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主题墙创设论文

2022-05-16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主题墙创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乡镇幼儿园的主题创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误区,例如内容选择上的问题、表现方式缺少活力,对幼儿启发引导不足。因此,乡镇幼儿教师必须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开展能够促进幼儿综合发展的主题墙,更好的发挥主题墙的价值与作用。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乡镇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情况,探讨如何促进主题墙更好的创设,以期促进幼儿综合进步与发展。

第一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论文

幼儿园主题墙创设初探

主题墙饰是幼儿园诸多种环境之一。它是记录幼儿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载体;是幼儿与同伴、幼儿与教师之间近距离接触、交流的平台:是主题得以顺利开展的媒介;它承载着我们的教育意图,并能引发幼儿获得经验上的提升、能力水平上的提高。因此,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主题墙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中我们总结了如下几点:

一、尊重——放开幼儿的手

在主题墙创设中,要求教师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以幼儿发展为本,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如“秋天”的主题墙饰创设中,教师首先征求幼儿的意见,孩子们有的说:做树叶贴画,贴点落叶,秋天的树叶有黄的、有红的,颜色非常漂亮。有的说:秋天水果成熟了,有苹果、梨、石榴,还有核桃、毛栗子……我们综合了幼儿的已有经验,确定墙饰主题为“秋天多么美”。接下来幼儿自由选择折、剪、画、粘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既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又促进了幼儿各方面技能的提高。为了给幼儿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从幼儿的想法中,我们又引申出“中秋节”、“水果和干果”两个子栏目,激发幼儿更大的探究欲望。在这过程中,教师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孩子能想得到的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能做得到的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也告诉我们,幼儿的自主学习是需要环境支持的。幼儿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欣赏别人的作品时,也引发幼儿自己生成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所以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尊重幼儿,才能使环境和孩子有效互动起来。

二、关爱——满足不同幼儿所需

墙面创设是以幼儿作品为主的,教师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但是不同水平的幼儿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适当地进行指导。例如在创设主题墙《快乐的家》中,对动手能力较差的幼儿要求能简单地涂色、剪贴,对能力一般的幼儿则要求在感知各种漂亮房子的基础上能进行绘画、剪贴,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鼓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构造,运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出新颖、奇特的房子,并通过学习小组协商来布局家的摆设和人员的构成。教师则根据每位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进度,鼓励他们选取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主题墙的创设。因为环境的教育不仅蕴涵在环境中,而且也蕴涵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在创设过程中,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促进和谐发展。因此,教师首先要清晰地了解孩子的现状,及时调整环境布置的策略,追随孩子,更好地进行环境与幼儿及教师之间的互动。

三、互助——在合作中创新

幼儿参与主题墙创设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合作互助的过程,这种互助不仅存在于幼儿之间,也同时存在于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与家长之间。如在创设《汽车王国》主题墙时,为了给幼儿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幼儿和教师共同准备了大量的材料,这个环境既是教具,又是一个“大操作台”,孩子可以不受限制,自由地在其中大胆探索交流和表现。鼓励幼儿分工合作,按兴趣分组进行活动,分成几个区域创设:热闹的十字路口、漂亮的楼房、交警岗台、来来往往的各种交通工具等。幼儿一直很兴奋,表现出了高度的合作精神。小朋友设计了各种小汽车,教师有意识地布置了马路边的一些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商场、医院等。又如我们创设《玩具总动员》主题墙时,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其中有“我喜欢的玩具”、“怎样和朋友一起玩玩具”、“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的玩具”、“爸爸妈妈小时候玩过的玩具”等,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与墙饰积极互动,也带动了家长参与活动。每个孩子都参与了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己也很能干,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充分意识到,只有通过大家的团结合作,我们的活动室环境才会更加美丽。

