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2022-04-21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内容体系做了新的规定。提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高中化学教育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1: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下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多元、动态、探究、创新中主动获取知识,本文就新课程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做一阐述,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改变 重建 引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此可知,标准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于是,新课程化学教学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认真钻研新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难易度

新教材重视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的关系,所以它比原教材的化学知识量虽然减少了,但课本的“厚度”却反而增加了。鉴于教学计划给予《化学》教学课时的限制,为了不加重课堂教学课业的负担,而且为使教学内容更具弹性,所以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以“科学视野”、“科学史话”、“资料卡片” 、“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等形式出现,不作为教学基本要求的内容。教材内容包括五个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及方法层次。从教材的结构上,应突破重点,以重点带全面。比如对重点知识,结合科学发现的过程及化学史,讲清来源和应用范围,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路和方法,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努力学习课程标准,全面了解新教材的内容,严格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要求,克服传统惯性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难度。事实上,新课程标准中有些知识的教学要求,在教材中不是首次出现时一下子达到的,而是通过内容的延续逐步完成的。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在必修2中只做一般常识性的了解,能用来解释一些常识性的化学问题,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老师总是割舍不下,不仅讲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影响因素,还讲了达到化学平衡的若干标志、复杂的“平衡三段式”解题思路等,这样无疑拔高了难度。其实,这些知识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会进一步学习,那时增加难度较为合适。

二、重塑师生关系,改变课堂结构

以前我们过分地强调保持教师的尊严、保证课堂的纪律性、严肃性,使课堂气氛紧张,现代心理学证明,紧张的情绪是妨碍学习的。所以,我们要重塑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平等的,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在课堂中不能“承包”学生的一切,教师不能再以讲为主,而是要以导为主,变“讲师”为“导师”,学生不能再以听、抄、背、记为主,而是要以练、思、讨论为主,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使课堂真正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合作关系,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老师是引导作用。

三、更新教育观念,重建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这就要求教师将过去的让学生大量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转变为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因为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不会灵活应用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認识规律,切忌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与教师的主导地位的完美结合,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想方法、做实验。同时在教学中要做到错误让学生分析,是非曲直让学生分辨,方法优劣让学生比较,真正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中来提高他们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态度和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正是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比如:同学们在初中学习了O2的制取实验,初步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知识,高一必修1第四章中会学到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我让他们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明白该气体极易溶于水的特点,先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包括仪器的选择、安装、选择的依据,收集方法、验满方法和气体的检验方法。在课堂上展开讨论,然后由同学来演示,学生们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指定两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同学上台演示,其他学生当评判。这样,台上同学仔细操作,台下同学认真观察,实验完毕后由学生做出评论,最后总结长处及不足,得出结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五、知识联系实际,让课堂贴近生活

化学课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知识。在高中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注意在做、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注意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想象、直接观察和操作演练将知识与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为此,教师应将一些知识和实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比如: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这一节课有一个实验,将20克Ba(OH)2·8H2O和10克NH4Cl混合搅拌,通过烧杯内温度的降低来证明热能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这个实验可以用家里厨房有的NaCO3和农用化肥NH4Cl来替代实验,让学生课外回家可以体验化学能和热能的转变。还有,原电池一节课,学习了Cu-Zn原电池的设计,有个课外小实验(2-10)水果电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制作水果电池,通过分析再次理解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实验既有趣味性,又加强了课本知识的理解。

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完全是处于主动的地位,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高中化学课堂是生活化的课堂,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生活,在生活中学习;高中化学课堂是实验化的课堂,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实验,在实验中学习,更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作充分准备。

总之,新课程带来了新教育。为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除应更新教育观念外,还应改变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还要去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让学生愉快地、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肖丹,段莉梅.核心素养背景下关于化学教学的几点思考,《学周刊》,2016(36)

[2]李素荣.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国校外教育》,2018(26)

作者:王光忠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2: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调查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和内容体系做了新的规定。提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体系。强调高中化学教育应“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不仅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重视知识结构的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确立了适应不同学生发展需要的高中课程结构,倡导从发现中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个性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也就是教育方式、探究的途径、学生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

目前甘肃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已进行近两年的时间,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后,对新课程的认识、新课程的实施又是什么情况呢?

