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27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教材教学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我国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以往那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满足新课程理念之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

教材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篇1:

如何走出新课标新教材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摘要】历史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学科,历史教学是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路径。在全新教育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应积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立德树人教育功能,走出新课标新教材下的历史教学困境,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标;新教材;教学策略

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地要求,历史教学亟待与时俱进,及时转型。但是,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学暴露出许多问题。教师需要正视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挣脱传统教育理念束缚,结合学生学情与学科特征优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知识兴趣,使历史教学有新的发展和突破。

一、新课标新教材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

(一)关注学习过程,增大了教师压力

在高中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关注和健全学生的知识体系与教学的结果,是教学的重点。但是,高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高考考查重点从以往的知识与技能转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历史教材的知识密度降低,增加了许多开放性的内容。对传统教学理念形成冲击,学生素养和能力培养,需要以知识为载体,需要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但是,在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改革,需要历史教师开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达到预期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压力。

(二)历史课时有限,教学任务完成有难度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教学的依据和工具。新课标规定了对历史学习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推出了“一标多本”的历史教材,如高中历史教材有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等,虽然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都围绕新课标要求,内容基本一致,但是不同版本的内容编排顺序、需要讲解的程度不同,而且,整体来看,新教材的时序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弱。所有版本的教材,都具有内容多,涉及面广,参考资料多等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需要教师理解新课标精神,本着“源于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研究和发现新教材与新课标的共性,采用科学、合理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高中历史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灵活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创新运用,是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教师应尽快适应重参与、重能力培养的历史新课程教学。

二、高中历史教学突破困境的策略

(一)深入理解课程标准,实现育人本位的转换

历史教育具有较强的人文性,随着新教材的应用与核心素养的提出,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只有做出改变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在新课标下,历史教师需为学生打造多元化、动态化、互动化、开放化的课堂模式,以调动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历史自信心与历史素养。打造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其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该理念也是教育与教学基础要素,符合现代教育提出的“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其二,运用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实上,教育并非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何时何人发生何事,重点在于如何高效运用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和解析历史。其三,任务驱动,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并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可围绕教材展开探究,学生在此过程中通过合作与交流大幅度提升探究能力。其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教师教学对象,更是学习主体。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背景下,需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和解决基础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与学生学习自信心。其五,灵活运用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辅助资料,高中历史教师可结合教学需求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目标适当缩减和扩充教材。

例如,新课程标准针对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部分单元提出充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事迹,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其性质与意义,同时深入认识社会各个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局限。要站在相应高度认识问题,并非在课堂教学中叙述历史事件的每个细节。以“戊戌维新运动”教学为例,,新课程标准对于该部分知识内容提出的要求为,认识社会各个阶级为挽救危局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存在的局限,重点强调努力与局限两个方面。对此,教师要将维新派在挽救民族危机方面做出的努力以及开展的救国措施作为重难点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深入分析资产阶级提出的改革措施以及形成的局限,从本质层面理解新课程标准内心,为高效运用历史教材做好铺垫。

(二)合理运用历史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

历史新教材变化之一即创新功能性栏目。在以往教學观念与教学方式中,教材重点为正文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功能性栏目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更在无形中浪费教学资源。高中历史新教材设置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学习拓展、史料阅读等不同栏目,更紧贴学生学学情,更充实多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巧用资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体可从下几方面着手:其一,在预习过程中除了让学生阅读正文,还需重视功能性栏目。重点学习“学习聚焦”栏目,该栏目概括课题子目,学生在学习中可记录自身疑惑之处。对于历史纵横和史料阅读栏目可作为辅助资料阅读。其二,教学过程;可选取功能性栏目中的题目作为探究主题,鼓励学生结合教材正文并在阅读史料和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展开探究,不仅能强化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一定程度还能缓解教师的压力。

以“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单元为例,该单元分为秦的统一、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消亡三个子目。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秦统一的历史背景、措施、产生影响和速亡等方面展开讲述,再从秦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三方面整合知识点。其次以单元为单位整合教材;由于历史新教材容量大,但历史课程课时紧张,教师结合教学需求实施单元专题教学能在一定程度缓解课时紧张压力,更能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先明确单元主题,随即结合单元主题实现跨课题教材整合。以“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教学为例,该单元涉及两宋政治、军事、辽宋金元统治、辽宋夏金元经济与社会以及辽宋夏金元文化等知识内容,可明确“辽宋夏金元多民族发展”是该单元主题。历史教师可围绕该主题分别讲述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全面落实课程标准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而言,包括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历史解释五大素养。历史教师在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应始终坚持以科学思想为指导,基于客观且全面的角度认识历史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认识和理解。首先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即辨析获取史料并运用可信史料重现历史的方法与态度。可以提升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歷史发展属于不可逆的过程,故而只能基于现存史料进行认识,想要正确认识历史就要充分发挥史料实证在辨别和整理史料中的作用,达到为我所用目的。

