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2022-05-03

小编精心整理了《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艺术,水墨画就是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水墨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具备典型的东方特色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的宝贵财富。设计师将传统水墨元素合理融入作品中,以独具特色视觉语言表现作品内涵,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蕴含明显的中华气息。水墨元素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容易与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更能打动消费者。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1:

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

[摘要]本文从批评的角度对中国当代的高等设计教育进行了分析,从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并对中国设计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制造大国艺术设计高等教育批判反思

1 引言

中国真正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国内对设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一直是在不断的争论中进行的,如同所有的理论总是滞后于实践一样,艺术设计教育也总是落后于现代制造业的实践。这一点在中国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制造业在迅速崛起,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几乎冲击着所有经济领域和制造产业。在制造业经历了跨越性发展阶段并实现工业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等设计教育人才产出与中国制造业实际需求错位的状况,起步不久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正在以不成熟的设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为中国的现代产业提供着滞后的服务。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个奇特的现象正在全球各地发生,学设计的学生与创办设计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的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飞跃性的发展阶段,和20年前相比,中国设计教育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里面有正面的也有令人担心的方面。这些年随着国家对于提高整个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视,随着国家一系列的产业创新政策出台,也随着国际大形势的变化,设计作为一种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产品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广泛地得到重视,有大量的国际设计展览及设计的交流活动在中国举行,改革开放后中国高校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到海外发达国家设计院校留学,中国的设计师也频繁地活跃在与设计相关的国际论坛和舞台上。中国政府有关推动创意设计产业的政策正在加紧制订和陆续出台,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都分别对推动设计发展作出过重要的批示。中国设计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也获得了新的发展。

根据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许平教授主持的一项对中国设计教育连续五年的跟踪调查,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已达1448所,6593个专业和407761名学生入学。在校学生达140万人,其中高职院校占据了半壁江山,中国高职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当然在设计教育改革与社会企业设计实践的结合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些都是这些年来设计教育取得较快发展的证明。以设计教育为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优秀设计人才的需求是明显的,但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尖锐。

2 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泡沫现状

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在20多年来有了飞跃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在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政策的引导下,在制造业迅速发展后对设计人才需求的就业市场驱动下,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迅速扩张,在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大国。设计类专业已经成为中国高校发展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面临的问题与困难特别突出,而且中国的设计教育至今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真正定型与成熟。

如果从数字上看,中国设计教育在近10年来发展迅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理工大学、农林大学、师范大学、甚至包括地质与财经大学)都纷纷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一时间,艺术设计突然成为国内的最热门专业之一。在中国的中学的高中阶段,初步形成了文化成绩考不上普通大学的学生就改学艺术和美术现象,通过短时间的所谓“速成培训”与“考前辅导”班,艺术与设计专业的报考人数多得惊人,虽然国内的高校目前学费最贵的就是艺术设计专业全国平均每学年学费是8000-15000元人民币,但是,交钱学设计的学生有的是,每年有上百万的考生。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盖尔哈特·马蒂亚斯(Prof,Gerhard Mathias),对中国设计教育的现状,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艺术和设计院系已经蜕变为一家家营利企业,其产品就是一批又一批从有缺陷的教育流水线上培训出来的次品毕业生,每年达数十万人,可是这些被称之为“设计蚂蚁”的设计学生,刚出校门就已无法适应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对现代设计人员的要求,更遑论去担当设计教学之重任。③在他看来,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是一个绝无仅有的巨大泡沫。

3 高等设计教育产出与中国制造业需求的错位

虽然中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迅速,盲目扩招带来的设计教育过度膨胀,但是在专业设置与课程教学体系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大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基本集中在艺术设计、装潢设计、广告与包装设计、室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等所谓通用设计的专业中,中国每年培养的数十万设计毕业生,大部分拥挤在广告、包装、室内设计等以装饰为主的服务行业中,于此带来的后果是,中国在近10年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与包装污染大国,建筑与室内环境污染大国,国内的大、中、小城市的建筑与城市环境已经沦陷为广告、招牌、招贴的海洋,中国的“月饼”、“粽子”包装现象成为过度设计的典型,乃至于在国家法律与法规的层面上来限制规范广告与包装、建筑与室内环境的设计。

但是,值得令人深思的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如此庞大的高等设计教育体系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地位形成着巨大的反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国和制造大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与销售大国,家电制造与出口、家具制造与出口、服装制造与出口、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一直到今天,中国仍然没有培养出自己的汽车设计大师、家电设计大师、家具设计大师、服装设计大师、玩具设计大师。由于中国制造缺乏自己的设计与品牌,中国的制造业在近年来频频被西方发达国家以“反倾销”的理由给予制裁,我们可以从近日美国对中国木质卧室家具出口反倾销的典型案例中,汲取严重的教训,被起诉的中国家具企业不同程度地被美方征收反倾销税,面临美国商务部公布的对中国木质卧室家具出口反倾销平均税率终裁,在广东省特别是东莞地区,已有一些家具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更令中国制造产业担心的是,在今后一段时间,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将不断地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进行一系列的反倾销。

