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景区建筑的地域化设计——花山保护监测站概念设计

2022-09-14

1. 前言

世界遗产景区的地域特征最为明显、地域文化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 因此世界遗产景区最适宜打造地域性建筑。世界遗产景区建筑是景区建筑的一个特别类型, 目前还是缺乏对该建筑类型的设计理论研究, 存在着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以花山岩画保护监测站建筑概念设计为例, 围绕世界遗产景区建筑地域化设计如何适应地域特征的问题展开探讨, 并提出了一些设计原则, 以此期望能对此类建筑设计理论指导尽一份力。

2. 项目概况

花山岩画遗址是广西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 201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保护监测站是申遗项目必须配套的设施, 主要的职责包括维护和监测花山岩画,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文化遗址。保护监测站建筑设计方案的选址位于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花山屯旁的明江东岸谷地的缓坡上, 距离北面的花山岩画遗址350米。场地周边环境为秀美的田园风光和喀斯特峰从地貌, 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具有高温湿热和多雨的气候特征。保护监测站的建筑面积要求控制在1200平方米左右, 按空间的功能需求可分为三类:办公、接待和展览、宿舍后勤, 其中办公区包含监测中心、监控室、办公室、专家研究室、会议室;接待和展览区包含展厅、放映室、接待室、公共卫生间;宿舍后勤区包含餐厅、厨房、后勤停车场、宿舍。

3. 设计构思

3.1、地理适应性原则

在适应地形地貌上, 保护监测站建筑基地顺应河岸坡地的宽窄、地势起伏来定基地的标高, 在较高的地势安置了同属一个单元建筑的办公区和观测区, 这单元建筑为主体单元, 层数为两层, 是高度最高的单元建筑, 这样可以避开河岸植被对花山的遮挡, 满足了保护监测站对花山观测的要求;在较低地势安置其他功能单元建筑, 形成了不定基面的台阶式建筑群体, 这让后方的景观不被保护监测站建筑所遮挡 (如图1) 。保护监测站建筑以小体量分散式布局, 将保护监测站拆分为八个小体量的分散单元, 各单元顺应弯曲的河岸分布, 各个单元建筑之间的间距形成了景观视线通廊, 从而减弱建筑对景观视线的影响;各单元建筑以不同的形式围合成三个庭院:前院—内院—后院 (如图2) , 形成建筑与庭院自然景观相互渗透, 使建筑成为景观的一部分。保护监测站部分单元建筑底层架空, 顺应河岸坡地地势, 建筑空间与场地地形相互交叉、融合的方式, 对建筑场地环境进行整合, 使建筑成为场地有机组成的一部分 (如图3)

3.2、气候适应性原则

建筑的整体布局朝向于开阔的明江河面, 在白天炎热的日照下, 河面的温度与河岸陆面的温度形成显著的温差, 温度低的河面形成气压高, 河岸陆地形成低压, 因此朝向与河面的保护监测站建筑获得河面吹向河岸的凉风。在建筑的隔热防晒上, 部分单元建筑覆盖大面积的坡屋顶, 为建筑室内空间遮挡太阳辐射;部分采用屋面覆土植草的手法, 使建筑屋面不直接接触太阳辐射, 从而达到隔热的效果 (如图4) 。在建筑通风散热上, 建筑立面采用了数量多、大面积的窗户, 通过热压形成风压可以贯穿建筑室内空间, 实现室内通风散热效果;单元建筑之间围合成庭院, 庭院和单元建筑的间距可以有效的增强建筑通风, 并带走热量;部分单元建筑采用添加天井来调节局部气候, 在宿舍后勤区和办公区的单元建筑都采用与天井密切联系, 天井下面气温较低、气压高, 上面气温较高、气压低, 空气顺着天井往上流动, 形成风压通风带走热空气, 改善局部环境。

3.3、地域文化适应性原则

在建筑形态上, 我们曾经考虑过到底是从花山的文化符号的提炼入手, 还是从周边田园村落建筑形态入手?最后我们选择后者, 因为花山本身是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 所以从文化符号来表现建筑的形态是乏力的, 而花山周围环境是一副秀美的山水农耕场景, 富有田园牧歌的意境, 建筑形态从周边田园村落环境入手, 则是首选思路。保护监测站的形体采用与周自然村落的民居建筑形体相仿, 简化后的坡屋顶和分散的单元建筑组成村落式的坡屋顶组群建筑。由于保护监测站建筑面积要求要远大于普通民居建筑的建筑面积, 所以将形体打散为多个低矮的单元, 使分散单元建筑的肌理接近丰富的村落肌理, 使建筑与周边村落产生联系和发生对话, 消除与环境的对立感、陌生感 (如图5) 。建筑表皮材料上, 采用当地常用的青石板和木材相结合, 以环境同质的材料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关系。 (如图6)

4. 结语

本文对花山保护监测站自身需求和地域环境的分析, 在花山岩画花山岩画保护监测站建筑概念设计中, 总结出在世界遗产景区建筑地域化设计中应遵循的3个设计原则:地理适应性原则、气候适应性原则和和地域文化适应性原则。

通过该上设计实践的探索, 可以看出, 在世界遗产景区的建筑设计要从周边的地域环境和地域文化出发, 建筑的设计应该地域化, 尊重建筑周边整体环境, 使得世界遗产景区的建筑与其所在环境的和谐共生。

摘要:在以世界遗产景区为背景的建筑设计中, 遗产景区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是绝对的主导秩序。该文结合对花山岩画保护监测站建筑概念设计的分析, 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和、地域文化等问题的处理入手, 尝试探讨在世界遗产景区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策略和原则。

关键词:世界遗产,景区建筑设计,地域化

参考文献

[1] 李兴钢.大草原上的小帐篷—图记元上都遗址保护监测站《建筑学报》, 2013 (01期)

[2] 崔光海.质真若渝: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建筑设计探析—以山海关长城博物馆扩建设计为例《建筑设计·创作》, 2009年 (01)

[3] 王文正.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周边环境中的建筑设计研究一以陕北志丹马头山风景区景点建筑设计为例《西安建筑科技大》

[4] 崔愷.再造地景—本土设计的策略之一《建筑技艺》, 2015 (01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油气集输管道内腐蚀防护技术解析下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原则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