四、发展——给幼儿以挑战

主题环境是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随着主题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丰富的,每一步都是孩子经验提升的体现,每一件作品都是孩子学习参与的写照。因此,对于主题的内容,我们始终做到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活动内容的连续性。例如在开展《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中创设的《美丽的春天》主题墙,展示了百花齐放的自然景色,有皱纹纸、糖纸等各类包装纸点缀的桃花、迎春花,有幼儿点画的蒙蒙细雨,有牛皮纸做成的树干,树干上长出嫩绿的用雪碧瓶剪成的树叶等,栩栩如生……随着主题的步步深入和拓展,幼儿的思维也不断地在扩散。通过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信息,各种资料逐步呈现在画面上,从动物的变化到人们的活动,不断深化主题内容。同时,针对春天的知识面的扩大,把幼儿所探索的问题都一一展示了出来,让幼儿在充分感受、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春天。孩子在这种整合、有序的环境交互作用下,自主地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和环境的改变,获得了观察、记忆、表达、分析、判断等能力。

总之,一面好的主题墙应能够更好地促进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能为幼儿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更好地引发幼儿的互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应是融审美价值、教育价值、收藏等众多价值于一体的交互载体。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走入幼儿世界,倾听幼儿的想法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确立主题、提供支持、选择适宜的表征形式逐步延伸,让幼儿在与墙饰的真正互动中获得发展。

作者:李军艳

第二篇:乡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策略

摘要:在乡镇幼儿园的主题创设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误区,例如内容选择上的问题、表现方式缺少活力,对幼儿启发引导不足。因此,乡镇幼儿教师必须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开展能够促进幼儿综合发展的主题墙,更好的发挥主题墙的价值与作用。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与乡镇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情况,探讨如何促进主题墙更好的创设,以期促进幼儿综合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乡镇幼儿园;主题墙

幼儿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价值与作用,幼儿园环境对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促进幼儿心智、认知、思维多方面的综合进步,让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幼儿环境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主题墙的创设。主题墙是开展活动主题的重要方面。幼儿园教育应该注重幼儿综合品质的发展,注重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幼儿主题墙的创设要与幼儿园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让幼儿与主题墙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互动。

一、乡镇幼儿园主题墙的问题

社会与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都逐渐提升,相关财政力量支持也不断扩大,幼儿园在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质量上都不断提高了,幼儿园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乡镇幼儿园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背景,主题墙不断优化的同事,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其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

(一)内容选择存在问题

在创设幼儿园主题墙的过程中,在进行内容选择的时候,缺少逻辑上的缜密分析。主题墙内容的选择,展示了教师的素养、能力与水平。教学能力好、综合素养高的教师,选择的内容与活动主题、目标、幼儿兴趣、幼儿发展趋势相互符合,对活动目标主题进行整理,让幼儿有最大进步的发展。但是象征幼儿园在进行主题墙内容的选择的时候,一些教师仅仅注重展示与美化,活动素材与内容缺少逻辑性,及时在高级的美化作用下,也难以实现真正的教育价值。主题墙内容的选择与展示应该基于幼儿的特点,考虑到教育扫教育目标、逻辑框架等因素,让幼儿深度的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与互动中。

(二)主题墙的创设缺少活力

创设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墙,就应该与幼儿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主题墙创设成功,幼儿的探究欲望、学习兴趣、认知思维都会得到有效的进步与发展。就当前乡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整体趋势来讲,主题墙依然是以静态主题为主,很少有能够激发幼儿好奇心的动态情境,幼儿只会被动的接受知识与信息。因此,当前乡镇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缺少升级、活力与生命力,难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有的时候,为了赶教学进度,教师没有给幼儿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幼儿对主题墙进行持续性的思考,主题墙内部蕴含的价值、意义以及有趣的地方,幼儿教师也没有进行总结。

二、乡镇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策略

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是在各种环境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互动,主要就是受教育者是否參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有价值、有意义的主题墙创设,应该是各种幼儿园教育环境的融合。

(一)教师转变自身教学理念

大部分的时候,乡镇幼儿园教师,一般都将主题墙看作是一定内容的展现,缺少对主题墙的深刻理解,教师对主题墙是如何认识的,关系到主题墙创设的思路、方法,忽略这些基础条件,主题墙内容选择与创设方法就会缺少创新性、逻辑性与教育价值。教师要注重主题墙创设与主题墙之间的联系与互动。