中国的当代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十字路口,目前我们培养的学生与制造业的要求差距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与产业对高等设计专业教育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但是由于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高校设计教育的与产业发展的跟进不够,高等设计教育的发展滞后于产业,在这方面要进行深层次的研讨,国内从南到北高校的设计教育,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作为“世界制造的工厂”,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以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来解决未来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

一方面是中国设计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是设计专业学生分配难,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需求,许多人改行从事其他工作;二是国内设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沿用传统艺术和美术教育的方式,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产业需求结合的特点。这反映了设计教育与产业需求终端之间的矛盾,也同时说明了设计教育与中国的制造产业的对接产生了错位。

在这方面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设计教育的政策也是可以得到一定的教训的。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国家政策和政府层面上抓设计是从产品“包装”开始的,而且可以当时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产品是“一等的产品,二等的价格,三等的包装”,所以,由国家经济委员会牵头,专门成立了中国包装工业总公司与中国包装技术协会,下设包装装潢设计委员会,各省市也成立了相应的包装装潢设计分支机构,组织全国与行政大区的“包装装潢设计大赛”。与此同时,包装装潢设计也成为中国高等设计教育起步最早的专业之一,几乎所以的高校工艺美术系都设立了包装装潢设计专业,中国的产品包装装潢设计有了快速的发展,而且也培养了一大批包装装潢设计人员。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广告、CI企业形象设计、室内设计的兴起,并且在中国曾经创造了“太阳神”CI企业形象设计、“秦池”白酒广告等“神话”般的案例,上述专业又进一步成为国内高校的设计类热门专业,与中国制造产业发展进步最关键的工业设计专业成为中国设计教育体系中发展最滞后的专业。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教授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国工业设计20年反思》等系列文章中,对中国设计教育20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反思,认为虽然这20年来中国“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的进步很大,但是无法回避中国工业的核心——制造业的产品设计的滞后,对中国设计教育界的理想与产业经济和市场热点不合拍的现象作了理性的分析,同时还对以华南地区为代表中国制造业与工业设计的现状作了详尽的剖析。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回顾中国25年来的设计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认为在设计教育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着决策的失误,中国一直到现在,仍然是三流的产品设计与质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核心因素仍然是产品的科技创新与设计研发,而包装设计与广告,用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设计”的观念来看,是应该逐步弱化的设计专业,日本的“无印良品”(取消包装)、瑞典的“宜家家居”(很少广告,用产品说话,DIY模式)风行全球,就是一个产品设计发展的国际大趋势。

在这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国家与地区的设计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二战后的德国、意大利、日本,20世纪70年代后的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经济振兴与制造业的腾飞与工业设计教育的繁荣是同步发展的,特别是韩国以“三星集团”为代表的工业产品设计,从电器到手机,已经赶超德国与日本,成为亚洲设计的杰出代表。如果从国家发展战略与民族振兴的高度看设计,目前国内一些城市的大学生发起盲目抵制“日货”的行动,如果中国的工业产品的设计与品质上不去,仅仅去消极的抵制其实是下策;韩国从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和民族工业的角度去抵制“日货”的策略,才是真正的理性爱国行动,韩国的影视产业、足球运动、汽车工业都是值得中国人深思的。

中国的设计教育与中国制造产业的需求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接口,设计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还必须优化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地区结构。人才培养必须以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与制造产业的需求为主要目标,尤其要与国际接轨。目前的设计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产业需求终端之间存在错位,教育部门并不很清楚社会产业领域所需人才,最后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学术带头人柳冠中先生给予了非常深刻的评述:“与设计教育的”不良性过度“所形成对照的是设计产业的幼小或畸形。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造成我国设计业的两端大,中间小的模式,即设计教育与设计需求的增大,专业化的设计队伍与合格的设计人才却相当缺乏。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设计人才被大批量、快速的生产着,另一方面巨大的设计需求却不能得到满足,类似经济学的术语:滞胀。”

4 计划经济模式影响根深蒂固的设计教育体制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教育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还是根深蒂固的,从大学的名称、学制、办学层次到专业的设置、教学大纲、课程内容、教材编写等,都是由国家教育部在进行统一管理的。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言:“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看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世界科技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如果说,前一个挑战可能是世界共同的问题,则后一个挑战是中国特殊的问题。”

