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模式论文

2023-01-08

龙岗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简称:实践基地) 是龙岗区人民政府投资兴办的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场所。自从有了实践基地, 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不再是随意性极大的“粗放式活动”, 而是用课程固定下来的“精放式操作”, 是延伸学校课堂教学, 衔接社会教育, 彰显公平教育的重要举措。

实践基地开发的课程, 充分利用龙岗特有的客家文化和环境资源,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线, 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旨在培养中小学生适应环境, 学会交往, 承受挫折和实践、创新能力。然而, 学生集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一学年一次, 每次只有一周, 致使实践基地的学生德育教育不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更缺乏持久性。面对德育教育的这些差异性, 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是实践基地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1 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确保学生德育工作管理的纲举目张

实践基地的综合实践课程, 承担着龙岗区“延伸学校教育, 衔接社会教育, 彰显公平教育”的重任, 如果不抓好“三支队伍” (干部队伍、教师队伍、教官队伍) 的建设, 要管理好每批中小学生一周的德育教育工作, 那只能是望梅止渴——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而已。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注重规范管理行为, 积极创建“团结务实, 开拓创新”的领导班子, 牢牢抓住德育工作管理的“纲”, 以便带动德育工作的“目”。

实践基地现有正编管理人员六名, 除基地主任和财务报账员外, 其余四位同志都各自独当一面, 分别负责德育 (行政办) 管理;安全管理、教学管理、总务 (后勤) 管理工作。四位同志分工合作, 在基地主任协调下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德育工作管理队伍, 使实践基地的德育教育管理正真得到了纲举目张的有力保证。每周一次的行政例会, 通过听汇报, 抓住突出问题, 解决当前问题, 研究后步工作, 做到了德育工作的“做一, 留二, 看三”, 保证了基地德育工作与各学校的有效衔接。

建立一支“创新务实、乐于敬业、品德优秀、基础牢固、教育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的教师虽然都是临聘教师, 但他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 安于清贫的劳技教育工作。19名临聘教师中, 已经在实践基地任教3年以上的达到了65%, 使实践基地拥有了一支稳定、并且熟悉短期德育教育技能的教师队伍。

“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确保平安”是我们建设教官队伍的明确目标。实践基地每年都是8月中旬开始接纳高一新生军训和初一新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管是军训, 还是劳技课, 只要学生来到实践基地, 就进入了半军事化管理环境。军训中, 我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个条令” (队列条令、纪律条令、内务条令) 的基本内容融于学生德育教育管理制度中, 由教官具体实施, 这就必须建立一支稳定而年富力强并且有一定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官队伍, 使其和教师队伍一起, 在领导班子“纲”的指挥下, 成为学生德育教育不可替代或不可缺少的“目”。所以说, 抓好实践基地德育教育工作中干部、教师、教官这三支队伍的建设, 是确保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主要举措。

2 建立合法的规章制度, 保证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有章可循

现代学校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学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 它是学生德育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德育教育规范化管理和有序性管理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学生在实践基地活动周期短的特点, 我们在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严谨的德育教育管理制度, 用以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日常行为规范。

比如:《基地学生用车管理实施办法》, 规范了学生从离开就读学校, 前往实践基地的交通安全注意事项;《学生行为规范指引》, 温馨的提醒学生到了实践基地后从下车集合、点名回答、教官告知住宿房间、床号, 领取军服、日常生活用品到列队进入宿舍, 自己铺床叠被等, 都必须按照“学生行为规范指引”去做, 谁违反了, 谁就会受到解放军“纪律条令”和“内务条令”的教育, 增强了学生养成教育中“自己能做的事儿自己做”的行为意识;《学生一日生活制度》, 规定了不管是参加军训还是参加劳技课的学生, 从早上六点钟起床开始, 内务整理、早操、洗漱、早餐、操课 (或劳技课) 、课间休息、午餐、午休、下午操课 (或劳技课) 、晚饭、晚间活动、晚点名、准备就寝、熄灯就寝 (晚10点) 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官督促, 教师辅导, 生活教师指导、值班领导检查。这一系列的半军事化管理, 既体现了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 又升华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意识, 奠定了高一新生军训目的的基础。

3“四个结合”, 促进了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个方面合作, 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 形成合力。”《意见》提出的这一要求, 就是普通中小学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方面强调的德育“三结合”工作。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不仅要“三结合”, 还要与学生原所在学校沟通, 既“校校结合”, 使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不但要“三结合”, 还必须形成“四结合”教育的氛围。