(二)展现幼儿的学习轨迹

乡镇幼儿园在布置主题墙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将结果呈现出来,但是幼儿没有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主题墙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将幼儿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逐渐发展幼儿的学习欲望,提升主题墙的生机与活力。教师创设一个有价值的主题墙,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主题墙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主题墙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主题墙与幼儿学习过程的关系。在主题墙创设之前,教师要对活动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了解幼儿兴趣爱好的特点上,进行板块的划分,做好主题墙的划分,寻找幼儿感兴趣的切入点,之后与幼儿一起探讨如何划分主题板块。在认知储备的阶段下,是信息的收集,教师依据幼儿的认知能力、学习兴趣来确定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素材要符合幼儿的认知,要具有教育性与典型性,主题墙活动的开展中,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对主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然后教师与幼儿一起将主题相关的作品、图片、文字进行展示,经过一系列的安排,主题墙不再是静态的过程,而是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的探究。

(三)激励幼儿与主题墙互动

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认知、发展需要。在乡镇幼儿园内部,教师自己一个人承担主题墙创设的责任,从内容的选择到环境的布置都是教师自己一个人完成的。其实在实际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适当的参与其中,不要担心幼儿能力不够或者认知不足,就让他们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派他们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教师与幼儿之间要一起探讨主题墙的创设过程。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兴趣点,结合活动主题的情景,开展研究与讨论,引导尤为才遇到素材的选择、方式的选择过程中来,主题墙不仅仅是简单的作品的展示,而是要尽量的挖掘其中潜在的教育价值,对幼儿形成积极的影响。主题墙不仅仅是一个平面空间,更是一个富有价值、富有意义的教育体系,可以促进幼儿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四)强化主题墙创设的问题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中明确的指出,要注重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与培养。主题墙的创设要有效的鼓励幼儿,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教师要对幼儿进行仔细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有效的发展幼儿的问题意识。在主题墙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注重理清脉络、凝练出和弦问题。在划分板块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幼儿的学习留下时间与空间,素材布置中也要留下适当的空白,给幼儿留下时间与空间上的空白,引导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记录活动的过程,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伟.儿童哲学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与尝试—— — 东北师范大学附小探索的历程与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27-33.

[2]杨文.当前幼儿园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7):64-66.

[3]张泽东,任晓玲.农村幼儿园与社区互动的价值及其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7(9):25-33.

[4]詹国芬.幼儿园班级主题墙饰创设的策略[J].浙江教育科学,2012(2):59-62.

作者:周霞

第三篇:幼儿园主题墙创设的实践思考

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了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资源。我们经常说: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育人。但是,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我们所创设的环境能否引起孩子的心灵世界共鸣呢?每个空间能否让孩子有立于中央的话语权和表达权呢?在幼儿园,尤其是孩子一日生活的重要场地——教室,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话语权、参与权是凸显儿童立场的重要因素。我们首先从教室中的主题墙开始。在包容、平等、互动、温暖的教室里,让每一面主题墙都能“为你所用”——为孩子所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面美好而有意义的主题墙,不仅能引领孩子“向爱而生,向美而生”,更重要的是能从中看到儿童、儿童的表达以及儿童的表达与课程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主题墙创设中儿童视角的不完美审视

多年来,教师们一直追寻基于儿童视角的环境创设,但在实际的主题墙环境创设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完美。教师的儿童视角和儿童的视角之间天然存在差异。

第一种,教师视角下的儿童主题墙,是由教师设计、制作的主题墙。教師确定主题,教师制作设计,主题墙呈现出精美的设计、精细的制作、完美的画面,经常是以装饰为主,是教师心目中儿童应该欢喜的。

第二种,教师为儿童创设的主题墙,是由教师制作、主要张贴孩子的作品的主题墙。教师把幼儿的部分图画作品有顺序、有规律地张贴在主题墙上,为了让幼儿的作品变得好看,教师会花很多时间,用各种装饰,如用彩色纸剪成一层一层的底衬,衬托孩子的作品。因此,经常会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为了美观,只把某些幼儿的作品展示在主题墙上,那些“不美观”的作品被折叠存放起来。当询问教师“为什么没有把所有孩子的作品都张贴在主题墙上”时,教师会回答:“有的小朋友画得太难看了;主题墙不够大,贴不了所有孩子的作品......”

