旅游意识教育和正确引导;政府在经费上对古镇建设的支持及宣传等。

2.加强社区参与旅游开发

一、理论上,旅游学者秦容对比了古镇旅游中的周庄模式、乌镇模式和丽江模式,指出居民参与在古镇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居民教育、组织由居民成立“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自觉保护意识和参与积极性。

二、实际上,展开来看,古镇居民才是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真正的主人和最终受益者,但大多数古镇居民却没能拥有对古镇文化旅游资源的产权,不能参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得不到开发后应有的利益分配。这势必将影响居民对于旅游开发所秉持的态度,从而直接影响古镇旅游的顺利进行。因此,古镇旅游的发展需要以社区的积极参与为依托。但旅游开发并未对当地居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生活方式的改观(见图2),因此只有通过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居民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使居民积极踊跃地支持古镇旅游的开发。

图2 古街居民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比重

3.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古镇旅游热的兴起,古镇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尤其黄金周垃圾遍地,因此保护古镇生态环境迫在眉睫。将吃、住、娱和停车场等设施放置在古镇的古街保护区之外,对保护区以内的经营者要规范其行为,配备必要的排污系统,做好垃圾处理工作。古镇旅游生态环境以及古老景观的保护单靠公民的道德规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赖法律的强制措施。古镇旅游的管理部门也要采取相应的行政措施,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此来约束管理者、游客、服务者和古镇居民的行为,有效地保护古镇的资源,以实现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古镇旅游开发要深挖它的文化属性,其是根本旅游文化竞争力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下,一个地区的旅游文化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所体现出的差别优势和地区综合力。文化内涵没有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将会使得古镇类旅游产品整体缺乏文化深度,难以展现目的地独特的文化特征,削弱了古镇的市场竞争力,导致古镇旅游业的发展落入了有需求、没市场的尴尬境地。深挖古镇旅游规划中的文化属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 熊侠仙 张松 周俭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汇刊. 2002 (6) [2] 胡静.交通巨变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小城镇建设.2009 (1) [3] 况红玲. 四川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04 (3) [4] http∶/ / travel. tom. com. 旅游网[ EB/ OL ] . 2005 [5] 阮仪三.江南古镇. 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6] 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 城市规划汇刊. 1999(7) [7] 张东婷 邱扶东.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科.2011.(3)

第三篇:中山古镇旅游地产产品发展机遇

在各大房企蜂拥而入的同时,游资也在不断涌入旅游地产领域。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进入旅游产业的"游资"高达2600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资旅游地产,预计今年全行业投资将超万亿元,“中山古镇”是重庆市保存最好的千年古镇。一是在古建筑方面,中山镇被同济大学教授、民居建筑专家阮仪三誉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群”(2000年深入中山考察时的评语);二是在古镇文化方面,中山镇具有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和世界较早的“WTO规则”。这是中山镇最大、最显著的独特性。 “中山古镇”在农耕时代贸易繁荣、商业发达,产生了独特的商业文明,形成了独特的马帮文化、船运码头文化、钱庄金融文化、祠堂牌坊文化、宗教寺庙文化、移民文化、生命繁衍文化等等;出现了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

这些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文化,是中山镇旅游开发的宝贵资源,是中山镇走向旅游文化市场的魅力所在。 增强对古镇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编撰。为今后进一步宣传营销、开发建设、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做准备。要用中山镇独具特色的古镇文化,打造江津新的旅游地产品牌。挖掘文化内涵,铸造古镇之魂,旅游开发是实现古镇价值的最佳方式,是推动古镇保护的最佳手段。旅游产业,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古镇旅游不是让人们简单的参观古镇风貌,而是要让人们体验历史,得到启迪,受到教育。因此,需要挖掘古镇文化内涵,突出旅游产品的稀缺性和市场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围绕“铸其古魂”大做旅游地产文章,展示古镇形象,扬其古镇名声,通过古镇主题形象的提炼,展示古镇文化的魅力,打造古镇文化旅游品牌。我们要围绕“扬其古名”大做古镇旅游地产文章。

第四篇:**重工业发展与古镇保护的思考

一、古镇概况

**县**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旅游名镇、重庆市十大魅力小城镇、重庆市十大古镇之一 ,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1.4平方公里的明清建筑群,是重庆市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古镇。古镇四合院错落有致,石板街光滑亮洁,封火墙鳞次栉比。万寿宫王家大院、吴家院子、赵家院子等古建筑彰显着精湛的民族文化工艺。吊脚木楼、古廊桥、古庙宇、古码头、古水井等体现了土家、苗族的聪明才智和楚汉建筑的独特魅力。1995年武汉建筑学院张教授和《老房子杂志社》联合考察了古镇石板街及古建筑和1998年四川大学和日本教授考察古镇后,认为“**古镇极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古镇的石板街、封火墙、四合院等古建筑群和极其科学的排水系统以及众多的古码头、古水井、古石桥等,规模大且保存较为完好,极具历史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价值,是研究清代建筑风格和渝东南民居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镇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活镇、和谐兴镇”的总体目标和思路,突出发展工业经济,位于**镇的龙江重工业园成为东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承