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在高等教育上一直推行这种统一的模式,其结果是令人值得反思的。以设计专业教育为例,就可以得到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目前这种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在不断大规模的培养才一批又一批的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中专、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但是却没有真正培养出当代中国制造产业急需的、非常职业化的汽车设计师、家电设计师、家具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乃至中国制造产业中的一些出口规模非常大的劳力密集型的特殊产业急需的设计人才,如玩具设计师、钟表首饰设计师、服饰鞋类设计师、家居用品设计师。

中国目前设计艺术教育正面临着专业设置与布局不合理混乱局面,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艺术设计”学科,专业方向太少,与日益发展的制造产业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不相适应。一些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方向太少,而在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又无法得以拓展,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拉不开距离,形不成优势互补和各自特点,这也是专业单一而又混乱的原因之一,其二是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设置的不规范,这种状况应当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以及与名称的混乱情况进行了剖析,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潘鲁生教授认为这种类似“大跃进运动”式的设计教育发展的后果不是对学科的良性发展,不是对设计专门人才的优质培养,而是对艺术设计学科的葬送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家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玩具制造与出口大国、珠宝首饰制造与出口大国、陶瓷玻璃制造与出口大国,但是这些制造产业急需的设计专业在国家的“艺术设计”学科目录中都没有一席之地,相比之下,反而在欧洲发达国家的设计大学中,仍然在继续保留这些专业,并且发展成为具有硕士与博士学历层次、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设计专业教育,成为国家制造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如今,英国、北欧的陶瓷玻璃制品占领了全球所有高端产品的市场,作为陶瓷(China)的故乡,现在中国市场上的高档日用陶瓷玻璃几乎成为日本、韩国、英国产品的一统天下。反之,中国本来已经具有很雄厚学术与技术基础的陶瓷设计教育,包括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中国轻工业部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系、中国美术学院陶瓷系,却在20世纪90年代的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取消或者削弱了陶瓷设计专业,在高端日用陶瓷产品市场失去的同时,中国的陶瓷设计教育却在朝“陶艺”的方向发展,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和“陶艺”产品。陶瓷设计专业变成“陶艺”专业,陶瓷设计教授变成“陶艺家”,已经工业化的陶瓷工厂大量破产,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陶艺”作坊。

家具设计专业也一样,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家具设计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的发展同时起步,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并取了迅速的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的现代家具教育与中国现代家具产业共同走过了从小到大,以弱到强,从无序走向有序,从国内走向国际,持续多年的跳跃性发展之路,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现代家具教育体系与中国现代家具工业体系。但是20世纪90年中期“家具设计专业”被国家教育部取消,调整到艺术设计专业、工科的木材学技术专业与工业设计专业,成为大杂烩,削弱了家具设计专业的职业性,家具作为一个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却没有对口的设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在中国教育部取消“家具设计专业”的同时,全球顶级的美国罗得岛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却把“家具设计专业”从建筑设计与工业设计系中独立分离出来,专门成立家具设计系,进一步强化家具设计专业。西方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的建立与西方现代家具产业的兴起同步,都是伴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而发展起来的。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创建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促进全球制造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其中美国的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罗得岛设计学院、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英国皇家设计学院、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等一批世界著名设计大学更是成为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人才的摇篮。西方现代家具设计教育与家具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相互支撑和共存发展,西方现代家具在于20世纪的崛起与腾飞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现代高等艺术教育体系的创建和发展,现代家具设计高等教育成为欧美家具腾飞的第一推动力,一代又一代家具设计人才毕业于高等设计院校,兴起一波又一波的现代设计运动与创新。

因此,我们有必要冷静理智地认清中国设计教育的现实,重新理清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的思路,取消全国“大一统”的专业设置与办学模式,重新思考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设置,重新思考中国设计院校布局,在办学模式与专业特色与区域经济产业相适应,重构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使设计教育真正成为中国现代制造产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共同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

5 重“道”轻“器”、重“艺”轻“技”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

与上述现象形成对比的是,目前中国的高等设计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在强调“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强调“通才”教育的定位上,提出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信息技术时代的新一代设计师,培养“全能”的设计师。在办学目标与学科建设方面把主要精力放在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本科申报硕士点与博士点。而真正的设计专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脱离实践的“理论设计”或“模拟式设计”的状态中,特别是设计技能的实践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的车间与设备,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设计大学的水平,低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设计大学的水平。