第三种,教师的儿童视角下的主题墙,教师将孩子在主题开展过程中的部分表达张贴在墙上。如果说第二种主题墙已经有了一定的儿童视角,那么第三种主题墙中会有更多的幼儿学习轨迹和学习过程,教师把孩子的记录、表征、图画张贴在主题墙上,包括一些步骤图、主题脉络等都清晰呈现。

基于以上这些主题墙的种种不完美,我们开始深入思考:如何让主题墙真正体现出“儿童视角”?如何让班级的主题墙张扬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个性发展,推动课程高质量发展?

二、聚焦“儿童视角”的主题墙的五大原则

“儿童视角”是儿童自己的视角,表达儿童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教师心中的儿童所思所想。主题墙环境与主题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主题墙是课程的显性呈现,是主题开展过程的可视化,是主题活动开展中儿童合作、探究、解决问题过程的梳理;另一方面,主题墙的可视化可以促进儿童与环境互动,引发儿童建构新经验,推动主题发展。

教师观察了解儿童与主题墙的互动,及时捕捉儿童的兴趣、需要以及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从而推动主题持续深入。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聚焦“关注儿童视角为中心”,通过“可留白、可准备、可理解、可开放、可自主”五大原则开展主题墙创设。

以“关注儿童的视角为中心”,体现出以儿童为本的教育观念,尊重幼儿的尊严与权利,承认幼儿是环境的主人,他们拥有决定环境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大胆交流,自主表达所思所想,教师则努力倾听和解读幼儿的各种声音,探寻本质,了解幼儿的观点、想法、感受、体验和态度,以及背后所隐藏的儿童的兴趣、现状水平、学习与发展需要。

1.可留白原则。顾名思义就是主题墙“留出空白”,可以有两种做法,一是全留白,二是部分留白。“全留白主题墙”是在开学初教师和幼儿就对主题墙做整体规划,设计好空白模板,根据主题进展情况逐渐将幼儿在主题中的学习表征呈现到主题墙上;“部分留白主题墙”是教师先将与主题相关的网络图等呈现到主题墙上,然后根据主题开展情况逐渐呈现幼儿在主题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表达。

2.可准备原则。对于主题墙的创设,教师和儿童应各司其职,做好多样化的准备。教师需要做主题墙与教室环境相适应的整体性规划以及预设性规划准备;而儿童作为环境的主人,需要参与到环境的准备之中。例如,关于博物馆(伞博物馆)之旅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启之前,教师和儿童共同讨论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可以如何布置主题墙,怎样的主题墙可以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所开展的主题。儿童认为可以画一些伞做装饰的底板,大家一看就知道他们去伞博物馆。最后,大家分成几组用海报纸做了一把大伞,装饰在主题墙上。

3.可理解原则。在主题墙环境创设中,教师可以通过分区域的形式将儿童在各个阶段的观察记录、问题、讨论、照片等展示在上面,并用箭头或其他儿童能理解的方式对各个区域进行链接,清晰呈现儿童的学习过程。在主题墙上,教师完整记录儿童在主题活动中的学习轨迹,并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法,让每一位儿童都能根据墙面的表征向他人介绍自己做了什么以及如何做的。

4.可开放原则。主题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但是只有儿童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中,才是实现主题墙真正意义上的开放。

“可开放的主题墙”包括以下几种:主题墙的理念是开放的,空间还给了儿童,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创造者,教师从设计开始就将主题墙的创设权利交给儿童;主题墙的空间是开放的,留白的主题墙就是对儿童开放的空间,儿童可以将自己的表征、作品、记录张贴到主题墙留白的地方。