针对这个问题从教师对新课程教材变化的态度、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教师对新课程教材变化的态度分析

18.75%的教师完全赞成,75%的教师基本赞成,6.25%的教师很不赞成。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课程的教材变化相对于以前来说,还是比较大的。教师面对新课程教材的变化,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面对这种变化虽然人进入了新课程,但是在心里面并没有完全进入新课程,对新课程的实施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抵制心理,对新课程持有消极的心态。并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是被赶着上台,有着极不情愿的心态。但是,认可总需要一个过程,而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教学钻研,教师对此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基本都能赞成此项变化。

二、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分析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43.75%的教师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的教学方式,50%的教师采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经常参与、指导的教学方式,62.5%的教师采用以网络环境下教学为主,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式,还有31.25%的教师仍采用以讲为主,有时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81.25%的教师能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的方式教学,但仍有75%的教师采用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62.5%和31.25%的教师分别通过多启发和思考问题的时间的方式以达到目的。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在新课程的实施以来,在课堂教学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转变,不断改变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教师更加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采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不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领的这一教学理念。

然而我们也不难看出教师讲授的教学行为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落实不够彻底。但令人欣喜的是绝大多数教师还是在不断地探索、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学、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等教学方式也被教师们经常使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这是我们所有教师都认可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将成为教学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们正在努力地采用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创造动手时间的机会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动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设法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的重要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有利于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这一目标的实现。

三、进入新课程改革后教师在思想和认识上发生的变化分析

进入新课程改革一段时间后,有43.7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3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行为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师生关系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12.5%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习意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但是发生这种改变的教师所占的比例还是偏低,不足以满足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并且教师的自我学习意识还是比较淡薄,跟不上形势的需求。而最致命的在于忽略了师生关系的培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的体现。

但是理念改变了以后,慢慢地便会成为行为的一种指导力量,促使行为在不知不觉中也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处于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必然会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四、在新课程教学实施中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分析

在学生实验技能培养中,有31.25%教师认为学校实验条件所限,难以达到要求,有43.75%的教师反映出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有18.75%的教师做到了基本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实验教学,只有6.25%的教师十分注重实验教学,并且感觉教学效果好。

在课外探究活动方面,有25%的教师因为没有时间所以从未组织过,有62.50%的教师每学年组织1~2次,有12.5%的教师每学年组织3~4次,而经常进行探究活动的为0.0%。在组织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有75.00%的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上有困难,有43.75%的教师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欠缺的原因,有50.00%的教师觉得在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方面有困难,有25.00%的教师觉得自己知识面较窄,综合能力不够。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由于学校实验条件所限、有的教师研究设计了一个很好的探究性教学方案,却因为实验仪器的不足最终得不到实施。由于教学时间紧张、挤掉了部分实验时间等原因使得化学实验教学开展情况非常令人担忧。

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存在创设问题情景、组织学生和调控过程以及综合知识不足等困难。所以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涉及到专题性的实验探究、设计探究、调查探究等。课堂上的探究教学形式不够丰富多样,同时也发现某些学校的探究性教学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五、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分析

在新课改实施的两年中,有31.25%的教师认为新课改进行顺利,自己在教学的理念、方法、行为有很大改变,有68.75%的教师认为与以往相比有所改进,但距新课标要求甚远。在新课改落实中主要有以下一些难点,有12.5%教师觉得新课改的宣传力度不够,有37.5%教师认为培训不到位,有50.00%教师认为教育观念更新慢,而87.50%的教师觉得受高考制约的影响较大。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学习行为的变化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有75.00%的教师觉得压力很大,只有25.00%的教师觉得略感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新课程改革的实际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困难,例如教师所感受到的压力、对新课改的目标和任务的认识不足、课程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缓慢、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不够、教师培训不到位等原因是影响新课程改革和落实的主要原因。同时我们也看到新课程的具体实施缺乏可参考的模式,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的实施与高考之间的关系比较迷茫。