以“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教学为例,教材编写者在编著时插入以下史料:“春秋大一统一者……民所知从矣。”汉武帝企图从思想层面实现政治大一统,故而应用独尊儒术措施。”教材选取的上述史料具有一定权威性,能促使学生理解汉武帝运用独尊儒术原因以及达到实现政治大一统目的的方式。其次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即在特定时空框架中才有可能准确理解史事。历史中重大时间的发生与时、空两个要素紧密联系进行自我建构,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时空观念素养。例如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时,教师以时间为基础,对比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特征,使学生分析两次革命对不同国家产生的影响,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强化时空观念。第三,培养学生唯物史观;即人类社会发展常规规律科学,使学生在正确认识历史本质的同时掌握历史发展规律,并基于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第四,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即个人对国与家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中强化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进而提升对国家和民族乃至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讲解民族英雄时可先描述其事迹,促使学生感悟其特有的爱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强化爱国情感。第五,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即通过综合研究与理性分析等方式辩证、客观理解历史观点、人物、现象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等,揭示历史事物间深层次因果关系并从多角度理解历史。以辛亥革命相关知识为例,历史教师可提前为学生布置阅读史料学习任务,为学生推荐和孙中山先生有关的书籍或推荐与辛亥革命事件有关影视作品,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文字、图片与影像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拓宽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史实视野,实现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的意义与影响。

(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进行探究性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为了培养教师与时俱进的意识,全面领悟新课标精神,学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了各类培训。培训内容不仅包括深入、全面解读新课程标准中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要求教师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性、创造性活动掌握知识。通过设计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发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如在讲述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主导,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由被动变主动:(1)让学生自主读教材,梳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和内容,如希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古希腊民主政治所产生的特定的历史条件,古代希腊城邦奴隶主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以及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等。(2)让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讨论古希腊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对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并以“背景、历程、机构、特点、评价”为重点,绘制雅典民主政治思维导图,将本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影视呈现。(3)以时间为坐标,搜集史料,对比、分析我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从宏观视角分析地理环境对社会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史料实证素养,促使学生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透彻理解新教材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历史知识,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唐莉.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路径探微[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19(01):02.

[2]王彩霞.统编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J].辽宁教育, 2020(07):50-54.

[3]王玉姗[1].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9(03).

[4]王翔.新课改下农村高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J].小品文选刊:下,2020(03):194.

作者:夏敏

教材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篇2:

基于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升途径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发展,对我国高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学习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以往那种简单、枯燥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满足新课程理念之下的历史学科的学习需要。这样的背景之下,学生需要一种新的高中历史教学方式来更好地调动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获得进步。因此,基于高中新教材的改变探索高中历史授课方式的有效性提高的途径,在新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新课程;新教材;教学方式;课堂教学

引言

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时间段。历史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深入、完整的了解中国历史的过去,明白中国发展的历史脉络,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看待问题,做一名合格的中国人。随着高中教材的不断改版,新教材的出现对于教师授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推动教学方式的改变,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同时,推动高中历史课堂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我国高中历史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影响我国新教材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的重要因素

伴随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蓬勃时期。但由于教材的不断改变,存在极个别教师不能及时跟上改变步伐,授课内容落后,教学方式陈旧,无法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新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多数教师依然固守应试教育的传统,在课堂教学中没能对课堂主体的学生进行很好的关注,忽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追求分数的进步。与这一上课方式存在差异的是,部分教师倡导自由课堂,过于重视课堂谈论,导致课堂混乱,讨论也难以得到一个很好的效果。以上并不是高中历史课堂出现的所有问题,只是简单的列举,但是从这些叙述中,关于“基于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索已显得十分必要。

二、基于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探究

(一)高中任课教师教学观念形式的改变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老套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形式显然已经不再符合高中历史的授课需要,长此以往,只会消减学生对于高中历史这一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失去学习欲望。因此,高中历史课堂的任课教师应当展开教学探究,探索适合当下新教材的新型教学方式,让教学跟上时代改变的步伐,不斷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实现高中课堂的高质量学习。