从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80年代,大陆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一直是在普通大学中的艺术系、美术系与工艺美术系中(1980年后,开始在少数工科大学设立艺术设计专业),基本上以工艺美术装饰设计教育(包装装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为主,在工业产品设计方面,长期以来,是以传统手工艺美术品为主(陶瓷设计、漆器设计、特种工艺等),1988年至1989年,大陆的高校还在展开关于“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概念之争,现代工业设计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在教育体制方面,设计教育一直是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从师资结构到学生素质,长期以来“重艺轻技”,尤其是严重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中国设计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设计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现代设计教育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开始起步,一直是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技术教育在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长期缺失,应该值得认真反思。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虽然今天中国大陆的许多院校的设计教学与课程设置(尤其是实践教学)还未能达到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已取得的高度和水平,但是我们设计理论学界却开始“批评包豪斯”,认为包豪斯模式已经是一个“设计传统”,包豪斯模式已经过时了,并提出了“建立有民族优良道器文脉的‘有机设计’体系”。事实上,艺术设计教育界对包豪斯的贬褒或误解,往往是出于对包豪斯设计教育模式了解的偏颇与深层次研究的缺失。

当然,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并不是一个已臻完美的成熟模式,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与历史条件下,“艺术设计”教育究竟怎样与“科学技术”教育实现有效的“统一”,包豪斯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包豪斯的“车间(作坊)”与“工厂学徒制”相结合的设计教育模式对于现代设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进一步形成了20世纪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

由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中国的现代设计及设计教育源于中国的工艺美术教育,长期从属于纯美术(绘画),从民国初期的图案教育一直到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萌芽于20世纪初期,探索于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个世纪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经历了从“图案”——“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虽然曾经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了“包豪斯”及西方-的设计教育模式和体系,但是这种“引进”并没有真正切入到制造产业、教育体系和经济制度的深层,而只是浮在形式模仿的表层形态。中国“大一统的设计教育模式”,已经造成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在21世纪的经济竞争中的新一轮落后,只要看看亚洲新兴工业国家韩国、新加坡、泰国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设计教育和制造产业的同步发展的成功案例,就足以证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所在,对于正在走向工业化或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中国设计教育体系,包豪斯的设计教育模式依然是值得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典型案例。

另外一个值得学习的典型案例是台湾以技术教育为中心的设计教育体系。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提升工业产品的竞争力,重点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由于早期的台湾经济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为特征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大量的产品都是OEM的形式来样加工生产,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台湾经济开始迅速腾飞,随着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台湾开始从OEM转向ODM,从台湾制造转向台湾设计,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台湾政府开始重视设计教育,在岛内的专科学校设立工业设计学科,培养现代工业设计人才,台湾现代设计教育从专科教育开始起步,到20世纪70年代发展迅速,由于台湾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工业升级目标的确立,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教育部制定了“建教合作实施方案”的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官、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制造业与高校的产学合作进一步加强。通过“建教合作实施方案”,大学及学院有的通过政府机关的方式进行官产学合作,一方面与企业合作,师生双方都获得了资金、项目和实际的工作经验,企业也可以获得高校的技术支持和设计方案。

随着台湾制造业从OEM向ODM的转变,1973年,台湾教育部将专科职业教育司改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大力发展高等技术教育,根据台湾地区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同时,劳动力高移的需要,采取了两个重大措施:一是控制专科学校数量的增长,提升办学质量;二是组建本科技术学院,提升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层次,构筑完整的技术教育体系。提出“技术教育应有更多弹性,并建立系统,直至与大学平行”的改革原则,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批技术学院,重点发展台湾工业急需的高等技术人才,当时岛内一共有76所专科学校与技术学院,其中有34所学校设立了艺术设计学科,在学制上分别为五年制与三年制(二年制),分别招收高中(高职)和初中毕业生,在专业设置上以现代工业设计为主,商业应用美术设计为辅。1974年8月,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招收四年制的学士学位学生,随后于1979年成立设计研究所,开设了工业设计硕士班,1983年开始招收工业设计博士班学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及产业向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增多,台湾政府采取重大措施,将一部分办学基础较好与教学水平较高的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在教育体制方面,台湾的设计教育一直是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与普通高等大学平行的技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与研究所,从中等、专科、本科到硕士及博士阶段的完整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设计教育学科体系。

6 结语

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国设计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面对“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我们正置身于设计教育的严重滞后与制造产业发展迅速的矛盾与冲突之中,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21世纪,通过对25年来中国设计教育的回顾与反思,强烈的感受到现代设计教育将是打造中国制造强国的原动力,只有从源头上去真正构建中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创新人才,积极参加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竞争,才能在21世纪实现中国制造产业的真正崛起与腾飞。

作者:彭亮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2:

水墨意蕴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综合运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出灿烂辉煌的中华艺术,水墨画就是中华艺术的典型代表之一。水墨画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具备典型的东方特色和文化意蕴,是中国设计师应该充分挖掘的宝贵财富。设计师将传统水墨元素合理融入作品中,以独具特色视觉语言表现作品内涵,使作品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蕴含明显的中华气息。水墨元素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容易与中国消费者产生共鸣,更能打动消费者。因此设计师应善于将水墨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运用浓郁的东方特色为自己的作品增加竞争力。本文将讲解水墨意蕴的内涵,进而提出水墨元素与招贴设计之间的联系,探讨如何在现代招贴设计中运用水墨元素,希望能为各位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水墨意蕴的内涵