5.可自主原则。自主和开放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自主需要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例如,博物馆之旅课程中,进入丝绸博物馆,以探究蚕宝宝为主题的这一组孩子在讨论主题墙创设时,认为应该先呈现他们的问题,然后是他们在博物馆的新发现,接下来是新的兴趣点。另一组孩子则提出,主题墙不够大,不能把每个人在博物馆的记录都张贴出来,可以将每个人的发现都绘制在一张小组地图(思维导图)上然后张贴出来,这样既可以节约空间,又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发现。这就是在开放的理念引导下,儿童充分张扬个性,自由表达。教师在其中的角色是引导者,随时关注儿童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从而给他们支持,帮助他们解决。

三、“儿童视角的主题墙”应多元生长

在创设支持儿童学习环境的主题墙过程中,教师应把握主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主题探究过程中的学习可视化,更好地支持主题深入推进;多元性的主题墙,能有效支持儿童在课程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生长经验。在实践中,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三大类型:轨迹型、交流型、展示型。

1“.轨迹型主题墙”支持思维逻辑的可视化呈现。“轨迹型主题墙”一般从主题开启开始,随着主题深入、得出结论、产生新问题等,呈现主题探究的轨迹,能清晰有效地呈现主题开展的逻辑和脉络。例如,在“果实大发现”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发现幼儿园的果树结果了,教师带着他们一起把发现的果实记录并绘制出来,然后呈现在主题墙上。教师和孩子一起通过小组讨论、投票的方式选出最喜欢的果实,成立了“南瓜探究组”“柚子探究组”两个探究小组。孩子们分组进入这两个主题小组开展活动,两组孩子将关于南瓜和柚子的相关问题及兴趣呈现在主题墙上,并随着主题的开展生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探究任务。其中“柚子探究组”摘柚子、观察柚子、做柚子茶、做柚子帽、思考柚子帽为什么会烂等,深入探究柚子的秘密。主题轨迹是儿童的学习轨迹,也是儿童经验生长的轨迹。

2“.交流型主题墙”是支持儿童社会建构学习的重要载体。“交流型主题墙”将儿童在主题探究中的多样化表征、探究成果等一一呈现出来。“交流型主题墙”不仅可以用眼睛“看”,更能充分让儿童在与主题墙的互动中丰富对主题的认知,儿童可以与同伴对话,激发同伴间互相学习。例如,在大班“丝绸博物馆之旅”机器探究小组完成“织布机使用说明图”并呈现在主题墙上时,就遭到同伴的质疑:看不懂他们的流程图。“机器探究组”的孩子就“同伴们看不懂”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讨论,改进说明图,最终获得了同伴的认可。儿童周边的物质世界只有在儿童的社会解释和感官体验中才显现出意义,因此,当儿童与主题墙之间、与同伴之间展开对话交流互动时,主题墙即成为有意义的社会建构学习的重要载体。

3“.展示型主题墙”是儿童展示成果与回访成果的有效路径。在“展示型主题墙”中,儿童把自己在主题活动中的体验、收集的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分享展示给大家,所展示的既可以是探究表征的呈现,也可以是对自己的同伴做出的回访和评价。例如,在小班“五颜六色”主题活动中,“分享型主题墙”是儿童用五颜六色的颜色创作的“彩虹画展”,教师在儿童的作品处利用他们的照片制作了标签,作品的陈列高度刚好与儿童的视线持平。这样便于儿童随时参观、回访自己的作品,也有利于他们在与同伴交流、参观讲解、分享作品的过程中回访自己的作品,获得进一步创作的可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作品。这样的主题墙是与作品互动的“创作墙”。

在主題墙创设过程中,我们看到轨迹型、交流型、展示型三种类型的主题墙既可以独立存在,又可以交替呈现、整合呈现。教师在班级主题墙环境创设中还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价值判断,在开放式的观念下放手让儿童自己创设环境,教师需要做好价值判断;二是授人以渔,在引导儿童创设主题墙时,教师要主动设计可便捷操作的路径;三是审美体验,教师要用艺术的手法巧妙地呈现儿童的原创作品,让童趣在经意和不经意间长出孩子的自觉与自律,通透而纯粹......

作者:冯伟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汽车法律法规论文下一篇:学校教学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