(二)重视历史教学的时空观念,加深历史了解

高中历史是一门理解性的学科,多数教师教学经常会将他作为一个记忆性学科来授课,忽略了这一学科的“理解性”特点。而“时空观念”是基于历史学科理解性的基础之上,提出的一个新型概念。它注重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脉络,注重探索实践之间的串联性、逻辑性,寻找事情与事情之间的必然关系,借助时空这一概念,绘制历史学习脉络。教师在上课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进行高中历史的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历史记忆,理解性的实现历史记忆,加深对于历史这一学科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我国法律制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抱怨各种法律条文的枯燥无味,难以进行记忆,遗忘现象严重。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的授课时,可以帮助学生利用时空观念,理清上一部法律与下一部法律之间的关系。明白在怎样的背景下,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需要这样一部法律的出现,而作用又是什么,基于这样的理解性记忆来架构这一章节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三)有效控制课堂讨论的度,提升课堂讨论的质量

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课堂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课堂讨论不足,或者是课堂讨论过于放开,最后的结果是上课时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上课质量降低,课堂讨论变得没有意义。高中历史的任课教师应当把握好讨论的度,充当引路人的角色,减少没必要的讨论,提高课堂讨论的质量。

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对于讨论问题应进行提前设计。调整讨论角度,辅助学生探索问题,设置引导性话语帮助学生理解问题,在关键时候适当给出教师自己的意见,进一步激发学生观点的提出,促进课堂多元化发展,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质量

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教师不仅应当落实对于学生的知识教育,更应当采取合适的方式,创新课堂,提高课堂的质量,帮助学生完成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对于高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不应该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将教学目标定义为完成教学,忽视学生对于课程的更高需求。

例如: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历史章节时,教师可以适当抛出问题引发课堂讨论,积极组织小组合作,进行情景教学。同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寻找相关的影视资料,或者是相关的教育视频,从影视的角度引发学生对于这一制度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当充分适应新教材的不断改变,寻找学生学习的要点,在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同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对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李霞.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高考,2021,(30):71-72.

[2]陆雪辉.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新探[J].启迪与智慧(中),2021,(10):90.

[3]关希龙,魏田燕.新课改下时空观念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分析[J].家长,2021,(26):105-106.

作者:刘开光

教材教学高中历史论文 篇3:

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

【摘  要】自核心素养理念提出后,地理教师就以学科素养为导向,积极对课堂改革进行探索。在高中地理四大学科素养中,地理实践力被学校、教师甚至是学生自己所忽视。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诸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总是以高考成绩为最终目标,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重视。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策略,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高中

高考的存在,导致高中时期的教师与学生总是以成绩为目标,学习中的一切行为都在为高考服务,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变为考试的机器,严重影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自核心素養理念提出后,高中地理就围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素养进行课程改革。在四大素养中,地理实践力主要考查学生在地理调研等方面所需要具有的实践品质与实践能力。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可培养高中生的意志力与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有机融合,使学生全面发展。分析最近两年的高考地理题目可以发现,如今的地理考题不仅重视对课本内容知识的考查,也增加了对地理实践力的深入考查。因此,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体系。

一、培养现状

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本应受到教师与学生的重视,然而受到其特点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对地理实践力的关注少之又少。

广大学生与教师一直被灌输高考的重要性,这也使得诸多高中学校以高考为最终目标,导致学校、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存在巨大的偏向,高考考什么,什么就是重点。而在前些年的高考地理题目中,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考查较少,使教师对此素养的关注较少,导致一些教师不理解地理实践力的内涵,误将地理实践力等同于地理实践,认为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只能在日常实践中培养,将其与课堂相剥离。

另外,我国“重理轻文”现象严重,一些未进行高考改革的地区,高中时期的理科生远远多于文科生,而在大多数理科生心中,地理成绩与自身的高考并无关系,导致学习积极性低下,一些教师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在课堂之中敷衍了事。

此外,一些学校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投入较少,地理教学设施简陋、老旧,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实习工具更是短缺。更有甚者,一些学校里与地理相关的东西仅有地图与地球仪,导致地理教学枯燥,理论与实际联系不强,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二、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

(一)改善教学条件,开发校外实践基地

虽然说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需要在学校,然而,学生实践力的培养则需要依赖大量的校外活动。然而,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地理知识及其他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教室内,一些学校没有相应的活动场所,没有专门的实验室。而且一些学校即使有地理实验室,也只是摆设作用,仅有一些如地图、地球仪等简单用具,被教师用于课堂教学展示,导致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严重不足。对此,需要学校重视地理学科的建设,加强校内外地理实践场所的建设。如学校可以通过专项基金的申请在校园内建立地理实验室、标本室等地理学科教学所必需的基础设施。

另外,作为开展地理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阵地。学校可以积极引入校外资源,与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公园、农业园区、工业企业、科研院所建立起合作,为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创造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资源共享。如讲解一些与大气相关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气象局进行参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天气的形成原理,分析气候形成的原因;在学习地质地貌形成原因、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一些地质公园,让学生边观察,教师边讲解各种地质形成的原因;学习人文知识时,则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统计局进行查阅资料,了解自己居住城市的人文地理,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发展其人文素养;在讲解农业知识时,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园等。