1.水墨元素

水墨由两种基本元素构成,即点和线在绘画中的运用。点在水墨画中的运用,看似随意,实则别有深意,每一点都由画家精心安排。水墨画中点的分布、大小、疏密、浓淡等都代表了不同的意境,展现出不同的画面,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点的分布由画家根据作品的意境而定,每一次挥毫,都展现灵动的变化。点是画面的根本,由点构成线,线构成面,水墨画家们对点的精准把握,决定了水墨画整个画面的和谐一致、意蕴深远。与西方绘画相同,线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构成整个画面的主体部分,搭建起整幅画的框架。相比于点,线条更具变化性,更能表达丰富的情感。线条的走向、粗细、浓淡等都可千变万化,但又最终统一于一个画面。正如马蒂斯曾经说过的,线条是心灵的表达,色彩是感觉的表达,所以应该先把线条构思好,才能将色彩引向一条正确的道路。由此可见,线条对于一幅画来说不可或缺,对水墨画而言也是一样。但由于传统水墨画的使用工具更加柔和,一方墨、一支笔,在柔和中蕴藏力量,在一笔一划中描繪大千世界。

黑白相克相生,在强烈的对比下又互相成就,不知其黑,何谓其白,知其黑,才能守其白,这是中国人对于内心纯洁的坚守方式。水墨画虽然只有黑白两色,但却能通过其深浅浓淡的千变万化展现世间万物,以追求极简的态度,化繁为简,去除与主旨无关的干扰物,每一次挥毫都精准表达主旨,所有点、线都为中心思想服务。并且,与水彩画的色彩堆砌不同,由于只有黑白两色,水墨画更加简单自然,与阴阳之道相符,不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嘈杂喧闹,而会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之感,让人获得内心安宁的体验,给人以精神的慰藉。因此,在观赏水墨画时,追求的已不是视觉上的感官体验,而是享受一种精神沟通。这是中国人用简单朴素的态度追求自然山水之道、展现清新自然的独特表达,带有独特奇妙的东方气息。

2.水墨意蕴

中国招贴设计的起步较晚,且一开始就属于泊来物,是伴随西方入侵中国产生的。这就使得招贴设计在一开始就带有很强的西方印记,设计师们热衷于引入西方元素,而忽视了中国本土艺术的运用,使中国的招贴设计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一些国际设计大师如靳埭强、陈幼坚,他们逐渐意识到招贴设计缺乏民族性的问题,就致力于将水墨元素融入招贴设计中,让作品具备浓厚的中国特色,更是推动了招贴设计的本土化发展,为其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重新定义了中国风设计。

在招贴设计中融入中国元素,必将使招贴设计行业的发展深深扎根于民族的土壤,不至于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为招贴设计烙印上中国符号。例如,靳埭强先生的招贴作品《心》(图1),就大量运用了水墨元素,以水墨画作为整个作品的主体,墨色部分为山川,再将唯一的红色部分作为红日,整体构成一个“心”字的造型,通过红色与黑白底色的强烈对比,突显出作者所表达的主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如陈幼坚先生的作品《十分之一》(图2),整个画面简单自然,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更能为主旨服务,将水墨语言完美地同招贴设计融合在一起,使整个作品极具特色又内涵丰富,给人带来极大震撼,让人惊叹于作者的巧思。

将水墨元素运用于招贴设计中,不仅使招贴作品蕴含了中国特色,也是水墨画的一种新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水墨画与时俱进,赋予水墨画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为水墨元素创造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拓展了水墨元素的运用范围。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再好的艺术形式也只能沉没在历史长河中。而在招贴设计中融入水墨元素,恰恰是对水墨画的一种创新发展,为水墨画注入时代内涵,这也让中国风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接受,使具备中国风的招贴作品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

二、水墨元素与招贴设计的联系

首先,点和线是构成水墨画的基本元素,也是招贴设计的重要表达方式。由于水墨画的点、线富于变化,因此在招贴设计中运用水墨意蕴时,可以更为灵活地表达中心思想。在招贴设计中,可以根据意境、情感的变化以及画面的大小进行墨点和线条的自如运用,以便更好地表达主题。

其次,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重在写意,强调表现意境,而不注重具体细节的刻画,如果将水墨元素运用到招贴设计中,会给观者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给人以虚无缥缈的美感。齐白石曾说:作品贵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世,似则俗媚。水墨画就是这种介于似与不似的艺术表达,将山川河流、世间万物融合为黑白的点线,注重描绘意境,而虚化细节描绘。将这种特点渗透进招贴设计中,会带给观者一种留白的美感,容易激发起观者和作品的共鸣。比如刘江平的作品《污水》(图3),就恰到好处地运用水墨元素描绘出介于轮廓模糊、具备朦胧美的画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三、水墨意蕴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运用与展现