载区、重工业密集区、东部沿海纺织产业转移基地。目前如天雄锰业、九鑫水泥厂、强洪化工等重工业企业已入驻投产,有力地加快了农村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转化的进程,为**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同时重工业的发展也给环保带来严峻的考验。

堰堤至江丰是龙江重工业园企业密集地带,江尽管各重工业企业都采取了一定的污水处理措施,但是流入湄舒河的工业废水依然存在污染,而且成分非常复杂,使得河流中的鱼、虾锐减,**至**段河水不再呈现往日的清澈,人畜饮水不能直接从合理取用;水泥厂、铁合金厂、电解锰厂等企业不断排放着浓烟,远远就能看见,靠近了还能闻到刺鼻的气味;水泥厂附近的花草树木都失去了往日的光泽,厂区内更是铺上了一层灰尘。

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镇将会因为缺乏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支持而无法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影响整个古镇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原因分析

一是存在排放污染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治理技术不成熟,治理资金筹措困难。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大多数企业治理资金筹措困难;二是重污染企业所承担的经济支持作用与环境保护的要求两者之间矛盾突出,由于部分污染产业仍为我镇地方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给工业污染源

全面达标增加了难度;三是现行环保法律法规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小,不足以对违法排污者形成震慑,同时现行环保法律法规与环境管理现实需要存在滞后,如《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关于限期治理的规定,授权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但上述法律生效多年,配套规定至今未见。

三、对策及建议

环境问题的显现和依靠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都具有滞后性,为了保护古镇的旅游环境,走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要求企业自身重视并落实措施,同时需要政府投资和监管。

(一)企业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将清洁生产作为工业污染防治的主要途径,加大实施力度。企业新改扩建项目及老污染源的治理,要优先选用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不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的,项目审批部门不得批准立项;老企业的治理改造,必须实施清洁生产。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或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生产、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计,并按照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案进行改造。

(二)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当前,工业企业擅自停用污染防治设施超标排污的问题突出,有关部门应从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环保队伍能力建设、在线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创建

条件,为加大查处力度提供保障。在严格环境执法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和激励政策,引导企业主动治污,但前提是环境执法必须到位,企业真正能感受到法律的约束力。

(三)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技术单位的作用。对工业企业实施有效的环境监管,必须熟悉行业生产工艺和相应的污染治理技术。与环保部门相比,行业管理部门和技术单位对行业特点、生产工艺和治理技术更为熟悉。应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和技术单位的作用。

第五篇:云南导游证_导游词_中国第一魅力古镇--和顺

中国第一魅力古镇—和顺侨乡

和顺古名阳温暾(tun),后来因为有河流顺村而过,更名为“和顺”。后经一些文人的推敲,借“云涌吉祥,风吹和顺”的诗句,定名为“和顺”,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腾冲毗邻缅甸,接近印度,历史上一直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和顺就位于这条“官马大道”的旁边。所以从明朝以来,和顺到缅甸拓展事业的人日渐增多,并涉足公务翻译、交通向导等职务。到了近代,和顺还出现了一批远涉重洋,到欧美日留学、谋生的人士,同时也有一批人在港澳台开拓实业,所以,和顺外出谋生、求学、经商者的足迹遍及亚太、欧美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现在,和顺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有一万余人,而居住在本乡的人口仅有六千多人。其中,归侨和侨眷占全乡人口的80%。因此,和顺成为了云南著名的侨乡。 和顺乡前一马平川,几条小河或绕村而过,或穿流田间,垂柳拂岸,荷花映日,难怪人们在这里总是流连忘返,称誉为“小江南”了。

踏进和顺的青石路,便一脚踏进了百年的时光,据考证古材料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有先民在这得天独厚的小盆地中繁衍生息。老人们常说,和顺的每一块石头都有故事。在我们前方荷花池中的鱼洲亭,是乡人为了纪念首任和顺益群中学校长、后任云南大学副校长的寸树声先生而建的,表现了和顺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亭中有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题写的亭名碑。 绕村而过的小河之上有两座石拱桥,形如双虹,故名双虹桥。桥下鹅鸭戏水,古树横卧,每当春花烂漫、秋月朗朗之时,双虹桥一代便是人们春游、赏月的好地方。

双虹桥畔矗立着全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和顺图书馆。清末,和顺出现了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进步团体“咸新社”,1924年和顺旅缅华侨有组织“崇新会”,创办进步刊物,并在本乡成立“阅书报社”。1928年“阅书报社”在旅缅华侨和乡人的共同努力下,扩建为图书馆,将馆址移入“咸新社”故址汉景殿。身居海内外的热心乡人,踊跃投入捐书活动,使馆藏图书不断增加。随着图书数量和读书数量的与日俱增,在缅甸乡人的支持下,于1938年拆除旧馆,兴建了中西合璧式的新馆舍。1983年由云南省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和顺图书馆内富藏古今图书及地方文献,其中有全套《大藏经》、《升庵全集》,数百册《英武殿丛刊》、近千册《四部丛刊》,另外还有不少古籍善本、珍本,尤以清代木刻板本为贵,真不愧“藏珍”二字。馆内现有藏书七万余册,在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