(二)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素养

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其自身的素养水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地理学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教师应逐步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满足新时期的教学要求。首先,学校中的各级地理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座谈会,其间就各自的地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积极交流,分享各自好的经验。其次,学校应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每学年定期组织地理教师参加地理实践技能培训,可以邀请高校地理实践活动理论专家到校举行提升地理教师实践素养的讲座,促进教师转变传统的地理实践教学模式,为教师传递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地理实践活动中需掌握的一些专业知识,如地理实验技巧、调查方法等,更好地促进教师转变地理实践教学观念,提升一线教师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素养。另外,教师自身要端正态度,加强学习,提升地理实践素养。地理教师可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网络交流平台,全天候地进行地理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将在地理实践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向专家咨询,不断更新地理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提升地理实践素养。每一位地理教师都要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仔细钻研教材,准确把握地理教材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意图和内容,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地理实践素养,更好地服务地理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三)开展地理实验

地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最为简单、可行的一种方式。目前,在地理课堂上比较受欢迎的主要有教师演示、电脑演示、学生实际操作等方式,这些方式各有优势,还需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如今,计算机技术已全面应用于日常教学之中。地理教材中总有一些学生无法进行的实验及现实中无法进行验证的现象与规律,在讲解探究实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解释地理现象及规律的动画与视频,让学生产生清晰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习。相较于其他实验方式,利用计算机不但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相关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全方位观察,呈现良好的效果。教师演示则是在实验中由教师操作、讲解,学生进行观察学习。相较于计算机演示,教师演示过关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有所降低。与教师演示或计算机演示不同,学生亲手进行实验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更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如在冲积扇地貌形成原因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附近的土堆上进行实验,在土堆上面挖出一条小沟,将红土、砂石混合,置于“小沟”上游,而后缓慢向沟中加水,观察下方堆积物的形状。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会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并思考原因,这一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较复杂的内容。组织学生实际操作有诸多优点,但也存在组织困难、时间花费较长等问题。但对于有条件、有时间进行的实验,教师应尽可能组织学生进行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同时,学校要意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加大学科投入,包括对教师的有序培训,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与完善,为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奠定基础。

(四)开展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校外的地理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相较于地理实验,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可以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深入考察和了解地理环境特点和规律。大多高中学生处于学校与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有一些学生更是长时间待在学校,对真实的地理环境的认识少之又少。研学旅行则改变了学生固定的学习线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在探索、观赏、感受现实地理环境的同时进行有效的学习,相较于其他方法,研学旅行的规模更大,时间更长,学生接触到的地理环境更丰富,获取的知识也就更多。因此,教师可以在假期期间,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这样既能放松学生的心情,还能增长学生的见识。

如在城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讲解中,仅靠教师的抽象讲解,不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也难以起到有效的作用。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研学旅行,带领学生在旅途中学习,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放松心情,感受旅途的欢乐,又能使学生切身感受我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独特魅力,享受城市与农村不同的文化、风俗,巩固理论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

但研学旅行也存在一些缺点。研学旅行会涉及诸多人员,同时研学旅行一般远离学校,存在一系列风险,所以学校组织次数有所限制,这也是一些学校、家长不赞同此类活动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研学旅行的活动要有代表性,作为对课堂上难以完全展开内容的补充,并在活动前做好各类规划,做好保障措施,保证研学旅行的安全开展。

(五)丰富实践活动

地理实践力的首要能力就是可以通過观察与调查的方式,发现与探究地理问题,对地理知识产生兴趣,从身边获取地理知识。所以,除了在课堂之上,教师还应在日常生活中积极组织一些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校和班级可以定期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地图绘制比赛、摄影活动、野外考察等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使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身边的地理现象。如在地貌类型等章节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我国地貌类型地图绘制比赛;在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章节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摄影活动等。

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资源,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实际中学习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意识。比如,学习土壤与植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去学校周围采集土样,带回学校分析不同位置的土壤之间的差异。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实践力可培养高中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提出了改善教学条件,开发校外实践基地、多措并举,提高教师素养、开展实验教学、举办研学活动、有效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等,旨在让高中生接近生活、走进地理,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此外,学校、教师也应积极转变思想,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新的地理教学方法,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参考文献】

[1]贺灿煌.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地理实践力培养[J].高考,2021(12):93-94.

[2]王国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13):55-56.

[3]尚锦雄.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12):46-47.

[4]叶斌.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8(73):136-137.

[5]王耐勤.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教材插图处理策略——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

2020(07):65-67.

作者:黄盛波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中国格式塔心理学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问题研究论文