1.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视觉表达

(1)以少胜多的简约手法

一幅优秀的招贴作品,元素不一定要多,但重要的是元素要精练,而借助水墨元素,能极好地实现以少胜多的简约表达。由于水墨画在中国历史悠久,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赋予了水墨元素丰富的内涵,常常能实现着墨少而意蕴丰的效果。因此,在作品中使用水墨元素,可用精简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内涵。而采用这种简约方式,还能使招贴作品主旨突出、简洁明了,给人留下意味深长的感受,让画作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运用简约手法时,需要明确所传达的主旨,然后根据主旨删繁就简,去掉大量非必需的部分,还要将剩下的内容用精妙的手法联系起来,使整个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让所有的元素都与主旨紧密相连。在表现手法方面,还需运用联想等方法,作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作品的元素与元素之间产生关联,让作品主旨与现实世界产生关联,从而搭建起作品与观者之间的桥梁,让作品的内涵被准确地传达给观者,有利于作品在简洁的情况下仍能充分地表现主旨,如作品的简洁使得作品晦涩难懂,那这样的招贴作品也不算是一个优秀的作品。由此可见,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实现作品简洁化,同时还能清晰地表明主旨。

(2)画面构图与黑白空间的独特视觉韵味

黑白两色是水墨画最基本的构色,也是水墨画带给观者最直观的视觉感受。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在色彩方面会为作品形成两个优势。

其中一个优势是运用水墨元素进行招贴作品的绘画能给观者带来视觉震撼。人眼是十分敏感的,对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感受,比如暖色调会带给人如沐春风的感受,而冷色调则会给人高雅疏离的感受。而黑白作为两个对立的色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哲学,这种对立的色调会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在第一眼就能吸引观者注意。

另外一个优势是在招贴作品中融入水墨元素,可打造别具一格的东方韵味。招贴产业兴起于欧美,从产生之时起就与西方的色彩搭配紧密联系,善于运用彩色的搭配,符合西方人的审美。而通过水墨画的方式绘制招贴作品,则能赋予作品浓厚的东方底蕴,使作品本土化,契合东方人的审美,还能使作品在众多彩色的招贴作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总之,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在招贴作品的画面构图中利用黑白空间形成独特的视觉韵味。

(3)以形传意的艺术境界

对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而言,作品十分注重意境的表现,崇尚以形传意的艺术境界,因此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也能实现以形传意的效果。关于水墨元素,不同的意象代表了不同的内涵。通过黑白两色的运用营造出不同的意境,以墨下笔,辅之以水的晕染,在虚实之间描绘事物,弱化事物的边界,更好地将物象与背景融合,打造浑然一体的画面,是意境从画面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意趣。水墨画中常常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意象,不注重对于物体的精细刻画,而寥寥几笔中蕴含的气韵,则将作品的意蕴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招贴大师靳埭强的作品《自在》,以行云流水的笔触,简洁明了地描绘出物象,构建浑然天成的意境,在一笔一划之间传达出行、坐、睡、吃、玩等人生哲理,整个画面自然灵动,境界高雅,含有水墨画之神韵,又将水墨元素与现代招贴作品融合在一起,兼顾古典美的同时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既具古典美,又有现代美,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要,与时俱进。

2.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意象传达

(1)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厚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有利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入世思想。而水墨画在表现儒家积极的入世观时,还传达出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主旨,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有机融合了道家和佛家思想,实现佛、儒、道三者的统一。

水墨画以高雅的配色、简洁的意象、丰富的内涵成为传统文化的优良载体,以物象为辅,以意境为主,寄托了无数仁人志士的高洁志向,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所以在招贴设计中,我国设计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赋予作品更深厚的内涵,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比如招贴绘画大师靳埭强,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华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并在他的招贴作品中不断融合水墨元素,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在招贴行业中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水墨元素,有更多的设计师开始意识到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招贴设计对于发扬传统文化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对现代文化赋予的时代内涵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水墨画具备了丰富的内涵,或是积极的入世思想,亦或是对自然的喜爱之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人的部分思想不适应当今的社会,而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这就要求水墨画等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步伐。而将水墨元素注入招贴设计中,正是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有利于傳统文化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少不了新鲜血液的注入,而运用水墨元素的招贴作品,正是水墨画创新发展的途径之一,通过招贴作品,可以很好地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联系起来,搭建起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桥梁,更新传统文化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使得传统文化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拓宽了作品的受众范围。例如靳埭强先生引以为傲的作品“热爱自然”。热爱自然这一主题自古以来就存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环境被逐渐遭到破坏,于是在新时代产生了保护环境的思潮。而靳埭强先生正是在传统的热爱自然的基础上,增加了保护环境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得以与时俱进,并通过招贴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正是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的极好表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统文化要想发展,必然需要通过与招贴作品结合等方式实现创新发展,把握时代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发展,把握新时代的脉搏,与时代同进步、共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水墨元素融入招贴作品中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利于招贴作品本土化,赋予作品浓厚的东方韵味,让作品更有特色,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观者对作品产生更多共鸣,激发认同感。还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并让这些新兴的意象通过招贴作品表现出来,让招贴作品具备更深刻的内涵、更具文化底蕴。由此可见,在招贴作品中运用水墨元素是一个双赢的选择,设计师们应充分意识到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重要性,努力将其融入作品中,推动招贴设计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实现创新发展,与新时代共同进步、共创辉煌。