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不间断, 我们每周都要派人到下周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落实参加军训或劳技课的班次、人数、乘车路线;征求学校对劳技课程的安排意见;了解不同学校的学习风气, 学习氛围。为基地研究布置下周工作和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 奠定备课基础, 使基地德育教育管理与学校德育教育实现有效的链接。

我们培训教师时反复强调,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任课教师 (或带班教官) 在课前必须与带队班主任进行有效的沟通。因为学生到了实践基地, 任课教师或带队教官接到从车上下来的学生, 要核实参训学生人数, 要了解所接班班级管理组织的架构, 更要与带队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气, 个别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质及班上学生的相关情况, 是基地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今春, 有位新来的年轻女教师, 由于课前没有与带队教师作恰当的沟通, 便将学生带入课室开始上课。教师刚进行完组织教学, 下面的学生就象赶集似的。教师三番五次也没法继续按照备课的思路进行实践活动辅导, 急得她在讲台上象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现在的中小学生娇、骄二气严重, 个别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不堪一“晒”。20来分钟的军训开营仪式才开始, 就有学生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无力, 不得不在教官或任课教师的搀扶下, 离开训练场。这些学生, 男生休息一会就没事了, 个别娇贵惯了的女生却借此不吃不喝, 甚至又哭又闹。发生这种情况后, 为了有效的安抚学生, 最好的办法是家校结合, 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才能收到德育教育事半功倍的效果。

积极主动的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是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也是德育教育中“学校、社会”结合的具体体现。为了使现有设施设备和师资力量最大限度的得到有效利用, 我们的军训或劳技课, 一批学生往往由两所或三所学校的同一年级学生组成。这虽保证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却也给德育教育管理增加了难度, 特别是协调两三所学校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有时变得尤为重要。2005年还在坪西的时候, 学生因上洗手间的先后发生了矛盾。两个学生不是找老师协调解决问题, 而是邀约了外面的“哥们儿”准备大“干”一架。实践基地发现这一不良苗头后, 及时与当地警察取得联系, 才有效的制止了一起突发事件的发生。除了维护校园周边和谐环境的需要, 我们的安全教育需要交通、消防、禁毒等部门的支持;国防教育需要武装部及当地驻军的参与;法制教育需要司法局或公安、法院的帮助;三防教育需要防空部门提供资料。学生德育教育管理是个系统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 才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 也才能够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德育要求潜移默化、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升华为自觉性。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才能使德育管理“春风化雨润无声”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是在一个一个的德育活动中形成的, 同时又在活动中表现出来。没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 德育教育管理不可能实现它的育人作用, 也不可能起到“春风化雨润无声”的作用, 更不可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日常工作中, 我们注重将德育教育分解到一周工作的每一个具体活动中去,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的“春风化雨润无声”的良好熏陶。

坚持军训开营、结营仪式上的升国旗制度和国防理论大讲堂,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加强基地文化建设, 优化育人环境, 在基地内公共场所设立标语式警语、名人名言、开辟宣传栏、军训日记广播、陶冶学生高雅的文化情操;观看电影《强台风》和《无形的翅膀》, 对学生进行安全、励志和以人为本的人性教育;开设《法制教育大课堂》和《安全教育大课堂》, 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隆重的举行军训结营仪式或星期五劳技课总结大会, 表彰优秀班集体和优秀学员,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团队意识;以校或以班为单位进行军训的队列, 劳技课的《青春韵律操》比赛, 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的凝聚力;举办师生文娱晚会, 陶冶学生的感恩意识和健康的娱乐情操;举行生动的《东江纵队》革命传统报告会, 让学生勿忘国耻, 缅怀先烈, 牢记“没有共产党, 就没有新中国”。

丰富多彩, 各具特色, 短小精悍的德育教育活动, 虽然没有连续性, 没有主题深化, 但正是这种每天一个不同主题的、以活动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实践基地的德育工作管理真正起到了“春风化雨润无声”的作用。

摘要:综合实践基地是各地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课程设置规定而建立的延伸学校课堂教学, 衔接社会教育, 彰显公平教育的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用课程固定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 每批学生活动时间只有一周。实践基地如何做好学生这一周的德育教育工作, 目前是各基地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提出常规态势下实践基地的德育教育模式, 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探讨。

关键词: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模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大学生科技创新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初探下一篇:环境管理的经济对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