(责编 金 东)

作者:潘殿魁 闫丽丽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师教学论文 篇3: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探讨

摘要: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是影响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新课程理念不断转化,并且要在教学行为上面转化为新课程方式和理念。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苦难和实施。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教师要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要是课程反思的实践者。本文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希望为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提供指导。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

能及时作出调整。

1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面临的主要问题

1.1正向价值观缺失

化学新课改中的基本理念是要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但是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实际当中,一些高中化学教师尽管有教学反思,但是其反思的初衷并不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是仅仅的针对提高学生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维目标的达成。因此,高中化学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不应该只注重对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效果反思。反思本身是思维形式,在反思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其正确性,反思内容是否正确直接与教师的价值观念相关。在现实当中,一些教师的功利性,使得其只追求片面的价值理念。在这一的情况下面,教师只会去反思如何去提高学生分数,不会去反思如何促进学生发展。在这样的价值观下面,教师反思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思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1.2自觉意识缺失

相关学者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在教学中当遇到教学困境并且愿意通过反思走出困境。但是,通常人们在实际教学中会不自觉的陷入狭隘经验论上面。从而不会进行反思。尤其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很难迈出这一步,认为进行教学反思给自身带来一种负担,并不愿意去反思,而是更加愿意去关心学生成绩等显而易见的东西上面,忽略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对教学反思缺乏自觉意识。许多高中化学教师认为时间有限,不习惯笔头书写进行反思,从而使得其教学反思的意识越来越淡薄。

1.3实践创新缺失

没有实践的反思是空洞的,教学反思只有实践下去才能对实际教学产生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有反思又要有行动。当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反思只是意识流上面的思考,并没有对反思进行加工,没有思考如何去行动,如何把反思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导致反思过程不了了之。从而使得反思的习惯只是流于形式。一些新教师如果通过反思能够很好的对其教学生涯带来帮助,平时在理论学习或者培训过程中应该将新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日常教学中来。

2高中化学教师教学反思主观性对策分析

2.1更新教育理念

教学改革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应该是教学观念。如果高中化学老师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帮助学生提高考试分数,不愿意进行实际意义的教学反思,最后只会导致其成为教书匠。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对于教学反思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态度,新课改是教育思想到教育方法、内容的深刻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不能改变过去的教育理念,那么教育改革很难有效的实施。在新课改中,很多高中化学教师还是沉浸在旧的课程理念中,有的教师甚至抵制新教材。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要乐于反思,乐于挑战,不要让其流于形式。

2.2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反思是发现问题,但是在实际当中许多化学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因此,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通常我们要求学生要有问题意识,但是实际教学自身也应该要有问题意识,相关化学期刊上面优秀论文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扑捉反思点,才能不断学习、反思和实践,才能把理论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因此,培养问题意识才能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2.3 重视教学实践

有反思无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中应该要做好反思更加重视教学实践。反思只是教学的心理活动,但是反思后的实践才是教师应该更加重视的。教师应该要根据自身的教学活动去分析和发现问题,来提升改进方案。因此,教师应该要把自身反思的成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在反思后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2.4 增强教师教学功底

进行化学教学的时候,教师要不断的提升和从事自身的修养和素养,让其在课堂上面能够得心应手,使得化学课堂能够充满活力和省级。首先,教学要生动的展示化学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通过课堂与实际的结合使得化学课堂充满神奇和真实。其次,用多种方式阐释化学的真实。化学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方式进行传播,通过生动的教学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提升学生的化学分辨能力。只有教师有好的教学功底才能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进行反思并用于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王瑾丽.反思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M].2011,31(09):41.

[2]吴金辉.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06.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4]王守恒,姚运标.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5.

[5]高慎英,刘良华等.有效教学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189.

[6]赵明仁,陆春萍.从教学反思的水平看教师专业成长一基于新课程实施中四位教师的个案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02):83-88.

作者简介:邹合松(1985.5)女;汉族贵州六盘水2009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现就职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三中学中学二级职称学士学位邮编:553000

作者:邹合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五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论文下一篇:双师型教师电子商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