参考文献:

[1]陈慧,过宏雷.传统水墨元素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0(14):84-86.

[2]马耕耘.传统水墨和当代水墨在广告招贴中视觉张力的研究[J].包装工程,2014(20):106-109.

[3]郭一栋.浅谈水墨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4(17):238.

[4]孙静.现代招贴设计中水墨意蕴的融合运用[J].包装工程,2015(2):123-126.

责任编辑 何丽华

作者:张莉彬

无之道招贴设计论文 篇3:

平面上的“建筑”

摘要:在生活当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各种招贴依附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其实招贴是一种统一但从中又有点怪诞的“城市建筑”,它们是城市的另一道建筑风景线。我们从城市建筑的理念,视觉形态上出发,去诉说着招贴中基础与构思,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再从中得出二维空间转变成三维空间的过程。运用设计师的智慧与发现,让观者去感受城市里另类的“地标式建筑”。

关键词:建筑 城市 智慧 发现

1、引言

当你来到一座城市观光时,你会看到城市四周,有这各式各样的建筑耸立在其中,有的冷艳、有的俊美、有的孤僻,它们的外观吸引着我们的眼球与身躯,让人忍不住进去一探究竟。但这座城市中还有一些我们所不熟知的“建筑”做着同样的事情,吸引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在这座城市当中,如果有一座“建筑”在人们喧闹与繁忙的生活中,突然吸引住人们的脚步,让人们停下观看、沉思,使之成为人们的心灵停留之所,而这座“建筑”就是一座城市的艺术表现——招贴。

招贴在城市当中随处可见,无数的招贴品质参差其中,但如何建造这座招贴似的艺术性“建筑”?这就像你所见过的盖房子一样,只是你需要添加一些另类的材料去营造这栋艺术性的“建筑”。你将面临的材料有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同时还要对图案形态的构成认知、分析与理解等基本规律的综合掌握,而这些材料将伴随着你建造“大楼”的整个过程。而在这场建设中,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使用这些材料合理运用到招贴之上?

2、“建筑”的三个步骤

盖房子需要的不仅仅只是材料,还需要规划与测量地基、起楼层、封顶等等,真实建筑尚可如此,这座艺术性的“建筑”岂能如此简单。而我们在设计一座艺术性“建筑”也要考虑到“地基”、“起楼层”、“封顶”,当然它们在招贴上的另一个意思是:基础与构思,文字、图形、色彩的运用,二维到三维的转变。

2.1一座“建筑”的基础——地基

“地基”是一栋“建筑”的基础,一座稳固的“地基”是我们对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的考验,这是建造一栋艺术“大楼”的先决条件。同时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我们还需要善于去思考、去发现新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是靠基础知识的运用而不去创新,得到的永远只是一些死板而又陈旧的东西。而创新就要求我们去构思,构思点来自于我们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善于去智慧的发现。设计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在我们生活当中会经历无数的事与物,当你在这无数的事与物中偶然发现一件毫不起眼的事物时,你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把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在其中相互交织,产生无尽的联想,然后将我们的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你会发现正创造建造一座艺术性“建筑”——招贴。

2.2一座“建筑”的构造——起楼层

盖房子所需要的是水泥、砖块与油漆,而招贴就像盖房子一样,但需要的卻是图形、文字与色彩。起楼层就是将图形、文字、色彩放入所构思好的空间之中,进行混合搅拌,搭配出不同的组合。

2.2.1 “水泥”与“砖块”

水泥与砖块是构造一栋建筑的材料,刚刚好文字与图形也是构造一张招贴造型的材料。

首先,文字是人类特有的符号,即具有内容识别又具有形态识别的双重审美功能。文字从内容上对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在造型上给人一种联想与想象,使得每个字都含有一定的字意空间,比方说我们利用原文字形的框架,加以艺术装饰的变化,重新组合的造型将给人们以崭新和深刻的视觉形象与信息传达。文字作为招贴设计中重要的一种元素,也许我们看不出文字本身的形态,但这些怪诞的形态会告诉你一些事,也可能会带给你一些解释和想象,这也许就是文字特有的魅力。让我很意外的是文字不只是阅读这么简单,它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