这里是原来书库,至今门上的锁,办公桌上的印章,以及前面二门的铁栅栏,都是建馆初期和顺华侨从缅甸购置的,许多报刊和生活标本,以及《万有文库》等大型丛书,都是从上海经海路过缅甸送达的。在当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这是多么的不容易的事情,由此可见和顺人之“富庶更能知礼义”和对文化的执着追求。

坚实的文化根基,孕育出一个个贤人英才。和顺乡名人极多,如同盟会员、曾任云南护国军第一军秘书长李曰垓(gai);寸树声是云南大学副校长;还有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也是腾冲和顺乡人。

沿着火山石铺就的乡间小路,去探访古老的民居,沿途我们将了解和顺独特的村寨结构。和顺较具规模的古民居,都是清代建筑风格,这与和顺在清代中叶

以后经济文化繁荣兴盛是分不开的。这里的古民居,有“三房一照壁”、“四合院”、好“四合五天井”等,近代还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这些民居不仅设计高明,雕绘优美,尤其特色的是全部以火山石打造镶砌起高耸坚固的石脚,虽然不使用水泥,但是百年不变形。

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和顺民居之一的“弯楼子”。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请看,它的墙壁是沿巷道的曲线修砌的,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称为“弯楼子”。弯楼子不仅是一座民居的雅号,也是清代道光年间创办跨国商号“永茂和”的李氏家族的代称。腾冲人过去每当说起本地最富有的商家,就说“东董西董弯楼子”,可见“永茂和”商号资本之雄厚,经营历史之长久。现在,弯楼子已经辟为“民居博物馆”。第一院为主人的家族史展览,第二院为和顺民居文化展览,后院附设民居旅馆,可以为愿意在和顺小住的游客提供清雅脱俗的下榻之处。

现在我们将沿着村边的块石路,去游览刘氏宗祠。和顺共有寸、刘、李、尹、贾、张、杨、钏8大宗祠。为和顺八大姓氏祭祀祖先的祠堂,建筑风格各异,建造时间不一,大都气势恢弘,古色古香。刘氏宗祠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处。途中,我们欣赏到的这些颇有江南水乡风貌的洗衣亭,沿着和顺的小河,每隔一段就有一座,那是当年“走夷方”的男人为留在家中孝顺公婆、抚养子女的女人修建的,以方便她们洗衣洗菜的时候遮风避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刘氏宗祠前面,这座建于清代咸丰五年的宗祠,至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虽然几经沧桑但是仍保持着完整。在过去,宗祠是属于一族一姓的,但现在,它存在的意义已经超过了原先的范畴,而成为展示和顺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一面。

前面的就是和顺的水碓村。水碓村原名蕉溪村,后来因为设有水碓而改成了现在这个名字。村子不大,名气却不小,因为这里不仅有迷人的景色,更出现过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

各位朋友请看,这一池碧水称为“龙潭”,三面环山,一面为堤。龙潭一侧,金碧辉煌的元龙阁依山而起。说起这潭绿水,还有个来历。这里原先并没有这个深潭,在清乾隆年间,山麓突然泉水喷涌,汹汹水流顿时淹没了和顺坝子,当地人们以为是“神龙”显灵,便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接龙”活动。同时修筑大坝,蓄水为潭,取名为“龙潭”,随后又在潭边建了元龙阁。元龙阁背靠青山,面临绿水,次递升高,由山门、三官殿、魁星阁、观音殿等组成,构思奇巧,结构紧凑。主体建筑“魁星阁”两侧柱上有楹联一幅:“元精含斗极,龙脉焕提天枢”,即人间龙首之意,这就是“元龙阁”名称的由来。现在就让我们步入“隔凡”之门,去领略这人间仙境。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了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的故居,大门上悬有“艾思奇纪念馆”的匾额,楼上有艾思奇生平事迹展,楼下有艾思奇部分手稿和用品展,休息室内有许多名人的题词。各位参观后,请别忘了在留言簿上写下您的观感。

我们漫游了和顺乡一圈,是否觉得这里有如画的风景,又有众多有文化、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民。曾担任北洋政府国务院总理、一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李根源先生写了首诗,贴切地反映了和顺侨乡的风貌:“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

好了,各位朋友,踏青石古道,看和顺图书,忆和顺商贾,观名家故里,赏龙潭龙阁。今天我们的的游览行程即将结束,想必大家也累了。今天我们不仅仅

只是看到和顺魅力的一部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真诚欢迎大家再次来到和顺参观游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下一篇:主管晋升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