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2022-09-12

一、引言

教育评价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 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指导教师的教学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 作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 我们理应了解教育评价的发展动向, 以最新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

虽然学术界对何为“教育评价”尚无定论, 但几乎所有学者都肯定教育评价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从未止步。我国的教育评价萌芽于西周时期, 《学记》中明确记载了“考校”和“选考”制度。隋唐以后, 科举制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教育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方式, 一直延续至清末。但这一时期的教育评价带有经验论的色彩, 注重定性研究, 缺乏定量分析, 不是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教育评价[1]。20世纪初, 系统的教育评价理论和完备的教育评价技术在西方兴起,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 教育评价理论先后经历了四个时代:追求测验结果的数量化和标准化的“测验时代” (1900—1930) 、注重对测验结果进行描述的“描述时代” (1930—1950) 、追求评价的价值取向的“价值判断时代” (1950—1970) 和主张全面参与和共同建构的“意义建构时代” (1980—至今) 。[2]

三、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教育评价上来, 力求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管的目的。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仍存在着诸如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功能世俗化、重选拔轻发展、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 但教育评价总体上朝着兼顾科学实证主义和自然人文主义、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有机结合的趋势发展, 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在评价主体上, 体现多元化, 更加强调学生自评

传统教育评价的主体往往局限于教育管理者或教师,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前的教育评价强调参与互动, 主张将他评与自评相结合, 学校、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和社会都可以参与到教育评价中来, 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我们可以看到, 很多院校已在实际工作中采取这样的评价方式, 如在学生推优入党、学期末综合素质评定时, 不仅有辅导员评价, 还有小组互评和学生自评。

(二) 在评价功能上, 体现教育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评价以甄别和选拔为主要功能, 评价导向偏世俗化, 忽视评价的教育性,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但教育者应牢记, 实施教育评价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育评价应实现功能转化, 回归其本质, 将关注点转到学生的发展上来。

(三) 在评价方式上, 体现多样化, 更加重视过程性评价

教育评价的方式多样,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定量评价、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等。传统的教育评价多采用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方式, 注重评价的结果, 忽视评价的过程。当前, 教育者们普遍认识到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强调综合应用各种评价方式, 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评价的激励作用。

(四) 在评价工具上, 体现智能性, “大数据”或将推动新一轮教育评价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网络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在此背景下, “大数据”应运而生。因其规模性 (Volume) 、多样性 (Variety) 、高速性 (Velocity) 、准确性 (Veracity) 和价值性 (Value) 等特征[3], “大数据”可以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和科学分析, 揭示数据背后的隐含关系与价值。[4]更为全面的样本分析, 可以为教育评价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四、教育评价发展趋势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准确把握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动态对顺利开展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明确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 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与中学相比, 高等教育面临的升学压力相对较小, 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评价更加全面、多元和科学, 这为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将教育评价回归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因此,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淡化教育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强化教育评价的发展功能, 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如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该关注他们的进步, 避免在学生之间、班级之间进行过度比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二) 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

学生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不断的积累过程。教育工作者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关注学生发展的全过程, 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效结合, 形成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与终结性评价相比, 形成性评价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发展情况, 获得连续反馈, 为调整教育计划、改进教育方式提供可靠参考。如在授课时, 教师应注重课堂反馈, 并据此指导学生学习和调整教学计划;在班级管理中, 辅导员应全面、深入、全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状况, 唯有此, 我们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引导和教育学生。

(三) 充分利用智能化手段, 提高教育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今, “大数据”已经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变革热潮, 各高校也应大力建设“智慧校园”, 利用“大数据”等智能化手段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技术支撑;同时, 高校的学生工作者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 全面、深层地挖掘教育数据和素材,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摘要:教育评价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之一, 对提高教育质量具有导向、激励和保障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了解教育评价的最新发展动态, 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本文从教育评价的历史沿革出发, 探究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指出其对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一是要树立教育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二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三是要利用智能化评价手段, 提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

关键词:教育评价,发展趋势,高校学生工作

参考文献

[1] 齐宇歆.当代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历史演进过程中的知识观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 2011 (05) :76-82.

[2] 任锐, 任小晋.浅析当前教育评价的发展和改革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10) :31-33.

[3] 孟小峰, 慈祥.大数据管理:概念技术与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3 (01) :146-169.

[4] 郑燕林, 柳海民.大数据在美国教育评价中的应用路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15 (07) :25-31.

[5] 李葆萍, 周颖.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评价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6 (06) :5-12.

[6] 王鹏.大数据思维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7 (01) :74-76+80.

[7] 辛颖, 高文金, 张晓丹.我国教育评价的现状分析及深层次思考[J].考试周刊, 2017 (31) :7-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下一篇:浅谈互联网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