然后,图形是最能给人们心里带来非常强烈的视觉与心灵双重冲击力,在这强势的冲击力下,是一种顿悟的感觉。图形在特定的情况下摆脱常规的观念和传统的思维方式,运用无形的图形语言使得内容上进行碰撞,在这种“碰撞”之下所带来荒谬感与真实感,恰恰会带给人们视觉上一种全新的感受。在这种全新的感受下,使得图形与感情达到了一种统一,使人们在轻松愉悦中体会去理解、去揣摩。图形所带来的深刻内容,让人在一瞬间得到某种顿悟,悟出其中的奥妙所在。设计师利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形态联系或是内在逻辑进行超现实组合,距离越大、差距越大,图形给予的效果就越发具有震撼力。

图形与文字在招贴中的相互融合,突破那些规规矩矩的束缚,突破自己的想象力,创造一座全新的、绝无仅有的城市“建筑”,给人们的是一种感悟、一种畅想。

2.2.2 “油漆”

色彩可谓是招贴魅力所在之处,每当我们远眺前方,在模模糊糊的视野中,色彩永远是最能让人们眼球捕捉到的。在设计色彩时要表现招贴的个性,考虑适合人们的文化、地域、风俗、爱好等等,有时还得关注画面的视觉流程。其实色彩是最令人们感性的物体,它由光所诞生出来,往往这些色彩会带给人们是一种心理暗示,把色彩表达成一种态度,得到你自己的选择。

文字、图形、色彩是招贴当中不可缺少的三种材料,我们如何让这三种材料在招贴的有限空间之中重新组合,又不乏创意的碰撞,使得它们并不拘束于某种特定的样式,所以它们可以像人一样可以调皮、可以素雅、也可以智慧,它们可以千变万化、可以悄无声息,又变化而又整体统一,它们可以在招贴上随意的变化自己,也可以运用无尽的思想去组合成一栋完美的“建筑”,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发现其中的美,运用它们构建我们的“大楼”。

3、一栋“建筑”的完成——封顶

封顶是一栋建筑的最后一步,但在招贴设计中,封顶与起楼层却是同步进行,它将赋予招贴一种三维空间感,这就要求我们能否打破这纸面上惯性思维的二维空间。

招贴在设计前是一张白纸,是一种隐性的空间,当我们将图形、文字、色彩添加到上面,它便赋予了空间的性质,它们三者之间在这张白纸上相互涌动、撮合,最后形成了三维空间。

但文字、图形、色彩不只是左一堆右一堆的摆放在招贴上,而是通过对比关系与衬托关系,来表现整张招贴空间感。对比关系指的是图形、文字不分轻重不满画面或堆砌一隅,保留恰当的留白“空间”及宾主位置的对安排。而衬托关系是指图形、文字、色彩相互衬托,造成图与底正负关系的表现与区别。正因为有对比与衬托的相互交织,使得整个画面空间带给我们视觉一种通透与呼吸,能给观赏者带来一种突如其来的颤抖。这种颤抖使得三维空间给我们一种的视觉的反差,能带来一种强烈的感官上刺激,使得整张招贴活泼起来,让画面具有更强的张力。

4、一座“建筑”的感悟

今天,城市飞速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建筑也随着城市的发展耸立其中,虽然我们所创造的招贴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建筑”,只要我们去轻轻地推开那扇思维的大门,走进去,在一个空白的世界中,你把自己当成上帝,用你的智慧去创造你心中的所想,你才可以从文字、图形、色彩、空间中感受其中的美,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一种超凡的感觉,使之更佳的融入到我们的招贴中去,将招贴设计艺术化表现出来,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思索,借着这种思索找出一条新的道路,让人们感受到是在看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物,却仿佛是初次相遇一般,或许我们带着这种感性的眼光去看招贴,我们将得到一个崭新的艺术品。我们需要去思考、去发现、去想象,寻找我们生活中的美,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我们心中的美,使我们感动。

招贴,城市中一座另类的“建筑”,虽然它并不宏伟,但是它有着自己的魅力,吸引人们停下观看,使人们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与喜悦,感受到招贴设计所带来的趣味,但这不仅仅只是一种趣味,还是一种感悟。

参考文献:

[1]季嘉龙刘咏清陆一文.图形创意[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吴明哲.色彩表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3]赵小勇.文字的异化与设计[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王绍强.创意空间[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5]丘斌.设计设计[M].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

作者:肖兆之 肖莹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概预算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高血压健康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